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楼主: 零下68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德战争 1941-1945

[复制链接]
121#
 楼主| 发表于 6.5.2010 20:40:22 | 只看该作者
   然而,到12月24日,苏军部队开始集结。波波夫指挥的第5突击集团军在顿河以西集结,位于马利诺夫斯基第2近卫集团军的右翼,特鲁番诺夫指挥的第51集团军的部分兵力在其左翼,又恢复了正常的油料补给。于是,苏军郑重其事地开始了进攻。首先撤退的是掩护赫特左翼的罗马尼亚人。之后三天,第57装甲军被逐出梅什科夫,开始撤向阿克赛-伊萨洛夫斯基河,尔后退至科帖尔尼科沃。12月12日,赫特便是从科帖尔尼科沃开始发动进攻的。第17甲师只剩下八辆坦克与一门反坦克炮。在溃不成军的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的翼侧,苏军第2卫集团军与第51集团军的坦克部队与机械化部队开始迅速地向西面的顿河下游运动。12月27日,第7坦克军攻打科帖尔尼科沃机场,而第13机械化军与第3近卫机械化军则从南部迂回攻克了苏维埃诺耶,正向集莫夫尼基机场运动。顿河集团军群将遭到两支装甲部队的合围,南部是叶廖缅科的三个机械化军与一个坦克军;北部是瓦杜丁的四个坦克军与一个机械化军。克莱斯特指挥的A集团军群穿越罗斯托夫的交通线受到威胁。迟至12月28日夜间,希特勒才被迫同意把顿河集团军群与A集团军群撤康斯坦丁诺夫斯克-萨尔斯克-阿尔玛维尔这条总防线上。这条新防线位于斯大林格勒以西约一百五十英里处。甚至到那时,元首还坚持说(至少对国外是这样说的),他还要拯救斯大林格勒。
   征服斯大林格勒德军的作战由七个集团军实施,其中有叶廖缅科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转隶给顿河方面军的第62、第64、第57集团军和罗科索夫斯基的顿河方面军自己的四个集团军。次年1月1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称南方方面军。在曼施泰因的救援部队尚未被最后击退、马利诺夫斯基指挥的第2近卫集团军又不能向顿河方面军抽调部队的情况下,苏军未向第6集团军发动大规模的进攻。1月8日,罗科索夫斯基向被围德军提出受降条件,遭到拒绝。两天后,开始发动首次进攻,旨在由东向西收缩包围圈。进攻是在炮兵快速移动的弹幕射击与坦克的配合下于上午九时发起的。它还得到尚未在作战地域取得全部制空权的第16航空集团军的支援,以及瓦尔德·乌布利希编纂的德语传单与广播的声援。乌布利希是配属于顿河方面军政治部的。尽管德国人发动多次反击,但苏军第65集团军在第一天仍向前推进五英里。到1月13日,攻克了七个机场中最西面的卡尔波夫卡机场,德军正用它为第6集团军提供补给。在包围圈的北面与南面,苏军其他集团军的进攻进展较慢。在这场伴有暴风雪的激烈战斗中(温度很少在摄氏零下三十度以上),德军的每日口粮下降到二百克马肉、七十五克面包、十二克人造奶油或动物油。在铁一般坚硬的地面上不可能挖掘工事。第44、第76步兵师与第29机械化步兵师将自己在进攻的第一天所遭受的惨重损失上报给陆军总部。但是,唯一的反响就是在1月11日的答复中划定了一条新防线,并命令第6集团军未经最高统帅准许不得由此后退。一周之后,即1月17日,包围圈从原先的东西向四十英里长、南北向二十英里宽缩小到东西向二十英里长、南北向十英里宽。又有五个简易机场,包括唯一拥有夜间飞行设施的皮托姆尼克大型机场失守,唯一残存的机场在古姆拉克。但是由于积雪深,敌人的轰炸又炸出许多弹坑,常常停用。所以,从此以后德国人只好用伞降和自由空投的办法继续提供补给。这种方法的效率较低,因为需要使用专门的重型设备和受过训练的包装工与空投组。在空投时,飞机的保险系数非常低,而且投放速度缓慢,不准确,许多补给品散落到苏军手中。此时,第6集团军十分混乱,毫无机动能力,部队由于挨饿受冻,已无斗志,力不能支,以致于连收集和分配空投物资的愿望和念头都没有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楼主| 发表于 6.5.2010 20:40:43 | 只看该作者
   当斯大林格勒被围八周之久,所有机场均已失陷后,一味拖延的元首为了不断地为第6集团军提供空中补给,又想出了一个新的更加坚决的措施,把指挥这场空运的权力由无能的戈林手中收回转给米尔契元帅。这个握有全权的精干的德国空军军官,于1月16日携同其参谋人员抵达塔甘罗格。米尔契后来说,如果他早日被召,就能增加补给量。事实上,即使补给情况有所改善,也是治标不治本,仍无法延长第6集团军抵抗的时间。另外,下列情况也是事实:如果增加的飞机没有新机场和必要的支援单位,依旧无法改善第6集团军的处境。在空运的最初几天中,大批飞抵塔秦斯卡亚的空运部队就使机场的地勤组织应接不暇。
   鲁登科指挥的苏军第16航空集团军也给敌人造成伤亡。德国的亨克尔111型轰炸机装备着性能良好的防御武器,使苏军战斗机不敢轻举妄动。但是,容克52型飞机却易遭摧毁。夜间,德国的运输机是单独活动;而在低云和能见度不良的情况下,它们有被敌战斗机截击的危险,往往双机编组飞行。然而,在晴天,它们则用战斗机护航,以中队编队飞行。当包围圈内的飞机场依次遭到苏军飞机、火炮与迫击炮的反复猛烈地轰击时,飞机在此起降是十分危险的。在包围圈内的各个飞机场上,工作人员与劳工饿得虚弱不堪,大大拖延了从飞机上卸下补给品与填平跑道上的炸弹坑等项任务的完成。到最后,他们甚至连清除掉妨碍飞机在古姆拉克降落的薄如地毯的松软积雪的力气也没有了。机场的情景尤使较年轻的、经验不足的飞行员望而生畏,到处可以感受到恐怖的气氛,而且为了防范装病的和开小差的人搭乘飞机,需要实施严格控制。机场上聚集了大批的伤员,绝大部分已无撤走的希望。总之,在这次作战中,德国空军损失了四百九十架运输机,其中一百六十五架是当运输机使用的亨克尔111型轰炸机。损失空勤人员约一千名。在损失飞机的总数中,有许多是在地面上被击毁的。当苏军夺取塔秦斯卡亚机场时,德军损失的运输机不少于七十架。
   苏军反攻的成功,使德军诸机场的平均飞行距离从一百二十五英里增至二百英里。最后,增至近三百英里。飞行时间越长,飞机需要携带的油料越多,有效载重量相应减少。飞机在空中逗留的时间越长,可以飞行的次数越少,而维修保养时间却越长。12月中旬,平均每日的运输量为一百四十吨,1月下旬则减至六十吨。由于米尔契的努力,运输吨位有所恢复,增加到每日八十吨左右。但是,这个数字对第6集团军的需要量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距收场的日子已不远了。弹药补给与粮食补给均已告竭。尽管已运出二万五千名伤员,但还有一万二千名伤员在酷寒中蜷缩在废墟和地下室里无人照料。1月10日,或此后不久,保卢斯因无法供给苏军战俘食物,便下令把他们送还苏军。但是,这项命令显然未得到执行,因为有的人不敢走,有的人遇到苏军的包围部队又被挡了回来。据说,顿河方面军于1月17日向保卢斯递交了第二份劝降书,提出了它不可能、也不会履行的条件。这些条件是照顾德军伤员,战后将所有的战俘遣返回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楼主| 发表于 6.5.2010 20:41:04 | 只看该作者
  1月22日,罗科索夫斯基开始最后阶段的进攻,准备分割包围剩下的德军防御阵地。到那时,曼施泰因已超出与保卢斯进行短波无线电话与打字电报联系的距离,可是,保卢斯却仍与陆军总部保持无线电联系。罗科索夫斯基发动进攻的那天,保卢斯拍发了一封无线电报给蔡茨勒并请转呈希特勒。他在电报中详细叙说了部队的处境,并问他应如何对弹尽粮绝的部队实施指挥。希特勒拒绝了投降的暗示,甚至迟至1月24日仍拒绝第6集团军以小股部队向西突围。岂不知它们突围之后,即使不能与顿河集团军群会合,也能在苏军防线后方制造混乱。
   与此同时,苏军在顿河上游发动了一次新的大反攻,其威胁之大是前所未有的。1月13日,戈利科夫指挥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向位于意大利第8集团军北部的匈牙利第2集团军发动进攻,并迅速肃清倒霉的B集团军群所辖的残存兵力。新年以后,德国公众才充分了解到局势的严重程度。对解救守军抱很大希望的人寥寥无几。到1月中旬,对希特勒来讲,局势已无可挽回是再明白不过的了,他不能再装模作样,似乎他还有什么应急妙计。况且,苏军最近向匈牙利人发动的攻势,已使顿河集团军群与A集团军群甚至处于更加危险的境地。曼施泰因赞成第6集团军投降,他与元首在电话中进行了长时间的争吵,极力主张投降。但是,希特勒却坚持,包围圈中的战斗还能进行一些时日,并且坚持说,俄国人向来不守信用,所以投降不会有什么好结果。这一说法并非没有道理。
   在斯大林格勒城内,崔可夫的第62集团军的西半部仍被德军第6集团军包围着,被切成两半,但它牵制了大量的德国师。扎多夫的第66集团军与舒米洛夫的第64集团军从包围圈南北两侧对德军形成夹攻之势。同时,另外四个苏军集团军从西部发起进攻。1月26日,奇斯佳科夫的第21集团军与第62集团军会师,从而德军第6集团军陷入南北两个包围圈中。1月31日,战斗已近尾声,口粮已不再发给德军伤员。此时此刻,希特勒将保卢斯由上将提升为陆军元帅,显然还希望保卢斯会继续抵抗,必要时以自杀去对付要俘虏他的人,因为自1871年建立大德意志以来,从未有一个陆军元帅当过俘虏。同日,苏军第38摩托化步兵旅的一支先遣队攻入红场附近的一座大商店,第6集团军司令部就设置在这个地下室里。保卢斯及其参谋人员被俘。南部包围圈内的战斗就此结束。北部包围圈内的德军在第11军军长施特雷克尔的指挥下,一直抵抗到2月2日。
   苏军最高统帅部宣布俘获德军九万一千人,有二十四名将军,二千五百名军官,其中许多人是伤病员。据说,被苏军掩埋的德军死亡人员达十四万七千人,后来,曼施泰因与保卢斯坚持说,在斯大林格勒的德军不超过二十二万人。德军最高统帅部当时收到有关德军的伤亡数字是:死亡人员与被俘人员共二十万人。另外,苏联人是否对他们的战利品——大批的德国战俘进行过查对都很难说,更谈不上清点战场上死亡的德国人了。就连苏联人本身对德国战俘人数的估价都十分矛盾。例如,日林在1956年撰写的文章中声称,苏军歼灭了二十个德国师与两个罗马尼亚师,这是正确的,但却说俘获战俘十三万人。且不论哪种说法正确,有一点则是确凿无疑的,那就是约有二十万德军部队在斯大林格勒丧生。被说成是战俘的九万一千人中,真正返回德国的只有几千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4#
 楼主| 发表于 6.5.2010 20:41:22 | 只看该作者
   莫斯科于2月1日清晨宣告:斯大林格勒德军已投降。但是,柏林并未向德国人民广播这条消息。两天后,才广播了一份公报。公报中详细叙述了第6集团军的覆没,宣称在保卢斯元帅的模范领导下的第6集团军由于寡不敌众,才被苏军战胜。并宣布悼念这一损失,规定国丧日二天。可是私下里,希特勒的感情却截然相反,他狠毒地咒骂保卢斯与同他一起被俘的将军们,发誓战后要将他们送交军事法庭。他说,保卢斯将是晋升为陆军元帅的最后一个德国军官。这么多的人都死了而保卢斯却活着,希特勒是不会饶恕的。元首本人似乎根本不承认他本人应对这场灾难负什么责任,而只是一味地指责他的将军及其盟国。
   斯大林格勒包围圈内德军的处境是十分凄惨的。皮托姆尼克机场失守后,主要弹药库与补给品堆积所均被苏军占领。惊恐的情绪开始在守军中蔓延开来。德军士兵径自离开阵地,艰难地朝东向斯大林格勒走去。开始是一小队人,后来汇成一条川流不息的人流。尽管许多人已经负伤或严重冻伤,但是他们还是被军官赶拢,逐回射击掩体。伞降补给品与空投补给品散落得到处皆是。凡是落在目标上的物品,德军士兵们便甘冒处死的风险把它们抢夺一空。1月末,第24装甲师司令部退至拖拉机厂,与第389步兵师的部分部队以及施特雷克尔指挥的第11军司令部会合。2月2日凌晨时分,那里前沿上的部队未接到命令便开始投降。到九时,俄国人把这些俘虏驱集在一起。他们允许师长冯·伦斯基向他的士兵作最后一次训话。演讲结束后,除负责监视的苏军外,所有在场的人都为德国欢呼三声。然后,由一位不知名姓的苏联将军对俘虏讲话。他赞扬了他们的勇气,许诺要给他们良好的待遇、可口的食物和保留所有私人财产的权利,还说,战后将把他们迅速地遣送回国。
   随后,他们开始了饥饿的长途行军。这支队伍的私人物品一次又一次地遭到劫掠。行动的有时是苏军士兵,但更多的则是苏联老百姓。只有少量的人员押解俘虏。成群结队的武装匪徒在这支俘虏队伍的左右待机而动,那些因病、因累而掉队的俘虏,无不落入他们手中,从此再也见不到踪影。最后,这支队伍被装上火车,经由萨拉托夫、奥伦堡、思格斯、塔什干运往阿富汗以北。每站都从载运牲口的车皮上卸下死人。在乘坐火车的人中,只有百分之五十的人抵达目的地。
   苏军的反攻与第6集团军的覆没,是德军从未遭受过的最大失败,对德国的盟国是当头一棒,未交战国也很注意。苏军的史料把斯大林格勒会战描绘成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据此推理,似乎这次胜利成了希特勒德国最后覆灭的重要原因。这当然是不能成立的。不错,第6集团军的覆没使德军失去了二十个师、二十多万人。另外,实际上,苏军在包围圈之外还消灭了六个德国师,伤亡总数也许又增加十万人。这是个极大的损失。但是,与苏联在1941年的损失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因此,这种损失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两个罗马尼亚集团军、一个意大利集团军与一个匈牙利集团军已先后溃败。而且从此一撅不振。但德国的未来并非几个弱小的盟军所能决定的。当然,斯大林格勒的胜利标志着东线战争的转折是事实,因为随之即肃清了高加索与伏尔加河下游的敌人,并开始迫使敌人向德意志帝国撤退。但是,从战争具有世界规模的角度来看,斯大林格勒会战只是通往战胜希特勒之路的一个里程碑而已,恰如在此以前的英国之战、希腊的抵抗、南斯拉夫的斗争、莫斯科城下大会战、美国参战和阿拉曼之战一样。这是一场大会战,也是一次大胜利,其规模与战果是阿拉曼之战所不能比拟的。但是,它与阿拉曼之战一样,决非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的原因。准确地说,那是同盟国在人力物力资源上远远超过轴心国的结果。到1942年,天平的一端已将负担过重的德国轻轻挑起,这一点在此后德国所遭到的一连串失败之中都得到了反映。斯大林格勒是这些失败中的第一个,三个月后,又遭到第二个失败:5月,第二支轴心围军队在突尼斯被歼灭,共二十五万人,其中德国人占十万,还只是被俘的。自此失败一个个地接踵而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5#
 楼主| 发表于 6.5.2010 20:41:33 | 只看该作者
   “乌拉纽斯”攻势与“土星”攻势这两项战略计划,都是由最高一级组织具体制订与实施的。它们首次显示出了苏军最高统帅部与较高级司令部对大规模快速运动的坦克与摩托化部队实施指挥与控制的能力。但是,较低级的野战指挥官训导部队的能力与战术指挥能力依旧很差。师团长尤其如此。空军与坦克部队的训练与德国人相比低劣得多。无疑,苏军正在学习。但是,斯大林格勒之战的真正胜利者,却是方面军司令员、整个最高统帅机构、斯大林、国防委员会和大本营的将军们。
   据苏联方面公布,苏军为包围斯大林格勒而实施的“乌拉纽斯”攻势,所投入的兵力为一百万人。但是,应把苏联的这个数字看作打了一定的折扣,因为有一种倾向,为了证实苏联的胜利并非由于人数众多,而是共产主义制度的优越,往往夸大德军的兵力,缩小苏军的兵力。同时还有一种相反的倾向,为了贬低美国的兵力与生产数字,又往往夸大苏联的兵力与生产数字。尽管苏联出版物中引用的资料都说会战之前,在苏军的三个方面军中,适于作战的全部坦克仅九百辆(并描写该数字占苏军在苏德战场所有坦克的百分之六十)。但是,用于斯大林格勒作战的坦克部队的全建制坦克数字近一千八百辆。1942年苏联生产各种类型坦克的总产量为二万四千七百辆,因此要么是把实有数字低报成九百辆;要么是夸大了坦克的产量。据说,三个方面军的火炮为一万三千五百门,但是按炮兵编制数计算大约有九千门。其余大量的是团营属火炮、迫击炮与反坦克炮。因此,不能从苏联的数字中得到任何正确的结论。
   德军战败的原因很多。元首在战略上胃口过大,基础不牢:本身缺乏资源,又固执地低估敌方的兵力与潜力。他在伏尔加河与高加索两地同时采取行动,而当时可以使用的部队勉强只够打一仗。因此,希特勒便要求罗马尼亚、意大利与匈牙利提供部队,以弥补德军之不足,并把德军的警戒任务委托给盟军,但就在去年他还说他是决不这样做的。虽然他自认为是大战的领袖,但他连运输与补给问题都无法解决,而是把这些问题交给戈培尔处理。结果,德军就象苏德战争开始时一样,仍然没有多少备份的补给品,或根本没有备份的补给品,在一条漫长而靠不住的补给线的尽头过着朝不保夕、提心吊胆的生活。当德军第6集团军于11月23日被孤立时,它实际上已没有物资储备。由于缺乏油料,A集团军群与B集团军群不时地停止前进。元首坚持要攻占斯大林格勒的废墟而不封锁伏尔加其余各地的主张,正中苏联的下怀。因为德军是投入了一场消耗极大的作战,而苏军指挥员的严酷以及其部队的顽强等特点,尤其适于打消耗战。总之,德军在开阔地作战的能力远远超过苏军,而在堑壕战和居民地作战的能力却大为逊色。由于希特勒的愚蠢,致使B集团军群的主力象钻进绞索一样被牵制在斯大林格勒地区达数月之久,给莫斯科以充裕的时间完成实施毁灭性打击的计划与准备工作。在斯大林格勒城内,所有德国师的战斗力与机动力都已丧失过半。有许多师已丧失净尽。
   德国此次战败之后,许多德军指挥官都把勃劳希契解职以来所遭受的一系列失败归咎于希特勒,这种谴责是十分正确的。但是必须记住:1942年,这些将军中有许多人丝毫不怀疑希特勒的军事领导能力,坚定不移地相信他的天才,他们同样负有低估其敌人的罪责。而希特勒本人也对德军领导人与参谋部抱有近乎病态的反感和轻蔑。
   正因为希特勒坚持要保卢斯留在伏尔加河,因此这次德军失败应归咎于元首。在他周围的人中,凯特尔无足轻重;约德尔自利斯特事件后仍然心有余悸。无论怎样说,他俩对俄国战场均不负任何实际责任。疲惫的哈尔德早已退休。其继任人蔡茨勒无论对希特勒还是对集团军群司令们均不能产生任何影响。他在这一阶段扮演的角色是消极的。除希特勒外,戈林要对这场灾难负主要责任。因为他曾保证他能不断地向包围圈内提供空中补给。他所作出的这项保证立即遭到自己的空军指挥官与参谋们的反对。在这场悲剧中,曼施泰因扮演的角色牵扯最少,因为他的兵力那样少,任务那样重,在那个时候接受任务已为时过晚了,而且他从未真正指挥过保卢斯。曼施泰因只在一个问题上的责任不明,即他是否应向保卢斯下达那道放弃阵地,实施突围的硬性命令。从尔后的事件来看,可以说曼施泰因应该这样做,尽管这道命令肯定会立即遭到元首的反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6#
 楼主| 发表于 6.5.2010 20:41:44 | 只看该作者
   契尔河河口附近的顿河大桥距斯大林格勒仅四十英里,并且在12月16日以前一直控制在德军手中,曼施泰因不走顿河大桥,偏偏舍近求远,选择从科帖尔尼科沃到斯大林格勒的路线是想给苏联守军以突然的打击。因此他选择了叶廖缅科防守较为薄弱的方向。斯大林与华西列夫斯基均不相信德国人会选择这样一条靠不住的路线。第57装甲军即使被打败,主要功劳也不能归于特鲁番诺夫指挥的第51集团军,问题在于路途遥远,地形复杂,天候恶劣。在这种情况下倒不如集中第57与第48装甲军两个军的兵力强渡契尔河下游与顿河(这是进入斯大林格勒的捷径),冲破对岸苏军的阻拦,向斯大林格勒发动进攻。可是当时却舍近求远,结果两个装甲军都被孤立歼灭。
   保卢斯担任的角色是他命中注定的。保卢斯与他即将取代的约德尔在军事素养与性格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他是资历最深的作战参谋。尽管他并非没有指挥能力,但他却毫无指挥经验。另一方面,与其同事们相比,他的性格要驯顺得多,他反应迟钝,优柔寡断。他可能因11月23日或其后不久未能不顾希特勒的命令掉转部队,杀出另一条生路而遭受谴责。但是,如果保卢斯能够迅速作出反应,拒不服从希特勒要他留在伏尔加河的意图,那才是不可思议的。希特勒是不会为最高统帅部选择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的。况且保卢斯也不是赫普纳。赫普纳敢想敢做,这也是毁灭他自己的原因。如果保卢斯了解第6集团军继续留在伏尔加河将会全部被歼,他可能会违抗希特勒的命令。但是相反,甚至迟至1月24日,当包围圈在他眼前逐步缩小;当所有解救的希望全已破灭,当他知道末日已为时不远时,他仍要求希特勒允许他组织部队进行抵抗,而当他的要求未得到答复时,也未能采取行动。这是什么原因呢?一则11月23日,德军仍未遭受重大的失败;二则有例在先——希特勒横暴地处置了施波内克与海姆。
   最后的疑点是,11月23日或12月19日,第6集团军是否还十分强大,足以冲出包围圈,这仍然是个值得推敲的问题。但是,第6集团军各军大部分保持完整,它有可能在11月最后一周,以丢弃大部分的装备为代价保证各军的完整,因为苏军当时正在混乱之中,也不拥有强大的兵力。到12月19日,局势急转直下,第6集团军剩余的大量的马匹被屠宰了,德军的补给情况也恶化了。众所周知,此时,叶廖缅科也遇到了重重困难,他的坦克部队与摩托化部队已把油料与补给消耗殆尽。马利诺夫斯基指挥的第2近卫集团军直至12月19日才逾期赶抵该地区。保卢斯与赫特的援军相距仅三十英里,中间是叶廖缅科的部队,如果第6集团军于12月19日向叶廖缅科的后方发动进攻,并把获得自由作为鼓舞部队的动力,那么,就可能有相当数量的人冲出包围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7#
 楼主| 发表于 6.5.2010 20:42:32 | 只看该作者
德军撤至乌克兰


   这次大反攻的第三阶段以德军第6集团军被歼和德军撤离高加索而告终。第三阶段是由戈利科夫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对德国扎尔穆特的第2集团军和匈牙利詹内的第2集团军实施进攻。进攻的直接目标是哈尔科夫和顿涅次盆地。进攻正面从利夫内绵延到坎帖米罗夫卡,宽三百多英里。列伊特的布良斯克方面军从北翼、瓦杜丁的西南方面军从南翼配合戈利科夫。为了从两翼合围匈牙利第2集团军,由莫斯卡连科的第40集团军协同第18独立步兵军对右翼的匈牙利部队进行主要突击,由雷巴尔科的第3坦克集团军攻打左翼的意大利部队,这两路军在敌人后方约五十英里处,即阿列克谢耶夫卡附近会合。然后它们再兵分两路:一路向北,协同沃罗涅日方面军的奇比索夫第38集团军和切尔尼亚霍夫斯基第60集团军攻打德军第2集团军暴露的翼侧;另一路向南,配合以布良斯克方面军的普霍夫第13集团军以及西南方面军的哈里东诺夫第6集团军攻打意大利加里博尔迪的第8集团军暴露的翼侧。在这个主攻方向上,德国第2集团军有两个军(七个师),而匈牙利集团军只有九个旅或轻型师、一个装甲师和一个德国步兵师。意大利阿尔卑斯军有三个师。轴心国部队坦克和火炮数量都比不上进攻一方,苏军仅沃罗涅日方面军就有十九个步兵师和大量的坦克、骑兵部队。
   戈利科夫获准以三周的时间进行侦察和战前准备。侦察是从空中和一系列靠近匈牙利阵地的观察所和指挥所进行的。为了不使敌人警觉,严禁实施战斗侦察和派出战斗搜索组。很快就弄清匈牙利防御是由两个防御地带组成,一个防御地带的纵深约为四英里,另一个约为十至十二英里。由于匈牙利军采取消极防御,因而苏军得以把次要方向上的火炮和迫击炮几乎全部撤出集中到主攻方向,使每英里正面的火炮和迫击炮达到二百门左右。所有各种口径的火炮都作为直射武器进行配置,做好摧毁那些已判明的支撑点的准备。开阔的草原地带缺乏遮蔽地,这就迫使部队只能在夜间通过最后百把英里的路程到达前线。苏联的历史学家声称,这些保密措施是有效的,因为匈牙利部队认为苏军兵力已经消耗殆尽,不可能发动进攻。1月7日,离预定的进攻发起日只有七天,据说匈牙利第2集团军参谋长科瓦奇向布达佩斯呈送了一份报告,说他排除了苏军对他的地带发动任何进攻的可能性。事实上,苏军在这个方向上的进攻,德军并不是没有预料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
 楼主| 发表于 6.5.2010 20:43:36 | 只看该作者


图17 苏军的春季玫势
   苏军虽然定于1月14日才发动主攻,但是预先在1月12日以一定兵力进行的试探性侦察就使敌人乱作一团,以致苏军能够突入匈牙利防御纵深三英里。接着便毫不拖延地发动了主攻,在防御一方的地雷场中第一次使用了坦克推动的滚压式扫雷器开辟通道。据苏联报道,火力准备和直接瞄准火炮射击的效果极佳,以致敌炮兵观察所在最初的几分钟内就被摧毁,苏军的步兵和坦克一拥而入,几乎毫无损失。那些轴心国部队扼守了一年而没有加固的野战防御阵地终于在1月15日被敌人突破,虽然匈牙利装甲师一再进行反冲击。第二天,匈牙利的通信系统陷于瘫痪,防御处于完全无组织的状态。1月18日,雷巴尔科的第3坦克集团军和莫斯卡连科的第40集团军在阿列克谢耶夫卡附近会师,包围了匈牙利第2集团军的大部、意大利阿尔卑斯军的一部以及第24装甲军和克拉默集群的全部。在猛烈的暴风雪中许多被围部队逃跑了,但是苏方却在1月27日宣布俘虏了八万六千人,其中大部分是匈牙利人。德军扎尔穆特第2集团军的南翼缺口很大。1月28日莫斯卡连科的第40集团军越过德军交通线北上到达卡斯托尔诺耶,与布良斯克方面军普霍夫的第13集团军会师。德军第2集团军的两个军共约七个师被切断了退路,希特勒已然表示过他不太想让德军第2集团军从沃罗涅日退却。然而,对这些部队来说,斯大林格勒的先例是不能再重演的。它们放弃并纵火焚烧了沃罗涅日城。许多股被围部队且退且战向西逃跑,其中大部分部队冒着摄氏零下二十五度的严寒向雷耳斯克长途跋涉了一百二十英里才与自己的部队会合。他们的重型装备几乎丢失殆尽。
   1月21日,魏克斯给希特勒描绘了一幅非常令人沮丧的景象。德军B集团军群原来扼守的防线出现了一个二百英里宽的缺口。他对制止苏军向那里的进攻几乎不抱希望,特别是当苏军改变了战术,绕开所有支撑点迂回前进时就更加绝望了。他担心德军第2集团军的安全,并且看出苏军最高统帅部的目标可能是通过这个缺口向西南推进,切断顿河集团军群的退路。从克鲁格的中央集团军群调出的一个步兵师和从西欧赶来的豪塞尔的第2党卫军装甲军均尚在途中,除此之外没有可供使用的德军预备队。克鲁格在整个冬季一直处于加里宁方面军和西方方面军的强大压力之下。他担心那些突入的苏军一旦挥戈北上,他的处境就很危险。他请求准许他撤离尔热夫附近的大突出部组建预备队来对付这种威胁,但是他白费了唇舌。
   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在1月下旬被派往沃罗涅日方面军作了短暂的逗留,介绍了下一步的作战方针。根据朱可夫介绍的作战方针,一个称之为“星”的解放哈尔科夫的计划制订出来了。如果什捷缅科的话可信,总参谋部似乎对此有些保留,因为计划要求戈利科夫同时向库尔斯克和哈尔科夫两个不同的方向实施突击。“星”计划于2月1日开始执行。苏军不失时机地抓住了这个有利条件,穿过那个缺口。戈利科夫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几乎是朝着正西直取库尔斯克和哈尔科夫。与此同时,哈里东诺夫的第6集团军和瓦杜丁西南方面军的V·I·库兹涅佐夫第1近卫集团军直取亚速海上的马里乌波耳,目的是切断曼施泰因顿河集团军群和仍留在高加索的克莱斯特A集团军群之间的联系。2月2日,苏军收复斯大林格勒。三天后,雷巴尔科的第3坦克集团军到达封冻了的顿涅次河,但是由于第2党卫军装甲军的近卫摩托化师的坚决抵抗而无法渡河。库尔斯克、别耳哥罗德和哈尔科夫立即遭到威胁,曼施泰因处于极大的危险之中。
   克莱斯特的A集团军群仍被困在遥远的高加索。12月28日蔡茨勒说服了元首,元首同意放弃部分石油目标和黑海的部分目标。但是,为了罗斯托夫以北顿河右岸的安全,希特勒不同意从高加索全面撤退,他只允许部分撤退,分阶段地撤至马内奇运河和库班河一线,因为他想保住迈科普地区以及刻赤海峡和顿河下游地区桥头堡,作为以后打回里海的一个牢固的基地。可是,1月7日,叶廖缅科南方方面军中的第5突击集团军和第2近卫集团军的一些先头部队,已经接近顿河集团军群司令部。该司令部的驻地距诺沃切尔卡斯克不远,离罗斯托夫不到三十英里。罗斯托夫大桥的失守已在所难免。这座大桥不仅是A集团军群,也是赫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4军运送主要补给品的通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9#
 楼主| 发表于 6.5.2010 20:43:49 | 只看该作者
   苏联对德军在顿河下游和高加索撤退的反应很迟钝。自1月初,原来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称南方方面军,仍由叶廖缅科任司令员、赫鲁晓夫任政治委员。该方面军占领的地段在顿河与马内奇运河之间,宽九十英里。为消灭斯大林格勒的敌军,它不得不交出一些部队。叶廖缅科奉命攻占罗斯托夫和萨尔斯克,以切断A集团军群的主要退路,但是马利诺夫斯基的第2近卫集团军和波波夫的第5突击集团军都遭到了据他们报告是赫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的猛烈抵抗。在攻打集莫夫尼基德军(即受到党卫军诺曼人师增援的第16摩托化师和其他部队)时,东南翼的特鲁番诺夫第51集团军和格拉西缅科第28集团军的时运也并不比他们好。叶廖缅科和他的军事委员会感到有责任向莫斯科指出,部队离开铁路运输终点站已达二百多英里而且他们的装甲部队比编制定额少三百五十辆坦克。远在南翼和东南翼的秋列涅夫的南高加索方面军仍分成两个孤立的集群,即诺沃罗西斯克附近库班河以南山区的彼得罗夫黑海集群和里海附近格罗兹尼与巴库地区的马斯连尼科夫北部集群。该方面军正在处境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作战。那里没有什么可用的公路。在冰雪融化期,即使对步兵来说这个地区也几乎是无法通行的。此外,增援彼得罗夫的黑海集群很困难,因为部队和装备必须从里海地区沿着绵长的高加索山脉的劣等公路进行运输,这段距离将近六百英里。该集群在斯大林的压力下接受了切断德军在塔曼半岛的退路的任务。黑海集群使用驮载运输工具,边走边开路,开始缓慢地向前运动。但是,当该集群最后走出山麓丘陵地时,库班河的河水已泛滥成灾,淹没了草原。当A集团军群分阶段撤退时,苏军就穷追猛打,但是德军却避免了被南高加索方面军切断的危险。秋列涅夫和马斯连尼科夫后来都被指控为胆小鬼,他们战战兢兢,唯恐上德军的圈套,一味提防敌军攻打格罗兹尼。
   苏联1月间的推进表明,A集团军群和顿河集团军群所遭受的威胁来自两个方向,即顿河下游叶廖缅科的南方方面军和乌克兰东部地区瓦杜丁的西南方面军。然而,到1月27日以后,希特勒才作出A集团军群撤退的明确决定。马肯森指挥的由一个装甲师和三个步兵师组成的第1装甲集团军奉命与曼施泰因会合。曼施泰因获准撤退到顿河下游以西地区。但是,A集团军群其余的部队,约有十个德国师和十个罗马尼亚师,共计三十五万多人,奉命撤至塔曼桥头堡。后来证明,它们即使撤到此地对曼施泰因在乌克兰的艰苦战斗也没有多大帮助。曼施泰因请求元首批准他撤到米乌斯河原来的防线,但是元首却不同意,并且认定,甚至连顿涅次产煤区这小块地方对德国经济也是至关重要的。可是,不久以后,局势就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了。2月2日马利诺夫斯基接替叶廖缅科指挥南方方面军。2月4日该方面军到达沙赫特-诺沃切尔卡斯克一线。四天之后,霍缅科第44集团军的一个骑兵机械化集群从格罗兹尼出发经过长途行军抵近罗斯托夫,接着渡过封冻的顿河到达位于罗斯托夫和塔甘罗格之间的恰尔季尔。与此同时,在该集群西北方向上的乌克兰境内,戈利科夫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占领了别耳哥罗德、库尔斯克和沃耳昌斯克,接着它的第6近卫骑兵军和卡扎科夫的第69集团军于2月11日渡过了封冻的顿涅次河,抵达哈尔科夫郊区,在那里它们与豪塞尔的党卫军装甲军的近卫师交了锋。沃罗涅日方面军的左邻,即西南方面军,使用了V.I.库兹涅佐夫的第1近卫集团军、哈里东诺夫的第6集团军和波波夫的坦克集群渡过顿涅次河到达顿河集团军群的深远后方,并在斯大林的催促下插向第聂伯河畔的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和扎波罗日耶渡口。2月5日,南方方面军的列柳申科第3近卫集团军攻占了伏罗希洛夫格勒,经过九天的逐屋巷战,扫清了该城之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0#
 楼主| 发表于 6.5.2010 20:44:02 | 只看该作者
   德军的处境十分险恶,以致曼施泰因和克鲁格于2月6日被召回东普鲁士。在这次会见时,希特勒不得不勉强地同意他们先前提出的撤到米乌斯河以西和放弃尔热夫突出部的请求。这是要放弃的第二个大突出部,因为希特勒已被迫同意放弃迭米扬斯克地区以稳住列宁格勒附近的阵地。在列宁格勒,苏军最后终于开辟了一条直通该城的陆上走廊。魏克斯的B集团军群司令部停止指挥,纳入预备指挥系统。其所属部队分别交由曼施泰因和克鲁格指挥。曼施泰因的顿河集团军群改称南方集团军群。
   德军第2集团军和匈牙利第2集团军的失败以及它们突然从沃罗涅日撤退到雷耳斯克,已使克鲁格的中央集团军群的南翼部分地遭到包围。2月初,莫斯科组建了一个新的方面军——中央方面军,由原顿河方面军的罗科索夫斯基指挥。该方面军下辖第2坦克集团军和三个步兵集团军。中央方面军企图在2月25日,在斯大林亲自安排的一次战役中,从南部绕到布良斯克-奥廖尔突出部的后方包围克鲁格的中央集团军群。这次,罗科索夫斯基没有成功,因为退却的德国第2集团军最后占领了雷耳斯克-苏梅一线。这时第2集团军已由魏斯指挥,属中央集团军群建制。大批从尔热夫地区撤出的师很快顶住了苏军对北翼和西北翼的压力。
   2月17日,希特勒在蔡茨勒和约德尔的陪同下到达扎波罗日耶南方集团军群的司令部,因为那里的状况已引起人们的恐慌。元首已打算解除曼施泰因的职务。前一天,兰茨集群违抗希特勒的命令撤出了哈尔科夫,向西南撤退。霍利德特集群不久也被改编为德军新的第6集团军。它正坚守米乌斯河防线,抵挡马利诺夫斯基的南方方面军。与此同时,从高加索撤到曼施泰因左侧的马肯森第1装甲集团军,也企图阻挡从斯拉维扬斯克向红军城和斯大林诺(顿涅次克)推进的V·I·库兹涅佐夫第1近卫集团军和波波夫坦克集群的一部。再向西大约七十英里,在南方集团军群的深远纵深内,第1近卫集团军和哈里东诺夫第6集团军距第聂伯河只有三十英里。切断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和斯大林诺之间的铁路干线后,它们离元首开会的地方就不到五十英里了。为恢复原来的态势,曼施泰因建议使用赫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对前来包围的苏军实施反突击。第4装甲集团军编成内有第57与第48装甲军(共有五个师,其中三个师为装甲师)以及第2党卫军装甲军(原来由两个,后来由三个摩托化师组成)。第4装甲集团军从扎波罗日耶和斯大林诺之间的地区北上攻打苏军翼侧,这时,党卫军装甲军从波尔塔瓦地区向南进攻,向第4装甲集团军靠拢,以孤立第1近卫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的先头部队。赫特担任总指挥。赫特的左翼由肯普夫集群掩护。在赫特的右翼,第3与第40装甲军以及第30军组成的马肯森第1装甲集团军将孤立波波夫坦克集群和第1近卫集团军的支援部队并将他们歼灭。虽然南方集团军群的车辆燃料奇缺,但是通过无线电截听获悉苏军的燃料更缺。同样通过无线电截听还了解到苏联野战指挥官几乎都认定德军将撤退到第聂伯河以西。由于里希特霍芬第4航空队的配合与增援,苏联空军在战术上遭到了一次惨重的失败。
   希特勒还在为哈尔科夫的失守而感到痛心,他认为当前的目标是收复哈尔科夫而不是歼灭敌军。他不相信南方集团军群处境危险。然而在第二天的会议上,他却勉强地同意了曼施泰因提出的反突击的建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6.11.2024 04:24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