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楼主: 零下68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影响中国的100次事件!

[复制链接]
61#
 楼主| 发表于 30.3.2010 14:31:21 | 只看该作者
即时机票
61 钟相、杨么起义
洞庭湖畔的赞歌
    钟相、杨么起义是发生在南宋初洞庭湖地区的一次农民起义。
    北宋末,鼎州武陵(今湖南常德)人钟相在家乡利用宗教活动组织群众,凡加入他
的组织——乡社的农民要交一点钱粮,社内实行互相共济,因此都能“田蚕兴旺,生理
丰富”。他宣称:“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这代表
了农民要求财富上平均、社会地位平等而提出的政治主张,比北宋初王小波“均贫富”
的思想又进了一步。钟相因此深受群众拥护,被称为“老爷”或“天大圣”。周围的贫
苦农民加入乡社的不计其数。20余年,其影响扩大到洞庭湖周围各县。
    靖康二年(1127年)初,金人入侵,钟相组织民兵300人,命长子钟子昂率领北上
“勤王”。这支队伍未与金兵接触,就被刚即位的宋高宗赵构命令遣返。钟相便以这支
队伍为基础,筹划起义。金兵渡江南犯,所过残破,官兵和溃兵到处烧杀抢劫,南宋统
治者横征暴敛,“政烦赋重”,南方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在江西、福建、荆湖各路
先后爆发了农民起义。建炎四年(1130年)二月,钟相在金人屠潭州(今湖南长沙),
孔彦舟匪军犯澧州(今湖南澧县)、鼎州危急之时,率众起义,保卫家乡。建国号楚,
年号为天载(一作天战),钟相称楚王,立长子钟子昂为太子,设立官属。起义军“焚
官府、城市、寺观、神庙及豪右之家,杀官吏,儒生、僧道、巫医、卜祝及有仇隙之
人,”并占据地主的土地,归为己有。
    他们把杀官吏等称为“行法”,把平分这些人的财产称为“均平”,斥宋朝国法为
“邪法”,对于“执耒之夫”,和“渔樵之人”,则加以保护。凡是参加起义军的,一
律免除赋税差科,不受官司法令的束缚。这些主张和行动受到人民的热烈拥护,认为是
“天理当然”。起义军攻占了鼎、澧、荆南(今湖北江陵)、潭、峡(今湖北宜昌附
近)、岳(今湖南岳阳)、辰(今湖南沅陵)等州的19县。
    农民起义军的革命行动和浩大声势,使地主豪绅十分恐惧,他们勾结孔彦舟匪军进
驻鼎州,镇压农民起义。孔彦舟屡遭失败之后,派奸细混入起义军作内应,于三月末偷
袭攻破钟相营寨,钟相及子钟子昂被俘遇害。
    钟相牺牲后,部众在杨么等领导下,仍继续坚持斗争。杨么在诸首领中最年轻,楚
语称幼为么,故称他为“么郎”或“杨么”,逐渐成为起义军共同拥护的领袖。
    杨么在洞庭湖周围建水寨、造战船,实行兵家相兼,“陆耕水战”的战略方针,使
起义军得到迅速发展。他们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则登舟作战。从武陵、龙阳到沅江县的
沅水西侧建立水寨二三十所,尤以上沚江(沅水支流,在今汉寿县内)的夏诚、刘衡二
寨最为险要。他们充分利用河港交错的地形和自己善于操舟的特长,采用水陆两栖的战
术与官军周旋。绍兴元年(1131年)俘获南宋官军车船和工匠后,大造车船。车船是大
型战船,用脚踏动车轮,即可击水前进,其行如飞,四周装有打击敌船的拍竿。杨么水
军更加强大,水战中一直保持优势。1133年四月,起义军重建楚政权,立钟子仪为太子,
称杨么为大圣天王。这时起义军控制了北达公安,西及鼎、澧,东至岳阳,南抵长沙之
界的广大地区。
    绍兴三年以来,南宋多次派遣军队前往镇压,都大败而归。是年冬,禁军将领王燮
又率兵前往镇压。他从上游的鼎州水陆并进,对沅水沿岸的起义军水寨发动攻击,并在
下游埋伏大量水军,企图一举消灭起义军。杨么早将上游的主力及家属转移,使敌人扑
空。杨么又发车船数只,偃旗息鼓,交横顺流而下。埋伏在下游的崔增、吴全水军以为
是起义军败下的空船,全队争先入湖,大小数百只舟船都被起义军的车船撞沉,崔、吴
二人也葬身湖底。一日之内,起义军歼灭南宋水军上万人。起义军还多次挫败南宋朝廷
“招安”的阴谋。
    绍兴五年春,宋高宗调岳飞前往镇压起义军,又派宰相张浚亲临督战。他们在湖区
各要道屯驻重兵,缩小包围圈,加紧经济封锁,并在夏季进兵,蹂践禾稼,造成起义地
区严重的经济困难;同时大力开展政治诱降活动。黄佐、杨钦首先叛变投敌,起义军内
部分化瓦解,杨么力战不屈,被俘牺牲。
    杨么死后,黄诚、周伦等力屈投降,夏诚继续抵抗,小寨亦被攻破。澧州的起义军
则在雷德进、雷德通兄弟率领下,固守小寨,又坚持了一年多才最后失败。这次起义前
后共持续六年半之久。它以洞庭湖地区为根据地,坚持斗争,为后来的农民起义提供了
丰富的经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
 楼主| 发表于 30.3.2010 14:31:37 | 只看该作者
62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蒙古的崛起,使中国历史写下了新的篇章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页。
    蒙古族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游牧民族。12世纪时,在蒙古高原上散居着蒙古族的大大
小小上百个部落。他们有的以打猎为生,有的以放牧为生,也有的开始经营农业。后来,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氏族制“没有主子,不分尊卑好坏和上下”的情况改变了,形成阶
级对立的社会。
    当时,金朝对蒙古族野蛮地统治着。金世宗每3年派兵向北大杀一阵,给蒙古人民
造成深重的灾难。蒙古族的统一和安定成为客观要求。
    成吉思汗,原名钦木真,是蒙古部落集团内孛儿只斤部的贵族,生于1162年。他从
小习武,成年时已是一个能征善战的贵族青年了。他率众打败前来侵袭的部落,壮大了
自己的势力,不少蒙古贵族投奔他。铁木真被推戴为“合罕”。他先是争取到札答刺部
首领札木合和克烈部首领王罕的支持,打败了塔塔儿、蔑儿乞等部;又与王罕合兵击败
札木合。接着,他与王罕决裂,在1203年攻灭了克烈部。1204年征服了乃蛮部。1206年,
蒙古各部实现了统一,在东起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南至大沙漠,北达贝加尔湖的广
大地区,建立起蒙古历史上第一个军事奴隶制国家,铁木真被各部落首领推举为全蒙古
的大汗,尊称“成吉思汗”(“成吉思”是“强大”的意思)。
    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国家。他把护卫军扩充到1万人,成为一支主力部队。他实行
了领户分封制度,把居民按十户、百户、千户和万户划分,按等级赐给开国功臣,分别
做万户那颜、千户那颜、百户那颜、十户那颜。形成行政与军事合一的统治机构。他成
立了司法部门,颁行了法典“大札撒”,即《蒙古习惯法》。他又命令留居乃蛮部的维
吾尔人塔塔统阿用维吾尔字母拼成蒙古国书,从此蒙古有了通行的文字。蒙古国家制度
也完善起来。
    13世纪的蒙古贵族,发动了连续不断的征服战争。在欧亚大陆先后形成四大汗国,
就是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儿汗国。
    在中国境内,成吉思汗在1205至1209年,发动三次对西夏的进攻,扫除了对金朝作
战的牵制力量。
    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亲率大军向金朝进攻。他的骑兵从紫荆关、居庸关两路突进
华北地区,会师于中部(北京)城外。前军伸入黄河北岸,一路焚掠90余城。1214年,
金朝统治者以献金帛、童男童女和马匹为条件,向蒙古贵族求和。蒙古军队退出居庸关。
    第二年,成吉思汗以金朝首都由燕京迁到汴京(开封)是缺乏和议诚意为借口,又
发兵南下,蒙古军队很快攻占中都和华北其他地区。
    1218年至1223年间,进行了第一次西征,占领了中亚细亚和南俄罗斯草原,建立了
一个以和林(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西南)为中心,横跨欧、亚的大汗国。
    1227年,成吉思汗在灭西夏政权前夕,病死于宁夏六盘山下的清水县行宫。
    公元1229年,成吉思汗的三子窝阔台即汗位。他率蒙古军队从南宋的统治区内通过,
绕过金朝的军事重镇潼关,一举攻占了汴京。1234年,南宋和蒙古联军攻破蔡州,金朝
灭亡。蒙古贵族占领了黄河流域,金灭亡后,蒙宋战争揭开了序幕。1251年,窝阔台汗
死,他的侄子蒙哥继承汗位。后来,蒙哥汗在钓鱼城战役中流矢而死。1260年,忽必烈
取得了汗位。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1279年,南宋灭亡。忽必烈统治了中国,史
称元世祖。
    成吉思汗所领导的统一蒙古各部的战争,结束了草原上长期分裂混战的局面,使复
杂、众多的部落联合成统一的蒙古民族。他建立了蒙古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规定
了它的一套制度。这些,对于蒙古民族的发展,蒙古社会经济的进步,都有极其重要的
意义。对金朝的战争,也具有反抗民族压迫的正义性质。成吉思汗是蒙古族的民族英雄,
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有贡献的著名帝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
 楼主| 发表于 30.3.2010 14:31:57 | 只看该作者
63 红巾军起义
一块红色的头巾,竟能挑动天下人造反
    红巾军起义是爆发于元末的一次农民战争。
    元朝后期,以蒙古贵族为主的统治阶级,对各族特别是汉族人民的掠夺和奴役十分
残酷。他们疯狂地兼并土地,把广阔的良田变为牧场,如大臣伯彦得赏赐土地就达2万
顷。大地主“广占土地,驱役佃户”,农民失去土地沦为奴婢。官府横征暴敛,苛捐杂
税名目繁多,全国税额比元初增加20倍。
    元朝统治者挥霍无度,到处搜罗民间美女,天天供佛炼丹。政府财政入不敷出,滥
发货币,祸国殃民。加上黄河连年失修,多次决口,真是民不聊生,出现了“饿死已满
路,生者与鬼邻”的悲惨局面。反抗的烈火在人民心中燃起。社会上流传着“一日三遍
打,不反待如何”的歌谣。
    在这种情况下,刘福通遂利用白莲教和弥勒教暗暗串通穷人。1351年,元朝政府强
征农民15万人挖黄河河道。监督挖河的官吏乘机克扣河工“食钱”。河工挨饿受冻,群
情激愤。
    刘福通派了几百名教徒作民伕,在工地活动,传布“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的歌谣,暗中凿了个一只眼睛的石头人埋在工地。民工挖出后,反抗的烈火顿时燃起。
    刘福通是颍州(今安徽阜阳)人。他与白莲教另一首领、河北永年人韩山童一直在
北方地区秘密传教,宣传“明王出世”、“弥勒佛下生”,以吸引群众。石人挖出,时
机成熟。在韩山童、刘福通领导下,3000人在颍州颍上县白鹿庄准备起义,因事前泄密,
遭到敌人包围,韩山童牺牲。刘福通突围后把起义群众组织起来。起义者以红巾裹头,
一鼓作气占领颍(今安徽阜阳)、罗山(今河南罗山县)、上蔡(今河南上蔡县)、真
阳(今河南正阳县)、确山(今河南确山县)等地。
    “众至十余万,元兵不能御。”当时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首诗:
    “天遣魔军杀不平,不平人杀不平人,不平人杀不平者,杀尽不平方太平。”反映
了元朝统治下的阶级对立和民族压迫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被压迫的广大农民的政治理想。
因起义军头裹红巾,故称“红巾军”,又因其烧香聚众,亦称“香军”。红巾军所到之
处,开仓散米,赈济贫农,深得人民拥护。群众纷纷加入红巾军,队伍迅速扩大到几十
万人。在红巾军的影响下,全国各地农民纷起响应。人数较多的有蕲水(今湖北浠水)
的徐寿辉部、萧县(今安徽萧县西北)的芝麻李部、南阳的布王三部、荆樊的孟海马部、
濠州(今安徽风阳东)的郭子兴部等。
    为推翻元朝的反动统治,起义军提出以“明”斗“暗”(“明”指起义军;“暗”
指元朝统治)的口号,鼓舞群众向封建官府作斗争。1355年,刘福通率军攻下亳州(今
安徽亳县),立韩林儿为“小明王”,国号“大宋”,年号“龙凤”,建立了农民革命
政权。
    1357年,刘福通分兵三路北伐。东路由毛贵率领,经山东、河北攻入大都;中路由
关先生、破头潘等率领,攻向山西、河北一带,经大同直捣元上都(今内蒙古多伦西
北),放火烧毁“富夸塞北”的蒙古皇宫,继续转战辽东各地;西路由大刀敖、白不信、
李喜喜率领,直趋关中,攻下兴元(今陕西南郑县)、凤翔(今陕西凤翔县),转战四
川、甘肃、宁夏各地。农民起义军节节胜利,出现“官府四散躲”,“红军府上坐”的
大好形势。
    三路大军转战各地的同时,刘福通率部于1358年五月又攻克汴梁,定为国都。在红
巾军沉重的打击下,元王朝危在旦夕。这时,红巾军的势力已“东逾齐鲁,西出函秦,
南过闽广,北抵幽燕”,达到了极盛时期。
    元朝统治者如热锅里的蚂蚁,惊慌失措,先派遣的回军、汉军溃败后,又派御史大
夫也先帖木耳带兵镇压,结果又大败而归,军资兵器几乎丢光。元朝统治者搜罗一切反
动力量,孤注一掷,从各处向红巾军扑来。
    红巾军英勇抗击官兵和地主武装的进逼。由于兵力分散,三路大军流动作战,没有
巩固的根据地,又缺乏周密的作战计划,往往使所占之地得而复失。正当红巾军与元朝
军队进行殊死斗争的关键时刻,义军领袖刘福通遇难,中原地区的红巾军被地主武装镇
压下去。1363年,红巾军建立的韩宋政权结束了。而在南方,朱元璋的起义军发展迅速。
朱元璋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原是郭子兴红巾军部左副元帅,后独树旗帜,背叛农民军,
成为地主阶级的代理人。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元洪武,国号大明。元王
朝在各地农民军打击下终于灭亡了。
    元末红巾军虽然失败了,但农民军坚持斗争13年,历经“大小数百战”,波及大半
个中国,对瓦解和推翻元朝的统治起了决定性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
 楼主| 发表于 30.3.2010 14:32:14 | 只看该作者
64 张居正改革
“一条鞭法”,把似乎停滞了的历史狠狠抽了一鞭子
    张居正改革是明朝中期政治家张居正为挽救明王朝而进行的一系列改革。
    明朝中叶,贵族大地主兼并土地的情况相当严重。在江南,有的大地主占田7万顷。
在朝廷,大学士徐阶一家就占田24万亩。全国纳税的土地,约有一半为大地主所隐占,
拒不缴税,严重地影响了国家收入。贵族大地主疯狂地掠夺土地,封建剥削的进一步加
剧,激起了社会矛盾的尖锐化,接二连三地发生了邓茂七、刘通、蓝廷瑞以及刘六、刘
七等农民起义。明王朝处于危机四伏的境地。
    怎样才能将封建统治维持下去呢?地主阶级一些当权人物认为,必须改革政治,寻
求一条自救的道路。在这样的形势下,张居正的改革措施得到了推行。
    张居正(1525—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
    在明神宗万历年间,连续10年担任内阁首辅(宰相)。他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
    在内政方面,他首先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制。张居正创制了“考成法”,严格
考察各级官吏贯彻朝廷诏旨情况,要求定期向内阁报告地方政事,提高内阁实权,罢免
因循守旧、反对变革的顽固派官吏,选用并提拔支持变法的新生力量,为推行新法做了
组织准备。并且整顿了邮传和铨政,他的为政方针是:“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
号令”和“强公室,杜私门。”
    在经济方面,张居正的成绩最为突出。他曾任用著名水利学家潘季驯督修黄河,使
黄河不再南流入淮,于是“田庐皆尽已出,数十年弃地转为耕桑”,而漕河也可直达北
京。
    “一条鞭法”则是张居正在经济改革方面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赋役史上
的重大变革。
    明朝初年的赋税制度十分繁杂。当时的赋税以粮为主,银绢为辅,分夏秋两季征收。
此外,还规定农民要服各种徭役,并交纳特殊的土贡等等。“一条鞭法”的内容是:
“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就是把各州县的田
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大大简化了征收手续,
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实行这种办法,使没有土地的农民可以解除劳役负担,有田
的农民能够用较多的时间耕种土地,对于发展农业生产起了一定作用。同时,把徭役改
为征收银两,农民获得了较大的人身自由,比较容易离开土地,这就给城市手工业提供
了更多的劳动力来源。没有土地的工商业者可以不纳丁银,这对工商业的发展也有积极
作用。
    “一条鞭法”的推行,使明政府的岁入有了显著的增加,财政经济状况也有不少改
善。国库储备的粮食多达1300多万石,可供五六年食用,比起嘉靖年间国库存粮不够一
年用的情况,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张居正在军事上也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他派戚继光守蓟门,李志梁镇辽东,又在
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修了“敌台”3000余座。他还与鞑靼俺达汗之间进
行茶马市贸易,采取和平政策。从此,北方的边防更加巩固,在二三十年中,明朝和鞑
靼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
    经过上述改革,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机器,基本上实现了“法之必行”、
“言之必效”,国家的经济状况有了改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在国防上增强了反侵略
的能力。当然,张居正倡导改革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而是为了巩固明朝
的封建统治。因而,他的变法不可能触动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只能作一些修修补补的
改良,挽救不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总趋势。尽管如此,张居正的改革在一定程度
上限制了大官僚地主的既得利益。
    1582年六月,张居正病死,一些改革的反对派重新麋集,疯狂地进行反攻倒算。他
们攻击张居正改革“务为烦碎”,清丈土地是“增税害民”,实行“一条鞭法”是乱了
“祖制”。他们下令撤销了张居正死时特加的官爵和封号,进而查抄家产。
    张居正的长子被逼自杀,其他家属也惨遭迫害。代表大地主、大贵族势力的封建顽
固派又掌了权,劳动群众生活更为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5#
 楼主| 发表于 30.3.2010 14:32:30 | 只看该作者
65 郑和下西洋
人类征服海洋的空前壮举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航海家郑和出使“西洋”(今印支半岛、马来半岛、印尼、婆罗
洲等地)的壮举。
    中国的造船业和海上航行,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唐代,许多外国商人从海道来中国
经商,大都搭乘比较安全的中国海船。到宋代,中国的航海人员开始把罗盘针使用到航
海上,这就给远洋航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3世纪初,中国已使用十樯十帆的大海船。
明朝初年,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国内得到相对的安定,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迅速发
展起来。为了发展对外关系,扩大贸易往来,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统帅巨大的船队到
“西洋”各国,在中外关系史上写下了壮丽的篇章。
    郑和本姓马,云南昆阳(今云南晋宁)人,回族,自幼入宫,改姓郑,为宫内太监。
因为他既有能力,又是回教徒,所以被明成祖选中,负责远航。从1405年到1433年,他
率船队七次出海,进行大规模的远洋航行,总共到过南洋、印度洋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最南到爪哇,西北到波斯湾和红海,最西到非洲东海岸,是历史上的空前壮举,可谓世
界航海家的先导。
    1405年六月,郑和率领由62艘大海船2.9万余人组成的远洋舰队,由苏州刘家河出
发,第一次出使南洋。最大的船,长100多米,宽几十米,可容纳1000人,船上有航海
图、罗盘针。当时使用的罗盘针分许多方位,划分若干度数,按照一定的方向和度数航
行,就可以测出航行的远近。这种罗盘针夜间还兼看星辰,能观星定向,充分显示了中
国造船业和航海业的先进技术和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此次航行于1407年九月满载而归。
之后,他又分别于1407年九月至1409年七月、1409年十月至1411年七月、1413年至1415
年、1417年五月至1419年八月、1421年正月至1422年八月、1430年六月至1433年七月率
船队远航,扩大了中国的声威,加强了中国同各国的贸易往来。
    郑和船队给所经过的国家带去大量的中国瓷器、铜器、铁器、金银和各种精美的丝
绸、罗纱、锦绮、纻丝等丝织品,同时也换回了亚非各国的许多特产,如胡椒、象牙、
宝石、染料、药材、硫黄,香料、椰子以及长颈鹿、狮子、驼鸟、金钱豹等稀贵动物。
广泛地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交流。
    郑和船队每到一地,都以友好的态度,交流所带货物,从事平等贸易。同时还了解
当地的风俗习惯,尊重当地人民。如在古里,依照当地习惯,交易时在众人面前拍掌为
定,“或贵或贱,再不悔改。”给那里人民留下良好的印象。第三次出使到斯里兰卡时,
还把大批金银供器、彩妆、织锦宝幡等,施舍给岛上的寺院,并建立石碑留念。所到之
处,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如婆罗洲人民,“凡见中国人去其国,甚为爱敬,有醉者则
扶归家寝宿,以礼待之,如故旧。”直到今天,索马里、坦桑尼亚等国,还把当地出土
的明代瓷器,作为同中国人民传统友谊的象征。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如印度尼西亚的爪
哇有地名叫三宝垄、三宝庙;泰国有三宝庙和三宝塔(因郑和叫三宝太监而得名),印
度的古里和柯枝都建有纪念碑。
    这些都是中国与亚非国家友好关系的历史见证。
    在郑和航海的过程中,每经过一处地方,都作了精密的航行记录,这就是有名的
《郑和航海图》。在这部地图中,关于航行的方向、航程的远近、停泊的处所以及暗礁
险滩,都有详细的记载。此外,在航行过程中,还积累了对于海上风向、气候和潮汐等
自然变化的知识。从郑和船队往返的日期中可以看出,他们利用季候风进行海上航行。
每次出洋总是在冬季或初春时刻,因为这时风向大都是从大陆向海洋方向吹去;而归国
则是在夏季或初秋,因为这时风向大都是从海上吹向大陆。这说明中国人民在那时就已
经掌握了航海方面的一些自然规律。
    随同郑和出使的马欢、费信、巩珍等人,都各自把他们的海外见闻整理成著作。马
欢著《瀛涯胜览》,费信著《星搓胜览》,巩珍著《西洋番国志》,记载了所到各国的
情况,增进了中国人民对亚非许多国家人民的生活、风俗习惯以及生产等各方面的了解,
丰富了中国人民的世界知识。
    郑和下“西洋”之后,所经诸国都纷纷派遣使节前来中国修好通商。像渤泥(加里
曼丹)、菲律宾、马来亚等国的国王还亲自到中国来进行友好访问,促进了中国与亚非
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郑和下西洋,前后历经30年,其时间之早,规模之大,都是后来的哥伦布、麦哲伦
所不能相比的。它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87年,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116年。郑和下
西洋后,大大加强了中国与南洋的联系,航路畅通,贸易发展,在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
极其光辉的一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楼主| 发表于 30.3.2010 14:32:50 | 只看该作者
66 戚继光抗倭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斗争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很早以来,两国人民就友好交往,但在明朝的时候,由于日本
国内形势的变化,酿成了倭寇侵扰中国沿海地区的倭患,和以戚继光为首的中国军民抗
击倭寇的斗争。
    倭寇之患从明初以来就一直存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候,日本正处于封建割据的
南北朝时代。早在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打进京都的足利尊氏废黜了后醍醐天皇,
另立天皇,自任征夷大将军,设幕府于京都。后醍醐天皇南逃吉野,建立朝廷,史称南
朝,在京都的朝廷被称为北朝。后醍醐天皇为了恢复王权,推翻幕府,派他的儿子在九
州设征西府。除了南、北两个朝廷外,还有许多割据势力——守护大名。他们掠夺财富,
除互相争战之外,还常常支持和勾结海盗商人骚扰和掳掠中国沿海地区,形成了元末明
初的倭患。
    朱元璋即位后,连续派使者到日本,以恢复两国关系,更重要的是为了消弥倭患。
但由于日本处于分裂对抗状态,几次派使都毫无结果,倭寇侵扰日渐繁复。北起山东,
南到福建,到处受到劫掠。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北朝统一日本。南朝的武士、失意政客和浪人失去了依
托,于是流落海上,盘踞海岛,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力量,不时侵扰中国沿海,造成洪武
末年日渐炽盛的倭患。
    统一日本的足利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也想肃清南朝的残余势力,打击海上盗
贼,同时也想发展与明朝的贸易,获取丰厚的利益。于是,两国恢复了关系。明成祖时,
双方建立了勘合贸易关系,明朝给予足利幕府贸易凭证,即勘合,日本方面凭勘合来中
国进贡,进行贸易。明朝发展与日本的关系,主要是为了消除倭寇对中国沿海地区的侵
扰,足利幕府也积极剿捕倭寇。在足利义满死后,其子足利义持改变政策,双方勘合贸
易中断,日本也不再剿捕倭寇,足利义满时期稍有收敛的倭寇劫掠又在中国沿海一带蔓
延开来。
    其后,在足利义教时期,中日勘合贸易又得以恢复。成化三年,即日本应仁元年
(1467年),日本进入了战国时代,足利幕府衰弱,勘合贸易制度遭到破坏,一些守护
大名为了争得与明朝贸易的权力,抢夺勘合,没有贸易勘合的大名便进行海盗活动,明
嘉靖中叶以后,中日勘合贸易完全断绝,倭寇侵扰日益严重。
    明初,由于国家强盛,重视海防设置,因此倭寇未能酿成大患。正统以后,随着明
朝政治腐败,海防松驰,倭寇气焰便日益嚣张。正统四年(1439年),倭寇侵扰浙江台
州的桃渚村,杀人放火,掘坟挖墓,甚至把婴儿束在竿上,用开水浇,看着婴心啼哭,
拍手笑乐。倭寇的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痛苦和灾难。
    至嘉靖时期,随着东南沿海一带商品经济的发展,官僚豪富下海经商的人日益增多,
他们之中的一些人如汪直、徐海等与倭寇勾结,组成武装劫夺集团。一些明朝官僚也与
这些寇盗建立了联系。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明朝派朱绔巡抚浙江,兼提督福建军
务,朱绔到任后,封锁海面,击杀了通倭的李光头等96人。朱绔的海禁触犯了通倭的官
僚、豪富的利益,他们指使在朝的官僚攻击朱绔擅杀,结果朱绔被迫自杀。从此,罢巡
视大臣不设,朝中朝外,不敢再提海禁之事。倭寇更加猖獗起来。
    东南沿海人民在抗倭斗争中起了重大作用。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入侵南
汇县,闵电等募集千人抗击。同年倭寇进犯松江,营州商人孙镗捐资助军饷,还派人回
家乡动员子侄前来参加抗倭斗争。当时有“吴中倚镗若长城”的说法。嘉靖三十四年
(1555年),由苗、汉、壮、瑶等族人民组成的抗倭军队,在明朝爱国将领的领导下,
于王江泾(嘉兴北)大破倭寇,斩敌2000人,这是嘉靖年间抗倭斗争中的一次巨大胜利,
被称为“自有倭患以来,此为战功第一”。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倭寇进犯定海,
城中居民誓死抵抗,倭寇转攻长乐,城墙崩坏几十米,居民数千人列栅拒战,拼死防守。
同年,倭寇袭击扬州,各地来扬州经商的商人数百人参加守城作战,郜姓商人射死倭寇
首领,扬州城得以保全。
    抗倭斗争中涌现出了戚继光为代表的爱国将领,他们依靠人民的力量,在抗倭斗争
中屡建战功,终于取得了抗倭斗争的胜利。
    戚继光(1528——1587年),字元敬,山东牟平人。嘉靖中,任都指挥佥事,在山
东备倭。他曾用“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表达自己消除倭患的决心和志向。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继光从山东调到浙江抗倭,他看到卫所官军毫无作战能力,
而人民却英勇抗战,于是召募义乌等地的农民和矿工3000人加以训练,组成戚家军。戚
家军纪律严明,战斗力旺盛。戚继光注意到倭寇的倭刀、长枪、重矢等武器的特点,创
造了新的阵法鸳鸯阵,使长短兵器相互配合,大大提高了战斗力,在抗倭战斗中,屡建
奇功,戚家军名闻天下。
    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几千人袭击浙江台州、桃渚、圻头等地,戚继光率部
队在人民群众的配合支持下,先后九战九捷,歼灭大量倭寇,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卢
镗、牛天锡也在宁波、温州大败倭寇。浙东的倭寇被全部扫除。
    第二年,倭寇大举进犯福建,从温州来的倭寇与福宁、连江的倭寇一起攻陷寿宁、
政和、宁德,自广东南澳来的倭寇与福清、长乐等地的倭寇攻陷玄钟所,并延及龙延、
松溪、大田、古田、莆田。倭寇在距宁德5公里的横屿,凭险固守,官军与倭寇相持一
年多。新来的倭寇又在牛田,兴化筑营固守,互为声援,使福建频频告急。戚继光又率
军进入福建剿寇。戚继光攻下横屿,斩首2600。又乘胜攻下牛田,捣毁倭寇巢穴。
    倭寇逃向兴化,戚继光乘胜追击,连夜作战,连克60营,斩首无数。戚家军进入兴
化城,受到了人民的热烈欢迎。戚继光回师福清,又歼灭登陆的倭寇200人。同时明朝
将领刘灦也屡败倭寇,盘踞在福建境内的倭寇几乎被全部消灭。
    戚继光返回浙江后,大量倭寇又进扰福建,并包围兴化城。明朝命俞大猷为福建总
兵官,戚继光为副。倭寇攻占了兴化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戚家军再次进入福
建。明朝军队在平海与倭寇战斗,戚继光率军队率先登城,俞大猷、刘灦相继,杀敌
2200人,并救出被掠人口3000人。戚继光因战功而升为总兵官。
    第二年,倭寇又纠集余党万余,围攻仙游,戚继光先败之于城下,继而又追击余寇,
歼灭大量倭寇。其后戚继光又在福宁大败倭寇,并与俞大猷一起最后扫清了福建境内的
倭寇。
    俞大猷也是一位抗倭英雄。在福建境内的倭寇被平定后,广东倭患严重。广东的倭
寇主要是由俞大猷平定的。他在任广东总兵前,就招收过漳州农民武装6000人,到广东
之后,先后调汀、漳等地军队1.4万人到广东,其主要部分就是他在福建招收的那支队
伍,到广东后,俞大猷又招募和组织农民武装力量,在抗击倭寇的战斗中获得很大成功。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在海丰附近的战斗中,农民武装花腰蜂等英勇杀敌,取得了
胜利。俞大猷领导广东军民歼灭了广东境内的倭寇。至此,东南沿海的倭患被最后平定,
这是爱国军民共同奋战的结果。戚继光是抗倭斗争中涌现出来的民族英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7#
 楼主| 发表于 30.3.2010 15:41:47 | 只看该作者
67 郑成功收复台湾
这是17世纪震撼全球的壮举
    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发生在清代的一件震撼全球的壮举。
    台湾是中国第一大岛屿。岛上物产丰富,土地肥沃。自古以来,中国劳动人民就在
岛上生活。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开发和建设这美丽的宝岛。到了三国时,吴国曾派人到达
台湾。
    以后,又有很多汉人迁入,和当地人民一道开发台湾。宋、元时,曾在台湾建立行
政机构。1624年,荷兰殖民民主义者侵入台湾,对岛上居民进行残酷的掠夺和野蛮的殖
民统治,激起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怒。郑成功收复台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
    郑成功,初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出生在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那一年。他在
少年时代,亲眼看到荷兰侵略者对沿海人民进行掠夺和烧杀,对侵略者十分憎恨。
    1644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推翻了明朝统治。满族统治者和汉族地主官僚相勾结,
篡夺了农民起义的胜利成果,建立清朝政权。1646年,清军占领福建。这时,郑成功组
织福建、广东的群众在南澳起义,进行了长期的抗清斗争。
    1659年,郑成功从返回大陆的爱国通事何廷斌那里了解到荷兰殖民者在台湾的苛政
和暴行,便决心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祖国的神圣领土。
    1661年四月二十一日,郑成功亲自率领将士2.5万人,分乘战船350多艘,由金门
出发,攻入澎湖。四月三十日黎明,在台南的鹿耳门登陆。鹿耳门地势十分险要,外围
有几十里的浅沙滩。荷兰殖民者在这里沿水边设置许多炮台。郑成功不顾地形险峻和敌
人的严密防守,亲率船队迂回前进,直趋台湾北港。他的队伍在距赤嵌城北约5公里的
地方,迅速登陆。台湾人民争先恐后前来迎接,提水担饭,协助运输。郑成功部队在台
湾人民大力支持下,士气更为高涨。荷兰海军司令官彼特尔倚仗着精良的火器负隅顽抗,
妄想阻止郑成功的部队。郑成功部队冒着敌人的炮火勇猛直前,打得荷兰殖民者弃械而
逃。
    郑成功登陆后,立即通令荷兰侵略军投降。但荷兰殖民者表示愿意献出10万两银子
犒赏郑成功的军队,请求退兵。
    面对这种卑鄙的收买引诱,郑成功严辞拒绝。接着,郑成功连续打败敌人多次反扑。
五月初攻下赤嵌城,迅速控制台湾全境,迫使荷兰殖民者退守热兰遮城。
    但是,龟缩在热兰遮城的荷兰侵台总督科业特,倚仗粮草充足,妄想固守该城,等
待海外援助。荷兰舰队也屡次从海上进行反扑。郑成功率领英勇的水师,在台湾人民的
密切配合下,同荷兰侵略军展开激烈的海战。荷兰舰队在浅水外行动笨拙,而郑成功的
小型战船却转动灵活。郑成功军队在海战中,给了荷兰侵略军以毁灭性的打击。1662年
2月,荷兰殖民者被迫在投降书上签了字。荷兰在台湾的所谓“总督”科业特和他的残
兵败将狼狈地从台湾撤走。被荷兰殖民者侵占了38年的台湾,终于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将侵略者修筑的赤嵌城改名为安平城,赤嵌楼改名为承天府,
并建立了同祖国大陆一样的郡县制度,建立行政机构;招徕大陆移民。为了发展农业生
产,郑成功实行了“屯田法”。士兵一面生产,一面练兵。几年后,做到了“野无旷土,
军有余粮”。当时,台湾的高山族人民,在荷兰殖民者奴役下,生活十分贫困,生产极
端落后。郑成功在那里推广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将大陆上汉族地区的先进生产方法
介绍给台湾人民。从此,高山族也同大陆一样,使用牛耕和铁犁种田。还铸造了“永历
通宝”钱币,促进了台湾社会的经济发展,稳定了市场,安定了人民生活。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不久便病逝了。他的子孙统治台湾20多年。1683年,清军进入
台湾,在那儿设立了台湾府,加强了那里的边防。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壮举将永垂史册,而他作为一个
民族英雄,也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楼主| 发表于 30.3.2010 15:42:05 | 只看该作者
68 明末农民起义
这次起义,掀起了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最高潮
    明末农民起义是爆发于明末的一场农民战争。
    明末农民起义首先爆发于陕北。这儿土地贫瘠,生产落后,赋税和徭役严重,加之
连年发生灾荒,终于引起农民起义的爆发。
    1627年,陕北白水县农民王二率领数百农民杀死知县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
的序幕。
    陕北巡抚得报后,因怕受到朝廷怪罪,充耳不闻,起义队伍乘机迅速扩大。1628年,
王嘉胤、王大梁、高迎祥和王左卦等纷纷起兵响应。李自成、张献忠约在1630年前后也
加入了起义军的队伍。
    李自成,1606年出生在陕西米脂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当时正是明朝末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天灾人祸不断发生。
    连续多年闹灾荒,土地都被皇亲贵族、地主豪绅霸占了。千百万农民身上无衣,口
中无食,受着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李自成从小就因欠债被迫给姓艾的地主牧羊。
21岁那年,他打伤了地主,逃到银川当一名驿卒。当时,全国到处都有农民起义爆发。
1630年,张献忠在陕西米脂十八寨起义,自称“八大王”。李自成也杀死贪官造了反,
在他舅舅高迎祥领导的起义军中当“闯将”。1635年,明朝派洪承畴出陕西,朱大典出
山东,两面夹攻起义军。斗争的实践教育了起义军,他们深深感到,只有联合作战才有
力量。1635年,各路起义军会师于河南荥阳,共13家,72营,在一起共商对敌之策。
    杰出的农民军领袖李自成提出联合作战、分兵出击的方案,受到大家的支持。
    高迎祥是明末农民战争早期的一位杰出领袖。1636年,他不幸被俘,英勇就义。起
义军把“闯王”这个英雄称号推让给屡建战功、声望很高的李自成。从此,李自成作了
“闯王”。李自成领导着起义军继续和明朝作战,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农民革命
领袖。
    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英勇善战,南征北讨,声威大震,使腐朽的明统治阶级闻风
丧胆。他们每到一处,都是砸官府,开粮仓,对官僚、地主坚决镇压,把粮食和财物分
给劳动人民。他常向群众宣传:“我们杀掉欺压穷人的贵族地主,就是要解除你们的心
头之恨。”因此,李自成很受群众欢迎。当时在民间广泛流传这样的歌谣:“盼闯王,
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迎闯王,
管叫大小都欢悦”。
    “闯王”领导的起义军,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1637年,李自成起义中了敌人埋
伏,队伍被打散。李自成、刘宗敏等十几个人被迫隐伏在商洛山中。但他并不灰心,同
将士们白天耕田练武,晚上读书思考,吸取历史上各次农民起义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
研究斗争策略,总结自己的斗争经验。
    1639年,他率众出山,又受挫折,被困于巴西鱼腹山中。后来,李自成只率50骑人
马突围,闯入河南。这时,河南大旱,斛谷万钱,饥民争相参加起义军者数万人,一个
更大的革命高潮出现了。起义军获得迅速发展,人数达到50万以上。
    1641年,李自成提出了“均田免粮”的革命纲领。均田就是把土地分给农民;免粮
就是取消封建的赋税剥削,把农民从封建压迫下解放出来。
    李自成还特别注意农民军的自身纪律约束。他规定:战士不准收藏白金;缴获物品
归公;行军不住民房,自带帐篷宿营;损坏庄稼,严厉处罚;“公平交易”,“平买平
卖”,不滥杀人,不奸淫妇女。他提出:“杀一人如杀我父,淫一妇如淫我母”的口号。
    李自成本人作风民主,上下平等,大的决策都和部下讨论决定。平日生活简朴,粗
茶淡饭,食无兼味,每天早晨只喝小米粥,与战士同甘苦,始终保持劳动人民本色。这
些正符合被剥削、被压迫劳苦大众的愿望,对部下是极大的鼓舞。
    1643年,李自成在人民的拥护下做了“新顺王”,在襄阳正式建立了革命政权。改
襄阳为襄京。这年10月,攻下西北陕、甘、宁地区为根据地。第二年春天,革命政权中
心迁到西安,“闯王”改称“大顺王”,年号“永昌”,还颁布了新的历书,铸造“永
昌”钱币,平抑物价,招抚流亡,镇压地主豪绅,废除“八股文”,选拔官员接管地方
政权。这时,李自成的起义军已经是雄兵百万了,开始向明王朝发动了总攻击。
    起义军取得了节节胜利,消灭了大量的明朝官军,迅速攻下太原、大同、宣化、居
庸关、昌平。1644年3月17日,起义军包围了明朝统治集团的老巢——北京。19日,李
自成军队胜利地开进了北京。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地主老爷,都失去了往日的威风,一
个个狼狈逃窜。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今景山)的一棵树下。统治中国276年之久的明
王朝,终于被李自成领导的伟大农民革命推翻了。
    农民军进了北京城,内部发生很大变化。许多将领犯了严重错误。有的将领被胜利
冲昏头脑,产生骄傲自满、麻痹轻敌的思想,忽视了地主阶级猖狂反扑的危险。有的进
城后开始蜕化,不能抵制金钱酒色的侵蚀,逐渐消失原来的革命意志。也有些士兵,以
为革命已到尽头,盼望回家务农。特别是混进革命队伍的地主阶级分子牛金星乘机破坏,
胜利果实被满族贵族和汉族地主官僚篡夺了。1644年5月,原明朝三海关守将吴三桂引
清兵占领北京。李自成退出北京,继续在河南、山西、陕西一带战斗。1645年4月,李
自成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地方察看地形,遭地主武装袭击壮烈牺牲,年仅39岁。以后农
民军又继续战斗了十几年。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革命失败了,但他的伟大历史功绩是永垂史册的。它沉重地打击
了地主阶级;遏止了土地高度集中的发展,使得农民对地主阶级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
弛;起义中提出的“均田”口号,是唐宋以来农民战争的一个新发展,它直接触及了封
建土地所有制,这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是第一次,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已经
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明末农民起义,为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
 楼主| 发表于 30.3.2010 15:42:23 | 只看该作者
69 南明政权的抗清斗争
其事虽败,但其义深远
    南明政权的抗清斗争是发生在清初(1644—1662年)的一件影响重大的事件。
    满族是由我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女真族发展来的。明朝初年,他们分散居住在黑
龙江两岸和松花江、牡丹江、绥芬河流域。16世纪80年代起,女真族的杰出首领努尔哈
赤用了30多年的时间,基本上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他建立后金国(后来改国号为
清),他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清太祖。努尔哈赤和他的儿子皇太极(即清太宗)逐步统一
了我国东北地区,并屡次侵入长城以南地区。
    1644年3月,正当清军要打进山海关时,李自成攻进北京。不久,明将吴三桂勾引
清军入关。清军在山海关打败李自成的起义军以后,乘胜向北京进军。1644年5月,清
军进占北京。
    那时候,明朝在南京的一些文臣武将,决计拥立朱家王室的藩王,重建明王朝。就
在这年5月,他们拥立福王朱由崧做皇帝,在南京建立政权。
    福王政权一建立,就想联合清朝,镇压农民起义。但是,清政府是决不允许南明弘
光小朝廷存在的。它要消灭农民军,也要消灭弘光小朝廷,统一全中国。1645年春,在
陕西方面取得胜利的清军移师南下。这时,弘光政权内部正进行着激烈的党争。驻守武
昌的左良玉部队于3月顺江东下,要“清君侧”,马士英急调江北四镇迎击左军,致使
江淮防线陷入空虚。史可法被排挤出南京到扬州督师后,根本不能指挥那些骄兵悍将,
因此也无法做出抗清的有效布置。4月,清军抵达扬州城下。史可法进行了顽强抵抗。
25日,城陷被俘,史不屈遇害。5月,清军攻入南京,弘光政权覆灭了。福王本人在城
陷前出奔,不久亦被俘,次年被处死于北京。
    南京失陷后,又有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唐王朱聿键称帝于福州(改元隆武),
都打起抗清的旗号。这时清朝再次宣布薙发令,江南一带掀起了反薙发的抗清斗争,清
军后方发生动乱,一时无力继续南进。但鲁、唐二王政权不但没有利用这种有利形势,
发展抗清斗争,反而在自己之间为争正统地位而形同水火,所以当1646年清军再度南下
时,先后被攻灭了。鲁王在张煌言等保护下逃亡海上,在沿海一带继续抗清;唐王则被
清军俘杀。
    这年11月,在广州和肇庆又成立了两个南明政权:唐王弟朱聿称帝于广州,改元
绍武;桂王朱由榔称帝于肇庆,改元永历。这两个政权也不能团结,甚至大动干戈,互
相攻伐。
    绍武政权仅存在40天就被清军消灭,桂王也在清军进逼下逃入广西。
    正当南明政权一个接一个地覆亡,形势万分危急之际,大顺农民军余部出现在抗清
斗争最前线,挽救了危局。自李自成死后,他的余部分为二支,分别由郝摇旗、刘体纯
和李过、高一功率领,先后进入湖南,与明湖广总督何腾蛟、湖北巡抚堵胤锡联合抗清。
1647年,郝摇旗部护卫逃来广西的桂王居柳州,并出击桂林。年底,大败清军于全州,
进入湖南。次年,大顺军余部又同何腾蛟、瞿式耜的部队一起,在湖南连连取得胜利,
几乎收复了湖南全境。这时,广东、四川等地的抗清斗争再起,在江西的降清将领金声
桓和在广州的降清将领李成栋先后反正,清军后方的抗清力量也发动了广泛的攻势。一
时间,永历政权控制的区域扩大到了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川7省,
出现了南明时期第一次抗清斗争的高潮。
    但永历政权内部矛盾重重,各派政治势力互相攻讦,农民军也倍受排挤打击,不能
团结对敌,这就给了清军以喘息之机。1649—1650年,何腾蛟、瞿式耜先后在湘潭、桂
林的战役中被俘牺牲,清军重新占领湖南、广西;其他刚刚收复的失地也相继丢掉了。
不久,李过病亡,其子李来亨同其他农民军将领率部脱离南明政府,转移到巴东荆襄地
区组成夔东十三家军,独立抗清。这支部队一直坚持到1664年。
    1652年,走投无路的南明永历小朝廷接受张献忠部将孙可望、李定国联合抗清建议,
在贵州安隆所投靠了农民军。这年,李定国发动反攻,率军8万东出广西,下桂林,又
攻入湖南、广东,“两蹶名王,天下震动”。同时,刘文秀亦出击四川,克复川南。东
南沿海的张煌言等的抗清军队也发动攻势,并接受了永历封号。抗清斗争再次出现高潮。
    不幸的是,这时孙可望同李定国之间矛盾爆发,破坏了大好形势。1656年李定国拥
桂王至云南,次年又大败孙可望,可望势穷降清。孙可望降清后,云贵虚实尽为清军所
知。1658年,吴三桂率清军攻入云南。次年初,下昆明,桂王出逃缅甸。李定国率全军
设伏于磨盘山,企图一举歼灭敌人追兵,结果因内奸泄密失败。1661年,吴三桂率军入
缅,索回桂王,次年四月在昆明将其处死。7月,李定国在勐腊得知桂王死讯,亦忧愤
而死。
    这次斗争虽然失败了,但它的影响和意义是极其深远的。
    它对于明代旧有的生产关系和封建秩序进行了种种冲击与破坏,为清朝前期社会经
济的继续发展开辟了道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
 楼主| 发表于 30.3.2010 15:42:40 | 只看该作者
70 平定三藩之乱
在统一国家里叛乱,终究是个人的一厢情愿
    平定三藩之乱是发生在清朝初期的一件影响重大的事件。
    三藩系指清平西王吴三挂、平南王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三藩的建立及其势力的
养成,是清廷利用明朝降将平定及镇守南方的结果。清廷入关之后,因为八旗兵力不足,
为了对付义军及南明政府的反抗,不得不依靠明朝的降官降将,使之充当前驱,从事招
抚工作及武力镇压。在明朝降将中,以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4人替清朝出
力最大,所以均受封为王。他们所率领的军队成为八旗以外的重要武力,在入关后替清
朝效尽犬马之劳。经过20年的斗争之后,坚决抗清的农民军失败了,南明的腐朽政权也
垮了台。这时清廷把八旗基本力量放置在北方,以保卫京师及驻防各重要城池,而南方
就暂让给吴桂三等去镇夺。吴三桂驻云南,尚可喜驻广东,耿精忠(耿仲明之孙)驻福
建,这样便形成了三藩。三蕃之外,还有孔有德的势力存在。孔有德同农民军李定国作
战,自杀于桂林,其子也为李定国所杀,所以无人袭封,仅有一女孔四贞嫁孙延龄,清
廷即以孙延龄为将军代领其众,驻守桂林。
    三藩之中,吴三桂的势力最大,也最为跋扈。其藩兵定制有53个佐领,一佐领有甲
士200,系五丁出一甲,计有壮丁5万余,此外又有绿旗兵1.2万人。这些军队都是其私
属,将领皆其死党。其军事实力是极其雄厚的,兵数总计不下10余万。因此,清廷对之
颇存顾忌,一切不敢过问,假以专制云、贵二省的一切大权。当时清廷所给云、贵二省
督抚的敕书,都要写入“听王节制”四字。吴三桂可以随意题补官吏,号曰“西选”。
凡朝廷所选文武官到云南,吴三桂即派人加以收买,使之卖身藩下,以为己用。吴三桂
在经济上也有很大的势力。他占据明代世镇云南的沐氏庄田700顷作为藩庄,又和西藏
的达赖喇嘛在北胜州互市,以茶换取蒙古的马匹。又派许多人出兵去做生意,贩运辽东
人参及四川的黄连、附子,以牟取利润。他曾大量地贷钱给商人使用,谓之藩本。他强
征关市之税,开矿鼓铸。吴三桂欲效明代沐氏故事,世守云南,所以从各方面培植自己
的势力,以求达到这个目的。其他尚、耿二藩也和吴三桂一样,其藩下兵各有15佐领,
又绿旗兵各有六七千,并且也是经商括财,强征市税,遍置私人,坐地称霸。
    三藩各据一方,形成独立王国,其势力已尾大不掉,严重威胁着清政权;三藩的存
在,每年要消耗兵饷2000余万两,在经济上也成为清廷沉重的负担。因此,清廷不能不
考虑撤藩的问题。
    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撤藩的机会来了。这时尚可喜首请归老辽东,而欲使其
子尚之信继续留镇广东。康熙帝抓住这个机会,即命其父子率属下兵丁家小同撤。吴三
桂、耿精忠闻之,也奏请撤藩,目的在于试探清廷的态度。当时朝中大臣畏惧吴三桂的
武力,多数人都不敢主张应允。而康熙帝则毅然作出决定,吴、耿二藩也一齐全撤。
    撤藩之令既下,吴三桂首先于这年十一月杀云南巡抚朱国治反,自称天下都招讨兵
马大元帅,蓄发,易衣冠,发布檄文,倡言“兴明讨虏”,呼清皇帝为满酋。吴三桂想
以恢复明朝作幌子,用以收拾人心,但其背叛明朝的行为早已昭昭于人耳目,所以恢复
明朝的旗帜并不能骗人,不但得不到广大汉族人民的同情和支持,甚至连明朝尚存的遗
老也无人出来理睬他。不过,吴三桂的发难,也鼓动起一个很大的反清浪潮。吴三桂军
以破竹之势,由云、贵直冲湖南,长驱至岳州,湖南全省尽为占有。吴三桂又分军犯四
川,四川提督郑蛟麟、巡抚罗森、总兵谭宏及吴之茂均降,四川全省皆下。于是,云南、
贵州、湖南、四川四省尽入吴三桂之手。吴三桂兵锋甚锐,一时响应者四起,在福建有
靖南王耿精忠,在广东有总兵刘进忠、平南王尚之信,在广西有将军孙延龄,在陕西有
提督王辅臣,在湖北襄阳有总兵杨来嘉,在河南彰德有总兵蔡禄。这样一来,中国西南
全部和东南沿海地区以及中原、西北一带,都骚动起来,战火弥漫十数省。
    但是以吴三桂为首的反清阵营是虚弱的,内部互相利用,矛盾重重,经不起持久的
军事攻击与政治瓦解。而且吴三桂一开始即在战略上犯了保守主义的错误,以致陷于被
动地位。
    当他以锐不可当之势占领湖南全省时,却立即收住了攻势,不再渡江前进,扩大占
领地区,乃转而在湖南采取守势,沿江布置防御工事,与清军对峙,结果不能出湖南一
步。因为吴三桂骚动的目标,即趋向在西北陕甘和东南闽浙,遂遣兵一由长沙犯江西,
企图与耿精忠合;一由四川犯陕西,企图与王辅臣会合。这样一种打法,就给予康熙帝
以调兵遣将、从容布置应付的机会。
    相反,康熙帝在应付这一事变中却表现出他的雄才大略。
    他看出主要的叛变者是吴三桂,所以所采取的对策是,坚决打击吴三桂,决不给予
可以进行妥协讲和的机会,而对其他的叛变者则大开招抚之门,只要肯降,不咎既往,
以此来分化敌人,削弱吴三桂的羽翼,从而孤立吴三桂。在这个方针之下,康熙帝把湖
南作为军事进攻的重点,命勒尔锦等统领大兵至荆州、武昌,正面抵住吴三桂,并进击
湖南,又命岳乐由江西赴长沙,以夹攻湖南。此外,康熙帝又放手利用汉将汉兵来应付
作战,使其充分发挥作用。
    康熙十五年(1676年),陕西的王辅臣和福建的耿精忠先后投降清朝。次年,广东
的尚之信也投降于清。吴三桂局促于湖南一隅之地,外援日削,而清岳乐之军已由江西
进围长沙,其失败之势已成。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已起兵6载,年已67岁,
为排除胸中苦闷,乃于这年三月在衡州称帝,立国号周,建元昭武,大封诸将。但这是
吴三桂穷蹙绝望的表现,未几即忧愤成疾,这年八月病死。吴三桂一死,其势即土崩瓦
解。清军得到吴三桂水师将领林兴珠的献策,乃击败吴应麟,攻下岳州。以后占据四川,
进攻云贵,主要也是依赖汉将赵良栋、王进室、蔡毓荣、董卫国等的力量。康熙二十年
(1681年)冬,清军进入云贵省城,吴三桂之孙吴世藩自杀。历时8年,波及十数省的
三藩之乱,终于被削平了。
    平定三藩,清廷才真正在关内完成了统一,稳定了统治权,从此之后,才建够开始
从事行政和财政经济的调整改革,然后致力于解决边疆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9.1.2025 16:50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