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gerleng 发表于 3.5.2011 12:01
' \1 r+ a) z* _' i& Y) f6 h4 a# e9 |看楼主如此诚挚,俺就多说几句勿怪:)黛玉的诗才女气太重是不值得学的,负手呵砚倚栏颦眉的路子,写多了一 ...
! X* }/ X8 \" Q0 | 谢谢您耐心的教导,不过可能由于我还没到那个层次,因而关注的角度有所不同。我从没想过成为什么“才子”,更不用说“一代名家”,这只是我有时比较喜欢的一种自我表达的手段,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表达出自己的感情,这就足够了。至于艺术上的追求,既然鲁迅的七律论格调都是“殊为可笑”的,那我这一个小小的“野狐禅”又敢期冀什么呢?/ B/ K0 o; M/ i6 c# ~% @5 f0 l# Z
您说“当今有古人功力的便不下数百人”,这我相信,毕竟诺大一个中国,出几百个高人不足为奇。但为什么没有什么名篇名句流传于世呢?怕是那些佳作的影响也只局限在这几百人中间吧。您说“元曲是如今最没有生命力的一种文体”,那这种讲求“格调”的诗又能如何呢?几十年、一百年过后,您觉得您这个“数百人”的数字是会增加还是减少呢?如果说“写诗带了曲子味则是最可悲的事”,那在唐宋如果诗词不能谱曲传唱,它们在社会上会有那么广阔的基础吗?
9 k: h' n0 j3 g 在我看来,用一颗诚心,不矫揉造作,不无病呻吟,而以真性情、真才思能让人读懂(老妪能解),且让人产生共鸣和感动的就是好诗!自“诗三百”始,诗的名称和形式本身就是一直在变化的,不变的是中国人的诗情、诗意以及那份浪漫的情怀。例如李叔同的那首脍炙人口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相信每个中国人听到这熟悉的旋律,都会在眼前浮现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等等画面,而这些也正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而我们不必对古体诗词有多么深刻的研究,就可以代入到这“夕阳山外山”的情境,感受那“今宵别梦寒”的离情。而黄霑的许多作品,如《两忘烟水里》、《沧海一声笑》等等,也能让人感受到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古典诗词所特有的韵律美。所以在当代,“诗”所最急需的可能并非那“数百精英”,而在于找到一个更宽广的土壤,以及更适合其发展的道路。9 K, w) A0 A }, l
若有无礼之处,还望见谅。
9 g: b- X( _4 O& _9 r' a$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