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9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佛法纲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1.6.2020 09:11: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创) 佛法纲要


 
    佛法,准确地说,是指古印度大哲学家大沙门释迦牟尼所宣讲的教义教法。如果某佛教派系的经典不是释迦牟尼所宣讲的教义教法,那这个派系就不是佛教,它的教义就不是圣人的宗教,不是善法,不是解脱道,不值得学,不应该学,不应该传播,否则,害人害己,贻害无穷。根据世界各国佛学专家学者长时间的考证和深入的研究发现,南传佛教,即当今盛行于缅甸和斯里兰卡等东南亚南亚地区的上座部佛法,比较接近释迦牟尼的教义教法。泰国虽然也属于南传上座部佛教,但也有一部分地区的僧人和在家信徒搞中国日本的北传伪佛教。古代的泰国,最先由印尼和柬埔寨传入的是大乘伪佛教,他们自称“大乘佛教”,包括密宗在内。后来由缅甸和斯里兰卡传入上座部佛教,并占了主导。到了现代,大乘伪佛教在泰国死灰复燃。一方面由华侨带入,另一方面该国的各佛学院设三大语系佛教课程,通过教学四众弟子,也在不断地传播北传伪佛教,即汉传和藏传伪佛教,使本来奄奄一息的大乘伪佛教泛滥成灾,祸国殃民。近些年来,泰国佛教界丑闻频发,僧人犯法犯罪相继曝光,既是铁证。相对来说,缅甸和斯里兰卡的现状要好得多。在佛教经典方面,南传佛教经典在传承过程中,被传承者删减和篡改太多细节(参考附录笔者精选四部真佛经中,南北传同一经文同一段落比较),故误差太大,只能称得上部派佛教,而汉译四部阿含经(除增一阿含经以外)相对来说,一部分经典中释迦牟尼的教法保存完整,可以认定为真正的佛教或根本佛教,即原始佛教,故本文引用。

      佛法概括起来,就是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出家在家信徒的区别在于这五个方面皆不相同:在戒律方面,出家人以守具足戒为主,在家居士以守五戒为主;在解脱上,出家修学最高果位是阿罗汉果-四果,而在家居士修学最高果位为阿那含果-三果;其余如慧、定和解脱知见方面,也相差一个层次。本僧以最可信的原始经典为依据,对佛法概括如下:

第一节.(1)佛法的基本内容-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a.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四(六三八)
。。。。。。
  于是尊者阿难闻纯陀沙弥语已,往诣佛所,白佛言:世尊,我今举体离解,四方易韵,持辩闭塞。纯陀沙弥来语我言:和尚舍利弗已涅槃(灭,灭度),持余舍利及衣钵来。’”
  佛言:云何阿难,彼舍利弗持所受戒身涅槃耶?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涅槃耶?
  阿难白佛言:不也,世尊。
  佛告阿难:若法我自知,成等正觉所说,谓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道支涅槃耶  阿难白佛:不也,世尊。。。。。。
b.杂阿含经卷三十三(九三一)
。。。。。复次,圣弟子念于僧事:世尊弟子善向、正向、直向、诚向,行随顺法,有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罗汉、得阿罗汉,此是四双八辈贤圣,是名世尊弟子僧,净戒具足、三昧具足、智慧具足、解脱具足、解脱知见具足,所应奉迎,承事供养,为良福田。。。。。。
c.杂阿含经 卷四十七
(一二四二)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恭敬住。常当系心。常当畏慎。随他自在诸修梵行上.中.下座。所以者何。若有比丘不恭敬住。不系心。不畏慎。不随他自在诸修梵行上.中.下座。而欲令威仪足者。无有是处。不备威仪。欲令学法满者。无有是处。学法不满。欲令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具足者。无有是处。解脱知见不满足。欲令得无余涅槃者。无有是处。如是。比丘。当勤恭敬.系心.畏慎。随他德力诸修梵行上.中.下座。而威仪具足者。斯有是处。威仪具足已。而学法具足者。斯有是处。学法备足已。而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具足者。斯有是处。解脱知见身具足已。得无余涅槃者。斯有是处。是故。比丘。当勤恭敬.系心.畏慎。随他德力诸修梵行上.中.下座。威仪满足。乃至无余涅槃。当如是学”。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四圣谛:广摄广观一切佛法.
a.中阿含经卷第七 舍梨子相应品分别圣谛经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此是正行说法。谓四圣谛广摄广观.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示趣向。过去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彼亦有此正行说法。谓四圣谛广摄广观.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示趣向。未来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彼亦有此正行说法。谓四圣谛广摄广观.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示趣向。我今现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亦有此正行说法。谓四圣谛广摄广观.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示趣向。”

。。。。。。

于是。尊者舍梨子告诸比丘:“诸贤。世尊为我等出世。谓为他广教广示此四圣谛。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现趣向。云何为四。谓苦圣谛。苦习.苦灭.苦灭道圣谛。诸贤。云何苦圣谛。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阴苦。。。。。。。
诸贤。云何爱习苦习圣谛。谓众生实有爱内六处。眼处。耳.鼻.舌.身.意处.于中若有爱.有腻.有染.有著者。是名为习。诸贤。多闻圣弟子知我如是知此法。如是见。如是了。如是视。如是觉。是谓爱习苦习圣谛。。。。。。。
诸贤。云何爱灭苦灭圣谛。谓众生实有爱内六处。眼处.耳.鼻.舌.身.意处。彼若解脱。不染不着.断舍吐尽.无欲.灭.止没者。是名苦灭。。。。。。。
诸贤。云何苦灭道圣谛。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诸贤。云何正见。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择.遍择.次择。择法.视.遍视。观察明达。是名正见。

诸贤。云何正志。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心伺.遍伺.随顺伺。可念则念。可望则望。是名正志。

诸贤。云何正语。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除口四妙行。诸余口恶行远离除断。不行不作。不合不会。是名正语。

诸贤。云何正业。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除身三妙行。诸余身恶行远离除断。不行不作。不合不会。是名正业。

诸贤。云何正命。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非无理求。不以多欲无厌足。不为种种伎术咒说邪命活。但以法求衣。不以非法。亦以法求食.床座。不以非法。是名正命。

诸贤。云何正方便。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若有精进方便。一向精勤求。有力趣向。专著不舍。亦不衰退。正伏其心。是名正方便。

诸贤。云何正念。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若心顺念.背不向念.念遍.念忆.复忆.心心.不忘心之所应。是名正念。

诸贤。云何正定。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若心住.禅住.顺住。不乱不散。摄止正定。是名正定。

诸贤。过去时是苦灭道圣谛。未来.现在时是苦灭道圣谛。真谛不虚。不离于如。亦非颠倒。真谛审实。合如是谛。圣所有。圣所知。圣所见。圣所了。圣所得。圣所等正觉。是故说苦灭道圣谛。”
b.杂阿含经 卷第十六

(四三七)如异比丘问。阿难所问。亦如是说。唯譬差别。佛告阿难:"譬如四蹬梯升于殿堂。若有说言不由初蹬。而登第二.第三.第四蹬升殿堂者。无有是处。如是。阿难。若于苦圣谛未无间等。而欲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此不应说。所以者何。若于苦圣谛未无间等。而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无有是处。譬如。阿难。由四蹬梯升于殿堂。若有人言要由初蹬。然后次登第二.第三.第四蹬升殿堂者。此所应说。所以者何。要由初蹬。然后次登第二.第三.第四蹬升殿堂者。有是处故。如是。阿难。于苦圣谛无间等已。然后次第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斯有是处"。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慧学摘要:无常无我和缘起法是释迦牟尼教法-佛法的理论基础,前两者是经过观察实践而形成的知见,而后者是经过禅思推理而形成的智慧,而本节只介绍四圣谛与因缘法。
a..杂阿含经 卷第十六
(六五八)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何等为信根?谓圣弟子于如来所起信心,根本坚固,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及诸世间法所不能坏,是名信根。何等为精进根?谓四正断。何等为念根?谓四念处。何等为定根?谓四禅。何等为慧根?谓四圣谛。此诸功德,皆以慧为首;譬如堂阁,栋为其首。”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b.杂阿含经卷第十二


(二八五)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生如是念。世间难入。所谓若生.若老.若病.若死.若迁.若受生。然诸众生。生.老.死上及所依不如实知

我作是念:何法有故生有?何法缘故生有?即正思惟。起无间等知。有有故生有。有缘故生有.

复思惟:何法有故有有?何法缘故有有?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起知。取有故有有。取缘故有有.

又作是念。取复何缘.何法有故取有。何法缘故取有。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起知。取法味着.顾念.心缚。爱欲增长。彼爱有故取有。爱故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诸比丘。于意云何。譬如缘膏油及炷。灯明得烧。数增油.炷。彼灯明得久住不

答言。如是。世尊

如是。诸比丘。于色取味着.顾念.爱缚。增长爱缘故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我时复作是念。何法无故无此老.病.死。何法灭故老.病.死灭。即正思惟。起如实无间等。无生则无老.病.死。生灭故。则老.病.死灭

复作是念。何法无故无生。何法灭故生灭。即正思惟。起如实无间等。有无故生无。有灭故生灭

又复思惟。何法无故有无。何法灭故有灭。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观。取无故有无。取灭故有灭

又作是念。何法无故取无。何法灭故取灭。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观。所取法无常.生灭.离欲.灭尽.舍离。心不顾念。心不缚着。爱则灭。彼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纯大苦聚灭

诸比丘。于意云何。譬如油.炷然灯。若不增油治炷。非彼灯明未来不生.尽.磨灭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如是。诸比丘。于所取法观察无常.生灭.离欲.灭尽.舍离。心不顾念。心不缚着。爱则灭。爱灭则取灭。乃至纯大苦聚灭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八七)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缘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缘故老死有。如是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缘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生:识有故名色有,识缘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时,齐识而还,不能过彼,谓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我时作是念:'何法无故则老死无?何法灭故老死灭?’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无故老死无,生灭故老死灭。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广说。我复作是思惟:'何法无故行无?何法灭故行灭?’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无明无故行无,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处灭,六入处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纯大苦聚灭。”
  “我时作是念:我得古仙人道、古仙人径、古仙人道迹,古仙人从此迹去,我今随去。譬如有人游于旷野,披荒觅路,忽遇故道,古人行处,彼则随行,渐渐前进,见故城邑,故王宫殿,园观浴池,林木清净。彼作是念:'我今当往白王令知。’即往白王:'大王当知,我游旷野,披荒求路,忽见故道古人行处,我即随行。我随行已,见故城邑,故王宫殿,园观浴池,林流清净。大王可往居止其中。’王即往彼,止住其中,丰乐安隐,人民炽盛。今我如是,得古仙人道、古仙人径、古仙人迹,古仙人去处,我得随去,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我从彼道见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灭、老病死灭道迹;见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行集、行灭、行灭道迹。我于此法自知自觉,成等正觉,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余外道沙门、婆罗门,在家、出家,彼诸四众闻法正向、信乐、知法善、梵行增广,多所饶益,开示显发。”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c.杂阿含经卷第十二
(二九八)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缘起法,法说、义说,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云何缘起法法说?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是名缘起法法说。云何义说?谓缘无明行者,彼云何无明?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若劣、若胜、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痴闇、无明、大冥,是名无明。缘无明行者,云何为行?行有三种,身行、口行、意行。缘行识者,云何为识?谓六识身,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缘识名色者,云何名?谓四无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云何色?谓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此色及前所说名是为名色。缘名色六入处者,云何为六入处?谓六内入处,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缘六入处触者,云何为触?谓六触身,眼触身、耳触身、鼻触身、舌触身、身触身、意触身。缘触受者,云何为受?谓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缘受爱者,彼云何为爱?谓三爱,欲爱、色爱、无色爱。缘爱取者,云何为取?四取,欲取、见取、戒取、我取。缘取有者,云何为有?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缘有生者,云何为生?若彼彼众生,彼彼身种类一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阴、得界、得入处、得命根,是名为生。缘生老死者,云何为老?若发白露顶,皮缓根熟,支弱背偻,垂头呻吟,短气前输,柱杖而行,身体黧黑,四体班駮,闇钝垂熟,造行艰难羸劣,是名为老。云何为死?彼彼众生,彼彼种类没、迁移、身坏、寿尽、火离、命灭,舍阴时到,是名为死,此死及前说老,是名老死,是名缘起义说。”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二节.修行解脱的基本方法:八圣道
(1)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九

(七九八)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沙门法.沙门.沙门义。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何等为沙门法?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何等为沙门?谓成就此法者。何等为沙门义?谓贪欲永断,嗔恚.痴永断,一切烦恼永断."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佛也是沙门,他修行方法也是八正道…

(2)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八(七八四)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邪.有正。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何等为邪。谓邪见。乃至邪定。何等为正。谓正见。乃至正定。何等为正见。谓说有施.有说.有斋。有善行.有恶行。有善恶行果报。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众生生。有阿罗汉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证具足住: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何等为正志。谓出要志.无恚志.不害志。何等为正语。谓离妄语.离两舌.离恶口.离绮语。何等为正业。谓离杀.盗.婬。何等为正命。谓如法求衣服.饮食.卧具.汤药。非不如法。何等为正方便。谓欲.精进.方便.出离.勤竞.堪能常行不退。何等为正念。谓念随顺。念不妄.不虚。何等为正定。谓住心不乱.坚固.摄持.寂止.三昧.一心。”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七觉分:八正道的最高层次
a.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七(七一五)

譬如身依食而住、依食而立,如是七觉分依食而住、依食而立。何等为念觉分食?谓四念处思惟已,未生念觉分令起,已生念觉分转生令增广,是名念觉分食。何等为择法觉分食?有择善法、有择不善法,彼思惟已,未生择法觉分令起,已生择法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择法觉分食。何等为精进觉分食?彼四正断思惟,未生精进觉分令起,已生精进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精进觉分食。何等为喜觉分食?有喜、有喜处,彼思惟,未生喜觉分令起,已生喜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喜觉分食。何等为猗觉分食?有身猗息、心猗息,思惟,未生猗觉分令起,已生猗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猗觉分食。何等为定觉分食?谓有四禅,思惟,未生定觉分令生起,已生定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定觉分食。何等为舍觉分食?有三界。何等为三?谓断界、无欲界、灭界。彼思惟,未生舍觉分令起,已生舍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舍觉分食
。。。。。。
b.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七
(七一三)

......
  何等为七觉分说十四?有内法心念住。有外法心念住。彼内法念住即是念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彼外法念住即是念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
  有择善法.择不善法。彼善法择。即是择法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彼不善法择。即是择法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
  有精进断不善法。有精进长养善法。彼断不善法精进。即是精进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彼长养善法精进。即是精进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
  有喜。有喜处。彼喜即是喜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彼喜处。亦即是喜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
  有身猗息。有心猗息。彼身猗息。即是猗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彼心猗息。即是猗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
  有定。有定相。彼定即是定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彼定相即是定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
  有舍善法。有舍不善法。彼善法舍。即是舍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彼不善法舍。即是舍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是名七觉分说为十四.
  
......

(4)三十七道品:八正道是基本框架
.《杂阿含经》卷3(七五)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谓色受阴,比丘于色厌、离欲、灭、不起、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如是受、想、行、识,厌、离欲、灭、不起、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比丘亦于色厌、离欲、灭,名阿罗汉慧解脱;如是受、想、行、识,厌、离欲、灭,名阿罗汉慧解脱。比丘,如来、应、等正觉,阿罗汉慧解脱,有何差别?”
  比丘白佛:“如来为法根、为法眼、为法依,唯愿世尊为诸比丘广说此义,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如来、应、等正觉,未曾闻法,能自觉法,通达无上菩提。于未来世开觉声闻,而为说法,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八道。比丘,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未得而得,未利而利,知道、分别道、说道、通道,复能成就诸声闻,教授教诫。如是说正顺欣乐善法。是名如来、罗汉差别。”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5)佛修道的方法是戒定慧三学和四圣谛,根本不是伪佛教六度,更不是邪教密教三密加持:
a.《长阿含经。游行经》第二后
。。。。。。世尊为须跋而说颂曰:
  我年二十九  出家求善道

  须跋我成佛  今已五十年

  戒。定。智慧行  独处而思惟

  今说法之要  此外无沙门(修证解脱道者)

b.中阿含经卷第七 舍梨子相应品分别圣谛经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此是正行说法。谓四圣谛广摄广观.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示趣向。过去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彼亦有此正行说法。谓四圣谛广摄广观.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示趣向。未来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彼亦有此正行说法。谓四圣谛广摄广观.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示趣向。我今现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亦有此正行说法,谓四圣谛广摄广观.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示趣向。”

。。。。。。
C.戒定慧三学,包括八正道.
参考中阿含法乐比丘尼经…
第三节.修行解脱的基本原则
(1)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

a.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八 (七六四)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修八圣道。谛听。善思。何等为修八圣道。是比丘修正见。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修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是名修八圣道。”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b.杂阿含经卷二十七(七二九)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七觉分。何等为修七觉分?谓念觉分……乃至舍觉分。若比丘修念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如是修择法、精进、喜、猗、定、舍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


(2)无漏思维相应心法住:


a.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八 (七八五)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何等为正见。谓正见有二种。有正见。是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无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见有漏.有取。向于善趣。若彼见有施.有说。乃至知世间有阿罗汉。不受后有。是名世间正见。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何等为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于法选择。分别推求。觉知黠xia2慧。开觉观察。是名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志。谓正志二种。有正志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有正志。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志有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谓正志出要觉.无恚觉.不害觉。是名正志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何等为正志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心法。分别自决意解。计数立意。是名正志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语。正语有二种。有正语。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有正语。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语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谓正语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是名正语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何等正语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除邪命。念口四恶行.诸余口恶行。离于彼。无漏.远离.不着。固守.摄持不犯。不度时节。不越限防。是名正语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业。正业有二种。有正业。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有正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谓离杀.盗.婬。是名正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

何等为正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除邪命。念身三恶行.诸余身恶行数。无漏.心不乐着。固守.执持不犯。不度时节。不越限防。是名正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命。正命有二种。有正命。是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命。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命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谓如法求衣食.卧具.随病汤药。非不如法。是名正命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何等为正命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于诸邪命无漏.不乐着。固守.执持不犯。不越时节。不度限防。是名正命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方便。正方便有二种。有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方便。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谓欲.精进.方便超出.坚固建立。堪能造作精进.心法摄受.常不休息。是名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何等为正方便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忆念相应心法。欲.精进.方便.勤踊。超出.建立坚固.堪能造作精进。心法摄受.常不休息。是名正方便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念。正念有二种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念。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念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若念.随念.重念.忆念。不妄.不虚。是名正念世.俗。有漏.有取。正向善趣。何等为正念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若念.随念.重念.忆念。不妄.不虚。是名正念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转向苦边。何等为正定。正定有二种。有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若心住不乱.不动.摄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何等为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心法住。不乱.不散.摄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b.杂阿含经卷第十六 (四○八)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众多比丘集于食堂,作如是论:或谓世间有常,或谓世间无常、世间有常无常、世间非有常非无常,世间有边、世间无边、世间有边无边、世间非有边非无边,是命是身、命异身异,如来死后有、如来死后无、如来死后有无、如来死后非有非无.

  尔时。世尊一处坐禅。以天耳闻诸比丘集于食堂论议之声。闻已。往诣食堂。于大众前敷座而坐。告诸比丘:"汝等比丘众多聚集.何所言说?"

  时。诸比丘白佛言:"世尊。我等众多比丘集此食堂,作如是论:或说有常,或说无常,如上广说。"

  佛告比丘:"汝等莫作如是论议。所以者何。如此论者。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非智、非正觉。非正向涅槃。汝等比丘应如是论议。此苦圣谛、此苦集圣谛、此苦灭圣谛、此苦灭道迹圣谛。所以者何。如是论议。是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正智、正觉、正向涅槃。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定慧等持:杂阿含经卷二十七

(七一四)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时,有众多比丘,如上说,差别者:“有诸外道出家作如是说者,当复问言:若心微劣犹豫者,尔时应修何等觉分,何等为非修时?若复掉心者、掉心犹豫者,尔时复修何等觉分,何等为非时?如是问者,彼诸外道心则骇散,说诸异法,心生忿恚、骄慢、毁呰、嫌恨、不忍,或默然低头,失辩潜思。所以者何?我不见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闻我所说欢喜随喜者,唯除如来及声闻众于此闻者。诸比丘,若尔时其心微劣、其心犹豫者,不应修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所以者何?微劣心生、微劣犹豫,以此诸法增其微劣故。譬如小火,欲令其燃,增以燋炭,云何,比丘,非为增炭令火灭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如是,比丘,微劣犹豫,若修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者,此则非时,增懈怠故。若掉心起,若掉心犹豫,尔时不应修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所以者何?掉心起、掉心犹豫,以此诸法能令其增。譬如炽火,欲令其灭,足其干薪,于意云何,岂不令火增炽燃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如是掉心生、掉心犹豫,修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增其掉心。诸比丘,若微劣心生、微劣犹豫,是时应修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所以者何?微劣心生、微劣犹豫,以此诸法示教照喜。譬如小火,欲令其燃,足其干薪,云何,比丘,此火宁炽燃否?”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如是微劣心生、微劣犹豫,当于尔时修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示教照喜。若掉心生、掉心犹豫,修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所以者何?掉心生、掉心犹豫,此等诸法,能令内住一心摄持。譬如燃火,欲令其灭,足其燋炭,彼火则灭。如是,比丘,掉心犹豫,修择法觉分、精进、喜,则非时,修猗、定、舍觉分,自此则是时。此等诸法,内住一心,摄持念觉分者,一切兼助。”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 以法为师及以戒为师


长阿含经游行经
......  
佛告阿难:"众僧于我有所须耶。若有自言。我持众僧。我摄众僧。斯人于众应有教命。如来不言。我持于众。我摄于众。岂当于众有教令乎。阿难。我所说法。内外已讫。终不自称所见通达。吾已老矣。年粗八十。譬如故车。方便修治得有所至。吾身亦然。以方便力得少留寿。自力精进。忍此苦痛。不念一切想。入无想定。时我身安隐。无有恼患。是故。阿难。当自炽燃。炽燃于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云何自炽燃。炽燃于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阿难。比丘观内身精勤无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观外身.观内外身。精勤不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受.意.法观。亦复如是。是谓。阿难。自炽燃。炽燃于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 ."
   佛告阿难:"吾灭度后。能有修行此法者。则为真我弟子第一学者。 "

<<长阿含经.游行经>>第二中

佛告阿难俱诣庵婆罗村,即严衣钵,与诸大众侍从世尊,路由跋祇到庵婆罗村,在一山林。尔时,世尊为诸大众说戒、定、慧。修戒获定,得大果报;修定获智,得大果报;修智心净,得等解脱,尽于三漏——欲漏、有漏、无明漏。已得解脱,生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第四节.修行解脱次第与果位
(1)四果:

杂阿含经卷二十九
(七九七)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沙门法及沙门果。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何等为沙门法?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何等为沙门果?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何等为须陀洹果?谓三结断。何等为斯陀含果?谓三结断。贪.恚.痴薄。何等为阿那含果?谓五下分结尽。何等为阿罗汉果?谓贪.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最高境界:阿罗汉果。。。
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杂阿含经卷第一
(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卷第三
(六○)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所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善哉比丘!不乐于色,不赞叹色,不取于色,不著于色。善哉比丘!不乐于受、想、行、识,不赞叹识,不取于识,不著于识。所以者何?若比丘不乐于色,不赞叹色,不取于色,不著于色,则于色不乐,心得解脱。如是受、想、行、识,不乐于识,不赞叹识,不取于识,不著于识,则于识不乐,心得解脱。若比丘不乐于色,心得解脱。如是受、想、行、识不乐,心得解脱。不灭不生,平等舍住,正念正智。彼比丘如是知、如是见者,前际俱见,永尽无余;前际俱见,永尽无余已,后际俱见,亦永尽无余;后际俱见,永尽无余已,前后际俱见,永尽无余,无所封著;无所封著者,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者,亦无所求;无所求者,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说此经已,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五节.伪佛教及其危害
印度佛教演变的四个阶段: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
(1).原始佛教:代表经典是大藏经之阿含部的少部分经典。
(2).部派佛教:大藏经之阿含部的大部分经典。
(3).大乘佛教:大藏经中除阿含部和密部以外的所有大乘经典。
(4)密教:大藏经之密部。
其中原始佛教是佛教,部派佛教是不准确的佛教,而大乘佛教和密教不是佛教,是伪佛教,甚至邪教,其经典都是邪师恶意伪造,目的及危害有以下五个方面:
(1)破坏佛教(四圣谛八正道教义)。
(2)骗取钱物.楼房.金银珠宝等供养。
(3)奸淫女人。
(4)宣扬自残自杀等邪教。
(5)骗取某些地区政府行政管理权及世间荣誉:博士学位. 博士生导师.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愚弄信众,作威作福。


附录:汉译阿含经与南传尼可耶同一部经文同一段落比较:
(一)修八正道的前提是修四圣谛-无漏思维相应心法,南传巴利文这一段被删除,由此说明南传上座部经典传承者不懂佛陀的教义-解脱道-无漏思维相应心法,把它简化了。
1.北传汉文:中阿含舍梨子相应品分别圣谛经
诸贤。云何苦灭道圣谛?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诸贤。云何正见?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择.遍择.次择。择法.视.遍视。观察明达。是名正见。

诸贤。云何正志?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心伺.遍伺.随顺伺。可念则念。可望则望。是名正志。

诸贤。云何正语?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除口四妙行。诸余口恶行远离除断。不行不作。不合不会。是名正语。

诸贤。云何正业?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除身三妙行。诸余身恶行远离除断。不行不作。不合不会。是名正业。

诸贤。云何正命?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非无理求。不以多欲无厌足。不为种种伎术咒说邪命活。但以法求衣。不以非法。亦以法求食.床座。不以非法。是名正命。

诸贤。云何正方便?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若有精进方便。一向精勤求。有力趣向。专著不舍。亦不衰退。正伏其心。是名正方便。

诸贤。云何正念?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若心顺念.背不向念.念遍.念忆.复忆.心心.不忘心之所应。是名正念。

诸贤。云何正定?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若心住.禅住.顺住。不乱不散。摄止正定。是名正定。

诸贤。过去时是苦灭道圣谛。未来.现在时是苦灭道圣谛。真谛不虚。不离于如。亦非颠倒。真谛审实。合如是谛。圣所有。圣所知。圣所见。圣所了。圣所得。圣所等正觉。是故说苦灭道圣谛。

于是颂曰:

 佛明达诸法  见无量善德
 苦习灭道谛  善显现分别 

尊者舍梨子所说如是。彼诸比丘闻尊者舍梨子所说。欢喜奉行。


2.南传巴力文:中部第一四一 谛分别经(无漏思维相应心法-不断思考探索苦集灭道被删除)
。。。。。。
友等!然者,如何为苦灭道之圣谛?此即八支圣道,即此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也。    友等!然者,如何为正见?友等!于彼苦之智、于苦集之智、于苦灭之智,于苦灭道之智。友等!此言正见。
  友等!然者,如何为正思惟?出离之思惟(出离觉)、无恚之思惟(无恚觉)、不恙之思惟(不害觉),友等!此言正思惟。
  友等!然者,如何为正语?离虚诳语、离离间语、离粗恶语、离杂秽语。友等!此言正语。
  友等!然而,如何为正业?离杀生、离偷盗、于诸欲之境离邪行。友等!此言正业。
  友等!然者,如何为正命?友等!兹有圣弟子,舍邪命依正命而生活。友等!此言正命。
  友等!然者,如何为正精进?友等!兹有比丘,未起之诸恶、为令不善法之不起而意志生,而行精进、精勤、热心、策励心、已起之诸恶、为令舍不善法而意志生……热心。为起未起之诸善而意志生……热心。为令持续已起之诸善法、不错乱、增长、广大、增修而意志生……热心。友等!此言正精进。
  友等!然者,如何为正念?友等!兹有比丘,于身随观身而住,热心而有正知、有念、于世间调伏贪、忧。于诸受……乃至……于心……乃至……于诸法,随观法而住,热心……以调伏贪、忧。友等!此言正念。
  友等!然者,如何为正定?友等!兹有比丘,离诸欲、离诸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具足初禅而住。寻、伺止息故,内心安静,心一趣性而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具足第二禅……乃至……第三禅……乃至……第四禅而住。
  友等!此言正定。
  友等!如是言苦灭道之圣谛。
  “友等!由如来、阿罗汉、正等觉者,于波罗奈城仙人堕处鹿野苑,转无上法轮。沙门或婆罗门、或天、或魔、或梵天、或世界中之任何者亦未曾转。此,即此等因圣谛之开示、宣说、施设、建立、解明、分别、显发也。”
  尊者舍利弗如是说已,欢喜之彼等诸比丘,随喜尊者舍利弗之所说。
(二)修八正道的前提是修四圣谛-无漏思维相应心法,南传巴利文这一段被复杂化,参杂自己的见解,甚至误解。就经文顺序整体,南传经典传承者,也有变动,太主观化,最终使巴利文佛经失真,误导广大信众。相比之下,北传阿含经部分经典较多地保留了佛陀教义的原滋原味,故本文采用。
1.杂阿含785经:
(七八五)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何等为正见?谓正见有二种。有正见。是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无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见有漏.有取。向于善趣。若彼见有施.有说。乃至知世间有阿罗汉。不受后有。是名世间正见。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何等为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于法选择。分别推求。觉知黠慧。开觉观察。是名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志?谓正志二种。有正志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有正志。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志有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谓正志出要觉.无恚觉.不害觉。是名正志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何等为正志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心法。分别自决意解。计数立意。是名正志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语?正语有二种。有正语。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有正语。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语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谓正语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是名正语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何等正语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除邪命。念口四恶行.诸余口恶行。离于彼。无漏.远离.不着。固守.摄持不犯。不度时节。不越限防。是名正语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业?正业有二种。有正业。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有正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谓离杀.盗.婬。是名正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

何等为正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除邪命。念身三恶行.诸余身恶行数。无漏.心不乐着。固守.执持不犯。不度时节。不越限防。是名正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命?正命有二种。有正命。是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命。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命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谓如法求衣食.卧具.随病汤药。非不如法。是名正命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何等为正命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于诸邪命无漏.不乐着。固守.执持不犯。不越时节。不度限防。是名正命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方便?正方便有二种。有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方便。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谓欲.精进.方便超出.坚固建立。堪能造作精进.心法摄受.常不休息。是名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何等为正方便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忆念相应心法。欲.精进.方便.勤踊。超出.建立坚固.堪能造作精进。心法摄受.常不休息。是名正方便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念?正念有二种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念。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念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若念.随念.重念.忆念。不妄.不虚。是名正念世.俗。有漏.有取。正向善趣。何等为正念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若念.随念.重念.忆念。不妄.不虚。是名正念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转向苦边。何等为正定?正定有二种。有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若心住不乱.不动.摄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何等为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心法住。不乱.不散.摄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对比:南传中部 第117经

大四十经

我是这样听说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他对比丘们说:

“比丘们!”

“世尊!”比丘们回答说。
佛陀说,“比丘们,我要教你们圣正定及其助缘和必要条件。专心听讲,我要开始讲法了。”

“好,世尊!”众比丘回答说。

佛陀说:“比丘们,什么是圣正定及其助缘和必要条件呢?任何心一境性,伴有此七个要素——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和正念——就是圣正定,此七要素就是其助缘和必要条件。 ”

在这些要素中,正见是前导。正见是怎样做前导的呢?一个人了知邪见为邪见,正见为正见。这就是一个人的正见。那什么是邪见呢?“没有所施、所供养、所奉献(的作用);没有善恶行的果报;没有这今世和来世;没有母、没有父、没有化生的众生;没有俱德和正修行的比丘和婆罗门亲证后宣告有今世和来世。”这就是邪见。

什么是正见?我告诉你,正见有两层次:有漏的正见,俱福报,导致投生善道;圣正见,无漏,出世间,为一正道要素.

什么是有漏、俱福报、导致投生善道的正见? “有所施、所供养、所奉献(的作用);有善恶行的果报;有今世和来世;有母有父;有化生的众生;有俱德和正修行的比丘和婆罗门亲证后宣告有今世和来世。” 这就是有漏、俱福报、导致投生善道的正见。

那什么是无漏、出世间、为一正道要素的圣正见呢?这是其心圣洁无漏的修圣道者和完全证道者所具有的慧、慧根、慧力、择法觉支、正道要素的正见。这就是无漏、出世间、为一正道要素的圣正见。

努力祛除邪见建立正见,就是正精进。念念觉知地祛除邪见、建立并保持正见就是正念。因此正见、正精进和正念三法运行和环绕正见。

在这些要素中,正见是前导。正见是怎样做前导的呢?一个人了知不正思维为不正思维,正思维为正思维。那什么是不正思维呢?思维欲、嗔、害,这就是不正思维。

什么是正思维?我告诉你,正思维有两层次:有漏的正思维,俱福报,导致投生善道;圣正思维,无漏,出世间,为一正道要素.
什么是有漏、俱福报、导致投生善道的正思维? 思维出离、无嗔、无害,这就是有漏、俱福报、导致投生善道的正思维。

那什么是无漏、出世间、为一正道要素的圣正思维呢?这是其心圣洁无漏的修圣道者和完全证道者的思择、寻、思维、心法的安止、心法的定、专注的觉照、语行。这就是无漏、出世间、为一正道要素的圣正思维。

努力祛除不正思维建立正思维,就是正精进。念念觉知地祛除不正思维、建立并保持正思维就是正念。因此正见、正精进和正念三法运行和环绕正思维。

在这些要素中,正见是前导。正见是怎样做前导的呢?一个人了知不正语为不正语,正语为正语。那什么是不正语呢?妄语、两舌、恶口、倚语,这就是不正语。

什么是正语?我告诉你,正语有两层次:有漏的正语,俱福报,导致投生善道;圣正语,无漏,出世间,为一正道要素.

什么是有漏、俱福报、导致投生善道的正语? 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倚语,这就是有漏、俱福报、导致投生善道的正语。

那什么是无漏、出世间、为一正道要素的圣正语呢?这是其心圣洁无漏的修圣道者和完全证道者所具有的、于四种不正的语言行为的不犯、断念、不犯性、避免性。这就是无漏、出世间、为一正道要素的圣正语。[菩提比丘注:世间法的正语按四种方式执行,和所戒的不正语相应;而在出世间的正道方面,单一的正语要素执行四重功能,断除四种不正语的性向。下面所讲的正行同理。]

努力祛除不正语建立正语,就是正精进。念念觉知地祛除不正语、建立并保持正语就是正念。因此正见、正精进和正念三法运行和环绕正语。

在这些要素中,正见是前导。正见是怎样做前导的呢?一个人了知不正行为不正行,正行为正行。那什么是不正行呢?杀生、不与取、邪淫,这就是不正行。

什么是正行?我告诉你,正行有两层次:有漏的正行,俱福报,导致投生善道;圣正行,无漏,出世间,为一正道要素.

什么是有漏、俱福报、导致投生善道的正行?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就是有漏、俱福报、导致投生善道的正行。

那什么是无漏、出世间、为一正道要素的圣正行呢?这是其心圣洁无漏的修圣道者和完全证道者所具有的、于三种不正的身体行为的不犯、断念、不犯性、避免性。这就是无漏、出世间、为一正道要素的圣正行。

努力祛除不正行建立正行,就是正精进。念念觉知地祛除不正行、建立并保持正行就是正念。因此正见、正精进和正念三法运行和环绕正行。

在这些要素中,正见是前导。正见是怎样做前导的呢?一个人了知邪命为邪命,正命为正命。那什么是邪命呢?(为获得名利进行)诡诈、劝说、暗示、贬低以及营利。这就是邪命。

什么是正命?我告诉你,正命有两层次:有漏的正命,俱福报,导致投生善道;圣正命,无漏,出世间,为一正道要素.

什么是有漏、俱福报、导致投生善道的正命?这种情况是圣者的弟子放弃不正当的获取资俱的方式、而用正当的获取资俱的方式维持生活,这就是有漏、俱福报、导致投生善道的正命。

那什么是无漏、出世间、为一正道要素的圣正命呢?这是其心圣洁无漏的修圣道者和完全证道者所具有的、于邪命的不犯、断念、不犯性、避免性。这就是无漏、出世间、为一正道要素的圣正命。

努力祛除不正命建立正命,就是正精进。念念觉知地祛除邪命、建立并保持正命就是正念。因此正见、正精进和正念三法运行和环绕正命。

在这些要素中,正见是前导。正见是怎样做前导的呢?有正见的人,正思维产生;有正思维的人,正语产生;有正语的人,正行产生;有正行的人,正命产生;有正命的人,正精进产生;有正精进的人,正念产生;有正念的人,正定产生;有正定的人,正智产生;有正智的人,正解脱产生。有学人具有八个要素,阿罗汉具有十个要素。

在这些要素中,正见是前导。正见是怎样做前导的呢?有正见的人,邪见被扬弃;以邪见为生起之因的诸恶不善法亦被扬弃,而以正见为因的诸善法则走向其发展的最高峰。……(其余的要素类推)。有正智的人,邪智被扬弃;以邪智为生起之因的诸恶不善法亦被扬弃,而以正智为因的诸善法则走向其发展的最高峰。有正解脱的人,邪解脱被扬弃;以邪解脱为生起之因的诸恶不善法亦被扬弃,而以正解脱为因的诸善法则走向其发展的最高峰。
因此,比丘们,有二十要素为善,二十要素为不善。

这大四十的开示已经在世间传播,不能被任何婆罗门、比丘、天、魔、梵或任何人所阻止。

如果任何比丘或婆罗门认为大四十法开示应该被责难和拒绝,那么他的话意味着有十种理由他应当在此时此地被责难。如果他责难正见,那么他会尊敬邪见的比丘和婆罗门;他会赞扬他们。……如果他责难正解脱,那么他会尊敬邪解脱的比丘和婆罗门;他会赞扬他们。如果任何比丘或婆罗门认为大四十法开示应该被责难和拒绝,这些就根据他的话应当在此时此地被责难的十种理由。

即使象Vassa和 Bhanna这些来自于Okkala的、宣扬无因果、无行、断灭论的(外道)论师也不会认为这关于大四十法的开示应当被责难和拒绝。为什么?因为他们害怕受到批评、反对和谴责。

这就是世尊所说。比丘们非常满意,对世尊的话心生喜悦。

-- MN 117

(三)佛陀以逆行顺序悟出十二因缘,而详解时按顺行,而南传佛教传承者却按照逆行解释。对于名色的解释,佛陀的解释比较明白易懂,即受想行识四无色阴谓名,与色阴(物质)合,称谓名色,即五阴,而南传佛教传承者却自恃有学问,引用论师及外道的哲学术语——受、想、思、触、作意来解释名色。首先是约公元前二世纪的部派佛教论师迦旃延尼子的作品《发智论》卷一中出现了十大地法——受、想、思、触、作意、欲、胜解、念、定(三摩地)、慧,到自称“大乘佛教”时代,论师无著的作品《瑜伽师地论。抉择分》卷五十一中出现了五遍行——作意、触、受、想、思。显然,南传佛教传承者对于名色的解释,扭曲了佛陀的本意,使人难以理解,而汉译杂阿含经的经文则保留了佛陀的思想,于修行有益。

1.北传:【杂阿含经】第298经 (第12卷)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缘起法法说.义说。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云何缘起法法说?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是名缘起法法说。

云何义说。谓缘无明行者。彼云何无明。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若劣.若胜.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痴闇.无明.大冥。是名无明。

缘无明行者。云何为行。行有三种。身行.口行.意行。缘行识者。云何为识。谓六识身。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

缘识名色者。云何名。谓四无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云何色。谓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此色及前所说名是为名色。


缘名色六入处者。云何为六入处。谓六内入处。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缘六入处触者。云何为触。谓六触身。眼触身.耳触身.鼻触身.舌触身.身触身.意触身。缘触受者。云何为受。谓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缘受爱者。彼云何为爱。谓三爱。欲爱.色爱.无色爱。缘爱取者。云何为取。四取。欲取.见取.戒取.我取。缘取有者。云何为有。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缘有生者。云何为生。若彼彼众生。彼彼身种类一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阴.得界.得入处.得命根。是名为生。缘生老死者。云何为老。若发白露顶。皮缓根熟。支弱背偻。垂头呻吟。短气前输。柱杖而行。身体黧黑。四体班驳。闇钝垂熟。造行艰难羸劣。是名为老。云何为死。彼彼众生。彼彼种类没.迁移.身坏.寿尽.火离.命灭。舍阴时到。是名为死。此死及前说老。是名老死。是名缘起义说。”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对比南传:S.12.2.分别(说缘起)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宣说曰:]「诸比丘!我为汝等分别说缘起,汝等谛听,当善思念。我则宣说。」彼等诸比丘答曰:大德!唯然。」
三  世尊以此宣说曰:「诸比丘!何为缘起?诸比丘!缘无明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处,缘六处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全苦蕴之集。
II,3.四  诸比丘!何为老死?于各种众生之类,各种众生之老衰、衰耄、朽败、白发、皱皮、寿命之颓败、诸根之耄熟,以此谓之老。于各种众生之部类,各种众生之殁、灭、破坏、死、破灭、诸蕴之破坏,遗骸之放弃,此谓之死。如是此老与死,诸比丘!以此谓之老死。
五 诸比丘!何为生?于各种众生之类,各种众生之出生、出产、降生、诞生、诸蕴之显现,诸处之获得,诸比丘!以此谓之生。
六 诸比丘!何为有?诸比丘!此等有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是。诸比丘!以此谓之有。
七 诸比丘!何为取?诸比丘!此等有四取: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诸比丘!以此谓之取。
八 诸比丘!何为爱?诸比丘!此等有六爱身: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诸比丘!以此谓之爱。
九  诸比丘!何为受?诸比丘!此等有六受身:眼触所生之受,耳触所生之受,鼻触所生之受,舌触所生之受,身触所生之受,意触所生之受是,诸比丘!以此谓之受。
一○ 诸比丘!何为触?诸比丘!有六触身: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是,诸比丘!以此谓之触。
一一 诸比丘!何为六处?[诸比丘!此等有六处:]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诸比丘!以此谓之六处。
II,4.一二 诸比丘!何为名色?[诸比丘!]受、想、思、触、作意、以此谓之名;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之色,以此谓之色。如是此名与此色,谓之名色。
一三 诸比丘!何为识?诸比丘!此等有六识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诸比丘!以此谓之识。
一四 诸比丘!何为行?诸比丘!此等有三行:身行、口行、心行是。诸比丘!以此谓之行。
一五 诸比丘!何为无明?诸比丘!无知于苦,无知于苦集,无知于苦灭,无知于趣苦灭之道,诸比丘!以此谓之无明。
一六 诸比丘!如是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全苦蕴之集。因无明之无余、离贪灭,故行灭。因行灭,故识灭……。如是全苦蕴之灭。」

(四)佛陀讲的戒定慧三学与八正道的关系是,三学包括八正道,八正道不包扩三学,三学内容广泛。其中,正见、正志(正思维)、正方便(正精进)属于慧学。而南传佛教传承者只按八正道顺行和自己的理解,从八正道与三学的对应角度,简单归类。他们没有把所有经文综合对比分析。一般修行者都知道,七觉支(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中,择法、精进、喜三者属于慧学,轻安()、定、舍三者属于定学,故精进觉分当归入慧学,而不是定学,所以南传佛教传承者犯了大错,其经典必误导四众弟子。依据经文如下:
a.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七(七一五)

譬如身依食而住、依食而立,如是七觉分依食而住、依食而立。何等为念觉分食?谓四念处思惟已,未生念觉分令起,已生念觉分转生令增广,是名念觉分食。何等为择法觉分食?有择善法、有择不善法,彼思惟已,未生择法觉分令起,已生择法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择法觉分食。何等为精进觉分食?彼四正断思惟,未生精进觉分令起,已生精进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精进觉分食。何等为喜觉分食?有喜、有喜处,彼思惟,未生喜觉分令起,已生喜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喜觉分食。何等为猗觉分食?有身猗息、心猗息,思惟,未生猗觉分令起,已生猗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猗觉分食。何等为定觉分食?谓有四禅,思惟,未生定觉分令生起,已生定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定觉分食。何等为舍觉分食?有三界。何等为三?谓断界、无欲界、灭界。彼思惟,未生舍觉分令起,已生舍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舍觉分食
。。。。。。
b.杂阿含经卷二十九(八一○)
......

阿难白佛:“如是修习安那般那念,令四念处满足。云何修四念处,令七觉分满足?”
佛告阿难:“若比丘身身观念住,念住已,系念住不忘,尔时方便修念觉分,修念觉分已,念觉分满足;念觉满足已,于法选择思量,尔时方便修择法觉分,修择法觉分已,择法觉分满足;于法选择分别思量已,得精勤方便,尔时方便修习精进觉分,修精进觉分已,精进觉分满足;方便精进已,则心欢喜,尔时方便修喜觉分,修喜觉分已,喜觉分满足;欢喜已,身心猗息,尔时方便修猗觉分,修猗觉分已,猗觉分满足;身心乐已,得三昧,尔时修定觉分,修定觉分已,定觉分满足;定觉分满足已,贪忧则灭,得平等舍,尔时方便修舍觉分,修舍觉分已,舍觉分满足;受、心、法法念处亦如是说,是名修四念处,满足七觉分。”......
c.杂阿含经卷二十七

(七一四)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时,有众多比丘,如上说,差别者:“有诸外道出家作如是说者,当复问言:若心微劣犹豫者,尔时应修何等觉分,何等为非修时?若复掉心者、掉心犹豫者,尔时复修何等觉分,何等为非时?如是问者,彼诸外道心则骇散,说诸异法,心生忿恚、骄慢、毁呰、嫌恨、不忍,或默然低头,失辩潜思。所以者何?我不见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闻我所说欢喜随喜者,唯除如来及声闻众于此闻者。诸比丘,若尔时其心微劣、其心犹豫者,不应修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所以者何?微劣心生、微劣犹豫,以此诸法增其微劣故。譬如小火,欲令其燃,增以燋炭,云何,比丘,非为增炭令火灭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如是,比丘,微劣犹豫,若修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者,此则非时,增懈怠故。若掉心起,若掉心犹豫,尔时不应修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所以者何?掉心起、掉心犹豫,以此诸法能令其增。譬如炽火,欲令其灭,足其干薪,于意云何,岂不令火增炽燃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如是掉心生、掉心犹豫(偏于慧),修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增其掉心。诸比丘,若微劣心生、微劣犹豫,是时应修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所以者何?微劣心生、微劣犹豫,以此诸法示教照喜。譬如小火,欲令其燃,足其干薪,云何,比丘,此火宁炽燃否?”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如是微劣心生、微劣犹豫(偏于定),当于尔时修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示教照喜。若掉心生、掉心犹豫,修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所以者何?掉心生、掉心犹豫,此等诸法,能令内住一心摄持。譬如燃火,欲令其灭,足其燋炭,彼火则灭。如是,比丘,掉心犹豫,修择法觉分、精进、喜,则非时,修猗、定、舍觉分,自此则是时。此等诸法,内住一心,摄持念觉分者,一切兼助。”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北传: 中阿含经第五十八卷


  晡利多品法乐比丘尼经第九
。。。。。。 复问曰:“贤圣,八支圣道摄三聚(三学),为三聚摄八支圣道耶?”
  法乐比丘尼答曰:“非八支圣道摄三聚,三聚摄八支圣道。正语、正业、正命,此三道支圣戒聚所摄;正念、正定,此二道支圣定聚所摄;正见、正志、正方便,此三道支圣慧聚所摄。是谓非八支圣道摄三聚,三聚摄八支圣道。”
  毘舍佉优婆夷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圣。”毘舍佉优婆夷叹已,欢喜奉行。。。。。。




2.对比.南传:《中部.有明小经》:
「以八支圣道摄三聚耶?抑以三聚摄八支圣道耶?」
「居士毘舍佉!不以八支圣道摄三聚,当以三聚摄八支圣道。

居士毘舍佉!正语、正业及正命,此等诸法为戒聚所摄;正精进、正念及正定,此等诸法为定聚所摄;正见及正思惟,此等诸法为慧聚所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2.1.2025 12:40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