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天下第一楼(中华第一景系列游记之一至十五)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13.1.2003 12:34:44 | 只看该作者
天下第一奇观(中华第一景系列游记之十一)<br><br><br>--------------------------------------------------------------------------------<br>  <br>  “天下第一奇观”?! <br>  这口气何等之大! <br>  不是一山一石一城一水之奇,而是宏“观”之奇。谁堪享此盛名? <br>  云南的石林! <br>  到了彩云之南,当然要去石林。这就是“天下第一奇观”挡不住的诱惑! <br>  出省城昆明,往东北而行。不久就见到路边有不少岩石森林,那些石头,一簇簇,一丛丛,如树、如花、如少女……我就以为石林到了。一问,石林距昆明有120公里呢。当然,我们所见到的这些造型奇特的石头组合,也是石林的一部分,只不过这些才是“石头森林”的外围,还没有到最集中、最突出的核心区罢了。 <br>  “到了!”忽然,车上的旅伴喊了一声,我向窗外望去,果见石林茂密起来,比先前看到的各种石头造型要丰富,形体也大,“身材”也高,聚集的也多了,像一群骆驼和牛羊的混合编队,高低参差,富有动感。 <br>  导游黄小姐告诉大家,这还不是真正的核心景区。只不过已经很接近了。 <br>  真正进入石林景区时,首先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汪湖泊,湖水很绿,湖对岸连片的石山,状如孔雀开屏,倒映在湖中,酷似一幅绝妙的山水画,让人看了,精神为之一振。 <br>  进入景区,迎面一块巨石大的石屏风,上刻隶书“石林”二字。 <br>  还有一批勒石大字,最醒目的便是“天下第一奇观”! <br>  循着前人开凿的石路往里,有“望峰亭”、“莲花峰”、“剑池峰”多处景点,那路弯弯曲曲,眼看山穷水尽,忽又柳暗花明。有些山洞,仅容一人侧身而过。更有一洞,颇似人形,颈项处细窄,粗脖子从此处则不得过,只有躬身匍匐而行。 <br>  登上顶峰,俯看石林,啊,这时你才觉得自己踩在一望无边的石浪之巅,那些高高低低的石柱,如定海神针似地插在浪谷之间,那些大大小小的石峰,都像神奇的雕塑,石象、石牛、石人,石树、石花、石亭,千姿百态,有的飘逸舒展;有的老成持重;有的剑拔弩张,一触即发;有的屏神敛气,仿佛正打坐练功;有的群雕则已形成系列,藏满故事,如梁山伯祝英台十八相送,阿诗玛母女林中互唤,就说那端踞石台上的小石象吧,据说那是桂林象山那头大石象的孩子,如今它头朝着桂林方向,正准备寻母去呢!更多的石柱则是直刺苍穹,如同平地里长出一大片石质的刀枪剑戟,酷似一群血气方刚的小伙子,裸露着四肢健壮的筋骨,向世界宣告:这才是真正的阳刚之美! <br>  如果不是身临其境,我根本不会也不敢相信,天地间竟有如此神秘的巧手,把没有生命的石头雕琢出如此美妙绝伦的风景,站在石林丛中,我仿佛听得见它们交谈的呢喃细语,感觉到它们呼吸的丝丝气息! <br>  是的,它们一定是有生命的一群,或许此时正在休息,或许它们就是这样一种生存的状态,总之,这是一片充满活力的森林,这是一群顽强坚毅的生命! <br>  这样的生命状态简直让人无法解释,难以想象! <br>  于是,美丽的神话传说便填充了人们的思维空间。 <br>  世代居住在这里的撒尼老人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哥自天神,他要给穷苦的撒尼人造一片良田。于是,他从天上赶下一群石头,吆来一匹骡子驮土。这群石头只有晚上才走,天亮就不动了。哥自天神急急赶路,惊动了一位老妈妈,老妈妈听到动静,以为天亮了,就叫起她的女儿,同时也就惊动了自家的大公鸡。大公鸡也以为天亮了,喔喔一啼,把全村的公鸡都叫起来了。石头以为天亮了,就不再走了,于是,一片美丽神奇的石林,就留在了撒尼人的家乡…… <br>  撒尼人是彝族的一支,能歌善舞而又于想象,他们创造的阿诗玛的故事不胫不走,烩炙人口,已经拍成电影,斐声海内外。 <br>  阿诗玛与阿黑情投意合,战胜了热布巴拉家。马铃响、玉鸟叫,阿黑哥陪着心爱的阿诗玛回家乡。万恶的热布巴拉家放水冲散了这对情人,淹死了阿诗玛。阿诗玛便化着了石林中的一座山峰,在石林丛中得到了永生。 <br>  石林景区的导游小姐一律身着“阿诗玛”服装,游客称导游小姐也都叫“阿诗玛”。“阿诗玛”们也非常乐于应答,真是“一个阿诗玛化成石,千万个阿诗玛活起来!”她们大都撑一柄小红伞,热情地为你讲述石林,讲述阿诗玛的故事,时不时还给你唱上一段《阿诗玛》的电影插曲。 <br>  美丽的故事使石林更加神奇,神奇的石林也让传说更加动人! <br>  当然,石林的真正成因不是神话造就,而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三亿年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随着地壳抬升,逐渐成为陆地。海底的石灰岩被抬到陆地之上,又经过两亿八千万年的雨水冲刷和淋浴,塑就了这片石林。科学家把这叫做岩溶地貌。 <br>  世代居住在这里的撒尼人,创造了与神奇美丽的石林相匹配的文明。农历六月二十四,是撒尼人的火把节。现在,他们已经把火把节延伸为正常举行的待客之礼。每当黑夜来临,火把燃起,歌声响起,舞蹈跳起,石林动起…… <br>  可惜我们没有时间,未能围着火堆,跳一曲撒尼舞,当一回阿黑哥!不过,我们可以对着石林说:阿诗玛,我们永远记着你!   
12#
 楼主| 发表于 13.1.2003 12:35:07 | 只看该作者
天下第一江山(中华第一景系列游记之十二)<br><br><br>--------------------------------------------------------------------------------<br>  <br>  最早接触镇江,是间接从戏曲舞台上的《白蛇传》、《梁红玉击鼓抗金》等剧目开始的。起初只知道镇江有个金山寺,那儿出过一个老和尚叫法海,拆散了白娘子和许仙的美好姻缘,法海是有情人儿的死对头! <br>  后来到镇江出差,才知道镇江有三座山,除了金山之外,还有焦山和北固山。这北固山山体虽然不是很大名气却极大。 <br>  它号称“天下第一江山”,多少年来,无人表示异议。 <br>  北固山与金山指代含义正相反,金山寺的老法海拆散了有情人,因而金山是令人伤心的无情地,而北固山恰恰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多情之地,当年刘备与孙尚香成亲的甘露寺就在这北固山上。 <br>  从镇江市中心的大市口乘公共汽车到北固山,二十分钟左右,不远。 <br>  初登北固山,感觉就像在家乡登海堤。一条翠绿的大堤由南向北,蜿蜒伸展,乍看以为是人工堆筑的,细看才知实为天成。这平地凸起的大堤就是北固山山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根脚都深深扎向地底。走在这段“山堤”之上,仿佛踩着“龙骨”前行,两坡斜斜削下,脊背上留下甬道,甬道经过人工打理,走上去很舒服。两侧坡上植被很好,绿树成荫。 <br>  这段甬道也不长,几百米而已。走着走着,眼前突现一大横碑,上书“天下第一江山”几个大字。据史书记载,这几个字原本是六朝时的梁武帝萧衍手书。而梁武帝就是镇江人,他也算为家乡长了脸,作出了贡献。但后来由于战乱,萧衍手书被毁,现在的碑额,是南宋一个叫吴距的书法家重题的。 <br>  山顶地势平缓,有不少古代建筑,还有国宝级的文物。 <br>  进门左拐,便是古甘露寺了。这寺不像北方寺庙粗犷豪放,倒有点江南庭院的灵秀之气,一进几堂,那些配套的曲苑、香径、花圃、假山,都不似一般寺院所有,而像一处王公大臣的后花园。这大概与刘皇叔在此入赘招亲有关了。或许这样的布局,正是吴国太的精心设计,或者孙权、周瑜设定美人计的投入呢。不过,这也只能是游人的某种猜测了,因为古甘露寺建于东吴甘露(公元265-266)年间,当时的规模格局是否如此,我不得而知。如今这些建筑差不多都是后人修缮或续建的。可是寺额“甘露寺”却传为张飞亲笔,我不太敢相信。虽说孙刘结盟,江东众多名士,怎会让张飞题写这么一方寺额! <br>  甘露寺侧,有一尊铁塔,别看它其貌不扬,却是唐代宝历元年建造,如此铁塔,国内仅存六座,可算一件国宝级的文物了。也有资料说这尊塔实为北宋元丰年间建造,原为九层,明、清两代均遭雷击,现存4层,上二层为宋代遗物,下二层是明代遗物。这些我辈也不懂,留待考古专家去鉴别吧。此外还有石羊,又称“狠石”,据说当年孙仲谋与刘皇叔就骑在石羊上,定下了联手破曹大计。只恐怕此说未必能当真,否则,石羊的身份当比铁塔更为尊贵。也是可惜,这二人当初怎么骑在石羊身上结盟的呢,羊是柔弱之躯,在这结盟基础可是不牢的呢,孙刘联盟最终破裂,好亲戚反目成仇,导致双双被曹氏击破,可见联姻的功效也很有限,结盟的基础不牢最终必然导致大失败。 <br>  北固山的顶端直插万里长江,酷似一条长龙从南方飞来,到江中吸水,山的绝对高度虽说只有58米,但悬空凌江,俯视滚滚长江东逝水,那气势已经十分逼人。加之龙首有“角”——临江建有多星楼。此楼原名北固楼,也称春秋楼、相婿楼、梳妆楼,登上北固楼,看万里长江,波澜壮阔,雪浪腾烟,碧空澄澈;西望金山,寺山一体,古塔矗立,云缠霞绵;东眺焦山,耸峙江心,山浮水面,水浮青山,雄秀滴翠,宛若蓬莱。两山拱立,烘云托月,北固险峻,形似半岛,石壁嵯峨,凌空欲飞,江山如画,宏图无涯!真让人豪气上涌,精神焕发,难怪当年刘备在此观景,发出由衷赞叹:“此乃天下第一江山也!” <br>  《陋室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北固山兼得江、山两势,本身便是一条飞龙,万里长江不过是它的一只酒壶而已,称它为“天下第一江山”,不无道理。 <br>  这北固楼在古代名气也好生了得,一度时期,曾与黄鹤楼、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后来王勃写了个《滕王阁序》,使得滕王阁声名鹊起,北固楼渐渐寂寞下来。尽管宋代大书法家米芾也在此题了块“天下江山第一楼”的匾额,与黄鹤楼的名份一般无二。但毕竟一方匾额敌不过一篇千古传诵的《滕王阁序》。历代文人与镇江的缘份也不算浅,李白、孟浩然、白居易、杜牧、范仲淹、文天祥、欧阳修、王安石……都在此行吟,只可惜没有一篇超越《腾王阁序》的骈文或诗词!这同样验证了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哲理,“文不在多,杰出则名”,“天下第一江山”一直缺少一篇“天下第一文章”来匹配她! <br>  如今,大手笔已经出现,“天下第一文章”正在撰写。这篇文章就是“润扬大桥”。 <br>  镇江古称润州,对岸便是扬州,现在这里正着手修建一座横跨长江的“润扬大桥”,随着大桥建成,人们有理由相信,“天下第一江山”必将焕发新的生命活力!   
13#
 楼主| 发表于 13.1.2003 12:35:30 | 只看该作者
天下第一江峡(中华第一景系列游记之十三)<br><br><br>--------------------------------------------------------------------------------<br>  <br>  两山夹水的地方谓之“峡”。两山夹海则为“海峡”,两山夹河则为“河峡”。倘河流过处,两山峭壁既高且陡,山谷既狭且深,则被称之为“峡谷”。 <br>  这样的地理区分,似乎有些琐碎,但却使我们清楚地知道,天下三峡数以十计,而第一江峡,则非长江三峡莫属。 <br>  长江三峡是夔峡、巫峡和西陵峡的统称。它西起奉节白帝城,东至宜昌南津关,跨五个县市,全长193公里。由于三峡雄奇险秀的自身魅力,古往今来,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的目光,留下了多少千古不朽的诗文。如今,谁想留下什么超越前人的作品,近乎于异想天开。但是,既然我们有感官,有思维,手中又有笔,那还是要从“我”的角度,记录一下自己的感受。 <br>  我曾两过三峡。第一次是夜间,只能“听”三峡,第二次是白天,总算“看”了一回三峡。 <br>  三峡是什么?三峡是雄浑的立体交响乐,三峡是厚重的历史叙事诗。有人说,不看三峡怎知山水如此壮美?我要说,不听三峡,怎知人世间有如此旋律激越的天籁! <br>  多少次从电影、电视里见过三峡的雄伟,多少遍从书刊、报纸上读过三峡的壮观,多少回梦绕魂牵那缠绵的巫山烟云、豪放的夔门涌浪……而今终于有了圆梦的机会。1999年9月的一天,我出差路过重庆,乘船东归,途中必经三峡。从朝天门码头上船的那一刻开始,我就尽情地体味那“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意境,“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那该是多么快的速度呀!可是如今两岸没有了猿啼,船也硕大笨重起来。尽管航速比之李白所乘的轻舟要快许多倍,但船体的肥大稳重反而让人感觉不出它航行的快速。客轮慢腾腾地吐着淡黑的轻烟,漫不经心地拨开身前的波浪,悠闲地信步江中。夕阳渐渐没入江水,乌云慢慢涌上南天,四周被黑夜吞没,轮船依然故我,不紧不慢地走自己的路。 <br>  船近三峡,已是深夜。细雨迷蒙,星月全无。要感受夔门的雄奇雄峻,眼看是不行了。但我们还有耳朵,可以听。人总说耳听是虚,眼见为实,那要看针对什么事物。对音乐而言,则应当是眼见为虚,耳听为实,耳闻绝对胜于目睹。 <br>  三峡是史诗,是音乐,当然可以听,值得听。 <br>  我伫立船舷,侧耳细听。两岸群山,一江波浪,都在接受夜风洗礼。秦汉的日月,唐宋的星辰,全都钻进厚重的黑色天鹅绒被中睡觉去了。 <br>  此时此刻,唯有风,永不疲倦的风,陪伴着夜行的江轮,陪伴着江轮上不眠的旅人——如我。 <br>  铿铿锵锵,浩浩荡荡,风在奔走呼号;呜呜嘟嘟,呼呼噜噜,风在浅吟低诉。哦,这古老而又年轻的风,你从鸿蒙初辟之时起,就来到这世界上。记否记否?人事物事,倏忽来去,历四万八千岁而不老的是这三峡。山依然葱葱,水仍旧荡荡,“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当年被曹操称为天下唯有的两个英雄之一的刘玄德,最后竟惨败在一个乳臭未干的东吴小将陆逊之手。刘备兵败后病死在三峡边的白帝城,使得大诗人杜甫慨叹“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夜色中,我听见江风在传述着历史自信乃至固执的教诲:天时、地利、人和,永远是不可随意分割的三位一体啊! <br>  听,何处传来滚滚沉雷?这秋江,这冷雨,不应有雷。再仔细听,原来是江水奔腾时的呐喊。发端于唐古拉山的长江,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奔流而下,沿途接纳了沱江、嘉陵江、乌江等一批江河,水势陡增猛涨,然而到了夔门这地方,江面突然被束窄在仅有50米宽的河床上,那水势当然就湍急起来。加之两岸绝壁悬岩胜如斧劈刀削,十分陡峭,江水无处漫溢,便都拥挤在这窄而又深的门口,争先恐后地冲将出去,訇訇的呼啸经两岸群山的共鸣和扩音,便成了惊天动地的轰雷声,在峡谷中瓮瓮地传响了亿万斯年。 <br>  2002年4月,我第二次经过三峡。这回是白天,所见景象由耳闻成为目睹。我们乘坐的是飞艇,速度比大型客轮要快多了。刚见岸边的白帝城露了个影,船便驶过一个宽大的江湾,航道忽然不见。却见面前有两扇壁立千仞的石门,一红一白,直插江中。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夔门,两道石门其实是两座山峰,红色的叫做“赤甲”,白色的叫做“白盐”。古人有诗写道“赤甲白云俱刺天,闾阎缭绕接山巅”。只见山峰巅连,那奔涌的江水竟不知来自何方了。我当即“狗尾续貂”,吟成两句“但见山耸云天外,未知江从何处来”。 <br>  正此时,飞艇莫名其妙地坏了,就在夔门前打起转来,一艇人急得要骂,我却觉得老天是有意成全了我,使我能多看夔门几眼。峡口上,“夔门天下雄”五个大字尚在。但由于三峡工程峻工后,这里要被水淹下去许多,因此两侧悬崖上的一批国宝级石刻,正在被文物工作者采取着措施,有的将被整体搬迁,有的将被密封起来,永久地沉入江水。两边笔直如削的石壁上,留着一棱一棱垂直的石沟,像是一片竹林,又像是硕大无朋的竹简,隐隐地镌刻着三峡的历史。 <br>  白天的夔门,江底下没有了雷声,但见湍急的江水,义无反顾地向东、向东,奔流到海不复还!这时,我又仿佛听到一个苍老的声音在说:逝者如斯,逝者如斯啊!这是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始祖孔丘,在咏叹时光如流水一般不可逆转啊! <br>  我们换乘另一艘飞艇,继续前行。两岸可见古栈道的遗迹,人称“孟良梯”,传为孟良移尸盗棺所凿。还有巴人岩棺“风箱峡”等多处景观。显出一种历史的苍凉和厚重。 <br>  两岸的山峰奇巧起来,造型特异,且多披绿装。这是进入巫峡了。 <br>  巫峡总长40多公里,西段称金盔银甲峡,东段称铁棺峡。前者是因为山形酷似金盔银甲,后者大概是因为峡中有古代悬棺(即铁棺)而命名的吧! <br>  巫峡窄,两岸山峰又高,峡中湿气便不易散去,袅袅地盘旋在山头。巫山十二峰中最为突出的是神女峰。古人宋玉把神女峰写成了王母娘娘小女儿瑶姬的化身,那高高的发髻上常年裹缠着一层如絮的轻纱,霞光飘飘逸逸地在云间忽闪,把神女峰照得格外神奇秀美。此情此景,令人叹为观止,且心驰神往。我正凝神赏景,忽听耳旁有人吟哦:“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元稹,唐代的大诗人元稹。元稹吟毕,我仿佛又听一个浓重的湖南口音在朗诵“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这声音,于抒情中流露出一种威严,让人听了不容置疑。这是集政治家的气魄和诗人的气质于一身的毛泽东,这样的声音非他莫属。 <br>  记得第一次夜行三峡之时,天色微明,我就踏上船头,独自凭栏,且看且听。秋晨的江风耐心地敲遍了每一只舷窗,告诉每一位旅人,这里就是三峡了,你们出来听听它的历史回声吧。这样的号召力非常有限,响应者多半是此墨客骚人。然而,正是这些人,用一个个方块字,叠印下了三峡的历史痕迹。屈原便是其中之一,他故居湖北秭归,家门口便是西陵峡,他是真正的三峡之子。倘没有三峡赋予他的博大胸怀,大概也就说不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样的传世格言来。 <br>  回到眼前。船入西陵峡,江流又沸腾起来。阳光很好,充满爱意地抚摸着浪尖,逆光望去,满江泛起赤红的金波。一阵笑声从船底江中传来,如同古代壮士刚从战场凯旋,那种高奏得胜令时的仰天长笑,这是西陵峡的一绝——笑水。西陵峡昔日有三大险滩:青滩、泄滩、崆岭滩、一滩更比一滩难。这里水下地形复杂,水势千变万化,或往上冲,形成蘑菇状的水泡,据说高时达一米。水流由外向内回转,中心变成锅底形的旋涡,最深的可达三米。如同仙姑和龙女们在翩翩起舞,那裙裾旋成了浑圆的花。这哗哗之声,或哈哈之声,便是舞裙上饰物碰撞出的仙乐,这般悦耳,这般怡情。不过,随着葛洲坝的建成,江面抬升,笑水已经几近绝迹。 <br>  过了西陵峡,三峡就结束了。就在这里,雄伟的三峡大坝巍然屹立,西陵笑水将深埋江底,通航条件显著改善。本人随即口占一绝:“横空一坝锁大江,从此西陵水不狂,且蓄雷霆万钧力,泽被中华播富强。” <br>  三峡下游,江面豁然开朗,万顷波涛,一泻千里。旅人此时的感觉,就像刚读完一首雄奇的古诗,又开始朗诵一篇抒情的现代散文。真正体验到了“胜似闲庭信步”的意境。 <br>                  <br>  附记:整理这篇游记的时候,三峡大坝已经成功截流。曾有人担心三峡大坝建成后,三峡风光将不再。商家就曾打出“三峡告别游”、“三峡绝版游”等广告招徕游客。但事实上,三峡的绝大多数景观没有改变,神女依然多情,夔门依然险雄。有些景观是搬迁了,如张飞庙;有些是封存了,如大宁河上的古栈道孔;有些则是另辟蹊径,以另一种方式出现了,如水文石鱼,密封后可从水下去观赏,将更为奇特。与此同时,更有一批新景观出现。首先三峡大坝就是一个重要景点,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坝”;还有与之配套的一些新城景观,巫山、云阳、奉节等新城区建设得都非常漂亮,一种新的移民文化也将成为旅游景点上的新亮点。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三峡是永远的三峡,我们没有办法去告别它,也告别不了它。  
14#
 楼主| 发表于 13.1.2003 12:35:45 | 只看该作者
天下第一江寨(中华第一景系列游记之十四)<br><br><br>--------------------------------------------------------------------------------<br>  <br>  自重庆的朝天门码头上船,沿长江顺流东下,第二天就可到达忠县。这里虽说距三峡还有一段路程,缺少值得观赏和留连的景观,但有一奇寨突兀相迎,足可补上旅途缺憾。如同守门有卫士、镇山有石狮,雄奇险绝的三峡,也在它的上游设了一座锁江的宝寨,顺流而下者,由此寨迎接,溯江而上者,由此寨送行。此寨确是生得独特。两边山势并不陡峭,就在这里忽然凭空冒出一座四壁如削的方山。它高虽说只有50米,但四周没有与之比肩之物,且直面江流,便愈益显出气势。从远处看,这座方形小山,犹如一方玉印。这方“玉印”,倘放在渝东群山之中,或者置于三峡两岸的其它地方,都不过是一堆石头垃圾罢了。而偏偏神功造化,把它放到了忠县境内的长江边上,它的价值就凸显出来了,石垃圾就成了石宝。人们依石建镇,就是石宝镇;依石建寨,就是石宝寨。 <br>  船靠岸时,天淅淅沥沥下起雨来,这使得许多游客的游兴消褪,包括我的几位旅伴。我凭栏远眺,隔着蒙蒙细雨,石宝寨的轮廊不甚清晰,江风拂动雨幕,颤巍巍地晃,看那山那寨有一种飘飘欲飞之形。记得神话电影中的南天门也就是这样的情状了。于是我认定,雨中登石宝寨,定会别有一番情致,于是独行登岸。 <br>  码头上停放着一排滑竿,当地人称其为轿子,其实就是竹躺椅绑上两根竹竿,上面支一只塑料布篷,遮雨的。由于客源少,那拉客的热情分外高涨。公开标价抬到寨门是10元钱一客。我是决心走上去的,拂袖不理。但到最后,还是被一对中年夫妇样的男女拖住了。他俩说:“我们只要5元钱一人。”我倒不完全是贪便宜,看看雨是愈下愈大,这时莫说花5元钱,就是花个三二十元躲个雨也好呀。再看这两个人,老实巴交,憨态可掬,完全是田间劳作者的模样,看上去就让你放心,相信不会上当受骗。于是我就坐上了他们的“轿”。寨门其实离江边很近,不一会就到。我刚一着地,那女人立刻递给我一把折叠伞,说你回来还坐我们的轿,最后结帐。我很感激他们考虑得周到,接过伞就向山上攀去。 <br>  顺着条石铺就的山道,行约20多米,看到一座石牌坊,匾额上刻着“必自卑”三字,据说这是向人们暗示“登高必自卑”的道理,我却没有悟性,似乎登高愈自傲。登高望远,心胸开阔,何来自卑?不能苟同。 <br>  上山的楼阁是木质穿斗结构,共有九层,喻示天有九重。顶上还有三层,上三层与下九层并非完全衔接的一体,但风格一致,浑然一体。据CCTV报道,这座楼阁是目前国内最高的木塔,也就是说,它是“天下第一木塔”或“天下第一木楼”,那么,石宝寨当然也就是无愧称“天下第一江寨”了。整个寨子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虽经多次扩建维修,但古韵犹存。拾级而上,可见观音阁、望江台、魁星亭、天王殿、玉皇殿等十来处景点,不过各处的塑像着实不敢恭维。好的是本人登寨之意不在求神拜佛,意在居高临下,看一看雨中的长江,看一看沿江两岸的烟树山岚,故而对塑像也就无暇去瞻仰更谈不上妄加评述了。 <br>  站在望江台上看雨中的长江,果然是与江中看江有着完全不同的感受。江中看江,虽见波澜起伏,却总觉得立体感不强,视野难得开阔。现在登临望江台看细雨浸染的长江,则完全是一幅纳天地于一体的国画,四周完全被淡蓝浅灰的雨色所笼罩。自然造化就是写意国画的大师,用的是淡墨泼笔,三勾两勒,就把万里长江的雄浑展现在厚壮无比的风雨背景之上。你在惊叹大自然神奇壮美的同时,不能不生发出这样的问号:那幽深的苍岚尽头,到底是什么样的世界?那如游丝飘忽着的雨帘里,究竟演绎着多少悲欢离合、聚散依依的故事?一帘幽梦!这里深藏着的真正是一帘幽梦哪! <br>  李白的诗写道:“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我读这两句诗时,总有一种天气虽然晴好心绪却寂寞苍凉的不和谐感觉。而今我在这石宝寨上,面对一江烟雨,竟信口吟出了苏轼的两句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天气虽不晴朗,心境好时周周环境也就美好起来。这世界,多一些晴固然好,但都是晴便不好,久旱不雨,晴便是灾。没有雨的世界是残缺的世界。 <br>  下山时,抬滑竿的两人比上山时还要热情。到了江边结帐时,向我要20元钱,附加一句:“小费随便给”。我说不是讲好5元一趟吗?一去一来应该是10元呀。那两人一人一句:“5元一人,我们两人抬,不就是10元吗?”“10元一趟,一来一去不就是20元吗?”“我们还给你伞用,还在山门口等你,多少给点小费总是应该的吧……” <br>  我简直有点诧异,看着面前这憨憨的嫂子傻傻的哥,根本没法把他们和“偷换概念”、“狡诈”之类的词联系在一起。刮目相看。果断付款。我给了他们25元钱,一来赶路要紧,二来不能破坏自己的情绪,要迅速上船,把雨中登石宝寨的观感记下来。付钱的时候,我说了句实话:“其实,上山的时候,你们说收我50元钱,这轿子我也要坐的,因为当时雨正越下越大。”那女人忙说:“老板你就多付一点嘛。”我说:“现在不可能了。” <br>  船开了。石宝寨在烟雨之中慢慢向后隐去。我凭舷而立,忽发奇想,假如把“石宝寨”改成“实宝寨”——实实在在的宝寨,是否会吸引更多的游人呢? <br>  随着三峡大坝的建成,石宝寨的整个基座也就是玉印山将没入江流,到那时,石宝寨就成了浮在江面上的一朵芙蓉,一座小岛,又是一番奇景。不过,它也还应该是“实宝寨”,不要变成“浮宝寨”才好!  
15#
 楼主| 发表于 13.1.2003 12:35:59 | 只看该作者
天下第一潮(中华第一景系列游记之十五)<br><br><br>--------------------------------------------------------------------------------<br>  <br>  我相信,天地万物都有呼吸。 <br>  风,是天地的呼吸。 <br>  潮,是江河的呼吸。 <br>  呼吸的形式不尽相同,温柔的,细如游丝;刚烈的,暴似雷霆;兼而有之的,亦柔亦刚,刚柔相济。这便是起伏,起伏是呼吸的真谛。 <br>  你看那钱塘江,本来依偎着美丽妖娆的西子湖,水波不兴,温柔无比。谁知它此刻只是屏住了呼吸,收敛了狂放。平静之中正孕育着暴发。 <br>  “丝沙沙沙……”先似漫天细雨飘落声,眺远东南江面,横扯起一道银白的丝线,那是初潮正在形成。 <br>  “轰隆隆隆……”犹闻天际传来不息的沉雷,再看那条丝线,已经变成一道白色的长虹,横卧江面,直向前方推进。 <br>  “吭昂昂昂……”继而又似万千神牛一齐响起粗重的鼻息,此时的长虹,忽然化着江中蛟龙,昂首摆尾,驾着滚滚波涛,气压群山,奋然跃动而来。 <br>  “嘿哈哈哈……”鼻息声又化着万千将士的仰天长啸,“力拔山兮气盖世”,以一往无前的姿态,“横扫千军如卷席!” <br>  “哗啦啦啦……”千军万马的大阵,冲到你面前,终于衍化成了三米多高的一道水墙,直向你倾压过来,一时不免会令人胆战心惊! <br>  “咔咣咣咣……”水墙又成了雪山崩坍,如同无数列火车把横亘的雪山摧毁打翻,雪浪腾烟,形成巨大的瀑布,劈头盖脸呼啸而下…… <br>  这就是钱塘江潮! <br>  这就是天下第一潮! <br>  我见过许多江潮、海潮,从未见过如此夺人心魄的钱塘潮。 <br>  这里怎会有如此雄壮的水上奇观! <br>  看一下地图,发现钱塘江入海口状如一只大喇叭,辽阔的杭州湾便是喇叭口。海潮从宽达一百多公里的杭州湾向西推进,进入钱塘江后,江面逐渐束窄,到达最窄处盐官镇时,江面只有2公里,加之河床突然抬升,滩高水浅,激流上冲,前浪奔不快,后浪追得猛,一浪压一浪,越压越厚,越冲越猛,最终形成横贯江面的潮墙!由于日、月的引力,农历的月半前后,潮头最为壮大。尤其是八月十八,地球距太阳、月亮距离最近,引力最大,潮头也就最高,有时竟高达三米开外。 <br>  钱塘潮最为奇特的是变化多,“一潮三看”,甚至“一潮四看、五看”。 <br>  看完了波澜壮阔的“一线潮”,又见江南岸出现一条潮带,与江东面卷来的一条潮龙逐渐交叉接近,由于日光的映照,东潮黑浪卷,南潮白浪翻,如同黑白两条巨龙。二龙抢滩,必有一场恶战!当两条潮带拦腰撞击之时,你会听到山呼海啸的呐喊,水柱腾烟,形成伞云,如同飞瀑,倾盆直泻。渐渐地,两潮交汇成十字形的“浪城”。 <br>  这便是举世闻名的钱江“十字潮”。 <br>  潮涌奔至盐官西十多公里的老盐仓,江面被一条丁字形的大坝拦腰截断。江潮如同被激怒的一队雄狮,不顾一切地撞向大坝,一时间,涌浪直窜云空,呼啸声闻达数里。然而,终因大坝坚牢,潮水无可奈何,只得卷起数百米宽的水幕,愤愤地撤回,似乎要休整一番,并发誓十二小时后再来冲杀。 <br>  此景就是钱江“回头潮”。 <br>  历代文人名士、帝王将相,多有往钱塘观潮且留下遗迹者。苏东坡说钱塘潮是“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范仲淹说它是“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乾隆皇帝历来喜欢到处题字,钱塘江边自然少不了他的御笔,“钱江潮源”的石碑就是他的杰作。1957年农历八月十八,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也到盐官观潮,留下了一首《七绝·观潮》:“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br>  钱塘潮作为人类自类遗产,理应得到保护和开发。保护便是不要让它在我们手中消失,人为地筑坝、填海,都可能破坏钱塘潮的生成和生存。开发当然是指旅游项目,以潮会友,以潮兴商,以潮促游…… <br>  人是要呼吸的,呼吸通畅,生命力就旺盛。 <br>  潮是江海的呼吸,它也要通畅。激怒了它,它会成灾。历史上,钱塘潮伤人毁物不计其数,海宁城最为不宁,公元228年,这里曾经“平地八尺水”。海盐受灾更甚,公元1472年,此处“平地水丈余,溺死男女万余人。”而一味拦截、封堵江潮也不行。1985年农历八月十八,这里的潮头只有20多公分高,江面上不过一条白线而已,壮观的潮头几近消失。 <br>  只有通畅的呼吸,才能让钱塘潮充满活力。杭州湾连着钱塘江,形象酷似喇叭。而反过来看,喇叭也是漏斗形状。钱塘潮形成,实质上是大海通过漏斗向钱江猛灌而成。反过来,世人应当通过这只喇叭大声疾呼:“行动起来,保护好上天馈赠给我们的这一天下奇观——第一江潮吧!”  
16#
发表于 13.1.2003 14:06:22 | 只看该作者
没图啊 <!--emo&;)--><img src='http://bbs.kaiyuan.info/html/emoticons/wink.gif' border='0' valign='absmiddle' alt='wink.gif'><!--endemo-->  
17#
 楼主| 发表于 14.1.2003 18:01:26 |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9.8.2008 19:14:0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8.1.2025 03:43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