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4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学心得(第二百零九集) 罗国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3.5.2020 12:36: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美学心得(二百零九集)
               罗国正
             20204月)
    2904、人类文明的进程,是无数前人象尘、沙、石一样为后人在精神上铺垫出道路,人们大多数是在不知不觉中受益,但多数人是只顾匆匆地朝着自己的梦想日夜兼程,无暇去欣赏尘、沙。如果在途中突然发现路上有一块多彩的石头,让人驻足欣赏,那已是像凤毛麟角那样稀少的人物了。如果出现象里程碑那样的石块,那就是惊天动地的大人物。这种现象,在各个领域都常见,在美学领域当然不会例外。这恰如我们遥望星空一样,闪亮的星星周围其实都充满物质,但人们看不到,只看到星星。每个人的时间、精力以及相辅助的能量都是非常有限,只能顾及到生存、发展、梦想的东西。在众多的追梦人里,如果从理性的逻辑来归纳,甚至用当代最先进的大型计算机来帮助对他们的思想言行和追求的目标进行归纳,可以用一条或几条简单的公式就可以总结出来,人们都走不出那几条数理公式。但如果涉及到他们的感情世界,那就显得丰富多彩了!我们最好还是从美学的角度、艺术的角度、从戏曲的角度来探讨、理解这美丽的感情世界。这就使我想起了明清之际戏曲家孟称舜,别号卧云子、花山与仙史,是山阴(今浙江绍兴县)人,也有说他是乌程(今浙江吴兴县)人,他被视为汤显祖言情派思想的继承和总结者。人们可以通过他的相关的美学观点,从戏曲的角度步入对情感理解的一种境界,确实会使人感到有意思。下面将我搜集到他的主要观点,简约摘录、表述如下:
孟称舜自幼工诗文词曲。他认为:元人高处在佳语、秀语、雕刻语络绎间出,而不伤浑厚之意。他主张浑厚、意境淳厚深远、语言浑朴含蓄、趣味清纯深长,无雕琢之病、浅率之嫌。如果写成戏曲,就要本色和行当、情、景、事有机和谐统一,曲之难者,一传情、一写景、一叙事妙在叙事中绘出情景。所以,他称其剧为言情之书,传奇则笃于其性,发于其情。作曲重性情之诚,并由此进入,达到潜移默化,因情造形,随物而赋象。他非常强调体验、实践、或心理上的情景融进的作用。学戏者不置身于场上,则不能为戏,与撰曲者不化其身为曲中人,则不能为曲。此曲之所以难于诗与词也。他将杂剧分为婉酌和雄爽两类风格,反对王世贞、王骥德等偏重婉酌。
孟称舜的观点,可以这样概括:两个字:表达;三个字:情表达;四个字:真情表达;五个字:戏曲情表达;六个字:戏曲真情表达;七个字:艺术地真情表达;八个字:戏曲艺术真情表达;……,不是玩文字游戏,而是合乎逻辑的递进。人类的感情,也是渐渐走向细腻地进步。人类从当初象婴儿吮吸母亲乳房开始,原始地产生的感情,逐步地演进到用高雅精致的戏曲艺术来表达感情,要经过多少岁月?精神世界多层次多色彩的变化,总是伴随着生理上的变化,尤其是大脑皮层管辖感情的区域的扩大,感情的神经线增粗增长、灵敏度增高、身体荷尔蒙的变化、兴奋度变化、气场的变化等等,以及相应的口头语言、肢体语言丰富等,听觉、视觉、触觉等等的感觉,象春天的桃花树一样,立体式绽放。变化总是具有整体性、系统性连锁反应的,不会是绝对孤立的。这些,已在戏曲和戏曲演员中体现出来。但感情世界的丰富博大,对于一些复杂的人类感情在戏曲情节中的表现,一些年轻的演员不一定能领悟和表现出来,所以要有经验老到的领班、或导演的指导,还需演员领悟,在现实生活中磨炼,……,如此等等,都说明情的复杂性、重要性,人应争取付出较少的代价而得到最大的收获,达到对人性的领悟。
从孟称舜以上的观点来看,主要是找到值得通过戏曲来表现的故事或有关事宜,通过口语、肢体动作,或乐器发出的声音,加上相关的景物的配合,叙事式地演绎出来。这过程,需要有体验、有经验的人艺术地表达。其中重要一条是表达者要心诚,才能追求到浑厚、自然、有趣味的效果,并形成自己的风格。从而达到使观众移情、潜移默化受到教化的效果。当代很多公众人物的出场也大概按此套路,关键在字上,很少人下了真功夫。
2905、明朝戏剧理论家祁彪佳是天启二年进士,多年为官,起伏沉浮,后任苏松总督,遇清兵南下,知大势已去,遂投富山花园池中殉国,享年四十三岁。《遗诗》云:含笑入九原,浩然留天地。真是天妒英才,壮志未酬身先丧。胜在他生平著述不少,其美学的主要观点如下:
1、强调对现实讽喻的意义,以评时来救世。
2诗以道性情,而道性情莫如曲,曲感人之深动人之切
3、以曲显忠孝节义、可欣可敬之事虽騃童愚妇见之,无不耻笑而唾詈
4、好作品,可兴、可观、可群、可怨
5一人尽一人之情状,一事具一事之形容按拍填词,和声协律,尽善尽美,无容或议
6必使作者之神情,与评者之藻鉴,相遇而成,莫遁之面目耳
7迩来词人依傍元曲,便夸胜场,文长一笔扫尽,直自我作祖,便觉元曲反落蹊径
8、特爱情与景会,意与法合气贯其中,神行其际,等情至之语
9、常用含蓄、浑脱、空灵等词语评赞剧本,以境界赏析作品,认为妙品最高。
10写情之至,亦极情之变,若出之无意,实亦有意所不能到
……
从祁彪佳的经历和观点来看,他的内在价值观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并表现在忠君爱国的言行上。他一生将很大的精力放在所爱的文化事业里。他主张有利于儒家作为正教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文化艺术。他认为针砭时弊可以救世,艺术批评要与戏曲创作规律相合,不掩其本来的风格,并以妙品作为艺术之最。将境界作为评价戏曲的标准。他重视无意识在审美情感和塑造艺术现象的作用。总言之,他是以他认为具有正能量的主体在社会活动的关系中,应作出贡献,具体可以使处于既优秀又自然的状态在主体表现中落实到艺术、甚至戏曲里面,或其它方面事情上。
2906、明朝篆刻家万寿祺指出:近世刻印多不喜平,流为香泥粪土,杂成菩萨、秽洁各半,了无生气;而好奇者正似钟馗嫁妹,狐鬼送装,见者怖走字之大小多寡,不能配者,则增其文理,曲折如界画楼台,一望砥直匀平,复如雕刻篆香,委折填满,略具字形,无复笔意。他用冷嘲热讽近世的刻印的同时,却从骨子里透露出他对篆刻表现书法美的热爱,并以篆刻要注重书法美作为重要的审美标准。
2907、清初画家程邃说:仆性好邱壑,故镌刻之暇,随意挥之,以泄胸中意态,非敢云能事者也。又说:黄鹤山樵画法纯用荒拙,以追太古,粗乱错综,若有不可解者,是其法也。他强调画家借自然之美 随意发挥,达到发泄心中状态和意念,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并以王蒙(即黄鹤山樵)的画法为例,以说明他以上的观点。
2908、我对傅山的了解是从临摹他的草书、特别是狂草开始,后来也读过他的传记,他给我的印象是精神状态属于明朝的人,但却主要生活在清朝之中。所以,后人将他定为清初书画家、医学家、文学家。傅山在明亡后,自号朱衣道人(是否意在跟明皇的姓?)。我为写这篇文字,专门查阅了一下当代出版的《明诗三百首》和《清诗三百首》,都没将他的诗录入其中。在我的印象里,他一生最有影响力的是他的书法成就以及人格特性。他住在土穴,奉养母亲。到康熙当皇时,进行征举博鸿词,他以死相拒,不去应试。由此也可以明白到他早年看不起赵孟頫的原由,到晚年,由于阅历丰富,有了开悟,才改变了看法。他的草书境界很高,刚学书法的人,很难练得到。因此,他的名气主要在书法界流传为主,当今很多人不认识他。他在文学艺术方面留下了较为丰富的思想,现将他的主要美学观点摘录如下,然后谈谈我的看法:
1学书之法,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
2正极奇生,归于大巧若拙
3吾极知书法佳境,第始欲如此而不得如此者,心手纸笔,主客互有乖左之故也期于如此而未能如此者,天也
4神至而笔至,天也;笔不至而神至,天也。至与不至,莫非天也?
5文者,情之动也;情者,文之机也
6文乃性情之华。情动中而发于外
7是故情深,气盛而化神,人挚而气盈,气取胜而才见奇
8寄兴深微原有在,缘情吟咏不堪提世界疮痍久,呻吟感兴偏不喜为诗人,呻吟实有瘼
9人无百年不死之人,所留在天地间,可以增光岳气,表五行之灵者,只此文章耳文章光岳宝,粉黛山泽精
10郁单无量无梯而繘厥辉,刚维无色无绠而繘厥肥,是可以仿佛文心之极高、极深、飘渺洞幽,不可得而方物之微也其间峙流光彩,飞花走树,云霞变幻,风雨晦冥,何莫非供给经纬之林,缭绕赠答之机。高才之人,固不必偏及而有,其及之辄生动而欲飞
傅山的美学观点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讲书法方面的美学;二是讲文学方面的美学。他的书法美学,主要是强调自然天趣,没有故意造作。他指出在书法创作过程中,书法家常会出现心中已经知道怎样为之好,但手写不出来,达不到得心应手的境界。我认为,要解决这问题,办法有三:第一,要多练习,熟能生巧;第二,平时要经常进行与经络、神经系统方面有关的运动、锻炼,如打太极拳、练气功等,这样来配合写书法会更好;第三,要懂得运用多种的技术方法来配合创作。话又说回来,如果创作主体功底深厚,虽然不能如愿创作出作品,但有时会错打正着,产生意外笔趣,尤其是善于使毛笔长锋者,意外笔趣的频率相对较高,偶得神来之笔。一个书法家一生创作中,有多幅神来之笔,被公认为神品级的作品,这肯定是大书法家。我以为,所谓神来之笔产生的前提条件有以下几条:一要对书法熟练;二要心中非常清楚书法的各项审美标准;三要具备与书法相配套的系统的文化素养;四,创作主体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精气神的境界,常常能得心应手;在没有得心应手之时,也没有远离书法审美的;五,要经常创作,以求在大量的创作中,扩大产生神来之笔的机会;六,选准自己的最优创作状态的时段进行创作。我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是这样:主体处于最优的创作时段,处于最优的状态(当然包括身心最优状态,情绪高昂,气场非常强盛,有强烈的创作冲动等),与外部的环境、气场、景物等吻合,遇上自己喜爱和熟练发挥的题目、内容、形式,这时最容易产生神来之笔。一句话,主体处在优秀的状态下与最佳的客体配合,选择最适合当时创作的内容与形式,神品的产生概率会很高。所以,傅山强调书法须自然妙造。其实,做很多事情,能大成功,其道理常常如此。傅山提出了主观意识与客观效果背离,并能达到佳境的美学思想,这条非常重要,这是让有了一定基础的人超越自我的一条重要的途径。他并提出主、客体审美关系中产生的书法最高境界神来之笔。人们可以从《三希堂法帖》书法集中,被定为神品作品里进行反复欣赏,甚至进行反复临摹,从中感悟他这观点、这审美标准。
傅山的文学观点,主张创作主体的审美感情是文学创作的契机。而这审美感情是与审美气质、审美才华、审美经验、当时的审美情景等有紧密联系,对作品的产生和审美效果起着重要作用。他还强调文章经世致用,写诗要反映现实中的疾苦,通过形象思维来强化典型性和形象性,以突出审美情趣和特征,将形象思维的特点与想象、联想、概括、情景关系、创作、境界升华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我认为,他对书法和文学的美学观点总的意思是:首先要真实、现实、自然、真情,然后达到气盛神至,天趣。这些都给后学者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2909、 扬州
淮海名都极望遥,
江天隐见隔南朝。
青山半映瓜洲树,
芳草斜连扬子桥。
隋苑楼台迷晓雾,
吴宫花月送春潮。
汴河尽是新栽柳,
依旧东风恨未消。
这首诗被评为明末七言律诗的翘楚。诗意沉壮流畅,读后令人感慨万千。作者是明朝文学家陈子龙,华亭( 海松江县)人,他是崇祯丁丑进士,举亷卓天下第一,在官场几番起伏。清兵破南京后,他多次起兵反清,后被捕,乘间投水自尽,享年只有三十九岁,留下了丰富的美学观点,摘要如下:
1、诗歌是忧时托志者之所作也
2夫作诗而不足以导扬盛美,刺讥当时,托物连类,而见其志
3、情、景、源为本,体和辞为次。
4境与情会,不得已而发之咏歌。故深言悲思,不期而至
5“诗者,非仅以适己,将以施诸远也。《诗》三百篇虽愁喜之言,不远则怨,怨则爱;近则颂,颂则规。怨之与颂,其文异也;爱之与规,其情均也
6才高而善怨者,如庄周、屈原。夫庄子勤勤欲返天下于骊连赫胥之间,岂得为忘情之士,而屈子思竭虞帝而从彭咸,盖于当世之人不数数然也故二子所著之书,用心恢恢,逞辞荒诞,其宕逸变幻,亦有相类
7情以独至为真,文以苑古为美
8盖古者民间之诗,多出纴织井臼之馀,劳苦怨慕之语,动于情之不容己耳。至其文辞,何其婉丽而隽永也!得非经太史之采,欲以谱之管弦、登之燕享而有所润饰其间欤
9贵意者率直而抒写,则近鄙朴
10工词者黾勉而雕绘,则苦于繁缛
11意非辞,则无所附丽,而姿制不立词非意,则无所动荡,而盼倩不生
………
陈子龙是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他以惊世骇俗的才气步入官场,以纯朴无杂忠君爱民的理念鞭策每一步的践行,直至走完生命的轨迹。这是他的人生主基调。人们可以通过把握他这主调,就更容易理解他的美学思想。他风华正茂、才华横溢地步入晚明文壇,他的文学作品,他的美学观点,闪耀着一道道绚丽的光芒,可惜不到四十岁就英年早逝。我想,这样的英才,如果能多活几十年,将会有多少佳作,多少优秀的美学思想留给后人。可惜历史从来没有如果!历史反复证明,多么有才华的书生,面对大时代的变迁,显得多么的无奈!陈子龙的美学思想,如他践行学而优则仕的理念一样,强调诗歌有社会价值,将创作主体的审美寄托外化为客体的诗歌。把创作主体的理念、才学、审美标准、感情、思想结合当时的环境、引发创作的灵感、源泉作为本体、作为根据地,然后选择适合的体材、辞句、承载的客体。就会境与情会不期而至。任何创作主体都是在特定时空存在的,陈子龙入世为官,则更容易感悟到这些的。所以,他主张诗歌散文等创作,要联系时代、融入创作主体的切身感受,从而表现出自己的才华,将具有审美境界的情思传播于社会,以实现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
陈子龙面对着晚明朝政的黑暗腐败,还曾辞职返乡。作为文学家的他,怀着并公开主张愤世嫉邪的激情和心中憧憬的、追求的美学境界有机地沟通、结合,形成强大的艺术精神。他还肯定民间诗歌的艺术价值和率真的情感,有的文人将民间艺术进行艺术加工、提升是有功劳的。他认为诗歌创作存在不良的倾向就是:鄙朴和繁缛。他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落实到文学艺术上,即思想感情与艺术形式的统一。陈子龙的观点,被评为明代诗文美学的终结,具有重要地位。
陈子龙在文学上的地位,肯定离不开他的文学功力,我在这里讲解他两句诗,大家就知道他的厉害啦!汴河尽是新栽柳,依旧东风恨未消。他这两句诗已概括了白居易《隋堤柳》的大业手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至黄河东至淮,绿影一千三百里,李商隐《隋宫》的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韦庄《台城》的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等诗意境,因而特别显得深厚。(此段主要引自岳麓书社1994年版的《明诗三百首》。)
作为画家的我,要为陈子龙画像,心中是这样想的:一个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英俊男青年,元神非常充足,眼光炯炯有神,唇红齿白,气宇不凡,如玉树临风,胸有诗书、充满家国情怀,肩负着历史使命来到人间,可惜的是,英年早逝,真是: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令人感伤。最后,让我用陈子龙一首诗来结束这篇文字:
晚秋杂兴
江关海峤接天流,
玉露商飙万里愁。
九月星河人出塞,
一城砧杵客登楼。
荒原返照黄云暮,
绝壁回风锦树秋。
极望苍茫寒色远,
数声清角满神州。
(待续)
(本期责任编辑:严建中 詹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7.12.2024 09:01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