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给世界军事理论界带来一缕新空气,但却并非新鲜空气。最为奇特的是,人们是从失败者而不是从胜利者身上学习经验。因为在战争初期,阿拉伯国家装备的“萨姆”曾经成功地阻止了以色列空军的攻击,并为地面进攻提供了“制空权”,所以很多国家因此开始大力发展防空导弹;同时,由于反坦克导弹的出色表现,也赢得了一片赞誉声,中国也毫不犹豫地加入到对这两类导弹的研制行列中,从而忽略了在主战坦克和主力战机方面的进一步研究。<br /><br /> 然而,人们并非没有注意到,决定性的战果还是由坦克和飞机取得的,防御能力的增强的程度还没有达到彻底瓦解进攻力量的水平,没有达到象机关枪出现时对进攻一方呈现的毁灭性的打击力度。也就是说,步兵不可能抱着一堆反坦克导弹和防空导弹就能获得胜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两军在装备方面的差距是明显的,以色列陆军的主战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百人队长”式坦克,而对方装备的是号称当时最先进坦克之一的“T-62”,而空军方面正相反,以色列装备的F-15和F-16要比对方进口型的“米格-21”要先进。然而首先在反坦克导弹方面,阿拉伯军队至少可以说是不善使用,所取得的战果也不大,只是在以色列军队正面强攻“中国农场”时才遭到一些杀伤;其次,对于地空导弹的运用,虽然取得了一些战绩,可是一旦以色列人重新获得地面优势并相继击毁了敌人的地空导弹发射营后,制空权就又属于他们了。<br /><br /> 下一个被人们学习的失败者是阿根廷空军。他们在英阿马岛之战中用“超级军旗”攻击机发射的“飞鱼”导弹击沉了英国人的多艘战舰,使英国遭到了严重损失。因此人们议论的话题就是,如果阿根廷空军的“飞鱼”导弹存货比较充足的话(据说当时该型导弹已所剩无已,而法国人又不肯供货),那么战争的胜负实在很难说。是的,如果战争仅限于马岛的话,那么情形确实对英国人不利,因为他们奉命不得攻击阿根廷本土,如此一来,阿根廷空军就可以肆无忌惮地从本土机场起飞去攻击英国舰队,而英国人的预警时间却不足以使他们的战斗机或防空系统作出反应,而一旦情况相反,则英国人有足够的打击力量可以压制阿根廷空军,攻击包括机场在内的空军设施,可以预料得到的是,战争局面肯定会呈现一面倒的情形。<br /><br /> 最坏的例子是由美国人提供的,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他们亲身参加了多次局部战争,而且自以为学到了很多东西,并且忙着将这些经验变成理论出版发行,让他们的追随者们学习和领悟。<br /><br /> 很少有人能够正确归纳美国民族的特点,实际上美国并不存在一个单一的种族,如果非要找出这些民族的共通之处的话,那就是物质生活的充足。正是由于这样,美国人几乎没有不会开车的,把玩机械对于他们来说有如家常便饭,当他们参加战争时,这一特点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他们非常重视个人生命却不愿意节省弹药的原因,他们真正是靠“钱”而不是“人”进行战争。所以在外界或他们自己承认失败的时候,多半是他们无法承受某种程度上的损失,而这种程度的损失对于其他国家的军队来说,很多时候简直就不值一提。<br /><br /> 美国人损失最严重的战争是在越南的冒险,而对他们后来军事理论影响最大的也正是这场战争。他们第一次面对捉摸不定的游击战对手,虽然装备了当时非常先进的武器,可是对于看不见的敌人却空有一身力气没处使,然而美国人得出的结论与其说是有趣,不如说是可怕,他们一个最主要的论点就是,美国人没有在一开始就把后来陆陆续续丢进去的部队作一次性的投入,火力不是太强了,而是远远不够。可是,很多人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只要是正规战,美军在越南几乎没有输过,前苏联在阿富汗的经验也是相同的——火力并非不够,主要是因为他们都犯了用拳头打蚂蚁的错误。<br /><br /> ***<br /><br /> 在二十世纪,军事学术取得了长足进展,而这一切主要是基于武器装备的长足发展,不过话又说回来,形形色色的军事理论归纳起来,还是只有两个大类,即火力制胜和机动制胜(主要是指装甲战),至于航空兵的发展至今仍未能有一个比较确定的说法,所以可以将其另归一个大类,即空中制胜。<br /><br /> 从本世纪的战争历史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机动制胜学说的优势显而易见,不过取得领导地位的还是火力制胜学说,其顶点就是苏联人炮制的核突击战略,也就是广泛使用战术核武器为后续部队开路的进攻学说,这种学说曾将北约军队威慑得老老实实地在柏林墙后面呆了四十多年。<br /><br /> 我们经常在历史书籍中找到这样的字眼:XXX部队集中了上千门各式大炮,向敌人盘踞的XX地点进行了长达X小时的火力准备等等,这种炮战苏联人最拿手,他们想方设法搞来各种大炮,“集中”起来对准进攻地带猛轰,而美国人因为海空军比较厉害,常常还加上舰炮和空中“饱和”轰炸来瘫痪敌人。这种火力准备轰炸几乎可以在他们每次进攻作战中找到,这样干的还可以列出一长串国家,如英国、法国、日本、一战时的德国等等。<br /><br /> 然而,对于机动制胜学说的代表们来说,火炮主要是用来防御而不是用于进攻——当然这种“防御”的涵义可能广泛了一点,因为即使在进攻中,防御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我们所指的不是绝对意义上的防御——他们进攻时所用的火炮,就是坦克炮或自行火炮,他们也不做火力准备,只是在接近目标时,对准了开一炮就够了,如果说他们使用了火力准备的话,这种准备也是来自天上的俯冲轰炸而不是地面的火炮。这与那种几乎是无限制地浪费火力的做法实在是有天壤之别。<br /><br /> 早期的新中国军队禀承了红军时代和八路军时代的机动战略特点,比如说在入朝作战初期,由于秘密地穿插,所以部队几乎未携带重装备,基本上凭轻武器就将美军陆战一师从鸭绿江边一直赶过了三七线,没有进行任何形式的火力准备。而到后来成为相持战后,重武器也出现了,也装备了飞机和坦克,火力准备也够了,却很难在进攻方面奏效,因为我们面对的敌人在火力方面占有更为明显的优势,结果进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也是放弃机动作战原理的一个教训。<br /><br /> 不过在中印边境战争时,中国军队又重拾机动作战法宝,在火力并不占越的情形下非常迅速地打垮了喜马拉雅山一线的印度军队,而对手中有很多部队是参加过北非战役的老兵,他们从英国人蒙哥马利等人那里学来了火力制胜学说,可是一到高原地区就傻了眼,碰上了擅长机动作战的中国军队,顿时觉得施展不开,一下子就被击溃了。<br /><br /> 阿拉伯人在第四次中东战争初期的表现很让人心仪,特别是他们用各种防御型导弹给敌人造成的杀伤,使中国军界萌生了大搞导弹的念头,前不久很多导弹专家声称他们能够搞出世界上任何一种类型的导弹,估计绝不是吹牛。不过,光是有导弹是不够的,伊拉克和南斯拉夫的教训是深刻而惨痛的,就是说,面对一个火力上占有绝对优势的敌人,如果靠单纯防御和拚火力的方法,其结果往往是以失败而告终。其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象这样的例子就多得很,比如日本人在太平洋列岛上不断“玉碎”,希特勒在战争后期的顽固防守等,都带来了非常沉重的后果,其原因都是与火力占优的敌人死拚的结果。<br /><br /> 如果注意到以色列军队在苏伊士运河和戈兰高地进行的战斗,可以理解一下什么是现代的机动作战。实际上以色列人并不是在一开始就转入进攻的,他们在初期的静态防御战中由于遭到突然袭击而付出了严重的伤亡,不过在回过神来以后,以色列军队的传统才表露出来,他们首先是转入机动防御,看一下中东地区的地图就可以知道以色列的国土面积有多么小,然而他们除了坚守可以让敌人长驱直入的赫尔蒙尼特山等少数几个高地以外,在北部战线上的坦克部队都开始进行机动防御,他们用一个第七旅在山谷中挡住了叙利亚人惊涛骇浪般的冲击,其它部队在四周机动歼敌,在将敌人的攻击力量消耗得差不多以后,全线转入反攻,一下子就打进了叙利亚境内,直逼首都大马士革;在南线,他们并不与优势敌军缠战,而是适时将预备部队转入外线进攻,渡过了苏伊士运河,包抄了埃及第三集团军的后路,将这支敌军围住,使得战局朝有利于自己一方倾斜过来。<br /><br /> ***<br /><br /> 比较一下火力制胜和机动制胜两种学说的不同,有利于我们研究中国未来军事理论发展应有的趋势。历史上最强盛的民族或国家,往往为蛮族所灭,这令许多历史学家困惑,他们在经济和政治的圈子里转悠,试图发掘那些伟大民族衰落的轨迹,当时并没有“火力”这一说法,我们不妨用“杀伤力”来代替,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文明比较发达的一方,也拥有比较强大的杀伤武器,但结果多半是文明比较落后的一方毁灭了对手,如希腊、埃及、印度、巴比伦、迦太基、东西罗马以及中国覆亡于蛮族的那些王朝等,当然经济和政治方面的衰落和腐朽总归是伴随着一个末落帝国的象征,但是我们还是可以肯定一点,最主要的还是对手的军事学术更先进一些,换句话说,就是蛮族的军队,是以骑兵为主体、以机动作战为前提指导作战的。反过来,那些文明古国的军队,却主要是以步兵为主体,以火力或者说是杀伤力制胜学说指导作战的。<br /><br /> 上述现象的发生绝非偶然,事实上,这就是农业民族(大陆民族)和商业民族(海洋民族)面对游牧民族(内陆民族)时所必然出现的情形,游牧民族从小在马背上长大,这使得骑兵成为这些民族军事力量的主角,而在火枪发明以前,骑兵的冲击力和机动性都是步兵所远远不能比拟的,最出色的例子当然是蒙古骑兵。所以,当利德尔-哈特和J·S·富勒等人面对全新的坦克时,他们的第一个念头就是,骑兵复活了,这也是他们在自己的著述中反复提到各个历史时期骑兵作战战例的原因,他们就是想将骑兵思想灌输给军事理论界,不过他们力图浇灌的鲜花并没有在自己的国度开放,而是为别人做嫁衣裳,成就了古德里安等德军名将。<br /><br /> 德国人的失败与其说是军事战略选择不当,不如说是国家战略(大战略)出了差错造成的,不能因此就说德国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功败垂成是他们军事思想落后的结果,恰恰相反,如果德国人一开始就象大多数德军高级将领所主张的那样以火力制胜学说指导战争的话,可能战争刚打响他们就输了,那样对于世界来说,也许要算是一件好事。<br /><br /> 那么,中国的国防军事力量,今后应该以何种军事学说指导作战,就成了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我们注意到一个很明显的现象,现在人们更多地谈论军事科技和武器的日新月异,在很多军事网站上,罗列了外军和中国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武器装备以及它们的最新动向,而探索军事理论的内容则廖若晨星,这是因为,人们更容易接受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而军事理论的研究成果,只有到了下一次武装冲突时,才能检验出其真正的价值。当然,这并不代表我们反对军事科技的进步,恰恰相反,我们用惊喜的心情迎接中国每一项军事科技的成长和进步,因为先进的装备,是可以让先进的军事理论如虎添翼的,反过来说也是一样:先进的军事理论可以让先进的军事装备如虎添翼。可以想象,如果二战时的德军没有装备坦克,那么他们即使有先进的机动战略指导,也不可能取得那样大的成就。<br /><br /> 中国军队有优良的机动作战传统,这是不应轻易抛弃的,不应该死抱外军的军事理论,大谈什么“空地一体战”、“多兵种协同作战”这样一些不切实际的空洞理论,因为你有什么样的装备,才能谈什么样的理论,只有大的方向不出差错,理论才经得起考验,这才是硬道理。说句不中听的话,中国现在有什么空地一体战的基础呢?以前说中国人可以设计出世界上最先进的飞机,只是没有相应的原材料制造罢了,这也是很荒谬的,氢弹都搞出来了,卫星也上天了,制造飞机的原材料反倒研制不出来,说出去谁会相信?搞了这么多年,到头来还是不得不买SU-27,而原来跟西方国家关系比较好的时候,也想过买鹞式垂直起降战斗机,这么多年过去了,原材料还是没有研究出来,而俄罗斯已经出了SU-37,美国用上了F-22,法国有阵风,英国有欧洲战斗机,连日本也搞出了自己的第四代战机,我们却还在买SU-27,自己设计的歼10,据说跟以色列当年的幼狮差不多,还谈什么“空地一体战”?歼7改来改去,到今天还在服役,有改造的资金,不如拿去搞研究,说不定一发狠,什么飞机都搞出来了。<br /><br /> ***<br /><br /> 目前,中国军队的装备处于更新换代的大转折时期,正是在这种特殊时期,有无先进的军事理论引导装备的更新,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话题。古德里安是在先开创了坦克战的理论性工作之后才指导德国军火工业制造当时比较适用的马克IV型坦克的,这种坦克虽然在装备和火力方面均不及英法等国的坦克,但在速度方面却是一流,这使它具有了较高的机动性,而且不易在行进中被击中起火,更适合德军的机动战略。<br /><br /> 那么,研制一些什么样的武器装备可以使中国军队的装备更适合于机动作战呢?陆军方面,一个起码的前提是全军的机械化和摩托化,这一点做不到,首先丧失了机动力,机动作战就更加无从谈起。在此前提下,加大主战坦克的研究力度。<br /><br /> 当今世界各型主战坦克的一个最难解决的问题是防护性,无论装甲多么厚实,也无论加装了什么反应装甲,几乎所有的坦克都无法逃避这样一个现实,就是它们都能被已经发明的攻击手段洞穿,即使是号称最先进的M1A2坦克也是如此,因为最好的贫铀穿甲弹可以击穿T-72,也一样能击穿M1A2,不顾一切地追求坦克的防护性能,不是说没有必要,而是说过于钻牛角尖了。这方面,来自空中的经验可以帮助解决问题。以F-22为例,如果与第三代战斗机进行空中炮战,它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它的优势实际上来自于超音速巡航能力、隐身性能和高性能追踪系统,而放到陆地上,坦克同样可以朝这些方向努力,我们可称之为数字化坦克,其特点是,火炮不再是单一的坦克武器,应该加装部分反坦克导弹和小型数控雷达,可以同时捕捉数个目标进行攻击,由于反坦克导弹的射程可以大大提高,在同等距离上击穿对方装甲的可能性更高,而且导弹还有一个特性,就是可以改变方向,从上方向下攻击坦克最薄弱的顶部装甲;与此同时,提高坦克的灵活性,包括速度、转向和制动系统等,能够从容躲避对方的攻击,这就好比原来的轻骑兵,虽不如重装骑兵的冲击力强,却符合现代的散兵作战原理,更适应现代化战争,这比片面追求提高坦克火炮口径和装甲强度更为有效。<br /><br /> ***<br /><br />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其后的战争,揭示了这样一个规律,即进行作战的任何一方如果拥有制空权,则已方部队至少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如果拥有的是压倒性的制空权,则战局也很可能呈现一面倒的态势,这一点,与杜黑等老一派战略家的空中炮兵观念实际上是不谋而合的。制空权也分为两种,一种是战略性的,另一种是战术性的,或称之为局部制空。美国在这方面是集大成者,但是它的空军也有一个重大缺陷,就是飞机越来越先进,而战术却越来越呆板,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可能就是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空军甚至缺少一个真正的对手让他们来检验自己的飞机倒底有多么强,更谈不上战术的较量了。可以列举一长串美国参加的战争来说明我们的这个观点——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制空权和他们的制海权一样,几乎没有遇到象样的挑战,朝鲜战争中的中国空军虽然很善战,数量却实在太少,不能构成重大威胁,至于其它战争,就更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空中力量参加较量了——击落他们飞机的武器,绝大多数来自地面而不是空中。所以美国空军现在的发展,实际上也是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策略,因为它是领导者,又没有什么实战经验帮助,最多只能靠计算机模拟模拟,因此搞不出什么响亮的名堂,它所能炫耀的,主要还是它的飞机性能。<br /><br /> 现在,由于第四代战斗机和B-2的出现,美国空军在装备上又一次领先世界,那么同样的话题对于中国空军而言,恐怕就很难说了。但是,真正的机动战争的战场是在空中,因为没有任何一种战争工具能够拥有象飞机这样的机动性能,想象一下这样的场面:一千架战斗机掩护一千架轰炸机和强击机的攻击,为一千架运输机着陆提供保护,与此同时,一千架直升机负责担任空中机动部队,以这样的力量,攻占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可能都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虽然这种想象的情形非常夸张,但这就是未来的趋势!<br /><br /> 所以,中国军队现在必须大力发展的,主要是空军,空军强大了,有了制空权,同样也就有了制海权,以中国的军事发展趋势来看,并不是以侵略他国为目标,而是以拒敌于国门之外为主要假想,那么,只要发展出必要的中程轰炸机和先进战斗机,覆盖中国领土和领海的制空优势还是可以获得的,关键在于空军的发展不能亦步亦趋,老是跟在别人后面搞装备,而是必须设计出真正的由中国人自己研制的第四代甚至第五代战机 <br /> <b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