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楼主: 零下68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德战争 1941-1945

[复制链接]
51#
 楼主| 发表于 5.5.2010 18:04:20 | 只看该作者
   但在那时,曼纳海姆和他的芬兰指挥官对此显然缺乏热情。伤亡并不算轻。芬兰的财力、人力无法维持芬兰庞大的武装部队,曼纳海姆打算解散部分部队,让他们解甲归田。而且,在某些芬兰人士中间显然暗中流传一种看法,认为芬兰军队在战斗中已经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希望能看到德国军队显显身手。芬兰人虽然在政治上、经济上依赖于德国,但在军事上却不屈服于德国的压力。曼纳海姆对德国要他与李勃会师做过这样一次答复:在德军第163步兵师没有攻占苏维拉赫季之前,他不可能与李勃会师。由于这个步兵师每发动一场攻势都要碰到恶劣的天气,而且当时已经完全停滞不前,因此德国人只得忍气吞声。曼纳海姆最终前进到斯维尔河,到那里就按兵不动了。他距离提赫文只有八十英里,无论别人怎样劝说、敦促,也无法使他继续向前推进。
   1941年11月,德国指挥部进行了改组:芬兰北部和中部的德国部队由迪特尔指挥的新编拉伯兰集团军进行控制。迪特尔是德国人和芬兰人都很喜爱的巴伐利亚人,也深受希特勒器重。1942年6月,拉伯兰集团军又改称为第20山地集团军。
   后来,迪特尔注意到了芬兰人的态度,他对芬兰军队的可靠性产生了怀疑。迪特尔尽管十分爽快地承认芬兰人在森林战和山地战中是出色的战士,但他认为芬兰人低估了俄国人。迪特尔批评芬兰人躲避硬仗,并认为:一旦苏联发动一场顽强攻势,依芬兰军队的精神状态和训练状况来看,他们是无法抵挡得住的。虽然迪特尔的后一个看法是错误的,但他关于芬兰军队想方设法避免流血的说法却是正确的。对于德国人流血牺牲,芬兰人无动于衷。德军驻芬兰第3军的联络官报告说,分配给德国军队的主要进攻任务总是超过他们所应承担的。虽然德、芬两军士兵之间的关系是好的,但指挥官之间却有些紧张,德军也发现他们的战友不是那么容易对付。芬兰人埋怨德国人硬抓住芬兰军队不放。刚直不阿的西拉斯沃自行其是,在很大程度上独立于拉伯兰集团军。1942年5月23日,迪特尔很不策略地企图限制西拉斯沃的对他自己部队的控制权,叫他不要任意从前线撤走部队。可是第二天,西拉斯沃便命令所有的芬兰营撤出德军前线。他还强烈要求德军在七十二小时之内归还借用的全部马匹、车辆。如果真是照此办理,所有德国部队都将陷于瘫痪。只是经迪特尔亲自出面恳求之后,西拉斯沃才收回成命。
   1943年之后,芬兰的战争停滞不前,这年的4月,苏军第14集团军在海军的支援下向佩萨莫发起进攻,但未能奏效。在此以后,尽管双方不时有些摩擦,但战斗是局部性的,战线也未发生变动。
   芬兰参战使苏联和英国都很不安。苏联不能无视芬兰,因为它威胁着列宁格勒,拖住了苏军的兵力。在英国与美国,不少人对芬兰怀有好感,芬兰参战使英、美两国感到沮丧,因为他们正在设法支持被德国打得节节败退的苏联。里宾特洛甫对芬兰政府施加压力,要它与英国断绝外交关系,芬兰顺从了。7月底,英国轰炸了德国占领的芬兰领土佩萨莫。8月份,苏联通过美国表示愿意和芬兰讲和,甚至愿意在领土上做出让步。赫尔辛基对这一切都充耳不闻,那里的芬兰人认为苏联很快就会被打败。1941年9、10月间,英国和美国都警告芬兰不要越过1939年边界线,美国特别担心芬兰人会切断摩尔曼斯克铁路线。芬兰公开宣称不理会这些警告,但它事实上没有超过它1939年的边界线多远。芬兰与美国之间进行的这一外交活动使得里宾特洛甫感到不安,因此他向赫尔辛基施加压力,使它在11月25日成为反共产国际协定的签字国,以换取德国对芬兰的经济援助。德国人出于宣传上、政治上的考虑,对该协定的签订大肆吹捧。这就促使斯大林向丘吉尔施加压力,要他表明英国对芬兰的态度。英国政府通知芬兰人,除非他们在12月5日前停止作战并退出战争,否则英国要向芬兰宣战。截止12月5日,没有得到任何答复。因此,英国于12月6日向芬兰宣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楼主| 发表于 5.5.2010 18:04:43 | 只看该作者
主要考虑政治



   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进攻。当天晚上,丘吉尔在伦敦发表广播演说,他预见到对苏联发动战争是企图入侵英伦三岛的前奏,并说英国和苏联有着共同的目标。这篇演说的部分内容在《真理报》上登载了。尽管苏联官方尚未对丘吉尔作出反应,但他的演说已为苏联政府和人民满意地接受了。一夜之间,克里普斯变得受人欢迎了。根据苏联的建议,于7月12日签署了英苏联合声明,保证今后相互支援,不单独与共同的敌人讲和。在德国入侵一周之后,以麦克法兰为首的英国军事使团到达莫斯科。
   在美国,罗斯福和国务卿科德尔·赫尔所持的观点很大程度上与丘吉尔一致,他们急欲援助苏联。美国国务院官员、政界人士以及美国公众绝非是普遍都愿意这样做。他们认为苏联是芬兰、巴尔干、波兰、罗马尼亚人民的反宗教的压迫者。新的战争未必能冲洗掉克里姆林宫统治者的罪过。东欧人在美国的后裔仍对苏联极不信任,而相当数量的德国血统的美国公民除不信任外,还有敌对情绪。很多与欧洲大陆无血缘关系的美国人,则相信共产主义是迷惑人的危险的主义,认为苏联是资本主义的敌人,是一切宗教及政治自由的敌人。这类思想感情在哈里·杜鲁门和其他一些人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他们是法西斯主义不共戴天的敌人,但也认为,不仅对希特勒德国,而且对斯大林的苏联所作的口头保证,一概都不能相信。以后事态发展证明了他们的看法是对的。
   因为斯大林对这篇广播演说未作出反应,在长时间的——用丘吉尔的话则是令人焦躁的——沉默之后,英国首相被迫采取下一步行动,于7月7日以私人名义写信给斯大林。这个独裁者在过去两年里一直是希特勒的忠实盟友和支持者,甚至给德国提供港口设施供袭击英国舰船使用,然而,斯大林在复信中建议英国应立即在法国北部和挪威开辟第二战场时,却没有因丘吉尔加给他的羞辱而感到难为情。几周之内,这种建议竟成为无礼的要求,后来还带有侮辱性的言辞。斯大林越来越认为苏联是在为保卫英伦三岛而战,而不是为自己的生存、为克里姆林宫统治者的安全而战。英苏关系从结盟一开始就谈不上好。只注重武力与诡计的斯大林,认为慷慨和讲真话是软弱的表现。那时,丘吉尔政府和英国外交部在日常与苏联打交道中采取近乎于姑息的宽容谅解政策。英国驻莫斯科大使并不总是持支持的态度。丘吉尔担心苏联会退出战争,他的行动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受这种担心的支配。他相信自己的行动符合本国及自由世界的利益,他忍受了侮辱和毁谤,随时向苏联提供英国自己也急需的战争补给品。
   6月26日,萨默·韦尔斯曾宣布,不会用中立法案排斥苏联。苏联立即作出反应。7月8日,苏联驻华盛顿大使奥曼斯基向美国国务院提交了要求提供物资的货单,其数量惊人,价值将近二十亿美元,仅其中一项就包括三千架战斗机和三千架轰炸机。华盛顿并不情愿由美国来承担这样一项庞大的援助计划,它担心苏联会很快败北,使这些物资落入德国人手中。人们感到对苏联的政治和军事形势需要进行调查,因为美国陆军部长和海军部长认为苏联能使自己不被击败的时间不会超过三个月。对情报的判断和华盛顿收到的报告互相矛盾、前后不一。美国驻莫斯科武官伊凡·耶顿少校喜欢挑剔苏军,对苏联能幸存的可能性持悲观态度。伦敦的英军参谋长们认为六周内德军将打进莫斯科。另一方面,克里普斯、麦克法兰和美国大使斯坦哈特则比较乐观,尽管那时斯坦哈特承认,在莫斯科的外国人想知道苏联内部发生什么情况是很困难的。此外,也不可能得到任何有关苏联人的计划、资源的情报,也不可能了解苏联内部发生的情况。为了澄清形势,罗斯福决定派他在英国的私人代表哈里·霍普金斯从伦敦前往莫斯科同斯大林会谈。
   斯大林在7月29日和30日与霍普金斯会谈时,施展出一整套友善和寓刚于柔的伎俩,给人以坦率和诚实的印象。以后,霍普金斯发现只有斯大林才是最高权威和所有情报的来源;斯大林不在时,他的参谋人员对即令是一些区区小事也不敢讨论。第一次会面时,斯大林费尽心机地讨好总统的私人代表。当苏联能毫不费劲地得到美国的物资,而且被击败的危险消失后,斯大林的态度就变了。他不能面对着美国的工业实力和尚未动用的军事力量望梅止渴,于是便逼迫霍普金斯答应美国参战。他认为,只要宣战就够了。德国兵力如此之强,英苏协力也难以战胜它,他甚至还说,他欢迎美国派兵去苏联。他说,战争开始时,前方的苏军有一百八十个师,其中有六十个坦克师;到7月份,增加到二百六十个师。斯大林预期到1942年5月前线将有三百五十个师,他说,战争开始时,苏联拥有二万四千辆坦克,另外每月还能生产一千辆。据他说,他有七千多架战斗机,每月还能生产约一千八百架军用飞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楼主| 发表于 5.5.2010 18:04:57 | 只看该作者
   当然,斯大林这么说,是有用意,有目的的。他很少会见客人,很少说废话,在这个非常时刻,他是极需美国的经济和军事援助才这样做的。不过,以后事态的发展以及得到的情报都证实在透露苏联方面的数字时,斯大林可能说的是实话。然而,在其它问题上,尤其是有关德军的情况,他的说法不准确。他过分夸大了敌人的实力,说德国的坦克师和摩托化师有七十个。很多其它说法也不真实。这可能是故意夸大,以强调援助的必要性,也许是出于主观猜测,以弥补由于苏军战术情报组织遭到破坏而出现的情报空白。不管他怎么说,也不管他说的正确性如何,斯大林还是给霍普金斯以深刻的印象,并通过他使罗斯福相信苏联并不会很快被打败。
   这年秋初,美国情报机构倾向于这样一种看法,即苏联不太可能维持到可以预见的将来,尽管当时尚不能预测战争的结局如何。在霍普金斯访问之后,罗斯福和丘吉尔派出一个联合支援使团前去莫斯科讨论苏联的需求,在伦敦负责军事援助的艾夫里尔·哈里曼代表美国,比弗布鲁克则是丘吉尔派的代表。克里姆林宫进行这次会谈所采用的方式虽然符合共产党人的惯例,但西方代表团却感到意外和震惊。在9月28日第一次会谈中,大家较热诚。斯大林概述了前方军事形势。代表团成员并没有感到有多少新鲜内容,反而产生一些错觉,因为这个独裁者掩盖了苏联失败的真实原因,而佯称完全是由于德国装甲部队实力太强所致。第二天会谈时,气氛迥然不同。代表团成员感到对方充满着猜疑和敌意。会谈毫无结果。斯大林对会谈议程几乎不感兴趣。无礼地暗示说,是苏联挑起了战争的全部重担,并说已提供的援助微不足道。次日,斯大林采用巴甫洛夫的一百八十度转变手法(这种手法在以后与外国政界人士和特使们的许多次会谈中已司空见惯了)。他笑容可掬,亲切和蔼,表现随和,很快便达成协议。接着又是一番热情招待,代表团成员畅饮伏特加,频频举杯祝酒,离开时总算感到心满意足,因为终于达成了协议,虽然这协议仅仅说明苏联人愿意接受援助。这次会谈表明了苏联人采取只取不予的手法,给苏联的东西都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接受了。一直到那时,美国始终要求苏联提出需要提供军用物资的正当理由或根据,而斯大林则明确表示这方面的情报是不会提供的。西方民主国家后来才获悉他们还得冒着风险把军用物资和补给品运往苏联港口。会谈中,这种态度上的突然变化可能有双重目的:一是使英美与会者感到不知所措而动摇他们的决心;同时也可以使代表团成员欣然离去。这是针对当时德国电台有关会谈破裂的宣传最好的一种批驳办法。这次会谈有点象征收保护费,因为会谈向这位独裁者表明,为了与他结盟西方愿意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苏联外交的另一重要特点是,它十分重视战后的欧洲国界线和势力范围的划分。而当时苏联军队在白俄罗斯以及乌克兰遭到失败,德国人即将向莫斯科挺进。那时英国还是个资源丰富的第一流强国,已取代德国的地位,似乎成为战后能与苏联觊觎欧洲大陆的野心进行对抗的唯一欧洲国家。莫斯科逼迫英国承认1941年苏联的国界线。这条国界线把非法强占的比萨拉比亚、北布科维纳、波罗的海国家、部分芬兰以及波兰领土都纳入苏联版图。在波兰全国统一政府问题上,斯大林只好改变立场。他认为建立一个新波兰对苏联的利益极为重要,愿意在苏联领土上为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提供立足之地。这可能是为了(后来的实际情况也表明)使他便于控制或在需要时扼杀这个政府。1941年他就在盘算如何处理东德的领土和如何保住苏联在中部欧洲的地位。他想和丘吉尔做一番交易,签订条约和秘密议定书来划分欧洲的势力范围,就象1939年8月同德国的做法一样,他认为美国对欧洲的看法是对欧洲的干涉。但是丘吉尔不事先与美国协商是不会采取行动的。这一点对斯大林并不是没有影响。丘吉尔常常被一种没有根据的思绪所苦恼,他担心斯大林强迫别人承认他攫取的领土是作为继续进行这场战争所索取的代价,所以,丘吉尔很想与他达成某种协议。但罗斯福和赫尔坚决反对给斯大林预支“贷款”。整个战争期间,罗斯福不愿纠缠在欧洲那些问题上,他深信政治上的国界问题和血缘问题应放到战后和平会议上去解决。
   战争初期,苏联和英美在战争目的上分歧很大。当时这已是很明显的了。以反对布尔什维克而自豪的丘吉尔,却对斯大林和他在克里姆林宫里的同僚们的战争目的持乐观态度。尽管丘吉尔否认为了和苏联结成联盟而丧失原则,他还有这样一句名言:唯一的目的就是消灭希特勒。然而这一值得称赞的意愿,竟然简单化地成为战争目标。斯大林和他的政府也同样决心消灭希特勒和法西斯主义。但是,甚至在战争最初几个月里,他们已经在设想战后欧洲的前景,目的不仅在于赢得战争,而且在于赢得随之而来的和平事业。对丘吉尔来说,唯一的敌人是近在法国的加来,而俄国人则离得很远很远。丘吉尔是否认真考虑过,战后欧洲将是由一个强大而又有威胁性的国家的独裁者、一个罪恶多端的狂人被另一个独裁者和狂人所取代,这是令人怀疑的。罗斯福的态度和政策有点自相矛盾。战争初期,他决心不把别国领土让给斯大林,这使他赢得了声望。但是,他和国务卿对中欧和东欧没有明确的政策。他还错误地估计了斯大林和苏联的目的及手段,对战后欧洲的设想是基于相信苏联会根据和会的决议和希望而撤离所占领的土地。看来,罗斯福对外交政策与军事战略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依赖缺乏了解。他倾向把进行战争的政治责任下放给战地司令官和参谋长。罗斯福在决定对抗纳粹德国的措施时大胆而有远见。他坚定地维护基本的自由权力。他并不认为苏联成为联合国前身那个组织的成员有什么不合适。王权思想不合他的口味,他对不称为共和国的国家持有偏见。他不喜欢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至少是西欧类型的)。他对别人指责他用美国资源扶持英帝国非常敏感。同其他伟人一样,罗斯福是一个自负的人。他非常相信靠他的人格和规劝的力量能把敌对的斯大林争取过来。这种信念最终还是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
 楼主| 发表于 5.5.2010 18:05:09 | 只看该作者
   后来斯大林施加高压,想迫使英国向芬兰、罗马尼亚和匈牙利宣战。英国与这些国家并没有争端,与这些国家宣战对战争的进程并没有什么影响,最多是进一步孤立芬兰。另一方面,这年年底日本在太平洋向英国发起进攻后,苏联并没有向日本宣战。英国外交大臣艾登那时要去莫斯科,主要目的是谈这件事。会谈象通常演戏一样。第一天,即12月16日,斯大林企图逼迫艾登讨论战后欧洲问题,包括苏联的国界的具体划分以及分割德国的问题。会谈几乎毫无进展,但气氛还是友好的。第二天,艾登就象以往别人一样感到震惊。斯大林怒不可遏,根本不讲道理。莫洛托夫尽其最大努力也无济于事。整个气氛紧张、冷淡。在12月19日第三天会谈中,通常的第三幕开演了。在艾登前面的是一位温和得多的独裁者。在最后一天晚上的会谈中,艾登提出第二年春天苏联参与对日战争的问题。斯大林只是恳求目前不干预,理由是苏联人民在思想感情上会反对这种战争。和以往的会谈一样,最后艾登在一片热情款待中结束这次会谈。
   在腊斯登堡,德国元首并非没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英美和苏联不可能合作,因为他认为他们的社会制度截然不同,他相信克里姆林宫的长远目的是在各地推翻资本主义。他满怀信心地等待着合作的破裂,并从中捞到好处。而英国和美国决心使他们与苏联的联盟不因为德国的宣传或苏联的不信任和挑衅而遭到破坏。
   德国进攻苏联,日本事先毫无所知。当日本海军轰炸机袭击珍珠港的美军基地时,希特勒和美国人一样感到震惊。那年早些时候,里宾特洛甫和希特勒与松冈洋右会谈时,他们想要日本集中力量、集中目标对付太平洋和远东的英国人。他们保证一旦美国或苏联干涉就会支援日本,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为了打消东京的担心或忧虑。德国并不希望日本也进攻苏联或美国。苏德战争爆发后不久,里宾特洛甫和陆军总部似乎对劝诱日本攻击苏联远东的沿海地区又逐渐发生了兴趣。7月10日,里宾特洛甫指示德国驻东京大使奥特着手办理此事。日本似乎作了一番考虑。在此前一天,即7月9日,哈尔德同陆军情报局局长马茨屈还交谈过,他们认为德国对日本的要求仍不明确,“我们既然要求日本去进攻新加坡,现在为什么又唆使它去对付俄国”。
   8月4日,日本驻柏林武官本泽中将拜会了马茨屈。金策尔的记录是这样记述的,本泽提到日本有可能不顾困难和其它曾作过的许诺,“格守三国条约对俄国发动进攻”,关东军若从满洲发动这场进攻,最低限度要用十六个师,编成四个军。此后,这件事便不了了之。据瓦尔利蒙特说,德国人实在太自负了,以至日本人提到可以帮助时,竟然遭到拒绝。8月19日,日本人告诉奥特将军说,日本目前无意介入战争。
   诚然,克里姆林宫不知此事。当苏联遭受德国进攻时,完全有理由担心日本人也插一手。6月23日,苏联驻东京大使询问日本外相,日本是否想恪守中立协定,他得到的答复是含糊其词的。在1941年12月美国参战前,苏联一直担心自己受到关东军的威胁,不敢减少那里的部队,尽管在莫斯科战役期间确实抽走了一些。1941年8月,他们有些担忧,怕日本会对美国经海路向符拉迪沃斯托克给苏联运送物资制造困难。按计划主要靠美国船只每月向那里运送二十二万吨食品。日本对美国发起战争后,这条补给线并没有被切断,因为一百二十艘美国太平洋货船换上了苏联国旗。
   具体地推测日本进攻苏联可能会产生的影响并无多大益处。那时日本是第一流的军事强国。日本陆军和海军飞机在质量上远比苏联空军优越,如果日本动手,苏联在远东的空军力量有可能会迅速被摧毁。另一方面,日本坦克部队相对来说是弱的,十六个步兵师难以成为一支足够强大的力量深入到西伯利亚。最坏的可能也不过是苏联可能失去苏联在远东的沿海工业区符拉迪沃斯托克和萨哈林岛以及西方的一半进口援助。另一方面,假若日本全力以赴对付苏联而不打美国和英国,如果日本作为德国的亲密盟国在夏季参战,苏联全境可能很快就为他人所占领了。然而,日本如果不进口某些战略原料,尤其是石油,他的实力是有限的。这些原料,只有从美洲、荷属东印度群岛、缅甸、或英属中东才能获得。日本倘若不先使美国保持善意的中立,就不可能对苏联发动全面的战争,因为它的生存要依赖太平洋水路。美国早已同情正在进行殊死斗争的中国,因此,要美国在这方面支援日本是不可思议的。从经济上和军事上说,日本的命运将取决于美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楼主| 发表于 5.5.2010 18:05:44 | 只看该作者
维亚兹马和秋季的泥淖



   德国投入东方的战争时,弗罗姆的后备军只有四十万后备兵员,油料储备只够两个月到三个月使用。被德国陆军总部留作预备队的二十八个师,除了三个师,全部都参加了夏季的作战。德军遭受的伤亡,虽只是苏军伤亡的一小部分,但远非轻微,到8月26日止,已达四十四万人,其中九万四千人死亡。到8月底,分配给各处的补充兵员只有二十一万七千人,可是他们到达各自的单位无疑还需要一段时间,因为很多人在到达铁路运输终点之后,还需徒步行军。除了波罗的海地区能利用海上运输以外,油料补充日益困难,其原因是缴获苏联铁路车辆太少,尤其是油罐车就更少。这就是说,若不把苏联的宽轨改为欧洲的标准轨,铁路的利用率是很低的。德军坦克部队的实力,由于人员的伤亡和车辆的损坏,已降到编制定额的一半。灰尘、沙地和长途行驶使发动机严重磨损,而提供新的发动机进行替换,又有困难。摩托车辆也负担过重,按编制,缺少三分之一。由于希特勒决定对新组建的师提供装备应优先于原有的部队,结果坦克和摩托车辆的整个供应状况更加严重。
   部队得不到足够补充的状况,在勃劳希契和集团军群的司令官眼里显得相当严重,而在战场上(尤其是在徒步行军的步兵兵团里)实际情况更比这糟得多,因为人员、马匹的劳累和武器的磨损是无法以统计表的数字反映的。物资短缺和降低补给标准,使人们初步看到了德国今后的命运将发生变化。8月底,古德里安抱怨说,装甲部队已筋疲力尽,战斗力已很有限。他举明策尔的第6装甲团为例。他说,该团按原建制约有一百五十辆坦克,到9月14日能作战的坦克已减少到十辆。到目前为止,坦克兵的伤亡不重,但摩托化步兵连已减员到每连五十人。人们已注意到,新的补充人员缺乏作战经验,也不坚强。没有冬衣。皮靴、短袜和衬衫很缺乏。面包也不能按时供应,汽车的水箱没有防冻液。这还是得到宠爱的装备精良的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的情况。步兵的情况更要糟得多。
   第22步兵师(不仅仅这一个部队如此)注意到:在战斗中新补充的步兵越来越难指挥,各级人员已形不成一个整体,人们不再凭他们的自觉主动采取行动,一切意外发生的情况都得由上级下命令处置。第98弗朗哥苏台德步兵师也有同样的感受。这个师的师长,也是该师军史和日记的撰写人,在评论赖歇瑙这位狂热的陆军元帅所发布的命令——每个下级军官都要在自己的地图图板上写“不停地追”几个大字时,提到种种不祥之兆。机动车辆陷入泥淖无法开动,步兵劳累不堪,每天有几十匹战马在执行任务中死亡。执行一般勤务的装着滚珠轴承的胶轮马车不堪使用,它们难以适应糟糕透顶的道路。在当地征用的农用轻便马车显然不受恶劣环境的限制。德国、匈牙利和爱尔兰良种马由于劳累和饥饿而死去,但当地矮小的俄国马却能生存下来。它们什么都吃,甚至吃白桦树的嫩枝和农舍屋顶铺的茅草。通信兵和摩托通信员开始在森林中失踪。步兵的“休息”成了“执行新任务”的同义语,这新任务是搜索森林,寻找潜藏的敌人。这个步兵师常常沮丧地回忆起送给游击队成百吨弹药的“礼品”。由于没有运输工具,这批军火在新格利鲍夫交给一个俄国老人保管。各步兵连仅剩下三十到四十人。有一个步兵团,从7月31日到8月10日,损失了三十七名军官和一千二百名士兵。这个师在9月27日补充兵员到达时,已减员三千八百人。某个营从补充兵员中分到三十七人,它报告说,这种补充只不过是向大海注入一滴水而已。一个科堡的炮兵连分到十六人,他们冷漠地说:“很明显,在科堡已没有什么人了”。一个团长在9月13日的日记中写道,在这个无边无际的国家里,要征服的土地真够多的。然而,步兵与摩托化部队的看法迥然不同,因为他身后的每英里路都是靠他本人花费力气走过来的。只有步兵能懂得这一点。他们一连好多个星期和污泥、雨水打交道,有时热,有时冷,吃得差,且不能按时就餐。他们拖着疲劳的、长满虱子的身子,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进攻,保护他们的只是他们身上的一张皮。他们的动力除了自身的勇敢和意志外,别无他物可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楼主| 发表于 5.5.2010 18:06:00 | 只看该作者
   9月14日,第98步兵师离开了普里皮亚特沼泽地和南方集团军群赖歇瑙的第6集团军,又走上了新的征途。它尾随着古德里安进行长途行军,向东北方的中央集团军群靠拢,准备攻打莫斯科。起初,人们由于离开了泥泞和沼泽而感到宽慰。他们看到机动车辆在奔驰,感到又回到了欧洲的文明生活。不过,在沙土层很厚的路面上行走,其劳苦非笔墨所能形容;多少马匹疲惫得一跛一拐地走着;车上所载的物品经常被扔掉;这些情景历历在目,使他们兴奋的心情又冷了下来。此时才是9月天气,而不久就阴雨绵绵,刮起寒冷的东北风。在疲倦不堪的步兵赶到之前,所有可以宿营的地方(尽管通常都是十分肮脏,爬满臭虫的房舍)已全被摩托化部队抢先占用了。如果夜晚能有遮身之处,不受寒冷侵袭,那么,白天的种种艰辛还是可以忍受的。当这一点享受也被剥夺时,士兵们感到自己落入了苦痛的深渊。渐渐地诸如刀片、肥皂、牙膏、鞋油、针线等这些普通的日用品也见不到了。9月23日,初次出现霜冻。由于雨淋、寒冷和缺少休息,病员增多了。正常情况下,有病可以住院。但因缺乏运输工具,所有的人都得步行,连病员也不例外。根本不可能把任何人留下,因为此地是以盗匪猖獗著称的。一天又一天地过去,没有什么两样。长长的队伍在倾盆大雨中顺从地默默无声地向前走着。除了马的鼻息声,吱吱嘎嘎的车轮声,以及强风从道路两旁冷杉中刮过时发出的吼声外,什么也听不见。
   纳粹党的宠儿党卫军的遭遇也不妙。阿道夫·希特勒近卫师的侦察营在9月17日得到的补充兵员是军官六人,士兵九十五人。在整个秋季,侦察营的伤亡是军官二十六人,军士四十二人,士兵四百五十人,补充进来军官十一人,士兵一百八十五人,而其中军土仅仅一人。由于痢疾、黄疸病和白喉流行,病员比例上升,以致不久以后,这个营在没有得到上级批准或者上级不知道的情况下,开始私自征募库班的哥萨克人来补充空虚了的队伍。党卫军的指挥官在报告中尖刻地写道,即使在苏军最猛烈的炮火轰击下,党卫军的伤亡也是微不足道的,因为战场上的人数太少了。
   由于战线广阔,机动预备部队不足,德军不得不把部队(尤其是步兵)用于扼守阵地,对付敌人不断增强的压力。8月末,苏军首次获得局部性胜利,有几个师闯入伊耳缅湖以南德军第16集团军的地域。再往南,9月5日,德军被迫放弃小小的耶耳尼亚突出阵地,向后撤退以便将战线拉直,减少伤亡。在9月余下的日子里,苏军对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采取了日益积极的行动。苏联空军出击也日益频繁。看来苏联不缺火炮和坦克,T34坦克使德军担忧害怕,因为37毫米反坦克炮对它不起作用。任何地方也看不到希特勒曾保证会出现的苏维埃政权崩溃的迹象。到9月26日,德军伤亡总数达到五十三万四千人,约占德军东线编制人数的百分之十五。象往常一样,步兵伤亡最重。不管怎么说,除第2装甲集群外,德军坦克的补充状况终于有了改善,坦克数量上升到编制致的百分之七十。推迟对莫斯科的进攻给后勤工作带来一些好处(尽管这种好处微乎其微),因为从哥美耳到罗斯拉夫尔、从明斯克到斯摩棱斯克和经过维切布斯克到托罗彼次等铁路线换轨的工作完成了,这使后勤供应情况有某些改善。在估量这些好处时,还应考虑到防守阵地中伤亡所引起的兵力上的巨大损耗和打防御战总是消耗大量火炮和迫击炮炮弹这两个因素。
   战场上人力和装备不足,只不过是德国经济欠佳的征候。10月9日,德国陆军军需部长瓦格纳扼要地向哈尔德报告说,主要供应不足的是食品、人力和机动车燃料。各战场机动车辆的日常运行每月需油九万吨(不包括特殊用途和训练的需要量)而供油数量相差三千吨。预计储存的橡胶只够用到第二年3月。基辅之战的经验表明,每二万苏联俘虏需德军一个师来执行看守、分类、运送等任务。虽然敌人在战场上丢下大量良好的武器装备,但德军却找不到人来组织和领导收集工作。希特勒想象通过在基辅、维利基卢基、旧鲁萨和迭米扬斯克等地区的清剿行动使两翼的安全已得到保证,于是在9月6日,发出向莫斯科进军的第35号指令。这次作战的代号后来获悉叫“台风”行动。在俄国欧洲部分的中部,通常在9月下旬或10月初天气突然变坏,大雨使一切行动减缓速度或中断,直到10月和11月的霜冻使地面冻硬为止。通常在12月初,降雪已不再融化。在冬季任何时候都可能出现短暂的融雪期。这时,地面和道路又成了雪水和污泥的海洋。由于这一情况,发动和完成莫斯科战役成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楼主| 发表于 5.5.2010 18:07:12 | 只看该作者


图6 向莫斯科进军
   “台风”作战的计划,主要由德军最高统帅部和包克的中央集团军群协商制定,各项计划都由希特勒审定批准。德国情报机关对于莫斯科正前方部署的苏军部队的判断,准确性大大提高,但仍有不完善之处。它认为苏军的战斗序列是:在前方部署的是铁木辛哥的西方方面军的七个集团军,在它的南面是叶廖缅科的布良斯克方面军的两个集团军。对后方的苏军部队情况则一无所知。西方方面军的兵力估计为七十到一百个师,结果证明与实际兵力相差无几。首都莫斯科方向上匆忙建立起来的防线从空中是很容易查明的。
   包克的任务是,在攻打莫斯科之前首先歼灭当面苏联军队。德军计划的基本内容是,以斯摩棱斯克-莫斯科这条线在中央做为基准线兵分两路进行钳形包围,两军将在苏军后方约八十英里的维亚兹马会合。这与从前在明斯克两翼包围苏军的做法大致相似。北路军编有施特劳斯的第9集团军和他指挥的赫特第3装甲集群,也就是原来向明斯克和斯摩棱斯克挺进的德军北翼。北路军共有二十三个师,其中有三个装甲师和两个摩托化师。南路军编有克鲁格的第4集团军和赫普纳的第4装甲集群(此时古德里安仍远在南方)。第4装甲集群(欠一个装甲军)是从北方集团军群调来的。第4集团军(第4装甲集群归它指挥)有二十二个师,其中五个装甲师、两个摩托化师。一当维亚兹马包围圈形成,第9集团军和第3装甲集群将向东北,即沿别累伊-尔热夫-加里宁这条轴线运动,从北面包围莫斯科,并切断莫斯科与西北方面军和列宁格勒地区的联系。德军第4集团军同第4装甲集群将从罗斯拉夫尔出发,经维亚兹马到尤赫诺夫,然后向莫斯科挺进。
   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不久,番号即改为第2装甲集团军)又被调回北方,与它同行的有来自乌克兰的魏克斯的第2集团军。不过,时间不允许这支部队在斯摩棱斯克这个重要地区集结。因此,决定令古德里安的部队从格卢霍夫地区向东北,即莫斯科以南的奥廖尔和土拉发动进攻。古德里安共有三个装甲军和两个步兵军,他的十五个半师中有五个装甲师和四个摩托化步兵师。古德里安的左翼作为向东北进军的一个组成部分,将绕过叶廖缅科的布良斯克方面军的后方。在古德里安的左侧,魏克斯的第2集团军(共八个师)成为连结第2装甲集团军和第4集团军的纽带。它将东进与古德里安的左翼部队在布良斯克会合,完成对叶廖缅科的布良斯克方面军的包围。古德里安将在9月30日发动进攻,两天以后,其他集团军将接着进攻。
   赫普纳在罗斯拉夫尔附近接管了原属于古德里安的一个装甲军。从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群调出一个装甲军给古德里安做为交换。伦斯德特的南方集团军群共调给包克的中央集团军群九个师,其中有两个装甲师,两个摩托化师。仅仅八周以后,当南方集团军群遭到苏军猛烈反击时,他才懊悔不该调出那么多兵力。李勃也不得不从其北方集团军群中调出五个装甲师两个摩托化师,以及里希特霍芬的第8航空军。此后,北方集团军群在列宁格勒附近和整个东北地区便丧失了主动权。曾答应把驻法国的一个步兵师、西班牙蓝色师和两个伞兵团调给北方集团军群,但这不足以弥补其调出的兵力。李勃对任务尚未完成就调走其兵力表示抗议。陆军总部对此置之不理,看来它确信攻打莫斯科即可解除苏军对北方集团军群的全部压力。事实上,中央集团军群的进攻反而增加了苏军对李勃的压力,因为克里姆林宫力图在北方、在乌克兰发动反攻来拯救莫斯科。
   德军的攻势再次有夭折的危险。德军用削弱北方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的办法把中央集团军群的兵力增加到七十个师,其中有十四个装甲师、八个摩托化步兵师。空中支援由凯塞林的第2航空队提供。该航空队由第2和第8航空军组成,共有三十二个航空大队,飞机一千架左右。当时整个东线可供使用的飞机是二千四百架。9月末,德军情报机构估计守卫莫斯科的苏军兵力多达八十个步兵师、十一个坦克兵团师或旅)和九个骑兵师。苏德前线的苏军飞机估计只不过一千一百架。中央集团军群的战线长达四百多英里。包克留作集团军群预备队的兵力不到两个师。陆军总部根本没有预备队。
   7月22日夜间,莫斯科首次遭到空袭,以后连续两天夜间又遭空袭。此时德军已抵达斯摩棱斯克,克里姆林宫日夜等待着德军最后向莫斯利进攻。苏联政府征用民工在莫斯科以西两道防线上急如星火地构筑工事。民工中有四分之三以上是妇女。前一道防线称做维亚兹马防线。它的最北端在奥斯塔什科夫以东约三十英里处,据瓦尔代山不远,中间穿过维亚兹马以西地区,最南端在基洛夫以南,全长二百余英里。后一道防线叫莫日艾斯克防线,在莫斯科以西约八十英里,自沃洛科拉姆斯克至提赫文,长约一百六十英里。此外,在莫斯科以西还有四道弧形防线。防守莫斯科接近地的任务被赋予西部战区。战区司令员是铁木辛哥,至9月中旬,他又被调至乌克兰。西部战区北邻西北方面军,以奥斯塔什科夫为界,南靠西南方面军,以沃洛日巴为界,从北到南,防御正面宽约四百五十英里。战区内有三个独立的方面军。其中主要的方面军是西方方面军,由科涅夫指挥,部署在维亚兹马以西六十英里处,从奥斯塔什科夫湖起至斯摩棱斯克东南约四十英里处的耶耳尼亚。西方方面军由六个集团军组成。预备方面军复由布琼尼临时指挥(他新近由西南战区调至此地),也是由六个集团军组成,部署在科涅夫的西方方面军后方大致在维亚兹马那条线(北起奥斯塔什科夫附近伏尔加河的源头,南至耶耳尼亚)上,成纵深梯次配置。预备方面军,除左翼的部队例外,与敌人没有接触。在左翼,它的两支部队,即拉库金的第24集团军和索宾尼科夫的第43集团军,把西方方面军与布良斯克方面军连接起来。布琼尼担任实际指挥的日子不会太长,只要一出现开战的迹象,他就会被替换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
 楼主| 发表于 5.5.2010 18:07:31 | 只看该作者
   在预备方面军的南面,越过罗斯拉夫尔-基洛夫铁路线,是叶廖缅科的布良斯克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的编成内,当时有彼得罗夫的第50集团军、克列泽尔的第3集团军和哥罗德尼扬斯基的第13集团军以及掩护左翼侧的叶尔马科夫的集群。据说,西部战区有八十三个师、九个骑兵师、十三个坦克旅,共八十万人、七百七十辆坦克和三百六十架飞机。
   直到9月下旬,西部战区还没有意识到德军将对它发动主要攻势,对此,希特勒的变幻莫测的战略又得负主要责任,甚至迟至9月的第三周,德军兵力仍很分散。他们刚完成对基辅的包围,在伊耳缅湖以北仍在进行激烈的战斗。在9月最后一天,对莫斯科进行了这次攻势的第一次突击,这使苏军最高统帅部感到意外。苏军肯定了德军意图之后,立刻停止了一切进攻,当然,这些进攻只是局部性的,目标也都有限。它所有的部队都转入了防御,匆忙准备对付德军的进攻。各级部队都组建了预备队作为反攻和纵深防御之用。战区也组建了预备队,由当时一位方面军副司令博尔金指挥。兵力是从第19、第20、第24和第32集团军抽调的。任何样式的机动防御都在禁止之列,部队奉命死守阵地。
   9月30日,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以前方的三个装甲军进攻叶尔马科夫的翼侧,它们全部集中在相当狭窄的正面上,冒着苏联空军散乱的轰炸,在第一天借助于良好的天气向前推进五十余英里。德军步兵负责保障翼侧,并清除抵抗枢纽。到10月3日,哥罗德尼扬斯基的苏军第13集团军在企图堵住德军装甲部队打开的缺口时,被赶到北面。第二天,苏军后方约一百三十英里的奥廖尔落入德军手中,在此期间,德军左翼的莱梅尔森的第47装甲军突然掉头向北,准备从后方包围叶廖缅科的布良斯克方面军。德军为获得这些胜利所付的代价甚微,可是,当苏军指挥官惊魂稍定时,苏军的抵抗加强了。扎哈尔金的第49集团军原作为预备队部署在后方,即土拉以西的莫日艾斯克一线,这时奉命前出夺回奥廖尔,但为时已晚,战局发生了变化。
   10月1日,当古德里安的进攻所造成的威胁已很明显时,斯大林派出列柳申科接管姆岑斯克和奥廖尔的防务。列柳申科曾被任命为第1特别警备步兵军军长,但手下无兵,因为尚未调集部队。他从莫斯科出发时,只带了一个摩托车团,这是唯一的一支成建制的部队。据他本人说,他在土拉炮兵学校又收集到一些火炮,用土拉市公共汽车牵引。可是,他与友好的慈祥的沙波什尼科夫经常保持电话联系。沙波什尼科夫开始由公路和铁路给他输送零星的部队和分队,答应给他提供卡秋莎火箭炮,条件是不能冒险把火炮丢给敌人。首批从列宁格勒到达姆岑斯克车站的部队是卡图科夫第1坦克旅的部分兵力,它装备的主要是KV型和T34型坦克。这支部队在步兵的支援下于10月6日在姆岑斯克附近通往土拉的大道上,莽莽撞撞地闯入古德里安右翼的施韦彭堡的第24装甲军,接着便是激烈的战斗。在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团军的左侧,第17装甲师已经占领布良斯克市,从而使罗斯拉夫尔到奥廖尔的德军公路和铁路补给线畅通无阻。当晚在中央集团军群的战线上初降冬雪。
   德军对布良斯克方面军的包围行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进展。在西面,魏克斯的第2集团军的步兵稳步地向迭斯纳河前进。他与左侧的第2装甲集团军紧密配合,在布良斯克以南完成了对克列泽尔的第3集团军的部分部队和哥罗德尼扬斯基的第13集团军的包围;在布良斯克以北,也完成了对彼得罗夫第50集团军的部分兵力的包围。10月10日,古德里安接到中央集团军群新的命令。命令详细地列出许多任务,包括清剿布良斯克南北包围圈里的敌人,夺取布良斯克东南大约五十英里的库尔斯克,继续向土拉进军等。全部任务立即执行。古德里安意识到(很可能他是对的)这些命令是来自高于中央集团军群的司令部。当他要求给这些任务以某些优先照顾时,却不予答复。由于天不停地降雪,雪随落随融,地面和道路不久就成为深陷的泥潭,从而使机动作战根本无法进行。车队又一次停顿不前。用飞机给那些孤立的部队空投大包绳索,使他们能用履带式车辆把陷在泥水中的车辆拖出。
   10月6日以后,叶廖缅科及布良斯克方面军与莫斯科最高统帅部完全失去联系。10月8日晚,他命令被围部队在夜间撤退。他的部队中不少人逃出了重围。10月17日,苏军第50集团军在布良斯克以北被围的那部分部队投降;苏军在城市以南的抵抗到10月25日才停止。第3、第13和第50集团军掉队的极多,被俘约五万人。第50集团军军长彼得罗夫阵亡。
   到10月15日,第2装甲集团军仍由于天气不佳,行动缓慢,还没有越过姆岑斯克。从奥廖尔到土拉只有一条良好的公路,由于行驶的车辆过多和天气恶劣已不堪使用。苏军工兵在路旁埋下了地雷,炸毁了桥梁。德军只得用树干一连数英里地敷设急造军路。车辆用油奇缺,进一步限制了机动性。在此地区,苏军已在加速撤退,可是,10月24日,叶廖缅科仍然接到命令叫他尽快撤到掩护莫斯科南侧的土拉-耶列次防线。实际上叶廖缅科的方面军已被歼灭,虽然苏联提供的消息未予承认。
   特鲁布切夫斯克附近的德军第1骑兵师掩护着古德里安的左侧,逼近布良斯克南面的包围圈。10月9日夜间,开始降大雨和零星雪花,此后,雨连绵不断。到处是积水。洪流冲过树林,把平地冲成沟渠。用第1骑兵师历史撰写人的话来说,道路状况之糟简直是灾难性的。机动车辆没有拖拉机牵引就不能移动,马匹在软泥中深陷到腹部,甚至最轻的大车也需一组挽畜才能拖走。油料、口粮和饲料的供应中断。人们找不到栖身之处。东普鲁士的骑兵丝毫不以为奇地看着一个高级司令部和猪及家禽挤在一个肮脏的单间房子里歇息。消灭布良斯克包围圈内的敌人并非容易,因为这儿的森林枝叶茂密,人迹罕见,遍布原始沼泽灌木丛和水生植物丛,与德国的森林并不一样。在其中搜寻苏军士兵是一件危险而且代价大的事情。俘虏供称,苏军第3集团军司令部就在附近某处,但第1骑兵师却没有找到。
   略往东北方,即克鲁格第4集团军右翼,第52步兵师在10月13日大雨滂沱时,已从苏希尼奇转移至卡卢加,穿过了森林地带。残留下的一般军用大车,因为车身过低而被丢在路沟里。于是德军又从地里抢来俄国农家大车。除了每个炮兵连可有两门轻炮和两个前车外,所有物品都从车上卸下丢在沿途。每门炮由十匹马牵引,后面跟着没有上挽具的备用马匹。用不到两天,马蹄铁就从马蹄上脱落,不过在泥水中行走不要马蹄铁也可以。倒霉的步兵就大不一样了。他们在没膝的泥淖中跋涉前进的时候,长筒靴常被泥粘掉。皮鞋开始破裂。在第一天行军后,马拉行李车尽管很轻,但还是跟不上队伍。除了从农民家里抢来的茶和土豆外,没有吃的东西,糊里糊涂的士兵们不由地盼望起冰封地冻、寒冬季节的来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楼主| 发表于 5.5.2010 18:07:43 | 只看该作者
   在此其间,远在北方的斯莫棱斯克-维亚兹马方向,苏军的境遇糟糕已极。德军第9和第4集团军向莫斯科发动主要攻击时,天气极佳。10月2日,在这第一天的攻击结束时,施特劳斯的第9集团军和赫特的第3装甲集群,已在霍缅科的苏军第30集团军和卢金的第19集团军的接合部突破苏军防线。赫特共有三个装甲军,但他用前面两个装甲军发动攻击。沙尔的第56装甲军则向第聂伯河上的霍耳姆以及维亚兹马进攻,而赖因哈特的第41装甲军先向东、再向东北方向前进,指向伏尔加河上游的尔热夫。除了霍耳姆西南苏军一个坦克旅进行反击外,抵抗远比预计的要弱。由于天气好、地面坚实和第3航空军的空中支援有力,坦克很快越过了第聂伯河上游,向维亚兹马进逼。在通往维亚兹马的北方进攻轴线上跟随赫特的装甲集群穿过霍耳姆的第35步兵师说,虽然敌人修建了两个多月的工事很牢固,可是,在德军突然奇袭下,苏军惊慌失措,除了10月7日以前进行了三天激战外,抵抗很弱。德第35步兵师在十天进军中,俘敌八千五百人。
   在斯摩棱斯克-维亚兹马进攻轴线以南,布琼尼预备方面军的拉库金第24集团军和索宾尼科夫的第43集团军,首先遭到克鲁格的第4集团军和赫普纳的第4装甲集群的进攻,并在德军强大的压力下溃散。不到两天,赫普纳的装甲集群已越过所谓的维亚兹马防线,在10月4日占领斯帕斯杰缅斯克和基洛夫,第二天占领尤赫诺夫和莫萨尔斯克。当夜,布琼尼报告说,总的形势十分严重,因为赫普纳已插到他的侧后,自南向北迫使其翼侧收缩兵力。任何坚守阵地继续作战的企图,只可能导致西方方面军和预备方面军的崩溃。10月6日晚,这两个方面军都奉命向维亚兹马战线以东进行全面撤退,博尔金的部队和预备方面军的第31、第32集团军负责掩护。在此关键时刻,苏军统帅部没有采用简单的惯用的控制局面的办法,而是采用了复杂的变更部署的办法。第30集团军由第31集团军接替,第16集团军所有的师调给第90集团军,罗科索夫斯基的第16集团军司令部将接管维亚兹马地区所有部队的指挥权。这时,维亚兹马已遭到德军第3和第4装甲集群合围的威胁。事态的发展再一次使这道命令无法付诸实施,西方方面军和预备方面军内部的通信联络中断,两个方面军失去了指挥。博尔金拼凑起来的预备队和第31集团军被击败。10月7日,第19、第20、第24和第32集团军以及博尔金的部队被第3和第4装甲集群包围在维亚兹马以西的地区。包围圈内的部队继续进行抵抗,对保卫莫斯科作出了贡献,但抵抗既不坚决,时间又不长,因为持续一个星期就缴械投降了,被俘不下六十五万人。估计至少有四十五个师被歼。
   莫斯科一片恐慌,造成10月16日的大批人员外逃,难民堵塞了道路。在首都,虽然斯大林、国防委员会和大本营留下未走,可是很多政府部门和外交使团被命令撤到内地的古比雪夫。很多官员及其家属,未经批准,也加入了逃难的行列。盗匪丛生,英国大使馆被抢。10月19日,宣布莫斯科被围困。
   10月5日和6日,斯大林打电话到列宁格勒,命令朱可夫返回莫斯科。这时,朱可夫与库利克陆军元帅有些不合,而且并非从今日始;因此,他除了让费久宁斯基暂时负责指挥列宁格勒方面军之外,还把参谋长霍津派给走入歧途的库利克,并于10月7日乘飞机返回莫斯科。最高统帅部与科涅夫的西方方面军和布琼尼的预备方面军的联系已大体中断。正在患严重流感的斯大林无法了解前方的局势。朱可夫匆忙乘车离开莫斯科向西行驶。当晚,他不太费力地找到科涅夫的司令部,了解到被围的具体情况。叶廖缅科的方面军对德军的抗击发展不平衡,至于布琼尼,则全无消息。10月8日清晨,朱可夫将此情况电告斯大林后,又出发寻找布琼尼,据信他在马洛亚罗斯拉韦次附近。在克服了种种困难,多次盘问士兵之后,他找到了由参谋长阿尼索夫和大本营代表麦赫利斯为首的预备方面军司令部。性情乖戾的麦赫利斯劈头就问;“你来干什么?”可是,对于敌我双方情况,这两个人几乎都一无所知。他们也不知道布琼尼的下落,担心他已与第43集团军同归于尽。两天以来,从科涅夫那里也未得到消息。朱可夫便离开了他们(他们忙于下命令收罗零散的队伍和掉队的士兵进行整编),又出发去寻找布琼尼。
   正如朱可夫所说,根本无法解救被围困在维亚兹马大包围圈内的部队,因为没有这方面的兵力,于是决定把凡可以收集到的部队都放在莫斯科前面的莫日艾斯克防线上。这些部队加在一起不超过十四个步兵师、十六个坦克旅和四十个步兵团,共计九万人。部队于10月14日开始集中,分属下列几个集团军的司令部:罗科索夫斯基的第16集团军、戈卢别夫的第43集团军、扎哈尔金的第49集团军和列柳申科的新编第5集团军(后由戈沃罗夫指挥)。各集团军在莫日艾斯克防线上又调整了部署。波格丹诺夫受托主管这条防线工事的准备和相互配合等工作。不过,更多的军队正被调往这一地区。此刻,从远东开始抽调兵力。库罗奇金的西北方面军和铁木辛哥的西南方面军也调运了一些部队到莫斯科地区。10月10日,朱可夫先接管预备方面军的指挥权,然后又接管西方方面军的指挥权,把两个方面军并为一支部队。西方方面军司令员科涅夫被任命为朱可夫的副司令,索科罗夫斯基任参谋长,布尔加宁任军事委员会政治委员。科涅夫任此新职时间很短。德军赖因哈特指挥的第3装甲集群此时正向东北运动,在10月14日进入第22、第29和第31集团军后方的加里宁,迫使这三个集团军仓卒后撤,在莫斯科以西又发生了新的危机。10月17日,组建了由科涅夫指挥的新的加里宁方面军,其编成内有:沃斯特卢霍夫的第22集团军、马斯连尼科夫的第29集团军、霍缅科的第30集团军和瓦杜丁领导的作战组。这条新战线与西成直角,东自加里宁起,西至奥斯塔克夫湖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
 楼主| 发表于 5.5.2010 18:08:00 | 只看该作者
   朱可夫负责防御通往莫斯科的所有通道,指挥这些防线上的所有部队。莫斯科军区司令阿尔捷米耶夫在朱可夫领导下负责莫斯科城防。10月18日,施因姆的第40装甲军在博罗季诺附近与苏军三个坦克旅激战之后,进入离莫斯科约六十英里的第二道防线上的莫扎伊斯克。莫扎伊斯克防线已在马洛亚罗斯拉韦次和博罗夫斯克附近,被孔岑的第57装甲军突破,另外在卡卢加附近被费尔贝尔的第13军突破。在莫斯科南面的纳罗佛敏斯克和波多利斯克地区受到威胁。莫斯科与土拉的联系有被切断的危险。为对付这一局面,在该地区建立一个新的由叶夫列莫夫指挥的第33集团军。戈卢别夫的第43集团军得到加强。莫斯科的三道防卫圈用路障、支撑点和反坦克障碍物来增强防守能力。用志愿入伍和征召服役的工人组成三个工人师。颁布了加强对平民进行政治和军事管制的特别命令,其中包括建立军事法庭和必要时就地枪决违法者的命令。
   到10月中旬天气终于变坏为止,勃劳希契司令部每日战况图所标示的德军进展情况是令人非常满意的,但并不反映真实情况。已获悉古德里安的部队未能取得新的进展,看来是在姆岑斯克附近陷入了困境,但当时还未能意识到很快天气会使一切行动中断。10月14日,勃劳希契以陆军总部的名义下达命令,当然也就是希特勒的命令,扼要指明中央集团军群以后的作战步骤。对莫斯科将围而不打并拒绝任何有条件的投降。在此奇怪的前提之下发出的各项军事命令也同样是行不通的。这些命令要求把已经集中起来准备歼灭西方方面军和夺取莫斯科的部队再度完全分散开。魏克斯的第2集团军将从库尔斯克开赴沃罗涅日,同时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团军将夺取土拉,从东南包围莫斯科。克鲁格的第4集团军将牵制莫斯科西面的苏军,同时赖因哈特的第3装甲集群和赫普纳的第4装甲集群将从东北包围莫斯科。施特劳斯的第9集团军,将从加里宁-斯塔里察一线北上到瓦耳代山地区的上沃罗切克,配合北方集团军群行动。这些调动将把中央集团军群的兵力铺开在长约六百英里的战线上。勃劳希契的这个计划遭到包克的反对。包克想从最近、最直接的路线攻打莫斯科。
   从10月中旬起,越来越坏的天气减缓了莫斯科正前方德军推进的速度,就像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团军在姆岑斯克地区被坏天气所阻一样。在姆岑斯克,严冬于十天前就已降临。那时的悲剧现又重演。斯摩棱斯克-莫斯科公路干线的交通已断。在一片海洋似的泥淖中,一切轮式车辆都无法行驶。只有履带式车辆和当地的农用马车还能行动。整师整师的队伍停止不前,寸步难移的车队、分队散布在百英里长的路途上。由于过度劳累和缺少饲料,马匹成千地死去。火炮和重型装备被陷在胶一般的泥泞中。反坦克炮无法运到前面去对再度增多的苏军坦克作战。很多通信车脱离了司令部。补给系统停止工作。除了紧急空投补给品任务之外,再也派不出飞机执行任何其他任务。即使可用履带式牵引车拖走一些轮式车辆,但由于交通条件恶劣,有限的油料很快就消耗一空。搁浅的部队有饿死的危险。
   克鲁格的第4集团军约有三十六个师的兵力部署在莫斯科以西的纳腊河一线。它进展甚微,不但没有牵制住苏军,自己反而无法脱身。这里的德军处境令人担忧。第98弗朗哥苏台德师,完成了六百英里长途行军,走出乌克兰,在维亚兹马战役刚刚结束时与第4集团军会合。它从莫斯科以西约六十英里的马洛亚罗斯拉韦次向前进攻,当第17装甲师在普罗特瓦河对岸受阻时,它把追击的任务接了过来。浓云低垂,雨雪不断,但是,步兵们由于装甲部队落在后面而能在堆放杂物的棚舍中过夜,不再受冻了,陷在泥中的装甲部队只得在野外过冬。好几个星期以后,其中一部分才又能开动,在此期间,它们经常同苏军溃散的队伍和游击队交锋。运输队只有借助夺来的苏联拖拉机才能行动。该地苏军后卫部队作战机动灵活,他们在树林和灌木丛中留下很多敌后小分队。在纳腊河,苏军的抵抗复又十分顽强。俘虏中发现不少蒙古人和卡耳穆克人,据传战前建立的西伯利亚的部队和伞兵部队也投入战斗。德第289团的各个连队的兵力只相当于排,它夺下了切尔尼谢高地,但敌人一个反击就把它赶了下来。这种事情在过去还从未听说过。以前,德军步兵占领某地,是不可能被赶走的。第289团在强击炮的配合下又夺回高地,但远离了装甲部队。他们立即遭到敌人的反冲击,大群高呼“乌啦”的布尔什维克很快又把这个团赶了下来。德军遭到苏军迫击炮和火箭炮的猛烈轰击。火箭炮的杀伤力差,很多德国兵因此保住性命,但是苏军炮兵和自动武器的优势火力使德军遭受巨大损失。第98师悲叹道,敌人至少在弹药供应方面没有困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4.11.2024 22:15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