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1642|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参展攻略] 转帖:给同仁们一些慰藉——我心中的展会乌托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9.7.2010 03:35: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既然来到这里了,也要发个帖啊。
看见这片挺不错的,转给开元们看看:

给同仁们一些慰藉——我心中的展会乌托邦
现如今,很多的展览公司,嗅到客户的气味,就如群狼见羔羊,一拥而上,争个你死我活,生怕自己抢不到而落了后手。
在这样的主导思想下,大多都是以利益追逐为首位,即便是有付出,也是一些小恩小惠,或者诸如个人回扣之流。
很少有公司能够真正为企业着想,去思考如何做出一个长效发展。
谈到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我们的客户需要什么。作为一个思想成熟的参展企业,应该会把眼光放在展会和展览公司服务的价值上。但这恰恰是目前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中国长久以来不健康的市场环境(关系主义、恶意降价等),滋生了不仅仅是参展企业,可以说是所有消费企业的通病——谁便宜就跟谁走——恶性竞争在所难免。
其实这样的做法,最终并没有任何人能在这所谓的利益链中得到真正的利益:展览公司因为过多地牵涉到降价竞争,使得利润空间压缩到底线,而一贯的运营成本又无法降低,导致公司进入叫好不叫座,有客户却不盈利的发展怪圈。而可能因为还价过度,导致的服务缩水,也会让参展企业败兴而归。这个问题往深了去说,将会涉及到中国人的劣根性,故在此不作赘述。
本文仅对如何提高展会行业链的运作效率提出一些乌托邦式的论调。
2#
 楼主| 发表于 9.7.2010 03:35:57 | 只看该作者
一、        国内展览公司经营方式

有数据指出:2003年中国会展业的年收入是80亿元,这和香港的会展业收入80亿港元相差不多,但是内地的展览馆数量几乎是香港的200倍;从展览面积看,中国全年的展览总面积超过200多万平方米,和德国的展览总面积等同,但德国每年的展览会只有100多个,而中国展览会的数量是德国的20多倍,在展会“质量”上也无法与德国相比。这就是说,国内至今还没有可以与国外大型展览公司相竞争、相抗衡,具有中国特色的展览业“航母”。

造成如此局面的原因,据我不多的从业经验来看,无非就是国内展览公司对于展会价值的认识有偏差。

我经历过几家展览公司,操作流程大致都如下:

由拓展部联系组委会,开发项目,申请面积→项目组联系客户→后续部门客服→项目组派人带队→小结报告

可以很直接的说,这种操作方式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无脑的。很多展览公司栽在这个圈子里,也就产生了不健康的恶性竞争。

企业之间比什么?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比产品、比服务。可试问真正遇到竞争了,广大同仁在比什么?价格、关系、回扣,这样的市场如何得以健康发展?

我以为,展览公司应该适当地多收取一些费用,用于展会推广的运营,比如针对展会所在地某个买家群的直邮推广,吸引更多的买家来到中国企业专区。展会需要人气支撑,买家的到来可以最直接地提升展会效果。也可以在展会期间增加一些现场标识,挂画等。展会后期也可以通过展后报告的形式在国内外市场进行跟踪报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9.7.2010 03:36:11 | 只看该作者
二、        展览公司该培养参展企业怎样的参展习惯

打个比方,如果今年展览公司以较低的价格和展商签单,展商固然开心。如果展览公司也将价格控制在保本线以上,那么至少今年一年还不会出什么大问题。但是,下一年怎么办?组委会会听凭代理公司所说,就给到优惠价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展商呢?展商会轻易答应展览公司涨价吗?这样一来,展览公司就莫名其妙地成为了三夹板的中间一层,终究为上一年的降价行为付出代价。

企业最健康的参展习惯应该是:凭市场选择行业展会,凭服务选择组展单位。可如何培养?归根结蒂,还是要各个展览公司互相之间遵守一个约定——形成价格联盟。同时还要有类似于保监会、银监会等机构的“展监会”存在,以监督展览公司的业务行为。

不过,这是需要政府牵头的事,所以说,本文还是一片乌托邦论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9.7.2010 03:36:24 | 只看该作者
三、        展览行业业务员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我认为,在平时的工作中,多培养业务员的专业素质的十分必要的。“专业”不仅仅是知道如何办签证、货运、如何带队、知道展会所在地的民俗礼仪,更要洞悉其所服务行业的行情。

知道各个国家对行业产品的需求和消费习惯,可以更专业地向企业推荐展会,说服她们参展。

知道国家针对行业的优惠政策,就能向企业说明,让他们在考虑是否要参展时将其作为一个正面的因素,同时也可以在客户中树立积极形象。

知道行业圈子的习惯,就可以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在哪里召开一个集中性的说明会甚至酒会,以逸待劳地推广展会。

    ……

可以知道的事情很多,可以和客户沟通的也很多,不仅仅是价格。

我们不可以在学会一些东西以后就标榜自己专业,我们现在仅仅是砖家、叫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9.7.2010 03:36:39 | 只看该作者
四、        公司的发展规划

谈到这点,我们必须要认识一下上海国际广告展览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潘建军,就算不认识,也应该认知一下。

作为行业内较早起步的从业者,潘建军先生98年就放弃外人看来稳定的工作,从机关下海,播下一粒叫做信念的小种子,从一个基层的业务员,一个行业门外汉,到首席代表、部门经理,到公司总经理,再到一个初具规模的集团化企业带头人。

其实说这一点,无非是想阐明:要发展,必须要有规划。

昨夜听说法国巴黎的市政建设,是以规划未来50年为导向,不由心生感触。巴黎发展之所以如此有序,可能就是因为时间战线的拉长。中国有句成语,叫未雨绸缪。如果能够在发展过程中预见未发生但可能发生的问题,当问题来临时,便可以四两之力拨千斤之重。

展览公司是否已经预见了自身所即将遭遇的瓶颈?如何迎合市场需要开辟新的业务?这是各位展会经理人所应该时刻考虑的问题。

1971年,两位伙伴在香港联手创立了一家出版公司,出版一本名为 Asian Sources 的贸易杂志。在杂志创刊号封面上的创刊宣言声明该杂志是“为那些将亚洲消费品积极出口至西方市场的贸易企业服务的月刊”。成立之初,公司在香港有10位全职员工,在世界其他地区还有15位全职及兼职员工。这家公司在后来的40年发展中不断被评为各个领域内的最佳B2B网站。它就是消费品行业内最著名的“Global Source”(环球资源)。稍微细致了解一下该公司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该公司的发展策略和其他同类型公司不同,可以说是反其道行之——虽然是在香港注册,面对中国大陆这么一个丰厚的市场,却选择先发展国外市场,待国外实力雄厚之时,才转入开拓中国大陆市场。

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想法,使得公司在之后中国改革开放,大批轻工企业发展之初,不牵涉太多的精力在大陆市场,而是等他们羽翼逐渐丰满之时,在1985年选择进入大陆市场,这时就有了一批,有市场需求,有购买力的客户。

而在2004年,开始出现传统贸易网站发展瓶颈的迹象之时,公司总裁韩礼士又适时开展了属于公司自己的展会项目,而且至今,已经可以说在亚洲展会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关于这个公司的发展,笔者并不能说了解多少,大部分也只是临时抱佛脚所得。但是它印证了一个道理,未雨绸缪绝对是一个展会人的必备素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9.7.2010 03:36:50 | 只看该作者
五、        与相关行业链的平行发展

可以说,展会经济是整个社会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从生产到销售必经的一个推广程序,而带动旁系相关产业更是一个重要功能——酒店、餐饮、建材、各类展会服务等。

如果只是把展会作为一个赚钱的工具,就难免走入狭隘的境地——我要赚钱,我要压缩成本,我要抢客户。许多公司将此作为唯一信条,不经意地就将自身的发展空间局限得微乎其微。

其实真的把各个旁系环节联系起来看,合作绝对是百利无一害的。所谓孤掌难鸣,一个巴掌力量再大,也只能用来扇人,绝做不出什么大事。

如果把酒店作为一个推广的工具呢?酒店可以在客人入驻期间就房间布置方面,加入展会的元素。只要是住上一两天的客人,就算不接受,至少也对其产生印象。

展会服务,如果是甄选的方式让合一定档次的服务商来操作一些诸如,搭建、花草、导游等的工作,不仅能为合作伙伴创造利润空间,也使客户对展会整体留下良好的印象。当然,这要建立在客户认为物有所值的基础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9.7.2010 03:37:03 | 只看该作者
六、        总结

遇到过很多会说“蓝海战略”的人,却不常有人真切地去做。如果大家都能够推陈出新,摒弃传统观念,对相关行业触类旁通,我相信对展会行业整体的发展有百利无一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9.7.2010 03:41:3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9.7.2010 04:09:4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12.7.2010 02:58:3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12.1.2025 20:10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