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食味
德国频道
楼主: 大长今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渔梁坝和棠樾牌坊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5.12.2015 16:09:24 | 只看该作者
        为旌表宋末处士鲍余岩、鲍寿逊父子,是皇帝新批“御制”这座慈孝里坊。据史书记载,元代歙县守将李达率部叛乱,烧杀掳掠。棠樾鲍氏父子被乱军所获,并要二人杀一,让他们决定谁死谁生,孰料父子争死,以求他生,感天动地,连乱军也不忍下刀。后来朝廷为了旌表他们,赐建此坊。牌坊上还铭刻了明永乐皇帝的《慈孝诗》日:“父遭盗缚迫凶危,生死存亡在一时。……鲍家父母全仁孝,留取声名照古今。”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听到这个事后,欣然写下了“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的对联,并拨银将“慈孝里”牌坊重新修缮,又刻御题对联于其上。一座牌坊被几朝皇帝加封,这在我国历史上也不多见。

$ r- L4 `, o' n' U+ 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5.12.2015 16:10:20 | 只看该作者
        鲍文龄妻江氏节孝坊建成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额刻“矢贞全孝”、“立节完孤”。据县志记载,江氏为棠樾人,26岁守寡后,“立节完孤”,把儿子集成培养成歙县的名医。在江氏80岁高龄时,族人为她请旌,建起了这座宛如其化身的牌坊。
        在电视剧《烟锁重楼》里看过无数遍的贞节牌坊,今天知道它的主人守寡50多年,真正站在牌坊下面时才有一种说不出的震撼。余秋雨笔下逃婚的乡村女教师,代表的是中国女性对于传统的逃避,贞节牌坊无疑写下了中国文化史最神秘最黑暗的一页。

2 s/ F# B4 F3 b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5.12.2015 16:12:14 | 只看该作者
        棠樾鲍氏家族当时已有“忠”、“孝”、“节”牌坊,独缺“义”字坊。其村鲍氏世家至鲍濑芳时,官至两淮盐运使司,掌握江南盐业命脉。他想求皇帝恩准赐建“义”字坊以光宗耀祖,便捐粮十万担、捐银三万两,修筑河堤八百里、发放三省军饷。此举获得朝廷恩准。于是,在棠樾村头便又多了一座“好善乐施”的义字牌坊。

4 k* e+ U$ z, j; y6 s' B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5.12.2015 16:13:22 | 只看该作者
        远远看去,这个亭子就像是一顶官帽。

; ]' C& V4 N) [* j' t% A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5.12.2015 16:14:13 | 只看该作者
        据县志记载:嘉定人吴氏,22岁嫁入棠樾,时小姑生病,她昼夜护理。29岁时丈夫去世,她立节守志,对前室的孤子元标视如亲生,尽心抚养,直至其成家立业。鲍元标也不负母恩,终于成为清季著名的书法家。年老之后,吴氏又倾其家产,为亡夫修了九世以下的祖墓,安葬好丈夫和族属中没有钱安葬的人。“厚葬”也是对祖宗的孝顺,当然也值得颂扬。吴氏还尽心侍奉患病的婆婆到寿终。她在60岁时辞世。吴氏的举动感动了地的官员,遂打破继妻不准立坊的常规,破例为她建造了一座规模与其他相等的牌坊。尽管得此厚爱,但在牌坊额上“节劲三立”的“节”字上,还是留下了伏笔——把节字的草头与下面的“卩”错位雕刻其上,以示继室与原配在地位上是永远不能平等的。
        琼瑶在《烟锁重楼》中为主人公写出一句台词:“不是苦苦的守,就是惨惨的死!”听起来真是惊心动魄。今天的人简直想象不出来,这些“节妇”们当初所度过的,是怎样一种岁月!琼瑶听说当地有一座“孝贞节烈坊”,是用来集中表扬徽州地区的节妇烈女六万五千零七十八人!可见当年的徽州,守节已经是一种“理所当然”,建牌坊也成为了一种风气。听说,有父亲逼死女儿,只为了要博一个“贞节牌坊”,其走火入魔的程度,就可想而知了。这些牌坊并不仅仅是由石头砌成,而是用血与泪砌成的。

1 a8 k9 L1 ?9 d( K3 L. 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5.12.2015 16:15:20 | 只看该作者
        鲍逢昌孝子坊为旌表孝子鲍逢昌而建。据记载,逢昌的父亲在明末离乱时外出多年,杳无音信。清顺治三年(1646年),才14岁的逢昌便沿路乞讨,千里寻父,最后终于在甘肃的雁门古寺找到了生病的父亲。他为父亲的背疽吮脓疗疮,并扶持父亲回到家中。一进家门又见母亲病危在床,需要浙江富春山的真乳香医治。母亲服用后果然痊愈,族人便说这是他“天鉴精诚”、“孝愈其亲”。
" K7 f. o  ]2 ^7 h1 z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5.12.2015 16:16:14 | 只看该作者
        明天启二年(1622年)建的鲍象贤尚书坊,旌表他镇守云南、山东有功。据县志记载:鲍象贤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初授御史,后任兵部右侍郎。他曾经远赴云南边防,使边境得以安定,当地百姓还为他建了生祠以示感恩。由于秉性亢直,卑视权贵,鲍象贤多次遭到奸臣的中伤,政治生涯几起几落。但他一直抱持“官不择位”的思想,廉智自持,不计个人毁誉得失,一如既往地效忠社稷,在死后才被追赠加封为工部尚书。

; p7 M0 P. L( t1 ?) m. K# e* ~# V;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5.12.2015 16:17:14 | 只看该作者
        天色已晚,鲍家花园来不及细看,就看一副盆景吧。
+ M; H3 o" }0 Q+ F+ X% i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5.12.2015 16:18:08 | 只看该作者
        关于毛豆腐的来历,这里有个传说,相传,朱元璋一次兵败徽州,逃至休宁一带,腹中饥饿难熬,命随从四处寻找食物,一随从从草堆中搜寻出逃难百姓藏在此处的几块豆腐,但已发酵长毛,因别无它物,随从只得将此豆腐放在炭火上烤熟给朱元璋吃。不料豆腐味道十分鲜美,朱元璋吃了非常高兴。转败为胜后,下令随军厨师制作毛豆腐犒赏三军,毛豆腐遂在徽州流传下来。

3 V  ^  D& C2 v; \  V% b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5.12.2015 16:18:59 | 只看该作者
        关于毛豆腐的来历,这里有个传说,相传,朱元璋一次兵败徽州,逃至休宁一带,腹中饥饿难熬,命随从四处寻找食物,一随从从草堆中搜寻出逃难百姓藏在此处的几块豆腐,但已发酵长毛,因别无它物,随从只得将此豆腐放在炭火上烤熟给朱元璋吃。不料豆腐味道十分鲜美,朱元璋吃了非常高兴。转败为胜后,下令随军厨师制作毛豆腐犒赏三军,毛豆腐遂在徽州流传下来。
- D* b+ {( q: R6 b7 W0 S; m+ X3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3.5.2024 11:34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