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19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泉州的基督教 一(转载)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16.10.2005 05:11:51 | 只看该作者
发信人: jamesrei (秋风秋雨入茶来), 信区: Christianity<br />标  题: 泉州的基督教 一(转载)<br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5年10月15日13:36:20 星期六), 转信<br /><br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NWH 讨论区 】<br />【 原文由 wwwwwwwww 所发表 】<br /><br />基督教之涵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其广义乃包括罗马公教(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基<br />督教),亦包括唐朝传入中国之景教及元朝传入之也里可温教,即凡信奉基督耶稣为救世<br />主的教派之统称;其狭义则单指基督教(新教)。这里所记述的基督教,乃指狭义之新教<br />,即十六世纪宗教改革后,脱离天主教会而不断产生之新教各宗派。这些宗派成立差会,<br />派遣传道士进行传教活动,于1807年由英伦敦公会传道会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br />)首先传入中国;尔后,于鸦片战争后期的1842年2月传入福建,又于1856年传入泉州。<br />并先后在泉州形成了以不同差会为背景的许多宗派,即美归正教会、英伦敦公会、英长老<br />会、美以美会、英安立甘会、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基督徒聚会处、中国基督教自立会、真<br />耶稣教会等。其中英安立甘会和美以美会先后退出泉州地区,美归正教会、英伦敦公会和<br />英长老会于1927年合组中华基督教会闽南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联合、改革,<br />演变为泉州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及泉州市基督教协会。<br /><br />                             传入和沿革 <br /><br />唐贞观九年(635年)年,基督教内的聂斯脱里派传入中国,有石碑表明亦传入泉州,时<br />称“景教”。元朝称基督教为“也里可温”,大德十年(1306年),泉州有礼拜堂一座,<br />称兴明寺。 <br /><br />咸丰六年(1856年),英长老会传教士杜嘉德从厦门乘船到晋江安海镇传教。咸丰八年,<br />英国长老会传教士开始分南、北两路向内地扩展。南路,以白水营为据点,向石码、马坪<br />、漳浦、云霄、诏安、东山等处推进;北路,由杜嘉德、蔡择聚等人以安海为据点,向泉<br />属各地推进,于同治二年(1863年)传入泉州,同治四年传入晋江祥芝,同治六年传入南<br />安官桥,同年又传入安溪、金井等地,以后沿晋江东、西溪及安海南部逐步向晋江沿海和<br />南安、安溪、永春、德化等地发展,开辟了以泉州为中心的宣教区。 <br /><br />各差会入闽之初,先是注重通力合作,所以在市道区域方面,各随其便,不加区分。以后<br />恐怕因此造成教区错杂,时间一久,容易发生争端;同时,信徒入彼出此,也会产生门户<br />之见。就于同治四年,经在闽六个公会协议,决定划分传教区域,以专责守。划定闽南为<br />归正教会、英国伦敦会、英国长老会的布道区,闽北为美部会、美以美会、英行会的布道<br />区。布道区内又大致分划分各自差会的传教区:归正教会以同安中部、安溪上游及漳州西<br />溪为传教区;伦敦会以惠安和同安的马巷、灌口一带,漳州的海澄、北溪及汀州各县为传<br />教区;英长老会以漳州南溪、泉州、晋安、南安、下安溪及永春、德化为传教区。 <br /><br />美国归正教会于同治五年,先后传入同安、平和、安溪南部坂头(今龙门镇)等地,187<br />0年建立坂头教会、1917年成立堂会,改称蔡厝寨堂会。 <br /><br />英国伦敦会传教师施敦仁约翰及华人信徒何乌梨于同治五年到惠安城关传教,并在该县各<br />地建立教会,光绪十八年(1892年),该会成立惠安议会。 <br /><br />同治九年,美以美会华人传道孙西川、孙胡、孙泽到永春湖洋传教,1872年设立牧区。1<br />872年,孙西川、孙胡又到德化县传教,同年建立牧区。1875年,永春牧区派人到大田县<br />传教,(永、德、大三县教会于1934年12月划归中华基督教会闽南大会永德大区会管辖)<br />。 <br /><br />英行差会于1874年派柯信崇到永春县湖洋传教,1874年派柯信善(华)到德化县城关传教<br />。<br /> <br />1878年,英国长老会派华人传道陈名标、李结义到南安溪美传教;同年,陈名标、李结义<br />又到安溪县城关仙苑街传教,并于1899年成立安溪南街堂会;1885年,该会又派华人传道<br />陈成章、陈兰传到安溪县湖头传教;1886年,该会派华人传道吴封波、叶联登到永春五星<br />街丰岭头传教,又于1898年成立堂会。光绪十九年,漳泉长老总会泉属大会成立。民国四<br />年,泉属大会因传教事工有较大拓展,分设泉永和厦门两个大会。民国九年,漳泉长老总<br />会与英伦敦会省议会合并,成立中华基督教闽南合一会,泉永大会改称闽南合一会泉州区<br />会。民国十六年,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成立,闽南合一会改称中华基督教会闽南大会,<br />辖包括泉永在内的八个区会。民国二十三年,美以美会闽南年议会划归中华基督教会闽南<br />大会,泉永区会即分为泉州区会和永德大区会。 <br /><br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信徒郑提摩太到厦门传教,翌年年底在厦门<br />鼓浪屿泉州路设立“基督复临安息日教会”。光绪三十四年,该会郭子颖牧师到泉州传教<br />,并在泉州承天巷设立堂会。宣统二年,郭子颖牧师又到惠安县传教,先后在城关湖布埕<br />、山腰、辋川设立堂会。民国元年(1912年),该会传道郭尔康到永春县传教并设立教会<br />(1949年停止活动)。 <br /><br />真耶稣教会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在福州建立教会,于1953年传入惠安县。 <br /><br />民国十一年夏,王载夫妇及倪柝声在福州创设基督徒聚会处。此后,他们开始对外宣传自<br />己的神学观点和主张,积极在各地发动教牧人员和信徒脱离原宗派(公会)组织,另立聚<br />会处。1935年,兰进阳、蔡志崇在泉州设立基督徒聚会处;1936年晋江安海、1940年安溪<br />龙涓先后设立基督徒聚会处;1949年包幼道、郭建良在大田县将原属中华基督教会永德大<br />区会的信徒转化为基督徒聚会处。 <br /><br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950年,中国基督教以吴耀宗为首的四十位有识<br />之士联合发表“三自革新宣言”,号召广大信徒割断与帝国主义的联系,实行“自治、自<br />养、自传”的办教方针,泉州地区的基督徒纷纷签名响应。1951年中华基督教会闽南大会<br />泉州区会发表宣言,号召革新并成立“晋江专区基督教抗美援朝三自革新筹备委员会”。<br /> <br /><br />1952年10月2-13日,亚州和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泉州三自革新筹委会主席刘<br />锡聪向会议发出贺电,并主持近千名信徒参加的和平公祷会。 <br /><br />1956年12月,中华基督教会福建大会成立,晋江专区整顿原泉州区会、惠安区会和永德大<br />区会,合并成立泉州区会,方兆祥任会长,连新民任副会长。 <br /><br />1957年元月,泉州市基督教召开第一次信徒代表大会,会上成立泉州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br />动委员会。 <br /><br />1958年6月,晋江专署公安处转发省公安厅关于取缔‘华南恩典院’反动组织通知,责令<br />永春、安溪、南安等地“恩典院”停止活动,对有关人员进行处理、教育。 <br /><br />人民公社化后,各地一些教会被通知停止活动,教堂被合并或转作他用。1958年,泉州市<br />区原有五座教堂活动,现缩减为一座。 <br /><br />1960年,泉州市三自爱国会利用闲置的西街教堂办起“爱国针织厂”,在泉南堂一楼举办<br />“爱国纸品厂”等。此外,有劳动能力的教职人员,还参加“大炼钢铁”义务劳动。在农<br />业生产大忙季节,连续3年到郊区参加抢收抢种义务劳动。 <br /><br />“文化大革命”期间,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受破坏,所有教堂被封闭、占用、改作他用或被<br />卖掉;基督教界人士被当作“专政对象”,受到批斗等;三自爱国会和堂会停止一切活动<br />;有些信徒转为在家庭聚会。自1966年至1979年,全市基督教均停止了公开活动。 <br /><br />1979年以后,党和政府重申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落实宗教房产政策<br />,至1989年收回“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占用的教会房产85700多平方米,先后批准开放教<br />堂90座,平反基督教人士冤、假、错案多起,十余名基督教界人被推选为省、市、县(区<br />)政协委员或人大代表。<br />至2001年年底,全市有信徒约11万人,教牧人员200多人,其中有牧师45人。<br /><br />                                  事业 <br /><br />    泉州地区各教会兴办过上百所学校及不少医院,客观上对地方文化教育及医疗卫生事<br />业做出较大贡献。 <br /><br />1、兴办学校:清末、民国时期,泉州各地教会兴办许多学校。其中今属市区的有培元中<br />学、培元女校、华英女校、泉州西街堂幼稚园、求德小学等;属晋江的有铸英学校、毓英<br />学校、求聪学校、求贤小学、毓俊小学、匡闺女校、张林小学等;属石狮的有育龄小学、<br />育元小学、锦江小学、培正小学等;属南安的有启明小学、启秀小学、养正小学、怀南小<br />学、崇德小学、明德学校、培英女校、文斗小学、怀德女子学校、育德小学、思齐小学、<br />明德小学、溪东小学、华德小学、养志小学、启智小学、南山小学、朴里小学、儿童主日<br />学校等;属惠安的有时化学校、崇化学校、培仁小学、钱山小学、鲤化小学、鲲化小学、<br />东化小学、普化小学、哲化小学、启化小学、壁山小学等;属安溪的有安邑小学、蔡厝寨<br />堂附设小学、举溪小学等;属永春的有崇贤中学、育德女校、永声道校等;属德化的有道<br />德女校、育才小学、崇德小学、育英分校等。这些学校规模不等,新中国成立后全部由政<br />府接办。较著名的办学人士有安礼逊、文高能、许声炎、吴中行、马约翰、黄沧海、许锡<br />仁、方播参等。 <br /><br />2、创办医院、护士学校 <br /><br />清朝末年,教会人士先后在泉州城创办惠世医院;在永春县创办永春医院;在惠安县城创<br />办仁世医院。抗日战争前后,又在安溪湖头、德化县城创办医疗机构。惠世医院并于民国<br />27年设立附属护士学校。新中国成立后,这些机构均由人民政府接办。 <br /><br />3、泉州教会人士在办学、办医的同时,还兴办文化事业等。如永春教会创办多玛印书局<br />和崇道报社。 <br /><br />4、教堂 <br /><br />基督徒用于举行各种宗教活动的建筑物,称教堂,也叫礼拜堂。它起源于希腊文Kryiako<br />n,原意为“上帝的住所”。早期基督教会利用原先犹太教会堂或私人住宅和租来的场所<br />举行各种聚会,到一世纪末,专为基督徒开展宗教活动而设立的礼拜堂出现。公元4世纪<br />,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后,教会才建造正式教堂。在泉州,教堂为基督教会举行主日<br />崇拜,布道会,培灵会,为新入教的信徒洗(浸)礼,办理圣餐(擘饼),按立牧师、长<br />老,为信徒举行婚、丧礼拜,庆祝宗教节日及信徒进行祷告、唱诗、敬拜的活动场所,由<br />教会自筹资金兴建,且有一定建筑规模,包括礼拜大厅及附属房屋(牧师楼、膳厅等),<br />一般都住有教牧人员和工友。 <br /><br />本市教堂规模及数量随着各宗派教会传教活动的发展而扩增、完善,又随着各个不同时期<br />社会、政治等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兴废、离合。期间也产生了一些在国内外颇有影响的知名<br />教堂。本市教堂的分布以沿海及其附近地区为多,教堂的建筑风格丰富多样。 <br /><br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各宗派教会的教堂均由各宗派组织自行兴建和管理,并根据各<br />自对教义的理解和教堂所在地址的地名,为阐明福音真理和便于记忆而给所建造的教堂命<br />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宗教活动场所在各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行政领导下,<br />由宗教团体、宗教职业人员和信徒代表负责筹建和管理,受国家的法律保护。 <br /><br />1979年重申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后,重新开放、正式恢复宗教活动的教堂均取消原宗派名称<br />,与重建和新建的教堂一起,统一冠以地名。并在各县(市)基督教两会指导下开展宗教<br />活动,也接受各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行政领导。 <br /><br />泉州基督教的宗教活动场所,除正规教堂外,还有一些自建或租凭或借用信徒住宅的简易<br />聚会场所,称为会所、祈祷所或聚会点。 <br /><br />民国九年(1920年),泉州有教堂167座。根据晋江公署宗教事务处的报告,泉州地区(<br />包括泉、晋、南、惠、同、安、永、德、莆、仙9县一市)1949年有教堂372座,1953年1<br />1月,开放活动的基督教堂有191座,1958年有活动的教堂153座,1963年仅有35座。2001<br />年底,全市正式登记的教堂(点)有174座。 <br /><br /><br /><br /><br />--<br /><br />※ 来源:·北大未名站 bbs.pku.edu.c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3.1.2025 11:48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