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食味
德国频道
楼主: 零下68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外蒙古独立内幕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7.3.2013 17:12:54 | 只看该作者
即时机票
 1727年7月4日。色楞格斯克以南的南布尔河畔。

  当年,就在这里,我大清使臣索额图、佟国纲、阿尔尼等人,委屈求全,与沙俄以戈洛夫为代表的使团,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弹指一挥间,已是四十年。当年重臣、圣主已作古,只留下那苍老的、没有羁绊的名城作证。

  今天,迎接清使的又将是怎样一种命运呢?我大请代表隆科多等人,追忆先人,胸怀坦荡,决意据理力争,以求无愧于皇思。

  隆科多富于智谋,辩才出众,又天生威仪,他力主归还河山,划定中俄东面边界。

  萨瓦感事态严重。他对隆科多的固执和坚定,无可奈何,谈判几乎停顿。

  隆科多算好,沙危急于解决中校贸易问题,不会一方中止谈判,所以一点也不肯让步。

  无计可施的萨瓦只好“挖墙角”。他深知隆科多才是真正的劲敌,而图理积、领附策芬等清使对于边界没什么科学概念,是蠢才,只要弄掉隆科多,事也就成了一半。

  于是,萨瓦再次利用巴多明神父联系,托他贿赂康熙老臣马齐,弹劾隆科多功高欺主,仗势凌人;阻挠谈判,一意孤行。

  偏听偏信、性情暴烈的雍正当即下旨,调回隆科多。

  忠心报国的隆科多无可奈何地离开了南布尔河畔。

  萨瓦等卑鄙小人如愿以偿。

  精明的萨瓦,面对一群资料缺乏的平庸之辈,当然轻易就能占上风。

  8月31日,在谈判不利的情况下,清朝代表,俄使签订了《布连斯奇条约》,规定:

  以恰克图和鄂尔怀图山之间。作为两国国界,由此东至额尔古纳河,西至沙华纳依岭,为两国边界线,南归中国,北归俄国。

  在恰克图和鄂尔怀图山之间,适中平分设立鄂博堆,分界标志,作通边贸易地点。

  疆界划完后,边民不得随便越界。

  紧接着。中俄双方又分别于10月23日,11月7日签订了《阿巴哈依图约》和《色楞格界约》。

  1728年6月25日,中俄双方在恰克图河畔互换文本,称《喀尔喀会议通商条约》,也就是《恰克图条约》。

  至此,中俄中段边界正式确立。

  沙垒敌国攫取了贝加尔湖一带的广泛地区。而这里原属我华夏河山。

  狭路相逢,勇者胜。谈判桌远比沙场残酷,“主帅”应该勇冠三军、先声夺人,了解对手的目的,把握稍纵即逝的机遇。隆科多无疑是个中奇才,只可惜圣主偏信,致使后院起火,而这一切,全是沙俄的计谋。

  南布尔河畔,再次留下了一点缺憾。不知那当年曾委屈求全的索额图、佟国纲、阿尔尼,在九泉之下作何感想?恐怕,伤心总是难免的。

  不过,当时清庭几代以来,费尽心思,要解决中俄中段边界问题。从圣主康熙到暴烈的雍正无一不竭尽全力。而今,不动刀兵,就正式解决了一个遗留下的争端,委实不易。

  中俄东段。暂时出现了各事其中、睦邻友好的场景。额尔古纳河畔,风光愈发迷人。这里已经结束了旷日持久的无硝烟的战争。蒙古族人悠闲自得,骑马执箭,弯弓围猎。

  百余年后,沙俄侵吞的野心再次狂喜地跳动,这里又是硝烟弥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7.3.2013 17:13:09 | 只看该作者
第四节 土尔扈特部万里归中华

              一、身在曹营心在汉

  千年流淌的额尔古纳河哟,
  你悄悄地诉说什么?
  谁的悲哀。
  谁的忧愁,——溶进了你那宽广博大的胸怀

  这是一首古老的民歌。很难说清楚,这首苍凉的歌子确指什么。不过至少有一点,那就是后人对往昔的追忆,在情怀激越时也难免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虎,是惆怅,是感慨、是哀怨。总之,不会轻松就是了,如此,当然物也如此、因为人能托物寄情、喻事。正因为此,所以后人反思及古老的额尔古纳河畔曾经发生过的事、存在过的人时总觉着额尔古纳河最可信,最有情、最公正。

  果如此,那么额尔古纳河该不会忘记土尔扈特人吧?远行的游子最令母亲挂怀,归来的游子母亲最喜欢。这是人之常情,想来灵异的母亲河许不会例外吧。

  额尔古纳河曾经哺育过一个神勇的民族——厄鲁特蒙古人。那时,母亲河还风韵犹有。她沉默、宽容、非常宠爱自己的子孙。

  那时,厄鲁特蒙古人有四支:准噶尔部、和硕特部、杖尔伯特部和土尔扈特部。或许是由于母亲河的大度,使他们活得满意,所以在骑射谋生之余,有了那种互相攻击的问心,各兄弟之间经常刀兵相见。

  蒙古族上有过征服世界的历史和桀骛不驯的传统。更兼当时的蒙古各部位于天高皇帝远的北疆,游离开祖国边陲,各部只能自成一统。缺乏象先祖铁木真那样的“一代天骄”式人物,所以很难保全。

  同样是骁勇异常的土尔扈持人,可以舍身而赴敌,可当时是兄弟相残,于心何忍?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土尔扈特蒙古人首领和鄂尔勒克心灰意冷。他挚爱骑射游牧的中华北疆,眷恋那豪爽勇猛的手足同胞,可他忍受不了那种兄弟相残的情景,他更不愿自己的族众受到欺凌。他决定率族众全身而退,另寻乐土。

  1633年,和鄂尔勒克率领族众,携带毡帐等生活必需品,赶着畜群,北上寻找安身之地。

  苍茫河山,何处可以安家立命?土尔扈特人远离故土,只身北上。那漫长的旅途留下了多少酸楚的泪,那多情慈善的额尔古纳河记下了多少次再回首!

  游牧人离不开水和草。历尽艰辛的土尔扈特部族人终于遇到了一块乐土,伏尔加河下游。这里荒无人烟,水草肥美,正适合骑射民族生存。土尔皇特人感激上苍慈悲,慨叹终于找到了一块乐士。

  善良的土尔扈人定居下来在他们心目中,这里是个安居乐业的好地方。而实际上,造化捉弄人。他们那辛酸的历史就从这里开始。

  客居异域的土尔扈特部格守祖先传下来的规矩。他们仍然住毡包,穿皮袍,骑骏马,仍然骑射游牧。那多少年来约定成俗的东西、仍旧约束着每一位蒙古人:集体决定部中大事,和平解决纠纷,礼佛敬喇嘛……

  只可惜,好景不长。对我中华北疆垂涎三尺的“北极熊”来到了这里,从此,乐土有了许许多多的纷扰,有对沙俄逼迫的愤慨,也有对故土的眷恋。

  沙俄对当年铁骑西征、威震欧亚的蒙古人心存敬畏。他们软硬兼施,威逼利诱土尔扈特人就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7.3.2013 17:13:20 | 只看该作者
 沙俄看中了土尔扈特部的皮毛,牲畜,于是,就不惜豁免原来每年三千卢布的关税,变相地进行商业侵吞,妄想成为蒙古人最可爱的伙伴,达到结成同盟的目的。

  狡诈的沙俄深知,让草原上的游牧人臣服很难,所以他们声称,如果不敢订约,那么哥萨克人会经常光顾这里。用武力逼迫的方式,先后和土尔扈特部签订了十二个条约。

  为了民族生存,深明大义的和鄂尔勒无忍辱负重。他深感这里很难成为真正的乐土。

  寄人篱下是蒙古人所不愿的。一向来去自由、桀骜不驯的蒙古人,戴上了枷锁。处在那异域的伏尔加心胸开阔,赐予了远方游子衣食丰足,人丁兴旺,可那伏尔加河的不肖子孙,却在排挤他们,压榨他们,土尔勒克又何不是如此!土尔扈特部心系故国。

  和鄂尔勒克死后,他的儿子书库尔贷青、罗卜藏诺颜曾感到习惯不同,言语又不通,还是祖国好啊!

  言毕,一饮而尽。他命令手下,拿大碗来,要与诸位大人一醉方休。

  来访的客人深为土尔扈特部的气氛感染,他们很理解也很同情这些游子。对于这种眷恋故国之情。任何话都无法宽慰。他们也尽情地豪饮,与族众同乐、同醉。

  在他们居庄的十四天里,每天都有盛情的宴会,每天都能听到思念故土的言辞。看到那酸楚的眼泪。

  没有不散的筵席。大清来访的使臣要离开了。阿玉汗派自己的亲信阿扬尔,携带礼物、信函回访永熙帝,阿玉汗的小儿子策楞敦多布还向康熙帝敬献一杆鸟枪。

  “娘家人”要上路了。阿玉汗率族众送行,阿从汗恳切、诚挚地请佛祖保佑圣主唐熙,并再三请殷扎纳等人转达他向康熙的祝福。

  土尔扈特族人手捧檀香,双手合十,恭谨垂着,口中称诵:

  “尊贵的客人啊,佛祖保佑!”

  殷札纳等人也非常激动,有这样的子民,确实是皇上鸿福啊!他们饮下壮行酒。然后上马,与土尔扈特部族众挥手道别。

  草原上,清朝客人的马队已渐渐远去了。阿玉汗等人仍然立在那里、木然、凄楚而又哀怨。他们那饱经磨难的心,跟着那来自故土的人去了,远去了……

  殷扎纳等人回国后,面见圣上,详细描述了出使情况,和土尔扈特部的心愿。圣主康熙嗟叹不己。

  礼尚往来。旅居他乡的土尔扈持部、不断派人来清廷,或者礼佛,或者进贡通好。清政府一直是礼遇有加,待如上宾。

  1731年,土尔扈特部台吉多尔齐派遣阿尔巴图、沙喇布丹津等人来到北京,请求拜见达赖喇嘛,言辞恳切,唯恐皇帝不恩准。雍正帝不但很痛快地答应了他们的请求,而且还就这件事给理藩院下了一道圣旨:

  “……他们住在遥远的北疆,多年来受俄罗斯压制,竟有这样诚挚的愿望,实是我大清的荣耀。应该好好地提供粮草等物,送他们去礼佛,回来后,要多给他们些茶叶、钱币。”

  阿尔巴图等人在清廷的帮助下,顺利完成了拜见达赖喇嘛的神圣使命。土尔扈特部欢欣鼓舞。

  1756年,阿玉汗之子享罗布喇什,再次派遣吹札布借道俄罗斯,历尽千辛万苦,花了三年时间,来到北京,进贡通好,顺便去西藏礼佛。乾隆帝接见了吹札布、并派官员陪同他去西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7.3.2013 17:13:3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年,吹札布结束了西藏之行,回到北京。

  乾隆帝再次召见,询问西藏一行的状况并表示慰问。吹札布表示!

  我们只是依附俄罗斯,而不是投降他们。我们怎么肯做俄罗斯的臣民?”

  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他画出了土尔扈特部的疆域图,献给乾隆。

  土尔后特部和清廷又亲近了一层。

  派人互访、准许理佛,从政治上和宗教上缩短了那横在北京和伏尔加河之间的茫茫万里路。血浓于水。身处异域的游子们心系故国,思念哺育他们先人的故士。

  善良、淳朴的蒙古人,在祈求佛祖保佑时,常常不约而同地提出同一个要求:

  “佛祖保佑,让我们的灵魂回到故土。”

  伏尔加河畔。蒙古人为生计日益艰辛,这里少了那蒙古人豪爽的笑产、骂声,多了那苍凉悲壮的长调。他们在一次又一次吟哦那故老相传的英雄史诗,追忆雄风靡然的老人和那惊心动魄的丰功伟绩。那一声声令人心酸的长调,仿佛在呼唤,在催促:

  魂兮归来!

              二、杀条归国血路

  伏尔加河下游,一片凋零的气象。

  体格健壮、性情粗野的彼得大帝,精力过人,智谋也过人。他企望走出内陆。因为他已经拥有无数顷土地和领土、游牧为生的臣民,他想称雄海上。为此,他不惜穷兵黩武,

  “钱是战争的命脉”。是彼得大帝的至理名言。为了钱,为了战争,残暴的彼得一世不惜榨出人油。伏尔加河下游的蒙古人受尽盘迫。

  精通用兵之道的彼得非常看重蒙古人的勇武。在他看来,沉静果断的蒙古人远比面目挣狞、杀人越货的哥萨克更胜任刀兵之事。于是,他不断抽调土尔扈特铁骑,强迫他们去杀人,去攻城掠地。

  彼得大帝死后,继位的叶卡特琳娜一世仍然挥师南下,征战不息。

  与此同时,沙俄不忘同化土尔扈特蒙古人。大批东正教士刻苦学习蒙语,操着蒙语讲经布谊,借上帝之名强行给蒙古人施洗礼。

  土尔扈特蒙古人忍无可忍。

  1770年11月,伏尔加河变得出人意料的温顺。她没有冻结那仁慈的心,仿佛在真诚地挽留那饱经沧桑的游子。

  游子意已决。

  北岸的一万多户士尔扈人也渴望与南岸兄弟携手南归,只可惜,温柔的伏尔加河居然未结冰,留下了这些心系故国的子民。

  土尔扈特部首双握巴锡毅然向北岸兄弟辞行,率领十六万九千余人,和大批牲畜,离开了七代人居住了70余年的伏尔加河。

  南归之路茫茫。土尔扈特人扶老携幼,众志成城。

  他们选派身强力壮的旅众,组成蒙古铁骑,攻克了四座阻拦他门的俄国城镇,阻击了围追堵截的俄国骑兵,奋力南下。

  由于匆忙,土尔扈特部迷了路,进入了无水也无草的戈壁滩。由于环境恶劣,老人和孩子死去很多。伤心欲绝的蒙古人不得不横下心,擦一把那难以擦干的泪水,带着那亡人的灵魂,南归,南归!

  苍茫渤海,留下了难以数计的血泪,父子诀别、夫妻永离,土尔扈特人心都碎了。

  八个月的万里行程中,土尔扈持人无法找到饮水,只好喝畜牲的血,结果瘟疫肆虐,死者无数。

  1771年6月,土尔扈特部终于抵达伊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7.3.2013 17:13:40 | 只看该作者
 “终焉思故国,遂而别殊伦。”

  远方的游子终于回到了祖国大家族。

  涯巴锡在会见伊犁将军时。含泪诉说那屈辱的历史,和那南归途中的艰辛。在场的人无不泣下。渥巴锡为表示归国的诚意,献出了祖先1410年永乐年间受明朝策封的一颗汉篆玉印。

  中华北疆的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很快就帮助土尔扈特人安了家。

  游子们又可以安居乐业了。

  1771年,热河木兰围场。

  乾隆行幄里,红毡铺地,彩灯高悬。江南那巧夺天工的织锦饰物,桂满了行幄,把看似简陋的帐子,装扮得富丽堂皇。

  渥巴锡奉圣旨来到了这里,面见圣上。

  当兴高采烈的宾仪官高呼“贵客到”时,乾隆帝亲自便服出迎,双手搀起匐匍在地的渥巴锡,携手进入帐内,并让他坐在自己的近旁。

  最令渥巴锡的激动的是,乾隆帝竟然会讲一口流利的蒙语!

  乾隆一声“赛音拜闹”(你好啊!)使历尽万险,受尽凌辱的渥巴锡激动万分,虎目垂泪。

  接着,乾隆用蒙语和渥巴锡亲切交谈。谈历史,谈现状,十分关心土尔扈特人。

  之后,赐宴款待渥巴锡。酒不能使豪爽的蒙古人醉倒,但这种故乡人的热诚,却真的使他们醉了。

  同年九月,仿西藏布达拉宫建成的普陀宗乘庙在承德落成。乾隆携握巴锡前去,参加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盛大法会。

  乾隆帝向各界人士介绍了游子握巴锡,并封他为卓里克图汗(刚毅之意),立碑为证。另外,分封土尔扈特请领主。把他们安置在准噶尔盆地南北部和西部。

  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再次感受到了浩荡皇恩。土尔扈特部人民更是难忘圣上思典。

  土尔扈特人扬眉吐气。

  乐土就在脚下。百余年前,和鄂尔勒克率族众北上,为的是回避兄弟相残,另寻农家立命处。当年,荒无人烟的伏尔加河流域收容了他们,可还未抚平他们那还在滴血的心,灾难就降临到他们头上。从此,再无宁日。终点又回到起点。不屈的蒙古人心系故土,万里回归,终于找到了一片真正的乐土。

  是啊,祖国母亲的臂膀最坚实;最可靠。想那当年负气出走的游子和鄂尔勒克,总该相信这一点了吧?

  永远留在他乡的人哟,魂兮归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7.3.2013 17:13:57 | 只看该作者
第三章 黑云压城

              第一节 趁火打劫

         1.南下!再南下!直至中国的长城!!

  “呜、呜”火车的长鸣声刺破茫茫原野的寂静,喘着粗气费力地行驶在土拉至莫斯科的铁道线上。

  列车上所有车窗都封闭得严严实实,生怕露出哪怕是一小点缝隙。列车中段是一节华贵的包厢。包厢里暖气烧得热烘烘的,沙发上坐着一个头戴假发的高大男人,手里拿着报纸,毫无兴趣地刻来翻去。

  “先生,您要的咖啡来了!”“喏,端过来吧。”

  这个男人放下手中的报纸,接过咖啡,急不可耐地呷了几口。“再取一块方糖来!”

  男人放下杯子,挥挥手示意仆人赶紧取糖。少顷,仆人手端糖盘,匆匆回来。男人取过糖块,轻轻投入咖啡杯。

  “先生,这样的天出门,真是糟透了!现在才九月份,怎么冷成这样啊!”

  仆人握握手,极力向主人证明天气的寒冷可咒。这个男人抬起头,把目光从方糖移到仆人脸上,对他瞪眼说道:

  “天是够冷的,大概糖也给冻住了,要不,就是被你偷吃了!对吗?雅克!”

  仆人赶快说道:“先生,没有的事!我从不偷吃您的糖,您是知道的——”顿了顿,他又说:“先生,您怎么这么着急,非要在这种鬼天气下出门回莫斯科?”

  “哈哈哈!”这个男人一阵狂笑,站起身来,走到车窗边,用手在玻璃上划了一个大大的圆圈,仔细欣赏着自己的杰作。

  “雅克,你知道个屁,不是我急,是沙皇陛下急。”

  仆人不解地呆看着这个男人。

  “我这土拉省省长刚当一年,沙皇陛下就不乐意了,他要重新给我找事干!哈哈哈!雅克,你把东西收拾好。告诉赫尔曼上尉,让他把手下的人集合好了。咱们很快就要到莫斯科了!”

  “是,先生。”仆人回答一声,转身步出包厢。

  这个自称是土拉省省长的男人名叫穆拉约维夫。他出身于贵族家庭,少年时代就在皇家军事学院受训,在宫庭任过少年侍从。十八岁入伍,在皇家近卫军中任骑兵大尉,二十岁出征波兰,镇压波兰人民起义,后来又参加过俄罗斯与土耳其之间的战争……由于作战拼命,手段凶狠而战功卓著,很受沙皇器重,于是官运亨通,二十岁便被破格提升为少将,二十七岁升任土拉省省长,受男爵之薪俸。

  穆拉约维夫平步青云,这在沙俄官场中非常罕见。不管他到什么地方,总会立即成为当地政界、社交界的头条新闻,男人们想方设法讨好他、巴结他;女人们则一个劲儿向他抛媚眼,拿出最温柔的字眼来献殷勤……

  上任土拉省省长刚刚一年,沙皇给他一道紧急公文,让他尽快赶回莫斯科,接受新的委任。简单收拾先行李,带上几个随从侍卫便坐上这趟开节莫斯科的快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7.3.2013 17:14:09 | 只看该作者
 傍晚时分,蒸汽机车喷着白气,缓缓驶入莫斯科车站。

  站台上,停着数辆华丽的四轮马车,马车后面是数名全副武装的哥萨克骑兵,头戴金黄头盔,肩背快枪,腰挎长刀,座下都是高大骠肥的黑马。

  列车停稳后,从包厢里跳下几个穿着制服的官兵。随后,赫尔曼上尉和雅克站左扶梯两旁,垂手而立。

  穆拉约维夫在车厢门口整整礼服,不紧不慢地走下车厢。

  “报告爵爷,皇帝陛下请您立即去皇宫,车已比准备好了!

  领队的哥萨克骑兵队长左手扶着军刀,右手敬礼,全身毕直站定。随后又道:“请您随我来。”他领着穆拉约维夫走到一辆马车前,打开车门,待穆拉约维夫坐进车厢之后,小心翼具地关上车门。骑兵队长紧跑几步,翻身上了一匹大白马,右手一挥,“立即赶往皇宫,驾!”

  一行车马急驰而去,地上只留下凌乱的马蹄印和车辙。

  莫斯科皇宫中,沙皇尼古拉一世身着便装,在室内踱来踱去,不时看着壁上的挂钟。桌上的十二支蜡烛光焰飘摇,沙皇的身影在墙上不断晃动。

  “陛下,穆拉约维夫男爵求见。”

  “好!好!快让他进来!”沙皇十分高兴地答道。

  穆拉约维夫急步进来,摘下帽子,向沙皇行了大礼。

  “快坐!快坐!”待仆人退出时,尼击拉一世又说:“东方的形势你都知道了吧?英格兰凭着48艘军舰、4000名士兵,就轻而易举地占领了大清帝国的定海、广州,炮轰厦门,上海以及距北京很近的天津大沽。大清帝国抵挡不住,赔款割地、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地为通商口岸——”

  说到这里,尼古拉一世摇摇头,叹气不止。

  “后来,我们把清帝国的实力估计得过高了!以致于错失大好良机唉。”

  “陛下,我并不认为如此!”穆拉约维夫以轻松的口吻对沙皇答道。

  “哦?那么男爵,你对我们俄罗斯的未来是成竹在胸罗?”

  穆拉约维夫摸摸刮得发青的下巴,不无得意地说:

  “陛下,中国人有句话叫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我们现在行动也不晚嘛!”

  “男爵的高见是?”

  穆拉约维夫从圈椅中站起身,目光紧盯着接在大厅正墙上的十字架,若有所思地说:

  “目前,虽然我们没有摸到实利,但是,仁慈的天主却赐给俄罗斯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国与清帝国直接接壤。两国之间却有着许多尚未明确的辽阔边界:自古以来,中国各朝代的政府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战火不断,他们真正控制偏远的蛮族相当吃力,中国在边疆地区的影响力并不是十分强大。他们对此十分清楚,但无能为力,只能长叹一声“山高皇帝远”罢了!”

  说着,穆拉约维夫耸耸肩,轻轻摇摇头,摊开双手做了个无可奈何的姿势。

  尼古拉一世的眼中飘闪过一丝欣喜,心中暗道:

  “你小子还真有一套,老子还真没认错人啊:看来,总督的职位还非你莫属。

  穆拉约维夫在沙皇旁边的椅子中坐下,询问道:

  “陛下,您这次急召我回宫,是不是让我去东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7.3.2013 17:14:20 | 只看该作者
  厄古拉一世把目光转到别处,对穆拉约维夫的问话不置可否。

  “陛下,我已经准备好了对付中国人的策略:首先是擦亮军刀!在俄清边界的所有重镇要地派驻重军,立即扬威;同时,派遣特工深人清帝国,搜集清国军事、政治、经济、交通方面的所有情报,知彼知已,静观其变,打和在我。

  “然后是乱而取之!采取各种必要手段,挑拨清帝国边疆的少数民族,鼓励他们投入俄罗斯帝国的强大怀抱。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成吉思汗的子孙,然后是维吾尔族人、回族人……蚕食鲸吞,把俄罗斯的国旗插到秦始皇修筑的长城上!”

  穆拉约维夫说到这儿,不知不觉地站了起来,手臂不断弯曲,毛茸茸的手攥紧了手中的茶杯,脸上的肌肉不断抽搐,在烛光照射下,森然而令人恐怖。他一动不动,仿佛自己正站在长城脚下,手中握着战刀,哥萨克骑兵顺着他的军刀疾驰而过,喊杀震天……

  尼古拉一世走到壁橱前,取出两个酒杯,再找出一瓶窖藏了三、四百年的法国白兰地,满满斟上,亲自端到穆拉维夫跟前。发呆的男爵清醒过来,看着面前的酒,受宠若惊,忙不迭地伸手接过,向尼古拉一世举起了酒杯。尼古拉一世拍拍他的肩膀,满意地说:

  “我任命你为俄罗斯东西伯利亚总督!为了你光荣的使命,干杯!”

  穆拉纳维夫一仰脖,喝干了这杯价值数百卢布的名酒,脸上的表情也平静下来。

  “男爵,你在到任之后立即着手开展工作。你可以根据形势需要自行决定军队的数量,在非常时期可以随时调动你辖区的军队,勿须请示陆军大臣;另外,你的财政预算报告要准备两份,一详一略。详细的送交财政大臣,简略的呈送给我。为了俄罗斯的利益,你在金钱问题上不可吝窗,以免因小失大。一周之后出发,来得及吗?”

  “陛下!”穆拉约维夫又狂热地站起身,给尼古拉行礼。“我心肝情愿为您效犬马之劳,感谢您对我的信任,为了俄罗斯帝国的利益,为了您皇帝陛下,我二天之后动身!”

  尼古拉一世起身,连声夸奖:

  “好!好!你真是我最忠实的大臣啊!我要亲自为你送行!”

  “谢陛下的恩典。到任之后,我要立即给中国人、点颜色看看,让他们尝尝俄罗斯拳头的份量!”

  男爵举起右手,对沙皇又道:

  “陛下,我向您保证,我将指挥勇敢的哥萨克小伙子们消灭一切敢于抵抗的敌人!使俄罗斯帝国的边界南下!南下!!”

  穆拉维约夫声嘶力竭的声音在大厅中嗡嗡作响,许久才慢慢消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7.3.2013 17:14:39 | 只看该作者
 2、狼烟又起

  1842年8月29日,在停泊于南京江面的“皋华丽”号上,清廷大臣耆英,伊里布等在英国侵略者的胁迫下,与英国全权公使璞鼎查订立了屈辱的《南哀条约》,接受了英国提出的全部勒索条款。

  占领定海达半年之久以及占领广州的英军终于撤走了。沿海员也时常有几艘英国巡洋舰示威巡游。但所幸的是,天朝与夷人相安无事,清廷虽然觉得英舰的确有损大朝“威仪’。但这总比出现血光之灾强些吧。

  咸丰皇帝生来胆小。英军攻打天津那阵儿,北京城里人心惶惶,传闻四起;“什么英军神勇、枪炮坚利”啦,“夷人会使妖法,连观世音菩萨也拿他们无可奈何”啦……咸丰虽然深居禁卫森严的紫禁城。但传闻却一点没少听,于是整日提心吊胆,恨不能地上生出条缝,躲里边儿藏起来。

  于是,咸丰帝便只得“破小财化大灾”,以求息事宁人,自己也落得安宁。此后又相继同美国和法国分别订立《望厦条约》与《黄埔条约》,料想日后便万事大吉,谁知却打错了算盘。

  咸丰皇帝和清延都不愿得罪洋人,认为以“仁怀之心待彼,即可无战事纷争”。但他们的想法太幼稚简单了,无异于异想天开。

  侵略者的狼子野心是不会知足的!

  在清政府屈悔地割地赔款求和之后,英法侵略者也曾大掠夺得逞后安宁过几年。不过,高潮之后,他们的满足感很快如烟云般散去,于是,其侵略的欲望越来越强烈、掠夺的野性也逐渐膨胀,《中英南京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的条款已远不能满足其欲望。

  英、法两个侵略者暗中集结兵力,俟机以动,同时不断无理滋生事端,以寻找进攻清国的借口。自1850年后,清帝国与英法等国之间的矛盾纠纷越来越多,英法随之亦愈益强横,步步进逼,孱弱的清帝国求息事宁人,步步退让。

  弱小之下的忍让,根本无法避免强敌的宰割。

  1856年,英法总算找到了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亚罗号事件。

  是年,清朝水师因缉查凶犯,在广州港逮捕了一艘名为“亚罗号”船上的涉嫌水手。”亚罗号船主是中国人,船员也是中国人,广州水师便按律法审讯了该船的水手。表面上,此案似乎与英法发动侵略战争风马牛不相及。

  但是,该船是在香港注册的,而香港当时已经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因此,“亚罗号”可以悬挂英国“米”字国旗。英国人狡猾地在“米”字旗上做起了文章:闻讯而来的英国驻广州署理事巴夏礼,赶到广州总督府衙门,口口声声指责清朝水师是故意借侮辱“克罗号”来侮辱英国国旗,攻击大英帝国女王……强词夺理,肆意扩大事端,并提出各种无理要求。

  作为两江最高官员,两江总督叶名琛向巴夏礼明确表示:逮捕“克罗号”船员完全是大清帝国的内部问题。

  他还列举大量事实驳斥了巴夏札所渭侮辱英国国旗的无耻谎言,指出英国的无理要求,特别是那些露骨的人城要求是与“克罗号”事件完全不相于的。

  但是,侵略者们是永不会有“公理’”和“正义”之心的,他们信奉的是武力和赤裸裸的强盗逻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7.3.2013 17:14:50 | 只看该作者
1856年10月27日,英法侵略军的联合舰队开进珠江口,用舰队轰毁了广州城墙,城外房屋许多被焚为平地,仗其船坚炮利,英法侵略军才攻进广州城。

  1860年9月,英法联军攻占大沽,直逼京城咸丰皇帝不仅不指挥清军抗击。反而抢先带领后宫佳丽,仓惶出逃,躲到热河行宫。

  由于清军未能组织有效的抵抗,英法联军很快打到北京。10月8日,联军闯入圆明园,驻园清军进行抵抗,但很快被侵略者攻陷。7日,英法联军司令部下令:官兵可以自由抢劫三日,圆明园遭到空前的蹂躏。

  园中之物,凡能搬动的。他们就用车装,用麻袋扛,而且装满腰囊,不能搬走的东西,便以棒击碎,直至完全毁坏。短短一天之中,这个举世无双的皇家园林,被洗劫一空;园里收藏的所有金银财宝、绫罗绸缎、精美物品、珍贵义物、名人字画被一抢而光;许多古铜器皿、名瓷器、象牙雕刻、珊瑚屏风、楠木装饰被彻底毁坏……

  10月18日,联军司令部再次下令、并以几十支马队,三四千人从四面八方冲入圆明园放火焚烧,顷刻间,世界最壮丽的园林,成为一片火海,无数珍贵文物、历史典籍,都在烈焰中化为灰烬。侵略者记述道:

  “一百码外就可以感到那种炎热的气息,火声噼噼啦啦响着,足以能人跑震,随后,一声巨响,屋顶倒塌,真是惊心动魄。”“圆明园上空的烟团经风一吹,经20多里,直飞到京城,灰尘都直落到城中巷街内。”“雨天中,天空暗淡,就象日蚀一样。”……

  腐败的王朝!野蛮的侵略者:是你们,把勤劳善良的中国人民推进了血与泪的苦难深渊。是你们,残酷宰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世世生息的大好河山!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必将遗臭万年!

             3.伪善的“调停者”

  再说穆拉约维夫男爵,自1847年9月上任以来,按期向沙皇呈述侵华计划,亲自着手其军刀计划。尼古拉一世在克里姆林宫也不断给这个东西伯利亚总督撑腰。1848年新年的钟声敲响之后,俄罗斯各地的报刊区对遥远的西伯利亚显示出异乎寻常的“热怀”:不断有人撰写有关西伯利亚,近邻清国蒙古地区的游记,散见,揭示神秘东方富庶丰饶的秘闻……俄罗斯宫廷用这种巧妙的手法煽起了年轻的热情和野心,他们都梦想早日到东方去发财,捞回大把金灿灿的黄金,然后一世不愁花天酒地地生活。

  陆军部不失时机,以双份的薪俸引诱青年人去西伯利亚当兵。短短几天,便很快在俄罗斯各地征收了数万新兵。陆军大臣按照穆拉约维夫之意,把这批新兵整编为十二十大队,每大队各二千人,并按步兵、轻骑兵、重骑兵、长枪兵、炮兵、特种兵等类别加以训练,将其组成“外贝加尔哥萨克军团”。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消息传来后,穆拉约维夫欣喜若狂。他迅速向沙皇上书,声称这正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之良机。建议沙皇一方面发表外交声明,支持英法联军的侵略行动,以作为日后与英法分亨侵略果实的依据,另一方面派出秘使,借“调停”之名,暗中讹诈清国以捞取实利。

  尼古拉一世也十分重视清帝国与英法两国的战争,他的想法与穆拉约维夫之计不谋而合。但他对此仍不放心,依然多次召集大臣,商讨对策。1857年12月,尼古拉一世正式派普提雅廷为代表出使中国。

  1858年4月的一天,伊尔库次克春光明媚。一辆马车在伊尔库次克分署门前的广场上停下,车厢中走出一个头戴圆形礼帽,身穿浅灰色派力斯西服,脚登一双白色鹿皮鞋,鼻梁上架着一幅宽边眼镜的人。他快步来到公署卫兵面前傲慢地说:

  “进去通报,说从莫斯科来的一位先生要见总督。”

  一卫兵见他来头很大,怠慢不得,赶忙转身进去通报。旋即出来,抢过来人的行李,恭恭敬敬地说:

  “总督大人有请大人!”

  来客用手指掸掸衣服,神气地走进公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4.6.2024 03:21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