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806|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国秘史之陆逊与孙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4.2.2014 10:41: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关于陆逊,人们最了解的就是他帮孙权打了夷陵之战,火烧刘备的七百里联营,一战成名,一跃成为东吴集团的头号红人。
不为人知的是,10岁丧父的陆逊还是跟着他的从祖父陆康长大的。而陆康却是在和孙权的哥哥孙策打仗时战败而死的。陆逊后来又娶了孙策女儿当媳妇。
有国仇家恨的陆逊与孙权是一对怎样的非常君臣?出将入相的陆逊怎么获得了孙权的信任?又怎样当上了孙权的侄女女婿?后来又是怎样被孙权活活逼死的呢?

陆逊的家族在东吴是一个大豪门,他的祖父陆纤官至城门校尉,父亲陆骏,任九江(今安徽寿春东)都尉。可怜的是,他十岁的时候,父亲陆骏就去世了。没办法,缺失父爱的陆逊只能到他的从祖父庐江太守陆康家里读书,学习。
少年丧父是人生一大悲剧。这让陆逊比同龄人更加早熟。陆康也很喜欢这个懂事的孩子,就让他领着自己的儿子陆绩一起游戏玩耍。
据《苏州府志》和吴郡陆氏宗谱记载,从汉朝的开国功臣太中大夫陆贾之子、吴郡陆氏六世祖陆烈被高祖任命为汉初吴县县令算起,吴郡陆氏传世至三国两晋之时,已成为吴地“朱、张、顾、陆”四大望族之一。吴郁林太守陆绩是为吴郡陆氏二十一世子孙。
陆家在当地就是这么牛啊。牛到什么程度呢?灵帝光和元年(178年),陆康任武陵太守,后又历仕桂阳、乐安、庐江太守之职。中平元年(184年)加庐江太守陆康为忠义将军,领军政事。千余年后,陆康以“忠义”太守祔祀吴郡名贤总祠内。
有一次,连走投无路的孙策都来登门拜访,想在陆家讨一口饭吃。
192年发生了一件事情,孙坚在攻打刘表的时候战死了。这一死不打紧,撒手闭眼,把一家老小都扔在了一边。
那时候的孙策也就是个十六七岁的孩子。而弟弟孙权是和陆逊同岁的,当时也就是10岁。一家老小总得有饭吃啊,怎么办,孙策把母亲和弟弟都安置在曲阿。自己在外面打江山。
说是打江山,一个孩子懂什么呢?十六岁,按我们现在的说法还是花季。
他也就是东游西荡,饥一顿饱一顿的吧。听说陆家是个大豪门,孙策就前去投靠。
孙策为什么要投靠陆康呢?其中也是有渊源的。据《吴录》记载,187年,庐江太守陆康的侄儿当时任宜春县令,被敌兵所攻,曾经派人向孙坚求救。有人就劝孙坚不要越界征讨。孙坚回答:“太守我没有什么文德,只以征伐为功。越界征讨,是为保全郡国。倘若以此获罪,我无愧于天下!”于是,整顿部伍,起兵驰援,敌人听说孙坚要来,闻风逃遁。
孙坚对陆康家是有恩的。那人家孙家现在有难了,陆康当然该帮一下啊。
在孙策看来,陆家接纳他也是应该的。毕竟,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啊。你不必涌泉,至少给些酒喝就行啊。
孙策喜欢喝酒,孙权也不例外。因为喝酒,孙权还杀过人。
这些故事后面再说。
孙策这时候确实是走投无路了,要不谁愿意过那种寄人篱下求人施舍的生活呢?即使他们家曾经是陆家的恩人。
陆康听到手下人前来禀报,说是孙策求见,不知道什么原因,也没太当回事。
算了,找个太傅出去应付一下吧。毕竟这种事太多了,老让我这个一家之主去迎来送往,我还干不干正事了?
2#
 楼主| 发表于 24.2.2014 10:41:42 | 只看该作者
如果是些八竿子打不着的人来了,你不理还情有可原。现在来的人对你们以前是有恩的啊,现在正是你报恩的时候啊。你本来就欠人家人情的啊,现在应该是雪中送炭的时候了!
看来,陆家人情薄啊。越有钱的人越吝啬。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不是你陆家求人家老孙家救命的时候了。孙坚死了,难道就人一走茶就凉吗?
此事可能还有另外的原因。陆家世代江东大族,孙家是寒门,孙坚又是有名的“轻狡之徒”,虽然后来功勋卓著,甚至不惜违反汉律越境去救陆家侄子,但是陆家对其没有任何表示,也没有结交,可见陆家是看不起寒门孙家的。这也为后来之事埋下伏笔。
如果世界上有后悔药可买,事后回想起来,陆康一定会为当时轻慢了孙策而后悔。就像后来刘备教育后代那样: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陆康连孙策的面都不见,估计也就是像打发要饭的那样,给了几个馒头,又给了些零钱,就让孙策走人了。
孙策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这真是虎落平阳被犬欺啊。这个陆家也真是忘恩负义啊。
孙策含着眼泪离开了陆康的宅子,他在心里暗暗发誓:好你个陆康,你就有眼不识泰山吧,你就当你的白眼狼吧。早晚让你见识一下我的厉害。
果然,没过几年,陆康还真见识到了孙策的厉害。不但见识到了孙策的厉害,双方还兵戎相见,战败后的陆康一病不起,死了。
而那一年刚刚来到陆康家的陆逊,也不会料到,那个落魄的孙策,后来竟成了自己的老丈人。而老丈人的弟弟,也就是孙权,后来竟然成了自己的老板,这个老板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既把自己抛上过事业和人生的巅峰,享受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荣华富贵,也像使用餐巾纸一样,把自己随意抛弃,任意侮辱,陆逊最后是被孙权活活逼死的。
历史就是这样有意思。很多故事都是由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节构成的。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当时陆康厚待了孙策,后面的恩怨情仇还会发生吗?
人生多岔道,每一条岔道都可以通向远方,而远方的境遇却大相径庭,迥然不同。
这都是后话了,暂且不表。
此时的陆康还浑然不知,打发走了孙策,他还像往常一样的上下班,过着正常而平淡的生活。
从陆家出来,无家可归的孙策就像一个丧家之犬。举目无亲啊,但还得咬牙活下去啊。投奔谁呢?袁术吧。
袁术本来就是孙家的大恩人。袁术看孙策这个小孩挺有意思,虎头虎脑的,一身武艺,再想起和孙坚一起激情燃烧的岁月,就发了善心,好吧,你就留下吧。
按照《三国演义》中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的时候,孙坚因为袁术不发粮草而被华雄打败,从此孙坚与袁术结了死仇。
其实按照正史的说法,孙坚和袁术不仅没有仇,袁术反而还对孙坚有举荐之恩。
孙坚的名号是破虏将军,在《三国志.吴书》中孙坚的列传就是以《孙破虏》传命名的。那么这个破虏将军是从何而来的呢?正是拜袁术所赐。
在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之前,孙坚只是驻守地方的一名武将,原本没有太高的地位。后来袁术听到孙坚勇猛善战的名气,想要把孙坚拉拢到自己门下,替自己办事,所以袁术才亲自上表朝廷,表荐孙坚为破虏将军。
袁术和袁绍兄弟一家门庭显赫,在朝廷里有地位,所以袁术替孙坚争取到了一个破虏将军的地位,可谓手到擒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4.2.2014 10:47:28 | 只看该作者
正是有了袁术的提携,孙坚才有了和十八路诸侯平起平坐的地位。
孙坚替袁术卖命,还体现在孙坚和刘表之间的恩怨上。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孙坚是因为贪图玉玺,背叛了反董卓同盟,袁绍一怒之下,写信给刘表,委托刘表在半路上拦截孙坚,从此孙坚和刘表也结了死仇。孙坚回到江东后,马上带兵北上,跨江击刘表,最后非常愚蠢地中计而死。
但是在正史里面,我们却找不到一点孙坚贪图玉玺、背叛反董卓同盟的痕迹,而且孙坚也没有返回江东,而是一直驻扎在河南鲁阳一带。
后来孙坚之所以攻打刘表,完全是因为袁术。袁术对荆州垂涎已久,一心想夺取荆州,所以袁术委托孙坚做自己的先锋,带兵攻打荆州。
在正史上,孙坚也是死于攻打荆州的这次战役。孙坚为了报答袁术的表荐之恩,不仅替袁术办事,还赔上了自己的一条命,正好应了士为知己者死这句老话。
说不定孙坚在临死的时候还这样想过:“伯符啊,你爹不行了,你带着我的人马去投奔我的恩公袁术吧。袁术对我如此看重,一定也会照顾你小子的”。
袁术不但对孙坚有恩,如今又把孙策收支帐下。看来这个人还是蛮有同情心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孙氏父子都很骁勇,打起仗来都很卖命。既然都有投资价值,就趁低价时抄个底吧。
孙策就暂时在袁术手下蜗居了下来。
而陆康和袁术也是有来往的。其中还有一个著名的段子----
汉献帝初平四年(193年),袁术在九江会见陆康;陆康6岁的儿子陆绩也在场。
席间,袁术命人取出金灿灿的大蜜橘招待陆康,小陆绩面前也放着几只。但他没吃,而是藏在怀里,当时谁也没有留意。
后来大人们谈完公事,小陆绩跟着父亲向袁术行礼告辞,叩头的时候,怀兜里却噗噗噗滚出几只大蜜橘来,急得他趴在地上两手乱抓。
这下人可丢大了。陆康羞臊的满脸通红,这是什么儿子啊?为什么没教育好呢?
为了缓解尴尬的气氛,袁术大笑道:“小陆郎,你吃了不够,还要拿呀?”
陆绩回答说:没见过这么好的蜜橘,舍不得吃。
袁术问他为何舍不得吃,陆绩说要拿给母亲尝尝:俺娘还没吃过这么好的橘子呢。
袁术听了大为惊讶,心想一个6岁孩儿便懂得克制自己,孝敬长辈,实在难能可贵。他感叹道:“小陆郎有这样的品德,来日必成为报效国家的栋梁!”(袁术确实很有眼光,陆绩后来确实很有出息,只是寿命不长,只活了32岁。)
  消息传开,大家都知道了“陆绩怀橘”这件事,认为事情虽小,孝心感人,后就与同时代的“孔融让梨”一样,成为爱亲典故。
干百年来,历代诗文常加引用:如唐代诗人骆宾王《畴昔篇》:“茹荼空有叹,怀橘独伤心。”更有把怀之遗母之物称为“陆郎橘”或“陆氏橘”,如唐代诗人岑参《送许员外江外置常平仓》,“仍怀陆氏橘,归献老亲尝。”后来“陆绩怀橘”还被画入《二十四孝图》,编入各种启蒙读本,更是妇孺皆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4.2.2014 10:49:52 | 只看该作者
搞政治的人都是狗脸,刚才还勾肩搭背,亲热无比,转脸就舞刀弄枪,反目成仇。
《后汉书·陆康传》载称,兴平元年(194年),袁术屯兵寿春,欲发兵攻占徐州,扩大其地盘,然粮草不济。袁术遣使向陆康索要米三万斛。
毕竟,要打仗啊,兵马未动,得粮草先行啊。
陆康当时是庐江太守,但他考虑了一下,觉得不大对劲。当时陶谦刚刚把徐州让给了刘备。刘备人家是当今皇叔啊。这天下本身就是姓刘的。你凭什么去打人家啊。
我总不能吃着老刘家的俸禄,再借粮食给你,让你去打老刘家吧?那不成吃里爬外了吗?
陆康婉拒了袁术的要求。他也知道袁术不是这么好糊弄的,遂闭门不通,内修战备,领兵防守,一副准备和袁术作战的架势。
袁术勃然大怒,好你个陆康,去年我还请你吃大橘子呢,现在用你点粮食,你都不给,太不像话了。于是喝问手下,谁去攻打陆康?事成之后,我有重赏。
话音未落,孙策站了出来。他可算是找到机会来报复陆康了。一时间,那时在陆家遭受的冷落,演变成了痛苦,耻辱,悲伤,愤怒。
我去,我要和陆康决一死战!
好,袁术看着孙策,顿时笑得皮开肉绽:伯符啊,你去吧,只要你能打败陆康,我就让你当九江太守!
孙策一听,喜出望外:此话当真,你不忽悠?
袁术急忙发誓:谁忽悠谁他妈是孙子!
孙策信以为真,立刻点齐人马,杀向陆康。
陆康来者不拒,但他知道,这仗要是打起来,可是刀枪无眼啊,应该把孩子们先送回去,这样一来,打起来也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这一年,陆逊13岁,陆绩8岁。陆康就让陆逊带着陆绩先回老家避难去了。
陆康领兵固守庐江城,官兵一心,共同抗敌。时有吏士休假在外者,闻讯“皆遁伏还赴,暮夜缘城而入。”
这一仗,打了两年。陆康终于不是小霸王孙策的对手,城池失守了。陆康宗族百余人,死者将半,陆康亦发病而亡。
打了胜仗,孙策兴高采烈的回去复命。心想,这下子我总算可以有一块地盘,可以大展宏图了。
孙策问袁术:我几时可以到九江上任啊?
袁术装傻充愣:啥意思?去九江上什么任?
孙策也被问懵了:你答应过我啊,要是打败了陆康,就让我当九江太守啊。
袁术装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九江太守一职已经给了刘勲啊。这事还真不大好办啊,你知道啊,我跟刘勲关系也都不错,总不能把他轰走,让你去啊,这样不合适。
孙策怒了:你他妈的说话怎么给放屁一样啊?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啊。
袁术还是耍无赖。
孙策很失望,这一趟是何苦来着?我一个大男人,竟然被这家伙耍的团团转。
老子不伺候了!
走吧,咱们自己创业去!
这一年,孙策22岁。他决定另立山头,轰轰烈烈的干一番大事业!创业是一个梦想,有关专家总计的创业的七大必备条件。我们来看看。
1、充分的资源,包括人力和财力。创业者要具备充分的经验、学历、流动资金、时间、精神和毅力;
2、可行的概念,概念不怕旧,最重要的可行,有长久性、可以继续开发、扩展;
3、适当的基本技能,不是行业中的一般技能,而是通常性的企业管理技能;
4、有关行业的知识,不能只陶醉于自己的理想;
5、才智,创业者不一定要有高智商,但要能够善于把握时机去作出明确的决定;
6、网络和关系,创业者需要有人帮助和支持,不断扩大朋友网络和打好人际关系会带来不少方便;
7、确定的目标。.
那孙策具不具备这些条件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4.2.2014 10:52:10 | 只看该作者
逐一分析一下:
第一条,差得很多,如果有这些资源,孙策这几年就不用寄人篱下了。当时孙策手下估计也就一千多人,那还是他投奔袁术后,袁术把原先孙坚的旧部交给了孙策,除此之外,就没有什么了。
第二条和第七条,还在摸索当中,这时候的孙策显然还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算一步吧。
第三四五条,应该说孙策是基本具备了。因为在袁术的帐下,其本身的才干、军令的严谨,得到袁术部将的倾心敬重,也使得袁术又重视又忌讳,袁术曾说:“使有子如孙郎,夫复何恨!”但袁术也害怕养虎为患,始终不敢重用。
当然,孙策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弱点,“语议之间,有所不及耳。”他觉得自己的学问差很多,不渊博。所以后来临终时,孙策对孙权说:“咱们兄弟俩,要论上阵打仗的本领,你不如我;至于选拔人才,任用贤人,我比不上你。”
孙策意识到了这一点,我就是个大老粗。他也看到了孙权的长处。
第六条,差的也很多,是需要大力挖掘和培养的。
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孙策创业的第一步总算迈出去了。当时,孙坚的一个老部下,名字叫朱治的人劝孙策:你看袁术也就这德行了,你在他这也不会有啥发展,再说了,咱们出门在外,还是人生地不熟的,还是设法回到和家族有地缘关系的江东吧,那是咱们的老家,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干点什么事也方便,亲戚朋友也多,行不行?
好吧,孙策采纳了这个建议。
从195年到200年,孙策开始了扩疆开土,平定江东的大计,辗转几年时间,就为日后东吴的建立,打下了夯实的基业。
他果毅刚立,骁勇善战,见地独到,有项籍之风。从仅有一千多人的旧部,几年下来发展到数万人。其统率力之强,在三国之中只有曹操尚有一比。
他广交朋友,招揽了大批人才,四方英豪纷纷来投。他部队纪律严明,所到之处,鸡犬菜茹,秋毫无犯,军令整肃,百姓怀之,江东人爱称其为“孙郎”。
孙策其时已据有丹阳、吴、会稽、庐江、豫章、庐陵六郡,手下文臣武将如云。
尽管和孙家有不共戴天之仇,但当孙策在江东开始招兵买马的时候,陆逊还是带着陆绩一起应征入伍。没人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而孙策竟然还把他们留在了帐下。
难道相逢一笑泯恩仇了?或者说,陆逊是为了潜伏下来,卧薪尝胆,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瞅准时机再把老孙家的江山抢了过来?
到底真相如何,只有当事人自己心里清楚。不过,从事情后来发展的趋势看,陆逊的势力确实威胁到了孙家政权的安全。孙权还是看出了些苗头,最终也没让权倾一时的陆逊再朝前迈进半步。
《三国志·吴书》陆绩传载称,陆绩少年而有识见。一次,孙策与长史张昭、校尉张纮及谋臣秦松等共论天下大势,提出“须当用武治而平之。”
当时陆绩年少末坐,却大声提出不同的见解,陆绩起立向孙策进言曰:“昔管夷吾相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用兵车。孔子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今论者不务道德怀取之术,而惟尚武,绩虽童蒙。窃所未安也。”张昭等闻此言,深为惊异。
孙策的意思是,这个天下是要靠拳头打下来的,说其他的都没用。
陆绩当时最多也就13岁,一番反驳之语让众人惊异。
何谓“惊异”?或许有刮目相看,赞赏之意;或许有奇谈怪论,厌恶之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4.2.2014 10:52:40 | 只看该作者
无论如何,陆绩的主张在彼时是不合时宜的。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军阀混战,是一个曹操所谓“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的时代,是一个尚武用兵、以实力论英雄的时代,而陆绩却不识时务,建议“不用兵车”,“修文德”。这不是犯了很严重的路线错误?
但是,不要忘了陆绩的身份。他可是和孙策有杀父之仇的,这番话或许有些潜台词:还要打打杀杀的,我老爸都被你害死了,你还要害死多少人啊。
或许大家都不明白,位列二十四孝的陆绩为什么会供职在孙策帐下呢?而张昭是什么人?东吴集团的核心人物,他们和孙策谈话,怎么会让13岁的陆绩列席呢?这说不通啊。,
从史书的记载看,对于和陆康的战争,孙策后来是后悔了的。也难怪,那是件出力不讨好,损人不利己的事情,都怪袁术这个大忽悠。
《三国志·吴书·朱治传》说:孙策“为袁术攻庐江,于是刘瑶恐为袁、孙所并,遂构嫌隙”。《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记载孙策后来向太史慈解释此事说:“刘牧往责吾为袁术攻庐江,其意颇猥,理恕不足”,并申述其时不得不尔的原因。
这表现出孙策心亏理短,欲盖弥彰。
总之,孙策攻庐江事使他居于与江东大族也与刘瑶公开为敌的地位,对孙策以后在江东的发展造成了很不利的影响。 这是震动江东的大事,不能不加剧江东大族对孙策的疑惧和戒备。
既然这样,我们推测,为了长远的发展,后来孙策应该是向陆家赔过罪的,估计也向人家拍过胸脯:“我弥补我的罪过,你们一家老小的吃喝拉撒以后我都包了。有用的着的地方,您尽管说话。”
看着孙策如此忏悔,陆家被感动了。注意,是“被”感动,不是感动。
毕竟是战乱时期,人既然都死了,再说了,冤家宜解不宜结,杀人不过头点地,还能怎么办呢?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陆逊和陆绩就到孙策的公司里上班了。
从表面看来,孙策对陆家还算不薄。否则的话,13岁的陆绩随便当个白领也就可以了,怎么可能列席集团的高层会议呢?
从表现上看,年长几岁的陆逊要比他那个小叔叔懂事的多,始终表现的很内敛。而陆绩就不同,以至后来让孙权看着很不顺眼,发配到一个边缘贫困地区当县令去了。
毕竟,孙策和孙权兄弟和陆绩是有杀父之仇的,表面文章做得再好,再怎么补偿,也无法彻底弥补内心深处的创伤。
孙家兄弟也不能不防啊。
所以,年少轻狂的陆绩始终看着孙家兄弟不顺眼,逮着机会就开骂。
而孙策孙权也不可能放手使用陆绩,人心隔肚皮啊,谁知道这孩子打着什么鬼主意,估计再怎么养活,也是个喂不熟的狼崽子啊。
孙家如此对待陆绩,也就是表面工作,毕竟人家是东吴的四大家族之一啊,能不得罪还是不要得罪吧。
我们也不难揣测到当时陆逊是怎样的生存状态。他可是夹缝中求生存啊,他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在东吴集团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他要怎么表现,才能获得孙策孙权的信赖?
真难为了这个孩子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17.11.2024 00:47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