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食味
德国频道
查看: 13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美国工业恐惧的三个字说开去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19.2.2006 22:28:42 | 只看该作者
从美国工业恐惧的三个字说开去<br /><br /> <br /> <br />浏览美国公司企业的网址或公司简介,无论其大、中、小,都常用本公司或本公司技术产品世界一流,或者是领导行业发展潮流,云云。绝不会有我们中国人的诸如“本人水平有限,差错和不足在所难免”之类的表面谦卑客套。如同许多美国人喜欢国家摆出强势外交一样,美国公司企业也喜欢强势。的确,“全球500强”许多也确实是美国公司。 <br /><br />  有意思的是,最近一段时间,美国主流媒体关于中国的大块文章比比皆是,虽褒贬都有,但反映美国一些人惊恐、担忧心态的不少。这不,在美国工商届影响广泛的《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12月6日就以象征中国的红色封面刊出醒目标题:美国工业届最恐惧的三个字:“中国价”(The three scariest words in U.S.Industry:“The China Price”)。印满了封面的付标题也够吓人的:要么你降价30%,要么就失去你的客户。封面上的另一个付标题也很耐人玩味:要重新考虑自由贸易模式。如同国内推销药品的都会举出张三、李四、王五吃了此药如何如何药到病处一样,“中国价”的文章也列举了美国模具、家俱等公司在廉价中国制造产品大举进口洪流下原气大伤的例子。 <br /><br />  当然,现如今能从客观和积极的角度探讨中国在经济层面掘起和发展的大篇幅“特刊”、报道和“头条”新闻等在美国影响广泛的主流媒体上也可谓屡见不鲜。比如,2004年10月4日一期《财富》(FORTUNE)期刊的封面也是以象征中国的红色封面刊出醒目标题:新中国深层报道(INSIDE THE NEW CHINA)在此封面标题下是一幅欢笑的中国儿童的照片。11月20日至26日号《经济学家》(THE ECONOMIST)周刊则是以“中国的增长正在(从沿海)走向内地”为唯一封面标题。其封面设计没有像《商业周刊》和《财富》那样走红色表示中国的俗套,在基本为绿色的封面上是一条生龙活虎的巨龙。巨龙的尾巴从沿海高高翘起,扶摇直上,形成一条代表沿海地区高速发展的箭头和一条向西直指中国内地的向上箭头。如果要给《经济学家》周刊这幅很浪漫而且富于想像力的封面画起个名的话,笔者倒觉得叫“中国:一龙双箭”很不错。<br /><br />  如今的《华尔街日报》甚至《纽约时报》等美国主流媒体关于中国的文章、报道可以说大大超过了对日本、俄国以及西欧等任何国家的报道。以笔者在美国咨询公司工作多年并主管中国市场项目的角度看,这的确是“好得很”现象。褒也罢,贬也好,都反映出今天的中国已经在世界经济大舞台上扮演起了不容任何人忽视的、越来越举足轻重角色。最近中国联想集团收购IBM电脑事业的“大手笔”之做的新闻更是被美国各级别媒体广泛报道。最近出版的一期《费城商报》以采访我们SCI咨询公司总裁TIM WECKESSER博士的形式,介绍了我们对中、美两国市场和经济的巨大互补性和潜力无限商机的观点及其我们SCI公司广受好评的中国市场服务业绩。从笔者在美国SCI咨询公司负责中国市场业务十多年的亲身经历看,美国主流媒体从来没有向现在这样重视中国。一些“大腕”级商务期刊抢着拿出封面给中国也多少反映了其读者的兴趣、需要走向。 <br /><br />  尽管美国一些主流媒体常有关于中国的十分偏激,标题吓人的文章、报导,但美国确有越来越多的公司企业十分看好中国。连美国的几大航空公司也都在抢夺能飞中国航线新许可证。作为美国SCI咨询公司副总裁,笔者多年来一直主管中国市场,努力开发双方优势互补的合作项目。2003年,笔者四次为客户的投资等项目带美国公司负责人到中国考察、谈判、访问、签约。今年笔者又五次带客户和项目回国出差。凡是到过中国的“老美”客户,不论其多么见多识广,都对他们眼前真实的中国印象深刻。中国的巨大优势是不言而喻的。这不,在我们提供的详细投资选址推荐报告的基础上,10月份我们一客户公司总裁看过上海周围一些选址后,第一次到苏州,第一次考察环境条件一流的苏州工业园就当场签约租用苏州工业园标准厂房投资建立美国客户公司的独资企业。现在我们从招聘独资企业总经理到完成可行性报告等报批文件,正在紧锣密鼓地为客户服务。我们在加州的一美国公司客户即将与我们推荐的一国内公司在天津建立合资企业。我们在波士顿的一客户公司已经与上海一公司在昆山建立了合资企业。我们的一高技术产品公司正在通过我们研究广东企业的合作建议书。还有一些客户公司在中国或建立销售,或采购或正在准备投资。没有任何一个其它国家和市场能向中国一样如此地吸引美国公司企业。我在与一些客户公司老板们开会时,常有人玩笑说,如今应该说是“条条大道通北京、通上海”才对。 <br /><br />  “入世”后的中国面临的机会和挑战无疑是巨大的。“知己知彼”才能赢得今天越来越激烈复杂的商战和各种挑战。本文前面提到的“中国价”和尊重知识产权等国外公司企业确实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应该一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如同有了汽车还要有桥、有路、有汽油才能成事一样,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要从靠资源和廉价劳动力赚取微薄加工费向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质量产品赢得更广阔纵深市场方向发展。我们公司用的就是青岛“海尔”在美国本土生产的冰箱。美国说起它都是赞誉其质量和设计,价格高低倒是少有人提及。就吸引外资而言,其实,我们的许多美国客户公司现在更看重的是诸如苏州工业园、天津开发区、保税区等的国际水准投资环境和令人乐观的市场前景。高素质员工、人性化服务等比廉价对许多投资者来说更重要、更宝贵。以笔者之见,中国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公司、企业能否逐步将变“中国价”为“中国设计”、“中国质量”、“中国服务”、“中国品牌”和“中国信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19.4.2024 15:33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