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8.2014 09:47:57
|
只看该作者
一、
卫立煌中年丧偶,他的第一任妻子朱韵珩1939年秋天病逝。此后提亲者不断,一度甚至盛传蒋介石宋美龄要介绍孔家二小姐为他续弦。
直到1945年夏天,卫立煌在昆明举行婚礼,才揭晓了“新夫人何许人也”的谜底:42岁的韩权华女士从美国檀香山回国,进入了卫立煌的家庭。
韩权华女士出身于“天津八大家”中的韩家。据史料记载,自清朝咸丰初年(1851年)起,天津城里就流传着一个关于八大家的口诀:“韩、高、石、刘、穆、黄、杨、益照临”。排名第一的“东门外韩家”,又称“天成号韩家”,从事海运业,是靠海船、海运发迹的。韩家到了上个世纪初,离开天津落户北京。
韩家的谱系到了这一代:韩渤鹏(耀曾)与卞氏生有二子五女,长幼序列为:韩俊华(女)、韩振华(男)、韩缙华(男)、韩升华(女)、韩咏华(女)、韩恂华(女)、韩权华(女)。其中老三韩缙华在十几岁时夭折。 由此可见,韩权华是韩家最小的女儿,她有一个哥哥四个姐姐。
韩家姐妹属于20世纪初中国女性接受现代教育的一代先驱。韩家四姑韩升华、五姑韩咏华赶上了严修先生在天津首开女学,先后毕业于严氏女塾、严氏幼儿师范;韩家六姑韩恂华赶上了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首开女禁,成为北京大学正式招收的首批九个女生之一。而韩家七姑韩权华1922年考入了北京大学文科预科。
19岁的韩权华长身玉立,洒然出尘,非常漂亮,一入学就被捧为北大“校花”。但是非也自此而起,据家里老人回忆:当年追求她的人排队,时常要把找上门的轰走。后来为了躲避骚扰,她转学到女师大,师从刘天华,也由中文改学音乐。毕业以后,河北教育厅保送她官费留学美国,在皮尔德音乐学院专攻音乐史,毕业后留在美国教书。
韩权华三个姐姐的婚姻选择也有共性,她们都嫁给了书香门第出身的“海归”,五姑韩咏华的丈夫是美国留学归来的梅贻琦,1931年—1948年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四姑韩升华的丈夫是英国留学归来的傅铜,出任过西北大学和安徽大学校长。六姑韩恂华的丈夫是美国留学归来的邝寿堃,一直在中国最早一批现代煤矿北京门头煤矿、河北开滦煤矿担任总工程师。
只有七姑爷卫立煌的出现,打破了韩家女婿“不要当官的”这条不成文的规矩。
据说牵线人是卫立煌高级参谋邵光明的夫人王亚全女士,她与韩权华毕业于北平女师大附中,同校不同班;后来两人都赴美留学,同时不同校。不过,历史留下一个重要的细节:韩权华的玉照,却是卫立煌在她的姐夫、当时主持西南联大校务的梅贻琦校长那里见到的。
1941年韩权华收到了卫立煌写来的信,“每张纸几十个核桃大小的字”,字里行间感情真挚,又直截了当:“希望你回来帮助我”。韩权华念他是抗日英雄,同意了,但因与学校有合同,不能马上启程回国,后来发生珍珠港事件,日美宣战,想回也回不来了。她只好写信告诉卫立煌,不要等她了。但是卫立煌还是等待她的归来,独身生活6年,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盟军美国朋友以军用运输机将韩权华送回到昆明。1945年6月15日,两人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