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楼主: 零下68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外蒙古独立内幕

[复制链接]
61#
 楼主| 发表于 27.3.2013 17:19:50 | 只看该作者
 4.毒瘤生根

  日俄战争后,尤其是1907年第一次《日俄密约》签订之后,我国外蒙古地区就完全成为“俄人势力范围”了。

  一些关心边疆事务的清朝官员已经看出沙俄阴谋吞并蒙古地区的野心,对此感到极度不安。给事中左绍诺曾奏说:

  “俄人潜煽喇嘛,喇嘛潜煽蒙古王公”,认为,俄国是外蒙地区的“隐患”。中书章启槐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沙俄在蒙古积极培植亲俄势力,是:

  “欲以无形侵略主义、席卷大漠南北数千里之地。”黑龙江巡抚程德全也奏说:蒙古“强邻环伺,大有外诱内离之忧,隐患方深,更有土崩瓦解之惧。”蒙古地区的危迫形势,已使清政府必须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1907年6月,两广总督岭春煌、科布多办事大臣锡恒,喀喇沁郡王贡桑诺尔市等人,先后提议改革蒙古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主张设立行省、实行“新政”,编练新军兴办学校、招民垦荒。设立银行、建设铁路、安设电线、创办实业,以利于改变该地区的落后状态,从而达到巩固边疆和防止强邻入侵的目的。清政府采纳了上述大部分建议,决定在外蒙古地区实行“新政”,1909年11月,任命热心“新政”的署归化城副都统三多为署库伦办事大臣。

  三多在库伦整顿蒙旗、实行改革的目的是:

  “安中夏两御强邻”他推行的新政主要是兴办学校;开放蒙地,废除了不准内地人民到蒙古地区开垦地亩的禁令,移民实边,开拓边疆;设立兵备处,等练新军,扩大清政府驻库伦的军队;奏请修筑张哈铁路,使北京同库伦、恰克图连接起来。另外,三多还在库伦设立宪政筹备处、交涉局、卫生局、商务调查局和实业调查局等推行新政的诸多机构。

  清政府在外蒙地区实行新政,这纯属中国内政,却遭到沙俄帝国主义的强烈反对和无理干涉。因为清政府实行这些开发边疆,巩固边疆的措施,将使沙俄妄图变外蒙为其殖民地的阴谋难以得逞。于是,沙俄一方面通过发表所谓的“外交照会”表示反对,同时加强向外贝加尔军区增派军队;另一方面,又通过使用各种卑鄙手段,煽动外蒙的喇嘛和蒙古王公背叛清朝、投靠沙俄。

  以哲布尊丹巴第八世为首的一些上层喇嘛和王公贵族,担心清政府实行“新政”后,喀喀在行政上同内地各省置于同等的地位,损害他们原有的统治特权和经济利益。所以他们非常仇视新政,把它污蔑为“对蒙人的彻底奴役。”

  一天傍晚,天色渐暗,夜色笼罩着库伦活佛府,晚归的鸟雀惊慌的叫声在殿宇楼阁间游动,更使寂静的甘宁寺显得阴森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
 楼主| 发表于 27.3.2013 17:20:02 | 只看该作者
 哲布尊丹巴双腿盘坐,心中六神无主、极其慌乱,连掌灯之事都懒得顾及。屋里黑漆漆的,微弱的星光之下,只模糊看得见哲布尊丹巴盘坐的身影。

  那仁高娃轻轻推门进来,悄然地点上灯,又给哲布尊丹巴端来一壶奶茶,然后静静地站在他的身旁。

  哲布尊丹巴默默看着那仁高娃,好一会儿,才开口问道:

  “这三多搞‘新政’的事。你听说了吗?”

  那仁高娃轻轻一点头。

  “三多的新政,对我们喇嘛和王公都很不利,我想奏清朝庭立即撤换三多,停止所谓的新政。你觉得这样行吗?”

  狡猾的那仁高娃故意蹩眉思索,半晌才反问道:

  “朝廷会答应您的要求吗?”

  库伦活佛摇摇头,叹了口气:

  “不知道啊,但是从目前情形看来,朝廷很可能不会同意的。”

  “那你不是白费力吗?!”

  “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办法,我总不能把三多赶回北京去罢!”

  汉罢,年轻的库伦活佛十分沮丧,似乎已是穷途末路之时。

  那仁高娃一见时机已到,便根据沙俄驻库伦新领事刘巴给她的指示,说:

  “活佛,中国人说条条大路通北京!你对策多的是!”

  哲布尊丹巴似乎看到了一线生机,急切地问道:

  “你有什么对策?”

  “活佛,如果进行答应您的要求,你这回可以平安无事,可谁能向您担保;以后再也不会在蒙古搞新政呢,所以这不是长久之计。

  “如果朝廷不答应您的要求,那您就更得任他们奴役了!——

  “所以,说来说去,您那样就永远会被攥在别人的掌心中!

  “活佛。您是佛祖转世,生来就是要统治蒙古的,为什么要听清朝官员的摆布呢?”

  哲布尊丹巴闭目盘坐很久,又说:

  “你说的都很在理。可现在早已不是成吉思汗横扫千军的时代了,我的臣民可抵挡不住他们的进攻啊!”

  那仁高娃欣喜若狂,娇滴滴地嗔怪说:

  “活佛,我看您又忘了施什玛勒夫先生的话了,是不是?”

  哲布尊丹巴醒悟过来,咬着牙点点头:

  “对!对!俄国才是我忠实的朋友!

  哲布尊丹巴站起身来,在屋内踱来踱去。“该和他们摊牌了!明天,我要贝杭达多尔济、察克都尔扎布、棍布苏伦这些王公,和他们商议反清独立之大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
发表于 28.3.2013 13:30:0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
 楼主| 发表于 28.3.2013 16:35:11 | 只看该作者
有容乃大 发表于 28.3.2013 13:30
还有吗?

还有,等下次继续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5#
发表于 30.3.2013 22:09:55 | 只看该作者
零下68度 发表于 28.3.2013 16:35
还有,等下次继续发!

ok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楼主| 发表于 3.4.2013 18:49:30 | 只看该作者
第四章 沙俄导演的丑剧

              第一节 磨刀霍霍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古老的华夏大地和她的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的儿女们,载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驮着难以数计的沉重包袱,艰难地跋涉进了二十世纪的第一个辛亥年:公元1911年。

  1911年,祖祖辈辈生息在黄土地上的平民百姓不会忘记,一直被奉为至尊至圣的王公老爷不会忘记,历史学家更难忘记,就连高鼻梁黄头发对华夏这块肥肉有特殊嗜好的大大小小洋人也铭刻在心,因为武昌起义的枪声掀翻了中国的天,昏睡的国人睁开了眼,紫禁城的皇帝退了位,这可是开天辟地头一回!

  中国的大变样,大大小小的军阀磨拳擦掌,高高低低的洋人磨刀霍霍,他们要抢夺胜利果实,他们要再造奴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还没来得及喘口粗气,不明不自的屠刀就又一次降临到了头上。

  在洋人的磨刀曲中,最卖力,胃口最大的莫过于沙俄这把已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屠刀。就是这把刀,把满清王朝驯服成了自己的忠实奴仆,还是这把刀,抢占了上百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丢了奴仆的沙俄,睁着血红的双眼,在华夏大地扫来扫去。他看准了,找着了,双眼定格,紧紧地盯住了一地方——外蒙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7#
 楼主| 发表于 3.4.2013 18:49:55 | 只看该作者
一、主子丢失了狗后的暴怒

             圣彼得堡皇宫的不眠之夜

  夜已经很深了,圣彼得堡皇宫的后宫里七色彩灯在均匀地闪着柔光,后宫的宫门口几个尼古拉二世的贴身宫人,个个耷拉着脑袋,上下眼皮直打架,略显疲惫的面部诱发出一股无可奈何的神色。他(她)们必须在厄古拉二世点宫后,万分小心地安排好二世皇帝的晚事,才可或在宫门口坐更,或回自己的小屋和衣躺。且夜夜如此。

  而今晚却一反常态,二世皇帝兴致颇高地刚刚点完他钟爱的妃子安娜爱莎,一名一等宫人匆匆来报,外交大臣沙查诺夫和陆军大臣库罗巴特金急见陛下。

  以二世皇帝特有的政治嗅觉,他预感到在这黄昏时分,两大臣急见,必有大事无疑。为求隐密,他把平时不离其前后的贴身宫人也滞留在后宫。

  此时此刻,最难熬度的还数据子安娜爱莎。她清楚地记得,自从上次得幸至今已整整三十五个日日夜夜了。每当日落黄昏后,月上柳梢头之时,她一边默念着二世皇帝分开时对她讲的话“安娜,我的妃子,我们会很快再见的!”,一边浑身发热地在宽大的官床上辗转反侧,漫漫长夜,似乎专和她过不去,太难熬了!她有时也斗着胆子恨二世无情,但她明白,并非全是二世之故,二世周围几个妖艳的骚货一定从中又作祟了。

  今晚突接挑灯笼宫人送来的点幸牌,她都不知自己是如何在洁白的玉池中沫浴,也记不清自己往上身喷洒了多少法国威娜宝摩登香水,她只盼着二世能早一刻跨进她的宫室,早一分宽衣,早……

  安娜爱莎的宫室是一处极具为究的欧式后宫,毛茸茸的澳式地毯上摆放着墨绿色的法制钢琴,金壁辉煌的垂式大吊灯悬在屋子的中央。一尘不染的各色小古董错落有致地摆放在精美的木柜中。

  安娜爱莎怀着难以言表的急切心情,两眼又仔细地审视起她居室中的这一切,生怕出了半点差错,她有时甚至怀疑起二世皇帝不送点幸牌来的缘故,是自己居室的摆设引发了皇帝的厌恶。

  “叭哒!叭哒!”正墙上金钟的计时声打断了安娜爱莎的思绪和审视。她不由的掀起那美丽的睫毛抬头望了一眼金钟;

  “啊!三点了!”

  是的,金钟并未走快,安娜爱莎也没有看错,这时确实已是次日凌晨三点了。

  凭着她接纳幸事的经验,她预感到宫中今晚一定出了大事,虽然她对两大臣急见尼古拉二世之事丝毫不知,因为按宫里规矩,是不会有人告诉她这事的。

  不错,安娜爱莎的预感是正确的。

  两大臣急见尼古拉二世,并非宫中出了什么大事,也不是俄国有了乱子,而是专为中国的辛亥革命而来。

  武昌起义前后在尼古拉二世的授意下,沙查诺夫和摩罗巴特金密切注视着中国的动向,这两大臣曾联合发布命令,增调大批兵力开往中国东北和北京,不遗余力地在筹划着再演一场镇压义和团的运动。

  出乎意料的是。就在武昌起义的次日下午,两大臣几乎同时收到了俄国驻北京领事米勒尔的急电,电文大意是中国武昌起义发生了,其它各地风起云涌,满清政府看来靠不住了,速请发布谕旨。

  沙查诺夫收到急电时。正在和二位相好玩牌,今天他手气很好,几轮下来,手边的黄豆(一粒黄豆相当于5卢布)就有好几堆小山。而他平日最宠爱的卡秋莎却似下树的桃子,一圈不如一圈,手边的黄豆顺溜溜地位移到了对手的领地。卡秋莎娇艳过人,粉嫩嫩的细自肉,柔纤纤的笋指手,特别是那一头金黄澄亮的秀发下那双双汪汪的杏仁眼儿,没有一个男人不想多看几眼,就连女人也无不是在极度的羡慕中又生出无限的嫉妒。再加上卡秋莎天生一张会说话的嘴,八字没有一撇的事,经她一说,让人觉得还满是那么回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楼主| 发表于 3.4.2013 18:50:06 | 只看该作者
 看着卡秋莎手气越来越臭,沙查诺夫手心发热,心里发毛,他要继续玩下去,一直玩到卡秋莎眉开眼笑。他不能让自己的这朵鲜花在牌场上扫兴,他要尽一百倍的努力让她事事满意、时时顺心。

  正在这时,他的大臣助理急匆匆地出现在他的面前,随即递上了发自北京的一份急电。

  沙查诺夫看完急电,双眼瞅着卡秋莎,艰难地离开了牌桌。他不能不如此,他深知北京急电的份量,心理的天秤一时发生了巨大的倾斜,虽然他心理实难掩盖那偶尔萌发的当官不如老百姓的莫名惆怅。

  沙查诺夫抓起电话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陆军大臣库罗巴特金,多年的外交生涯,使他深信,没有枪杆子作后盾的外交简直是小孩儿的游戏。

  就在他拔通库罗巴特金电话的时候,侍卫长正笔直地立在库罗巴特金的办公桌前,一字一句地给自己的顶头上司陆军大臣读着北京急电。

  就这样,两大臣相约双双来到克里姆林官。

  在克里姆林言的小会客厅里,围绕北京急电,尼古拉二世和自己这两位心腹大臣从晚霞初照,一直谈到次日东方露出鱼肚白。

  谈论的话题,争议叠出,纷繁复杂,但有几条却是毫无疑义的,“像现在这样中国苦于内患的时刻,如果我们提出种种要求,会很容易地使之承诺下来的”;“应乘机把俄国国境推进到接连内蒙古的戈壁沙漠”,其具体方法:“如能使蒙古实行自治,完全脱离中国的制度的话”,就“可把北蒙古和地方置于俄国保护之下,使之符合偏国的利益去行动”。

  三人密谋接近尾声时,尼占拉二世用手摸着自己下髭,不高不低地摔出了这样几句:

  “把中国分为几个独立国家,从我们的观点看来,最适合我们的广泛利益,这就是我们的帝国理想”。

  “俄国应当保护外蒙古的‘独立’。使它脱离中国”。

  “俄国有扶助全蒙自治责任,……凡不服从各旗,须以蒙古主命令,由俄人强制执行之”。

  也许世人都不会想到,就是这个不眠之夜,就是克里姆林官小客厅的三人之谈,定下了二十世纪初沙俄策划外蒙古“独立”的基调,中国辛亥革命后,沙俄在外蒙古问题上演出的一幕又一幕丑剧,都能在这个基调中找到它的源头。

            二、“非划出一条血线不可”

  或许是旷日已久的沙俄大国沙文主义,在俄国人的心底发生了深深的积淀,或许是吃不着鸡腿也能吃个鸡屁股的既得利益的欲火中烧,沙俄的各种喉舌在中国辛亥革命发生后,使出浑身解数,个个披挂上阵,一派杀气腾腾。

  当时尤以报纸《新时代》最为典型。

  1911年11月30日的《新时代》头版全幅登载了中国武昌起义的报道和评论。现录几条原文如下:

  “俄国应当迅速派遣国防军,进入中国各个已经倾向于俄国的地区”,“首先发难”,与英、法、日等国“共同瓜分这个世界的赘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
 楼主| 发表于 3.4.2013 18:50:20 | 只看该作者
《新时代》把具有悠久历史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亚洲第一大国,为世界和全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国用“赘物”来喻之,这说明在俄国人的眼里,当时的中国是何等的低贱,又是多么的可怜。这也反证了俄国人又是多么的狂妄和不可一世。在这种心态支配下的俄国口出何言,付之何行都是不足为奇的。

  《新时代》本以为这样一来,完全可以来个轰动效应,以此获得沙俄政府的褒奖和恩赐。然而,过高的期望还是带来了一定的失望。除了当日报纸在全俄各地被抢售一空,大街小巷互相传阅之外,并未引起政府的震动。因为报纸所言早已是政府蓄谋已久的如意打算,政府的阂限已大大升值。

  《新时代》见一着不灵,随即又在《新时代》之上加了号外,巨大的篇幅上赫然落墨:“不利用我们邻国中国的衰微以完成我们帝国的理想,实在是愚蠢之极。”

  这里还需一提的是沙俄的《远东评论》杂志。

  本来,《远东评论》素有沙俄政府“远东顾问”的雅号,其权威性和轰动性在全俄是公认的。但是。由于杂志的周期性和灵活性差之报纸一截,这次在报道和评论中国辛亥革命这一问题上,让《新时代》一开始就占了上风。

  《远东评论》煞是不平,为了保佐“远东顾问”的雅号,全社组织了最得力的精兵强将,个个忙得脚后跟都朝前了。

  真可谓功夫不负苦心人,《远东评论》一经发行,上白尼古拉二世、下至平头百姓无不啧啧称道,给“远东顾问”这个雅号上又加了一圈耀眼的光环。

  据说尼古拉二世看到《远东评论》卷首的第一句“给予亚洲俄国以保障的手段只有一个,就是只有修正国境,此外再没有其他办法”,即拍案叫好!

  当读到“蒙古和北满……应该是属于我们的。俄国要在有可能用墨水来划分的限度内,务必尽快早些来划这条线。如果把这种企图拖延下去的话,恐怕会要到非划‘一条血线’不可的地步”时,兴奋之情难以言表,竟然大手一挥:“拿酒来!”

             三、一级战备号令的发出

  彼得堡郊外,与满是烟囱的居民院格格不入的一片开阔地上,耸立着一幢壁垒森严的三层楼房,楼房的四周架设着高压电网和密密歪歪的铁丝网,网的外围有荷枪实弹的卫兵在穿梭巡行。

  附近的居民从外观上都猜测到、这不是一块平凡的地方,但都搞不清这是不是一座监狱。

  直到苏联“十月”革命以后,人们才搞清,这个神秘的地方原是沙俄政府的最高陆军作战室,沙俄的许多重大军事行动的号令都是由此发出的。其中楼房的第三层是全封闭的防弹室,楼底还有一个地下室,地下室平时由作战室工作人员居住;战时,突击变为秘密机要室。

  1912年10月,世界诸多国家还暖洋洋的时候,莫斯科已是冰天雪地,阵陈刺骨的寒风吹起地上的层层积雪,堵的人们喘不上气来,睁不开眼睛,厚厚的羊皮袄上总是靖着一层薄厚不一的雪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
 楼主| 发表于 3.4.2013 18:50:30 | 只看该作者
 10月7日一太早,附近的居民突然发现这座神秘的地方,在铁丝网的外围冒出了好几层全副武装的俄国土兵,一个个威严正立,如临大敌。

  居民们互相交换着眼色,传递着谁也说不清的信息,胆大点的在窃窃私语,交头接耳,互相对问“又出什么事了?”

  此时的三层防弹室里,十几张长方桌子一字排开,桌子两旁,两肩扛着各色肩章的高级军官们双手压膝,挺胸抬头正在恭听陆军大臣库罗巴特金的训话和命令。

  武昌起义暴发后,沙俄政府紧锣密鼓,先是在武汉帮助清朝政府疯狂镇压革命党人,后又勾结窜通其它帝国主义共同上阵。无奈得了死症候的清政府,再打什么活命剂也无济于事了。

  沙俄眼巴巴看着清政府是丢定了,但是,他们决不甘心到此为止,狗丢了,肥肉不可丢;大狗完了,小狗还得养!

  抱着这个信念,又格守着沙皇在外交大臣沙查诺夫关于蒙古问题的报告上的批示:“冷静观察——但不要因此竟将机会错过!”一年来,沙俄跃跃欲试,但总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机会向中国出击。

  机会终于来了,1912年1月到8月,沙俄派往中国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的特务起了效用,这两地的上层王公纷纷发动叛乱,中国军民奋起抵抗,大大小小的战事接连不断。

  进入10月后,中国的叛乱渐渐被平息,一份份战败情报飞回沙俄,飞到尼古拉二世的面前。处心积虑的沙皇和他的大臣们深感厄运和机遇同时降临,悲的是苦心经营的内部反叛被各个击破,养小狗的计划实属不易,喜的是有了借口,可以大打出手,给中国重重一击,以此实现帝国理想!

  10月6日,尼古拉二世密调库罗巴特金进宫,面视机宜,发布谕旨。

  库罗巴特金领旨后,马不停蹄速速召回了陆军几乎所有的高级将领,齐聚陆军最高作战室,这已是10月7日的事了。按照军纪军规,10月6日午夜,在陆军最高作战室特布下一个特种连进行警戒。

  三楼防弹室里,库罗巴特金训话已经完毕,他用眼环视了一下静得几乎连空气流动都可听见的作战室和两列整齐威武的部下,突然发话,“下面,我命令!”

  话音未落,所有军官,包话库罗巴特金在内,“刷”地一下齐刷刷地站了起来。

  紧接着,静得可怕的作战室里响起了库罗巴特金那尖细但颇有凶性的声音:

  “所有沿中国边界的驻军。立即进入一级戒备状态,听候命令!不得有误,违者严惩不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2.11.2024 07:32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