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楼主: Lukaslu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界史大厦

  [复制链接]
231#
 楼主| 发表于 19.3.2010 15:05:25 | 只看该作者
即时机票
物。他的主要著作是《编年史》和《历史》,分别叙述从屋大维统治末年到
尼禄,以及弗拉维王朝的历史。他在《日耳曼尼亚志》中描述了日耳曼诸部
落在氏族公社后期的社会概况。塔西佗的著作深刻揭露了罗马专制政治的黑
暗和腐败,对后世反对专制统治有着强烈影响。与塔西佗同时代的希腊史学
家普鲁塔克(公元46—120 年),曾写了一部《希腊罗马名人传》,包括有
50 篇传记。他所写的传记,都是通过具体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来发挥他自
己的伦理思想。这部传记虽欠严谨,浸透着英雄史观,但它取材宏富,文笔
优美,保存着不少业已散失的史料,仍不失为古代重要著作。历史学家斯韦
东尼阿斯(公元75—160 年)著有《罗马十二凯撒传》,这部著作为传记汇
编,从凯撒到图密善各有一篇传记。普鲁塔克和斯韦东尼阿斯的著作,开创
了西方史学传记体的先河。
此外,阿庇安(约公元95—165 年)用希腊文写了《罗马史》,共24
卷,今仅存11 卷,记述从王政时代到图拉真时代的历史。他在编写体例上按
国别或重大事件来命篇,叙述其前因后果,本末始终,可算是西方史学中“纪
事本末体”的创始者。他还能注意到历史事件的社会经济根源,把罗马共和
时代的社会斗争归结为关于土地所有权的斗争,这在古代历史学家中确实是
难能可贵的。罗马统治下希腊化地区另一位历史学家阿里安(约公元96—175
年),著有《亚历山大远征记》等,对亚历山大东侵活动作了翔实而生动的
描述。
(五)法学。帝国前期是罗马法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帝国社会中,庞杂
的法令需要加以编纂整理,同时,由于社会经济生活日趋复杂化,也要求在
财产关系方面确切地规定权利与义务,因此,法学家的活动十分活跃。他们
除了协助国家进行立法和汇编法令的工作,还担负着答复法律上的疑难问
题,指导诉讼,编撰契约合同以及其他法律事项。屋大维曾赋于一些法学家
以公开解释法律的特权。从公元1 世纪起,法学家纷纷著书立说,法律教育
和法学研究相当流行,蔚然成风。著名的法学家拉比奥和卡皮托分别对罗马
法进行整理、分类和注释工作,他们的弟子还形成了普罗库路斯派和萨比鲁
斯派两大派别,长期进行激烈争论。2 世纪法学家盖约著有《法学阶梯》。
在二三世纪之交,罗马先后出现了五大著名法学家:盖约、巴比尼安、包鲁
斯、乌尔比安和莫迪斯蒂努斯。罗马皇帝曾颁布引证法,规定凡在法律上遇
有难题而成文法无明确规定时,则依照他们的著作来解决。从3 世纪起,由
于罗马奴隶制社会陷入危机,统治阶级迫切要求将反映本阶级意志的现行法
律固定下来,借以维持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因而着手进行法律汇编工作。3
世纪末和4 世纪初,法学家编纂了《格里哥里安法典》和《赫尔摩格尼安法
典》,前者包括3 世纪下半叶的法律,后者包括294 年以后30 年的法律。到
提奥多西二世时,颁布了《提奥多西法典》,这是帝国最早的一部官方法典。
它包括着4 世纪以后皇帝敕令,共16 卷。后来,在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
时,则在前述基础上编成了集罗马法大成的《国法大全》。
(六)建筑艺术。罗马的建筑业在共和后期相当发展,到帝国前期取得
了长足的进步。皇帝和贵族竞相兴建宏伟建筑和公共设施,以显示皇权的威
严浩大和帝国的繁荣强盛。于是,许多神庙、宫殿、剧场、竞技场、议事厅、
凯旋门、纪功柱,以及浴池和输水管道等,都陆续兴建起来。罗马的建筑采
用希腊的营造法,但也有创新,即普遍采用石拱结构,使建筑物不仅坚固耐
久,而且显得庄严肃穆。罗马最宏伟的神庙是供奉朱庇特等神的万神庙。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楼主| 发表于 19.3.2010 15:05:49 | 只看该作者
伯芗至提图斯时代建造的大圆形竞技场,则是最大的一座建筑物,可容观众
8 万人。最壮观的一座凯旋门,是由提图斯在镇压犹太人起义后建造的,它
由云岗石砌成,在拱门上铭刻着歌功颂德的文字和美丽的浮雕。图拉真在征
服达西亚后树立了一个纪功柱,高约43 米,柱面上雕刻着连环式浮雕,表现
远征达西亚的情景。此外,罗马的驰道、浴池、输水管道和桥梁的建筑,也
富有特色。罗马的宏伟庄严的建筑及其装饰艺术,对后世建筑艺术的发展产
生了重要的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3#
 楼主| 发表于 19.3.2010 17:18:12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三章 公元前2 世纪至公元2 世纪的帝国(下)
第一节 伊朗和中亚的帝国
一、安息帝国
安息国家的独立 中国古代史书上所说的安息,即外国史书上的帕提
亚。它位于伊朗高原东北、里海东南一带。这里先后经历了波斯帝国、亚历
山大帝国的统治,亚历山大帝国瓦解以后,又成为塞琉古王国的属土。公元
前3 世纪中叶,一支语言也属于伊朗语族的帕奈人游牧部落从北方的中亚草
原来到这里,和当地人民一同发动了反对塞琉古王朝统治的斗争。公元前247
年,正当塞琉古王国与托勒密王国发生争纷之际,帕提亚乘机独立。帕奈人
部落首领阿尔萨息成了国王,建立了阿尔萨息王朝(公元前247—公元226
年)。中国史书因其王朝名称而简称之为安息。公元前238 年,塞琉古王朝
出兵东侵,企图恢复其统治。安息一度战败,但是塞琉古王国内部纠纷又起,
退兵而去,安息国家的独立得以维持。
公元前2 世纪时帝国的建立 公元前3 世纪末叶,塞琉古王国统治者
再次大举东侵。安息一度被迫称臣纳贡,但实际仍保持了国家的独立。到公
元前2 世纪初,西方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罗马人的势力迅速地向东地
中海地区推进。公元前192—189 年间,塞琉古王国一再受挫于罗马,从此罗
马东侵之势已不可挡,塞琉古王国从此在东部也不可能再有所作为。于是伊
朗西部各地区纷纷脱离塞琉古王朝的统治,建立起一些小的国家。
安息王密特里达特一世(公元前170—138 年)乘此时机向西推进,约于
公元前155 年占领了米底,打开了通往两河流域的道路。塞琉古王国竭力抵
抗,已经无效。密特里达特一世于公元前141 年攻占了塞琉古王国在两河流
域的最主要的城市——底格里斯河上的塞琉西亚。接着塞琉古王朝的势力被
赶到幼发拉底河以西,巴比伦尼亚归入安息版图。在东方,密特里达特一世
还从大夏人手中夺取了木鹿(今为麦尔夫)等重要城市。在密特里达特一世
晚年,安息已经形成为一个东起中亚西南部(中间包括伊朗)西至两河流域
的帝国。
公元前130 年,塞琉古国王安条克七世集中全力进攻安息,开始比较顺
利,占领了两河流域,进而攻入米底。可是次年他在米底人的起义中被杀,
所率军队也被全歼。安息又重新占领了米底和两河流域。
在密特里达特二世(公元前123—88 年)统治初期,东方的塞种人又在
移动。他阻挡了塞种人的西进,使他们南下到现在的锡斯坦(原意是塞种居
住的地方)。相传他约于公元前115 年占领了木鹿绿洲,使安息帝国东界达
到阿姆河一线。到公元前1 世纪初,密特里达特二世又向西北方面扩展影响,
直至亚美尼亚。塞琉古王国只剩下叙利亚一带地方,苟延残喘。可是西进中
的安息与东进中的罗马之间的争衡已不可避免。
安息与罗马的斗争 公元前1 世纪初,塞琉古国家急剧衰落,北方许多
领土为亚美尼亚所占,南部的犹太也独立了。公元前64—63 年间,罗马灭了
塞琉古王国和犹太,建立了叙利亚省和犹太省,这样就与安息直接地接壤了。
公元前53 年,罗马的克拉苏率领大军渡过幼发拉底河,并越过两河流域
北部的草原追逐安息军队。两军相遇之后,安息骑兵猛攻一阵以后就撤退了。
罗马军的一支乘势穷追,脱离了主力部队,结果全被歼灭。克拉苏想率军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4#
 楼主| 发表于 19.3.2010 17:18:24 | 只看该作者
撤至亚美尼亚,结果也未成功,他自己战死,大部军队被歼,只有少数残兵
逃回了叙利亚。这一次战争使罗马东进受挫,奠定了以后双方基本以幼发拉
底河为界的格局。
公元前1 世纪,罗马将军安东尼作为“后三头”之一统治罗马东方行省,
安息就联合前来投靠的罗马共和派分子一同攻占了叙利亚、巴勒斯坦等地。
安东尼反击得胜,公元前38 年双方国界又恢复到幼发拉底河一线。可是当公
元前36 年安东尼转而侵入安息的时候,他又被打败了。
公元1 世纪时,安息与罗马基本上处于相持状态。在三四十年代,罗马
曾经支持安息内部的亲罗马派在两河流域争夺政权,结果没有成功。在五六
十年代,双方又为争夺对亚美尼亚的控制权而发生过冲突,结果双方妥协,
都保持了对亚美尼亚的一定影响。
公元1 世纪末、2 世纪初,安息不断发生内乱,国势衰落。罗马皇帝图
拉真于公元114—116 年间大败安息人,占领了亚美尼亚和两河流域,在那里
分别设立行省。公元117 年,图拉真死。他的继位者哈德良就放弃了这些新
的行省。公元161 年,安息王又越过幼发拉底河侵入罗马统治下的叙利亚,
形势一度有利。随后罗马人展开反击,夺取了亚美尼亚,并在公元164—165
年间占领了两河流域。但是这一次罗马人仍然没有能守住这些新占领区。
安息与罗马的长期斗争弄得双方都精疲力竭,没有一方可以算是胜利
者。
安息帝国的特点 安息帝国领土基本都在过去的波斯帝国范围之内。虽
然版图比波斯小得多,但从领土的核心部分和居统治地位的民族的语言和文
化来说,安息帝国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说是波斯帝国的后继者。安息帝国内
部也有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已相当发
达的两河流域地区与伊朗的山区和里海沿岸的草原的狩猎或游牧的部落相
比,差别是悬殊的。不过安息帝国与波斯帝国也有不同之处。马其顿—希腊
人入侵时期在里海东南和木鹿地区建立了一些城市。这本是为巩固他们自身
统治地位的措施。可是当公元前2 世纪中国汉代的张骞通西域以后,“丝绸
之路”开始打通。于是处于这条路上的那些城市,都变成了在商业上有重要
意义的城市,那里的手工业也有所发展。所以,“丝绸之路”的开通,不仅
减轻了安息帝国东西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而且也使安息增加了一条联系东
西部的经济纽带。
从帝国内部的政治结构情况来看,安息帝国的统一程度大概还不如波斯
帝国。波斯在帝国内部普遍设立行省,派总督统治,虽然地方上仍然基本维
持传统的自治,但不是作为属国形式存在的。安息帝国内则没有完全设立行
省,有些小国只要称臣纳贡就可以继续作为属国存在。安息帝国内部还有一
些大贵族,他们势力强大,对国王实际上也保有某些独立性。例如在公元前
53 年打败罗马侵略并杀死克拉苏的大将苏勒那,就是安息几家大贵族之一。
据普鲁塔克说:“他出门办私事,也总要一千头骆驼运行李,二百辆车载妻
妾,重装骑士一千人和更多的轻装骑士作护卫;他的骑士扈从和奴隶,总共
不下一万人。”这样的有兵有钱的大贵族,在地方上也就是一个具有相当独
立性的诸侯了。安息帝国的政治结构比较波斯松散,可是在抵御西方入侵势
力时却比波斯坚强有力。这是因为,波斯帝国征服的地区比安息大,其内部
民族矛盾也比安息多。在安息帝国中,只有两河流域在民族上与安息比较疏
远,可是两河流域人民对于罗马人的反抗也更甚于其反对安息。所以,只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5#
 楼主| 发表于 19.3.2010 17:18:36 | 只看该作者
在罗马入侵的情况下,安息帝国内部的各部落和民族总是要团结起来共御外
侮的。从国力的情况看,罗马强于安息,而双方斗争中罗马并不能大占优势,
其主要原因即在于此。
安息帝国的衰亡 安息帝国的盛世在公元前2 至1 世纪。约自公元前1
世纪末开始,一支安息贵族在伊朗东部建立了一个半独立的公国。它的势力
在东方扩展到印度西部,而它对安息帝国的独立性却越来越大了。公元1 世
纪时,贵霜国家形成,迫使安息的东北国境退出了阿姆河一线地带。
公元1 世纪末至2 世纪初,安息内乱频繁,国力削弱,两河流域地区一
度为罗马人所占。此后安息内部稳定了半个世纪,国力稍有恢复,可是在2
世纪60 年代又与罗马发生了新的战争。安息帝国在与罗马的长期斗争中严重
地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公元3 世纪初,安息统治者内部又起纠纷,国势越发
不振。公元226 年,安息王朝终于为萨珊朝波斯所取代。
二、大夏王国和贵霜帝国
大夏王国 中国古代史书上的大夏,即巴克特里亚,位于兴都库什山北
麓及阿姆河上游一带。这里先后曾经历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及塞琉古王
国的统治。公元前3 世纪中叶,塞琉古王国在大夏的总督狄奥多特实行独立。
独立后的大夏统治者们仍然是希腊移民出身的人,所以史书上又称之为希腊-
大夏王国。在狄奥多特之子狄奥多特二世时,大夏北部地区的一个总督欧提
德摩斯夺取了狄奥多特家族的政权,自立为王。公元前208 年,塞琉古国王
安条克三世向东进军,打败大夏军队,围攻大夏都城,但不能攻下。公元前
206 年,双方取得协议:欧提德摩斯仍保留大夏王号,但必须和安息王一样
对塞琉古王国纳贡称臣。
欧提德摩斯的儿子地米特留斯(约公元前190—167 年)继位后,大举向
南扩张,将大约相当于今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所在的地区纳入大夏版图。这是
大夏王国的极盛时代。地米特留斯又将都城迁至■叉始罗,使国家的重心移
入古印度的西北部,并重视希腊文化与印度文化的交融。但是大夏的希腊人
对他的这种政策颇有不赞成者。约公元前168 年,一个希腊人贵族欧克拉提
德占据大夏,自立为王。于是希腊人统治的大夏国家一分为二:一在大夏本
土,一在印度。以后两国各分为若干小国。希腊-大夏王国作为统一国家存在
的时间,总共还不到一个世纪。
月氏的西迁与贵霜的兴起 大体与大夏王国分解的同时,又发生了从
东北方来的游牧部落的迁徙。原来居住于中国河西走廊的月氏人,这时为匈
奴打败,逐渐迁徙到葱岭以西、锡尔河一带。原来居住在这里的塞种人被迫
迁入分裂了的大夏,希腊人在大夏的统治结束。
约公元前140 年,月氏人又南下到大夏,迫使住在这里的塞种人向南迁
入塞斯坦和印度西北部。希腊大夏人在这一地区的统治地位又为塞种人所取
代。张骞出使月氏,来到大夏。那时月氏人刚占领大夏不久。据张骞说:“大
夏本无大君长,城邑往往置小长。民弱畏战,故月氏徙来,皆臣畜之。”大
夏是农业地区,月氏人到这里后逐渐由游牧部落变为农业部落。
当时月氏人共有五个部落,每个部落都有一个酋长,称为“翕侯”。约
在公元1 世纪初,五翕侯中的贵霜翁侯丘就却(约公元16—65 年)消灭其他
翕侯,统一五部落,建立起贵霜国家。丘就却还向南攻击喀布尔河流域和今
克什米尔地区,初步奠定了帝国的基础。丘就却死,其子阎膏珍(约公元65
—75 年)继位。他又南向进兵印度,占领了恒河上游地区,任命一个将军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6#
 楼主| 发表于 19.3.2010 17:18:48 | 只看该作者
行统治。帝国都城则仍在中亚(《汉书》说是监氏城,《后汉书》说是蓝氏
城,具体地点不详)。阎膏珍铸造了金币。从货币上的人像看,他是印度的
湿婆神的信奉者。
迦腻色迦时期的贵霜帝国 迦腻色迦(约公元78—102 年)是贵霜帝
国最著名的君主。关于他的年代,学者有多种不同说法,而他与阎膏珍的关
系也没有任何历史记载。大概他原来是贵霜帝国在印度的一个将领,在阎膏
珍死后的王位继承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由此而登上了王位。
迦腻色迦在西方打败了开始衰落的安息,向南又在印度进行征服。于是
贵霜帝国的版图西起伊朗东境,东至恒河中游,北起锡尔河、葱岭,南至纳
巴达河,国势臻于极盛。迦腻色迦又将都城迁至犍陀罗地区的富楼沙(即今
巴基斯坦的白沙瓦),使这一地区成为帝国的统治中心。
在迦腻色迦时期,贵霜曾经与东汉发生过一次战争。据《后汉书·班超
传》记载,汉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 年),贵霜派遣其副王谢率兵7 万人进
攻班超。汉军人少,一时甚为惊恐。班超告谕部下说:“月氏兵虽多,然数
千里逾葱岭来,非有运输,何足忧耶?但当收谷坚守,彼饥穷自降,不过数
十日决矣”。谢攻超不下,四处抄掠又无所得。班超估量贵霜军粮将尽,会
向龟兹求援,就派兵埋伏在要道上。谢果然派人向龟兹求援,结果全部被汉
伏兵所杀。班超将这一消息告知了谢。谢自知已无出路,就派使者向班超请
罪,要求汉军放他们生还。班超同意谢的请求,放贵霜军退去。两国关系又
归于好。有些学者认为,这次被班超打败的就是迦腻色迦本人。但是《后汉
书》中并没有提到迦腻色迦的名字。现在所能确知的只是,经过此次战争,
贵霜军退回葱岭以南,东汉与贵霜两个帝国保持了和平相处的关系。
贵霜帝国时期的佛教 贵霜帝国的前三位国王中,丘就却信佛教,阎
膏珍信婆罗门教,迦腻色迦又信佛教。其中以迦腻色迦对佛教的支持和宣扬
尤为有力。
迦腻色迦与阿育王颇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是通过战争的暴力使各自的帝
国达到极盛时期的君主,又都是热心宗教、弘扬佛法的佛教徒。为了巩固帝
国的统治,需要缓和社会上的种种矛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强调种姓差别
的婆罗门教不如不承认种姓差别的佛教更为有效。这是迦腻色迦和阿育王崇
信佛教的共同原因。另一方面,自从孔雀帝国瓦解以后,几乎所有从西北方
侵入印度的外族统治者都信奉佛教而不信奉婆罗门教,因为在婆罗门教所强
调的种姓制度中,他们不能占有适当的地位。迦腻色迦不是印度贵族出身,
自然他会和其他侵入印度的异族君主一样,宁可崇信佛教。从这一点说,迦
腻色迦比阿育王对佛教的崇信又多了一重原因。
迦腻色迦下令修建了富楼沙的大讲经堂,还雕刻了许多佛像。他把一批
出色的佛教学者招致到自己身边。他们是胁尊者、世友、众护、马鸣等。相
传马鸣原是中天竺的一位僧人,迦腻色迦出兵征伐中天竺,迫使那里的君主
把一个佛缽和马鸣作为两件珍宝献给了他。马鸣是被他作为国宝看待的。迦
腻色迦还在胁尊者的提议下,召开了一次佛教高僧大会。因为当时佛教内部
已分为许多学派,对教义的解释各有不同。这次会议由世友主持(还有传说
认为马鸣是副主持人),经过讨论,对佛教经、律、论三藏都重新作了解释。
相传释迦牟尼去世后不久就开过一次类似的会,搜集整理佛陀的遗教成为经
典,并作解释。以后一二百年时开了第二次会,阿育王时开了第三次会。迦
腻色迦时召开的是第四次会,也是最盛大的一次会。贵霜帝国一时成为佛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7#
 楼主| 发表于 19.3.2010 17:19:01 | 只看该作者
的中心。由于贵霜帝国扼丝绸之路的要冲,与东方的汉代中国有密切的商业
往来,佛教也就经由这条商道而传入了中国。
贵霜帝国时期也是佛教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印度早期佛教在发展
中分裂为许多部派,到公元1 世纪时,佛教中又开始出现一个新的学派。这
一学派自称其教义为“大乘”(Mahayana,意为大道),而贬称以前各派教
义为“小乘”(Hinayana,意为小道)。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主要表
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早期佛教只以佛陀为导师,不以他为神,不崇拜他
的偶像;大乘佛教则以佛为神并有不同的化身和无边的法力,崇拜佛的偶像。
这一变化是佛教受了其他宗教影响的结果。第二,早期佛教认为,要超脱生
死轮回,就必须自己切实修行,甚至要出家过乞讨度日的生活;大乘佛教则
认为,信徒可以作为居士,照常过家庭生活,照常经营生业,只要乐于布施,
就算修了功德;甚至只要诚心念佛,也可以超脱轮回。这是因为当时佛教寺
院早已有产化,它既要依靠富有的居士布施,又要用廉价的许诺在广大群众
中扩大信徒队伍。第三,早期佛教认为,人们通过修行,可以超脱生死轮回,
达到自救的目的;大乘佛教则认为,只要悟彻教理,人人可以成佛,不仅自
救,而且要度人。这样,大乘就把佛教的宗教目的提高了一个层次,使它成
为更为积极的传道的宗教。第四,早期佛教大体主张“我空法有”,只否认
主观的我的真实性,而不完全否认客观世界的存在;大乘佛教则主张“法我
皆空”,把整个客观世界都认为是虚幻的。这一变化是佛教在哲学上彻底唯
心主义理论化的结果。
迦腻色迦对佛教采取大小乘兼容的政策。在他召开的宗教大会上有两个
重要人物,世友是小乘佛学家,马鸣则是大乘佛学的一个先驱。佛教从贵霜
传入中国时也是大小乘一同传来的。不过,从总的趋势来看,以后大乘佛教
主要从北方传到中国,再进而传到朝鲜和日本;而小乘佛教则向南传入斯里
兰卡,再进而传入东南亚诸国。
贵霜帝国的衰亡 贵霜帝国内部有着许多社会结构不同的地区(有商业
发达的城市,有灌溉农业地区,也有游牧部落生活的草原)和许多文化传统
各异的民族,它们之间并没有内在的统一的基础。面对不同地区的复杂情况,
贵霜统治者也不得不采取不同的统治方法。对于中亚的一些小邦(如花拉子
模等),只要其纳贡称臣,就允许其保持半独立的地位。对于印度河、恒河
流域各邦,在征服后则往往杀其君长,任命副王进行统治。所以贵霜帝国本
身并不是一个高度集中统一的政治整体,它要靠经常的反复征服来维持。
迦腻色迦征战一生,扩大了帝国的版图,也使人民受尽了战争之苦。他
晚年时还想向北方进军,因为过去他在这一方面没有成功。可是,国内人民
对于他的战争政策已经无法容忍。相传当他卧病在床时,人们用被蒙住了他,
使他窒息而死。迦腻色迦一死,贵霜的极盛时期随之结束。公元2 世纪时,
帝国还基本上维持其统一。3 世纪时,帝国分裂为若干小邦,从而失去了在
历史上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8#
 楼主| 发表于 19.3.2010 17:19:42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中国
秦汉历史概况 公元前221 年,秦王政统一六国,改王号为“皇帝”,
自称为始皇帝,梦想以后二世、三世以至万世。这一年,秦始皇决定废除封
建诸侯的制度,在境内彻底实行郡县制。他还下令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制
度,统一文字。公元前215 年,秦始皇命大将蒙恬率兵北攻匈奴。公元前214
年,蒙恬击败匈奴,收取河套一带地方,置九原郡(郡治在今包头西);秦
王朝将原六国北部长城连接为一,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是
为“万里长城”之始。同年秦始皇派兵取岭南地,置桂林(郡治在今广西桂
平西)、南海(郡治在今广州)、象郡(郡治在今广西崇左)三郡。并开凿
灵渠,联结湘江和漓江,加强了与南方的联系。以上都是秦始皇维护与加强
国家统一的措施。
公元前213 年,秦始皇下令焚烧六国的史籍以及私人所藏的《诗》、《书》
与诸子百家(医药卜筮之书在外)之书,违者严惩。公元前212 年,秦始皇
以妖言惑众罪坑杀儒生400 余人。同年征发刑徒70 万人修筑阿房宫与骊山陵
(始皇墓)。秦的暴政引起民怨沸腾,人民逃亡者日多。
公元前210 年,秦始皇死,二世胡亥继位,仍大量征发劳役。公元前209
年,陈胜、吴广首先起义。次年陈胜、吴广被害,但各路起义势力已不可当。
公元前207 年,项羽破秦军主力,刘邦攻入武关。公元前206 年,刘邦军临
咸阳,秦降,国亡。
秦亡以后,刘邦与项羽之间又发生战争。公元前202 年,项羽兵败自杀。
刘邦即皇帝位,建立了汉王朝,都城设在长安,史书上称之为西汉(公元前
202—公元8 年)。
西汉的历史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从汉高帝刘邦到景帝刘启(公元前202—141 年)的时代是初期。汉朝建
立后,面临着三个严重的问题。第一,经过三年的反秦战争和五年的刘项战
争,人民流离死亡,生产破坏,国家处于经济十分困难的状态。这一时期的
统治者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尽可能轻徭薄赋,使人民安心从事生产,逐渐
改变了经济困难的状态。第二,刘邦在与项羽斗争的过程中不得不依靠韩信
等大将的力量,不得不封他们为王。到项羽灭亡以后,刘邦就逐一收拾这些
异姓功臣的王,而代之以自己的子弟,他以为这些同姓的王可以有助于巩固
汉朝统治。可是以后同姓王的势力加大,他们又成了对中央政权的威胁。汉
景帝时(公元前154 年)平了吴楚七国之乱,这个问题才算大体解决。第三,
这一时期匈奴势力强盛,一直威胁着北方。汉朝用和亲政策,避免双方发生
大规模战争。
从武帝刘彻到宣帝刘询(公元前140—49 年)的时代是西汉中期。经过
60 年的休养生息,这时社会经济已经由恢复进而有所发展,“都鄙廪庾皆满,
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
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①可是从休养生息中得到好处的并不仅是小自耕
农,而且更主要的是地主和商人。地主和商人在轻徭薄赋的宽松经济环境中
迅速地扩大自己资产,同时把小自耕农当作自己兼并的对象。这样就又形成
了汉代社会中的一个新的根本问题。
① 《史记·平准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9#
 楼主| 发表于 19.3.2010 17:19:57 | 只看该作者
西汉中期也有三个问题。第一,各个王国的问题。武帝下“推恩令”,
让各个王国一方面由王太子世袭王位,一方面又把部分土地分给其余诸王
子,使他们成为诸侯,而诸侯国是隶属于郡的。这样一来,各个王国的土地
和势力迅速削减,从此不再成为威胁中央政权的因素。第二,边疆问题。自
西汉建国以来,匈奴一直是北部边疆的一大问题。汉武帝凭借已经恢复和充
实了的国力,于公元前127 年、121 年、119 年,三次派兵遣将出击匈奴,收
复了河套一带(设朔方郡)、打通了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
四郡),迫使匈奴向西北远迁,不再能成为汉北边的严重威胁。以后匈奴内
部发生分裂。公元前53 年(宣帝甘露元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北
匈奴也曾遣使朝汉,因发现汉朝支持呼韩邪,后乃率众西迁。从此至西汉末,
匈奴与汉一直和睦相处。汉武帝为了打击匈奴右翼,于打通河西走廊后又进
军西域(古代“西域”一词主要指今新疆地区,但也包括了若干今国境外的
地方),于轮台(今新疆轮台)驻兵屯田。公元前60 年,汉宣帝又设西域都
护府,府治乌垒(在轮台县东)。公元前112—109 年间,汉武帝向南方进军,
设南海(郡治在今广州)、苍梧(郡治在今广西梧州)、郁林(郡治在今广
西桂平以西)、合浦(郡治在今广西合浦西北)、儋耳(在今海南西北部)、
珠崖(在今海南东北部)、交趾、九真、日南(以上三郡在今越南境内)等
九郡,又向西南进军,设牂柯(郡治在今贵州黄平以西)、越嶲(郡治在今
四川西昌东南)、沈黎(郡治在今四川汉源东北)、汶山(郡治在今四川茂
汶以北)、益州(郡治在今云南晋宁)等郡。西汉中期在边疆方面有了新的
拓展。第三,地主、商人兼并小自耕农土地的问题。汉武帝长期用兵,也用
尽了以前国库的余财。公元前119 年,他下令禁止私营盐、铁,统归官营,
并实行“均输”、“平准”,对富商大贾打击甚大。同年又下令商人自报资
产,按资产数额纳税;凡不报或所报不实者,人罚戍边一年,财产全部没收。
凡有市籍的商人及其家属,皆禁止占有土地,违令者的土地与奴隶均被没收。
公元前114 年,武帝下令鼓励人们告发商人隐匿财产而不如实申报的行为,
规定给予告发者以所没收财产之半。于是告发之风大盛,中产以上商人大都
破产。汉武帝用这些方法解决了政府财政问题,也沉重地打击了富商地主,
一时间也抑制了他们对农民土地的兼并。可是武帝连年用兵,对农民也是十
分沉重的负担,因此农民流亡日多,时有起义发生。武帝晚年自悔劳民过度,
开始有所节制,并鼓励农业生产。在他以后,昭帝(弗陵)、宣帝又实行与
民休息政策,把皇家苑囿、公田假借给贫民耕种,并减免田赋。于是阶级矛
盾有所缓和,政局比较稳定。
从元帝(刘奭)到孺子婴(公元前49—公元8 年)时代是西汉晚期。这
时贵族地主与豪强地主势力迅速壮大,商人势力也重新兴起,土地兼并的问
题日益严重。汉王朝陷入深沉的危机之中。
公元8 年,专政已久的外戚王莽篡汉自立,改国号为新。王莽本来有意
实行改革,他宣布“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其男口
不盈八而田过一井(九百亩)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
受田者,如制度。”①他还用种种办法限制商人、高利贷者的活动,抑制他们
对农民的剥削。王莽的计划遭到地主、商人的强烈反对,不能真正推行,而
奸商却与官吏们勾结起来,给人民带来更多的痛苦。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
① 《汉书·王莽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0#
 楼主| 发表于 19.3.2010 17:20:09 | 只看该作者
王莽又发动对边境少数民族的战争。这就更为加深了人民的灾难。从公元11
年起,就陆续发生小规模人民起义。以后起义的绿林军、赤眉军势力逐渐强
大。公元22 年,王莽派10 万大军攻赤眉军,结果失败。公元23 年,绿林军
立汉宗室刘玄为皇帝。王莽派42 万大军围绿林军于昆阳(今河南叶县),刘
秀带少数人到邻近地区求救兵。他率援军先头部队千余人连胜莽军外围部
队,士气大振;然后率敢死队三千猛攻莽军中坚,杀其大将。昆阳城中兵亦
外出夹击。莽军大败。绿林军乘胜进军长安。王莽在长安暴动中被一商人杀
死。至此新朝结束。刘玄建都洛阳,派刘秀招抚黄河以北地区。刘玄派人说
降了赤眉军,可是不久又分裂了。公元24 年,刘玄迁都长安,迅速腐化。公
元25 年九月,赤眉军入长安,刘玄败降,不久后被杀。绿林军势力解体,赤
眉军入关中后也大为削弱。
公元25 年六月,刘秀在鄗(今河北柏乡)宣布即皇帝位,十月入洛阳,
定都于此。史称东汉(公元25—220 年)。
东汉的历史大体也可分为三个阶段。
从光武帝(刘秀)到章帝(刘炟)的时代(公元25—88 年)是初期。这
时东汉所面临的主要是恢复与巩固国家统一的问题。光武即位以后又用了十
多年的时间才消除了各地的割据势力,恢复了西汉时的国家规模。但是各地
的豪强地主不仅占有大量土地,而且控制大批农民,成为危害统一的因素。
光武下令“度田”,清查土地户口,虽遇抗拒未能彻底实行,但总算抑制了
豪强力量。以后明帝(刘庄)、章帝基本继续这种政策,并把公田、苑囿土
地假借给贫民耕种,缓解农民所受豪强兼并之苦。因此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
又有恢复和发展。光武又改变了西汉时握有实权的丞相制,代之以徒有虚名
的三公(司徒、司空、太尉),而把处理大政的实权交给内朝的尚书台(皇
帝身边的秘书处),因为这些官员地位不高,势力不大,便于控制。皇帝的
专制权力进一步增大。在边疆,匈奴在王莽时与莽对抗,在光武前期也曾扰
汉北边。公元48 年,匈奴再次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要求内附于汉,得到
光武允许。公元73—74 年,明帝遣将进军西域,复设都护。
从和帝(刘肇)到质帝(刘瓒)的时代(公元88—146 年)是东汉中期。
这时期的各个皇帝即位时年龄都不大,一般初期都由母后临朝,外戚专权;
到皇帝长大后又依靠宦官来消除专权的外戚。由此形成中央政权中外戚、宦
官不断斗争的局面。这种情况也可以说是光武取消丞相,把大权集中于皇帝
和内朝的结果。这一时期东汉在解决边境问题方面相当成功。公元89—91
年,汉军连续三次大败北匈奴。北匈奴降者20 余万人,损失甚重。北单于率
部离开蒙古高原老根据地而向西远迁。此后匈奴不再成为东汉的严重问题。
班超在西域(公元73—102 年)30 年,帮助西域人民反抗并摆脱北匈奴的奴
役,也加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班超在西域的成功主要并非靠兵力优势,
而是靠能够得到当地人的支持。在东汉国内,这一时期豪强势力迅速扩展,
农民流亡日多,预示着社会危机的临近。
从桓帝(刘志)到献帝(刘协)的时期(公元146—220 年)是东汉晚期。
桓帝初立时也是太后临期,外戚专权。后来他又依靠宦官消灭外戚。从此宦
官占了优势,朝政日益败坏。于是大量农民流亡,时有暴动发生,至公元184
年终于发生了黄巾军的大起义。这次起义的主力军虽在一年之内被击败,但
各地余部很多。东汉已走上末路。公元189 年,灵帝刘宏死,子少帝立。外
戚何进准备消灭宦官势力,反被宦官所杀。豪强贵族又杀宦官。在混乱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7.2.2025 14:28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