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食味
德国频道
楼主: 零下68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二战将领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1.5.2010 13:06:22 | 只看该作者
即时机票
雷德尔元帅


   纳粹德国海军相对于陆军和空军而言力量较弱,由于德国出海口的狭窄和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德国海军没有能与老牌海上强国英国相抗衡的水面部队,但二战中德国海军的表现却令人难忘,这都要归究于他的两位组织者,卡尔.邓尼茨海军元帅,埃里希.雷德尔海军元帅.
    埃里希.雷德尔海军元帅.出生在1876年4月24日汉堡万茨贝克镇一个中学校长家庭。 1894年他从其父的学校毕业,改变了原先学医的计划,加入了海军.
      1894年考入基尔海军军官学校。1897年毕业后,任“德意志”装甲舰通信官,这是使他成为一个新型军人的时代,海军已技术化了.
   1897年年轻的雷德尔跟随德国皇太子赫里希指挥的舰队驶望中国胶州湾,在航行中,雷德尔指挥军乐团,表现出极高的音乐造艺,并写《菲律宾的叛乱》一书,得到皇太子赫里希的赏识.
   1900年4月9日,雷德尔晋升为中尉,并调任驻基尔水兵第一大队的副官,一年后又调任“ 蟋蟀 ”号的第一航海官.后来因膝盖受伤休养了几星期,他完成了关于"克里米亚战争中陆海军的协力"的研究报告.10年后,他就在侵略挪威的战争中作了一次模范式的指导.
   1903年入海军学院深造。除学习军事主课外,还掌握了英、法、俄、西等多国语言。1905年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并被晋升为海军上尉。随后,担任海军情报处第一科长,主编《海军观察》和《航海》杂志。因其的写作成就,威廉二世皇帝颁发四等红鹰勋章.
     1909~1911年,被调到德国皇帝游艇上服务,受到威廉二世皇帝的赏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雷德尔曾先后服役于“ 塞德利茨 ”号、“吕佐夫”号和“科隆”号等战舰,参加过亚茅斯和日德兰大海战。战争结束后晋升为海军上校,并于1920年 7月调入柏林海军档案处,整理官方海战资料。
     1922到23年间他的两本一战海战的书集出版了,雷德尔还在柏林大学学习准备考取博士学位,1922年他被晋升少将,担任海军参谋部教育总监,雷德尔设立了指挥和参谋训练班,及海军各专科学校。
     1924年他接任北海轻舰队司令,以巡洋舰“ 汉堡 ”号为旗舰,1925年晋升中将,任波罗的海战站长。
     1926年5月31日日德兰大海战10周年的那一天日基尔大学哲学院授予雷德尔中将名誉博士学位,1928年,雄心勃勃的雷德尔出任海军参谋长,并晋升为海军上将。
    1935年升为德国海军总司令。为了重建德国海军,他上台伊始,就采用迂回战术和隐蔽手段,躲过《凡尔赛和约》对德国建造战舰的限制,积极扩充海军军备。特别是希特勒上台和1935年《德英海军协定》签订后,更加快了扩建海军的步伐。他大力加强战列舰、巡洋舰和潜艇的建设,并启用潜艇专家邓尼茨重建潜艇部队。
     1938年,雷德尔进一步提出了一个洋洋大观的“Z”号海军扩充方案。1939年 1月,希特勒欣然批准了这个迎合纳粹帝国扩张野心的“Z”号方案,并将“有功之臣”雷德尔晋升为海军元帅。到欧战爆发前夕,德国海军几乎在一无所有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支颇具规模的舰队。
     1939年 9月欧战爆发后,雷德尔为配合纳粹德国军队陆上的进攻,针对其主要对手英国皇家海军实力雄厚的特点,制定了避免与英主力决战,集中兵力专司破坏和袭击敌人海上交通运输线的“海上破袭战术”,派出大批潜艇、袭击舰和大型战列舰,在大西洋上连续不断地袭击盟国商船,在前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 1939年 9月至 1942年底,仅德国潜艇就在北大西洋等地共击沉盟国商船 2177艘,达 1104万吨。
    1941年5月21日,“俾斯麦”战列舰击沉英国“胡德”战列舰重伤“威尔士亲王”战列舰,后被英国海军围歼,之后德国再无力量进行大规模的水面作战了.但“俾斯麦”战列舰和1939年自沉的“施佩伯爵”战列舰在战斗中的表现令人刻骨铭心.
     1942年秋,希特勒强令雷德尔同时派出潜艇和重型水面舰只,联合切断盟国的北极航运线。12月底,雷德尔派出 8艘战舰袭击英国船队,结果受挫。
     1943年 1月,因与希特勒在海军战略方面发生意见分歧而辞职。
     1945年 5月德国战败后,雷德尔被苏军俘获,押往莫斯科。

        1945年 11月 28日,纽纶堡国际军事法庭以战争罪判处其无期徒刑。雷德尔海军元帅却上书法庭要求死刑,但被驳回,1947年 7月 1S日,被关进施潘道监狱。1955年9月获释出狱,定居基尔,并出版了回忆录《我的一生》。

      1960年 11月 6日, 84岁的雷德尔病死于基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1.5.2010 13:07:04 | 只看该作者
德国陆军上将古德里安



德国陆军上将古德里安
  “只有能在任何条件下当机立断、大胆行动的人,才能取得胜利。”

                                 ——德国陆军上将古德里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非战场,德国装甲兵的坦克曾一度创下令世人瞩目的骄人战绩。追溯这一战争往事,人们不能不想到被敬誉为“德国装甲兵之父”的一位人物,他就是德国装甲兵总监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陆军一级上将。


  德军中尉之后

  1888年6月17日上午,星期天的阳光和煦地照耀在普鲁士的绿色原野上。在维斯杜拉河畔的库尔姆市(今赫尔姆诺)的一家医院里,年轻的步兵连长菲德列·古德里安中尉喜得贵子,他为自己的爱子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并希望这个啼哭不停的男婴将来能与祖父一样成为一名将军。

  自幼在军营中长大的小古德里安受到祖、父两代普鲁士军人传统作风的熏陶,用功学习且好胜不已。1901年4月 1日,父亲在小古德里安13岁时就把他送入了设在巴登的卡尔斯鲁厄陆军军官预备学校。两年后,小古德里安不负父望,以优异成绩进入位于柏林近郊的大里西特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正式开始了军校学员的生活。

  经过两年的严格军校生涯,古德里安于1907年2月毕业,获得准尉军衔,被分派到洛林州的第10轻骑兵营任职,开始其漫长的职业军官生涯。一年半后,古德里安晋升为陆军中尉,转赴汉诺威的部队任职,并在那里娶了一位医生的女儿马格丽特小姐。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古德里安中尉告别妻子,奔赴西线战场参战。在这次大战中,古德里安是无名上尉,职位频繁转换,但在大战结束前却有幸在德国陆军参谋本部任职三个月,在此他大开眼界。古德里安在大战中有悲有喜:悲者是父亲去世,他伤心地写道:“他是逝世使我丧失了一个在军人典型和人格方面可以作为楷模的榜样”;喜者是自己生下两个儿子,他们后来也都成为德国军官,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但在两次大战期间,在德军第5骑兵师任职的古德里安上尉就开始思考古老的骑兵部队的未来发展问题。大战结束后,复兴中的德国面临着任何使战败的德军迅速恢复强大战斗力的问题,这与古德里安对于新的机动兵力的探索不谋而合,正如古德里安本人所言:“我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的活动就是与德国装甲兵建立密切的关系。虽然我是轻骑兵出身,而且也无任何的技术训练,但是命中注定了我一定要和‘机械化’发生密切的关系。”

  《凡尔赛和约》限制德国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曾在大战中担任营长的古德里上尉只能降任骑兵连长。1921年 1月,古德里安幸运地被选调到德国国防部运输兵总监部担任参谋。他开始研究装甲车辆问题,并将注意力集中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初露头角的坦克——这一兼具机动力、攻击力和防护力于一身的新式武器。当时在装甲兵理论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是英国,古德里安非常崇拜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因为哈特是世界上第一个注意到坦克集中使用的人;有人因此称古德里安是利德尔·哈特的未曾谋面的学生。当时,哈特和富勒等装甲兵理论的先驱者们已不满足于将装甲车辆仅仅视为步兵的一种支援武器,而是试图凭借装甲车辆的大规模使用而发展出一种全新可行的战术理论;但遗憾的是,他们的先进军事思想在此时并不为保守的英国军界所接纳。

  推崇装甲兵作战理论的古德里安上尉同样难获德国军队里那些年迈将领们的认可。古德里安在《军事周刊》上不断撰文鼓吹装甲兵作战理论,而老将军们仍坚持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线式防御的守旧思想。尽管如此,古德里安作为德国装甲兵作战理论研究的第一人而小有名气;但当有人称他是“专家”时,他却谦逊而不乏幽默地说;“在一个盲人的国家里,一只眼睛的人也就有资格出来做皇帝呀”。1923年冬,古德里安兼任战术及战史教官,四处宣讲自己的观点:“我希望由于我们的努力,在将来可以把我们的机械化部队由勤务兵种发展成为战斗兵种。”

  尽管受到德国军队守旧势力的顽固阻挠,但古德里安却远比他的英国老师更加幸运,因为此时德国有一个野心勃勃的阿道夫·希特勒在力主扩军备战,他认为战争中重要的不是军队的数量,而是军队的速度和与飞机合作的技巧;希特勒构想遍组装甲兵团,使机动进入一种全新的境界以具有攻无不克的功效。而阿道夫·希特勒在数年后出任了德国总理。

  大胆探索装甲兵作战理论

  1927年10月,结束了三年教官生涯的古德里安少校被调赴新组建的参谋本部运输处,从事使用卡车运输的研究工作。一年后,他在参谋本部运输部队训练处兼任坦克战术教官,但直到此时他竟从未亲眼见过一辆坦克,因为《凡尔赛和约》不允许德国拥有坦克这样的重型武器装备,所以他只能进行纸上谈兵式的理论研究。不久,古德里安赴瑞典坦克部队访问,得以首次亲眼看见真正的坦克,并有机会亲自驾驶坦克,获得了极为珍贵的体验;他下决心要努力促成德国早日组建自己的装甲兵部队。他后来在《回忆录》中说:“我在1929年逐渐相信,无论是单独使用坦克还是坦克与步兵协同作战,都不可能达到具有决定性的价值。在各兵种的组织下,坦克应居于主要地位,其他兵器都应配合装甲兵的需要而居于辅助的地位。把坦克配属在步兵师里是绝对错误的。事实上我们所需要的是一种装甲师,其中包括一切支援部队,以使坦克得以充分发挥战斗效力。”

  1930年2月,古德里安少校出任第3机械化营的营长。几经波折,他拼凑成一支拥有模拟坦克的装甲搜索营,充当德军第一支供试验用的“装甲兵部队”,并全力投入战术演习。他又遇上好运,新任运输兵总监的鲁兹将军思想开明,很欣赏对新战术的研究。1931年10月,已在年初晋升为陆军中校的古德里安升任机械化兵总监部参谋长。这使他有可能从纸上谈兵开始为德国装甲兵部队的组织编制和武器装备进行初始的实际工作。他确信装甲兵将发展成为一个在战术上具有决定性价值的兵种;其组织应以装甲师为基本单位,进而组建成装甲军。为使德国陆军的众多将领们接受自己的新观念,古德里安中校做了大量的艰难工作,他后来幽默地谈到自己的成果:“最终,新观念的建立者还是战胜了马匹;大炮还是战胜了长矛。”


扛纸板练习的部队成为闪电战的先锋

  古德里安还亲自参与了德国坦克的研究设计工作。他认为装甲师应配备轻型和中型两种坦克;一个坦克营的编制应是三个轻型坦克连和一个中型坦克连。1932年夏,德国运输兵总监鲁兹将军首次组织了一次包括加强步兵团和坦克营在内的混合演习,此次演习充分展示了使用装甲兵部队和机械化部队的前景。

  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扩军备战的国势使古德里安获得一个有利的大环境。在一次新兵器发表会上,古德里安精心展示了一支小型装甲兵部队受阅,希特勒在主席台上脱口高呼:“这就是我所需要的东西!这就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默默站在一旁的古德里安不禁发出了由衷的微笑,因为他从希特勒激动的表情上看到了德国装甲兵部队的远大前途。

  1934年春,古德里安出任新组建的机械化部队上校参谋长(司令官是一贯支持古德里安的鲁兹将军)。不久,德国总统兴登堡去世,希特勒独揽德国军政大权。1935年夏末,古德里安出任新组建的装甲兵司令部参谋长。同年10月1 5日,德军组建三个装甲师,古德里安上校被任命为第2装甲师的师长,由此开始他日后非同凡响的装甲兵指挥官生涯。经过艰苦的整训工作,第2装甲师在一年后成为可与各兵种密切协同的一支作战部队。

 

  1936年8月1日,古德里安晋升为陆军少将;一年后,他出版了《注意!装甲兵部队!》一书,大胆阐述了对建设德国装甲部队的基本意见。此时,古德里安少将已成为德国陆军中一颗急速升起的明星。好运还在继续降临,1938年2 月,在希特勒直接掌控的运动中,古德里安又晋升为陆军中将,出任陆军第16装甲军的军长;而他本人事先对此事竟一无所知,还是从报纸上看到了自己的升职命令。

  初 试 牛 刀

  1938年3月10日,德国陆军参谋总长贝克上将紧急召见古德里安,命令他亲率第2装甲师参加定于3月13日进行的兼并奥地利的行动。

  按照命令,古德里安中将要亲率第2装甲师在24小时内长驱250英里,赶到德奥边界的巴索集结地域。满怀信心的古德里安率部完成了这次在当时令人难以置信的急行军,充分显示了装甲师优于步兵师的优点。12日上午,第2装甲师越过边界,于当天中午驶达希特勒的故乡林兹,奥地利在当天成为德国的一个省。13日凌晨1时,第2装甲师在强烈的暴风雪中到达维也纳。

  在这次事先未作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古德里安的装甲兵部队在两天时间里完成了约420英里的暴风雪长途急行军,使希特勒得以在两天内未费一枪一弹就吞并了奥地利。古德里安率领的装甲兵部队初试牛刀,就成果显著;他由此更加坚信装甲兵的广阔发展前景。

  同年10月上旬,古德里安中将又亲率第16装甲军的第1装甲师、第13和第20两个摩托化步兵师,参加了《慕尼黑协定》允许的合并捷克苏台德地区的行动,仅用三天时间,这三个师就全部到达德国与捷克斯洛伐克两国的新国界。在三天的入侵行动中,希特勒在古德里安的部队里呆了两天,亲眼目睹了装甲兵部队的行动情况,对古德里安及其装甲兵部队产生了极佳的印象。回到柏林后不久,古德里安出任新设立的机动兵总监一职,随即被晋升为陆军二级上将。但这个新职务的权力十分有限,古德里安只能利用仅有的这份权力来推动德国装甲兵部队的发展。1939年3月中旬,德国出兵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古德里安的老部队第16装甲军再次参加了入侵行动。

  1939年9月1日凌晨4时45分,德国军队向波兰发动全面进攻,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重新出任军长的古德里安亲率其第19装甲军(下辖第3装甲师,第2、第20摩托化步兵师)在第一攻击波中冲到曾贝堡以北地区的前线。作为军一级的指挥官,古德里安的这一勇举在整个德军中首开先河。

  9月5日,希特勒巡视前线,向古德里安询问部队的伤亡情况。古德里安报告说,在“波兰走廊”战役中,自己指挥的4个师有仅150人阵亡、700人受伤;希特勒听后非常惊奇,随后说起希特勒自己参加上一次世界大战时,他本人所属的团在首次作战中的死伤就超过2000人。古德里安对于坦克集中的运用,给希特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古德里安1939年9月22日在波兰检阅部队

 

 

  9月29日,波兰战役结束。在此次入侵行动中,德军装甲兵部队与空军部队联合作战的理论第一次受到了实战的检验,装甲兵部队大显其能。古德里安在战后的《回忆录》中写道:“波兰战役对于我的装甲兵部队而言,还是第一次火的洗礼。我觉得他们已经充分地表现出它们的价值,并且证明自己对它们的建立所做的工作没有白费。”古德里安所崇拜的英国军事理论大师利德尔·哈特则总结指出:“1939年的战事结局,可以归结为两句话:在东方,一支陈旧得无法救药的军队,被一支应用新技术的小坦克部队加上占优势的空军所瓦解;而在西方,一支动作迟缓的军队,却不能及早施展任何有效的压力。 ”的确,德国装甲兵部队在波兰战役中的成功表现,使古德里安和他所竭力倡行的装甲兵作战理论赢得很大的声誉。10月2 7日,51岁的陆军二级上将古德里安由希特勒亲自授予“骑士铁十字勋章”,并于宴会中被安排在元首的右边座位。希特勒对于装甲兵部队的作用和古德里安为此所做出的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再 显 身 手


  1939年10月9日,希特勒在给陆军将领的一份指令中发出战争命令,认为进攻西欧是德国的唯一出路。古德里安重新接管了第1、第2、第10三个装甲师和“大得意志”步兵团,并参加制订未来西线战场的作战计划。他反对德军传统的全面进攻理论,强调指出:“最重要的就是充分利用装甲兵所有的全部实力,对于一个具有决定性的地点施以奇袭式的打击,使突击出的楔形地区具有足够的宽度和深度,这样便可以使他们不必考虑侧翼的安全,而去尽量扩展战果。因此,装甲兵团根本无须等待步兵。”

  1940年5月11日凌晨,古德里安率领第19装甲军越过卢森堡边界,当天就抵达比利时的国界处;继而进攻亚尔丁山区。12日下午,古德里安的两个装甲师攻占了法国历史名城色当。14日黄昏,第1装甲师突破法军最后一道防线安德内斯运河,攻占辛格莱和芬德利西,敲开了通往英吉利海峡的大门。17日,第1装甲师攻占利贝章和克雷斯;两天后强渡索姆河。20日下午,古德里安的装甲兵部队已全部赶至英吉利海峡,顺利完成战前所接受的战略任务。德军装甲兵部队的神速进展,得益于古德里安倡行的以装甲兵部队单独深入为战略渗透的理论。古德里安不仅打乱了法军指挥的时刻表,同时也打乱了德军进攻的时刻表。可以说,正是古德里安的装甲兵团在前面拖着德国陆军前进,德军才很快取得了击败英、法、比、荷同盟军的重大战果。

  而当古德里安的装甲兵部队于5月20日全部抵达法国阿布维尔附近的大西洋海岸时,希特勒根本就没有料到德军的攻势是如此迅捷而顺利。直到一天以后,希特勒才理清思绪,命令古德里安所部继续向北推进,占领英吉利海峡诸港口。5月 24日,古德里安率部攻至达格拉夫林,离英国远征军部队最后一个逃生的港口顿刻尔克仅有10英里;但就在此时,希特勒亲自命令停止攻击行动。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及其右翼友军第41装甲军,只能按兵不动,眼睁睁地看着英国远征军的部队从顿刻尔克撤回英国。希特勒为什么要在此关键时刻下令停兵,已成为一个有待解开的历史谜团了。而古德里安在战后写道:“假使最高统帅部没有突然制止第19装甲军的前进,那么顿刻尔克早就已经攻克,而且胜利的成果也远非现在的可以比拟,假使当时我们能够俘虏到英国远征军的全部兵力,那么未来的战局发展恐怕也很难预言了。无论如何,像这样一个大规模的军事胜利,也可以使外交家多了一个讨价还价的机会。不幸得很,这个大好机会却给希特勒个人的神经质弄糟了并彻底失掉了。”

  5月28日,希特勒任命古德里安为新组建的古德里安装甲兵团司令官。该兵团由第39装甲军和第41装甲军及一些兵团直属部队组成,归A集团军群的利斯特第12集团军节制。第39装甲军下辖有第1、第2装甲师和第29摩托化步兵师;第41装甲军下辖第6、第8装甲师和第20摩托化步兵师。

  6月9日,古德里安装甲兵团随第12集团军参加了强渡塞纳河的攻击行动,突破法军防线的装甲兵团如入无人之境,势不可挡,于14日攻越马恩河,占领格雷城。17日午夜,古德里安率部攻抵瑞士边境的潘塔里;希特勒再次对古德里安的神速进展深感惊讶。古德里安装甲兵团在10天内长驱400公里,俘虏法军25万人,创下战争史的奇迹。


  6月22日,德、法两国在1918年签订休战书的贡比涅森林中相同的一节火车车厢里,签署了《停战协定》。6 月30日,即将离任的古德里安向自己的装甲兵团全体官兵发表告别文书称:“从塞纳河直到瑞士边界的伟大胜利,将成为战争史上用机动部队实施突破的一个英勇战例。”为表彰古德里安在法国战役中的突出表现,希特勒于7月19日在德国国会上当众宣布将古德里安晋升为德国陆军一级上将。


  闪电战

  法国战役结束后,德军用俘获的装备来扩充自己的装甲师和摩托化步兵师;古德里安奉命整编和训练装甲兵部队。就在此时,希特勒决心要进攻苏联;德国陆军参谋总部制订了对苏作战的机密计划“巴巴罗萨”。古德里安对参加整训的部队说:“摆在你们面前的战役,将是一个极其困难的战役,其困难的程度要比波兰战役、法国战役不知道要高出多少倍,希望你们在今后的训练中能够确实向我们要求的那样去做”。当然,古德里安此时对下一个作战对手的消息所知是有限的。

  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以武装部队总司令的身份签署了“巴巴罗萨”作战计划,其总目标规定为:“用装甲兵部队纵深楔入的大胆作战,摧毁俄国西部的苏联陆军主力,并且要防止有战斗准备的俄军完整无损地撤退到俄国的广阔地区去。此次作战许多的最后目的是要建立一道从伏尔加河到阿尔汉格尔的防线,以对付俄国的亚洲部分。”

  自从1941年6月起,大批德军陆续隐蔽地向苏联边界附近集结,希特勒共投入146个师的兵力,计有3580 辆装甲作战车辆、60万辆运输车、7180门大炮、1830架作战飞机和75万马匹。全部德军分为北方、中央和南方三个集团军群,将从北、中、南三个方向进攻苏联。

  为达成闪击效果,德军组建了四个装甲兵团;古德里安担任第2装甲兵团司令官,他和霍斯上将的第3装甲兵团一同归中央集团军群节制。第2装甲兵团的兵力配备情况是:第24装甲军下辖有第3、第4装甲师,第10摩托化步兵师,第1 骑兵师;第46装甲军下辖有第10装甲师,党卫军祖国步兵师,大德意志步兵团;第47装甲军下辖有第17、第18装甲师,第29摩托化步兵师。

  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兵团和霍斯的第3装甲兵团的任务是,像铁钳的左右两臂一样伸向敌军纵深的后方,并在苏联境内纵深250英里处,即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实施合围行动。希特勒赋予古德里安的是最为艰巨的任务:在进攻的首日从布勒斯特—里托夫斯克的两边渡过布格河;在突破苏军防御阵地后尽快扩大战果,直趋罗斯拉弗尔—艾尔雅—斯摩棱斯克地区。目的是要阻止苏军重新收集残部,再构成一条新的防线,从而为整个对苏作战奠定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6月14日,在柏林最高军事会议上,希特勒问古德里安:“你要多少时间才能到达明斯克?”古德里安起身答道: “大约需要五、六天时间。”

  1941年6月22日,正值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日子,又是星期天。凌晨3时15分,德军开始进攻苏联;古德里安指挥自己的装甲兵部队渡过布格河,突破苏军前线的防线,如入无人之境地沿着通往明斯克的公路奔驰。在进攻中,古德里安多次亲临第一线,仅24日一天里就有三次险些丧命。27日,古德里安的部队抵达明斯克,实现了他向希特勒所作出的承诺。7月8日,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官冯·包克元帅宣布:“对明斯克的两路夹击已告成功”;其具体战果为:击毙苏军数万人,俘获近29万人;俘获和击毁坦克2500多辆、火炮1500多门、飞机250多架、机动车辆数千辆。估计共消灭苏军22个步兵师和相当于7个坦克师、6个机械化旅的兵力。古德里安和霍斯的两个装甲兵团的大纵深快速突破,为中央集团军群的成功合围立下了首功;因此,古德里安获得了一个“飞毛腿海因茨”的绰号。

  古德里安的下一个目标是斯摩棱斯克;这是一把打开莫斯科大门的钥匙。7月10日,第2装甲兵团的先头部队到达第聂伯河一线;14日,攻占了斯摩棱斯克城东的第聂伯河大桥;16日夜,攻占了斯摩棱斯克城。次日,希特勒发布命令,授予古德里安“铁十字勋章”上的橡树叶,古德里安在德国陆军授勋名单中名列第5。

  7月27日,古德里安意外接到希特勒的命令,要他率部与第2集团军合力进攻戈梅利。古德里安对此大惑不解:自己的装甲兵团明明已逼近莫斯科,而偏偏要在此关键时刻放弃这个战略目标,而折兵东南去歼灭那里的苏军部队。古德里安原来就对希特勒两线作战的决策极不赞同,将1941年6月22日对苏进攻这一天视为“赌命的一天”,此时接到这样的命令,他甚至认为希特勒是一个神经有毛病的疯子。为说服希特勒继续实施对莫斯科的进攻,古德里安于8月4日和23日两次面谒希特勒,竭力陈述己见;但未获成功,因为绝大多数高级将领都闭着眼睛顺从希特勒。

  在这样,在希特勒的命令下,攻势正盛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在莫斯科城外暂停了进攻的脚步,除了少部兵力留作正面防御外,其主力部队则分两路分别投入乌克兰和列宁格勒(仅圣彼得堡)战区;古德里安也不得不率部加入南方集团军群的行列,参加基辅会战。基辅会战虽歼灭了苏军60万兵力,并占领了富饶的乌克兰和顿涅茨盆地,但已疲惫不堪的古德里安装甲兵团却要为在严冬到来之前拿下莫斯科而不得不立即投入新的进攻作战。

  在莫斯科城外受挫

  经过一系列作战,德军装甲兵部队损失严重。到1941年8月底,古德里安装甲兵团的坦克仅存四分之一;到9月底,经过补充的古德里安装甲兵团的坦克也只能达到原编制数的一半。此时,他手下拥有第24、第47、第48装甲军和第 1骑兵师、第34、第35步兵军;古德里安装甲兵团被改编为第2装甲集团军群。

  9月30日凌晨,古德里安的坦克部队向其正面的苏联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官为叶廖缅科)的叶尔马科夫集群侧翼发起强劲的攻势;三天后占领了布良斯克,使布良斯克方面军与莫斯科最高统帅部完全失去了联系。但10月上旬,该战区下起了大雨,后又变成初雪,到处的泥潭使机动作战无法进行,古德里安的坦克部队一筹莫展。10月中旬,希特勒命令:对莫斯科围而不打,并拒绝任何有条件的投降。于是,德军的进攻行动停滞下来。


  10月24日,古德里安的部队几经波折后攻占了姆岑斯克,转而进攻图拉。29日,第2装甲集团军群的先头部队终于推进到距图拉仅3英里之处。只要攻占图拉再向前稍作楔入,就可以完成对莫斯科的最后包围。但深陷泥潭之中的古德里安坦克部队却再也走不动了。11月上旬,莫斯科地区首次降雪,低温虽使道路结冻利于坦克行动,但又使身着夏衣的德军陷入严寒之中。不久,古德里安部队又开始出现严重的冻伤情况,他在致友人的信中透露出沮丧的心情:“我们的计划一再延期,严冬即将来临,我们只有坐等敌人争取到更多的时间。这对于我军的官兵来说,才真正是一件殊堪痛苦的事情。一切都使我十分伤心。虽有满腔的热情,但却无补时艰。那个可以作具有决定性打击的时机已经错过,今后能否再有这样的机会,更是不可知之数。未来的局势将会怎样发展,恐怕只有天知道。我们只有存着一线希望,奋勇前进,但是困难重重,真是不知如何才能度过······。我希望不久我可以给你写一封比较愉快的信。我是最不怨天尤人的。但是在这个时候,却很难使一个人能够勉强提起精神来。”

  情况当前严重。严寒冻结了坦克的汽车的燃料,凝滞了润滑油,身穿夏衣的德军官兵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每个团因冻伤而减员者都超过500名。古德里安在11月21日的日记中写道:“在这种天寒地冻、衣着维艰的环境里,再加上人员装备的惨重损失和油料的奇缺,真使一个指挥官对于他的责任感到吃不消。时间愈长,我就愈感到压力的重大。这种重大的责任,即使是世界上意志最坚强的人,也会感到难以承受。”

  尽管如此,而远在德国的希特勒仍主张继续进攻,他根本就不考虑前线的实际困难。古德里安部队只能向图拉作艰难的进攻,但遭到苏军顽强而有力的抵抗。12月4日,亲临第一线的古德里安不得不放弃毫无希望的进攻行动,作出自己自战争以来第一次的撤退决定。鉴于严酷的现实,德中央集团军群总部也向古德里安发出了“立即结束图拉战斗”的命令。而在此时,古德里安开始产生失败情绪,他在12月8日写道:“在过去的几个月当中,一切都是一个大问号······。我并不是为我个人打算盘,我所忧虑的是我们德国的前途。”战争开始时的那个不可一世、无坚不摧的“飞毛腿海因茨”古德里安再也见不到了,新的古德里安成为一个极力主张退守的将军。

  但是,希特勒却命令古德里安及其部队坚守原有阵地,不得退却。古德里安于12月20日飞返东普鲁士求见希特勒,力陈己见。希特勒却严令他:“如果无险可守,就应该就地挖掘战壕固守,绝不许再放弃任何一寸土地!”12月26日上午,在前线的古德里安遭希特勒解除职务;30日,他返回柏林的家中。这是古德里安仕途中首次受挫。古德里安明白,自己从此再也不会受到希特勒的信任了。不久,赋闲在家的古德里安就细心地发现,自己作为一名曾经立下赫赫战功的陆军上将,也受到了秘密警察的监视。

  无可奈何的装甲兵总监

  1943年2月上旬,古德里安同自己的好友、陆军人事处处长小凯特尔将军通了一次电话,获悉自己的复职已没有希望。55岁且心脏病缠身的老人古德里安心灰意冷地打算返回故乡购置了一份房产,彻底告老还乡去过田园休闲生活。

  2月17日,正要启程返乡的古德里安突然接到陆军人事处打来的电话,要他立即赶赴大本营去接受元首的召见。2 0日上午,古德里安在大本营获悉元首想任用自己出任装甲兵总监。这时的战局已迫使德军装甲兵部队作大的改革,参谋本部和军需部之间产生了严重分歧;特别重要的是装甲兵部队对最高统帅部已丧失了信心,他们坚持要求由一名真正的内行来指挥装甲兵这个兵种。而希特勒本人也被装甲兵部队和坦克制造等问题搞得焦头烂额,于是想到重新启用古德里安。

  面对此时的情况,古德里安当即向大本营提出自己复出任职的条件。他说:“既然是国家和装甲兵重建的需要,我愿意接受元首的这一任命。但是,元首必须先答应我所提出的某些先决条件。即:第一,如果要我出任装甲兵总监,那么就必须既不受参谋总长领导,也不受训练军总司令管辖,而要直接受元首本人指挥,并只对元首本人负责。第二,为了真正提高装甲兵部队的战斗效率,在兵器装备方面的发展,兵工署和军需生产部门必须尊重我作为装甲兵总监的意见。第三,为发展全军的装甲兵事业,党卫军和空军所属的坦克部队,在组织和训练方面,也应该接受装甲兵总监的监督。”古德里安还特别强调指出:“我提出的这些条件,并非是为了谋求个人权力,而完全在为使这一职务能够真正发挥出它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我这样一个久病初愈的人,实在不愿再为部门之间扯皮的事而浪费宝贵的精力。希望你将我的意见如实地转达给元首,并向他声明,除非他同意我所提出的条件,否则这次召见就没有必要了。当然,如果元首不能同意我所提出的条件,我也决不强求。我将飞回柏林去,按照我自己原来的打算,回到故乡安度余生。也希望元首今后再不动启用我古德里安的念头。”

  多多少少让古德里安感到意外的是,希特勒非常爽快地接受了他所提出的全部条件,并于当天下午在元首书房里亲切接见了古德里安,与他进行了单独的谈话。希特勒还特意在自己的书桌上摆放了古德里安在战前所写的著作和文章,以显示自己对古德里安的重视。希特勒首先表示:“自从1941年我们分手以来,就再也没有见过面。那个时候有许多误会,这是我很抱歉的。我还是需要你的帮助并完全接受你提出的条件,请你正式出任装甲兵总监。”继而,希特勒手指书桌说:“你在战前所写的文章,我又重新读了一遍,发现你对未来发展的预见,有许多地方在这次战争中都已得到了验证。现在我想为你提供一个机会,让你把理想变成现实。”

  2月28日,希特勒以元首的名义发布命令,任命古德里安为装甲兵总监,同时明确授予古德里安如下的主要权力:

  (一)装甲兵总监对我负责,促进装甲兵种的未来发展,以使其成为决胜的武器。该总监直属我个人。他具有与军团司令相当的指挥权,并为装甲兵种的首席军官。

  (二)与陆军参谋长会商后,装甲兵总监对于装甲兵部队及陆军中的大型机动单位的组织和训练,都负有全责。

  (三)在我指导之下,装甲兵总监有责任决定各部队所应分配的车辆数额。

  (四)凡与装甲兵指挥、装备、训练和组织有关的战斗经验报告,装甲兵总监都有审核权。

  (五)在其有关职权范围之内,装甲兵总监有权向陆军参谋本部各单位下达训令。同时各单位也应奉命与他合作,并提供他一切的便利。

  应该说,希特勒的此项命令赋予古德里安极大的权力,这在当时德军的其它兵种中是绝无仅有的。当时其它兵种的司令官几乎没有什么自主权,他们一切的命令都要受到希特勒的控制。

  古德里安立即将自己的办公室设在战前他任机动兵总监时的旧址;并迅速选调了一批得力的校级军官,他们大多数是在前线装甲兵部队负重伤而在国内修养的军官,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待他们身体康复后,再由其他从前线 回来养伤的军官代替。古德里安就是采用这种轮调方式,使自己始终有效地同前线保持密切的联系;有时甚至还派出一些军官充任自己与前线部队联络官,以便及时了解最新的情况。

  上任不久的古德里安重新燃起了雄心,要通过重建德军装甲兵部队来挽救岌岌可危的德国,此时他知道等待他的是一条艰难的荆棘之途。古德里安首先用几天时间,马不停蹄地考察了德国主要的坦克制造工厂,提出了《1943年德军装甲师和机械化步兵的组织方案》,其核心思想是:在尽量节省人力和装备的前提下,通过改用新武器和新战术,来增强德军装甲兵部队的战斗效率。但是,这个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受到了来自各方的重要阻力。古德里安在3月底还飞赴苏联前线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官冯·曼施坦因元帅的司令部,实地考察在那里投入实战使用的虎式坦克的作战性能和战术经验。但此次前线之行却使他不慎染上了痢疾,并从此留下了病根。春末夏初,古德里安两度飞赴法国前线战场视察装甲兵部队。

   

古德里安视察新式武器虎式坦克

  5月2日,希特勒在慕尼黑召集紧急会议,要在东线战场发动一次攻击行动。古德里安在会上反对希特勒的主张,他说:“这次进攻实在是毫无意义和得不偿失的。要知道我们刚刚完成了东线战场装甲兵部队的再编组和再装备工作。此次攻势必然会使我们的坦克部队遭受到严重的损失,而这一损失则是我们一年的坦克产量都无法弥补的。再者,今年生产出的新坦克,都必须用来组建西线战场的机动总预备队。因为最迟到1944年春,英美盟军就会在西线登陆。总之,这次东线的攻势必将影响到西线的防务。另外,德军的虎式和豹式坦克尚未完成验收,而且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现在草率地将这些有问题的坦克投入实战,其结果只会是使我们自己陷入被动。”

  但是,决心已定的希特勒根本就听不进古德里安明确的反对意见,于1943年7月4日下令发动了代号为“城堡” 的东线攻势。德军在东线南北战场共投入17个装甲师、3个机械化步兵师和16个步兵师,但在苏军强力抵抗下造成惨重伤亡;到7月22日,东线德军装甲兵部队的坦克就损失过半。古德里安无奈地写道:“我们算是遭到了一次具有决定性的挫折。那些辛辛苦苦改编完的装甲师,在这一战中却受到了严重的损失,使它们在一段很长的时间内都恢复不了元气。它们是否还来得及参与下一轮东线作战,都已经很成问题;至于若想在明年春天用它们来对付盟军的登陆威胁,则希望就更加渺茫了。”

  1943年夏末秋初,英国皇家空军出动数百架飞机,两度空袭了德国卡塞尔市,重创了设在那里的坦克制造工厂,从而使德国装甲兵部队的坦克产量大为减少。而在此时,苏军新型的T—34型坦克正源源不断地从工厂驶往前线,在广阔的战场上驰骋攻击了肆意碾压,使德军部队的伤亡数字直线上升。

  于事无补的努力

  自1943年2月起,古德里安上将为重建德国装甲兵部队苦苦奋斗了一年,但令他失望的却是收效甚微。在这一年里,德军只在东线应付苏联军队的反攻,情况还不算太糟。而古德里安心里非常清楚,随着1944年的来临,盟军在西线开辟第二战场已是指日可待,德军最终将陷入可怕的两面作战困境。

  一年来重建装甲兵努力的失败,使古德里安深切认识到,自己的目标无法实现,最大的障碍是来自高层希特勒及其所谓的亲信。这些决策者们的出尔反尔,常常将白纸黑字的严肃命令所赋予他的权限当作随意的儿戏。其实,早在出任装甲兵总监后不久,古德里安就看出整个德国军队的指挥系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东、西两线各有百万德军部队,却分别由陆军参谋本部(东线)和最高统帅部(西线)负责指挥,两者各自独立行事并时常因兵力调动发生分歧,从而使得整个德军的兵力难以作统筹的部署。

  古德里安认为,只有改组最高统帅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指挥系统的不统一和最高指挥机构的不得力状况。为此,古德里安试图通过希特勒的亲信来实现改组最高统帅部的目的。1943年3月和7月,古德里安两次拜访纳粹德国的宣传部长戈培尔。戈培尔完全同意古德里安的主张,但处于对元首的惧怕,他至死也未敢向希特勒进言。古德里安又去拜见纳粹特务头子希姆莱,结果也是大失所望。同年11月,古德里安登门会见副参谋总长约德尔上将,同样是无功而返。

  连续的碰壁使古德里安意识到,德国军政大员们慑于希特勒的个人权威,都不敢向元首提出不同的看法。于是,他下决心找机会直接面谏元首本人。1944年1月的一天,古德里安终于获得一次同元首单独共进早餐的机会。他首先向元首进言,德军兵力已不足以同时应付两线作战,为了从东线抽出更多的兵力投入西线,应在东线建立一条坚固的防线。希特勒表示:假如前线将领们知道自己的身后有一条坚固的防线,那么当他们受到敌人猛烈进攻时就只会不战而退了。古德里安接着向元首建议说:“我真诚地希望元首尽可能少过问军事指挥问题,而把它交给三军参谋总长去处理。作为元首,应该任命一位自己信任的将领担任真正的参谋总长,从而把目前这种杂乱无章的指挥系统清理出头绪来。”幸亏希特勒此时心绪颇佳,古德里安才没有遭到劈头痛斥;但希特勒则对古德里安建议的真实动机产生的怀疑,甚至怀疑这是在企图限制自己的权力。

  在间接和直接的全部努力均告无效之后,古德里安便将主要精力投向两线战场的防御问题上。1944年2月,古德里安赴法国前线视察,同西线战场总司令伦斯德元帅和西线装甲集团军司令官盖尔上将会商了反登陆作战问题。他们三人一致认为:盟军的空中优势会限制德军地面部队的调动;反登陆作战的成败,关键在于建立一支适当的装甲预备力量;装甲部队应部署在所谓的“大西洋壁垒”的后方,以便在敌军主攻方向明确后,迅速调往截击。

  从前线返回之后,古德里安立即向元首指出,西线战场上作为预备队主力的装甲师,其部署的位置都过于接近海岸线,不利于实施迅速调动。希特勒表示:“目前的兵力部署是应B集团军群总司令隆梅尔建议的,你最好再去法国与他当面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早在20多年前,古德里安曾是隆梅尔的下属。他非常钦佩隆梅尔,认为他充满活力,料事如神。而隆梅尔也很器重古德里安,1942年9月当自己因病离开北非战场时,他曾向元首举荐当时赋闲在家的古德里安接替自己的指挥职务。但古德里安此时再赴法国见到隆梅尔时,却发现昔日的悍将早已成为一名对盟军空中优势谈虎色变的将领。

  这两名均以装甲作战而名盛一时的著名将领,在西线兵力的使用上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隆梅尔认为,在盟军强大的空中优势下,运动战已绝不可能。古德里安指出:“正是由于我们空中和海上都居于绝对的劣势,所以我们才必须发挥唯一的陆上优势。只有大规模的陆上优势,才是我们唯一的获胜机会。为充分发挥这种陆上优势,我们就必须集中使用装甲力量。我的意见是应将所有的装甲部队分成两个兵团,分别集中在巴黎的南面和北面,以随时准备开往盟军真正的登陆地点,投入作战。”

  两位装甲战专家在会商中各持己见,互不相让,最终发展成为激烈的争吵。拥有丰富实战经验的隆梅尔竟然当面职责古德里安是从东线方面来的一个完全没有见过世面的“乡巴佬”。一听此言,古德里安就决定不再理会隆梅尔了。后来在6月上旬,盟军实施了诺曼底登陆战役,古德里安的预言,得到了确切而可怕的验证。

  最后的陆军参谋总长


  1944年6月6日,盟军在法国北部诺曼底当前发起了强大的登陆作战行动;希特勒大肆宣传的所谓固若金汤的“ 大西洋壁垒”不堪一击。6月22日,苏联军队向德军东部战线发动了准备已久的进攻,直捣德国最精锐的中央集团军群;7 月4日,苏军跨越1939年以前的波兰边界,向东普鲁士推进。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形势,部分德军高级将领向希特勒建议,趁大部分德军实力完整的时候,应设法立即结束战争;但遭到希特勒的拒绝。与此同时,德军少数将领中的反希特勒秘密组织也加紧了活动。1944年7月20日,在东普鲁士戒备森严的希特勒“狼穴”大本营,发生了暗杀元首的炸弹爆炸事件;希特勒的右臂被灼伤,但得以幸免一死。此次著名的“7·2 0事件”后,一大批涉嫌的德军高级将领受到严厉的处置。其实,早在1943年春天古德里安出任装甲兵总监后不久,反希特勒的秘密组织就正式接触了古德里安,希望能邀他一同参加谋反行动。但古德里安认为他们的谋反行动方案就像空中楼阁一样不可靠,因此谢绝加入;但古德里安也没有向秘密警察揭发谋反组织的行动。

  7月21日中午,古德里安奉命晋见元首。希特勒裹着绷带,面谕古德里安出任陆军参谋总长(仍兼装甲兵总监)。鉴于前任参谋总长因元首对自己的无理干预而先后五次提出辞呈,希特勒严令古德里安:“无论何时,不论何故,你都不得借故提出辞职的要求。”

  其时,陆军参谋总长的权力仅限于东线战场;所谓的陆军参谋总长,不过是东线战场的总传令兵而已。而古德里安此时深知东线战场的局势已危如累卵;那么,此时他为什么要从元首手中接受这一吃力不讨好的差事呢?古德里安后来说:“军人应该服从命令的。尤其是当时东线战场的情形已经糟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为了挽救数百万德国军民的厄运,我也非跳入火坑不行。假如此时我拒绝受命,坐视东线的德军和我的故乡沦陷,那么我在道义上简直就是一个懦夫了。”

  7月24日,德国陆军的老式军礼遭强迫废止,代之以纳粹的敬礼,以“作为陆军对元首不可动摇的效忠和陆军与纳粹之间最紧密团结的象征”。古德里安以陆军参谋总长的名义发布命令,向最高统帅部保证陆军全体军官永远效忠希特勒。

  当古德里安来到设在陆军总司令部的参谋总长办公室时,却发现参谋本部各办公室已空无一人,前任参谋总长不等办理交接早已离去。古德里安首先将参谋本部迁回东普鲁士的原址,并迅速任命一批军官组成了参谋本部的工作班底,集中控制整个东线作战机构。但自“7·20事件”后,希特勒极不信任陆军,坚持自己亲自处理陆军的一切事务。古德里安不甘于充当传声筒和应声虫,要求获得自己应有的权力,却遭到希特勒的严词拒绝。

  1944年6月22日,在朱可夫元帅和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指挥下,苏军实施了“巴格拉季昂”攻势;至7月3日,共歼灭德中央集团军群25个师,并迫其一再后退。8月上旬,古德里安命令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官舍纳尔上将:迅速拟订一个将部队全部撤回里加以西的计划。但希特勒坚称:“波罗的海的每一寸土地都要坚守”,否决了古德里安的撤退方案。8月2 0日,苏军向南乌克兰集团军的战区发动攻势,罗马尼亚军队的防区立即崩溃,大批罗军掉转枪口进攻德军。至此,希特勒才下令撤退;但为时已晚,有16个师的德军在多瑙河一线受到全歼。古德里安对此只能仰天长叹。

  8月25日,盟军攻陷巴黎,整个西线已呈土崩瓦解之势。古德里安主张:主动撤回部队,缩短防线以保护德国本土。但希特勒却坚持主张:无论东线还是西线,都要死守现有防线。在希特勒眼中,西线高于东线,古德里安的东线只能居于次席地位。

  面对东线俄军的强大攻势,古德里安只能从防线部署上动脑筋来弥补兵力和装备的严重不足。古德里安提出,将“主防线”和后面的“最后防线”完全分开,二者相距为12英里。但希特勒对此大为不满,只允许两条防线之间相距短短的一两英里。1945年1月,当苏军发动猛烈攻势并突破德军的主防线时,由于最后防线与主防线相距太近,结果是主防线、最后防线和预备队完全混合在一起,使德军整个防线在苏军的第一次进攻之下就全面崩溃。

  希特勒获悉此事后大发雷霆:“一定要追究当时设计和建筑防线者的责任。我一贯主张两条防线之间应该相隔12英里以上,是哪个混蛋下了这样不合理的命令?!”古德里安豪不客气地当面回敬道:“正是元首你自己做的好事。”在当初的会议记录稿面前,希特勒无可奈何地默认了自己亲手铸成的错误。

  终遭免职投降盟军

  陆军参谋总长古德里安虽然使出浑身解数,仍不能挽救德军在东线的败局。但希特勒仍想在西线再作反攻,继而击败东线苏军的冬季攻势。1944年12月16日,希特勒不顾反对意见,孤注一掷地实施了突出部作战行动。只能冷眼旁观的古德里安在《回忆录》中写道:“这次突出部大攻势的失败,就可以算是我们军事领导方面的最后一幕悲剧。到12月24日,任何稍有理智的军人都可以认清这次攻势是已经输定了。现在就是再赶紧转变新的方向,恐怕也不一定来得及了。”

  12月24日,古德里安在大本营会议上指出,苏军已集中168个步兵师、23个装甲军和1个骑兵军的兵力,将于1945年1月12日实现三路大规模进攻。而希特勒却说:“你的这些情报完全是受了敌人的欺骗。这是自成吉思汗以来最大的骗局!”古德里安再三争辩有无济于事。

  古德里安再次赴东部前线同德军将领们一道研讨战策。1945年1月9日,古德里安再次晋见元首,要求他加强东线,采取缩短战线的措施;结果遭到希特勒的痛斥。元首这种对不利情况采取装聋作哑态度的做法,被古德里安称为“鸵鸟政策”外加“鸵鸟战略”。

  1945年1月中旬,古德里安预料中的苏军大规模攻势如期发动,德军东部防线遭突破。希特勒对前线指挥官们大为不满,他发布一道令所有德国将军深感震惊的元首命令:“师级以上部队的指挥官非经正常途径将他的意图报告给最高统帅部并让元首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指挥之前,不得下令进攻、反攻或撤退。”此举意味着德军师以上各级指挥机构的权力都遭剥夺了。

  1月12日,苏军发动进攻,顺利向西推进;希特勒命令古德里安以现有兵力进行苦战。中旬末,德军驻波兰华沙部队不顾元首的死守命令而撤离华沙。希特勒闻讯后要处罚有关责任人员。古德里安挺身直言:“一切的责任都应该由我个人来负。如果你一定要拘押询问什么人的话,那么这个人就是我。”

  1月25日,古德里安登门会见德国外交部长李宾特洛甫,提出应设法在西线进行和谈,以便抽调全部兵力赴东线抵抗苏军;并随之在西线战场向盟军投降。次日,希特勒在会议上高声说:“当参谋总长跑去见外交部长,告诉他东线的情况是任何严重,并主张设法是西线求得休战的时候,那他多少就已经犯了卖国的重罪!”

  2月初,古德里安因为撤军问题又一次同元首发生冲突。古德里安说:“不撤回部队,我们就无法累积保卫首都的预备兵力。我可以向你保证,我完全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这最后的一句话惹恼了元首,希特勒跳起双脚怒吼道:“你怎么敢向我讲出这样的话来?难道你以为我不是为德国而战吗?我一生都是完全为德国而奋斗的!”此情此景,吓坏了当时在场的其他将领们。当别人责怪他怎么可以这样同元首进行冲突时,古德里安十分冷竣地回答说:“一位政治家一定要准备接受反对他的意见,准备听信真理,否则他就不配做一个政治家。”说完这番话,古德里安整理了一下衣冠,头也不回地在众目睽睽之下大步离去。

  在此之后,在东线作战指挥问题上,古德里安又多次顶撞元首。3月28日,在一次军事会议结束时,希特勒单独留下了古德里安,对他说:“古德里安上将,你的健康问题使得你必须请六个星期的病假。”古德里安终于被希特勒解除了陆军参谋总长的职务,仅保有有名无实的装甲兵总监一职。

  1945年3月30日,古德里安上将携夫人住进慕尼黑附近的一家疗养院,良好的医疗条件使他的心脏病得以大大的缓解。5月初,古德里安独自一人来到刚刚迁移到蒂罗尔的装甲兵总监部,要在这里静候大战的结束。此时,古德里安获悉元首希特勒已经自杀身亡;海军元帅邓尼茨成为继承人。

  5月9日零时,德国代表在柏林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次日,古德里安率装甲兵总监部全体人员向美国占领军投降。不久,古德里安被关进纽伦堡监狱。

  1948年,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释放了已被羁押三年的古德里安;法庭认为他在大战中只是战争的执行者,而没有虐待战俘和屠杀无辜平民的罪行,因此不能被指控为战争罪犯。

  出狱之后的古德里安有着严重的心脏病,但他仍然一如既往地迷恋着坦克。为揭示德国装甲兵发展的历程,总结自己的装甲兵部队作战指挥经验,他开始动手进行写作。不久,古德里安出版了自转著作《一个士兵的回忆》。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评论说:“这本书是当时德国所发表的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充实、最真实和最有启发性的个人回忆录。内容极为翔实,很有史料价值;作者那样坦白和热情,使人读下去有一种轻快之感。在这本书中,一个曾经大规模创造历史的人,亲自把他怎样用一种新观念来形成历史的真实故事讲给我们听,而这一段历史的结束却也完全在他个人意料之外。”

  古德里安又动手撰写了一部关于1935至1945年间德国坦克部队的发展及其战术的专门著作《坦克——前进!》。未及完稿,古德里安于1955年5月14日就病逝了,终年66岁。同是骑兵出身的德国装甲兵将领奥斯卡·门泽尔少将最后协助出版了古德里安的这部遗作。

  利德尔·哈特对古德里安作了如此的评价:“他具有历史上一切名将所有的共同气质。他具有敏锐的观察力,随时能找到奇袭的机会,使敌人措手不及;他的思想和行动都迅速无比,使敌人无喘息之余地;他懂得如何把战略和战术配合使用;并能获得部下的拥戴,使人乐于为他效死。创立理论的人是很难有机会验证他的理论的,可是古德里安却偏偏获得了这个机会,把他的幻想力和经历结合在一起,就使他对于这个机会可以充分地加以发展,因此就获得了革命性的结果。”

  的确,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所提出的装甲兵突击理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得到了实现,并创造出一连串令人眩目的战争奇迹。综观古德里安的战术思想,就是“只许集中,不许分散”。这个观念创造了古德里安奇迹。虽然德国最后以战败收场,但古德里安在“为将之道”上创立的典范,为后世的军人留下了良好的模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1.5.2010 13:07:21 | 只看该作者
德国陆军上将古德里安



德国陆军上将古德里安
  “只有能在任何条件下当机立断、大胆行动的人,才能取得胜利。”

                                 ——德国陆军上将古德里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非战场,德国装甲兵的坦克曾一度创下令世人瞩目的骄人战绩。追溯这一战争往事,人们不能不想到被敬誉为“德国装甲兵之父”的一位人物,他就是德国装甲兵总监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陆军一级上将。


  德军中尉之后

  1888年6月17日上午,星期天的阳光和煦地照耀在普鲁士的绿色原野上。在维斯杜拉河畔的库尔姆市(今赫尔姆诺)的一家医院里,年轻的步兵连长菲德列·古德里安中尉喜得贵子,他为自己的爱子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并希望这个啼哭不停的男婴将来能与祖父一样成为一名将军。

  自幼在军营中长大的小古德里安受到祖、父两代普鲁士军人传统作风的熏陶,用功学习且好胜不已。1901年4月 1日,父亲在小古德里安13岁时就把他送入了设在巴登的卡尔斯鲁厄陆军军官预备学校。两年后,小古德里安不负父望,以优异成绩进入位于柏林近郊的大里西特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正式开始了军校学员的生活。

  经过两年的严格军校生涯,古德里安于1907年2月毕业,获得准尉军衔,被分派到洛林州的第10轻骑兵营任职,开始其漫长的职业军官生涯。一年半后,古德里安晋升为陆军中尉,转赴汉诺威的部队任职,并在那里娶了一位医生的女儿马格丽特小姐。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古德里安中尉告别妻子,奔赴西线战场参战。在这次大战中,古德里安是无名上尉,职位频繁转换,但在大战结束前却有幸在德国陆军参谋本部任职三个月,在此他大开眼界。古德里安在大战中有悲有喜:悲者是父亲去世,他伤心地写道:“他是逝世使我丧失了一个在军人典型和人格方面可以作为楷模的榜样”;喜者是自己生下两个儿子,他们后来也都成为德国军官,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但在两次大战期间,在德军第5骑兵师任职的古德里安上尉就开始思考古老的骑兵部队的未来发展问题。大战结束后,复兴中的德国面临着任何使战败的德军迅速恢复强大战斗力的问题,这与古德里安对于新的机动兵力的探索不谋而合,正如古德里安本人所言:“我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的活动就是与德国装甲兵建立密切的关系。虽然我是轻骑兵出身,而且也无任何的技术训练,但是命中注定了我一定要和‘机械化’发生密切的关系。”

  《凡尔赛和约》限制德国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曾在大战中担任营长的古德里上尉只能降任骑兵连长。1921年 1月,古德里安幸运地被选调到德国国防部运输兵总监部担任参谋。他开始研究装甲车辆问题,并将注意力集中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初露头角的坦克——这一兼具机动力、攻击力和防护力于一身的新式武器。当时在装甲兵理论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是英国,古德里安非常崇拜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因为哈特是世界上第一个注意到坦克集中使用的人;有人因此称古德里安是利德尔·哈特的未曾谋面的学生。当时,哈特和富勒等装甲兵理论的先驱者们已不满足于将装甲车辆仅仅视为步兵的一种支援武器,而是试图凭借装甲车辆的大规模使用而发展出一种全新可行的战术理论;但遗憾的是,他们的先进军事思想在此时并不为保守的英国军界所接纳。

  推崇装甲兵作战理论的古德里安上尉同样难获德国军队里那些年迈将领们的认可。古德里安在《军事周刊》上不断撰文鼓吹装甲兵作战理论,而老将军们仍坚持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线式防御的守旧思想。尽管如此,古德里安作为德国装甲兵作战理论研究的第一人而小有名气;但当有人称他是“专家”时,他却谦逊而不乏幽默地说;“在一个盲人的国家里,一只眼睛的人也就有资格出来做皇帝呀”。1923年冬,古德里安兼任战术及战史教官,四处宣讲自己的观点:“我希望由于我们的努力,在将来可以把我们的机械化部队由勤务兵种发展成为战斗兵种。”

  尽管受到德国军队守旧势力的顽固阻挠,但古德里安却远比他的英国老师更加幸运,因为此时德国有一个野心勃勃的阿道夫·希特勒在力主扩军备战,他认为战争中重要的不是军队的数量,而是军队的速度和与飞机合作的技巧;希特勒构想遍组装甲兵团,使机动进入一种全新的境界以具有攻无不克的功效。而阿道夫·希特勒在数年后出任了德国总理。

  大胆探索装甲兵作战理论

  1927年10月,结束了三年教官生涯的古德里安少校被调赴新组建的参谋本部运输处,从事使用卡车运输的研究工作。一年后,他在参谋本部运输部队训练处兼任坦克战术教官,但直到此时他竟从未亲眼见过一辆坦克,因为《凡尔赛和约》不允许德国拥有坦克这样的重型武器装备,所以他只能进行纸上谈兵式的理论研究。不久,古德里安赴瑞典坦克部队访问,得以首次亲眼看见真正的坦克,并有机会亲自驾驶坦克,获得了极为珍贵的体验;他下决心要努力促成德国早日组建自己的装甲兵部队。他后来在《回忆录》中说:“我在1929年逐渐相信,无论是单独使用坦克还是坦克与步兵协同作战,都不可能达到具有决定性的价值。在各兵种的组织下,坦克应居于主要地位,其他兵器都应配合装甲兵的需要而居于辅助的地位。把坦克配属在步兵师里是绝对错误的。事实上我们所需要的是一种装甲师,其中包括一切支援部队,以使坦克得以充分发挥战斗效力。”

  1930年2月,古德里安少校出任第3机械化营的营长。几经波折,他拼凑成一支拥有模拟坦克的装甲搜索营,充当德军第一支供试验用的“装甲兵部队”,并全力投入战术演习。他又遇上好运,新任运输兵总监的鲁兹将军思想开明,很欣赏对新战术的研究。1931年10月,已在年初晋升为陆军中校的古德里安升任机械化兵总监部参谋长。这使他有可能从纸上谈兵开始为德国装甲兵部队的组织编制和武器装备进行初始的实际工作。他确信装甲兵将发展成为一个在战术上具有决定性价值的兵种;其组织应以装甲师为基本单位,进而组建成装甲军。为使德国陆军的众多将领们接受自己的新观念,古德里安中校做了大量的艰难工作,他后来幽默地谈到自己的成果:“最终,新观念的建立者还是战胜了马匹;大炮还是战胜了长矛。”


扛纸板练习的部队成为闪电战的先锋

  古德里安还亲自参与了德国坦克的研究设计工作。他认为装甲师应配备轻型和中型两种坦克;一个坦克营的编制应是三个轻型坦克连和一个中型坦克连。1932年夏,德国运输兵总监鲁兹将军首次组织了一次包括加强步兵团和坦克营在内的混合演习,此次演习充分展示了使用装甲兵部队和机械化部队的前景。

  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扩军备战的国势使古德里安获得一个有利的大环境。在一次新兵器发表会上,古德里安精心展示了一支小型装甲兵部队受阅,希特勒在主席台上脱口高呼:“这就是我所需要的东西!这就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默默站在一旁的古德里安不禁发出了由衷的微笑,因为他从希特勒激动的表情上看到了德国装甲兵部队的远大前途。

  1934年春,古德里安出任新组建的机械化部队上校参谋长(司令官是一贯支持古德里安的鲁兹将军)。不久,德国总统兴登堡去世,希特勒独揽德国军政大权。1935年夏末,古德里安出任新组建的装甲兵司令部参谋长。同年10月1 5日,德军组建三个装甲师,古德里安上校被任命为第2装甲师的师长,由此开始他日后非同凡响的装甲兵指挥官生涯。经过艰苦的整训工作,第2装甲师在一年后成为可与各兵种密切协同的一支作战部队。

 

  1936年8月1日,古德里安晋升为陆军少将;一年后,他出版了《注意!装甲兵部队!》一书,大胆阐述了对建设德国装甲部队的基本意见。此时,古德里安少将已成为德国陆军中一颗急速升起的明星。好运还在继续降临,1938年2 月,在希特勒直接掌控的运动中,古德里安又晋升为陆军中将,出任陆军第16装甲军的军长;而他本人事先对此事竟一无所知,还是从报纸上看到了自己的升职命令。

  初 试 牛 刀

  1938年3月10日,德国陆军参谋总长贝克上将紧急召见古德里安,命令他亲率第2装甲师参加定于3月13日进行的兼并奥地利的行动。

  按照命令,古德里安中将要亲率第2装甲师在24小时内长驱250英里,赶到德奥边界的巴索集结地域。满怀信心的古德里安率部完成了这次在当时令人难以置信的急行军,充分显示了装甲师优于步兵师的优点。12日上午,第2装甲师越过边界,于当天中午驶达希特勒的故乡林兹,奥地利在当天成为德国的一个省。13日凌晨1时,第2装甲师在强烈的暴风雪中到达维也纳。

  在这次事先未作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古德里安的装甲兵部队在两天时间里完成了约420英里的暴风雪长途急行军,使希特勒得以在两天内未费一枪一弹就吞并了奥地利。古德里安率领的装甲兵部队初试牛刀,就成果显著;他由此更加坚信装甲兵的广阔发展前景。

  同年10月上旬,古德里安中将又亲率第16装甲军的第1装甲师、第13和第20两个摩托化步兵师,参加了《慕尼黑协定》允许的合并捷克苏台德地区的行动,仅用三天时间,这三个师就全部到达德国与捷克斯洛伐克两国的新国界。在三天的入侵行动中,希特勒在古德里安的部队里呆了两天,亲眼目睹了装甲兵部队的行动情况,对古德里安及其装甲兵部队产生了极佳的印象。回到柏林后不久,古德里安出任新设立的机动兵总监一职,随即被晋升为陆军二级上将。但这个新职务的权力十分有限,古德里安只能利用仅有的这份权力来推动德国装甲兵部队的发展。1939年3月中旬,德国出兵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古德里安的老部队第16装甲军再次参加了入侵行动。

  1939年9月1日凌晨4时45分,德国军队向波兰发动全面进攻,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重新出任军长的古德里安亲率其第19装甲军(下辖第3装甲师,第2、第20摩托化步兵师)在第一攻击波中冲到曾贝堡以北地区的前线。作为军一级的指挥官,古德里安的这一勇举在整个德军中首开先河。

  9月5日,希特勒巡视前线,向古德里安询问部队的伤亡情况。古德里安报告说,在“波兰走廊”战役中,自己指挥的4个师有仅150人阵亡、700人受伤;希特勒听后非常惊奇,随后说起希特勒自己参加上一次世界大战时,他本人所属的团在首次作战中的死伤就超过2000人。古德里安对于坦克集中的运用,给希特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古德里安1939年9月22日在波兰检阅部队

 

 

  9月29日,波兰战役结束。在此次入侵行动中,德军装甲兵部队与空军部队联合作战的理论第一次受到了实战的检验,装甲兵部队大显其能。古德里安在战后的《回忆录》中写道:“波兰战役对于我的装甲兵部队而言,还是第一次火的洗礼。我觉得他们已经充分地表现出它们的价值,并且证明自己对它们的建立所做的工作没有白费。”古德里安所崇拜的英国军事理论大师利德尔·哈特则总结指出:“1939年的战事结局,可以归结为两句话:在东方,一支陈旧得无法救药的军队,被一支应用新技术的小坦克部队加上占优势的空军所瓦解;而在西方,一支动作迟缓的军队,却不能及早施展任何有效的压力。 ”的确,德国装甲兵部队在波兰战役中的成功表现,使古德里安和他所竭力倡行的装甲兵作战理论赢得很大的声誉。10月2 7日,51岁的陆军二级上将古德里安由希特勒亲自授予“骑士铁十字勋章”,并于宴会中被安排在元首的右边座位。希特勒对于装甲兵部队的作用和古德里安为此所做出的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再 显 身 手


  1939年10月9日,希特勒在给陆军将领的一份指令中发出战争命令,认为进攻西欧是德国的唯一出路。古德里安重新接管了第1、第2、第10三个装甲师和“大得意志”步兵团,并参加制订未来西线战场的作战计划。他反对德军传统的全面进攻理论,强调指出:“最重要的就是充分利用装甲兵所有的全部实力,对于一个具有决定性的地点施以奇袭式的打击,使突击出的楔形地区具有足够的宽度和深度,这样便可以使他们不必考虑侧翼的安全,而去尽量扩展战果。因此,装甲兵团根本无须等待步兵。”

  1940年5月11日凌晨,古德里安率领第19装甲军越过卢森堡边界,当天就抵达比利时的国界处;继而进攻亚尔丁山区。12日下午,古德里安的两个装甲师攻占了法国历史名城色当。14日黄昏,第1装甲师突破法军最后一道防线安德内斯运河,攻占辛格莱和芬德利西,敲开了通往英吉利海峡的大门。17日,第1装甲师攻占利贝章和克雷斯;两天后强渡索姆河。20日下午,古德里安的装甲兵部队已全部赶至英吉利海峡,顺利完成战前所接受的战略任务。德军装甲兵部队的神速进展,得益于古德里安倡行的以装甲兵部队单独深入为战略渗透的理论。古德里安不仅打乱了法军指挥的时刻表,同时也打乱了德军进攻的时刻表。可以说,正是古德里安的装甲兵团在前面拖着德国陆军前进,德军才很快取得了击败英、法、比、荷同盟军的重大战果。

  而当古德里安的装甲兵部队于5月20日全部抵达法国阿布维尔附近的大西洋海岸时,希特勒根本就没有料到德军的攻势是如此迅捷而顺利。直到一天以后,希特勒才理清思绪,命令古德里安所部继续向北推进,占领英吉利海峡诸港口。5月 24日,古德里安率部攻至达格拉夫林,离英国远征军部队最后一个逃生的港口顿刻尔克仅有10英里;但就在此时,希特勒亲自命令停止攻击行动。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及其右翼友军第41装甲军,只能按兵不动,眼睁睁地看着英国远征军的部队从顿刻尔克撤回英国。希特勒为什么要在此关键时刻下令停兵,已成为一个有待解开的历史谜团了。而古德里安在战后写道:“假使最高统帅部没有突然制止第19装甲军的前进,那么顿刻尔克早就已经攻克,而且胜利的成果也远非现在的可以比拟,假使当时我们能够俘虏到英国远征军的全部兵力,那么未来的战局发展恐怕也很难预言了。无论如何,像这样一个大规模的军事胜利,也可以使外交家多了一个讨价还价的机会。不幸得很,这个大好机会却给希特勒个人的神经质弄糟了并彻底失掉了。”

  5月28日,希特勒任命古德里安为新组建的古德里安装甲兵团司令官。该兵团由第39装甲军和第41装甲军及一些兵团直属部队组成,归A集团军群的利斯特第12集团军节制。第39装甲军下辖有第1、第2装甲师和第29摩托化步兵师;第41装甲军下辖第6、第8装甲师和第20摩托化步兵师。

  6月9日,古德里安装甲兵团随第12集团军参加了强渡塞纳河的攻击行动,突破法军防线的装甲兵团如入无人之境,势不可挡,于14日攻越马恩河,占领格雷城。17日午夜,古德里安率部攻抵瑞士边境的潘塔里;希特勒再次对古德里安的神速进展深感惊讶。古德里安装甲兵团在10天内长驱400公里,俘虏法军25万人,创下战争史的奇迹。


  6月22日,德、法两国在1918年签订休战书的贡比涅森林中相同的一节火车车厢里,签署了《停战协定》。6 月30日,即将离任的古德里安向自己的装甲兵团全体官兵发表告别文书称:“从塞纳河直到瑞士边界的伟大胜利,将成为战争史上用机动部队实施突破的一个英勇战例。”为表彰古德里安在法国战役中的突出表现,希特勒于7月19日在德国国会上当众宣布将古德里安晋升为德国陆军一级上将。


  闪电战

  法国战役结束后,德军用俘获的装备来扩充自己的装甲师和摩托化步兵师;古德里安奉命整编和训练装甲兵部队。就在此时,希特勒决心要进攻苏联;德国陆军参谋总部制订了对苏作战的机密计划“巴巴罗萨”。古德里安对参加整训的部队说:“摆在你们面前的战役,将是一个极其困难的战役,其困难的程度要比波兰战役、法国战役不知道要高出多少倍,希望你们在今后的训练中能够确实向我们要求的那样去做”。当然,古德里安此时对下一个作战对手的消息所知是有限的。

  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以武装部队总司令的身份签署了“巴巴罗萨”作战计划,其总目标规定为:“用装甲兵部队纵深楔入的大胆作战,摧毁俄国西部的苏联陆军主力,并且要防止有战斗准备的俄军完整无损地撤退到俄国的广阔地区去。此次作战许多的最后目的是要建立一道从伏尔加河到阿尔汉格尔的防线,以对付俄国的亚洲部分。”

  自从1941年6月起,大批德军陆续隐蔽地向苏联边界附近集结,希特勒共投入146个师的兵力,计有3580 辆装甲作战车辆、60万辆运输车、7180门大炮、1830架作战飞机和75万马匹。全部德军分为北方、中央和南方三个集团军群,将从北、中、南三个方向进攻苏联。

  为达成闪击效果,德军组建了四个装甲兵团;古德里安担任第2装甲兵团司令官,他和霍斯上将的第3装甲兵团一同归中央集团军群节制。第2装甲兵团的兵力配备情况是:第24装甲军下辖有第3、第4装甲师,第10摩托化步兵师,第1 骑兵师;第46装甲军下辖有第10装甲师,党卫军祖国步兵师,大德意志步兵团;第47装甲军下辖有第17、第18装甲师,第29摩托化步兵师。

  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兵团和霍斯的第3装甲兵团的任务是,像铁钳的左右两臂一样伸向敌军纵深的后方,并在苏联境内纵深250英里处,即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实施合围行动。希特勒赋予古德里安的是最为艰巨的任务:在进攻的首日从布勒斯特—里托夫斯克的两边渡过布格河;在突破苏军防御阵地后尽快扩大战果,直趋罗斯拉弗尔—艾尔雅—斯摩棱斯克地区。目的是要阻止苏军重新收集残部,再构成一条新的防线,从而为整个对苏作战奠定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6月14日,在柏林最高军事会议上,希特勒问古德里安:“你要多少时间才能到达明斯克?”古德里安起身答道: “大约需要五、六天时间。”

  1941年6月22日,正值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日子,又是星期天。凌晨3时15分,德军开始进攻苏联;古德里安指挥自己的装甲兵部队渡过布格河,突破苏军前线的防线,如入无人之境地沿着通往明斯克的公路奔驰。在进攻中,古德里安多次亲临第一线,仅24日一天里就有三次险些丧命。27日,古德里安的部队抵达明斯克,实现了他向希特勒所作出的承诺。7月8日,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官冯·包克元帅宣布:“对明斯克的两路夹击已告成功”;其具体战果为:击毙苏军数万人,俘获近29万人;俘获和击毁坦克2500多辆、火炮1500多门、飞机250多架、机动车辆数千辆。估计共消灭苏军22个步兵师和相当于7个坦克师、6个机械化旅的兵力。古德里安和霍斯的两个装甲兵团的大纵深快速突破,为中央集团军群的成功合围立下了首功;因此,古德里安获得了一个“飞毛腿海因茨”的绰号。

  古德里安的下一个目标是斯摩棱斯克;这是一把打开莫斯科大门的钥匙。7月10日,第2装甲兵团的先头部队到达第聂伯河一线;14日,攻占了斯摩棱斯克城东的第聂伯河大桥;16日夜,攻占了斯摩棱斯克城。次日,希特勒发布命令,授予古德里安“铁十字勋章”上的橡树叶,古德里安在德国陆军授勋名单中名列第5。

  7月27日,古德里安意外接到希特勒的命令,要他率部与第2集团军合力进攻戈梅利。古德里安对此大惑不解:自己的装甲兵团明明已逼近莫斯科,而偏偏要在此关键时刻放弃这个战略目标,而折兵东南去歼灭那里的苏军部队。古德里安原来就对希特勒两线作战的决策极不赞同,将1941年6月22日对苏进攻这一天视为“赌命的一天”,此时接到这样的命令,他甚至认为希特勒是一个神经有毛病的疯子。为说服希特勒继续实施对莫斯科的进攻,古德里安于8月4日和23日两次面谒希特勒,竭力陈述己见;但未获成功,因为绝大多数高级将领都闭着眼睛顺从希特勒。

  在这样,在希特勒的命令下,攻势正盛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在莫斯科城外暂停了进攻的脚步,除了少部兵力留作正面防御外,其主力部队则分两路分别投入乌克兰和列宁格勒(仅圣彼得堡)战区;古德里安也不得不率部加入南方集团军群的行列,参加基辅会战。基辅会战虽歼灭了苏军60万兵力,并占领了富饶的乌克兰和顿涅茨盆地,但已疲惫不堪的古德里安装甲兵团却要为在严冬到来之前拿下莫斯科而不得不立即投入新的进攻作战。

  在莫斯科城外受挫

  经过一系列作战,德军装甲兵部队损失严重。到1941年8月底,古德里安装甲兵团的坦克仅存四分之一;到9月底,经过补充的古德里安装甲兵团的坦克也只能达到原编制数的一半。此时,他手下拥有第24、第47、第48装甲军和第 1骑兵师、第34、第35步兵军;古德里安装甲兵团被改编为第2装甲集团军群。

  9月30日凌晨,古德里安的坦克部队向其正面的苏联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官为叶廖缅科)的叶尔马科夫集群侧翼发起强劲的攻势;三天后占领了布良斯克,使布良斯克方面军与莫斯科最高统帅部完全失去了联系。但10月上旬,该战区下起了大雨,后又变成初雪,到处的泥潭使机动作战无法进行,古德里安的坦克部队一筹莫展。10月中旬,希特勒命令:对莫斯科围而不打,并拒绝任何有条件的投降。于是,德军的进攻行动停滞下来。


  10月24日,古德里安的部队几经波折后攻占了姆岑斯克,转而进攻图拉。29日,第2装甲集团军群的先头部队终于推进到距图拉仅3英里之处。只要攻占图拉再向前稍作楔入,就可以完成对莫斯科的最后包围。但深陷泥潭之中的古德里安坦克部队却再也走不动了。11月上旬,莫斯科地区首次降雪,低温虽使道路结冻利于坦克行动,但又使身着夏衣的德军陷入严寒之中。不久,古德里安部队又开始出现严重的冻伤情况,他在致友人的信中透露出沮丧的心情:“我们的计划一再延期,严冬即将来临,我们只有坐等敌人争取到更多的时间。这对于我军的官兵来说,才真正是一件殊堪痛苦的事情。一切都使我十分伤心。虽有满腔的热情,但却无补时艰。那个可以作具有决定性打击的时机已经错过,今后能否再有这样的机会,更是不可知之数。未来的局势将会怎样发展,恐怕只有天知道。我们只有存着一线希望,奋勇前进,但是困难重重,真是不知如何才能度过······。我希望不久我可以给你写一封比较愉快的信。我是最不怨天尤人的。但是在这个时候,却很难使一个人能够勉强提起精神来。”

  情况当前严重。严寒冻结了坦克的汽车的燃料,凝滞了润滑油,身穿夏衣的德军官兵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每个团因冻伤而减员者都超过500名。古德里安在11月21日的日记中写道:“在这种天寒地冻、衣着维艰的环境里,再加上人员装备的惨重损失和油料的奇缺,真使一个指挥官对于他的责任感到吃不消。时间愈长,我就愈感到压力的重大。这种重大的责任,即使是世界上意志最坚强的人,也会感到难以承受。”

  尽管如此,而远在德国的希特勒仍主张继续进攻,他根本就不考虑前线的实际困难。古德里安部队只能向图拉作艰难的进攻,但遭到苏军顽强而有力的抵抗。12月4日,亲临第一线的古德里安不得不放弃毫无希望的进攻行动,作出自己自战争以来第一次的撤退决定。鉴于严酷的现实,德中央集团军群总部也向古德里安发出了“立即结束图拉战斗”的命令。而在此时,古德里安开始产生失败情绪,他在12月8日写道:“在过去的几个月当中,一切都是一个大问号······。我并不是为我个人打算盘,我所忧虑的是我们德国的前途。”战争开始时的那个不可一世、无坚不摧的“飞毛腿海因茨”古德里安再也见不到了,新的古德里安成为一个极力主张退守的将军。

  但是,希特勒却命令古德里安及其部队坚守原有阵地,不得退却。古德里安于12月20日飞返东普鲁士求见希特勒,力陈己见。希特勒却严令他:“如果无险可守,就应该就地挖掘战壕固守,绝不许再放弃任何一寸土地!”12月26日上午,在前线的古德里安遭希特勒解除职务;30日,他返回柏林的家中。这是古德里安仕途中首次受挫。古德里安明白,自己从此再也不会受到希特勒的信任了。不久,赋闲在家的古德里安就细心地发现,自己作为一名曾经立下赫赫战功的陆军上将,也受到了秘密警察的监视。

  无可奈何的装甲兵总监

  1943年2月上旬,古德里安同自己的好友、陆军人事处处长小凯特尔将军通了一次电话,获悉自己的复职已没有希望。55岁且心脏病缠身的老人古德里安心灰意冷地打算返回故乡购置了一份房产,彻底告老还乡去过田园休闲生活。

  2月17日,正要启程返乡的古德里安突然接到陆军人事处打来的电话,要他立即赶赴大本营去接受元首的召见。2 0日上午,古德里安在大本营获悉元首想任用自己出任装甲兵总监。这时的战局已迫使德军装甲兵部队作大的改革,参谋本部和军需部之间产生了严重分歧;特别重要的是装甲兵部队对最高统帅部已丧失了信心,他们坚持要求由一名真正的内行来指挥装甲兵这个兵种。而希特勒本人也被装甲兵部队和坦克制造等问题搞得焦头烂额,于是想到重新启用古德里安。

  面对此时的情况,古德里安当即向大本营提出自己复出任职的条件。他说:“既然是国家和装甲兵重建的需要,我愿意接受元首的这一任命。但是,元首必须先答应我所提出的某些先决条件。即:第一,如果要我出任装甲兵总监,那么就必须既不受参谋总长领导,也不受训练军总司令管辖,而要直接受元首本人指挥,并只对元首本人负责。第二,为了真正提高装甲兵部队的战斗效率,在兵器装备方面的发展,兵工署和军需生产部门必须尊重我作为装甲兵总监的意见。第三,为发展全军的装甲兵事业,党卫军和空军所属的坦克部队,在组织和训练方面,也应该接受装甲兵总监的监督。”古德里安还特别强调指出:“我提出的这些条件,并非是为了谋求个人权力,而完全在为使这一职务能够真正发挥出它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我这样一个久病初愈的人,实在不愿再为部门之间扯皮的事而浪费宝贵的精力。希望你将我的意见如实地转达给元首,并向他声明,除非他同意我所提出的条件,否则这次召见就没有必要了。当然,如果元首不能同意我所提出的条件,我也决不强求。我将飞回柏林去,按照我自己原来的打算,回到故乡安度余生。也希望元首今后再不动启用我古德里安的念头。”

  多多少少让古德里安感到意外的是,希特勒非常爽快地接受了他所提出的全部条件,并于当天下午在元首书房里亲切接见了古德里安,与他进行了单独的谈话。希特勒还特意在自己的书桌上摆放了古德里安在战前所写的著作和文章,以显示自己对古德里安的重视。希特勒首先表示:“自从1941年我们分手以来,就再也没有见过面。那个时候有许多误会,这是我很抱歉的。我还是需要你的帮助并完全接受你提出的条件,请你正式出任装甲兵总监。”继而,希特勒手指书桌说:“你在战前所写的文章,我又重新读了一遍,发现你对未来发展的预见,有许多地方在这次战争中都已得到了验证。现在我想为你提供一个机会,让你把理想变成现实。”

  2月28日,希特勒以元首的名义发布命令,任命古德里安为装甲兵总监,同时明确授予古德里安如下的主要权力:

  (一)装甲兵总监对我负责,促进装甲兵种的未来发展,以使其成为决胜的武器。该总监直属我个人。他具有与军团司令相当的指挥权,并为装甲兵种的首席军官。

  (二)与陆军参谋长会商后,装甲兵总监对于装甲兵部队及陆军中的大型机动单位的组织和训练,都负有全责。

  (三)在我指导之下,装甲兵总监有责任决定各部队所应分配的车辆数额。

  (四)凡与装甲兵指挥、装备、训练和组织有关的战斗经验报告,装甲兵总监都有审核权。

  (五)在其有关职权范围之内,装甲兵总监有权向陆军参谋本部各单位下达训令。同时各单位也应奉命与他合作,并提供他一切的便利。

  应该说,希特勒的此项命令赋予古德里安极大的权力,这在当时德军的其它兵种中是绝无仅有的。当时其它兵种的司令官几乎没有什么自主权,他们一切的命令都要受到希特勒的控制。

  古德里安立即将自己的办公室设在战前他任机动兵总监时的旧址;并迅速选调了一批得力的校级军官,他们大多数是在前线装甲兵部队负重伤而在国内修养的军官,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待他们身体康复后,再由其他从前线 回来养伤的军官代替。古德里安就是采用这种轮调方式,使自己始终有效地同前线保持密切的联系;有时甚至还派出一些军官充任自己与前线部队联络官,以便及时了解最新的情况。

  上任不久的古德里安重新燃起了雄心,要通过重建德军装甲兵部队来挽救岌岌可危的德国,此时他知道等待他的是一条艰难的荆棘之途。古德里安首先用几天时间,马不停蹄地考察了德国主要的坦克制造工厂,提出了《1943年德军装甲师和机械化步兵的组织方案》,其核心思想是:在尽量节省人力和装备的前提下,通过改用新武器和新战术,来增强德军装甲兵部队的战斗效率。但是,这个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受到了来自各方的重要阻力。古德里安在3月底还飞赴苏联前线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官冯·曼施坦因元帅的司令部,实地考察在那里投入实战使用的虎式坦克的作战性能和战术经验。但此次前线之行却使他不慎染上了痢疾,并从此留下了病根。春末夏初,古德里安两度飞赴法国前线战场视察装甲兵部队。

   

古德里安视察新式武器虎式坦克

  5月2日,希特勒在慕尼黑召集紧急会议,要在东线战场发动一次攻击行动。古德里安在会上反对希特勒的主张,他说:“这次进攻实在是毫无意义和得不偿失的。要知道我们刚刚完成了东线战场装甲兵部队的再编组和再装备工作。此次攻势必然会使我们的坦克部队遭受到严重的损失,而这一损失则是我们一年的坦克产量都无法弥补的。再者,今年生产出的新坦克,都必须用来组建西线战场的机动总预备队。因为最迟到1944年春,英美盟军就会在西线登陆。总之,这次东线的攻势必将影响到西线的防务。另外,德军的虎式和豹式坦克尚未完成验收,而且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现在草率地将这些有问题的坦克投入实战,其结果只会是使我们自己陷入被动。”

  但是,决心已定的希特勒根本就听不进古德里安明确的反对意见,于1943年7月4日下令发动了代号为“城堡” 的东线攻势。德军在东线南北战场共投入17个装甲师、3个机械化步兵师和16个步兵师,但在苏军强力抵抗下造成惨重伤亡;到7月22日,东线德军装甲兵部队的坦克就损失过半。古德里安无奈地写道:“我们算是遭到了一次具有决定性的挫折。那些辛辛苦苦改编完的装甲师,在这一战中却受到了严重的损失,使它们在一段很长的时间内都恢复不了元气。它们是否还来得及参与下一轮东线作战,都已经很成问题;至于若想在明年春天用它们来对付盟军的登陆威胁,则希望就更加渺茫了。”

  1943年夏末秋初,英国皇家空军出动数百架飞机,两度空袭了德国卡塞尔市,重创了设在那里的坦克制造工厂,从而使德国装甲兵部队的坦克产量大为减少。而在此时,苏军新型的T—34型坦克正源源不断地从工厂驶往前线,在广阔的战场上驰骋攻击了肆意碾压,使德军部队的伤亡数字直线上升。

  于事无补的努力

  自1943年2月起,古德里安上将为重建德国装甲兵部队苦苦奋斗了一年,但令他失望的却是收效甚微。在这一年里,德军只在东线应付苏联军队的反攻,情况还不算太糟。而古德里安心里非常清楚,随着1944年的来临,盟军在西线开辟第二战场已是指日可待,德军最终将陷入可怕的两面作战困境。

  一年来重建装甲兵努力的失败,使古德里安深切认识到,自己的目标无法实现,最大的障碍是来自高层希特勒及其所谓的亲信。这些决策者们的出尔反尔,常常将白纸黑字的严肃命令所赋予他的权限当作随意的儿戏。其实,早在出任装甲兵总监后不久,古德里安就看出整个德国军队的指挥系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东、西两线各有百万德军部队,却分别由陆军参谋本部(东线)和最高统帅部(西线)负责指挥,两者各自独立行事并时常因兵力调动发生分歧,从而使得整个德军的兵力难以作统筹的部署。

  古德里安认为,只有改组最高统帅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指挥系统的不统一和最高指挥机构的不得力状况。为此,古德里安试图通过希特勒的亲信来实现改组最高统帅部的目的。1943年3月和7月,古德里安两次拜访纳粹德国的宣传部长戈培尔。戈培尔完全同意古德里安的主张,但处于对元首的惧怕,他至死也未敢向希特勒进言。古德里安又去拜见纳粹特务头子希姆莱,结果也是大失所望。同年11月,古德里安登门会见副参谋总长约德尔上将,同样是无功而返。

  连续的碰壁使古德里安意识到,德国军政大员们慑于希特勒的个人权威,都不敢向元首提出不同的看法。于是,他下决心找机会直接面谏元首本人。1944年1月的一天,古德里安终于获得一次同元首单独共进早餐的机会。他首先向元首进言,德军兵力已不足以同时应付两线作战,为了从东线抽出更多的兵力投入西线,应在东线建立一条坚固的防线。希特勒表示:假如前线将领们知道自己的身后有一条坚固的防线,那么当他们受到敌人猛烈进攻时就只会不战而退了。古德里安接着向元首建议说:“我真诚地希望元首尽可能少过问军事指挥问题,而把它交给三军参谋总长去处理。作为元首,应该任命一位自己信任的将领担任真正的参谋总长,从而把目前这种杂乱无章的指挥系统清理出头绪来。”幸亏希特勒此时心绪颇佳,古德里安才没有遭到劈头痛斥;但希特勒则对古德里安建议的真实动机产生的怀疑,甚至怀疑这是在企图限制自己的权力。

  在间接和直接的全部努力均告无效之后,古德里安便将主要精力投向两线战场的防御问题上。1944年2月,古德里安赴法国前线视察,同西线战场总司令伦斯德元帅和西线装甲集团军司令官盖尔上将会商了反登陆作战问题。他们三人一致认为:盟军的空中优势会限制德军地面部队的调动;反登陆作战的成败,关键在于建立一支适当的装甲预备力量;装甲部队应部署在所谓的“大西洋壁垒”的后方,以便在敌军主攻方向明确后,迅速调往截击。

  从前线返回之后,古德里安立即向元首指出,西线战场上作为预备队主力的装甲师,其部署的位置都过于接近海岸线,不利于实施迅速调动。希特勒表示:“目前的兵力部署是应B集团军群总司令隆梅尔建议的,你最好再去法国与他当面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早在20多年前,古德里安曾是隆梅尔的下属。他非常钦佩隆梅尔,认为他充满活力,料事如神。而隆梅尔也很器重古德里安,1942年9月当自己因病离开北非战场时,他曾向元首举荐当时赋闲在家的古德里安接替自己的指挥职务。但古德里安此时再赴法国见到隆梅尔时,却发现昔日的悍将早已成为一名对盟军空中优势谈虎色变的将领。

  这两名均以装甲作战而名盛一时的著名将领,在西线兵力的使用上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隆梅尔认为,在盟军强大的空中优势下,运动战已绝不可能。古德里安指出:“正是由于我们空中和海上都居于绝对的劣势,所以我们才必须发挥唯一的陆上优势。只有大规模的陆上优势,才是我们唯一的获胜机会。为充分发挥这种陆上优势,我们就必须集中使用装甲力量。我的意见是应将所有的装甲部队分成两个兵团,分别集中在巴黎的南面和北面,以随时准备开往盟军真正的登陆地点,投入作战。”

  两位装甲战专家在会商中各持己见,互不相让,最终发展成为激烈的争吵。拥有丰富实战经验的隆梅尔竟然当面职责古德里安是从东线方面来的一个完全没有见过世面的“乡巴佬”。一听此言,古德里安就决定不再理会隆梅尔了。后来在6月上旬,盟军实施了诺曼底登陆战役,古德里安的预言,得到了确切而可怕的验证。

  最后的陆军参谋总长


  1944年6月6日,盟军在法国北部诺曼底当前发起了强大的登陆作战行动;希特勒大肆宣传的所谓固若金汤的“ 大西洋壁垒”不堪一击。6月22日,苏联军队向德军东部战线发动了准备已久的进攻,直捣德国最精锐的中央集团军群;7 月4日,苏军跨越1939年以前的波兰边界,向东普鲁士推进。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形势,部分德军高级将领向希特勒建议,趁大部分德军实力完整的时候,应设法立即结束战争;但遭到希特勒的拒绝。与此同时,德军少数将领中的反希特勒秘密组织也加紧了活动。1944年7月20日,在东普鲁士戒备森严的希特勒“狼穴”大本营,发生了暗杀元首的炸弹爆炸事件;希特勒的右臂被灼伤,但得以幸免一死。此次著名的“7·2 0事件”后,一大批涉嫌的德军高级将领受到严厉的处置。其实,早在1943年春天古德里安出任装甲兵总监后不久,反希特勒的秘密组织就正式接触了古德里安,希望能邀他一同参加谋反行动。但古德里安认为他们的谋反行动方案就像空中楼阁一样不可靠,因此谢绝加入;但古德里安也没有向秘密警察揭发谋反组织的行动。

  7月21日中午,古德里安奉命晋见元首。希特勒裹着绷带,面谕古德里安出任陆军参谋总长(仍兼装甲兵总监)。鉴于前任参谋总长因元首对自己的无理干预而先后五次提出辞呈,希特勒严令古德里安:“无论何时,不论何故,你都不得借故提出辞职的要求。”

  其时,陆军参谋总长的权力仅限于东线战场;所谓的陆军参谋总长,不过是东线战场的总传令兵而已。而古德里安此时深知东线战场的局势已危如累卵;那么,此时他为什么要从元首手中接受这一吃力不讨好的差事呢?古德里安后来说:“军人应该服从命令的。尤其是当时东线战场的情形已经糟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为了挽救数百万德国军民的厄运,我也非跳入火坑不行。假如此时我拒绝受命,坐视东线的德军和我的故乡沦陷,那么我在道义上简直就是一个懦夫了。”

  7月24日,德国陆军的老式军礼遭强迫废止,代之以纳粹的敬礼,以“作为陆军对元首不可动摇的效忠和陆军与纳粹之间最紧密团结的象征”。古德里安以陆军参谋总长的名义发布命令,向最高统帅部保证陆军全体军官永远效忠希特勒。

  当古德里安来到设在陆军总司令部的参谋总长办公室时,却发现参谋本部各办公室已空无一人,前任参谋总长不等办理交接早已离去。古德里安首先将参谋本部迁回东普鲁士的原址,并迅速任命一批军官组成了参谋本部的工作班底,集中控制整个东线作战机构。但自“7·20事件”后,希特勒极不信任陆军,坚持自己亲自处理陆军的一切事务。古德里安不甘于充当传声筒和应声虫,要求获得自己应有的权力,却遭到希特勒的严词拒绝。

  1944年6月22日,在朱可夫元帅和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指挥下,苏军实施了“巴格拉季昂”攻势;至7月3日,共歼灭德中央集团军群25个师,并迫其一再后退。8月上旬,古德里安命令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官舍纳尔上将:迅速拟订一个将部队全部撤回里加以西的计划。但希特勒坚称:“波罗的海的每一寸土地都要坚守”,否决了古德里安的撤退方案。8月2 0日,苏军向南乌克兰集团军的战区发动攻势,罗马尼亚军队的防区立即崩溃,大批罗军掉转枪口进攻德军。至此,希特勒才下令撤退;但为时已晚,有16个师的德军在多瑙河一线受到全歼。古德里安对此只能仰天长叹。

  8月25日,盟军攻陷巴黎,整个西线已呈土崩瓦解之势。古德里安主张:主动撤回部队,缩短防线以保护德国本土。但希特勒却坚持主张:无论东线还是西线,都要死守现有防线。在希特勒眼中,西线高于东线,古德里安的东线只能居于次席地位。

  面对东线俄军的强大攻势,古德里安只能从防线部署上动脑筋来弥补兵力和装备的严重不足。古德里安提出,将“主防线”和后面的“最后防线”完全分开,二者相距为12英里。但希特勒对此大为不满,只允许两条防线之间相距短短的一两英里。1945年1月,当苏军发动猛烈攻势并突破德军的主防线时,由于最后防线与主防线相距太近,结果是主防线、最后防线和预备队完全混合在一起,使德军整个防线在苏军的第一次进攻之下就全面崩溃。

  希特勒获悉此事后大发雷霆:“一定要追究当时设计和建筑防线者的责任。我一贯主张两条防线之间应该相隔12英里以上,是哪个混蛋下了这样不合理的命令?!”古德里安豪不客气地当面回敬道:“正是元首你自己做的好事。”在当初的会议记录稿面前,希特勒无可奈何地默认了自己亲手铸成的错误。

  终遭免职投降盟军

  陆军参谋总长古德里安虽然使出浑身解数,仍不能挽救德军在东线的败局。但希特勒仍想在西线再作反攻,继而击败东线苏军的冬季攻势。1944年12月16日,希特勒不顾反对意见,孤注一掷地实施了突出部作战行动。只能冷眼旁观的古德里安在《回忆录》中写道:“这次突出部大攻势的失败,就可以算是我们军事领导方面的最后一幕悲剧。到12月24日,任何稍有理智的军人都可以认清这次攻势是已经输定了。现在就是再赶紧转变新的方向,恐怕也不一定来得及了。”

  12月24日,古德里安在大本营会议上指出,苏军已集中168个步兵师、23个装甲军和1个骑兵军的兵力,将于1945年1月12日实现三路大规模进攻。而希特勒却说:“你的这些情报完全是受了敌人的欺骗。这是自成吉思汗以来最大的骗局!”古德里安再三争辩有无济于事。

  古德里安再次赴东部前线同德军将领们一道研讨战策。1945年1月9日,古德里安再次晋见元首,要求他加强东线,采取缩短战线的措施;结果遭到希特勒的痛斥。元首这种对不利情况采取装聋作哑态度的做法,被古德里安称为“鸵鸟政策”外加“鸵鸟战略”。

  1945年1月中旬,古德里安预料中的苏军大规模攻势如期发动,德军东部防线遭突破。希特勒对前线指挥官们大为不满,他发布一道令所有德国将军深感震惊的元首命令:“师级以上部队的指挥官非经正常途径将他的意图报告给最高统帅部并让元首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指挥之前,不得下令进攻、反攻或撤退。”此举意味着德军师以上各级指挥机构的权力都遭剥夺了。

  1月12日,苏军发动进攻,顺利向西推进;希特勒命令古德里安以现有兵力进行苦战。中旬末,德军驻波兰华沙部队不顾元首的死守命令而撤离华沙。希特勒闻讯后要处罚有关责任人员。古德里安挺身直言:“一切的责任都应该由我个人来负。如果你一定要拘押询问什么人的话,那么这个人就是我。”

  1月25日,古德里安登门会见德国外交部长李宾特洛甫,提出应设法在西线进行和谈,以便抽调全部兵力赴东线抵抗苏军;并随之在西线战场向盟军投降。次日,希特勒在会议上高声说:“当参谋总长跑去见外交部长,告诉他东线的情况是任何严重,并主张设法是西线求得休战的时候,那他多少就已经犯了卖国的重罪!”

  2月初,古德里安因为撤军问题又一次同元首发生冲突。古德里安说:“不撤回部队,我们就无法累积保卫首都的预备兵力。我可以向你保证,我完全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这最后的一句话惹恼了元首,希特勒跳起双脚怒吼道:“你怎么敢向我讲出这样的话来?难道你以为我不是为德国而战吗?我一生都是完全为德国而奋斗的!”此情此景,吓坏了当时在场的其他将领们。当别人责怪他怎么可以这样同元首进行冲突时,古德里安十分冷竣地回答说:“一位政治家一定要准备接受反对他的意见,准备听信真理,否则他就不配做一个政治家。”说完这番话,古德里安整理了一下衣冠,头也不回地在众目睽睽之下大步离去。

  在此之后,在东线作战指挥问题上,古德里安又多次顶撞元首。3月28日,在一次军事会议结束时,希特勒单独留下了古德里安,对他说:“古德里安上将,你的健康问题使得你必须请六个星期的病假。”古德里安终于被希特勒解除了陆军参谋总长的职务,仅保有有名无实的装甲兵总监一职。

  1945年3月30日,古德里安上将携夫人住进慕尼黑附近的一家疗养院,良好的医疗条件使他的心脏病得以大大的缓解。5月初,古德里安独自一人来到刚刚迁移到蒂罗尔的装甲兵总监部,要在这里静候大战的结束。此时,古德里安获悉元首希特勒已经自杀身亡;海军元帅邓尼茨成为继承人。

  5月9日零时,德国代表在柏林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次日,古德里安率装甲兵总监部全体人员向美国占领军投降。不久,古德里安被关进纽伦堡监狱。

  1948年,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释放了已被羁押三年的古德里安;法庭认为他在大战中只是战争的执行者,而没有虐待战俘和屠杀无辜平民的罪行,因此不能被指控为战争罪犯。

  出狱之后的古德里安有着严重的心脏病,但他仍然一如既往地迷恋着坦克。为揭示德国装甲兵发展的历程,总结自己的装甲兵部队作战指挥经验,他开始动手进行写作。不久,古德里安出版了自转著作《一个士兵的回忆》。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评论说:“这本书是当时德国所发表的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充实、最真实和最有启发性的个人回忆录。内容极为翔实,很有史料价值;作者那样坦白和热情,使人读下去有一种轻快之感。在这本书中,一个曾经大规模创造历史的人,亲自把他怎样用一种新观念来形成历史的真实故事讲给我们听,而这一段历史的结束却也完全在他个人意料之外。”

  古德里安又动手撰写了一部关于1935至1945年间德国坦克部队的发展及其战术的专门著作《坦克——前进!》。未及完稿,古德里安于1955年5月14日就病逝了,终年66岁。同是骑兵出身的德国装甲兵将领奥斯卡·门泽尔少将最后协助出版了古德里安的这部遗作。

  利德尔·哈特对古德里安作了如此的评价:“他具有历史上一切名将所有的共同气质。他具有敏锐的观察力,随时能找到奇袭的机会,使敌人措手不及;他的思想和行动都迅速无比,使敌人无喘息之余地;他懂得如何把战略和战术配合使用;并能获得部下的拥戴,使人乐于为他效死。创立理论的人是很难有机会验证他的理论的,可是古德里安却偏偏获得了这个机会,把他的幻想力和经历结合在一起,就使他对于这个机会可以充分地加以发展,因此就获得了革命性的结果。”

  的确,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所提出的装甲兵突击理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得到了实现,并创造出一连串令人眩目的战争奇迹。综观古德里安的战术思想,就是“只许集中,不许分散”。这个观念创造了古德里安奇迹。虽然德国最后以战败收场,但古德里安在“为将之道”上创立的典范,为后世的军人留下了良好的模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1.5.2010 13:07:40 | 只看该作者
切斯特.W.尼米兹


1885年2月24日,尼米兹出生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弗雷德里克斯堡的一个德国移民家庭,是撒克逊日耳曼人的后代,父亲在他出世前已不幸去世了。在小尼米兹的童年时期,他的祖父对他进行了关于大海的启蒙教育。尼米兹的祖父早年当过船长,因此他在弗雷德里克斯堡建造并经营了一座外观酷似轮船的旅馆,它甚至建有桅杆和桅上的了望台。就是在旅馆的桅上了望台上,祖父抱着心爱的小孙子,讲述了许多深山之外大海的神奇故事,在尼米兹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一棵蔚蓝色的种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大海心驰神往的小尼米兹已不能满足于那些反复讲述的航海故事,祖父只得推说自己无法去出海航行,因为大海会吞没自己。不久,祖父因事乘船去了纽约,小尼米兹真的担心大海会吞没祖父;当他看到祖父平安回家时,他立刻问祖父是用什么方法制止了大海的吞没。祖父神情严肃地告诉小尼米兹和围在四周的家人:“我请求大海饶恕。我答应赎罪,答应把一个孙子交给大海——叫他去当一名海军上将。”

  由于家境贫寒,尼米兹在读完中学之后,就到姨母开办的旅馆当职员,以微波的薪水接济自己的家庭。为了争取进一步学习深造,尼米兹决定报考军校。1901年9月,16岁的尼米兹迈入了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的大门,他冲出了他童年的狭小空间,开始了他一生漫长的步步高升的海军生涯.
  
  在海军学院里的尼米兹非常用功,除了认真完成正规的科目学业之外,他特别注重课外的学习内容,他认为“有些最有价值的经验不是从书本中能学到的”。1905年1月,不满20岁的尼米兹以非常优异的成绩提前毕业,并立即登上美国海军亚洲舰队的旗舰“俄亥俄”号战列舰,进行为期两年的海上实习。1905年底,日本天皇在花园里举办盛大宴会庆贺日本海陆军在日俄战争中获得的胜利;正停泊在东京湾里的“俄亥俄”号旗舰派出包括尼米兹在内的6名学员当作代表前往赴宴。年轻的美国海军学员们在宴会上见到了刚刚因对马海战大捷而名震整个世界的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东乡平八郎大将,并由尼米兹大胆地当面邀请正要退席的东乡平八郎大将和他们一起喝酒。令尼米兹等美国海军学员们感到意外的是,东乡大将满脸笑容地接受了尼米兹的邀请,与这些年轻的美国小伙子一一握手,并用极标准而流利的英语同他们简单交谈了片刻。这是尼米兹唯一一次见到东乡平八郎这位享有世界级声誉的海军名将。这次极其难得的片刻会晤,给年轻的尼米兹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他暗自发誓:自己将来一定要成为一位比东乡平八郎大将更出色的海军统帅。直到尼米兹后来成为将军时,他仍然尽力保留对东乡平八郎大将的敬意和怀念。
  
  1907年,尼米兹完成了海上实习,“俄亥俄”号战列舰的洛根舰长在给海军学院的报告中写道:“我很高兴能介绍尼米兹实习舰员的情况,提供你们参考:他是一名优秀军官。”尼米兹因此获得了海军少尉军衔,成为一名正式的海军军官,并出任一艘鱼雷艇的艇长。两年后,尼米兹越过海军中尉军衔,被破格提升为海军上尉,并被调往潜艇部队任职。由于对潜艇技术问题的刻苦钻研及其出色成果,27岁的尼米兹于1912年以潜艇专家的身份,应邀在美国海军军事学院作了专题演讲,获得一致好评,从而开始在美国海军崭露头角。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尼米兹作为“莫米”号油船的船长,驾船赴大西洋承担海上油料补给任务,他成功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纵向航行加油的方法。曾任英国参谋总长的加富尔元帅认为尼米兹是一位观念领先的专家,这种经验对于他以后在太平洋中发动高度机动性海上战争也大有贡献。大战结束后不久,尼米兹改任‘南卡罗莱纳“战列舰的副舰长。1922年,尼米兹被提升为海军上校,并被送入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深造;这意味着尼米兹将步入美国海军高级指挥官的行列。在学习期间的兵棋演习中,尼米兹打破海军传统的战列线战术惯例,探索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圆形战斗队形。毕业后,尼米兹出任美国海军主力舰队的助理参谋长。在舰队司令官罗别森将军的支持下,尼米兹组织进行了圆形战斗编组的海上演习,并将美国当时唯一的一艘航空母舰纳入战斗编组之中。尼米兹所倡导的这种圆形战斗编组,后来终于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标准的航空母舰战斗队形。此后,尼米兹先后出任了潜艇分队司令官、驱逐舰分舰队司令官、巡洋舰第二分舰队司令官和战列舰第一分舰队司令官等重要指挥职务。1938年7月,尼米兹荣升为海军少将,就任特遣舰队司令官;次年,被调升为海军航海局(现名海军人事局)局长,尼米兹的杰出指挥才干受到美国白宫的重视。在他成为海军少将后不久,罗斯福总统亲自召见了他,并打算让他越过比他资历更深的28位海军将官,出任太平洋舰队司令官。尼米兹认为自己资历太浅而婉言谢绝了罗斯福总统的好意;此时身在美国海军部高楼之上的尼米兹,渴望有机会重返波澜壮阔的大海。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以第一航空舰队6艘航空母舰为主的海上机动部队,用不宣而战的方式,成功地偷袭了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的母港珍珠港基地。经过短短两个小时两次空中攻击波的猛烈空袭,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集泊在珍珠港内的全部8艘战列舰、10余艘巡洋舰等40多艘军舰,以及300多架飞机遭受严重损失(该舰队的3艘航空母舰因出海未归而得以幸免),官兵死伤3600名,珍珠港基地的码头、机场和船台等设施均遭重创。
  
  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的事件,立即震惊了整个世界。一位美国记者曾经这样写道:“那个时代的每一个人,都忘不了 1941年12月7日这一天他们身在何处。他们对于听到日本袭击珍珠港美国舰队这一令人难以置信消息时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当时,尼米兹正在华盛顿家中收听收音机,当无线电播音员大声报告日本海军偷袭并重创了珍珠港的消息时,尼米兹是从椅子上跳了起来,并立即前往海军部大楼,匆匆之中只给妻子凯瑟琳留下一句话:“只有天晓得什么时刻才能回来。” 尼米兹在晚年回忆说:当时他坐汽车从家里去海军部的路途好象没完没了,每条街区像是千里迢迢,每一瞬间像是难捱的岁月。
  
  美国总统罗斯福立即宣布对日进入战争状态。从珍珠港的废墟上视察回来的海军部长弗兰克·诺克斯,向总统报告太平洋舰队几乎损失殆尽的坏消息。罗斯福总统深知太平洋舰队和太平洋战区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他大声作出了一个不容更改的决定:“告诉尼米兹,到珍珠港去收拾残局;然后留在那里,直到战争胜利!”
  
  1941年 12月17日,切斯特·威廉·尼米兹正式接受了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总司令的职务,他越过了28名比他资历更深的将官;同时,他被晋升为海军四星上将。当时,没有人能够解释罗斯福总统及诺福克海军部长会作出这样令人不可思议的决定;但幸运的是,不久之后的历史却充分证明,这一决定是极其明智之举。临危受命的尼米兹上将立即飞赴夏威夷;迎接他的珍珠港是一片狼籍,舰船倾覆、瓦砾成堆,焦糊的空气中弥漫着悲观失望和消极避战的低落情绪。航空母舰被命令滞留在海上,仅仅是为躲避日军可能的再次空袭;大型舰船只有在急需补充油料和给养时才准予回港,并且只允许单艘返港,目的是在遭到日军新的袭击时少受损失。但在外海豪无目标的巡航中,美军的这些大型舰只将冒着随时遭到日军潜艇攻击的危险。目睹这一切,年过半百的尼米兹上将深感自己此次肩负的使命是如何艰巨,自己已经没有任何的退路。珍珠港的美军官兵们默默地注视着这位新上任的总司令,众人的目光中不乏疑虑的神色。当时的参谋军官、后来成为檀香山《红星简报》编辑的比尔·尤英说;“当我第一次见到尼米兹时,他站在珍珠港海军机关大楼的第二层,看起来不怎么像一个要竭尽全力把国家从前所未有的困境中拉出来的那种领导者,反倒像是一个退休的银行家。”满头白发的尼米兹知道自己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尽快恢复太平洋舰队的士气和战斗力,他既没有急于处理那些失职者,也没有过多责备那些悲观失望和持有失败主义观点的军官,而是告诉大家“眼睛要向前看,不要向后看”、“要树立团结精神,齐心协力作战”。为重振士气,尼米兹于1942年1月指挥由2艘航空母舰组成的联合编队,对日军控制的马绍尔群岛和吉尔伯特群岛实施了一次闪电式突击行动,取得战果。这是美国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首次得分,极大地鼓舞了美军官兵的战斗士气。
  
  2月上旬,尼米兹又开始筹划对日本首都东京的空袭行动。为实现这一行动计划,只能启用陆军航空队(当时美国尚无空军这一军种)的B-25岸基远程轰炸机。该机从航空母舰起飞并对东京实施空袭后,将直接飞赴中国陆地择地着陆,这在当时是一相前所未有的大胆决断。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筹备,B-25远程轰炸机从航空母舰上腾空而起,很快就出其不意地将炸弹投在日本东京和名古屋等城市,重挫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并迫使日军急调一部分兵力回本土设防。在此同时,尼米兹督率下的太平洋舰队情报部门在短期内破译了日本海军的部分无线电密码;不久,美军潜水员又在澳大利亚达尔文港外50米深的海底,从一艘被击沉的日本潜艇残骸里找到了日军的战略密码本、战术密码本和商船密码本。于是,日本海军的作战动向,就处在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严密掌控之中。4月底,为扩大外防御圈以抢先制止美军对日本本土的再次空袭,日军出动了一支由航空母舰等海军重兵护航的登陆大军,直奔珊瑚海方向。在准确获悉日本海军的动向后,尼米兹将手中仅有的两艘航空母舰、8艘巡洋舰和11艘驱逐舰集中编成一支特遣舰队,由弗莱彻将军指挥,星夜驰往珊瑚海方向。
  
  从5月7日拂晓到8日黄昏,珊瑚海海域硝烟弥漫,惊涛四起,爆发了一场人类战争史上第一次航空母舰的大会战。在这场著名的珊瑚海大海战中,美日交战双方的军舰互不照面,只是由舰载机向对方实施远距离的空中攻击,这也是人类海战史上的创新之举。此战双方互有损失,但从战术上看,日本海军占了便宜。但战略上结果却是完全相反,因为日本海军在此战之后的退却,使美军保住了与澳大利亚的海上交通线。此战是日本自发动侵略战争以来首次受挫,太平洋战争亦由此转入战略僵持阶段。
  
  珊瑚海的硝烟刚刚散尽,日军转而要夺取北太平洋的中途岛,将其海上防线推进到中太平洋,以切断美军的海上补给线,并迫使美军退守夏威夷及本土西海岸,从而保证日本本土和日军南进翼侧方向的安全。5月底,日本海军不惜血本,调集了包括8艘航空母舰在内的近200艘大型作战舰只驶往中途岛。美军太平洋舰队确保部门再次准确掌握了日本海军的行动,尼米兹上将立即调集3艘航空母舰和40多艘其他舰艇,组成航空母舰作战编队群,预先驶至中途岛东北200海里海域展开,隐蔽待机击敌。
  
  6月4日凌晨,日军第一机动编队驶至中途岛西北240海里海域,出动第一波108架飞机攻击中途岛。美军航空母舰编队群立即向其接近,在距敌150海里处,连续出动第一、第二波飞机200余架,乘着日航空母舰接受其第一波飞机返航归舰和第二波飞机由炸弹改挂鱼雷的一片忙乱之际,对日航空母舰编队实施连续猛烈的攻击,给予日本舰队重创。美军在此战共击沉日军4艘航空母舰和歼灭250架舰载机(美军损失1艘航空母舰),获得了此战的胜利。
 
  中途岛海战的重大胜利,迅速传遍世界。美国海军军官学校的海军史专家E·B·波特教授在著作中写道:“尼米兹将军受到了除轴心国以外世界各国祝贺中途岛胜利的信函和电报。陆、海军军官及其他研究战争的人,都认为中途岛海战是一场决定性的战役,打掉了日军在太平洋的优势,使双方的对抗出现均势。了解情况的人认为,日军最大的损失不是航空母舰或飞机,而是经过训练的飞行员。军事分析家预言,美国不久将转入进攻。”后来,通过中途岛战役的仔细分析和总结,尼米兹上将发表了一项正式声明,进一步强调了美国海军官兵们的功绩:“参战官兵都表现出色,不论在中途岛或海上,还是受客观条件限制未能参加前线战斗的瓦胡岛上的官兵,都是这样。尽管我们的3艘航空母舰在战争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我为所有参战人员团结合作,完成任务的突出表现感到骄傲。打败日军诸兵种和挫败其野心,不仅是海军,而且是美国整个武装部队的胜利。”中途岛海战使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元气大伤;但不甘失败的日本人决定将作战重点转向西南太平洋,企图以所罗门群岛最南端的瓜达尔卡钠尔岛(简称瓜岛),作为切断美国与澳大利亚海上交通线的前进基地。中途岛海战后,美军立即制订了代号为“了望台作战”的计划,决心在太平洋战场易守为攻,其首要目标也恰恰选定为瓜岛。
  
  1942年8月7日,美海军陆战队第1师约17000人轻易攻占了由日军驻守的瓜岛机场等要地。日军大本营大动肝火,发誓要乘美军立足未稳之际把他们消灭掉。两天后,日军即调集兵力对瓜岛实施反击。当天深夜,第一次所罗门海战揭开了瓜岛战役的序幕。日军低估了美军登陆部队的实力,因此不断增加反击兵力;美军也不断投入重兵,这就使原来想象中的一场速决战逐渐演变成为一场持久战。由于瓜岛争夺战非常重要,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大将亲赴瓜岛附近海域坐镇指挥。9月30日,尼米兹上将冒雨乘坐B-17轰炸机飞抵瓜岛,亲自视察这场整个战争中最残酷的战斗。为争夺瓜岛这一战略要地,美日两国的部队进行了持续长达半年之久的激烈鏖战。瓜岛这个弹丸之地,成为这场战争中血肉横飞的“绞肉机”,瓜岛附近的交战海域也获得一个“铁底海湾”的雅号。日军陆续投入并消耗了当时可以调用的所有机动兵力,但最终被迫撤出瓜岛。瓜岛战役使日美双方各损失24艘驱逐舰以上的大型舰只,日军损失飞机600多架,人员伤亡24000多名;美军飞机损失不多,但也有5800人伤亡,结果是保住了瓜岛这一战略要地。
  
  1943年5月,美军决定沿中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两条路线向日军发动攻势。中太平洋作战由尼米兹上将亲自指挥,西南太平洋作战由麦克阿瑟上将指挥,基本作战模式是逐岛进攻。11月,尼米兹上将指挥的中太平洋美军兵力首先发起对吉尔伯特群岛的进攻,日军在塔拉瓦岛展开顽强的抵抗。在这个珊瑚岛上,平均每平方公里就躺着6000具士兵的尸体。战斗一结束,尼米兹上将就登临塔瓦拉岛实地考察日军设防情况,看到尚未来得及掩埋的大量士兵的尸体,他禁不住说:“这是我第一次闻到死亡的气息”。鉴于美军在此受到的重大伤亡,尼米兹上将对美军下一步作战计划作出重大修改,改逐岛进攻为越岛进攻,这样既可以减少部队伤亡,又可加速战役进程,收效甚大。

  1943年底,以美国为主的盟军部队相继攻占了阿留申群岛、吉尔伯特群岛、所罗门群岛,以及新不列颠岛之大部和新几内亚东南部。至此,太平洋战场的战略主动权已落入盟军手中。为使美军在进攻中减少损失,尼米兹上将亲自选择了一个荒岛,命令士兵们模拟修筑了日军防御工事,并派武器专家实地研究克敌良策。在尼米兹上将的精心准备和指挥下,美军于 1944年2月一举攻克马绍尔群岛主要岛屿,美军以伤亡356人的微小代价,获得歼敌8122人的显赫战绩,可见尼米兹上将高超的作战指挥艺术。
  
  从1944年末到1945年初,尼米兹上将统率中路大军,会同麦克阿瑟将军的部队,攻占了菲律宾群岛。接着,尼米兹上将又率领中路大军浴血奋战,于6月底攻占了硫磺岛和冲绳岛,终于砸开了日本的“国门”。
  
  在冲绳岛战役尚未结束时,尼米兹上将就开始着手制订攻打日本本土的大规模登陆进攻计划。遗憾的是,这一作战计划未及实施,日本天皇即于8月14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但尼米兹上将终于实现了为珍珠港事件报仇雪耻的夙愿。
   
  1944年底,为使美国各战区总司令的军衔能与盟国相对应,美国国会制订了一项可授予陆军和海军将领五星上将新军衔的法令。12月19日,美军有4位陆军将领和3位海军将领(此时,美国仍未有空军这一军种)被授予此项最高军衔;来自德克萨斯州深山里的德国移民后裔的遗腹子尼米兹光荣晋升为海军五星上将。
  
  1945年9月2日,在美国太平洋舰队“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了盟军接受日本无条件投降的签字仪式。在简短的仪式结束时,天空中云开雾散,近千架美军飞机在金色的阳光下呼啸着编队飞过“密苏里”号战列舰的上空。在此时,尼米兹上将立即发出早已拟好的向太平洋和美国进行广播的声明:“······今天全世界爱好自由的人们都沉浸在胜利的欢乐之中,并为我们联合作战所取得的成就而感到骄傲。我们应该歌颂那些为保卫自由而献身的人;我们对他们负有一项庄严的义务——保证他们的牺牲将有助于人类创造一个更美好、更安定的世界。而今,我们着手致力于重建国家和恢复国力的伟大事业。我确信,我们将能够运用技能、智谋和敏锐的思想来解决这些问题,犹如我们为了赢得胜利曾经做过的那样。”
  
  为表彰尼米兹上将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卓著功绩,华盛顿方面决定1945年的10月5日为“尼米兹日”;这一天,尼米兹上将在美国国会参、众两院联合会议上发表了演讲:“美国拥有全世界最强大的海上力量,不应轻描淡写地赞许一通就任其消亡。”他以这样一段对和平的祈盼作为演讲的结束语:“愿全世界都能友好相处,但是我们一定要把橄榄枝扎根在含有优质235铀矿的肥沃土地上。我认为这不是什么挖苦话,用我们德科萨斯州山区和海军的话来说,这是一句老实话。”
  
  演讲后的尼米兹上将乘坐敞篷汽车游行,华盛顿市共有50万人上街向五星上将欢呼致意。在白宫,杜鲁门总统为尼米兹上将授勋;尼米兹上将谦逊地表示:“我们只打了一场小战,却获得了最高的荣誉。”在稍后的一系列庆典场合中,尼米兹上将多次特别强调指出:“如果没有强大的海上力量,我们在太平洋战争中决不能前进一步。”
  
  1945年11月,美海军作战部长金上将向白宫建议由尼米兹上将接替自己 的职务,并向总统表示,如不任命尼米兹上将为海军作战部长,他必须向美国人民作出解释。11月20日,总统宣布了和平时期高级军事将领的任命,由尼米兹上将出任海军作战部长(美国海军不设参谋长,其作战部长是海军最高的军事指挥官,相当于陆军的参谋长);陆军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同时出任陆军参谋长。
  
  在12月15日的交接仪式上,金上将说:“在把海军作战部长的工作交给尼米兹时,我确信会将这个重担交到优秀而可靠的人手里。”而继任的尼米兹上将则重复了自己在1941年出任太平洋舰队总司令时向记者们说过的话:“我身负重任,我当尽力而为!”
  
  海军作战部长两年的任期很快就过去了,尼米兹上将在任期内审批了优先建造核动力潜艇的项目,并发表了一系列向往和平的文章,他指出:“我相信只要存在任何成功的希望,就必须运用外交手段。和平可以获得,但我们必须具有勇气、耐心和才智。”
  
  1947年12月15日,尼米兹上将从海军作战部长的职位上退休;他在这一天的日记中是这样记叙他海军生涯的终结:“我觉得好象如释重负,凯瑟琳和我似乎刚刚开始生活。我们有一个儿孙满堂的美满家庭,我们怎能错过这种完满而愉快的生活呢?”
  
  1966年2月20日,美国海军五星上将尼米兹在旧金山逝世。在最后的弥留之际,尼米兹上将要求死后葬礼从简,并把他埋葬在太平洋岸边的国家公墓里。因为这位来自深山的海军上将,希望在公墓里可以朝夕不停地眺望他曾经创造出盖世伟业的蔚蓝色太平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1.5.2010 13:07:56 | 只看该作者
雷蒙德.A.斯普鲁恩斯



美国海军四星上将。出生在马利兰州的巴尔的摩。
  1903年考入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1906年9月毕业后,到海军战舰上服役。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晋升中校,指挥驱逐舰“爱伦华德”号,到太平洋服务。
  1921年起, 历任美国海军工程局处长、“载尔”号和“奥斯本”号驱逐舰舰长、驻欧美海军指挥官的助理参谋长。
  1926年夏,入美国海军军事学院深造,毕业后被派到海军情报办公室任职。1931年6月,调海军军事学院任教,次年晋升上校。1933年 5月起,先后任驱逐舰护航舰队参谋长、海军军事学院战术系主任。
  1940年10月晋升海军少将,出任海军第10军区司令,1941年6月兼任加勒比海战区司令。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不久,斯普鲁思斯暂时接替哈尔西指挥第16特混舰队,协同第17特混舰队取得了中途岛海战的胜利。海战结束后,调任太平洋总部参谋长兼太平洋舰队副司令。
  1943年8月晋升中将,任中太平洋舰队司令,于1943年11月和1944年2月指挥所部成功地进行了吉尔伯特群岛战役和马绍尔群岛战役,因此晋升上将。随后,其所指挥的中太平洋舰队改称第5舰队。1944年6~8月,指挥第5舰队在马里亚纳海战中重创日本联合舰队第1机动舰队,为夺取马里亚纳群岛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945年2~3月和3~6月,率领第5舰队再次发起硫黄岛战役和冲绳岛战役,为尔后进攻日本本土取得了前进基地。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奉命指挥驻日美海军一切兵力。11月接替尼米兹任太平洋舰队司令。
  1946年3月,调任海军军事学院院长,对海军课程设置和内容进行了改革。
  1948年7月退出现役。1952年1月,出任驻菲律宾大使,完成了关于美国基地问题的谈判。
  1955年4月退休。
  1969年12月13日,83岁的斯普鲁恩斯在加州去世。他是一个受到所有认识他的人尊敬的人,尼米兹称赞他是“海军上将中的上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1.5.2010 13:08:15 | 只看该作者
乔治·史密斯·巴顿
“要迅速地、无情地、勇猛地、无休止地进攻!”


在人类空前惨烈的历史浩劫——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杰出军事将领的涌现犹如雨后春笋。在这璀璨的群星之中,美国陆军四星上将小乔治·巴顿是一位及其特殊的历史人物,对于他,军界和学术界历来有不同的历史评价。许多人认为:“巴顿将军是一位统率大军的天才和最具进攻精神的先锋官”;“他是美国的首席坦克专家”;“巴顿是二十世纪的拿破仑”。同时也有人指出:“巴顿勇猛有余,智谋不足”;“他骄傲自大,华而不实”。他对目标的追求坚定不移。正如驻欧洲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将军在战后所指出的: “在巴顿面前,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和不可逾越的障碍,他简直就象古代神话中的大力神,从不会被战争的重负所压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次战役中,没有任何一位高级将领有过象巴顿那样神奇的经历和惊人的战绩。”但无论怎样评说,人们都一致承认:巴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最有作为的高级将领之一,他以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和惊人的战绩而载入史册.巴顿无疑是一代名将。

    乔治.史密斯.巴顿1885年11月11日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具有文韬武略的传统家庭。18岁时进入私立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学习,一年后获得入西点军校的保送资格。1909年6月,巴顿军校毕业,随即以少尉军衔赴美国第一集团军骑兵部队服役。

    1915年,巴顿调到潘兴将军手下做副官,得到潘兴将军的赏识,称赞他“是一个真正的斗士!”。1916年,潘兴将巴顿提升为中尉,不到2年时间里,他从中尉逐级升至上校。1916年作为潘兴的副官到墨西哥,参加镇压当地的农民起义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巴顿随美国远征军总司令潘兴到了法国。1917年,巴顿在驻法美军中参与了美国第一支装甲部队的创建工作,建立了装甲兵的训练学校,用法式轻型坦克组编成一支坦克旅,经过短暂而切实有效的训练之后,巴顿随同该旅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圣米耶尔和默兹-阿拉贡等战役。在战斗中,巴顿充分发挥了大刀阔斧、勇往直前的战术风格,在激烈的进攻战中大踏步前进,勇立战功,在战斗中,巴顿竟一个人开着坦克,冲入德军防线内,差点送了命。
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了装甲兵部队的巨大军事潜力和不可估量的前途。巴顿是美军的第一位坦克手,也是美军中最早的坦克专家之一。但是,巴顿的这种地位和作用,在机枪、大炮时代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尚未得到人们充分的认识,只有在以坦克和飞机为标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才有可能受到充分的重视和理解。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顿回到美国。此后20余年里,他大多在“和平的冷营里”消磨时光,十几次调动,等待战争的召唤。
1919年回国后,返回骑兵部队任职,同时从事坦克研究工作。  巴顿生活的时代(1885-1945)正是社会、政治和科学技术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伟大时代,美国进入了工业化阶段,从一个二流国家跻身于欧美强国之列,很快又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美国的陆军也从一支小型的、分散的边疆部队发展成为庞大的现代化军队,从战马和马刀的时代进入坦克和机械化的时代。在这个关键性的历史转变时期,巴顿在美军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1917年以前,坦克还是一种未经考验、不被信赖的战争工具,他的作用和前途受到人们的普遍怀疑。巴顿当时是一名优秀的骑兵军官,并执着地热爱这一古老的兵种。但是,出于对战争和军事技术的深刻理解,他深深地感受到了装甲时代的历史性召唤,毅然选择了装甲兵这一前途未卜的新兵种。这是一个决定性的选择,它不仅决定了巴顿一生的道路,也给新生的美国装甲部队送来了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1932年毕业于陆军参谋学院。1935年任夏威夷军区情报处长。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美国面临战争。巴顿的军事才能得到陆军参谋长马歇尔的赏识,认为他是能在战场上战胜快速机动的德军的优秀将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军的坦克部队铺天盖地般蜂涌而来,横扫整个欧洲,充分显示了大规模坦克战的可怕威力。美国开始重视装甲兵建设。从军已31年的巴顿上校时来运转。1940年7月,马歇尔批准组建装甲师,55岁巴顿受命组建一个装甲旅,并被晋升为准将。他于7月被起用为装甲旅旅长,12月升任为新成立的第2装甲师师长,并晋升为少将。
  二战开始之时,巴顿认为,对于长期处于和平状态的美国公民来说,战争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噩梦,他和其他美军将领所面临的紧迫任务,就是把这些和平公民改变成为守纪律、能战斗的战士,完成这一转变的手段是训练,而训练的基本内容则是向将士们灌输严格的纪律和杀人的本领。巴顿写道:“一个人要成为一名好军人,就必须遵守纪律,有自尊心,毫不犹豫地执行命令。”他还常说:“一个人要想活下去,杀死更多的敌人,就必须从平时的刻苦训练抓起。我始终相信一句古老的格言:平时多流一滴汗,战时少流一滴血。”

 巴顿坚持认为,军事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部队的军事素质和实战能力,因此决不能摆花架子,必须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因此,巴顿在抓部队例行军事训练的同时,特别重视抓针对性较强的军事训练和实战演习。在为北非战役作准备时,为了使部队适应非洲沙漠地区的环境,他把部队带到美国内地的一个荒漠地区进行模拟训练。那里的气候酷热干燥,寸草不生,白天气温高达40多摄氏度。在这地狱般的地方,巴顿狠抓高强度训练:长途急行军、坦克实战演习、挖掘战壕、野外生存训练等等。面对叫苦连天的士兵和军官,巴顿一方面坚持抓训练,一方面反复讲述这样一个道理:“高超的军事技术和适应能力可以有效地减少部队的伤亡,一品脱美国人的汗水可以挽救美国人一加仑鲜血。”

巴顿亲自参与创建的美军装甲部队,经过严格训练、充实和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对德日意宣战。1942年1月,巴顿升任第1装甲军军长。11月,巴顿率领美国特谴队4万多名官兵横渡大西洋,在法属摩洛哥海滨登陆,经过74小时的激战,制服了当地法军,为盟军控制这一地区和完成北非的战役部署创造了有利条件。1943年2月,美军在卡塞林山口战役中惨败,巴顿临危受命接管第二军,仅用十一天时间,他就把战斗精神输入了部队,使这支新败之旅重振旗鼓,每战必胜,夺回了失地,为全面解放北非奠定了基础。1942年11月,美英在法属北非登陆,巴顿被任命为西部特遣部队总指挥,在这场有惊无险的作战结束后,他便当了美国驻摩洛哥总督。此时,隆美尔仍在突尼斯负隅顽抗,美国第2军由于指挥不力损失较大,士气低落。艾森豪威尔立即下令由巴顿接任第2军军长职务,以重振该军士气。巴顿欣然受命,并表示他早就盼望和隆美尔这个“厉害的狗杂种”厮杀一场并亲手将其击毙。他到第2军后,立即下令整顿风纪,规定每个军人必须随戴钢盔、扎绑腿,连护士也不得例外。一周之内,人们就意识到,在“新老板”巴顿的领导下,不要打算再过以前的懒散的日子了。在他的感召下,该军在以后的作战中战绩卓著,和英军配合全歼德意北非军队25万人。

随后,巴顿被任命为美国驻摩洛哥总督。


1943年3月5日,巴顿临危受命,接任被隆美尔击败的美第二军军长,他从到达第二军的那天起,便全力以赴地整肃军纪。迅速改变了全军涣散的软弱壮态。3月17日,面目一新的美第二军向德军发起进攻,一路猛攻猛打,进展迅速,很快与英军在突尼斯北部完成了对德军的合围。

突尼斯战役不久,巴顿晋获中将军衔,升任美第7集团军司令。1943年7月9日,盟军开始的西西里战役中,在西西里岛作战中,他和不大瞧起美国兵的蒙  哥马利进行了比赛,结果领先占领了首府巴勒莫,收复了该岛。从此时起,他成了使德军望而生畏的少数西方将领之一。  巴顿的装甲部队把大范围机动和两栖作战相结合,向敌人的防线长途快速迂回,攻克巴勒莫,随后抢在蒙哥马利之前拿下了墨西拿城。把德军全部驱逐出该岛。盟军占领了西西里岛,德军退到意大利本土。此时发生了巴顿打士兵耳光的事件,他因此被免去第7集团军司令的职务。


1944年1月,巴顿被任命为第3集团军司令,盟军司令部利用德国人对巴顿的注意,让巴顿在加来海峡的多佛设立一个司令部,诱使德军误认为盟军将在加来登陆。6月6日,诺曼底登陆战打响,第3集团军作为第二梯队登陆后,巴顿将第三集团军编成若干坦克群,命令部下“以尽快的速度,向一切可以推进的地方前进!”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起,巴顿就用他天生的演说才能来鼓舞士气,贯彻他的战术意图。无论在训练中还是在战场上,无论在胜利之后还是在受挫之时,只要一有机会,他总要发表即兴演说,向将士们讲解战争的目的和作战部署,激发部队的士气,表彰作战勇敢有功者,鞭策激励那些胆小懦弱的人。他讲话一般不用讲稿,信口开河,滔滔不绝,音调非常高,听起来有些刺耳。在许多场合,他的讲话直率泼辣,妙语连珠,但往往粗俗不堪,具有一种狂热的气质。还有一些话则不堪入耳,听之令人脸红。巴顿本人也清楚,自己的粗话是对人的尊严的一种冒犯,但他认为,这对于刺激和提高部队的战斗意志很有必要。他指出:战争本身就不是一件斯文的事情,斯文的人一定打不过那些满怀仇恨和具有狂热精神的人。“美国士兵唯一不具备的气质就是狂热,当我们与狂热者作战时,这是一个极为不利的因素。”因此,他要用粗俗、泼辣和露骨的语言唤起这种狂热气质,努力使士兵们仇恨敌人,以凶猛拼命的姿态投入战斗。

    注重用自己的形象和实际行动去影响部队和士气。巴顿常说:“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战场上的将军就是一个演员,他必须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部下,并尽力使他们仿效和追随。”巴顿正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作为无声的语言,向部队传递着自己的信息。

 在作战方面,巴顿堪称现代史上最杰出的战术家之一,其主要特点是具有强烈的进攻精神。巴顿特别强调装甲部队的大范围机动性,尽一切努力使部队推进,推进,再推进。巴顿在战斗中的一句口头禅是:“要迅速地、无情地、勇猛地、无休止地进攻!”正是这种一往无前的进攻精神,使得巴顿部队在战场上所向无敌,无往而不胜。从巴顿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来看,他的攻势作战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强调进攻是夺取胜利的唯一有效手段。巴顿对防御嗤之以鼻,他认为:“谁也不能成功地守住什么。部队进入掩体就等于失败。事实证明,任何形式的防御都狗屁不值,这样做的人都是笨蛋。”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列举了大量历史事实,如特洛伊战争、马其诺防线等。相反,他认为,进攻是打击敌人、保护自己的最有效的手段,“在战争中,只要奋勇当先,就会无往不胜。只有迅速勇猛,无休止地进攻,才能保住优势和安全。否则,把主动权交给敌人,我们就会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

  反对恻翼安全论。由于巴顿部队的推进速度很快,以致其侧翼经常暴露在敌人面前,引起许多将领的不安,他们常常为确保侧翼安全而畏首畏尾,同时,也对那些一时不能攻克的城镇而忧虑重重。对此,巴顿不以为然。他认为,在推进中不给敌人留下喘息之机是获得大捷的重要因素,如果拘泥于侧翼安全和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拖延进攻,受益者只能是敌人。他主张,不要过分考虑侧翼安全问题,对那些一时不能攻克的城镇也可以绕道而过,只要我军大踏步前进,侧翼安全自然就不会成为问题,那些孤立的敌人城镇即使不会被困死,也会自动放弃或者缴械投降。巴顿曾对自己的参谋人员说:“还有一件事要求你们记住,对担心侧翼这种讨厌的事不要去管。让敌人去担心他们的侧翼去吧,而我们则不。”

  注重进攻的速度。巴顿认为进攻的速度越快越好,因为“战斗的时间越短,我军的损失就会越少,对敌人的打击就能达成突击性,从而取得更加辉煌的胜利。”即使有时推进的速度和连续作战的时间会超过人的极限,但这并不可怕,因为这对敌人更为不利,而且战斗胜利后,我军自然会有充分的休整时间,否则贻误了战机,一切都无从谈起。为了使部队能以难以置信的速度前进,巴顿甚至不允许他的军长、师长们撤退,甚至不允许他们停步不前。他曾经对部下说:“我不想接到电报说,我正在坚守阵地。我们什么也不坚守,让敌人去坚守吧。我们要频频出击,大踏步前进。不论你们多么疲劳、饥饿,敌人只会比你们更加疲劳、饥饿。”

 强调充分发扬火力优势。在进攻战中,巴顿始终要求部队要充分发挥火力的优势,不要吝惜炮弹和子弹,他认为充分发扬我军火力可以达到几种目的:杀伤敌人、保护自己、火力侦察和鼓舞士气等。他指出:“你们的火力压制了敌人的火力……我们的迫击炮、大炮只有开火时才是先进武器,沉默时只是一堆废铁。步兵要接近敌人,必须运动才行,而要运动,就必须射击。主要目标尚未发现时,所有的步兵武器火力必须用于搜索敌人可能占领区域。要利用行进间火力,它会降低敌人火力的准确性,提高我军的信心。要向敌前沿阵地射击,跳弹的声音更可怕而且杀伤率更高。在火力下滞留是愚蠢行为。在火力下滞留而不反击则是自杀行为。”

  重视后勤保障工作。为了保持装甲部队的连续性大规模进攻,有一个问题始终困绕着巴顿:物资供应不足,特别是油料严重短缺。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巴顿煞费苦心,使出了浑身解数。巴顿十分重视充分发挥后勤部门的作用。巴顿的后勤处长沃勒尔·马勒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领导下的第三集团军后勤处是盟军中工作效率最高的后勤部门。根据兵马未到粮草先行的原则,每次战役之前,他总是千方百计收集各种物资,尽量多地储存油料,以满足战斗之需,第三集团军所收集的物资总要比其它部队多出一半以上。但由于部队在欧洲平原上超常规地大步前进,战线迅速拉长,汽油供应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部队进攻的重要因素,于是在巴顿建议下,盟军采取了一个极富创造性的行动——“红球快车行动”,动用大批民用车辆,日夜不停地向前线运送油料等军需物资。

  后来,盟军最高司令部出于战略考虑,削减了对巴顿部队的油料供应,直接影响了巴顿部队的进军速度。在这种情况下,巴顿只好采取了一些“不正归”的方法,以保障汽油的供应。一是在战场上缴获敌人的汽油。马勒对待这类战利品采取了特殊处理方法,既不上报也不记录,而是尽快发给部队,以解燃眉之急。二是默许士兵去偷油,并对偷油有功者给予奖励,其中最鼓惑人心的奖励是放假三天。这是一种缺乏绅士风度的美国牛仔式方法,然而极有成效,解决了部队的急需。

巴顿不顾一切地向前猛冲,穿越法国,在欧洲平原上近乎疯狂般的推进。当战线迅速拉长,汽油供应不足时,他授意部下采取劫持、偷窃别的部队油料等手段,想方设法找到汽油加速前进。1944年12月,巴顿率第3集团军在阿登地区击退德军的大反扑,解救了被围的盟军部队。1945年3月,巴顿再次抢在蒙哥马利之前渡过了莱茵河。1945年5月初,巴顿的第3集团军一直推进到奥地利边境方才住脚。一系列重大战役中,巴顿充分发挥了装甲部队快速、机动和火力强大等特长,采取长途奔袭和快速运动战术,以超常规的速度在欧洲平原上大踏步前进,不顾一切地穷追猛打,长驱直入,穿越法国和德国,最后到达捷克斯洛伐克。在近乎疯狂般的推进中,巴顿注意抓住一切战机,迅速果断地围歼敌军。在281天的战斗中,巴顿部队保持了直线距离100多英里宽的作战正面,向前推进了1000多英里,解放了13000座城镇和村落,歼敌144.4万,为解放法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和最终击败纳粹德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巴顿创造的战绩是巨大的,也是十分惊人的。正如驻欧洲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将军在战后所指出的:“在巴顿面前,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和不可逾越的障碍,他简直就象古代神话中的大力神,从不会被战争的重负所压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次战役中,没有任何一位高级将领有过象巴顿那样神奇的经历和惊人的战绩。”

    4月16日,巴顿被晋升为四星上将,此时巴顿已到了他人生最辉煌的一刻,他有点得意忘形了,其玩劣个性表现的一揽无欲,他说出了一段著名的话:“与战争相比,人类的一切奋斗都相形见绌!上帝啊!我是多么热爱战争!”和曾是其下级的布雷特利五星上将相比,巴顿率直的个性使他只能成为一位战场的将帅,而不可能在和平年代象艾森豪威尔和布雷特利五星上将那样走向人生的另一个高峰,巴顿四星上将的局限就在这里.

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欧战结束。巴顿被任命为巴伐利亚州军事长官。盟军完全占领德国之后,巴顿参加了盟军的阅兵式,苏军将领出于对这位美国名将的钦佩,派联络军官和一名翻译来邀请他去饮酒。巴顿居然愤怒地吼道:“告诉那个俄国狗崽子,根据他们在这里的表现,我把他们当成敌人,我宁愿砍掉自己的脑袋,也不同我的敌人去喝酒。”他的话吓坏了翻译,而他却命令翻译一字一句地翻译过去。这就几乎酿成了一次非常不愉快的外交事件,因为当时美苏均为同盟国的主力,为了消灭法西斯,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结成了同盟,巴顿随便耍性子,岂不影响政治上的利益?此后一贯喜欢直来直去的巴顿“祸从口出”,落入了机智的新闻记者们的圈套。在巴顿以第3集团军司令兼驻巴伐利亚军事长官(相当于军管会主任)的身份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他对盟军的非纳粹计划提出了非议:“如果军管政府雇佣更多的前纳粹党员参加管理工作和作为熟练工人,那么军管政府会取得更好的效益。”这些言论严重地损害了盟军的政治形象和美国的政治利益。事实上,他已任用了至少20名纳粹党员在政府中担任要职。以追求轰动效果为己任的记者趁机问道:“将军,大多数普通的德国人参加纳粹党,难道不就是和美国人参加共和党和民主党的情形差不多吗?”激动的巴顿不知这是圈套,竟然乖乖地钻了进去,信口答道:“是的,差不多。”于是,美国及全球许多报纸上出现了一个赫然的大字标题:“一位美国将军说,纳粹党人就像共和党人和民主党人一样。”艾森豪威尔还是先给了巴顿一个台阶让他下,而没有马上解他的职。他让巴顿公开收回他的上述信口开河的话。巴顿照办了,但他又画蛇添足地说了许多为自己辩解的话,他的辩解终于让艾森豪威尔忍无可忍,在社会舆论和各种政治力量的压力下,最终采取了果断的措施,免去了巴顿第3集团军司令和驻巴伐利亚军事长官之职,而任命其为有名无实的第15集团军司令。这是一个空架子的集团军和空头司令,他的任务只是带一些参谋和文职人员整理二战欧洲部分的军事史而已。

    1945年12月9日,,在曼海姆附近,他的轿车与一辆军用卡车相撞,他受了重伤,颈部折断,颈以下全部瘫痪,同年12月12日,他在海德堡的一所医院里盎然逝去,享年60岁。


他曾不止一次的说过:“一个职业军人的适当归宿是在最后一战中被最后一颗子弹击中而干净利索地死去。”本来他的这一愿望是可以实现的,只是因为侥幸,才使他死里逃生。在战争结束之际,他乘坐的飞机曾遭到攻击,一位没有经验的英国飞行员驾驶的战斗机误将他当作了敌人。此人的没经验险些送了他的命,而幸亏此人没经验,他才捡回了一条命。

自战争结束后,他已经预约了死亡,强烈地感到在和平时期无所事事,还不如死了更愉快,更可取。他曾不止一次地对孩子们讲,他再也见不到他们了。当孩子们制止他说这类丧气话时,他说:“真的,有人已经向我透露了。”

巴顿虽被解除了第3集团军司令之职,但他的遗体仍与第3集团军的6000名阵亡者安葬在一起。他未能像某些安葬在华盛顿国家公墓的将军那样显赫、排场,而是埋在了异国他乡,但他比那些人显然要幸福得多,他永远不会感到孤独,因为有6000名部下作伴。

巴顿逝世后,有人为之惋惜,但理解他的人认为他死得其所。《纽约时报》的一篇社论写道:“他不是一位和平人物,也许他宁愿在他所热爱的部下都在忠诚地跟随他的时刻死去。他的祖国会以同样的忠诚怀念他。”

  巴顿一向对军队的纪律问题十分重视,他认为:“纪律是保持部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士兵们发挥最大战斗潜力的关键,所以,纪律应该是根深蒂固的,它甚至比战斗的激烈程度和死亡的可怕性质还要强烈。”大部分军事将领都很关注军队的纪律问题,但巴顿对军纪的管理有两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其一是它的纪律标准十分严格,而且常抓不懈。对此它常常告诫部下:“纪律只有一种,这就是完善的纪律。假如你不执行和维护纪律,你就是潜在的杀人犯。”其二是巴顿对部队的着装问题十分重视。巴顿认为,着装问题与军人的风貌和战斗力息息相关。他十分严肃地指出:“稀拉兵不能打仗。严明的纪律,威武的军容,既反映了军队的精神面貌和军事素质,又能增加将士们的自豪感和战斗力。”因此不论平时还是战斗期间,巴顿部队的每一个人都保持着一种“标准的军人姿态”:胡子刮得光光的,戴钢盔,系领带,打绑腿,皮靴擦得铮亮。每一个参加过巴顿部队的人,都能从他们的军容风纪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只有一支战无不胜、充满信心的军队,才能展示出如此雄壮的军威!

    一些研究巴顿的学者指出:“作为统帅人物,巴顿将军的最大特点就是以他本人的尚武精神去激励部下,用他的个性去影响部下。”巴顿本人也宣称:“在一周之内,我能使任何部队的士气高昂。”巴顿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他的无与伦比的演说才能和以身作则的实干精神起了重要作用。重视言传和身教是巴顿最突出的领导技巧和军人品格。

  他主张:“每个指挥官在自己适当的职权范围内都要身先士卒。军官的级别越高,越应该抽出更多的时间走出去见下级军官,而不要让下级来见他们,除了制订协同作战计划的时间外。”他还认为:如果士兵们知道,将军也同他们一样有被子弹击中的危险,那么他们就会从心眼里敬重他,愿意听从他的命令。“从舒适的反掩蔽体里靠电话指挥部队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对此,他曾经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他把一团湿面条放在桌面上,用手指去推,说:“领导艺术就是这样:你从后面是无法将面条推向前的,面条会从中间变弯。前线的士兵也是这样,除非有人率领才行。”当然,巴顿并不是要求指挥官们盲目而频繁地上前线,他认为,将军上前线的目的,一是了解战局实况,二是鼓舞士气,但如果做得太过分,则会失去这两方面的意义。

  巴顿认为,人最需要的还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激励。他曾经指出:“士兵们作战主要有两个因素:对指挥官的英雄崇拜和荣誉感。追求军功和荣誉是优秀军人的天性。”所以,巴顿十分重视用表彰等方式去激励和保持部队的士气。巴顿对部队将士的表彰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授奖授勋,这是战时巴顿做的最多的事情之一,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战场上进行的,也有的是在伤员的病榻前进行的.二是发布新闻或战报,大力宣传和表扬英雄事迹。这些活动对于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确实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巴顿一再表示:“我相信拿破仑的一句名言:只要有足够的勋章,我就能够征服世界。”

  巴顿的一生都在为成为一个伟大的将军而作准备,他如愿以偿了。他在军中服役35年,兢兢业业,克尽职守,取得了巨大收获。他在美军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上建立的丰功伟绩,以及他在军事训练和实战中创造和积累的成功经验和作战方法,在美国和世界军事史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为人们所世代传诵。当然,我们也很容易在巴顿身上看到这样那样的缺点,甚至极其严重的局限。由于性格、教育和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他在生活小节、军事生涯和政治事务等方面都很容易走极端,好的时候出类拔萃,令人景仰,坏的时候不可救药,遭人诅咒。打耳光事件、与盟军和美军领导层的几次严重冲突,以及战后日益表现出的政治上的严重保守趋势等等,无不影响着他的形象和军事生涯,也导致了他的个人悲剧。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样一个宏伟的大舞台上,杰出的军事将领成千上万,而像巴顿这样以“不断胜利推进的将军”而载入史册的极富传奇特色的人物,则只有他一个。时至今日那些在世的第三集团军的老兵们仍然自豪地记得——“我们在巴顿的统帅下阔步前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1.5.2010 13:08:31 | 只看该作者
威廉.F.哈尔西

   美国太平洋战场上有一位和巴顿一样性格鲜明勇贯三军的猛将,他就是威廉.F.哈尔西上将,美国新闻界给他起的绰号叫"公牛",他有一句流传很广的名言:“杀日本佬!杀日本佬!杀死更多的日本佬!”

   威廉.F.哈尔西1883年生于新泽西州伊丽莎白一海军世家,他父亲是美国海军军官学校1873年级的毕业生,在海军服役多年,曾被授于海军上校军衔。哈尔西的先辈中有许多人与海军有关,这对他选择海军生涯不无影响。1900年,他考入海军军官学校。1904年,由于老罗斯福总统扩建海军,需要大批新军官,哈尔西便提前毕业,到“密苏里”号上服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哈尔西受命指挥“弗鲁塞”号驱逐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哈尔西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一支驱逐舰编队的指挥官。在作战中,他显露出卓越的军事才干,受到上级的赏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22年至1925年他出使德国,担任美国海军驻柏林武官.

   1933 ~ 1934年先后入海军军事学院和陆军军事学院进修。哈尔西到美国海军军官学校担任一艘练习舰的舰长,而这个学校的第一个飞行学员大队,这使哈尔西意外地获得了学习航空知识的机会。他确信飞机已成为海上作战舰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钻研航空部队如何与水面舰只合同作战的问题。1938年,哈尔西出任“沙拉托加”号航空母舰舰长,成为美国最早的航空母舰指挥官之一。两年后,他升为少将。
  
  1941年11月28日,即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前几天,哈尔西奉命率领以“企业”号航空母舰为核心的一支特遣编队,给威克岛运送远程作战飞机。这时他已升任中将,成为太平洋舰队第八任务部队(航空母舰特混舰队)司令。按计划应在12月7日前返回珍珠港,但因为突遇狂风,延误了一天,哈尔西和企业号就此逃过一劫。这时的珍珠港到处是劫后的惨景,舰船倾复,士气低落,就是许多高级将领也主张消极避战。但哈尔西却坚决支持尼米兹的积极防御、主动出击的作战方针。他亲自率领太平洋舰队当时仅有的一支航空母舰机动编队,向日军控制的马绍尔群岛和吉尔贝特群岛发动突袭,取得了成功,使美军士气为之一振。为此,他获得了他的第一枚“服务优异勋章”。
  
  1942年4月,哈尔西升任美军太平洋舰队航空母舰舰队司令,奉命指挥两个航空母舰群。不久,他就成功地直接指挥了轰炸日本首都东京的行动。4月13日,满载“B-25”远程轰炸机的“大黄蜂”号航空母舰,在预定海域与担负支援任务的“企业”号航空母舰为核心的第16特混舰队会合。哈尔西召集全体人员,郑重宣布:“我们正前往轰炸东京。”全体将士欢呼起来。4月18日清晨,在离东京700海里处,他们被日本船只发现了,行动不得不提前。8点15分,16架“B-25”飞机离舰腾空而起,向东京飞去。哈尔西的特遣舰队则迅速离开危险海区,安全返回珍珠港。
  
  三小时后,由杜立特中校率领的“B-25”机群飞抵日本,他们以超低空飞行,顺利地突破了敌方防线。当机群出现在东京、横须贺等城市的上空时,日本人还没来得及发出空袭警报,就被炸得乱作一团。这次轰炸虽然给日本人造成的直接损失并不大,但政治影响却是巨大的,哈尔西也因此成为美国太平洋舰队中最知名的将领之一。

 空袭东京成功。哈尔西名声大震,但5月初珊瑚海战役发生之时,哈尔西正在赶往战区的途中。在随后的中途岛战役之前,哈尔西因患皮肤病而被迫住院治疗。没有参加珊瑚海海战和中途岛战役是哈尔西引为遗憾的。

  1942年10月中旬,瓜达卡纳尔岛战事对美军极为不利,尼米兹任命哈尔西为南太平洋战区最高司令(兼第3舰队司令),指挥该区的盟国陆海空三军,以扭转战局。10月24日,日军总攻开始,登陆美军则顽强据守,多次击退日军的进攻。26日,哈尔西所辖的第16特混舰队和第17特混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圣克鲁斯岛海域交战,美国海军遭到战术性失利,大黄蜂号战沉,企业号重伤,日本则有2艘航空母舰受创并损失100架飞机,但是,太平洋舰队司令部认为瓜岛总的形势并非不利。哈尔西在11月8日视察亨德森机场时,提出“杀死日本佬!杀死日本佬!杀死更多的日本佬!” 的口号以鼓舞守军。在瓜岛随后的一系列消耗战中,美军渐渐占据了上风。

    1943年2月,瓜岛日军被迫撤离。罗斯福总统为瓜岛战役的胜利而向哈尔西发出”贺电。哈尔西随后晋升为海军上将。

就在这时,太平洋舰队情报处破译了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将飞抵布干维尔岛视察的情报。4月18日,哈尔西奉命组织这次“复仇”伏击行动,并最终击落山本坐机。
  1943年5月,盟国决定从中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同时向日军发起进攻。哈尔西奉命组织指挥所罗门群岛战役。第3舰队已经得到加强,共有6艘航空母舰(舰载机540余架)、2艘战列舰、49艘巡洋舰和驱逐舰,还配属有海军陆战队。
6月30日,哈尔西部在新乔治亚岛实施登陆作战,遭到日本守军的激烈抵抗。8月25日,美军攻克该岛,歼敌约9000人。根据预定计划,哈尔西的攻击目标将是科隆班格拉岛。该岛有1万日军严密设防,强攻不仅会造成重大伤亡,而且将使作战旷日持久,因此,哈尔西决定对该岛围而不攻,越过该岛而攻取韦拉拉维拉岛,为后来尼米兹提出“越岛作战”提供了成功的先例。
  在布干维尔岛登陆作战之前,哈尔西奉命将一些舰船和部队调给组织指挥吉尔伯特群岛战役的斯普鲁恩斯,因而必须考虑以奇制胜。
   11月1日,哈尔西以数处佯攻吸引日军主力却在该岛不便登陆的西海岸登陆成功,令日军震惊不已。但哈尔西所辖特混舰队远在后方补充燃料、弹药,而日本的舰队得到6艘重型巡洋舰的加强,使哈尔西面临最危急的时刻。哈尔西于11月5日在没有足够的水面舰只护航的情况下出动他的2艘航空母舰,舰载机炸坏停在拉包尔的日本6艘巡洋舰和4艘驱逐舰,古贺峰一匆忙将重型巡洋舰撤走。布干维尔岛争夺战直到次年3月才结束。

 所罗门群岛战役之后,美军正式划分中太平洋战区和西南太平洋战区的辖区和任务。作为南太平洋战区最高司令的哈尔西在作战方面归麦克阿瑟指挥,而作为第3舰队司令的哈尔西则归尼米兹领导,这就难免产生摩擦。
  1944年6月15日,哈尔西出任美国第3舰队司令,这是以4个航空母舰群为主体的、拥有500艘舰船的庞大舰队。8月24日,哈尔西率领第3舰队开始了攻占加罗林群岛的战斗,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歼灭日机480架,击沉敌舰船100余舰,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1944年10月,美军在莱特岛登陆,开始了攻占菲律宾的战斗。为了挽救颓势,日军军部决定动用其所能动用的海空军兵力,对攻入美军实行突然袭击。这就导致了历史上著名的莱特湾大海战。日本人组织了北方、中央和南方三支海战部队,由9艘战列舰、4艘航空母舰、19艘巡洋舰和33艘驱逐舰所组成。为了与海军协同作战,还把菲律宾至如归战区的700多架飞机全部调来,企图一举打败美军第三舰队和第七舰队,然后切断登陆美军的补给。但美军及时发现了日军企图。哈尔西的第3舰队和金开德指挥的第7舰队在预定作战海域,做好了一切准备,静候敌人光临。10月20日战斗打响后,哈尔西指挥第3舰队一举打垮了日军中央编队,然后乘胜追歼由4艘航空母舰组成的北方舰队。同时,第7舰队也击退了日本南方编队。结果,日本3支海战部队全部遭到失败,损失航空母舰4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10艘,驱逐舰11艘,潜艇2艘。此后,日本海军就再也不能对美军构成任何严重的威胁了。为此,罗斯福总统在白宫亲自把第3枚"服务优异勋章"挂在哈尔西的胸前。

  1945年5月,他才重新又披挂上阵。有趣的是,他是在"密苏里"号战舰上开始自己的海军生涯的,而当他成为美国海军的五星上将时,他的旗舰碰巧也是一艘叫"密苏里"的战列舰,日本人就是在这艘舰上签署投降书的。
    1945年12月晋五星上将。1947年退役。

    率部袭击日军占领的马绍尔群岛、吉尔伯特群岛,1942年4月率特混舰队首次空袭日本首都东京。同年10月任南太平洋盟军司令后,指挥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新乔治亚群岛战役、布干维尔岛战役及一些海战。1944年6月任第3舰队司令,从加罗林群岛一直打到菲律宾。10月率部参加莱特湾海战,战争后期,对台湾、东京等地实施空袭,并指挥冲绳岛周围的海战直至日本投降,作为一位五星上将,威廉.F.哈尔西一直战斗在海战的第一线,指挥了几乎每一场对日大海战,即使在生病其间,亦推荐了当时默默无闻并毫无指挥特混舰队经验但后来成为美国海军中流砥柱的雷蒙德.A.斯普鲁恩斯指挥中途岛大海战.

  威廉.F.哈尔西作为一位五星上将,与他的几位同时授五星上将军衔的上级相比,他的五星是一位老人长期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与残忍勇猛的日本法西斯战斗得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1.5.2010 13:08:43 | 只看该作者
奥马.N.布雷特利



奥马.N.布雷特利五星上将是一位战略和战术家,他和同时代的那些美军名将相比,他更内敛随和,他作为一位指挥千军万马的高级统帅,却被人称为"士兵将军".得到部下的普遍的尊敬和爱戴.


奥马.N.布雷特利生于美国密苏里州伦道夫县克拉克村一贫农家庭。1915年 6月西点军校毕业后到步兵第 14团任职。1920年 8月回西点军校任数学教官,后任副教授。1924年春,去本宁堡步校深造,结业后到步兵第 27团任营长。1929年重返本宁堡步校任教官,他的教学方法深得主管教育的助理校长马歇尔中校的赏识,被提升为兵器教研室主任。1933年进利文沃恩堡指挥与参谋学院深造。1934~1938年再次到西点军校任学员团团长。1939年 9月,马歇尔出任美国陆军参谋长后,布雷德利被调到作战部任参谋,次年在马歇尔手下任助理参谋长。1941年 2月任本宁堡步兵学校校长。1942年 2月起先后担任步兵第 82师和第 28师师长。

   1943年 2月 27日,作为盟军司令艾森豪威尔的私人代表前往北非,任美军第 2军副军长、军长。1943年4~5月,他率部参加突尼斯战役,攻克 609高地,占领比塞大,协同英国第 1和第 8集团军全歼北非德意残余兵力,俘敌 25万人。7~8月率部参加西西里岛登陆战役。9月任美军第 1集团军司令, 10月在英国布里斯托尔开设第 1集团军司令部,并参与制定诺曼底登陆计划。1944年6~7月,率美军第 1集团军参加诺曼底登陆战役,在“犹他”和“奥马哈”两地段登陆,肃清科唐坦半岛的德军,配合英国第 2集团军和加拿大第 1集团军夺取大规模登陆战役的胜利。接着布雷德利率部实施“眼镜蛇”作战计划,突破德军防线,打破诺曼底登陆后一度出现的僵持局面。8月 1日,布雷德利任第 12集团军群司令。8月 8~21日,率部参加法莱斯战役,重创德军。随后经法国北部解放卢森堡和比利时南部。 并攻入德国境内。

   1944年12月至1945年 1月,布雷德利率部在阿登地区击退德军战略性反攻。1945年2~ 3月, 突破“齐格菲防线”,渡过莱茵河,在盟军第 21集团军群的密切配合下歼灭鲁尔德军重兵集团。尔后率部向易北河推进,于4月 25日在托尔高与苏军会师。1945年 8月,布雷德利任退伍军人管理局局长,

   1948年2月任美国陆军参谋长,次年 8月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1950年 9月晋升陆军五星上将。在美军侵朝战争中,曾参与制定美军战略计划。

   1953年退休。布雷德利不但善于指挥作战,而且善于管理部队。他对士兵关心体贴,也要求下属军官这样做。他反对军官对士兵简单粗暴,更不准他们虐待和体罚士兵。在西西里岛登陆战役结束时,他曾毫不讲情面地撤掉了他属下的美军第 1师师长艾伦和副师长罗斯福的职务。这两个人都是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所赏识的人才,尤其是罗斯福副师长又是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儿子。其原因是他们的部下在其他部队面前,尤其是在后方部队面前,耀武扬威,蛮横无理,公开蔑视士兵,挑起事端;他们自己目无纪律,擅自行动,导致部队伤亡惨重。布雷德利总是千方百计地减少士兵的伤亡。为此,他主张应充分利用装甲兵、炮兵和空军。

   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他力排众议,力主空降兵支援的作战方案,使2、3万美军仅以伤亡 197人的微小代价顺利在“犹他”海滩登陆,并向纵深推进了10千米。著有回忆录《一个军人的故事》、《将军百战归》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1.5.2010 13:08:56 | 只看该作者
欧内斯特.J.金



欧内斯特.J.金美国海军五星上将身为二战期间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一员和美国舰队总司令,是二战中最德高望重的二战美国海军总指挥,太平洋战争的战略的制定者.

1878年11月23日出生在俄亥俄州的洛雷恩。中学毕业后考入印第安那波利斯美国海军学院学习。1901年毕业后,被派到海军舰艇部队服役。


1901年在海军学院学习

1904~1905年间,随舰队驻防欧洲、亚洲和地中海,直接观察过日俄战争。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任美国大西洋舰队总司令的参谋,参加过欧洲海战,战争结束时已成为一名业务熟练的上校。战后美国开始发展潜艇。

从 1922年起历任潜艇艇长、潜艇支队司令、潜艇基地司令、海军航空基地司令、航空母舰舰长、海军航空局局长和舰队航空兵司令等职,对美国的潜艇部队建设和海军航空兵建设做出了贡献.

。1927年和 1938年,先后晋升为海军少校和海军中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开始重建大西洋舰队。

   1941年 2月,临到法定退休年龄的金被任命为大西洋舰队司令,并晋升为海军上将。8月,罗斯福去加拿大纽芬兰的阿金夏湾与英国首相丘吉尔会谈。金负责护送并充当总统的军事顾问,为罗斯福所赏识。

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任命为美国舰队总司令兼海军作战部部长,强调太平洋战场的重要性,对“先欧后亚”方针持不同意见。作为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和英美参谋长联合委员会的成员,曾跟随罗斯福总统参加卡萨布兰卡、德黑兰等重要国际会议,参与制定美军及盟军的重要战略计划。重视航空母舰的作用,指挥过多次重要海战。

    金实际上是盟国在太平洋对日作战战略的总设计师。只要有适当机会,他总要在“先欧后亚”全球战略的天平上加重太平洋的砝码。当珊瑚岛和中途岛海战胜利后,他及时提出了在太平洋展开“防御性进攻”的战略方针,从而取得了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的决定性胜利。随后,又乘胜先后提出并实施了在太平洋展开有限反攻和全面反攻的战略方针,加速了日本的崩溃,使“先欧后亚”基本变成了“欧亚同步”,金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除太平洋外,金对大西洋和地中海的海战也负有责任。

欧内斯特.J.金以才华出众和固执己见而著称.他冷漠善思考,给人清高一本正经的感觉,他的部下拉迪斯特斯.法拉果在他的<<第十舰队>>一书中这样写到:"清瘦而严峻的大个子,高额头,鹰钩鼻,目光炯炯,下腭厚实.......他是一个傲慢的极端现实主义者......,是一个严于律人也严于律己的领导.他很少露出笑容,既没有时间,也不喜欢同别人开玩笑;他受人尊敬,但不被人喜欢,他却觉得正中下怀."

1943年 1月,美国在大西洋组建第 10舰队,担任护航反潜任务,金亲自兼任舰队司令。

   1944年 12月,晋升海军五星上将。


1945年退休。1946年被授予“终身海军五星上将”称号。金一生中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海军的战略决策者和战略家。

   1952年出版的回忆录《海军五星上将金》,对自己的一生作了总结。

1956年 6月 25日, 78岁的金在新罕布什尔州的朴次茅斯与世长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1.5.2010 13:09:13 | 只看该作者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Douglas MacArthur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美国五星上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历任美国远东军司令,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军司令;战后出任驻日盟军最高司令和“联合国军”总司令等职。



   麦克阿瑟于1880年1月26日出生在美国阿肯色州小石城的军人家庭。其父小阿瑟·麦克阿瑟是美国将军,其母玛丽·哈迪是棉花商的女儿。她鼓励麦克阿瑟学习并研究历史,浏览世界名人传略,教导麦克阿瑟“永不说谎骗人,永不惹是生非”。麦克阿瑟于1893年进入西得克萨斯军事学院学习,称“这里是我起步之处”。
   1899年,麦克阿瑟考入美国军事学院(西点军校)。在校期间既刻苦攻读,又注重体育锻炼。4年之后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赴菲律宾任美军第3工兵营少尉。
   1905年,麦克阿瑟追随其父从事情报工作。1906年,成为美国陆军工兵学校学员,兼任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军事副官。1908年,调任工兵营连长,因训练有方而晋升为营部副官,稍后成为骑兵学校教官01911年晋升为上尉,次年调入陆军参谋部任职。1915年晋升为少校。1916年,调任陆军部长贝克的副官,负责与新闻界的联络事务。



     1917年,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从各州国民警卫队抽调人员组成第42步兵师。麦克阿瑟出任第42步兵师参谋长,晋升为上校,赴法国参加世界大战。他声称该师人员来自美国各地,犹如跨越长空的彩虹,故该师亦称“彩虹师”。1918年,因作战勇敢和指挥有方,数次获得勋章并升任第84旅准将旅长。同年11月,在大战结束之后担任彩虹师代师长。战争时期,他与远征军总司令部人员结有怨恨。
    1919年6月,麦克阿瑟被任命为西点军校校长。任内整顿纪律,增设课程,主张训练要着眼于未来战争,推行现代化军事教育,不免得罪军界的保守势力。1922年2月,与路易丝·布鲁克斯结婚(6年后离异),年底赴菲律宾任马尼拉军区司令。
   1925年,麦克阿瑟晋升为少将,先后在亚特兰大和巴尔的摩任军长。同年,麦克阿瑟在米切尔准将(主张建立独立的空军)案件中奉命担任审判官,以至后来不得不在回忆录中为自己辩解。
   麦克阿瑟于1927年秋出任美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率美国代表队参加1928年在阿姆斯特丹举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并获得冠军。陆军参谋长为此致电祝贺:“你不仅获得了美国人决不撤退的美誉,而且获得了美国人深知如何获胜的光荣。”此后,麦克阿瑟调任驻菲律宾美军司令。
   1930年8月,麦克阿瑟收到陆军部长来电,得知胡佛总统决定让他出任陆军参谋长。麦克阿瑟考虑到当时处于世界经济危机之际,和平主义思潮高涨,军费开支必将缩减,惟恐出力不讨好,遂有推辞之意。其母则力劝他接受该职,声称“如果你表现出怯懦,你父亲在九泉之下也会为此感到羞耻。”
   1930年11月,麦克阿瑟接受上将临时军衔,宣誓就任美国陆军参谋长。任内用机械化装备代替马匹,提高了部队的机动能力和速度,制定战争总动员计划;为诸兵种建立统一的采购制度以减少浪费,建立航空队司令部以提高地空部队的协调效率;反对国会因经济原因而欲裁减陆军机构的企图;反对削减军官队伍,声称“一支陆军可以缺乏口粮,可以衣住简陋,甚至可以装备破旧,但如缺少训练有素及指挥有方的军官,则在战时注定会被歼灭。胜利与失败的不同,全在于有无干练而有效率的军官队伍”;每年均成功地阻止削减陆军员额的议案,并为陆军的战备辩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作为陆军参谋长的麦克阿瑟于1932年不惜亲自披挂出马镇压华盛顿的美国退伍军人“退伍金进军”。1933年罗斯福出任总统之后,麦克阿瑟继续担任陆军参谋长。
    1935年,麦克阿瑟的陆军参谋长任期届满,以少将军衔调任菲律宾政府总统奎松的军事顾问01936年8月,获得菲律宾元帅军衔01937年4月,与琼妮,费尔克洛思在美国结婚01937年底,麦克阿瑟从美国陆军退役,开始组建菲律宾陆军。
   1941年6月,美国军方采纳“彩虹5号”计划,决定一候与轴心国作战就把重点放在欧洲。7月,华盛顿下令将菲律宾陆军与驻菲美军合并,将麦克阿瑟转服现役,晋升为中将,任美国远东军司令部司令,下辖温赖特指挥的第1军和帕克指挥的第2军。12月8日, 日军继偷袭珍珠港之后,对菲律宾发动进攻。由于麦克阿瑟判断错误和处置失当,驻菲律宾的美军轰炸机和战斗机大部被毁,空中防御能力丧失殆尽,再加上美菲军兵力有限,装备低劣而缺乏训练,无法抵挡日军的进攻,麦克阿瑟于12月24日和26日将美菲军司令部迁往科雷吉多尔,所有部队则从马尼拉撤往巴丹半岛固守,宣布马尼拉为不设防城市,就在1941年12月24日,麦克阿瑟晋升为上将。1942年1月,日军进占马尼拉。日军随后多次进攻巴丹半岛,但未能成功。当日本广播电台的“东京玫瑰”嘲笑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时候,麦克阿瑟要求陆军部派遣飞机飞越菲律宾上空以打击“敌人宣传的气焰”,稳定守军士气。然而,这种要求没有也不可能得到满足。 3月,得到增援的日军向孤立无援的巴丹半岛等地的美菲军发起攻势。美国政府为避免麦克阿瑟成为俘虏,命令他将指挥权转交温赖特并赴澳大利亚担任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军司令,指挥该区盟军作战。 3月11日夜,麦克阿瑟在从科雷吉多尔登上鱼雷艇离开菲律宾之前,发誓“我还要回来”。4月9日,巴丹美军及菲律宾军约75000人被迫向日军投降。 5月6日,巴丹陷落后转移到哥黎希律岛指挥作战的温赖特被迫请求投降,并于次日通过马尼拉广播电台命令所有美菲军队投降。
    抵达澳大利亚之后,麦克阿瑟率参谋长萨瑟兰先将司令部设在布里斯班,后又前移至莫尔斯比港,旨在稳住莫尔斯比,与日军在欧文·斯坦尼山那边决战。西南太平洋盟军的陆军司令为布莱梅爵士,空军司令先为布雷特,后为肯尼(所辖空中力量后来改编为美国陆军第5航空队),海军司令为利里。后来隶属麦克阿瑟指挥的还有美国海军第3舰队。美国陆军部队先后有克鲁格的第6集团军1艾克尔伯格的第8集团军和巴克纳的第10集团军(后由史迪威指挥)。鉴于另没有以海军的尼米兹为司令的太平洋战区,麦克阿瑟认为:“在有关这场战争的所有错误决定中,最莫名其妙的恐怕是没有建立太平洋的统一指挥。”经过1942年的中途岛战役和1943年的瓜达卡纳尔战役,盟军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



   中途岛战役之后,日军陈兵新几内亚,企图通过直接攻击而夺占米恩湾,通过侧翼运动而攻克莫尔斯比港。麦克阿瑟对此作有正确判断,并制定出相应的作战计划。
   麦克阿瑟的1943年最后进攻计划,设想从瓜达卡纳尔和巴布亚同时发动进攻,保卫新几内亚东北部和所罗门群岛,集中力量收复拉包尔。盟军采用麦克阿瑟的越岛战术,基本实现上述作战计划。麦克阿瑟称越岛战术“这种战争方式的实际应用,就是避免以大量的伤亡进行正面的攻击,就是避开日军据点;切断补给线,使它们无所作为;就是孤立他们的军队,使他们在战场上饿死。。。。。。这就是我调动部队与拟定作战计划的指导思想。”
   1943年,共和党政客有意让麦克阿瑟成为1944年大选的总统候选人。但是,1944年某些州的预选表明麦克阿瑟得票并不多。因而,麦克阿瑟只好声明无意参加总统竞选。
   1944年春夏,盟军已经攻克阿留申群岛1吉尔贝特群岛,所罗门群岛,新不列颠岛,新几内亚岛,马绍尔群岛,加罗林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等地。在此期间,麦克阿瑟与尼米兹就太平洋战争的战略问题发生重大分歧。前者主张先发起以新几内亚一哈尔马赫拉一棉兰老为轴心的战役,进而解放菲律宾;后者主张先夺取棉兰老空军基地,孤立吕宋,再进攻台湾和中国沿海,进而打击日本本土以缩短战争进程。二者分别得到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和海军作战部长金的支持。最后,罗斯福表示支持前者。


       菲律宾群岛战役是以麦克阿瑟所部盟军1944年9月的摩罗泰岛和帛琉群岛登陆作战为先导的。10月,盟军以登陆莱特岛开始从棉兰老岛到吕宋岛的跃进,并始终得到美国陆军航空队和美国海军第3舰队的支援。10月20日,麦克阿瑟率部在莱特岛登陆之后,在菲律宾总统的陪同下,从广播车上激动地宣称:“菲律宾人民,我回来了!。。。。。让巴丹半岛和哥黎希律岛上的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发扬光大。在战线推进到你们所在的地区时,起来战斗!利用每一个有利机会,打击敌人!为了你们的故乡和家庭,战斗!为了你们神圣的死者,战斗!”1944年12月,麦克阿瑟晋升为五星上将01945年1月,盟军于10日开始在马尼拉以北的仁牙因湾登陆,29日在巴丹半岛登”陆,夹击日军山下奉文部。直到3月,盟军才经激战而攻克马尼拉,占领巴丹半岛,收复科雷吉多尔。3月2日,麦克阿瑟.乘坐鱼雷艇象征性地回到科雷吉多尔。山下奉文顽抗至9月才率部投降。1945年4月,麦克阿瑟受命指挥太平洋地区所有美国陆军部队的作战行动。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麦克阿瑟则被杜鲁门总统任命为驻日盟军最高司令,负责对日军事占领和日本的重建工作。 9月2日,盟国在“密苏里号”军舰举行受降仪式,日本外相重光葵和参谋总长梅津美次郎代表日方签署投降书。麦克阿瑟出场代表盟国签字受降,中美英苏等盟国代表亦先后签字受降。麦克阿瑟在签字受降时,特意安排太平洋战争初期即被日军俘虏的美国将军温赖特和英国将军珀西瓦尔站在身后的荣誉位置,然后动用5支笔签署英日两种文本的投降书。第1支笔写完“道格”即送给温赖特;第2支笔续写“拉斯”之后送给珀西瓦尔;第3支笔签完“麦克阿瑟”而后送交美国政府档案馆;第4支笔开始签署其职务和军衔,尔后送给西点军校;第5支笔是从军服口袋内掏出的粉红色小笔,签完其职务和军衔,尔后送给麦克阿瑟夫人。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之后,美国操纵联合国进行干涉。麦克阿瑟出任远东美军总司令和“联合国军”总司令,指挥侵朝战争。在美国第24步兵师被歼之后,麦克阿瑟组织指挥仁川登陆获得成功,进而指挥“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疯狂地向鸭绿江推进。1951年4月,麦克阿瑟因战争失利和所谓“未能全力支持美国和联合国的政策”而被解除一切职务。
   麦克阿瑟曾广泛涉猎历史,人物传记,哲学,法律和自然科学,具有惊人的记忆力。麦克阿瑟在非正式场合的谈话绘声绘色,扼要而中肯,从不停顿以选择词句或组织思路,但是在公开场合的讲话,则总是要精心撰稿,格外冗长,夸夸其谈,华而不实,语句结构复杂而显得杂乱无章,单调乏味而枯燥无趣,给人以没有幽默感,缺乏想象力的印象。麦克阿瑟高傲自大,渴望别人对他的赞誉崇拜,在某些场合伸手索要荣誉或贪人之功据为已有。麦克阿瑟总部发布的消息提及他时直呼其名,但他总是要用“我的陆军”,“我的海军”或“我的空军”之类的词语。麦克阿瑟感情容易冲动,抱有不切实际的乐观情绪,好打心理战,自以为一贯正确,往往忽略或轻视参谋人员符合实际的批评建议。麦克阿瑟一经定下作战决心,就不愿再听到“行不通”或“也许行得通”的话,因而精悍干练的参谋人员被拒之门外,独有唯唯诺诺或阿谈奉承之辈留在身边。麦克阿瑟绝对不能容忍批评或承认错误,惯于竭力掩饰错误或大言不惭地撒谎。
   麦克阿瑟返回美国后曾在国会发表演讲,继续主张扩大侵略战争,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怂恿蒋介石反攻大陆等政策。美国国会亦曾举行麦克阿瑟听证会。1952年,麦克阿瑟企图获得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但未能成功。此后任兰德打字机公司董事长,著有回忆录《往事的回忆》。
    1964年4月3日,麦克阿瑟在沃尔特·里德陆军医院因病死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3.6.2024 15:30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