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食味
德国频道
查看: 217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眼泪遮住了天使的眼睛-评阎连科《丁庄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0.8.2007 02:09: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转载

《丁庄梦》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描写艾滋病题材的长篇力作”,它也是一部作家本人蘸着眼泪来完成的作品。在中国当代作家中,很少有人像阎连科写得如此辛苦乃至痛苦




在今天我们生活的中国,在被称为“和谐社会”的中国,差不多每一天都有悲惨的事件发生,每一天都有无数消逝的生命被淹没在太平盛世的莺歌燕舞之中。生命卑微如草,死人如草不闻声,每一天,“我们看不见那些受苦受难的人,听不见他们的声音,看不见在幕后发生的生活中的种种惨事。一切都安静而平和,提出抗议的只是不出声的统计数字:多少人发疯,多少桶白酒被喝光,多少儿童死于营养不良……这样的秩序显然是必需的;显然,幸福的人之所以感到幸福只是因为不幸的人们在默默地背负着自己的重担,一旦没有了这种沉默,一些人的幸福便不可想象。”(契诃夫《醋栗》)是的,最可怕的不是悲剧本身,最可怕的是对悲剧的麻木不仁、对悲剧的习以为常。在这个文明源远流长的国度里,悲剧已经被一种特殊的文化喜剧化了。

我越来越少地阅读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了。一言以蔽之,中国当代文学最大的特征便是痞子化和闹剧化。在这个意义上,王朔和王蒙的人生哲学是一样的,余华和刘震云以同样的方式在“活着”,王安忆与池莉一雅一俗却共同实现了“雅俗共赏”。没有爱,也就没有眼泪;没有同情,也就没有安慰。这便是中国当代作家不被民众所尊敬的根本原因,这就是中国当代文学成就相当低下的核心缘由。在普遍帮闲化和优孟化的中国当代作家中,阎连科却是一位罕见的例外。当然,在其作品《日光流年》、《坚硬如水》、《为人民服务》当中,仍然有某些油滑与夸张的成分,但到了写作《丁庄梦》的时期,阎连科已然“羽化成蝶”,这部鹤立鸡群的杰出亦为中国当代文学注入了极为珍稀的悲剧性的力量。


《丁庄梦》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描写艾滋病题材的长篇力作”,它也是一部作家本人蘸着眼泪来完成的作品。在中国当代作家中,很少有人像阎连科写得如此辛苦乃至痛苦。在完成这部书稿的时候,他“有两行泪水无可遏制地长泄而下,人就如被抽去了筋骨般瘫软无力,那被孤独和无望强烈压迫的无奈,如同我被抛在了一个渺无人烟的大海、一座不见鸟飞草动的孤岛。”对于像阎连科这样深怀悲悯和同情之心的作家来说,写作显然不是某种获取名誉的手段,写作乃是一场与黑暗力量之间的豪赌。阎连科的此种感受与葡萄牙作家费尔南多\x{2022}佩索阿是如此相似\x{2014}\x{2014}佩氏在《惶然录》中说:“是的,写作是失去我自己,但是所有的人都会失落,因为生活中所有的事物都在失落,不过,不像河流进入河口是为了未知的诞生,我在失落自己的过程中没有感到喜悦,只是感到自己像被高高的海浪抛到了沙滩上的浅池,浅池里的水被沙吸干,再也不会回到大海。”他们实现了某种“自我放逐”。他们“与哀哭者同哀哭,与捆绑者同捆绑”。这是所有伟大的作家都首先必须具备的品质。

《丁庄梦》中的“丁庄”,是豫东平原上一个“活着,和死了一样”的普通的村庄,是作家从河南数千个艾滋病村中提炼出来的“虚幻之村”。但是,丁庄的故事和人物,大都有其真实的本源。一般读者茫然不知,像胡佳和曾金燕那样长期关注艾滋病问题的青年志愿者,则能够一下子从若干细节中发现其生活原型。阎连科在开篇之处这样描述丁庄:“日子如尸。平原上的草,它就枯了。平原上的树,它就干了。平原上的沙地和庄稼,血红之后,它就萎了。丁庄的人,他就所在家里,不再出门了。”在关心艾滋病问题的志愿者们办的《爱援》杂志里,志愿者们在河南省上蔡县发现,“无垠的麦地上遍地树立着小土堆,长眠在这里的都是普通农民。他们响应了政府‘内靠公章,外靠血浆’的脱贫致富新思路,踊跃卖血致富。然而致富的影子刚刚掠过,就消失地无影无踪了。艾滋病的幽灵开始在这里徘徊,死亡的阴影笼罩了大地,贫穷随处可见。以志愿者到过的后杨村为例,全村共检测出艾滋病感染者八百多人,已经死亡三百多人,仅二零零五年就死亡二十八人。”两相对照,我发现,《丁庄梦》不是一个梦,而是完全一部写实之作。虽然它的艺术表现形式充满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色彩,但它更具有报告文学式的震撼。

小说的叙事者是一名已经死去的孩子,小说通过这名孩子的眼睛来观察这个荒诞的世界:孩子的父亲是最早依靠买卖血液来致富的“血头”,孩子的爷爷在艾滋病病毒肆虐丁庄之后,为了向乡亲们赎罪,狠心杀死了作为“始作俑者”的儿子。造成此家破人亡的悲惨故事的原因,表面上看是迄今为止让人类束手无策的艾滋病病毒,但在更深层面,罪魁祸首又不仅仅是艾滋病病毒,而是医疗行业的失序、政府部门的失职、地方官员的贪污、“血头”的凶残等原因,再往深处发掘,乃是隐藏在人内心深处的愚昧、贪婪、自私、怨毒与诡诈。小说中描写了集中在丁庄小学居住的一群艾滋病病人,他们之间并没有产生“同为天涯沦落人”的同情与关爱,相反充满着猜忌与仇恨,人人皆以邻为壑。其中,惟一的亮点便是:一对原来各自有丈夫或妻子的青年男女,在被家人抛弃之后,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产生了如醉如痴的爱情。除此之外,人性的黑暗像风一样弥漫开去,受害者与加害者的界限模糊了。写到这里,《丁庄梦》已经具备了鲁迅小说的冷峻与阴郁的风格-冷峻如《故乡》,阴郁如《药》。

因此,如果将《丁庄梦》仅仅阐释为一部关于艾滋病题材的作品,显然将其思想内涵大大地狭窄化了。我认为,这是一本讨论人类的愚昧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灵的黑暗的作品,这又是一本讨论人类的死亡以及由此带来的“同情是否成为可能”的作品。《丁庄梦》是一部堪称“伟大”之作,它的“伟大”固然因为其对现实生活勇敢的揭示和尖锐的批判,更是因为其对人类命运形而上的深切思考-《丁庄梦》不仅仅是关于艾滋病人的故事,也不仅仅是关于河南人的故事,甚至也不仅仅是关于中国人故事,它是关于所有深陷在罪恶之中的人类的故事。无论是形而下的批评立场还是形而上的哲学思考,两者在九十年代以来的长篇小说中缺席了许久,焉能不让人耳目一新?

有以“爱国贼”自居的人居高临下地批评说,《丁庄梦》这样的作品渲染中国民众的愚昧与中国社会的落后,并以此为“卖点”吸引西方读者的“猎奇心理”。我不得不反驳说,这样的指责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中国民众的愚昧和中国社会的落后,并不会因为你掉过头去便不存在了。《丁庄梦》中那些触目惊心的情节,其实丝毫没有任何夸张之处。在《爱援》中,我读到这样的描述:村子里有一名八十三岁的老人,他的四个孩子中的三个儿子和媳妇相继因为艾滋病去世。大学生们来探访的时候,老人询问说:“孩子,你是从哪里来的?”志愿者回答说:“我们是从北京来的。”老人继续询问说:“可是毛主席派来的?”志愿者回答说:“爷爷,不是的,毛主席已经去世了,我们是北京来的大学生。”于是,老人开始唠叨起来:“当年我也是吃过苦的人,解放前要过饭,那个时候苦呀,有时候一天也吃不上一顿饭。还是毛主席好,解放了,定成分,分土地。我还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你懂吗?”志愿者只好回答说:“我懂,爷爷。”

老人继续诉苦说:“爷爷跟你们说,做人呀一定要实在,不能投机倒把,那是资产阶级干的,不得好下场。咱还是要本本分分。你看我,今年八十多了。当年,有些人卖血,我就是不卖,你看看一个个什么下场,挣那几个钱,命都搭了,我那几个不争气的孩子,都没了。咋能靠卖血过呢!”说着说着,老人又嚎啕大哭起来。他在院子里放声哭喊着,一下子打破了黑夜的宁静,那声音很响,很长,也很凄凉。在《丁庄梦》中,有诸多与之相似的场景,这些场景并非来自作家个人在书斋里的想象,而是来自于他对真实生活的观察与体验。由此可见,中国当代作家缺乏的不是想象力,乃是贴近大地的质朴的情感以及超越自身利益的胆识。
《丁庄梦》的结局,如同《红楼梦》的结局一样,是“一片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净”;更像圣经《创世记》中大洪水的故事-大洪水之后,一个新的欢蹦乱跳的世界必将诞生,这是我们生活在此-“悲惨世界”中惟一的安慰

苦难是如此深重。当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们企图改变贫穷的努力,却换来死亡无处不在的阴影时,仇恨和暴戾的弥漫甚至比病毒还要快。如同葡萄牙作家萨拉马戈在《失明症漫记》中所描述的情况一样,人们不是被病症所征服,乃是被恐惧所征服。只有在此种特殊的境遇之下,人的本相才会显示出来,“我们都是由这种混合物造成的,一半是冷漠无情,一半是卑鄙邪恶”。丁庄里的那些艾滋病患者,既受到病痛的折磨,也受到他人的歧视与阻隔,他们真的成了“活死人”。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们失去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也失去了人格的尊严与独立,他们之间也开始如同动物般撕咬起来。你如何才能与他们一起生活并让他们重新找到生活的理由?法国哲学家西蒙娜\x{2022}薇依指出:“如果降临于某人并把他彻底摧垮的事件,是从社会、心理以及身体各方面直接或间接地伤及他,那才是真正的不幸。社会因素是主要因素。”是的,悲剧的根源在于,这些遭遇到不幸而倒地、就像一条被碾的虫子那样挣扎的人,无言表达自己所遇到的一切。那么,这些被迫上演这场悲剧的演员们,给予他们同情是否可能?帮助他们缓解不幸是否可能?这是作家必须思考的命题,即便作家无法承担“代言人”的责任,也应当有一颗“爱人如己”的心。

阎连科便是这样做的,他付出了自己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沉重代价。这部作品完成之后,他比刚刚分娩的母亲还要难受:“我就那么呆呆地坐在那里,一任泪水横七竖八地流淌,脑子里一片空白,又一片摊着堆着的无序的麻乱。说不清为什么而苦痛,为谁而流泪,为何感到从无有过的绝望和无奈。”那么,他的眼泪究竟为何而流?他的同情究竟指向哪里?他自己也陷入到巨大的迷惘之中-“是为自己的生活?还是为自己身外的这个世界?再者是为河南-我的家乡,来自更多的省分和地区那些多灾多难的土地上的我不知道到底有多少艾滋病患者们的生命?也还许,是为自己的写作所面临的完成《丁庄梦》之后因耗尽心力而可能到来的穷途末路?”阎连科在骨子里是一名悲观主义者,他知道一部小说改变不了艾滋病患者们的现状,更知道这部书对娱乐化的、消遣化的文坛的“潜规则”将构成某种“冒犯”。同时,这本书也在挑战着作家个人的生理和心理极限,某种可怕的崩溃会不会不约而至呢?

梦可以醒来,并与之告别;而现实却无法回避,必须去面对。《丁庄梦》的结局,如同《红楼梦》的结局一样,是“一片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净”;更像圣经《创世记》中大洪水的故事-大洪水之后,一个新的欢蹦乱跳的世界必将诞生,这是我们生活在此-“悲惨世界”中惟一的安慰。

二零零六年七月

[ 本帖最后由 susan-andy 于 10.8.2007 03:43 编辑 ]

200604060018china2.jpg (33.5 KB, 下载次数: 7)

200604060018china2.jpg
2#
 楼主| 发表于 10.8.2007 02:23:52 | 只看该作者
曾金燕:  丁庄梦醒
转载

    小说《丁庄梦》,阎连科著,上海文艺出版社。注:此版本有删节。作者阎连科接受采访http://www.aids-care.org/2005/ReadNews.asp?NewsId=121
     
    胡佳去书店买了《丁庄梦》,还给高老师买了一本。高老师在河南托志愿者带来好几本,又给我和妈妈邮寄了两本。
     
    我看《丁庄梦》,非常不爽快,一反我一口气读一本小说的习惯。小说的文字非常好,作者灵活地用文字制造各种烟雾弹,来掩埋他深知的事实,让他的小说看起来“像小说”。可是当读者是我这样的艾滋病工作者的时候,心底太透亮。每读一段文字,我的脑海里总会出现不同的几个人的身影:这是在说**家的事情,那是在说**家的事情,几乎每一件发生的事情,脑子里马上出现对号入座的村民感染者/病人、家庭……每看见一段含蓄的文字,马上就明白过来背后的原因和真正的所指。阎连科随同医生下乡给病人治疗,他所去的艾滋病村庄,并不是我所去的艾滋病村庄,他忠实地记下一个艾滋病村庄人们生活琐事,却给无数个不同村庄的村民和过客带来共同的感觉:一样的田地、一样的贫穷、一样的愚昧、一样的盲动、一样的官僚、一样的血头、一样的绝望、一样的死亡、一样的恐慌、一样的挣扎、一样的对生的渴望。某种意义上,《丁庄梦》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中国农村艾滋病流行现状的社会百科全书。作者仿佛是一个丁庄人突然从梦中醒来,坐在床头努力回忆梦中的片断。对丁庄人的生活琐事的描写、对人物行为的刻画和心理活动的挖掘,令我,一个做了多年艾滋病志愿服务的年轻人,赞叹佩服不已。每一个做艾滋病工作的人,都应当把它当作农村艾滋病问题的现场报道来读。
     
    《丁庄梦》的“我”是一个开篇已经死亡的十二岁小孩子。“我”的父亲是当年本地最大的血头,“我”的爷爷是小学敲钟人,也是一位特殊的老师,对村民有很大的影响力,在书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许多村民“热病“(艾滋病,窗口期和发病期常有高烧的症状)发作以后,“我”吃了被村民下毒的番茄,死了,被爷爷埋葬在丁庄小学屋后。这个死人像空气分子一样无所不在,冷冷地看着丁庄人的生活。故事从叙述者死亡开始,死人用另一种眼光,发现了人们的生活。[美国最流行的电视剧《绝望主妇》(Desperate Housewives)也是这种手法。]
     
    已经去世的“我”,看着善良正直纯朴又愚昧的爷爷,为了给大血头“爹”赎罪,为丁庄得了“热病“的人忙着忙哪,让他们在死前的日子过得不那么凄惨。拿专业的话来说,就是艾滋病病人的临终关怀。“我”还看见贪小便宜的乡亲往粮食里掺石头砖块,看见病中寂寞的男女合欢,看见的了热病的村民争权夺利当村长,看见全村的人沉默帮助得病的村民骗娶一个健康的媳妇,看见当初是血头的爹今天在倒卖棺材侵吞政府给的“优惠、照顾”给人配“阴婚”挣钱,更妙的是,看见当初鼓励大家卖血的教育局局长现在升级为副县长专管“热病”一切事宜,看见憨厚的爷爷被夺权后得了“热病”的人们像蛀虫一样把公有的财产往家里运,看见叔和玲玲死了,看见更多的人死了。但“我”一直冷冷的像飘浮的空气分子,只是看,直到最后,“我”的尸骨要被挖去“结婚”,我才呼喊,不愿离去!爷爷回过头来,把当年的大血头和现在把“热病”当成摇钱树的爹打死了。爷爷挨家去赔罪,才发现,丁庄空了,死的死了,走的走了。
     
    而读者我,看见的满篇的敲诈,买卖血时温柔的哄骗和敲诈,“热病”发作时凶残的明明暗暗的敲诈。每一件大事小事,透着丑和恶。不仅仅是身体病了,是大家的心病了。所有的人的心病了。在病中,人们用独特的方式爱自己,爱家人。不知道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精神上多么压抑和痛苦,但是我明白他心里一定是充满了爱和人性的温情。否则我不会被爷爷感动了,也不会被叔和玲玲感动了,更不会被不知名的长者和小年轻感动了。
     
    当时看Crash(中文译名《撞车》),很吃惊也很高兴这种风格的电影也可以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Crash取材于生活琐事,没有任何“大”、 “离奇”、“刺激”、“神奇”的东西,没有善恶好坏的绝对区分,只有城市生活里人们紧张的情绪,很可能这些事情就发生在你星期一上班的路上。看完 Crash,我心里第一个念头是《丁庄梦》也可以获得它的大奖,它和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可以媲美。因为它的社会现实意义。当然,文字的魅力和文学的东西,我不懂,留给评论家去探讨吧!
     
    有点心痛,有人称它为“中国版的《鼠疫》”(说《鼠疫》预言了SARS),而我认为,它和《许三官卖血记》一样,不是预言,而是告诉我们已经发生正在结束的事情。上个礼拜在UNDP的会议室参加UNAIDS的会议,会上有人提起中国希望在2010年把艾滋病感染者的人数控制在150万,而我个人凭经验认为,现在已经超过这个数字了,究竟有多少人感染了艾滋病?不知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3.6.2024 03:45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