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Greenfield 于 22.10.2009 12:19 编辑
" \# w+ b& p* K4 l
/ K* z1 [' X& }3 L% S8 u! l( x, u文坛动态---: A2 f* y. l; _ R
, r% a& Q0 @* }$ n龙应台「大江大海1949」- u4 w4 \3 F& W: c) F B8 T
六十年你可问过对方,痛在哪里?
! n7 n( k o" m0 Q# Z6 n(直播节目) 龙应台「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全球首发演讲会 /7 D# k0 H8 x \! C% L2 G0 z6 s
/ W L9 |0 {6 S( P. g
4 F9 B1 V) A+ r6 S* F& I+ ehttp://uradio.cybercampus.hku.hk/player.php?1=1&programid=2567 z6 K7 a) e& X; c6 L3 v, { S
* n4 |1 X# W, S4 Z+ y5 z6 U3 X7 {
多少青春在集体的历史! A3 ]3 }5 A& t& u! m n
记忆中被删除? 4 T7 X0 d+ u7 |6 f( s9 g5 a4 h
多少生命被集体的力量
$ j; m) n7 o6 i6 @! r送到了同一个战场?
' N$ H6 J" \; K/ |/ D7 j5 J7 d+ ~面对历史情感的无声弱势) [/ n! a1 J1 l3 p. T* n0 s
他应该得到的正义什么时候还给他? $ M) D; L' @7 ~
面对一生的失去他应该得到的尊敬有什么能弥补?
( C6 L" j& F7 o2 F3 \, x9 |) j在时代的这一页即将远远翻过去之前我们还来得及为他们做些什么?
1 N. Q1 J5 ]' m7 K, h) n酝酿十年,行走万里 $ Y; k: L" V) Z8 K0 r+ N
跨三大洋五大洲,从松花江到巴士海峡 9 |, H3 w3 k& n o+ Y
闭关四百天,一出航波涛壮阔
* o, O1 X. G( X7 O7 y1 ^# B8 @1 f/ k; c龙应台让人最震撼、最心疼的作品
* f8 @- ?. z% d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 ^/ Q) B6 F T" m15万言诚实面对伤痛
. B& d1 O0 i0 |* Q6 L6 V" h这一次你我都不要再错过5 X, g: K( _, e0 F& U
流民地图-我看「大江大海1949」
2 |" h/ H. ]" q6 j9 d2009/09/13
& M4 W' u1 }0 j 【联合报╱张瑞芬(逢甲大学中文系教授)】
5 |" }7 s. B/ h# X$ |' ~$ [7 \% \5 u
5 Y) U' f1 k0 ^" O& |- b) j2 E一张全世界最大的流民地图,分布在四○年代,二战与国共内战期间,像人口重新洗牌一样,几百万中国人被强风连根拔起,扫到另一个未知的世界……
7 X; Y' f$ F+ ]) t2 x1 m9 e" I( O0 \
1 X$ G4 \: ?; ^/ t; S2 n9 U& Z6 B王鼎钧、齐邦媛、龙应台连手说1949年大迁徙
z+ I/ Z) X8 s3 P2009年春夏间,彷佛是说好了似的,王鼎钧、齐邦媛、龙应台连手把1949年的大迁徙给台湾读者复习了三遍。一甲子已经过去,故事却没完没了。那历史的硝烟隔了老远,还发出阵阵焦糊味,在瓦砾堆里冒着热气,让人在溽暑中打起寒颤来。外头白日荒荒,百货公司季末折扣正热闹开打,我想着我为什么要抱着书在家里读这骨肉流离一整天。流民遍野,生灵涂炭,脑中浮现的是萧干1935年那篇〈流民图〉,一场惨绝人寰的鲁皖大水,真个人命如蝼蚁。萧干同一本书《人生采访》中的〈南德的暮秋〉,记录德国败战凋蔽的惨况与纽伦堡大审人性试炼,加上最近的小林村,天地不仁,恰好都成了龙应台这本新作《大江大海1949》的绝佳脚注。
( S K. k5 O4 \& J/ I
9 I H# e5 v$ C" {( r8 K% \老实说,我不相信十九岁中德混血的飞力普对国共内战识得几分(他收到德国征兵令去不去当兵现在意义也不大),倒是被书前龙应台小学大头照惊吓到了。土气的斜分头,一脸黧黑,带着几分慧黠促狭的神情。高雄大寮、苗栗苑里、茄萣海边,分明一个南台湾小姑娘。她若不说,真没人知道背后有什么山高水低,原来「应」是母亲的姓,「龙应台」这三字身世密码,比《天涯海角》的福佬客简媜九字(「简」、「南靖」、「范阳」、「二十二世」)更简。唐山过台湾,经济难民后是政治难民,因着不同的理由落脚于斯,找寻安身立命的土地,却只有前者得到「爱台湾」的护照,而那些在自己祖先的土地上流亡的三莺部落原住民,不知道又算什么?
* ?4 f: O+ k: d; ^- i % y1 C7 `1 e3 M/ K. |
这个世界,没有真正的公平可找。战争教一大堆十八、九岁的年轻人猝然离开家园,奔波劳苦,最终卷进命运与死神的绞链中,他们扮演施虐者、受虐者,甚至旁观者都没有什么差别,同是悲剧的终场。我以前不明白弦诗里的「二嬷嬷吊在榆树上的裹脚带上,走进了野狗的呼吸中,秃鹫的翅膀里」,「天使们总是嘻笑着把雪摇给她」,现在似乎有些懂了。一张全世界最大的流民地图,分布在四○年代,二战与国共内战期间,像人口重新洗牌一样,几百万中国人被强风连根拔起,扫到另一个未知的世界。同一时间,也有数百万难民从德国逃离或迁徙,成为没有家的人。而更多的人,连这种幸运都没有,他们无声无息没有身分和墓碑的死了。! F( m3 G( Z8 e7 {4 F j
& n! f8 e6 q% d3 U: ^透过真人口述历史, u! A) | A) H
! p$ i! m1 E( N9 ?. z9 }) Q6 e/ a
我不能说看这些血淋淋的尸块与血水是舒服的,尤其是那一碗混杂着被炸烂同伴头手碎块的猪肉,但实在不得不佩服龙应台文字的功力,历史是这么强硬的姿态,没有一点柔软的处理怎么咽得下去?龙应台采取边缘纪事的角度,以众生蝼蚁的小历史取代大历史,《大江大海1949》以感性的「美君离家」作前导,二十四岁少妇应美君为了和丈夫宪兵队长龙槐生相聚,1949年在兵荒马乱中对母亲说了一句「很快就回来啦」,抱着婴儿(龙应扬)离开浙江淳安,而后渡江涉海来台。她不知道此去即成永别。半世纪后,淳安古城已因长江大坝而成为水底鬼域,而历史回荡在风中,天使嘻笑的把雪摇给她,她如今已是白发失忆的龙应台的母亲了。- l& f( D* M) r5 O. R, n# |
: ]$ \* V) n9 `8 y6 B7 X《大江大海1949》的起首一方面交代了身世来历,同时也展开两岸的记忆卷轴。就像在水底沉睡的淳安古城,湖底深处有郁郁的水藻,有老屋花窗石台的一角,历史就在那儿,并不因为遗忘而消失。在1949的六十年后,透过真人口述历史,龙应台打捞的战火残骸,遍及南洋、德国、满州、香港、日本与台湾,娓娓向世人细诉那无法言喻的痛楚。在战争中没有人是胜利者,而彼此的伤痕从未有机会让对方了解,因此历史仍然继续,荒谬从未停止。. [8 P0 d$ K/ _
6 n# r2 @( T9 g7 p, ?
就拿奉命来接收台湾(被视为「叫化子军」)的七十军来说好了,简直就是「真心换绝情」似的,在吴浊流、彭明敏、吴新荣和所有引颈企盼王师的台湾人眼中,背着雨伞饭锅、穿着破烂草鞋登上历史舞台。要不是至今幸存的老兵林精武说起,世人很难想象这支军队刚打过伤亡惨重的松沪、长沙会战(那碗战火中血肉模糊的猪肉汤),匆促由宁波调来,很多都是少年充员兵,急行军数百里后登舰,脚上起了血泡,身上长满虱子,兼以步兵不习水性而晕吐,颠簸的船舱里地狱相似。然而彭清靠(彭明敏父亲)或萧万长,以及千千万万对国民政府白色恐怖整肃产生破灭感的台湾人,可也是真实无匹。这个世界,用残忍换残忍,用悲剧换悲剧,说来不干底层军民百姓的事,台湾人与外省人的梁子,却着实祸延至今。1 i. [3 v: C7 e. S( t5 u' d
; c& @2 H6 \: F
往事已归为尘土,但愚昧不能重演
4 O" k( r/ z5 L1 m4 }
# h- a: n% N ~! w9 o龙应台《大江大海1949》文字简洁收敛,分章都在紧要处,节奏快慢合度,尤其深谙分进合击之术。这种多线作战的手法相当高明,她让不可能产生连结的并列在同一时间平台,用来拉高视野,产生历史的纵深。例如透过运送中国军队登陆基隆港的运输舰年轻美国水兵鲍布的眼,形容「七十军」上岸的样貌;又如将二战中德国攻打俄国的列宁格勒围城,取与共军围剿国军的长春围城并列,同样是尸骨堆积成山、人与人相食的炼狱。林百里、席慕蓉、白先勇、钱穆,甚至年幼时的马英九,1949年前后都曾落难于香港或九龙;同样出生于1928年穷乡僻壤的张拓芜和卑南族吴阿吉,差不多同时从军,行进路线却正好反向。战争的荒谬,足称天地无言,张拓芜那一锅用地底尸体堆渗出的红红黄黄血水煮的粥,吴阿吉难道就没有吃过吗?
' K, K# z. O4 F$ o% k! F. t 3 p% ]4 S2 F7 F& e1 K5 L
《大江大海1949》中,台湾人、日本人和大陆人的命运整个交错在一起,荒谬到不像真的。台东卑南乡泰安村少年陈清山与吴阿吉,1945年被国军征调去当志愿兵,在国共内战中被俘,之后加入了解放军,吴阿吉后来还打过韩战,二人年老后返台东赡养。比他们稍长几岁的原住民少年柯景星和蔡新宗就完全不同梯了,征召他们的是日军,任务是到南洋日军战俘营当战俘监视员,负责虐打刑求被俘盟军,日本败战后,他们被视为战犯审讯判刑并坐牢多年才被释放。还有一个利瓦伊恂,八百壮士幸存者之一,二战末期被日军从南京集中营(老虎桥监狱)押赴新几内亚的拉包尔战俘营,侥幸存活。在同一时间,无数台湾高砂义勇军与日本少年在南洋战场活活饿死,青春如花的生命,瞬时萎谢在南方异域,他们的军服口袋里,谁没有远方美丽爱人或善良母亲(如阿信)的照片呢? n9 W1 J( X5 K4 V, b D4 e
/ w; |1 E8 L( y/ i! y# |2 P
在这一张命运的巨网中,应该还有台籍慰安妇和二二八死难者及亲属泣诉的话语,甚至还有外省来台被白色恐怖诬陷的鬼语啾啾,这想必是龙应台一本书有限的篇幅无法容纳的了。显性的伤痕淡了,成为隐性的瘢痂。现在还有看《四郎探母》必痛哭的眷村老兵,或者听到「烟台联中冤案」仍然心惊的当年山东流亡学生吗?管管的眼泪与桑品载、弦、陈千武的不堪回首,都像沉埋水底的古城遗事,而龙应台就像那不死心的老人余年春,把千岛湖水底的淳安城一笔一画画了出来,重现了齐邦媛外省女儿书写「我与父辈」的决心与意志。《大江大海1949》说的是──往事已归为尘土,但愚昧可不能重演。
% R1 y( X v8 k) D% r" k j* {$ ~
$ w2 g5 ^& B6 R$ u- ?$ L在达赖喇嘛访台的2009年九月台北街头,各路人马的民主抗议与诉求喧嚣于耳。我总想着,在这个以中国地图命名街道的城市,那一个名叫「问中原」的老兵出租车司机,在生意清淡的午后,太阳花白刺眼,会不会一时恍神,迷失在「锦州」、「德惠」、「四平」、「辽宁」、「长春」这些昔日国共内战中死伤惨烈的巷弄战场中? 8 C4 ^4 o- m( v$ }1 e3 k)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