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就正常了———一是中国就业行情实在严峻,二是老外在华享受超级待遇的日子结束了1 A( Y+ D. n2 r9 _
g, t e* x {" |) e
, j8 z4 X* Y$ n( H; t9 ]* f0 C7 d“德国之声”昨日报道,在德国,从世纪初的中文热开始到现在,这些在大学里学习与中文相关学科的人已经渐渐走出大学,开始就业,其中很多人去了中国。许多德国人认为掌握中文会为未来就业增添许多机会。
1 Y' r" A0 d- j0 \- y7 Z* X 1 e) ?( A/ q) j3 f, h1 ?2 p9 v
但事实可能不是这样。毕业于波恩大学汉学系的Peter2003年开始学习中文,2009年初结束学业。期间曾在宁波短期留学,并在台北的德国经济办事处实习过半年。今年春节前夕,他来到上海,希望在这里能找到他的一席之地。但是经过几番周折,他最终在宁波的一家德国纺织外贸企业获得了一个位置,还是实习,一共五个月,月薪2000元人民币,企业提供住房。他觉得做这么多的实习虽然没有意义,但眼下也没有其他出路。' ]; I9 [0 n+ k& Y
1 q; o* P' p5 b7 X
同样毕业于波恩大学汉学系的Tanja曾经在上海一家大型的德国医药化工企业实习,虽然她当时的工资是6000人民币,但是要自己解决住房问题。她满心以为实习结束就能够留在这家公司,但公司并没有留她。
' G' Q: r5 I9 }1 i1 n ) Q9 d: e+ P3 X) O: }3 _: p
Claudia2008年10月毕业于科隆大学现代中国研究系。由于那时正是经济危机初期,她在北京找了六个月的工作但一无所获后回到德国。但是,德国的就业市场令她更加心寒,使得她最后还是决定回北京碰碰运气。皇天不负有心人。毕业9个月后,她终于在北京的歌德学院找到了一个做项目的职位,月薪7000元人民币。她觉得,在中国找工作,“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6 {6 w$ V% h* c6 t; c
1 b" F4 W' }! M7 Y2 X像Peter和Tanja这样的德国学生还不少。不过,虽然这些来自德国的“中国通”们在中国求职的过程很少一帆风顺,但是他们大都不轻易放弃,努力留在中国工作。Peter说道:“在这里生活很简单,在德国你不管要干什么都得8个星期前就计划,比如跟朋友出去吃饭。在这里一切都很放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