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楼主 |
发表于 15.8.2010 10:01:04
|
只看该作者
语言特点
5 j; \; [% b0 v s6 A% ~# v, A 中原官话在语音上与普通话颇为接近,大部分操中原官话的人可以与说普通话的人自由通话。在语音上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 t1 D8 Z+ v7 m, x/ G% S$ j4 ^, z+ [$ t1 s5 P
1.知照组字与精组字的分合。简单说来也就是平舌音与翘舌音的区别与否,以及区别方式。中原官话中存在三种模式。 3 i/ a/ R3 l Q3 h( b& G
/ N3 n2 G; c/ V, l a.知照组读舌尖后音(即卷舌音),精组读舌尖前音(即平舌音)。郑州、开封等地即属此类。9 v4 {& P4 T \4 K4 `
b.合口字读舌尖后音;开口字中,止摄知组(如知、池)读舌尖后音,照组(如纸、翅)读舌尖前音;除止摄外,知组三等字(如张、场)、章组(如周、手)读舌尖后音,知组二等字(如罩、茶)、庄组(如查、沙)、精组读舌尖前音。洛阳、徐州等地属于此类。 / p3 n, K1 P! {5 b7 u* j/ Q9 a7 _# `
c.知照组、精组字均读舌尖前音。河南东南部、山东南部部分地区以及其他一些零星区域属于此类,如驻马店、济宁等地。 3 H, | U) J1 a8 i; ~2 a, p q% V
9 ?1 L$ c, `$ L( j+ ]" G
中国方言地图集曾经依据以上的三种模式将中原官话分出了郑曹片(a)、洛徐片(b)、蔡鲁片(c)三个片区。 . i1 J4 t e5 l/ F- ]
. O" h, B5 i9 L; t Q8 @- P9 X
2.区分尖团音。即见组细音与精组细音发音不同。见组细音颚化,精组细音不颚化而仍保持舌尖音的读法。中原官话大部分区域能够区分尖团音,但也有部分区域不区分。
9 s' t1 x! `* u' c( z I0 U m3 Y. F* Q' b+ j3 a. F% u
3.入声字的读音与普通话差异较大。整个中原官话区内,入声字都已经失去塞音尾,而归入舒声字。在声调上,清入声、次浊入声字归入阴平,全浊入声字归入阳平,在全区内高度一致。不少入声字韵母也与普通话差别较大。主要有: a.曾摄、梗摄入声字,韵母一般为ε/ai/ei,如百、则、客、德; b.宕江摄入声字,韵母一般为yo/io,如药、角、学; c.山摄入声字,韵母在有些地区为ye,有些地区为yo.例字如缺、雪、月 & `2 |. n5 I/ x R- t
. K$ B/ x9 b! F4.蟹摄、止摄合口三等非组,“非飞费肥肺”等字,除信蚌片外,其余大多发为fi音。
$ j* ?0 y: q: j4 K( q9 M# \9 ?, V, R/ |
5.知组、照组合口字,在中原官话区东部(鲁南、豫东、苏北、皖北)和西部(关中、晋南)等地有唇音读法。分布较广的是将shu-音读为f-音,如书、水、双读作夫、匪、方;有一部分区域(如西安、枣庄),还将zhu-,chu-分别读作pf-, pf‘-。如抓读作pfa,吹读作pf‘ei. $ n: A6 ^) |# D% f) v+ g
T* R% p/ u: H+ E. d4 J
6.部分区域(如开封、郑州、洛阳)存在子变韵现象,即普通话中的“-子”尾词,在这些地方的方言中不加“-子”尾,而增加一个[u]音作结尾。如开封:鸭子[iau],骡子[luau],鼻子[piou],筷子[k‘iau].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推广普通话以及城市化的影响,一些重要的语音特征在大城市以及在年轻人口中已经很难见到。比如以上的第二条“尖团音的区分”,如今在老年人中常见,而在年轻人中很少;第六条的“子变韵”,也处在明显的消亡过程中。而许多入声字的读音和声调,被一些年轻人从普通话类推成了河南话,即采用普通话的读音,而将声调调型变化成河南话的形式。比如“药”,在郑州正确的读音应是[yo24],阴平,而在不少年轻人口中变成了[iao21],即变成了去声。 0 v( J: {" F7 N3 ?& m* v9 t
7 `; `, g5 `8 K4 k4 v0 P) V
0 c% n, n% P6 X, j# D$ u' F
中原官话中信蚌片存在一定争议,学术上认为信阳方言与江淮官话更为接近,是以江淮官话为主、西南官话、中原官话为辅,且保留小部客家话词汇的方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