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食味
德国频道
查看: 1638|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体札记:“习敬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0.12.2012 17:01: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习近平南巡

新闻宣传的规矩也被打破了。在过去这个周末里,五大商业门户将来自凤凰卫视的习近平视察深圳连续报道长时间作为首页头条,这不仅超越了有关境外媒体的稿源限制,更重要的是,没有遵循数十年以来的惯例,等候新华社在中共高级领导人回京后方才发布的通稿——并且,宣传官员显然也默认(如果不是鼓励的话)了这种超常方式。

周五晚间,凤凰网当仁不让,新浪搜狐腾讯网易迅速跟进,将源自凤凰卫视的《习近平视察深圳,无列队欢送环节》视频作为首页头条,辅以类似《习仲勋主政广东纪事》这样的父辈事迹。

纸媒中,则是长江日报再度笑傲江湖。沿着此前首发七常委参观展览不清道报道的成功之路,这份武汉市委机关报周六一早头版头条刊出标题——“习近平视察深圳,无列队欢迎环节,道路畅通如平日”。

文中,记者直接写明凤凰卫视《华文大直播》就是其信源:“昨日下午,记者看到深圳前海附近的道路畅通如常,下午三点半时看到由8辆车组成的一个车队进入深圳前海深港合作区,但现场没有看到任何的欢迎横幅,也没有列队迎送的这样一个环节。”

昨天,又在同样的位置,除了带来更多类似“习总书记的车刚刚在我的对面车道擦肩而过,果然没封路”这样的深圳网民发言外,更是大字引述@人民日报之言:“本报6日刊发的独家报道《七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出行不封路》,近日持续引发媒体新一轮关注和对不封路的热议。《人民日报》官方微博7日对‘领导出行不封路’发声。其微博说,公安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不得擅自清道封路,影响群众正常通行。动辄前呼后拥,封路清场,暴露官僚作风和特权作派。封路,封堵的是民意;隔离,隔膜的是人心。为新规叫好,同时提醒:如何落实?谁来监督?违反了怎样?作风转变切忌一曝十寒,流于形式。公众都在看,莫让人心再失落。”

其实,作为最高喉舌在微博舆论场上的阵地,@人民日报在这个上午也已经开始“不守规矩”了。10时32分以“不封路”为题留言:“习近平昨日考察深圳,@深圳交警透露,考察期间,累计行程150多公里,途经深南、滨河、滨海等多条主干道。交警落实不封路的要求,车队行进中,没有封闭任何道路,公交、出租、私家车与车队并行。期间虽遇周末晚高峰,基本没有对市民出行造成影响。这是深圳首次对高级别交通勤务不封路。”

此言一出,五大门户的编辑们也就彻底找到了比央视网或者南京日报网站更过硬的“靠山”。类似“习近平任总书记后首次视察广东”的专题顺势建立,来自网民拍摄上传的习近平挥手、献花、植树、抱小孩的照片也得以从微博中被汇总成图片集,展示在首页。

@新华社中国网事更是要用“拉家常”方式实践转变文风的号召,傍晚前引用@陆亚明之言:“巧遇习总书记车队。警用摩托有闪灯无警笛。中巴未拉窗帘,透明玻璃,车速约60公里/小时。深南大道交通如常,仅见一辆清障车。看来,风气真变了,看来,不封路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致敬!习总有空常来哟”。

尝到反响热烈的甜头后,昨天下午,这家通讯社再向前迈一小步,向全国媒体播发电稿《“不封路”释放何种改革信号》,一举获得包括深圳商报、晶报以及北京日报、解放日报等广泛刊载,广州日报更是以此作为封面头条。文章以“连日来,媒体关于高层出行真的没有封路的报道更是受到各界高度关注和好评”描述当前舆情,记者南辰宣布:“‘不封路’等举措之所以得民心,就是因为其体现的执政理念是党员干部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其释放的改革信号十分丰富,耐人寻味。”
2#
 楼主| 发表于 10.12.2012 17:04:04 | 只看该作者
郑州晚报今晨也选用了这篇新闻分析,并干脆把上半个封面设计成了微博输入框,写上大红的“亲民总书记”字样。作为竞争对手,大河报、河南商报此时不肯示弱,同将《习近平:改革开放要有新开拓》作为头版头条——而这也正是新浪网易首页《分析称习近平履新首访深圳表明拓展改革决心》的源头所在。

的确,当那些拍照留念的网民为习近平亲民作风而兴奋时,更多知识精英将目光投射在他向对邓小平致敬的象征意义上。早在周六下午,财经网就已经引用凤凰卫视消息刊出报道:“习近平8号来到深圳莲花山,向邓小平雕像敬献花篮。除广东现任官员陪同外,四位曾陪同邓小平南巡的老同志也出席仪式。习近平在仪式现场表示,改革开放,是共产党必须坚持的方针……党中央作出的改革开放的决定是正确的,今后仍然要走这条正确的道路,富国之路、富民之路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而且的话要有新开拓……有分析认为,习近平履新后首次视察选择深圳,或有意重走邓公南巡之路,实际上则表明了他拓展改革的决心。”

作为广东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虽然不能像长江日报那样把总书记的行程搬上纸面,但总可以微博众议一番,而且是早在周五子夜就已发布:“习近平在接任总书记之后首次离京视察,他选择了南巡广东,依照1992年邓小平南巡的路线首发。”

作为深圳市委机关报,深圳特区报在烘托气氛上更是责无旁贷。周六头版上不仅有《奋勇推进改革开放》的评论员文章、《实干在复兴之路上》的特区述评,还多了一个20年前的标题——“多干实事”。

正如门户编辑以“《深圳特区报》重发20年前文章评习近平访深圳”所概括的那样,这篇原发于1992年2月26日的“猴年新春评论”之四,自有编者按阐明意义:“今天,我们重温这篇评论,‘言行之间,行重于言’,‘干,才是改造世界的直接力量’,评论中的观点放在今天依然不过时,依然发人深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财经类媒体理应更加欣喜于这场“新南巡”。所以,当广东宣传官员治下的21世纪经济报道不便提前发言时,第一财经日报倒是可以在今晨趁机先来一篇《改革开放将迎来新开拓》。声明“对于公众而言,除了感慨为政的清新之风外,更关心的还在于这系列举动意味着什么”之后,社论作者列明反腐败斗争、经济健康发展和城乡社保体系是公众最殷切期待的“新开拓”。

此时,搜狐除了把“再走小平改革路”作为新闻首页主图、带来“南巡20年,又见罗湖村”的历史解读外,还推荐《习近平南巡增添改革想象空间:把权力关进笼子》。这是祝华新在中国青年报引用的网络点评,而其原定大标题则为“微博反腐:亢奋中的隐忧”。

这位身任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的作者,是在十八大后反腐方兴未艾的气氛中发表警告:“网民多采用‘无官不贪’的‘有罪推定’,微博成了虚拟空间的断头台,罗伯斯庇尔式的革命狂欢;民意审判,法律退后,以微博‘大V’和媒体人为后援的爆料,被告在微博上无‘还嘴’之力,权利救济缺乏;爆料者身份的模糊,还容易被官场恶斗所利用;像安徽庐江官员‘艳照门’中的大尺度曝光,有损公序良俗;全民‘扒粪’时代,伤害社会信任体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10.12.2012 17:04:20 | 只看该作者
文章向同行们发出呼吁:“在全民亢奋中,新闻传播界需要保持清醒头脑。媒体不可成为民意的尾巴,对于网络热传爆料,非经本媒体独立采访,不得作为新闻报道。尤其不可跟着网络‘意见领袖’起哄。‘意见领袖’多是某个方面的专业成功人士,但可能缺乏基本的新闻素养,骤然获得的话语权也可能会令其放松自律。媒体和公众可重视意见领袖的观点,但需看轻意见领袖的爆料和转评素材。”

而后,作者是转达了很多人对“反腐加力需要制度跟进”的期待,并定义微博反腐大潮“将是温州动车事故以来,互联网发展面临的又一个拐点”:“网民‘天笑猫’警告:网络反腐不是长久之道,没有完善的体制,网络反腐迟早会变成另一种‘文化大革命’或变成网络‘黑打’。”

“但为什么国内某知名财经媒体的副主编也宁愿选择微博举报高官,而某些百无禁忌的‘独立调查记者’和‘维权网站记者’却成为爆料主体”——祝华新这句话虽然没有点明,但所有关心网络反腐进程的民众都知道,那位副主编就是《财经》杂志的罗昌平。

罗主编实名举报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之事在这个周末里并无下文,而根据南方人物周刊的引述,中纪委书记王歧山正在向专家学者们推荐阅读看一下《旧制度与大革命》。这本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的著作,“探讨的是法国大革命,原有的封建制度由于腐败和不得人心而崩溃,但社会动荡却并未带来革命党预期的结果,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民众,最后都被相互间的怒火所吞噬。”



吞噬不好说,但被举报包养一对双胞胎姐妹的新疆乌苏公安局长虽然面对新京报声称“不知为何被免职”,但毕竟现在只能“在家陪老婆”了;兰州市长的手表虽然获得当地官方调查背书,但太多人声明不相信“高官会戴仿表”,举报人更对法制晚报声称要上书中纪委;因为儿子醉驾袭警而被停职的太原公安局长,不仅获得“坑爹”大名,更是因为其下属集体作伪证而@财经网感叹“当整个公权力系统为一人服务... ”

只是,这个时候,罗昌平对着习近平新南巡照片说了一句“路权平等大有可为”:“狭义的路权是指人车出行,尤其是敏感区域特殊时段;广义的路权不仅包括水陆空交通,更有网路、言路和心路。不要只解除有形的封路,无形管控更需撤障,比如消失的微博账号、因言获罪者、新闻自由、思享市场等。后者才是新政。”

虽然环球时报今天又用社评奚落“天天喊人治和制度之治的区别,也有点装”,但在这些自由派知识分子看来,为不封路之类的亲民欢呼雀跃难免显得有点“贱”、“奴性”,而反腐三把火,甚至只能是无根的虚火。

二、煽动自焚

昨天傍晚,五大门户终于有了一个可以替换习近平深圳行的头条新闻了:《四川警方:达赖集团煽动胁迫8人自焚致3死》。是新华社从成都电发出电稿,宣布“四川警方成功侦破由达赖集团组织策划的系列煽动教唆胁迫自焚杀人案,抓获罗让贡求等2名主要犯罪嫌疑人。据罗让贡求交待及查证,自2009年以来,其接受达赖集团指令,先后煽动教唆胁迫8名无辜人员自焚,造成3人死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10.12.2012 17:04:34 | 只看该作者
其实,富有新闻敏感的网络编辑们早在上午就已经在要闻区展示了甘肃甘南日报评论员文章《煽动自焚者必将受到法律严惩》。以“正在我州各族干部群众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一心一意谋发展、齐心协力奔小康的时候,接连发生由境内外分裂势力蛊惑煽动的自焚事件,严重影响了我州团结稳定的社会大局”开头,这篇早在一周前即已发表的文章其实是在通报最新文件:“为依法办理近期藏区发生的自焚案件,维护社会稳定,根据有关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下发了《关于依法办理藏区自焚案件的意见》。《意见》指出,近期在藏区发生的自焚案件是境内外敌对势力相互勾连,有预谋有组织策划,煽动分裂国家,破坏民族团结,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重大恶性案件,严重影响了当前藏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大局。自焚案件中的自焚者不同于一般的厌世自杀者,普遍具有分裂国家的动机,并且对公共安全、社会秩序造成危害,其自焚行为属于违法犯罪活动。组织、策划、煽动、胁迫、引诱、教唆、帮助他人实施自焚,本质上是故意剥夺他人生命的严重犯罪行为。”

定性之后,是警告:“藏传佛教讲究以慈悲为怀,以不杀生为根本戒律。然而,自焚事件的策划者披着宗教的外衣所做的违法犯罪行为,亵渎了广大信教群众对藏传佛教的信仰。《意见》明确指出,对幕后组织指挥策划的首要分子以及积极参加煽动、胁迫、引诱、教唆、帮助他人实施自焚的犯罪分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条款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要作为打击重点依法予以严惩。对于自焚者本人,在明确其违法属性的前提下,根据其主观恶性大小、行为危害程度等具体情形区别对待,对情节严重,造成重大危害的,也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而这也正是网络媒体典型标题“中国将策划、帮助他人自焚行为定为故意杀人罪”的来源。

数月以来,确有关注藏区人士在微博论坛上讲述喇嘛接连自焚之事,但这毕竟是最被禁忌的公共话题,所以传播范围极其有限。

比起网媒,纸媒需要更谨慎些,只有潇湘晨报等少数媒体今晨以此作为头版头条,更无一家就此发表评论——除了人民日报旗下的两个子报。



海外版是在新华社通稿的一侧配发《“2013-西藏独立年”纯属达赖臆想》,并获人民网、央视网及五大门户共同推荐:“达赖急了!年近80的身躯再不活动,恐怕世人就会忘记曾经有过这么一个‘斗士’的存在……为什么报道总是更多引述‘自由西藏’的言论?为什么自焚事件发生后,‘自由西藏’总是第一个知晓?为什么总是宣传1951年‘中国占领西藏’,而从不谈及民主改革前农奴制社会的真相?为什么作为藏人的精神领袖,却不惜违反教义,纵容僧人‘自焚’……太多的疑问,达赖及其集团已经不能把谎话说圆。”

另一论当然只能来自环球时报。是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熊坤新以《法办煽动藏人自焚者大快人心》来斥责达赖亵渎藏传佛教:“藏区的自焚事件中,自焚者大都是十来岁、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达赖利用的正是年轻人的天真和无知……达赖利用自己‘宗教光环’,把政治野心的怪胎移植到年轻人身上,误导别人用生命为自己的欲望埋单,既不人道,也是非常反宗教的……终止自焚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达赖站出来说话,说明自焚是最违反教义的。但达赖对自焚行为始终保持一种‘暧昧’,是变相纵容和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10.12.2012 17:04:48 | 只看该作者
三、允许不哭

今天正是达赖得到诺贝尔和平奖的纪念日,所以人民日报海外版上有以下段落:“拿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作为纪念的由头,达赖集团的糊涂显而易见。并不是对诺贝尔奖有所不敬,而是‘和平奖’这个奖项根本不能服众。达赖获颁该奖,原本安居乐业的西藏,却在其鼓动下有自焚事件发生。”

的确应该事先声明并非“有所不敬”,因为,这会儿也正是莫言在瑞典领受中国籍作家首个诺贝尔奖的风光时刻。

今晨,五大门户更新的演讲主题是“文学远比政治美好”。根据新浪提供的斯德哥尔摩大学现场视频,这位正是因为和政治之间关系而遭遇众说纷纭的中国作协副主席劝告众人:“政治教是教人打架,勾心斗角,这是政治要达到的目的。文学是教人恋爱,很多不恋爱的人看了小说之后会恋爱,所以我建议大家都关心一点教人恋爱的文学,少关心一点让人打架的政治。



专题头条转载新京报报道时,网易把“多关心点文学少关心点政治”的标题改成了“莫言:我反感所有的审查制度”;凤凰网则是将京华时报的“我常忘记写的是历史还是现实”变作“莫言:中国的书报检查尺度比30年前宽了许多许多”——显然,这些网络编辑都在提醒三天前莫言还有过另一段演讲。

周四夜间门户网站提供的诺贝尔文学奖新闻发布会答问实录,中国各地报纸都默契地移除了其中一节,而这也正是微博论坛上被诟病最多的一节:“瑞典电视台:我想知道对新闻检查,您是怎么看待的,您是同意还是不同意?莫言:我反感所有的检查。我去大使馆办签证,他们也要检查。我坐飞机出海关,他们也要检查,甚至要解下腰带,拖鞋检查。但是我想这些检查是必要的,我从来没有赞美过新闻检查这种制度,但是我也认为新闻检查在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是存在的。但是这种检查的尺度,检查的方式不一样。如果没有新闻检查,这个人就可以在报纸上或者是电视上攻击其他人,诽谤其他人。这个我想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样的。但是我希望所有新闻检查应该有最高准则:只要不违背事实真相的都不应该检查,违背了事实真相造谣和诬蔑的都应该受到检查。”

此言一出,那些曾经在心里嘀咕过莫言迎合公权力的人们再度坐立不安,他们齐声批评这段有关“新闻检查”的论述逻辑混乱,缺乏对审查制度合法性的基本常识。

当然,身处异国,莫言还会面对含有更多“敏感词”的提问,而这些就算是网络媒体刊载时也要删去。以“莫言发布会实录:咒骂你的人,也要给予同情”作为专题头条,腾讯接上一条《莫言巧妙应对发布会敏感问题:看中文网站就知有无自由》,链接跳转的正是@腾讯文化昨晚摘录。其中,被用“XXX”替代提问关键词应该就是前任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记录下莫言类似“留给时间来判断”的回答,编辑结语称赞“莫言一一巧妙应对,显示了他的原则与智慧”。

不过,就算再巧妙,也不适合在首页出现。包括腾讯在内,五大门户首页此时推荐的标题核心则都是莫言那句终极辩白:“获奖是我个人的事情,诺贝尔文学奖从来就是颁给一个作家的,而不是颁给一个国家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10.12.2012 17:05:04 | 只看该作者
“讲故事的人”——这也就莫言给自己的定位。网络媒体为他的这次领奖演讲提供子夜直播待遇,在大约40分钟里,莫言追忆了自己的母亲,回顾了文学创作之路,并与听众分享了三个意味深长的“故事”,其中尤以参观苦难展览时有小学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引发巨大反响:“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当哭成为表演,应允许有人不哭”——这句话不仅在周六被人们在微博论坛上纷纷解读,更成为云南信息报、晶报等多家市场化媒体的周日大标题着眼点。

的确是讲故事的高手,莫言的三段寓言给很多人带来了感触,哪怕是曾经出言讽刺过他的同行。将心比心,他们希望那些逼迫莫言“政治站队”的人们可以放过这位共产党员作家。比如@潘采夫就愿意体谅,尽管“批评了他记者发布会上的回答”,但亦出言劝告:“那些骂莫言或者骂骂莫言的人,应该分清楚一个简单的事实,把他的记者会回答和演讲区别开……应认真读文本,应该就事论事,有一说一,不能什么争议最后都堕落为人咬人。”

不过,也自有几经转世的冉云飞在微博上转述在美学者何清琏的综述——“莫言在瑞典的言论考虑了各方面需要:一,关于新闻审查各国都有而且必要,是考虑国家需要;二、诺奖是颁给个人而非国家,是照顾诺奖评委会的面子;三、诺奖发言谈母亲乡土,是本人性情需要”,而后自行补充人格评定:“玩赢家通吃、左右互搏这一套他很闲熟,但活得憋屈和没有一个自由人稳定的价值观是一望便知的。”



周六早晨,@庄之慎之曾在@人民日报所提供的莫言演讲全文长微博下跟帖,称赞“这个很棒!非让他去政论时评没必要”。次日,他所管理的南方都市报以“苦难,人性,理解,宽容,这是莫言昨天演讲的关键词”起文,社论开讲《诉说个体经验与公共记忆》:“针对自己的关注、争议以及解读,莫言显然并非视而不见,这似乎也暗示了,他的演讲根据个人的体验与领悟,还原一个讲故事的人的心路历程之余,提示写作者的局限性,将在所难免。”

北京青年报则更是公开站在“诺贝尔文学奖是颁给作家而不是颁给国家的”的立场上,呼吁国人珍惜“这样的世界级作家”:“我们不应该抱着商业目的消费他,也不应该以道德的名义绑架他,而是应该创造宽松的环境,让他更加自如地讲故事。”

认定莫言的三个寓言式小故事是回应他获奖之后得到的“花朵,石块和污水”,评论员李星文自愿提供故事解析:“有人因为莫言的立场和姿态不合己意而冷嘲热讽,也有人因为莫言不肯成为‘斗士’而咬牙切齿……莫言的第一个故事对应着几十年前的中国,讲的是‘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这是对荒唐历史的反思,同时也是对个人自由的捍卫。这是对‘参差多态是幸福之源’的宣扬,也是对强拉人入伙者的坚决拒绝。莫言的第二个故事对应着当下的现实一种:有很多‘勇士’在人前呼号嘶喊,反抗权威,其实他们的批评根本没有坚实的依据,他们盘算后的抗争之举不过是一场虚妄。莫言的第三个故事有着更为丰富的解读空间,破庙里‘一个和七个’的生死存亡,一方面说明世间自有公道,为恶者逃不脱终极审判,另一方面也在谈论民主的歧路,多数人的暴政决策愚蠢,自食其果。通过这三个故事,莫言表明了立场:决不从众表演,作秀式抗争,以多数人的名义侵害个人自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10.12.2012 17:05:18 | 只看该作者
只不过,正当这份北京报纸今晨预告着《莫言今晚获颁诺奖,将发表5分钟感言》之时,东方早报又来了篇《红地毯上没有文学》。作者周泽雄获准批评:“莫言把自己定位成‘讲故事的人’,说得客气点,也等于啥都没说。将文学政治化固然不妥,把文学弄成道德秀,也好不到哪儿去。也许莫言急切地想安抚听众,他演说的核心内容是一阕母爱颂歌。这是一个安全的叙述策略:母爱当然是普天下最能引起共鸣、最不会引致非议的角度,当一位作家声情并茂地谈论母爱时,哪怕说得絮絮叨恕,人们也会报以掌声。甚至,他说得越是絮絮叨叨,那些老油条听众,还越会配合出一副感动的面容。”

“好了,红地毯上没有文学,一篇礼仪性的文学演讲也不值得过度关注。但愿,等到大家该干啥还干啥时,文学莫言会翩然重归”——最后这句话,想来解放日报也会认同的。这份上海市委机关报看不过去有意无意的“意义化”,今天发表《写什么比穿什么说什么更重要》,劝众生喧哗者回归文学本意。无独有偶,来自环球时报的《莫言拒谈政治是对文学的保卫》此时更得新浪重点推荐,文中有云:“强迫莫言反复谈刘晓波的事,谈中国的言论自由和人权,这是对一位文学理想者的极大不公。诺贝尔文学奖不应成为帮着西方在政治上攻击中国的等价交换,那样的思维方式该换换了,时代在前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18.12.2012 03:54:22 | 只看该作者
跨度好大,从习到莫,满满的,不管怎样近期的中国人给你一种振奋的感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1.1.2013 19:35:3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19.4.2024 16:08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