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楼主 |
发表于 10.12.2012 17:05:04
|
只看该作者
“讲故事的人”——这也就莫言给自己的定位。网络媒体为他的这次领奖演讲提供子夜直播待遇,在大约40分钟里,莫言追忆了自己的母亲,回顾了文学创作之路,并与听众分享了三个意味深长的“故事”,其中尤以参观苦难展览时有小学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引发巨大反响:“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当哭成为表演,应允许有人不哭”——这句话不仅在周六被人们在微博论坛上纷纷解读,更成为云南信息报、晶报等多家市场化媒体的周日大标题着眼点。
的确是讲故事的高手,莫言的三段寓言给很多人带来了感触,哪怕是曾经出言讽刺过他的同行。将心比心,他们希望那些逼迫莫言“政治站队”的人们可以放过这位共产党员作家。比如@潘采夫就愿意体谅,尽管“批评了他记者发布会上的回答”,但亦出言劝告:“那些骂莫言或者骂骂莫言的人,应该分清楚一个简单的事实,把他的记者会回答和演讲区别开……应认真读文本,应该就事论事,有一说一,不能什么争议最后都堕落为人咬人。”
不过,也自有几经转世的冉云飞在微博上转述在美学者何清琏的综述——“莫言在瑞典的言论考虑了各方面需要:一,关于新闻审查各国都有而且必要,是考虑国家需要;二、诺奖是颁给个人而非国家,是照顾诺奖评委会的面子;三、诺奖发言谈母亲乡土,是本人性情需要”,而后自行补充人格评定:“玩赢家通吃、左右互搏这一套他很闲熟,但活得憋屈和没有一个自由人稳定的价值观是一望便知的。”
周六早晨,@庄之慎之曾在@人民日报所提供的莫言演讲全文长微博下跟帖,称赞“这个很棒!非让他去政论时评没必要”。次日,他所管理的南方都市报以“苦难,人性,理解,宽容,这是莫言昨天演讲的关键词”起文,社论开讲《诉说个体经验与公共记忆》:“针对自己的关注、争议以及解读,莫言显然并非视而不见,这似乎也暗示了,他的演讲根据个人的体验与领悟,还原一个讲故事的人的心路历程之余,提示写作者的局限性,将在所难免。”
北京青年报则更是公开站在“诺贝尔文学奖是颁给作家而不是颁给国家的”的立场上,呼吁国人珍惜“这样的世界级作家”:“我们不应该抱着商业目的消费他,也不应该以道德的名义绑架他,而是应该创造宽松的环境,让他更加自如地讲故事。”
认定莫言的三个寓言式小故事是回应他获奖之后得到的“花朵,石块和污水”,评论员李星文自愿提供故事解析:“有人因为莫言的立场和姿态不合己意而冷嘲热讽,也有人因为莫言不肯成为‘斗士’而咬牙切齿……莫言的第一个故事对应着几十年前的中国,讲的是‘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这是对荒唐历史的反思,同时也是对个人自由的捍卫。这是对‘参差多态是幸福之源’的宣扬,也是对强拉人入伙者的坚决拒绝。莫言的第二个故事对应着当下的现实一种:有很多‘勇士’在人前呼号嘶喊,反抗权威,其实他们的批评根本没有坚实的依据,他们盘算后的抗争之举不过是一场虚妄。莫言的第三个故事有着更为丰富的解读空间,破庙里‘一个和七个’的生死存亡,一方面说明世间自有公道,为恶者逃不脱终极审判,另一方面也在谈论民主的歧路,多数人的暴政决策愚蠢,自食其果。通过这三个故事,莫言表明了立场:决不从众表演,作秀式抗争,以多数人的名义侵害个人自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