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楼主: quantum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Lore-Ley

[复制链接]
71#
匿名  发表于 10.5.2004 15:00:01
<!--QuoteBegin-quantum+May 10 2004, 10:27 --></div><table border='0' align='center' width='95%' cellpadding='3' cellspacing='1'><tr><td><b>QUOTE</b> (quantum @ May 10 2004, 10:27 )</td></tr><tr><td id='QUOTE'><!--QuoteEBegin--> 彼音韵平仄之论,尚可小观,未足大道。何也?盖胶柱鼓瑟者多,其于神韵者寡也;其流于字面者多,于意境者寡也。其用于律诗绝句,尤且未见必无可悖之时;以放之于四海,其无惑乎?<br><br>苟依彼论,吾信手拈来,则《诗经》非诗矣,太白公不足以为诗矣,杜公部亦不足以为诗矣。譬如《诗经》“采采卷耳” ,“采采fu3 yi3” ,“道阻且右” ,依彼论非四仄韵者乎?“桃之夭夭” ,“蒹葭苍苍” , 依彼论非四平韵者乎?“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苟依彼论非八平韵连用者乎?实非《诗经》非诗,亦非太白公不足以为诗;盖其顿挫未得其当也,其论谬也。<br><br>静而读书,固所愿也。与河槊群雄争锋,吾已不堪其任矣。然于损益关爱之处,颇感其德。 <!--QuoteEnd--> </td></tr></table><div class='postcolor'> <!--QuoteEEnd--><br> 不能按上古音韵读诗经,怎么能这么说话呢。
72#
 楼主| 发表于 10.5.2004 15:34:41 | 只看该作者
<!--QuoteBegin-李杰弗+May 7 2004, 17:13 --></div><table border='0' align='center' width='95%' cellpadding='3' cellspacing='1'><tr><td><b>QUOTE</b> (李杰弗 @ May 7 2004, 17:13 )</td></tr><tr><td id='QUOTE'><!--QuoteEBegin--> 你们我看都不是学文的, 要谈或字能不能正正井井的谈. 说真的, 一个或字是可以写一篇博士论文了. <!--QuoteEnd--> </td></tr></table><div class='postcolor'> <!--QuoteEEnd--><br> 呵呵,再怎么也没有“你们我看都不是学文的, 要谈或字能不能正正井井的谈. 说真的, 一个或字是可以写一篇博士论文了. ”张狂啊。<br><br>
73#
发表于 10.5.2004 16:07:58 | 只看该作者
哈哈,热闹。量子也有空拍砖了。 <!--emo&--><img src='http://www.kaiyuan.org/modules/ipboard/html/emoticons/laugh.gif'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laugh.gif' /><!--endemo--> <br><br>拍个小砖:记得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emo&--><img src='http://www.kaiyuan.org/modules/ipboard/html/emoticons/smile.gif'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smile.gif' /><!--endemo--> <br><br>另外,大家拍砖不要跑题太远啊。 <!--emo&B)--><img src='http://www.kaiyuan.org/modules/ipboard/html/emoticons/cool.gif'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cool.gif' /><!--endemo-->
74#
匿名  发表于 10.5.2004 17:59:01
《诗经》按作品的性质和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是诸侯各国的地方乐歌,大都是人民口头创作的民歌。“十五国”大抵分布在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湖北和山东等地。“雅”是周朝王都一带的乐歌,分小雅、大雅,大抵类似后世所谓的小曲和大曲。小雅大部分是周室衰微后贵族文人写的诗,“颂”多是王室朝廷祭把鬼神、赞美功德的乐歌。当时虽有雅言通语,但各地创作难免受方言影响。正如历代文入学士的诗作也不免留下作者的乡音残迹一样。《诗经》虽有文人加工整理,但有些诗章的词语,尤其是韵脚字的改动,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烦,故只好保留原貌。至于贵族文人的作品,尤其是“三颂”,有些乐诗甚至是历代王朝流传下来的作品,词语章句,更不敢稍加触犯,轻易改动。故保留早期语音的某些特征和某地方言色彩的特点。统计的数字告诉我们,在所谓的84个章次的通韵中,“风”只有24个章次,占通韵章次的1/4强;在所谓的124个章次的合韵中,“风”只有31个章次,占合韵章次的1/4。通韵和合韵中有3/4的章次是“雅”、“颂”所为。这个无可争辩的事实恰好为我们的分析提供了有力的根据。<br><br>汉语的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变化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时间上和地域间的差异。某一时期的语音,往往是今音和语音历史层次重迭的表现。一字多音现象,正是语音历史层次重迭的一个重要表现,因此,任何一个时期的语音,都不能设想只是简单的一字一音,一字只归属一个韵部的情况,而是存在着有些字一字多音,有些字一字兼属两个或几个韵部的现象。用某个韵部看来是不和谐的押韵现象,用又音的所属韵部一看可能正好合辙押韵。今音如此,古音亦然。汉语地域的方言差异是相当大的。古今方言的纷繁复杂是勿庸置疑的事实。方言的复杂性表现之一是,方言音系各具特点,并按这个特点来组织韵部。某一方言是同韵的一组字,在另一个方言要重新组合分化,因而不一定是同韵的一组字了。今天汉语诸方言在语音上的一些特点和现象,可能就是古代汉语方言某些语音特点的滞留和投影,从今天汉语各方言组合分韵的差异可以推知古代汉语方言也有类似情况的存在,只是程度的不同或具体分化的差异而己。用时空观念来认识汉语各时期的语音特点和差异,对考察和认识各时代诗文押韵的情况是十分重要的。基于这种认识和对汉语诗歌押韵规则的尊重,我们认为,一方面,《诗经》里所谓的通韵合韵现象,实际上是时空语音特点也即上古语音既有历次层次的重迭又有方音差异的影响所造成的同韵字而和谐押韵。这样一来对传统认为《诗经》里的“无韵之诗”也要重新估计和认识(限于篇幅,本文不作论述)。另方面,那些不合一字一韵的通韵合韵的韵脚字(包括所谓无韵之诗的句末字),恰好为我们进一步认识上古汉语语音的某些特点和方音差异,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语音材料。<br><br>
75#
发表于 10.5.2004 19:20:42 | 只看该作者
对不起,不知道楼上那一长篇到底和讨论的东西有何关联?另外,既然也知道今古声异,为何又要拿古韵来限今作?又以此为标准根本?创作该有定数标准,历史又没有发展吗?<br><br>网络实在是方便百家争鸣,不过小心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4.11.2024 10:07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