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14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岳飞黄鹤楼《满江红》词考辨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3.5.2006 01:31:05 | 只看该作者
即时机票
岳飞黄鹤楼《满江红》词考辨<br />岳飞黄鹤楼《满江红》,词题有《题黄鹤楼》、《登黄鹤楼》、《登黄鹤楼有感》三种,其流传渊源有待稽考,其作者、作年有待辨证。<br />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7月,从州民之请,诏鄂州(今武昌)建岳飞祠宇,以“忠烈庙”为额。地点在城内旌忠坊。当是时,岳飞遇难已近三十年了。又二三十年后,学者魏了翁(1178-1237)得到岳飞黄鹤楼《满江红》词手书墨迹,加了跋语,珍藏起来。<br />嗣后元末谢升孙得到这一墨迹,珍藏并跋曰:“似金人废刘豫时,岳飞欲乘机以图中原,而作此以请于朝贵者”,“可见公为国之忠”。考诸史籍,1137年九十月间,岳飞一心为了“国本的大计”,认定“臣子一体,也不当顾虑形迹”,奏请立赵伯琮为皇太子。结果适得其反,被赵构严厉训斥一通:“卿言虽忠,然握重兵于外,这类事体并不是你所应当参预的。”刘豫被废时(同年11月),岳飞正在鄂州军营。次年正月,他奏请增加人马以相机进取。赵构竟然以“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古人所戒”为由,断然拒绝了。在这种情况之下,岳飞是很有可能登楼抒感的。词中“何日”二句也似乎可以印证。<br />元顺帝元统二年(1334),这一墨迹被刻于武昌蛇山黄鹤楼上。这就产生了疑点:160多年前鄂州已建岳王祠(忠烈庙),为什么不直接刻入其中呢?刻者为谁?其人其事若何?待考。<br />谢升孙珍藏了二十多年后,书画名家宋克(1327-1387)、文征明(1470-1559)先后得到了墨迹,他们又一再题跋珍藏。然而,此后这一墨迹何去何从、如何传承,目前尚不得而知。<br />三百多年以后,这帧墨迹影印件,见于近人徐用仪所编《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爱国魂》一书的卷端。书是1932年出版的。之后这一墨迹及石碑拓片,已为多书取用。以资料奇缺,揣情度理,很有可能是编者基于对日本侵略扩张野心的深刻认识,才编辑出版《爱国魂》并将这张照片置于卷端,以激励人民大众起来抗日救国。这是找到了旁证的。<br />1937年,武汉的抗日群众团体,在原岳王祠废墟中,清理出一通刻有岳飞半身遗像的古碑,随即移到蛇山中部顶端,建成“岳武穆遗像亭”(简称岳飞亭)供奉,借以表达人民大众坚持抗战反对投降的爱国热忱。但是很遗憾,现古碑已不存在了。(见《中国名胜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12月第二版,715页)<br />好事成双。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天清晨,蛇山顶上黄鹤楼旁边,突然立了一块石碑,碑上刻着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与现在通行的比较,字句仅“一鞭直指……待归来……”小异。词后附有楚南粟培堃写的跋文,并注明此词“系岳武穆手书真迹,殆初屯鄂州(今武昌)时作也”。(钱艺斌《岳飞另一首(满江红)词》,1982年6月27日《爱国报》)据岳飞的战斗经历,他初屯鄂州,时为1134年5月。收复襄阳等六郡后,8月提升为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此后,鄂州即为岳家军的大本营,岳飞则在鄂州或江州(今九江)料理军务了。认定此词为岳飞所写者,都把作年定在1134年。也有既定为1134年,还说比《满江红》“怒发冲冠”之作略早的。但是,这就异于前述的1138年了。<br />黄鹤楼词是否岳飞的作品?照片是否反映了他的手书真迹?就两种作年不好判断,就内容风格也难于肯定,就笔法书体只能存疑。<br />判断作品是否伪托(冒充别人),主要不能根据思想内容、艺术风格。伪造者是熟知其事迹,拟着其身分,模仿其口吻,抒写其思想感情的。所谓的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五律),已经清人王昶考定为明人伪托。它写的张浚的事,并非哪一位明人的事,即为显例。然而,此诗蒙蔽了不少的人,连伟人毛泽东也圈阅过。黄鹤楼词从开头到“千村寥落”,字面是写中原失陷后,军民惨遭杀害,昔日的繁华变为满目凄凉,流露着爱国忧民的情怀。深层却在暗示给国家人民带来如此严重灾难的根源,是徽宗沉醉于荒淫腐朽的宫禁生活,朝政废弛,导致国家灭亡,自身被掳,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br />黄鹤楼词与《满江红•写怀》(怒发冲冠)内容风格是否一脉相承呢?怒发冲冠是针对女真贵族的猖狂侵略,赵构秦桧的卖国求和的。对徽钦二帝的被掳北去,岳飞认为是臣子的奇耻大辱千古恨事。因而他奋笔疾书,一气直下,痛快淋漓,慷慨激昂,豪情满纸。而黄鹤楼词对于徽宗的误国害民没有公然指斥,是留给读者去自行揣摩体会的。有如将军按辔徐行,抚今追昔,以舒缓宁静的口吻,诉说着爱国忧民的情怀。“何日”以下与“驾长车”以下,主要的都是说渴望领兵北伐,洗雪国家民族的奇耻大辱,两首倒是彼此呼应的。而此词明显散文化,严于时间顺序,结构四层分明,与《写怀》大不相同。虽然它也具备了豪放词的一般特点,然而风格可以模拟得之,也不能据此断定它就是岳飞所作。<br />魏了翁最先得到的黄鹤楼词的手书墨迹,是否最终传递到楚南粟培堃手里了呢?1334年刻于黄鹤楼上的、抗战期间立于黄鹤楼旁边的词碑,是否似二实一、同一来源呢?粟培堃其人其事,敝人无可查证,只能暂付阙如。然而,岳珂一再说,其祖“笔法纵逸”,“源于苏”轼。岳飞致某“学士通判”手札(有称《书简尺牍三章》的),或许三处签名为其亲笔,也“确为苏体”。“其军营所发书简,必多由幕僚代笔。”“传世的岳飞墨迹,还有全篇《出师表》和‘还我河山’四字,事实上亦皆伪品”:前者“出现乃在明代后期”,后者“可能只是‘五•四运动’以前不久的事”。邓广铭先生对《满江红•怒发冲冠》一再肯定(另有专文),而对这首黄鹤楼则未置一词。(均详其《岳飞传》增订本64、99、105、186、258各页)在笔法书体上,此词的影印照片,后书“登黄鹤楼有感调寄满江红飞(印)”,和岳飞《谢讲和赦表》石碑拓片迥然不同。(参看龚延明《岳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卷端)《赦表》是岳飞“委托幕僚当中那个出身河朔、豪侠尚气的张节夫撰写”的。而这帧照片,也与汤阴岳庙中那块“相传为岳飞手书的《满江红•怒发冲冠》碑刻”(已拓片收入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插图51页)毫无共通之处。那是前书“调寄满江红”,后题姓名、盖印章的。两首《满江红》两种迥异的手书,究竟何为真迹?<br />那么,黄鹤楼词的两种作年又何是何非呢?关于1138年一说,已如前述,岳飞对赵构是深为不满的,放过他而微辞暗讽徽宗是匪夷所思的。请于皇帝且未成,能请于朝贵吗?此说显然不能成立!关于1134年一说,除前已述及的以外,岳飞的言行也是有力的证据:1130年6月,他发誓要“迎二圣复还京师,取故地再上版籍”(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一)。同年8月,他向朝廷尚书省陈述个人愿望:逐步收复“故地”,以少快“平生之志”,“且以尽臣子报君之节”(《乞淮东重难任使申省状》)。1132年7月,他重申“扫清胡虏,复归故国,迎两宫还朝”是自己的志向(《永州祁阳县大营驿题记》)。1133年夏,他题诗青泥市萧寺壁间,说“誓将直节报君仇”,要“斩除顽恶还车驾”(赵与时《宾退录》卷一)。1134年,他在《画守襄阳等郡札子》中,向赵构正式提出了“直捣中原,恢复故疆”的建议。这种种言行证明,口口声声要迎还二圣的岳飞,是绝不会微辞暗讽徽宗的。究竟是哪一年所作,目前也没有旁证。<br />附带还有一问:两首《满江红》又何先何后呢?《述怀》(1133年)是《写怀》(1140年)的有力佐证,黄鹤楼词有何佐证呢?<br />总而言之,一句话说到底:岳飞黄鹤楼《满江红》的真假有待于深入研究!<br /><br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8.11.2024 21:06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