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189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独臂将军贺炳炎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7.9.2005 11:50:10 | 只看该作者
即时机票
今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谨以此纪念为我们的今天流过血的先烈们。文章转自铁血论坛。不知道他是谁的,看看《太行山上》里的梁家辉。<br /><br /><br /><br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的行列中,原成都军区第一任司令员贺炳炎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他在战争中失去了右臂,人们亲切地称他独臂将军。1955年,他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br /><br />    日前,经朋友介绍,笔者结识了贺将军之子、武警总部特警学院副院长贺陵生大校,从贺陵生口中,笔者采访到了有关独臂上将贺炳炎将军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在此撷录二三事,以飨读者。<br /> <br />小铁匠从军<br /> <br />    1913年,贺炳炎出生于湖北省松滋县一个贫农家庭。他幼年丧母,和当铁匠的父亲相依为命。为了谋生,十多岁的贺炳炎就随父亲在铁匠铺里打铁,依靠汗水和力气混口饭吃。1929年春天,贺龙军长率领的工农红军第四军转战到了贺炳炎的家乡,声势浩大的扩红运动使少年贺炳炎产生了当红军的念头。<br />    贺炳炎十分羡慕那些扛着枪的红军战士,他很想到贺龙的部队去从军。一天,他正经八百和父亲商量说:“我要去投红军,我不想再干铁匠了。”父亲听了,举起手中的铁锤,许久放不下去。原来,父亲也打定了主意要去投红军,可儿子才15岁,身材瘦弱,哪里能当兵吃粮呢?父亲放下铁锤,一个劲地摇头,他不同意贺炳炎从军。当天夜里,父亲将贺炳炎托付给了另一个姓蓝的铁匠,悄悄地上了路。<br />     父亲走了,贺炳炎更加坚定了当红军的念头。一个晚上,他趁看管自己的蓝铁匠睡着了,一溜烟闪出了门,一口气跑到了红军驻地。第二天早晨,蓝铁匠看到贺炳炎的床上没有人,大吃一惊,跑到街上一问,熟悉的人告诉他:“小铁匠跟着队伍跑了,背了个背架子,长布衫子的下摆都撕脱了一大块。”<br />     在红军部队,贺炳炎知道自己年龄小,红军可能不会要自己,就主动要求做马倌。可由于发育不良,他还没有马背高,战士们都善意地劝他回去,等将来长大了再来吧。但贺炳炎的倔脾气上来了,他无论如何也不肯离开。这时,他的已加入红军的父亲知道儿子也来了,急急忙忙赶过来要求贺炳炎回家去。可贺炳炎拉住部队大院里的一棵大松树,无论如何也不肯松手。正在僵持之际,军长贺龙过来了,他微笑着摸着贺炳炎的头说:“人还没有枪高,长得像个瘦猴子,志气倒蛮大的嘛。好吧,你就到宣传队去提桨糊桶子吧。”<br />      贺炳炎年纪虽小,可却总想着能随着部队冲锋陷阵。在他参加红军的第二年,一次红军大转移,需要把47个俘虏转交给友军。贺炳炎知道后主动请缨,贺龙拍着他的肩膀说:“我就让你一个去押送,你怕吗?敢吗?”牛脾气的贺炳炎听了大声说:“我贺炳炎要是怕了,我就不是来当红军的。”就这样,贺炳炎一人一枪,押着47个俘虏翻山越岭,顺利地交给了友军。<br /> <br />这就是贺炳炎的骨头啊<br /> <br />    在红军队伍里,贺炳炎进步很快,短短几年时间,他就由一个相当于编外人员的宣传队员,进而任班长、排长、连长,18岁时,他就已经是团长了,连年的征战使他成为红军部队里最年轻的指挥员之一。<br />     1935年,贺炳炎22岁,蒋介石为了所谓的“攘外必先安内”,调集了140多个团约30万人的兵力,对湘鄂川革命根据地发动了军事、政治、经济三管齐下的围剿。当时,活跃在这一革命根据地的是红军第二、第六军团,为了策应中央红军长征,二、六军团决定突围。突围之前,部队进行了整编,新组建了红五师和红十六师,其中红五师由三个独立团组成,年仅22岁的贺炳炎出任师长,谭友林为政委。<br />    红二、六军团的总指挥部设在湖北桑植,贺炳炎已经在这片土地上战斗了好几个年头,当地老百姓对这位娃娃师长都十分尊重,也十分信任。在得知红军要实行战略转移后,不少红军家属找到贺炳炎,对他千叮咛万叮嘱:“炳炎,我这个儿子就交给你了”,“贺师长,我的丈夫就跟你一起去吧。”<br />    突围途中,红军抵达洞口县瓦塘屋时遭到了国民党军队阻击。为了打开通道,二军团第四师首先投入战斗,但当时红军已经严重减员,战斗十分惨烈。紧急关头,总指挥贺龙和政委关向应决定调贺炳炎的第五师火速驰援,从左翼发起进攻,啃掉敌人这块硬骨头。<br />贺炳炎接到命令后,深知此役关乎二、六军团的生死存亡,立即组织发起全线冲锋。战斗中,他不顾警卫员的劝阻,亲自操起一挺机关枪冲锋在第一线。这一役,敌军全线崩溃,二、六军团顺利地扫清了障碍。然而,贺炳炎却在战斗中被一发炮弹炸断了右臂,这已经是他参加红军后的第六次负伤了。<br />    这次负伤是贺炳炎一生中所受的16次伤中最重的一次。战斗结束时,贺炳炎被抬到了总指挥部的战地卫生所。卫生部长贺彪一看,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伤口血流不止,右臂只余下一点点皮连着。更要命的是,贺炳炎还患有严重的急性肺气肿,如果不立即截肢抢救,很快就会有生命危险。可是部队正在长征途中,既没有必需的药品,也没有必须的工具,到底怎么办呢?<br />    为了挽救这员猛将的生命,贺龙决定推迟部队转移时间,马上施行手术。没有手术锯,贺彪只找到了一把木工用的钢锯。也没有麻醉药,有人提出用吗啡,并说多吃一些吗啡可以起麻醉作用。贺龙听后问贺彪:“吃吗啡有没有其他副作用?” <br />  贺彪回答说:“吃少了不管用,吃多了可能会对大脑有损伤,再一个很可能上瘾。” <br />  贺龙沉吟着自言自语地说:“我还要贺炳炎给我冲锋呢,就没有别的什么办法?” <br />  这话被从昏迷中醒过来的贺炳炎听见了,他用左手将吗啡打翻在地,说:“我不需要什么吗啡,关云长还能刮骨疗伤,何况我是共产党员!” <br />  贺彪只得将一块毛巾塞进贺炳炎嘴里,并将他绑在一张门板上。就这样,贺彪就用一只木工用的钢锯将贺炳炎重伤的右臂锯了下来,贺炳炎痛得满头大汗,毛巾被他咬得满是牙印,可他硬是活生生地挺住没吭一声。<br />    手术刚结束,部队立即转移。到了宿营地,贺龙再次前来看望贺炳炎,贺炳炎的右手袖管空荡荡的,他已经成了一个残疾人。贺炳炎含着眼泪问贺龙:“老总,我还能打仗吗?”贺龙也含着眼泪说:“怎么不能呢?你不是还有左手吗?你照样可以骑马可以指挥打仗呀。” 手术后第七天,贺炳炎就又重返前线指挥战斗。<br />    贺龙从贺彪那里要来了两块手术中锯下的贺炳炎的骨头,用红绸小心地包好。此后,贺龙曾经多次打开这个红绸小包,饱含深情地说:“看啊,这就是贺炳炎的骨头啊。”<br /> <br />一把手部队<br /> <br />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华民族进入了八年的抗日战争。次日,中共中央向全国通电发出了抗日宣言。当时,贺炳炎因左臂内有一颗子弹伤着神经没有取出来,正在西安广仁医院治疗。闻讯后,他不等伤病痊愈,执意离开医院回到延安。 <br />  贺炳炎随即被任命为由红6师改编而成的八路军120师(师长贺龙)716团团长,率部挺进到同蒲铁路北段的宁武、神池、朔县一带,在敌后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该年10月,贺炳炎和团政委廖汉生接受贺龙、关向应的指示,带716团直插敌后,首战雁门关。<br />这是八路军对日军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作战。贺炳炎率部埋伏在雁门关的一个峡谷里,在中国国土上一直没有遭遇过较大抵抗的日军趾高气扬地从这里经过时,两边的山头上立即响起了爆竹似的枪声。经过激战,贺炳炎部歼敌300余人,击毁汽车20多辆。八路军顺利地撤离战场后,日军后继部队在这里竖了一块木牌子,上面写着“此地殉国67人,过往车辆千万小心”。此为日军在侵华战争中首次遭到重创。<br />  雁门关伏击战首战告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贺炳炎因此获得了统一战线政府的通令嘉奖,海内外报纸也大力宣传雁门关伏击战的战果,称之为“雁门关大捷”。 <br />  此后,毛泽东在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中和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里,都列举了包括贺炳炎指挥的此次战役在内的诸多胜仗,说明“八路军起了非常大的作用”。<br />    说来也很巧,贺炳炎长期的搭挡是余秋里,而余秋里将军也是我军著名的独臂战将,他在战斗中失去了左手。他们在一起时,两人长期合戴一双手套,群众为此亲切地称他们领导的部队为“一把手部队。”贺龙曾经很感慨地说:“贺炳炎、余秋里两个人都只有一支胳膊,刚来冀中时没有几个人,可是他们东一搞西一搞,就搞出个队伍来了。这个队伍仗打得很硬嘛。敌人一听见一把手的队伍来了,离老远就吓得溜掉了。”<br />     1944年,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贺炳炎是会议代表。休会期间,毛泽东到驻地看望参会代表,走到贺炳炎面前时,贺炳炎激动地立起身,用左手向毛泽东行了一个军礼。毛泽东连忙握住他的左手,亲切地说:“贺炳炎同志,你是独臂将军嘛!不用这样敬礼。从今往后免掉你这份礼吧!” <br />  贺炳炎说:“主席,我还有一只手,我还能够冲杀!” <br />  毛主席把他的手握得更紧了,又拉他在自己身边坐下:“中国从古到今,有几个独臂将军?旧时代是没有的,只有我们红军部队,才能培育出这种独特的人才!等革命胜利了,你还要用一只手建设新中国呢!”<br /> <br />我们俩个都是牛脾气<br /> <br />    解放战争时期,彭德怀出任一野司令兼政委,贺炳炎则是一野一纵队司令员。在一野上下,彭德怀和贺炳炎都是著名的牛脾气。一野司令部开会休息时,彭老总喜欢和贺炳炎下象棋,副司令员张宗逊建议说:“还不如打扑克,打扑克可以多几个人。”彭德怀不同意,他说:“要打扑克你们打,我还是愿意和炳炎一起下棋,他是一条牛,我也是一条牛,我们俩个都是牛脾气,牛对牛。”<br />    清涧战役时,战斗打得十分惨烈,由于我军装备落后,伤亡较大,贺炳炎一直在最前线指挥部队作战。彭老总将电话打到贺炳炎的前线指挥所,要贺炳炎到前线去,贺炳炎告诉彭总:“我已经在最前线的一团一营三边连二班的最前方,如果再往前走,我就到了敌人的阵敌上了,我无法再前进一步了。”<br />     可不知为什么,彭总在电话里大发脾气:“我才不相信你在最前方的最前线,这是清涧的第二次作战了,这次还不能胜利,我们的作战计划就要失败。你要是怕死,对得起党,对得起人民,对得起我们开会时定的方案吗?”贺炳炎的牛脾气也上来了,彭老总的话刚说完,他生气地把电话扔到了地上。<br />     事后,贺炳炎才知道彭总其实是在用激将法,当然,同时也是对战斗老是不能取得胜利有些着急。彭总到前线查看了敌人坚固的工事后,感慨地对贺炳炎说:“像这样坚固的工事,像我们这样的装备,要不是革命的军队,任何队伍都是拿不下来的。我在电话中有些话……” <br />  贺炳炎抢过话头说:“彭老总,摔电话是我的错,我要向野战军总部写检讨。” <br />  彭德怀连连摆手说:“贺炳炎,免了,免了……” <br />  解放后,有一次彭德怀到成都视察工作,返回北京时,贺炳炎想给老首长送点东西表表心情,可他知道彭德怀的牛脾气,想来想去,最后给彭德怀送了几筐柑子。贺炳炎令警卫员将柑子搬上车后对彭德怀说:“这里有几框四川产的柑子,已搬到你的车上了,你想搬下来也来不及了。再说,这些柑子是送给浦安修同志的,你一个也不能吃,你一定要给我带到,谢谢。”彭总听了有些哭笑不得,只得破例收了一回“礼”。<br /> <br />英年早逝<br /> <br />    解放后,贺炳炎先后出任一军军长兼青海省军区司令员、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四川省军区司令员、成都军区司令员等职。他被授予上将军衔时,年方42岁,放在今天,还属于青年的年龄。但是,由于他在战争中曾经11次负伤,伤口多达16处,他的身体已经严重地垮掉了,虽然组织上多次为他治疗,但终因医治无效,于1960年7月1日在成都逝世,享年仅47岁。<br />   贺炳炎将军去世后,四川省组织了2000多人参加的追悼会,王震将军在会上代表贺龙元帅致词,对贺炳炎31年的革命斗争生涯作了高度评价。他的老战友和老领导贺龙同志撰联称他“卓越功勋付千古,革命精神永长存。”直到1990年,他的老战友余秋里将军等人还在《人民日报》等媒体发表文章缅怀这位富余传奇色彩的共和国独臂上将。<br />     在贺陵生大校讲述的有关他父亲的故事中,有一个细节让笔者深为感动:贺炳炎去世当天上午,他偶然从昏迷中醒过来,第一句话就是叫人把军区后勤部长找来,询问部队营房建设情况。他说:“找你来,是要你把这些工作尽快落实,我是不行了,等我死后,那些先见马克思的同志们问我:‘贺炳炎,革命成功了,你掌权了,你为大家做了些什么好事呢?’我说:‘我的部下还没房子住呢。’难道我能就这样去见我的老战友们吗?”这几句话就是他的临终之言,他死后,他的家属曾想把他送回老家安葬,但成都的老战友们都不同意,他们建议最好还是葬在成都,以便清明节时,他的老战友和老部下有机会去看看他。贺炳炎的家属同意了战友们的请求,把贺炳炎将军葬在了成都,直到今天,年年清明,贺炳炎将军的坟头都会有寄托思念的白花在风中晃动……<br /> <br />
2#
发表于 2.10.2005 17:06:12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7.11.2024 16:49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