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82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共战神强强碰撞 粟裕死拼王牌悍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5.11.2014 11:13: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946年7月13日至8月31日,粟裕司令员指挥华中野战军3万余人,在江苏中部地区同12万国民党军展开激战,连续取得宣泰、如南、海安、李堡、丁林、邵伯、如黄路等7次战斗的胜利,歼敌5万余人。这就是我军历史上有名的苏中“七战七捷”。战斗中,华中野战军对数倍于己的敌人的轮番猛攻,无不坚守成功;而当他们以优势兵力围攻敌人时,无不全歼。苏中战役具有解放战争战略初战的性质。

粟裕连胜苏中引来国民党顶级王牌 挫败陈毅夺占两淮

苏中战役40多天的激战,华野也需休息和补充,国共双方暂时形成对峙。南京国防部对华中战场的攻略分为一南一北,李默庵在南,薛岳在北。1946年9月10日,薛岳采用“毒箭穿心”战术,派整编第七十四师朝淮阴方向猛袭过来。

两淮(淮安、淮阴)乃华中首府,又是苏中前线的后方,位置极其重要,粟裕在苏中战役中“攻魏救赵”,竭力守住邵伯,也为的是保两淮。中央电令粟裕“率主力即开两淮”,接到电令,粟裕立即收拢部队,昼夜兼程北上。

在华野主力到达之前,防守淮阴的是陈毅所率山野主力。此前,山野已经碰了颗硬钉子,在泗县吃了败仗。泗县一战,“陈老总袖子里的小老虎”第八师伤亡达2000之众,预期中的歼灭战变成了消耗战,泗县也没能拿下,全军士气大受影响。

防守泗县的是桂军第七军,被称为“钢军”,可与北伐时代的“铁军”第四军相媲美,这样的部队当然不好打。

作为薛岳手中的撒手锏,整编第七十四师比“钢军”还钢。该师的原番号为第七十四军,它真正的辉煌期,是在抗战阶段。从淞沪会战开始,这支部队几乎经历了抗战中所有重大战役,其中以它为作战核心的就有万家岭战役、上高会战、常德会战、雪峰山战役,基本胜多败少,且每一次重创的都是日军师团级主力,也因此被日军称为“虎部队”,即中国的顶级王牌军。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进行缩编,第七十四军缩成了整编第七十四师,辖三旅六团。人少了,但是它的装备得到了加强,成为一支纯美械部队,除配备山炮、迫击炮、战防炮外,还拥有相当数量的美制冲锋枪、卡宾枪和春田步枪,无线电报话机配备到连。

整七十四师现任师长,为原七十四军第四任军长张灵甫,他所领衔的这支部队,位列国民党“五大主力”之首。辉煌的战史,超强的实力,使得七十四师上下都非常自负。背水而战素为兵家所不取,项羽的破釜沉舟只是特例,但张灵甫在进攻淮阴时,就采取了这样极为冒险的战法,而且成功地使城内守军陷入了被动状态。

陈毅压力倍增,他在给粟裕发去的电报中有“五内如焚,力图挽救”之语。

1946年9月18日,张灵甫亲临一线督战,于午夜时派一个营轻装潜进,从山野五旅和九纵队的接合部钻入,从而一举攻进淮阴南门,与城外主攻部队形成里应外合之势。9月19日,山野被迫撤出淮阴,这时粟裕才率领华野主力赶到,但已于事无补。张灵甫继续南进,3天后整七十四师又攻占了淮安。

两淮战后,徐州绥靖公署副主任李延年说:“国军像整编第七十四师这样的部队不要多,只需10个,就安邦定国了。”

两淮一失,华中局面为之大变,薛岳从北,李默庵从南,南北合击,对山野、华野形成了半包围,苏中完全成为敌后,华中部队回旋的余地更小,困难也更多了。
2#
 楼主| 发表于 15.11.2014 11:14:14 | 只看该作者
山野战败高层受质疑 粟裕整军再斗悍将

泗县没有打好,两淮又没能守住,山野高层的军事指挥能力不能不受到质疑,山野参谋长宋时轮不久引咎辞职,身为山野司令员的陈毅也成为众矢之的。华中分局召开了“七人批陈(陈毅)会”,陈毅当时还担任华东局副书记、新四军军长、华东战区最高指挥员,受到下属如此严厉的批评,是比较罕见的。华东局书记饶漱石甚至向中央提出了“以粟(粟裕)代陈”的建议。

陈毅为此很苦恼,有一天,他心情沉重地对参谋说:“我将来还是搞我的文化工作去好了……”陈毅的性格一贯乐观开朗,此言既出,令身边幕僚也感到十分震惊和难过。

粟裕脑子里想的全是如何反败为胜,尽管没能救得了两淮之急,但他发现,华野和山野却因此得以集中靠拢,具备了大兵团作战所必需的雄厚兵力,这正是他一直想要的。淮阴失守的第二天,粟裕就向陈毅提出建议:集中山野、华野一起作战,以改变当前局势。相关电报发往延安,毛泽东复电同意,山野、华野由此合并,暂称华东野战军指挥部,陈毅被任命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

1946年10月初,南京国防部下达苏北作战第二期计划,要求薛岳、李默庵“南北会师,占领山东,打通津浦线”。10月6日,薛岳动用两个整编师,率先出兵进攻鲁南解放区,两天后便相继占领峄县、枣庄。粟裕马上集中华野、山野主力,准备北上威胁徐州,以迫使鲁南之敌回援,可是他刚刚调动了一部分部队,张灵甫就从南面来了个贴身紧逼。

高手通常都喜欢找高手切磋,那种棋逢对手的快意,只有当事人才能领略和享受得到。张灵甫应该能当得起一个高手的名号。这位北大历史系的高才生不仅骨子里有一股军人的悍勇,被人称为“猛张飞”,而且熟读史书,写得一手漂亮书法,在他的卧室内,常年悬挂着成吉思汗、拿破仑等人的画像。

张灵甫作战大胆,用粟裕的话来说“越是你放心的地方,他就越爱钻”,偷袭淮阴,张灵甫选取的其实是山野防守阵地的中央——看来最坚固的地方。淮阴一战是硬仗,整七十四师伤亡不小,共阵亡团长2名、营长6名,本拟调回南京休整,但此时正逢苏北作战第二期计划启动,张灵甫又留了下来,打算“结束苏北战局”后再回南京。

就在薛岳起兵进攻鲁南的前一天,张灵甫北上涟南,与华野形成对峙。粟裕判断,张灵甫是在打涟水的主意。涟水位于淮阴东北约40公里,是苏北门户,也是联系山东解放区和苏中解放区的枢纽,张灵甫东犯涟水,将直接威胁到华中后方。

粟裕由此盯住了张灵甫,他向陈毅建议,暂缓向北行动,在南面先歼进犯涟水之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15.11.2014 11:14:29 | 只看该作者
陈毅分兵再受质疑 粟裕直谏中央获支持

陈毅同意华野南移,但同时又决定将山野撤回山东,以保卫鲁南解放区。陈毅此举立即引起了华中分局张鼎丞等人的反对,他们认为,山野、华野本已合并,现在又分开行动,“对将来战局无法改变,对全国战局亦有害处”。张鼎丞等人还向延安总部发去电报,“坚决反对陈(陈毅)这种处置”,官司一直打到了毛泽东那里。

粟裕很着急,他已经知道了华中分局与陈毅之间的争议,他所要面临的问题是,一旦山野去了山东,仅凭一个华野,将无法在淮北实施理想中的大兵团作战。在军事问题上,粟裕素来直率坦白,他致电中央,在保鲁南还是保华中的问题上,阐明了自己的观点——“鲁南不保,华中固然难以坚持,但华中如果不保,不光鲁南,还将给鲁中乃至整个山东造成莫大困难。”

中央就此征询陈毅,陈毅不仅不同意粟裕的想法,还提出了山野、华野全部入鲁作战的主张。关键时候,中央支持了粟裕。就在华野主力再次北调的当天,毛泽东以中央军委的名义致电陈毅,提了一个问题:“假如山野、华野全军入鲁后,仍感作战困难,打不好仗,而苏北各城尽失,那时结果将如何?”

经过反复商谈,陈毅终于与华中分局取得一致意见,决定暂缓去鲁南,而首先在淮北打上几仗。

1946年10月15日,在收到陈毅与华中分局的商谈结果后,中央复电:“决心在淮北打仗,甚慰。”这份电报还明确:“为执行此神圣任务陈、张、邓、曾、粟、谭团结协作极为必要。在陈的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你们六人经常在一起,以免往返电商贻误战机),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15.11.2014 11:14:46 | 只看该作者
涟水战役张灵甫屡失战机 双方相持形成拉锯

1946年10月21日,张灵甫指挥整七十四师向涟水发起进攻。当天,远在沐阳的粟裕做出了反应。此时他已握有山野、华野指挥权,麾下拥有足够的机动兵力,乘薛岳暂时还无法发动大规模进攻,粟裕立即调兵遣将,亲率重兵回师南下。

粟裕的兵力将远远超过张灵甫,张灵甫的机会,是在粟裕援兵到达之前,就攻入涟水。

一位在城内亲眼目睹这一情景的新四军老兵多年后仍不能释怀。他说,这是他在解放战争中所见到的最猛烈炮击,以前没有,后来也从未见过。整七十四师计有各种火炮300多门,而南门渡口才200平方米的面积,炮弹如雨飞来,地堡、胸墙全被炸翻在地,凌空飞溅的泥沙把战壕都给堵塞了。此轮炮击过后,防守渡口的那个排伤亡殒尽,只活下来一个人,一个返回城内报告的战士。

涟水之战的开篇,几乎与淮阴之战一模一样,接下来张灵甫要做的,就是下令给第五十一旅旅长陈传钧,让他连续作战,以扩大既有滩头阵地,向纵深推进。天平已经倾斜,可惜的是张灵甫一方自己没有珍惜。在前沿进行指挥的陈传钧看到第一五一团伤亡也不小,谁的兵谁心疼,攻占第一道河堤后,他便没有立即发起连续冲锋,而是决定按部就班,先巩固阵地,再发起下一轮攻势。就是这一点点时间,把张灵甫给生生耽误了。

犹豫是指挥者的大敌。抗日先遣队时期,就是刘畴西一再犹豫,走走停停,反而把部队带入了绝境,这个教训粟裕永远都记得,而且他自己后来再没犯过类似错误。所谓“慈不掌兵,情不立事”,善战之将,平时有哪个不爱兵,可作战时如果有太多的恻隐之心,就会耽误事。粟裕在大兵团作战时就曾有过一个规定,即当激战正酣时,不允许各级部队长报送伤亡数字,以免部队长一时心软手抖,作战命令执行不下去。

张灵甫功亏一篑,事后把陈传钧叫去狠狠地训了一顿,当着面对他说:“五十一旅不行!”

1946年10月23日晚上8点,七十四师突破防线,冲过第二、第三河堤,直奔涟水城内而来。七十四师的机会来了。这是最后一次机会,但是七十四师又与之失之交臂,而这一次要为此负责的,恰恰正是张灵甫自己。张灵甫曾经责怪陈传钧不能一鼓作气,现在他的气也不是很足,因为部队伤亡实在太大了,尤其是后来加入南门主攻的一七一团更是叫苦连天。张灵甫决定缓一缓,让部队喘口气,他把一七一团抽回整理,用一七○团进行替换。

1946年10月24日上午10点,华野主力也陆续赶到涟水,并及时弥补了城南防线上的全部漏洞。增援部队源源不断,接踵而来,一共达到了28个团,统率他们的是主帅粟裕,后者在盐河北岸建起野战司令部,与张灵甫展开了面对面的交锋。张灵甫临阵换兵之后,即下令一五一团、一七○团轮番冲击涟水防线,但时机已过,防线很难被突破,双方形成了拉锯战。

1946年10月24日晚,粟裕下令全线反击,华野第一师、第六师主力奉命出击。两个师联手上阵,兵力优势得不能再优势,张灵甫的北岸河堤防线悉遭突破,直至被压至河滩阵地。距离歼灭仅差一步之遥,但就是这一步,迈过去却比登天还难。阻挡华野进攻脚步的,是七十四师出色到近乎完美的步炮协同。这次炮击,使华野蒙受了重大伤亡。

从10月21日七十四师向涟水发起进攻算起,已历5个昼夜,国共两支大军都黏在城南狭窄的河堤上,双方每天都有新的部队增添上来,每天都有大批伤员被运送到后方。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被炸得稀烂,到处都是未干的血渍、子弹铅头和炮弹碎片。涟水城里原先有大片黑压压的瓦房,如今不是坍塌就是烧毁,剩下的只有满目疮痍。华野也好,七十四师也罢,都无一例外地进入了极度消耗自身实力的苦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15.11.2014 11:15:10 | 只看该作者
国共双方打到精疲力尽 粟裕张灵甫均感懊丧

自从在涟水与七十四师交火之后,华野司令部内一直弥漫着一股忧郁和焦躁的情绪。大家都感觉到七十四师确是难以对付的强敌:七十四师背水作战,而且稳定使用的兵力一直没有超过两个团,华野有多达28个团,主力全在其中,竟然还是不能予以歼灭,连把对方赶出北岸都很困难。

谁都想在涟水打一场痛痛快快的歼灭战,可是看此情形,已经变成了一场巨大的消耗战,杀敌一千,亦自损八百,实际还远远不止。即便是粟裕本人,也知道战事继续发展下去,极大的可能还只会是消耗战,而不会是他所期望的歼灭战。一位高级指挥员由此提出建议,既然双方都打得筋疲力尽,阵势处于僵持,不如放弃涟水,以摆脱这场恶战。然而粟裕最终做出的决定,却出乎人们的意料:“坚决守到底!”

在两淮失守、军心民气已受到严重挫伤的情况下,这时候的撤退往往会被解读为打了败仗,如此,形势可能会变得更加恶化。山野、华野合并后,中央一再给粟裕发电报,提出要打胜仗,不许再打败仗,也正是此意。

除此之外,促使粟裕一反常态,坚决打到底的原因,还有高手决斗心态。从有关的敌情资料中,粟裕已经了解到张灵甫及其七十四师的历史,知道了它在国民党全部军队中占有的特殊地位,而前面的两淮战役、现在的涟水战役,更让他透彻地看清楚了这支部队的面目。

那的的确确是一支骨干兵团,身上具有精锐之师所必备的各种特点:行动大胆、企图心强、战术灵活、战斗力凶悍。这些指标,拣其中的任何一项,都能让人刮目相看,偏偏合成在一支部队身上,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一支如此出众的骨干兵团,在战役中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兵团作战经验已经相当丰富的粟裕,比谁都明白。

淮阴失守后,陈毅曾当着粟裕的面说过,如果不设法寻找有利战机,将七十四师加以歼灭的话,不知道它还会在未来的岁月里,给己方造成多少祸害。粟裕一直在寻找这样的机会,为此哪怕付出更多代价,他也在所不惜。

张灵甫还想待机再战,但在连续受挫之后,官兵们已像卷了刃的刀锋一样,普遍丧失再次冲杀的勇气和锐气。华野方面同样伤痕累累。在现有华野部队中,成钧纵队以战斗力强著称,六师在老华野里面声名赫赫,这两支劲旅均无法再战,不得不暂时撤后整理。刚刚参战的部队也多有伤亡。第十纵队连纵队司令员谢祥军在战斗阵亡了,谢祥军也由此成为解放战争时期,华野战死的最高级别指挥员。

1946年10月26日,粟裕转守为攻,发起第二次全线大反击,在华野的猛烈攻势下,七十四师丢掉了北岸仅有的桥头堡阵地,两个营遭歼灭,七十四师在北岸的部队被杀得片甲不存。花了这么大的力气和代价,粟裕的目标当然不会仅仅止步于两个营,他要围歼七十四师。可是对手已经提前猜到了这一意图。张灵甫果断决定收兵,他下令第一九二旅在茭菱镇顶住侧翼,掩护七十四师从涟南正面逐次后撤。

11月2日,粟裕召集指挥员们开会,征求众人的意见:还要不要继续与七十四师打下去?涟水战役打了将近半个月,华野各部已是人困马乏,处于强弩之末。指挥官们都表态说,想停下来休息,不愿意再打下去了。于是粟裕决定停止追击,进行全军休整。

华中当时确需一场大胜仗来鼓舞人心,因此涟水战役曾被宣传为“涟水大捷”,可与苏中战役的“七战七捷”相提并论,但粟裕本人并不满意。战役结束的当天,他就向中央做出检讨,承认自己在前期“部署欠妥”,无论战役还是战斗,都显得很被动,到后期,也未能达到大量歼敌的目的。这场战役确实打成了一场消耗战,华野损失包括1名纵队司令员在内的6000多精兵,又未能歼灭七十四师,粟裕素以算账精细著称,你要说这样他还不懊恼、不沮丧,或许也太过神化了。

比他更懊恼、更沮丧的是张灵甫。这倒不全是指伤亡数字,七十四师在此役中伤亡2000多人,加上一九二旅,一共4000多人,还少于华野,虽说没能攻下涟水,怎么样也算打个平手吧。关键还是七十四师的元气和自信心被打伤了。一年后,爆发孟良崮战役,七十四师的老兵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涟水战役:“涟水一仗,本师元气亏损,一蹶不振……”

从这时候起,张灵甫对自己和七十四师的结局突然有了一种奇怪的预感,在给其他将领的电报中,他说:“再过年余,死无葬身之地,吾公以为如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5.1.2025 07:34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