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蓝雪鸢 于 7.3.2012 07:08 编辑
在诉说爱与思慕的作品中,萧邦仍信守内在理性的制约,乐章淡雅而内敛,喜悦却不渲染,沉郁而不忧伤。相较于其他浪漫派音乐,萧邦的创作多了几许深度 和力量,敲动人心灵最深处。
作为浪漫派的代表,萧邦的音乐所娓娓诉说的,是一个个婉曲动人的故事,人类世界中深挚而无保留的“爱”。
相较于莫札特与贝多芬的古典时期是一个理性的时代,强调形式美,推崇一个具有公认价值的、自然的、美的比例,浪漫派脱离了外在形式的约束,走入个人内在的情感表现,将“感情”的丰富性做为艺术创作的重点。表现在音乐当中,就是大量旋律优美、和声丰富、配器色彩富于变化的作品涌现出来。而萧邦以其细腻的音乐语汇成为众多浪漫主义音乐家的代表,开创了钢琴音乐的新时代。
柔美音乐体现民族文化内蕴
萧邦一生几乎都在写作钢琴曲,他从不触及交响曲或歌剧等巨作,他的创作表现了最纯粹的钢琴音乐,旋律优美而富于文学气质。在萧邦的钢琴曲,似乎包含了一切人世间深刻的情感:悲怆、浪漫、抒情、戏剧、梦幻、甜蜜、光辉、清纯、伟大……这源自于他善感而丰富的爱情,以及深植于心中的乡愁与家国之痛。
萧邦在二十岁的时 候就离开了故乡波兰华沙,此后终身未能返乡;然而在长达二十多年的岁月中,他无时不在思念着遭受俄帝残酷统治下的祖国。萧邦过逝时,在棺木上撒下他早年离开家乡时带出来的波兰乡土,遗嘱中更要求将自己的心脏取出,运回波兰。这些思念之情,与身为波兰人的悲愤和泪,也化为音符,融入了他的创作之中。
萧邦音乐在柔美的外表之下体现着一种气节与韧性。他的钢琴音乐吸取了大量波兰民族音乐的内容,尤其《马促卡舞曲》、《波兰舞曲》等更是充满着波兰的风味;萧邦用艺术化的语言将波兰民族音乐再现出来,塑造出崭新的音乐形象。也正因为这些民族音乐元素的吸收,使得萧邦的钢琴音乐更加显现出一种文化的内蕴。
优美的旋律诉说真挚的爱
萧邦的钢琴音乐之所以影响巨大,在于它独特的钢琴语汇。丰富的爱情给予这位钢琴诗人许多创作灵感,但也使他的创作格局和现实中的生命受到制约。
萧邦一生经历多次爱恋,可惜都以失败作终。直到一八三六年结识女作家乔治桑,展开了一段长达九年较为稳定的交往,才算是一段较为甜蜜的时光。在乔治桑的照料下,身体孱弱的萧邦得以专心作曲,也就是在这个时期,萧邦创作出了许多不朽的杰作,如《雨滴前奏曲》、 《小狗圆舞曲》等。然而一八四六年萧邦与乔治桑分手后,他的身体也在憔悴忧伤中急速恶化,在最后的两年里几乎不曾写出任何作品,到一八四八年便溘然长逝。 可以说,“爱”影响了萧邦的一生。
在这些诉说着爱与思慕的作品中,萧邦以优美的旋律和声丰富性的极大拓展,创造出了多变化而具梦幻感的想像 空间;然而在充份的变化中,他仍信守着内在理性的制约,乐章淡雅而内敛,虽喜悦却不过度渲染,虽沉郁而不放纵其忧伤。这也使得萧邦的创作相较于其他浪漫派音乐而言,更多了几许深度和力量,敲动人们的心灵最深处。
萧邦年少时曾被誉为“莫札特的接班人”,如果说莫札特展现出的是孩童之“纯真”, 那么萧邦表现了人类情感中的优雅情怀,一如在成人世界中,一种毫无保留,历经波折却仍不受污染的“真挚之爱”。
倾听来自上天的礼物
听巴哈的音乐可以得到情绪的升华,它让我们从一个很高、宏观的角度看问题,能轻易地跳出框框,抽离事件本身,以较超然的态度来面对问题。
听莫札特的音乐则能藉着纯净的音响洗涤心灵,让情绪归零,重新找回简单、快乐的精神品质,因而转移目标,忘记对问题的执著。
贝多芬的音乐充满胜 利的意志,能在他强力的音乐冲击下迅速获得解决问题的力量与自信,同时站稳脚步,坚定地突破障碍,接受挑战。
萧邦的音乐像个体贴的同病相怜者,适时的安慰,同理心的反馈,虽然无法抽丝剥茧地处理问题,却使情绪得到抒发、有了渲泄的管道。尽管问题只是暂摆一边,但也藉此得到了缓冲的空间。
当人们用心聆听,面对古典音乐中那些高境界的感动时,真会明白这是一份来自上天的礼物,为了让人回忆起天上的美好而留下的声音。而音乐那奥妙难解、只能心领神会、无法言传的美妙特质,也从中展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