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12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德国的社会体制转型探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4.6.2014 13:45: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已成为一个民富国强、政治稳定、几乎没有城乡差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一派和谐的国度。如果说德国是民主国家的优等生、幸福国家的典范,应该不会有太多的人表示疑问。

其实,德国今天的进步来之不易,甚至可以用“几番风雨,几度沉浮”来形容。从19世纪末开始,德国便开始了社会转型的探索,由于误入歧途,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本国和全世界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有部分地区的人民还在品尝德国酿造的恶果。东西欧生活水平及政治文明程度的落差、台湾海峡两岸的对立和南北韩的分治,哪个不是二战后遗症?

当今的中国再次走到了十字路口,也面临社会体制转型的问题。如何吸取德国教训,避免同样的问题在东方重演,值得我们深思。



一、冲动的王朝

1871年之前,德国仅仅是一个文化和地理概念,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虽然表面上存在一个以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为首的“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但实权却分散在大大小小的三百多个邦国、自由市手中。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位于德国东北部的普鲁士快速崛起,成为德国境内不可忽视的强大邦国。随后,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把德国统一为一个强大的帝国。统一的最大功臣当然是铁血宰相俾斯麦。德国人觉得这个人很了不起,其铁血政策非常有效。

帝国是一个后发国家。众所周知,后发国家一般都迷信国家的力量,相信只有借助国家的力量才能快速发展经济,赶超其他经济、军事强国。特别是在殖民地问题上,德国表现出少有的焦虑感:如果不从其他列强手中抢到一些殖民地,德国的生存就有问题。因此,核心问题是殖民地的扩张。

有趣的是,俾斯麦和威廉一世在这个问题上还算节制,他们深知打江山不易,弄不好还会把到手的果实送给别人。因此,俾斯麦的海外政策相对比较保守。新皇帝威廉二世上台后,对俾斯麦这种“韬光养晦”政策厌恶至极,想方设法于1890年3月挤走俾斯麦,把全部权力集于一身。从当时的德国舆情来看,人民是支持新皇帝的。原因很简单,德国人对铁血政策已经到了迷信的程度,于是,民族的铁血基因发展壮大,直接促成了1914年的一战。但一战最终的结果却是德国的惨败。

在地球的另一端,也有一个冲动的王朝。由于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军事实力,于1894年7月25日与小日本发生了甲午海战,结果是中国北洋舰队全军覆目,遭受了惨痛的失败。

常言道,吃一堑长一智,但腐朽的满清王朝却不长教训。1900年慈禧太后竟然相信义和拳刀枪不入的把戏,对各国列强宣战,于是,英、法、德、美、日、俄、意、奥(奥匈帝国)派遣联合远征军来华,很快,满清高官吓得屁滚尿流,最终求和、割地赔款了事。当然,这次战争也严重动摇了满清王朝的统治,11年后病重身亡。



二、混局中的民主试验

德国战败后,面临着变革,也即国家发展方向新的抉择。经过失败,德国人意识到:原来那种铁血手腕管制国家、搞领土扩张的政策是不可行的。那怎么办?来一个非常彻底的民主政治,于是魏玛共和国诞生了。

由于当时工人力量非常强大,所以社民党取得了政权。执掌政权之后,社民党以理想主义的情怀制订了一部《魏玛宪法》。《魏玛宪法》是一个犹太人起草的,吸取了当时各国宪法的精华。宪法词藻非常华丽,应该说是一部相当先进的宪法。

但是有一个弊端没有考虑到,即只纠正铁血基因,光想着充分的民主,但没有对负面因素的制约。问题在哪儿呢?首先是政党林立,魏玛共和国大大小小的政党不计其数,只要举行选举,什么党都可以进入议会。多党当然好,但太多了也会导致利益分化,政府动不动就倒台。其次是政府成天换,官员把心思用在政治算计上,没有经历去思考经济问题。由于政府执政周期太短,无法实施系统的经济政策,所以没有能力解决经济发展和失业问题,人民就对民主失去信心,大家就会想,民主这个东西管用吗?还不如来个铁腕人物管用呢。

于是,魏玛共和国走过短短的14年,最终失败了。尽管如此,但那段时期是非常民主的,有点相当于中国的民国时期。

三、国家社会主义极权

魏玛共和国之后,德国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实验。德国人认为民主太乱了不好,代价非常高,国家无法得到发展,民主不合适德国。还是需要强人出来操控政局。于是德国最大的厄运开始了:1933年希特勒正式上台。

希特勒上台后,采取了与美国罗斯福新政看似相同,但本质上天差地别的经济策略。罗斯福新政的思想基础是凯恩斯主义,而希特勒的政策却是国家主义。两者的相似之处是,都是国家出手挽救经济,但不同的是,罗斯福只是采用财政手段刺激经济,而希特勒则直接下场,既当裁判又当球员。国家投资铁路、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给重点企业投钱。很快,德国经济快速恢复,失业问题很快得到解决。此时,希特勒的声望达到了他人生的顶峰。

但结果却是残酷的:希特勒最后还是失败了,并且把德国人民带入了深渊,德国于1945年被打回原型,甚至还不如1933年的经济发展水平。

希特勒时期,发生了屠杀犹太人的暴行,但对德意志同胞还不错,起码没有搞户籍制度。户籍制度人为地把民众分为几等,把农民限制在土地之上,不许流动,这非常罪恶。希特勒最恐怖的做法建集中营,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劳改基地。希特勒的劳教制度应该从苏联学习来的。我去德国几个集中营参观过。上个月又一次参观了慕尼黑郊外的达豪集中营。达豪集中营的铁门上写着几个字:“劳动使人自由”。集中营里展示了一些文字图片。纳粹这样写道:“有一条通向自由的路,里程碑上写着:顺从、诚实、整洁、客观、勤奋、守秩序,牺牲精神、真实、热爱祖国。”进了集中营,居然还需要爱国,并且指出了生的希望。现在我们都知道这里面非常恐怖,但当时集中营的人并没有那么深的恐惧感,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还是有希望从这里面走出去的。纳粹给被关押者灌输的思想是:因为本人有罪恶,所以需要进行劳动改造,目的是升华自己的肉体和精神。

遗憾的是,希特勒没有当选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大恶魔。最大原因是他没有把自己的几千万同胞饿死,也没有把自己国内的知识分子当作右派之类的给灭掉;再就是他没有把自己的本国国民划分成几个阶层-----地富反坏右之类的,仅区分为德意志人和犹太人两种。从这个意义上说,希特勒只获得季军不冤。

四、兄弟赛跑,优劣自现

德国战败之后,德国又面临了新的选择---两个国家的选择,即东边是东德,西边是西德,西德当时是六千多万人口,东德当时是一千多万人口,现在人口增加了,现在德国的总人口是八千八百万,其中有六百万人口是外国人。德国现在是一个典型的民富国强国家,老百姓富裕了,国家也不弱。

西德是如何做到的呢?从1949年建国开始,政治上坚持民主之路,经济上走的是一条社会市场经济之路,社会市场经济有什么特点?第一是,市场的充分竞争,让企业在竞争状态下得到最大的发展,第二是,政府是秩序的捍卫者,它在实际中是这样操作的:政府只负责这市场的秩序,是市场的裁判,企业和个人在市场上好好玩,政府不参与。但是谁捣乱,政府就把谁揪出来。

正因为德国政府对自己的准确定位,所以它不参与竞争,不自己经营企业,不与人民争利。在这一点上,西德政府是吸取了希特勒的教训,希特勒的问题在于,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之中,德国也受到波及,希特勒直接采取国家直接投资的方法。德国人现在终于明白,政府拿着全体老百姓的钱投资,自己谋利,这实在太过分了。政府投资只能用来救急,救完急,企业赢利后政府从市场中退出来。但是,希特勒政府觉得,既然有钱挣,为什么要退出来?这因为他没有想到人民是他的父母,他以为人民是他的奴仆!西德政府正是吸取了希特勒的教训,故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接着看东德,同样一个民族,它却走的是苏联的极权道路。关于这条道路,哈耶克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就此写过一本书《通往奴役之路》,书中断言极权道路的终点是奴役,是走不通的。他预言对了:东、西德最初分裂的那个时候,东德的工业基础并不比西德差,而人种、地理气候条件也没有什么两样。那么,分裂半个世纪之后,两边的差距拉大到什么程度呢?两德统一的时候,西德每年要输血六千亿马克给东德,否则东德就维持不下去。2012年我和一个朋友去德国自驾游玩,他问我说,东德和西德有什么差别,分界线在哪儿,我说,我们开车一路观察,你一定能发现。等我们开到一个地方,他说应该是这儿。我说:对,就是这儿。为什么呢,因为两边绿化条件大大不一样。东边都是幼小的树林,而且栽种了没多久。看西德那边,都是郁郁葱葱的,全是那种相当古老的树林。那么,东德这么多年干嘛去了,搞阶级斗争、搞极权去了!没有搞国家建设,所以绿草不种,树林不栽,环境不管,还好,没有污染空气、水源和食物,这比某些国家当然强得多了。这几十年下来,两种制度的优劣暴露得淋漓尽致。当然,两德统一后,东德通过二十年的努力发展,才逐渐地把差距与西德拉平,即使这样,到现在仍然有很多差距能看得出来。

结语:

从东德、西德两个国家的发展轨迹来看,极权的道路走不通了。寄希望以个人威望来引领国家是危险的。解决转型中国家的问题,应该多向成功的国家看看,特别是德国,德国以前的发展走过了多少弯路,吸取了多少代价和教训,好不容易才找到了国家发展的普世之路。这么一条现成的康庄大道不走,为什么偏偏要摸着石头过河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2.12.2024 13:26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