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食味
德国频道
楼主: 零下68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每天点亮一盏灯

[复制链接]
111#
 楼主| 发表于 12.4.2010 15:44:32 | 只看该作者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对于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心中要有数。人家夸奖你,你得清楚你并非那么出色;人们赞扬你,多半是因为你正在进行的自我教育使人肯定,并自己也从中获得了有益的启示。在满场的赞扬声如一地银光闪烁时,你得考虑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如果就此停止了自我锻炼和自我教育的步伐,那就是自高自大的表现。

  学习,把你品格中最重要的东西展现出来。一个人是否谦逊,取决于他对自己的认识与自我努力相结合的程度。谦逊,使生活理想得以形成,并冷静地估计自己能做些什么、该做什么。人越谦虚,在克服困难和达成似乎不可能的目标时,他身上拥有的能力就越大。

  大凡举止谦逊、量力而行者,掌握了渊博的知识,成就也最快、越大。

  谦逊者必爱好劳动,具备坚定顽强的意志。因为脑力劳动是一种非常实际、清醒、而认真的劳动,而这一切又使人更加谦逊。谦逊好比天平,人用它测出自己的分量。高傲和自大是现代人的通病,它的危险在于使人把复杂事物模糊的、表面的、肤浅的印象当作知识。

  谦逊的人不会对别人的微小缺点斤斤计较——假如这缺点尚不足对社会有危害。这也应该是我们严格要求别人时铭记的一句格言,因为,如果生活中每个人在善于要求别人的同时,体谅宽容别人的小缺点的话,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轻松许多。

  我们每天会遇到许多的不愉快,主要原因是很多人都只对别人严格,对自己却很放松,正所谓“严以待人,宽以律己”。人与人之间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争吵、冲突……不就是源于此吗!

  谦逊之所以被称作一切美德的首领,是因为自觉的纪律、天职、义务及意志的自由在它身上和谐地融会贯通了,就像钢铁熔炉中闪耀的钢花是由于氧化铁、石墨、硅等原料燃烧组成。如果我们能将自己身上一切值得赞扬的东西都视作理所当然,那么真正的自由将跨过纪律来到面前。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获过两枚列宁勋章和1枚红星勋章。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是苏联当代最有名望的教育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楼主| 发表于 12.4.2010 15:44:46 | 只看该作者
 (清)曾国藩

  读书人的志向,应该是勤奋努力,去了解品德高尚、志趣高雅的先贤们传下的学问。

  “不作圣贤便作禽兽,只管耕耘莫问收获。”朱熹说过,求学如同熬肉,一定要先用猛火煮,然后才用慢火温。有些人平生的功夫,没用猛火煮过,就算有点见识,也只是全靠自己顿悟。他们偶然用一下功,也只是凭着一时的兴趣而已。这就好像还未开锅的汤,一开始就用慢火煮,越煮,越不可能煮熟。

  对我们而言,只有增进道德修养、积累学问这两件事情依靠得住。增进道德修养,就是要做到孝悌仁义;积累学问,就要学习诗文书法。人们把握住这两件事,前进一步,就有一步的收获;前进半步,就有半步的收获。今日积累了一分德行,就如同积累了一升粮食;学业进步一分,就好像积蓄了一文钱。这两样事情,共同前进,就好像家产一样,越来越多。至于功名利禄这些事,一切都是天命所定,我们是无法主宰的。

  从古到今,先哲们深受世人赞扬、敬仰的原因,无非是在文学、事业两个方面有所成就。但是对于文学,人的天赋占了七分,后天努力才占三分。对我们而言,最实在的莫过于修身养性,保全大赋。

  假如尽力完备肃、义、哲、谋、圣这五件事,尽心协调亲、义、序、别、信这五伦。内心充实,而无害人之意,就是做到了仁;内心充实,却无偷盗之心,就是做到了义。这些,都是人自己可以决定的,可以占到七分。一个人毕生用力的方面,应该在这自己可以决定的七分里,要认真求索。可是,对于只占三分的文学、事业,则应该暂时放下,一步一步地去实现它们。或许这样,争名好胜的想法就可以减少一些,而为人处世中的自私自利的行为,也可以一天一天消失。

  曾国藩(1811—1872):字伯函,号涤生,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曾国藩的先进思想和一系列的举措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3#
 楼主| 发表于 12.4.2010 15:44:58 | 只看该作者
 (西班牙)葛拉西安

  如果人生可以从头再来,有多少人会选择回头呢!人的出生和死亡只有自己可以承担,善恶常常由于一念之差,选择以后就再也无法回头。

  人的理性其实是很渺小的,这是最不可思议的悲哀。人把理性当作自己兽欲的奴隶,一切由此颠倒:虚伪多言的人受到尊敬;小人物的智能见解被视作愚蠢,霸道被看成获取荣誉的通行证;没有人对他人的善举感恩,因为善举多被看作软弱、没有主见;对于向自己求助的人,人们会因为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软弱而收回自己的求助之手。

  当人们发现自己与他人的这一次交往已经结束了,而下次的交往遥遥无期、不可预知的时候,自己已经没有可以回头的路来完善这有着遗憾的初次交往了。我们攀爬生命之梯,举足之处,只有理性的抉择才能带来勇气。惟有一力向前,才能得到继续验证真理的机会。

  巴尔塔沙葛拉西安(1601—1658):一个满怀入世热忱的那稣会教士,对人类的愚行深恶痛绝。小说《批评大师》是西班牙最有力的讽刺作品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发表于 12.4.2010 16:14:07 | 只看该作者
好长,根本看不完呀,话说我也没打算看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6.6.2024 21:35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