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9月7日日本以“涉嫌妨碍执行公务”为由抓扣中国渔船和船员还存在某种虚伪的解释空间的话,那么日本9月19日宣布延押船长詹其雄的决定则使这种虚伪的解释空间化为乌有。中国渔民与日本巡逻船在钓鱼岛附近海域偶有摩擦不是什么新鲜事,两岸三地的“保钓”人士还与日方巡逻船发生过正面冲突,但此前日本一直都是谨慎处理,不让事件对中日关系造成冲击。可见,日本这次是主动放弃避免矛盾升级、化解危机的机会,其意图很明确,就是要将强硬进行到底。
( x9 l/ U" J# x: [
" _8 g& r Z* K 有分析称日本强硬的背后折射了其对华战略的大转变,这种观点显然高估了日本的战略智慧。在美国羽翼下生活了半个多世纪,日本的政治精英们已经不太习惯做战略思考。除了企图通过用国内法解决撞船事件来强化对钓鱼岛实际控制这种技术含量不高的小伎俩外,日本所作所为让人感觉到的不是战略智慧,而是战略短视。所以,分析日本强硬的原因不需要做过多联想,把目光投向纷乱的日本政坛就可以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菅直人内阁是在恶意消费中日关系:内政上,通过展示强硬姿态捞取政治加分;外交上,把对华强硬当作贴近美国的垫脚石。
+ [5 X0 B$ z% ?6 a; f+ s( K
6 Y, N9 D7 |3 c& J' M8 _9 [( \ “外交是内政的延续”,用列宁的这句政治名言来解释日本在钓鱼岛撞船事件上的强硬依然成立。2009年实现政党轮替以来,执政危机就一直缠绕着日本民主党,今年7月民主党在上院选举中失利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危机,目前的菅直人内阁面临的最大挑战依然是如何保住民主党的执政地位。从现阶段菅直人的排兵布阵来看,他选择了将民主党“自民党化”的方式来达到这个目的,即拉开与试图“改变日本”的小泽、鸠山势力之间的距离,淡化日本“入亚”、“亲华”色彩。在这一点上,菅直人上台之初就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新内阁中大量启用“亲美”政治人物更是突出了这一特点。- }' ]7 P. U, `0 Y. e& [5 k
# j- G8 Y% d# s* g, q$ w7 b3 w 民主党高层党员中小泽势力强大,菅直人想赢得党首选举必须获得基层党员的支持,也就是说他必须打民意牌。最终的选举结果证明了菅直人的政治判断,这无疑也会坚定他继续打民意牌巩固执政基础的决心。在这个背景下,钓鱼岛问题成了菅直人手中绝佳的民意牌。在任何国家,只要不导致全面外交危机和严重国家对抗,打领土主权牌对政客们来说都是稳赚不赔的买卖。涉及到国家领土主权问题时,无论选民抱有何种政治倾向,他们的立场总能最大限度地保持一致,而且态度越明确、立场越强硬的政客获得民意支持的可能性越大。菅直人内阁通过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强硬姿态,可以达到凝聚民意、提升内阁支持率的目的。- i- h" F5 F7 @* R: ~+ _, R
- I, G9 t9 ?# }" j8 H9 X O
刚刚结束的党首选举给民主党所造成的裂痕,注定了菅直人领导的是一个弱势的、处于风雨漂泊中的内阁。目前民主党在上院和下院的席位不具有绝对优势,无法通过如政府预算、削减赤字等这类涉及到国家大政方针的决议,这也决定了菅直人在对日本来说更为紧迫的内政问题上几乎没有多少施展拳脚的空间。所以,在外交牌中选一个涉及国家领土主权的问题,无论是反对党还是民主党内都不会出现不同的声音,钓鱼岛事件就这样成了菅直人内阁玩的无风险政治游戏。* c, Q2 v* J! e% }/ w" p
' x; H# P3 x1 b4 w' ^0 o- B
日本政治的一大特点就是任何涉外事务都或多或少闪现着美国的影子,这次钓鱼岛撞船事件也不例外。最近几个月来,美国已经亲自上阵,在南海争议上贴上了“中国威胁”的标签,如果日本再在东海营造出“中国军事威胁”的氛围,这很符合日美协调的逻辑。对菅直人来说,这种协调对修补鸠山内阁时期造成的日美关系裂痕显得尤为重要。在某种程度上,菅直人内阁是在以牺牲中日关系为代价拉近与美国的距离。通过展示强硬刺激中国,菅直人内阁是想一箭双雕:一方面配合现阶段美国在东亚对中国施压的态势;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突出中国威胁减轻在驻日美军基地搬迁问题上的民意压力,为美国在东亚的军事部署扫清障碍。" t+ C, A5 h. t6 s- g$ y
; O |1 J/ _( J3 Z 战略上的短视很容易导致对形势的误判,菅直人企图通过制造钓鱼岛风波在内政和外交上得分的盘算实在算不上高明。截至目前,日方在钓鱼岛事件上的强硬只到外相级别,内阁官房长官仙谷由人表态相对温和,菅直人本人则尚未表态,这说明他还留有余地。如果钓鱼岛事件的后续效应超出政策预期,菅直人内阁做出政策回调的可能性很大。尽管中日两国在经济实力上已经或者接近于同一数量级,但在战略层面日本跟中国还不属于同一数量级。当钓鱼岛事件这个本属于茶壶里的风波演变成战略对抗,日本承受不起对抗的代价。(雷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