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食味
德国频道
查看: 133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03年世界经济评述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6.12.2003 23:21:24 | 只看该作者
即时机票
2003年世界经济评述 <br>-------------------------------------------------------------------------------- <br>2003年世界经济形势呈以下态势和特点 <br><br><br><br>2003年世界经济的基本看点是: <br><br>一、美国经济进一步复苏,依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br><br>二、日本经济形势继续好转,但仍处于不稳定时期 <br><br>三、在世界经济三强中,欧盟经济“陪敬未席” <br><br>四、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整体,在上年增长4.6%的基础上,2003年又增长了5%,高于发达国家的1.8%,也略高于经济转轨国家的4.9% <br><br>在亚洲发展中国家中,2003年最大的看点要属中国 <br><br>其次一个看点是,2003年韩国和新加坡的经济表现不佳 <br><br>第三个看点是,印尼政府指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企图通过单方面条例控制和摧毁印尼经济,因而决定从2003年12月31日起结束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合作关系,这意味着不再从该组织获得援助 <br><br>亚洲经济发展的第四个看点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有了新的推动和发展 <br><br>五、从各方面的预测看,普遍看好2004年的世界经济形势 <br><br>2003年的世界经济到底是喜是忧?是复苏是衰退?现在是可以做出判断的时候了。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数字,2001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仅为2.4%,2002年约为3%。进入2003年,世界经济在前6个月基本上沿袭了上年的疲软走势,美英联军发动的对伊战争以及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突然遭受非典疫情的袭击,又给世界经济复苏蒙上了一层阴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3年9月18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03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3.2%。由于第三季度,世界不少国家,尤其是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表现明显好于上一季度,而且第四季度也不会发生逆转。因此,全球经济增长率有可能略高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值。 <br><br>概括地说,2003年世界经济形势呈以下态势和特点:上半年世界经济在重重阻力中缓慢复苏,下半年全球经济发展步伐加快,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的不平衡发展;全球物价持续下跌,从通货膨胀转向通货紧缩趋势更为明显;失业问题普遍化,就业压力难以大幅缓解;全球主要股市在波动中上扬;不少国家实施降息的货币政策及扩大支出和减税的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原油价格在伊战后下跌,但与上年相比趋涨;主要货币汇率频繁波动,总体态势是美元贬值、欧元和日元升值,但随着美国经济基本面的好转,美元由小幅反弹走向较为强劲上扬,然而,美元走弱的因素依然存在;世贸组织框架下的多边贸易谈判再次受阻,以反倾销为主要形式的市场保护进一步加剧,世界贸易增长幅度不高,约为3%左右;以签署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协定为主要形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出现了新的发展态势;等等。 <br><br>2003年世界经济的基本看点是: <br><br>一、美国经济进一步复苏,依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2003年美国面对上世纪90年代积累的五大后遗症:(1)企业投资放缓;(2)消费信心不足;(3)就业市场形势恶化;(4)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政赤字增加;(5)国家债务和私人债务有增无减。这些难题并未随着伊拉克战争的取胜而消失,有的甚至更加严重和恶化了。但是,布什敦促美国国会通过了3500亿美元的减税方案以及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从2001年初的6.5% 降至2003年6月的1%,此后美联储又几次宣称为防止通货膨胀转变为持久的物价下跌或通货紧缩,决定“将在相当长时间内”维持现行利率不变(但长期利率反而上扬,约为4.5%),并表示如果需要,将再度降息。与此同时,美国政府有意允许美元贬值,以扩大出口,创造就业机会。布什政府的这“三个招数”虽冒很大的风险和可能带来长期的不良后果,但从解决当前美国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矛盾看,货币和财政政策推动了消费信心指数和消费支出回升及商业信心的恢复。消费决定了商业投资,而商业投资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其他利好因素包括:美国股市在稳定中回升;通胀率处于低水平;保持着较高的劳动生产率。2001年劳动生产率为3.62%;2002年增至4.8%;2003年第二季度的劳动生产率为6.8%,第三季度高达8.1%。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对美国经济摆脱衰退和促进复苏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伊战后的重建工作业己开始,尽管重建困难重重,矛盾错综复杂,但重建规模巨大,是一块大“蛋糕”,而购买这一大“蛋糕”的资金却主要来自伊的“石油美元”,并不完全需要美国财政支付,用美国财经界人士的话来说,伊是“一个现金流量为正数的国家”。大规模重建工程合同由美国国际发展总署决定,因而,美国公司必将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这对美国企业投资和创造就业都是有利的。 <br><br>当前,美国面临的最大经济课题,用布什自己的话来说,就是 “经济的增长必须比生产力的增长要快,以取得就业的增长”。但美国商务部公布的资料显示,以年率计算,2003年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仅为1.4%,与上年第四季度持平,由于第二季度个人消费支出增长了3.8%,高于第一季度的2%;企业非住房投资增长了7.3%,远远高于第一季度的负4.4%,特别是国防开支猛增45%左右,对其经济的拉动作用为1.69个百分点,因此,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率高达3.3%(第二次修正后的数字)。但上半年的经济增长率仍不足以缓解就业压力,6月份的失业率仍高达6.4%。为此,美国政府寄希望于下半年,格林斯潘表示美国经济具有明显的弹性,经济增长真正反转趋势可以期待。进入第三季度除减税与降息继续发挥作用外,还出现了三个新的因素,其一美国先行经济指标综合指数上升。美国会议委员会9月18日发表的报告,8月份美国先行经济指标综合指数达到113.3点,预示着美国经济在下半年的增长势头将更加明显。其二美国的制造业出现了进一步好转趋势,制造业活动指数不断回升, 3月份的制造业活动指数从2月份的50.5点下降至46.2点。5月和6月份,制造业活动指数虽有所改善,但仍在50点以下,7月份为51.8点,8月份增至54.7点,9月上升为55.5,10月份为57.0。这说明由于消费者支出的增加,推动了工业生产的逐渐复苏。其三美国对外贸易状况有所好转,进口增长是美国经济复苏的表现,出口增长则表明美国面临的外部环境在改善。但是,2003年美国的贸易逆差高达5500亿美元,经济增长主要是依赖于消费支出和企业投资的增加来实现的。10月30日,美国商务部公布了第三季经济增长率按年率计算为7.2%,大大高于早先4—6%的预估。其主要拉动因素是个人消费支出增长6.6%;企业的非住房投资增长11.1%;商品和服务出口增长9.3%。但美国企业增加设备和软件投资,其目的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提升产品竞争力,如果没有生产规模的扩大,必然导致企业用工人数的减少,9月份的失业率仍高达6.1%,10月为6%。由于减税效应逐渐减弱,10月工业生产仅增长0.2%,商品零售又出现下降,预示着第四季度经济增长将趋缓,但全年经济增幅仍将高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估的2.6%。 <br><br>2003年美国经济形势虽好于2002年,但道路艰难,仍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失业率维持在高水平,基本上呈现“没有带来就业机会的增长”或称之为“失业型复苏”,反映了美国经济增长的脆弱性;不管美国承认还是否认,通货紧缩压力依然存在以及财政赤字急剧增加。财政由黑字迅速转为赤字,其主要原因:一是对伊战争使其财政支出持续增加。二是减税计划导致财政收入减少。2003年财政年度,美国联邦政府的税收为17800亿美元,比上一财政年度减少了700亿美元。美国国会预算局早在6月10日发表的报告就已指出,2003年财政年度,美国财政缺口将达到创纪录的4000亿美元,该局8月发表的报告预计2004年,美国的财政赤字为4800亿美元,财政赤字状况将持续到2012年。高企的失业率、庞大的贸易逆差及巨额财政赤字都将掣肘美国经济发展。 <br><br>二、日本经济形势继续好转,但仍处于不稳定时期。由于国内消费支出持续疲软,公共投资及出口下降,SARS在亚洲蔓延既打击日本在这一地区的出口,又使许多公司和企业难以如期开展业务。按年率计算,2003年日本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率为2.4%。内需不足,只有加强外需,但美元贬值导致日元升值,影响其出口。为此日本央行多次进场干预,第一季度动用了2.387万亿日元,第二季度为4.611万亿日元。2003年上半年,日本的商品出口总额为250525亿日元,比2002年同期增加4.2%,商品进口总额为196887亿日元,同比增长7.6%,商品贸易盈余为53638亿日元,比上年同期减少6.7%。由于第二季度企业投资增长和个人消费增长好于早先预期,第二季度经济增长了3.5%。日本央行为抑制日元升值,增加出口,第三季度又出售了7.551万亿日元,加之企业扩大生产、增加资本支出、股市上涨和美国经济复苏步伐加快,第三季度其经济增长了2.2%。日本10月发表的《经济财政白皮书》认为,日本经济景气正在缓慢恢复,2003年经济增长率可达2%,甚至超过2%,远远高于上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几次修正了对日本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预估,由08%升至1.1%,再由1.1%调升为2%,与日本官方和民间的预估大体一致。尽管日本经济出现了“可观的增长”,但由于日元升值,将制约资金投入,且不良债权数额依然巨大,日本经济的持续复苏仍需依赖于由美国主导的外部需求增长,以及日本银行消除通货紧缩使国内需求稳定增长,然而,这两方面的情况并不十分乐观。日本自身又长期存在结构性问题,尤其物价回弹幅度不大,通货紧缩依旧严重,使其经济增长呈现波动态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是基于上述考虑,在调升2003年日本经济增长预期的同时,却将2004年日本经济增长率下调到1.4%,这与日本主要研究机构的预测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 <br><br>三、在世界经济三强中,欧盟经济“陪敬未席”。这是一个新的变化,多年来,欧盟经济增长一直领先于日本。但2003年第一季度,欧元区经济增长率仅为0.3%,远低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欧盟委员会等多家机构的预测值。第二季度的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0.1%,出口增长率为负0.5%,投资增长率为负0.4%,消费增长率为0.1%,其中德、意、法、荷的经济为负增长。特别是德国经济己连续两个季度为负增长,实际上在上半年德国经济已经陷入衰退。第三季度经济增长率仅为0.2%,德国政府已将2003年的经济增长率从原来的0.75%,下调到零增长。由于德国经济规模约占欧盟的四分之一,因此,德国经济的低速增长,对欧盟和欧元区产生不利影响。欧盟委员会经济预测报告,把欧元区2003年经济增长率已从0.7%下调为0.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值为0.5%,低于上年的0.9%,其经济表现远逊于美国和日本。概括地说,欧元区乃至欧盟其经济滑落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由于对其经济发展前景和未来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导致消费者信心指数和个人消费支出持续下降。二是在内部有效需求不足的形势下,企业不愿冒然投资。自2001年第二季度欧元区固定资产总额增长率首次出现0.2%的负增长以来,投资支出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三是欧元区是美元贬值的主要承受者。欧元对美元一度升到历史的高点。欧元升值虽可增强投资者对欧元区的信心,抑制物价上涨,降低通胀率以及加强欧元区的国际金融地位,却加重了欧洲公司的出口成本,削弱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四是失业率居高不下。2003年7月欧元区的失业率为8.9%。据经合组织的预测报告,如果欧元区不进一步开放劳动力市场,2003—2008年,欧元区的平均失业率为8.25%,其下降速度相当缓慢。高失业意味着高补贴,进而必将阻碍经济增长。五是财政赤字增加。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各国财政赤字不得超出国内生产总值的3%,然而近两年来,葡萄牙、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的财政赤字均已接近或已超过3%的上限。欧盟还可利用的经济杠杆是降低利率,但欧洲央行出于防范通货膨胀的考虑对降息采取谨慎态度。为减少欧元升值造成的损失,促其经济复苏,欧洲央行在6月5日决定将其指导利率从2.5%下调至2%。此次降息50个基点,虽大于2003年3月降息25个基点,但对欧元区经济刺激作用不大,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对研发投资及对教育投资与美国相比,都已被拉开了距离。由于欧元区的通胀率在2%左右,加之增加对一些大型项目投资以及外部经济环境出现有利变化,欧元区经济正在走上复苏的道路,但不会出现强劲复苏形势。 <br><br>四、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整体,在上年增长4.6%的基础上,2003年又增长了5%,高于发达国家的1.8%,也略高于经济转轨国家的4.9%。在发展中国家中,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虽遭受到伊拉克战争和非典疫情的冲击,但其经济形势依然好于拉丁美洲和非洲。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9月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2003年亚洲经济仍处于全球引领地位,其增长率为6.4%,而拉丁美洲为1.1%,虽低于拉美经委会1.5% 的预估,但比上年的负0.6% 经济增长强了许多,然而失业问题严峻,人均收入比1997年低2%。非洲大陆的经济形势则较为稳定, 取得了3.7%的经济增长。亚洲开发银行的《亚洲经济展望》报告,对2003年亚洲经济增长的预测值为6.1%,虽低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但强调亚洲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其发展前景乐观:第一,伊拉克战争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冲击比预期的要小;第二,美国消费者和商业信心指数均从谷底反弹,经济增长好于预期;第三,日本央行采取更加灵活的财政政策,经济出现好转迹象;第四,欧洲经济疲软,但以美元为结算货币的出口增加,加之采取减税和降息政策,其经济即将出现转机。随着美欧日市场的逐渐复苏,亚洲各国的出口将恢复往日的强劲增长势头。 <br><br>在亚洲发展中国家中,2003年最大的看点要属中国,其经济增长的数量、质量和效益都比较好,经济增长率超出8%;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800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金额超过600亿美元。由于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蓬勃发展,亚洲许多国家对中国的出口以两位数字的速度增长,不仅带动了这些国家经济增长,而且使这些国家减少了对发达国家市场的依赖。除中国外,印度、越南、泰国等国家,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其经济表现均好于上年。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在国际社会却有人以“中国输出通缩论”、“人民币低估论”、“中国商品冲击论” 等为由,频频向中国发难,企图阻挡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11月17日,美国终于以保护其制造商的竞争力及就业机会为借口,宣布将限制中国三种纺织品的进口,从而导致中美贸易摩擦升温。美国对中国产品实施贸易制裁,其目的是要迫使人民币按美国的要求升值。 <br><br>其次一个看点是,2003年韩国和新加坡的经济表现不佳。韩国政府提出在2010年前后,使其人均国民收入从目前1万美元增加到2万美元。为此,韩国政府确定了“十大增长动力产业”,包括智能型机器人、未来型汽车、新一代半导体、数码电视广播、互动电视网、新一代移动通信、等离子显示器和绿色新药等。这十大增长产业的确立,预示着韩国将经历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和经济机制的转型。然而2003年上半年韩国的经济增幅仅为2.7%,大大低于上年同期的6.4%。韩国央行认为,私人消费开支下降和伊拉克战争是影响韩国第二季度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新加坡景气比韩国更差,伊拉克战争和非典疫情使严重依赖出口的新加坡经济雪上加霜,上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3%,其中第二季度同比降幅达4.2%。新加坡政府为在逆境中求得发展,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以消除笼罩在经济上的阴云,其中包括加速经济结构调整,在继续重视制造业的同时,大力提升服务业,尤其重视医药保健、教育和创意服务三大领域,其目标是将服务业发展成为推动新加坡经济增长的第二大引擎,同时进一步开放金融服务市场,增强自身竞争能力。与此同时,新加坡的公共部门积极进行整合与重组,港务局、建屋发展局和公园管理局等政府机构的部分部门已转入企业化经营,以期达到提高效率与生产力的目的。新加坡政府还倡导工资制度改革,将经济收益与企业业绩和个人工作表现直接挂钩,政府部长和公务员从7月1日起带头减薪,幅度从1%到10%不等,时间为1年。这些措施在新加坡以往经济不景气时也都采用过。在制造业和金融服务业的带动下,新加坡第三季度经济增长了1.7%,从而新加坡政府将全年经济增长率从8月的0—1%调升到0.5—1%。韩国和新加坡政府采取的剌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和措施,有利于促其经济恢复,但难以在短期内扭转经济的颓势。因此,亚洲开发银行调低了对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预期,韩国从4%调低至3.1%,新加坡从2.3%调低至0.5%。 <br><br>第三个看点是,印尼政府指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企图通过单方面条例控制和摧毁印尼经济,因而决定从2003年12月31日起结束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合作关系,这意味着不再从该组织获得援助。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举动,在发展中国家中实属罕见。为此,印尼政府发表了以总统令为形式的“经济白皮书”,作为应对策略,其主要内容:一是继续巩固宏观经济稳定,包括推动税收改革和加强税收监理,进一步实施国有企业的私营化。二是加强金融系统的改革,重组债务,确保金融体系安全,具体措施包括:减少或退出对一些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管理,强化反洗钱行为,重组和整顿证券和股票市场,以及加强对互助基金的监管等。三是促进投资和出口,增加国内就业机会,包括制定新投资法,简化投资程序,并决定成立反腐委员会,治理腐败;成立商业法庭,加速商业纠纷的解决。出口的目标市场将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印尼政府切断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关系将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尚待观察。 <br><br>亚洲经济发展的第四个看点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有了新的推动和发展。2003年10月7日至8日,在印尼巴厘岛召开了一系列重大国际首脑会议,包抱第九届东盟领导人会议,签署了《巴厘第二协约》,要在2020年把东盟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安全和社会文化全面合作的共同体;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晤,中国成为修改后的《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首个非东盟签约国,使东盟成为一个开放性区域组织,同时还签署了《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标志着中国与东盟关系将步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东盟与中日韩首脑会晤、中日韩领导人会晤以及首届东盟与印度首脑会晤,这三次首脑会晤在推动自由贸易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特别是在中国率先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影响和推动下,日韩印三国都加快了同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步伐。印度的举动尤其值得关注,第一,印度成为东盟的对话伙伴。第二,印度成为《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签约国。第三,印度与泰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并加快建立印度—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步伐。可以说,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出现了最为活跃的局面。 <br><br>五、从各方面的预测看,普遍看好2004年的世界经济形势。21世纪的头一年,世界经济开局不利,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界定全球经济衰退的标准,2001年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尽管2001年底,美国经济衰退被划上了句号,但不少学者仍认为美国将步入“二度衰退”,从而使世界经济继续下滑,然而,发展实践表明:2002年和2003年世界经济依然沿着复苏的轨迹缓慢运行。当前,世界经济虽然在复苏,但仍存在许多风险,其中包括发达国家采取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正在接近极限;主要货币之间汇率可能继续大幅波动;一些国家的通货紧缩势头尚未得到有效抑制;多边贸易谈判受挫,市场保护加剧;地缘政治不稳定的因系并未消除,等等。但另一方面,美日企业利润开始增加,有可出现新的投资周期;发展中国家在继续扩大出口的同时,加大了国内需求的力度;全球股市行情所有好转,消费支出上扬,商业投资呈上升态势;世界原油价格有望下跌,等等。从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综合考量,各方面对2004年的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值虽有差距,但总体上的判断将比2003年更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估,2004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4.1%,发达国家为2.9%,其中美国为3.9%,欧元区为1.9%(德国六大经济研究所预估,2004年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为1.7%),日本为1.4%。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将上升到5.6%,其中亚洲为6.5%,拉丁美洲为3.6%,非洲为4.8%。经济转轨国家为4.7%,其中俄罗斯由于世界石油市场油价下降,经济增长率将从2003年的6.25%(实为7%)降为5%。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值中,只有日本和包括俄罗斯在内的经济转轨国家的增长幅度小于2003年的增幅。 <br><br>世界银行9月发表的报告,所做出的预测数字,包括世界经济、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虽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表的报告有所差异,但所有预测值都高于2003年。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9月9日对2003年世界经济形势作了评估,并认为2004年世界经济将普遍强劲增长,世界经济增长率将高达4.25%,发达国家为3%,其中美国为4%,日本和多数欧洲国家的经济也将加快增长,唯一的例外是德国经济仍将面临困难。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为5.5%,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将高达7%。国际经济和金融机构的具体预测值增幅尽管有所不同,但重要的一点是各方预测的总趋势则是基本一致的,即2004年世界经济形势将进一步趋好。 <br><br>(谷源洋: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原所长) <b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1.9.2024 21:40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