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莽又发动对边境少数民族的战争。这就更为加深了人民的灾难。从公元11
年起,就陆续发生小规模人民起义。以后起义的绿林军、赤眉军势力逐渐强
大。公元22 年,王莽派10 万大军攻赤眉军,结果失败。公元23 年,绿林军
立汉宗室刘玄为皇帝。王莽派42 万大军围绿林军于昆阳(今河南叶县),刘
秀带少数人到邻近地区求救兵。他率援军先头部队千余人连胜莽军外围部
队,士气大振;然后率敢死队三千猛攻莽军中坚,杀其大将。昆阳城中兵亦
外出夹击。莽军大败。绿林军乘胜进军长安。王莽在长安暴动中被一商人杀
死。至此新朝结束。刘玄建都洛阳,派刘秀招抚黄河以北地区。刘玄派人说
降了赤眉军,可是不久又分裂了。公元24 年,刘玄迁都长安,迅速腐化。公
元25 年九月,赤眉军入长安,刘玄败降,不久后被杀。绿林军势力解体,赤
眉军入关中后也大为削弱。
公元25 年六月,刘秀在鄗(今河北柏乡)宣布即皇帝位,十月入洛阳,
定都于此。史称东汉(公元25—220 年)。
东汉的历史大体也可分为三个阶段。
从光武帝(刘秀)到章帝(刘炟)的时代(公元25—88 年)是初期。这
时东汉所面临的主要是恢复与巩固国家统一的问题。光武即位以后又用了十
多年的时间才消除了各地的割据势力,恢复了西汉时的国家规模。但是各地
的豪强地主不仅占有大量土地,而且控制大批农民,成为危害统一的因素。
光武下令“度田”,清查土地户口,虽遇抗拒未能彻底实行,但总算抑制了
豪强力量。以后明帝(刘庄)、章帝基本继续这种政策,并把公田、苑囿土
地假借给贫民耕种,缓解农民所受豪强兼并之苦。因此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
又有恢复和发展。光武又改变了西汉时握有实权的丞相制,代之以徒有虚名
的三公(司徒、司空、太尉),而把处理大政的实权交给内朝的尚书台(皇
帝身边的秘书处),因为这些官员地位不高,势力不大,便于控制。皇帝的
专制权力进一步增大。在边疆,匈奴在王莽时与莽对抗,在光武前期也曾扰
汉北边。公元48 年,匈奴再次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要求内附于汉,得到
光武允许。公元73—74 年,明帝遣将进军西域,复设都护。
从和帝(刘肇)到质帝(刘瓒)的时代(公元88—146 年)是东汉中期。
这时期的各个皇帝即位时年龄都不大,一般初期都由母后临朝,外戚专权;
到皇帝长大后又依靠宦官来消除专权的外戚。由此形成中央政权中外戚、宦
官不断斗争的局面。这种情况也可以说是光武取消丞相,把大权集中于皇帝
和内朝的结果。这一时期东汉在解决边境问题方面相当成功。公元89—91
年,汉军连续三次大败北匈奴。北匈奴降者20 余万人,损失甚重。北单于率
部离开蒙古高原老根据地而向西远迁。此后匈奴不再成为东汉的严重问题。
班超在西域(公元73—102 年)30 年,帮助西域人民反抗并摆脱北匈奴的奴
役,也加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班超在西域的成功主要并非靠兵力优势,
而是靠能够得到当地人的支持。在东汉国内,这一时期豪强势力迅速扩展,
农民流亡日多,预示着社会危机的临近。
从桓帝(刘志)到献帝(刘协)的时期(公元146—220 年)是东汉晚期。
桓帝初立时也是太后临期,外戚专权。后来他又依靠宦官消灭外戚。从此宦
官占了优势,朝政日益败坏。于是大量农民流亡,时有暴动发生,至公元184
年终于发生了黄巾军的大起义。这次起义的主力军虽在一年之内被击败,但
各地余部很多。东汉已走上末路。公元189 年,灵帝刘宏死,子少帝立。外
戚何进准备消灭宦官势力,反被宦官所杀。豪强贵族又杀宦官。在混乱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