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69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西方生活方式带给我们的陷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6.2012 01:54: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要检验中国发生了多大的变化,最好的方式莫过于了解一下中国的老百姓。
2 U$ F' r8 z" N& Y
) p2 s! H& W# t1 V7 G  在20世纪60年代,因为人为的原因,大约3000万人死于饥荒。而今,却有超过1/5的成年人超重,在未来20年内,这个比例可能达到40%。
0 \: R; g8 t! G# U
) x+ e; ], S- H  “富人效应”开始出现  - i9 ^" J; v- o  d. n
* T/ P- u$ [' u  |% U1 t
  25年的市场经济试验,让中国的城市变了模样。玻璃幕墙微光闪烁,高楼大厦构成了现代化的地平线,令中国人为之自豪。私家轿车取代了自行车,在公路上游弋。
8 ]2 a/ \/ E; [$ }5 @, _$ I& G; G+ {6 T* e2 \. S
  与1978年经济改革之前相比,今日之中国和那个贫穷、封闭的国度已有天壤之别。然而,这些看得见的成就掩盖了某种危险——从共产主义的稀缺过于迅速地转到资本主义的富足带来的危险。经济的繁荣改写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他们从传统迈向西化,却是好的坏的一并吸收。
0 X) Z& b0 H9 o( Y% Y1 ]! `& n1 W2 D6 N: j
  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是强调自省和内敛,在向小康迈进的同时,他们的生活方式也转向西方的放任、随意。 . u2 j6 {9 ~6 q9 v5 V
4 M, f2 v7 P) s$ E( q: T: e' G
  数据显示,从1995年到2025年,死于心脏病、高血压、中风、糖尿病的人数是人口增长速度的10倍。进行这项研究的是北卡罗来那大学的经济学家巴里·鲍勃金,他专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饮食变化。 " h- E# Q1 A! j4 d, ?* ]9 n0 j2 D  f

0 Y3 E( W, j+ R  他说:“寿命的增长速度会放缓,而医疗卫生成本会迅速上升,如果不正确处理,这一问题会拖经济的后腿。”
2 h% w! G+ F/ Z8 ^: D
+ O: u" B; x+ }$ L0 c  对个人来说,与宏观挑战一起袭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危险因素,富裕造就了“富人病”,对此中国不堪重负的医疗系统并不是十分清楚。在经过了25年的生活水平提高后,中国人开始意识到西化的生活方式的成本。
1 s. K- c4 Z' |( ]# W/ ^+ c1 a$ \- [7 z8 L
  1978年,邓小平启动中国的改革以后,农民纷纷进入城里,在工厂的流水线上工作,或者在办公室上班。由步行或者骑自行车上班变成开着车上班。1985年,北京的私人汽车拥有量不到1100辆;今天,北京的汽车拥有量达到200万。
* X6 T+ P& i9 M6 H/ J1 m5 s3 L* D  P
5 k4 V0 x: N- y  D/ K, D, g& K; o' D3 w  人们越来越富有,却越来越不愿活动;食品中维生素越来越少,肉、蛋却越来越多,这样,麻烦来了。
2 G, R: H! k: [5 ]& W( ~% ~: l
' [+ B' }* m/ I: i  肥胖成为社会问题 ' c- D- g% b& _6 S, Y% m
" H$ Z* [# O2 @
  现在,中国人开始减肥,这可是破天荒的事情。25岁的梁勇(音)说:“我的父母年轻时没有体重超标的问题,他们根本吃不饱。”
) b6 F" ~, c2 i( G% ~7 c; ?- k3 @3 X; x5 j) T7 L4 ?
  20世纪70年代,梁的父母在重庆开了一家小店,他们靠野菜和红薯生活,连米饭都很少吃。
6 n, O% T$ z, s( y1 J3 `1 E+ j% g: S* s% N9 Z- O
  1979年梁勇出生时生活好了许多,他除了一日三餐外,还有零食,可以想吃多少就吃多少。“我吃好多米饭,好多糖果,不管什么糖果,只要甜,我就吃。” - D( Y7 F' D1 K" K" ]6 V$ A
* |" Q+ S& t% ?7 x
  到1999年,矮矮胖胖的梁勇体重达到了455磅(一磅合0.4536公斤)。为了减肥,他住进了1992年开业的天津爱民减肥医院(音)。医生给他制定了锻炼计划,给他实行针灸疗法,配以传统中草药。在4年的时间里,他体重减轻了220磅。
; l- V' e5 E+ E' M8 ?
, \4 S# l5 y& ~* ?- c  1989年到1997年,中国体重超标的成年人增加了3倍。根据鲍勃金的研究数据,到2025年,中国38%的成年人将不得不和肥胖进行斗争。 ! f7 L2 m$ ~9 X/ R& f
1 @8 s! f' a; P6 p3 G" {/ K: n- L; ?
  这个数字与美国相比算是小巫见大巫。在美国,60%的成年人超重。然而,对中国来说,体重问题反映的是现代史上没有先例的重大变化。美国几代人的努力才达到的生活方式,中国人用一代的时间就赶上了。
/ s6 W: g, V3 \; T1 Y/ e7 g, C# `/ j, v
  对梁勇来说,自己同胞一天天变粗的腰没什么神秘可言,他说:“生活越来越好,所以我们越来越胖。”梁勇计划再减掉50磅。
' A) I3 b8 M2 x6 H; Q$ v) G" ]
/ A/ g" V" n0 ?* Q, z  如果到2020年中国成功实现预定目标,中国人民会达到西方20世纪90年代的生活水平。然而,一些中国专家警告说,由于过度模仿发达国家舒适、方便的生活方式,中国正在吸收西方最差的一些习性。
+ _! _0 @+ r; j% ^
8 ^& s0 W' F1 W# E  o' j  今年一月,中国官员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培训医生,要推出目的在于提高健康饮食的新标准。北京的报纸的广告在宣传一种快速节食计划,声称通过“秘密配方”可以消除多余脂肪。
1 c' L$ V/ L! _
: S4 X# b# D1 r/ k+ }' B  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的陈春明(音)说:“现在该做点事情了,如果我们现在采取行动,就可以避免重蹈西方的覆辙。” # @& C! t8 }: x3 J- Y7 A
5 _6 c- d! v% Y, z! E0 }
顺,不妄喜;逆,不惶馁;安,不奢逸;危,不惊惧;学谦卑怜悯,常感恩喜乐。
2#
 楼主| 发表于 2.6.2012 01:54:58 | 只看该作者
——卫生部健康教育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胡大一教授谈积极的健康防治理念
$ c; B, t- x5 E, K: h- X: E- W
. \  p: d/ ^4 `6 T  C# P0 z    专家档案
) L- s" v& ]( P1 i! H6 i" S* O
* q! d) X4 I/ I) ]& `+ @+ H, }( Y    胡大一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和北京市突出贡献专家、卫生部健康教育首席专家、国家重点学科心血管内科负责人、享受政府专家津贴。现任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心脏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常务理事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会心脑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副会长、北京市健康协会常务副会长。8 a0 T! T1 p! S( k5 z9 ~! ~( ^

6 _/ d0 i0 I7 i; H% O, l# w    中国人的健康,坏就坏在一个“等”字上。目前的医疗体制下,大家在等什么?等不舒服,不舒服了才到医院看病。医院也在等,医院是坐堂行医,医生是坐堂医生,两边的等待使健康促进、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变得无奈。我们丢失了一个最值得做、最应该做的事业。 ——— 胡大一: F! S# _2 X" c, p& W
( d# [6 p# ~3 C0 p
    怎样强调预防都不过分
/ B5 W  ]4 ~! j# s8 T! m. j0 R) A& h( u4 X# i5 L/ ?# A
    无论是肿瘤还是心血管疾病,等到有症状,等到有心绞痛都不是早期了。就冠心病来说,一旦出现症状,男性10个有6个,女性10个有4个是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致残致死是第一次发病的症状。所以说对疾病,怎样强调预防都不过分。等出现症状再到医院看病,就没办法实现看病不难,看病不贵,而且这个阶段看病是很不安全的。你想放了几个支架能安全吗?没病的等得病,得病的等复发,医生自己也在消极地等疾病的发生。所以必须实现整个战略思考的转移,上医治未病。中国人的健康坏就坏在一个“等”字上。目前的医疗体制下,大家在等什么?等不舒服,不舒服了到医院看病。医院也在等,医院是坐堂行医,医生是坐堂医生,两边的等待使健康促进、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变得无奈。我们丢失了一个最值得做、最应该做的事业。
6 B# o- L# i# k" u3 Y5 o" ]8 c7 O2 U- o+ A/ I3 |$ h# l( A
    我们知道心脑血管疾病是全身的疾病,动脉硬化、血栓形成可以引起大脑、心脏、肾脏、下肢血管狭窄和闭塞,引起致残致死后果。而且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全身性的反复发作的疾病。一个患者第一次得了心肌梗死,即使做了最好的治疗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再发心梗的危险增加五到七倍,另外一位患者发生脑卒中再发生的危险增加九倍,心肌梗死发生危险增加二到三倍。# G/ A# j+ N4 I5 E
: K1 @9 I$ T; c5 G) ?8 W) I2 x( b
    中国人正在普遍接受西方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 y) ~  f4 t- z$ U5 c. w- l4 l$ a( ^, @# l2 l, h
    65岁以上老年人中每五个人会有一个有下肢动脉硬化。俗话说“人老先老腿”,老年人不仅常有骨关节疾病,两腿的动脉硬化也非常常见,而这些有下肢动脉硬化的人,每10个患者,只有一个会在快步行走时出现小腿疼痛,休息几分钟就可以恢复,但另外9个人没有症状,但这9个没症状的人和这1个有症状的人在将来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是一样的。
4 w  w9 ?9 i7 z2 m/ _5 U& s0 c! _* `! |
    所以要在这些无症状的老年人中,通过戒烟、健康生活方式,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和胆固醇进行预防。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2000年全世界有17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占各种死亡的三分之一。到2020年预计死亡增加到2500万。而且我们要注意发病的年龄,发达国家通过控制已将死亡率降低,2001年,美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了50%,之后到2008年,又进一步下降了25%,提前达到2010年的目标。9 i) b7 D! I2 J$ Y4 }: p3 s

% ^" b( ]# Z% l. n1 c$ ?0 l    但遗憾的是发展中国家的老百姓在普遍接受西方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将烟草推销到发展中国家甚至推销到发展中国家的青少年,这是无法审判的犯罪行为。尤其是不运动、饮食不合理、热量摄入过度,加上精神紧张。中国心脑血管疾病增长最迅猛的是35岁到55岁的男性。( n7 y4 C; t0 B6 w( O1 M

" n( u+ T. u* a! G# @9 h9 T    同样得心肌梗死,36岁得心肌梗死和95岁得心肌梗死,无论对个人和家庭、社会都有完全不同的影响。名人的猝死使大家感到很震撼,实际上这是天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绝对不是个别的现象。男性约60%,女性约45%第一次发生心血管疾病是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1998年中国总人口12亿多,其中260万人死于脑卒中或冠心病,每13秒钟就有一人被心血管疾病夺去生命。主要的原因是不健康生活方式,全球吸烟者12亿,超重或肥胖10亿人,静息生活方式亿万人。缺少运动是不健康生活方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 |/ K* r3 N6 A2 ?) |2 {* m2 j0 ~! D) d: U& K/ B* {" f
    不健康生活方式是疾病的源头6 A2 |6 J0 z  s5 k: ~* Q) `

" x5 ^1 o4 Z& }    疾病的发生发展,有遗传因素,但遗传因素只占10%,90%是后天的环境因素。大家都知道,伊拉克战争、苏联的解体、社会的动荡,汶川地震的灾害,这样的自然现象和社会发生的动荡都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增加,但这是一些突发事件,有阶段性、有时间性。对我们每个人来说,环境中天天存在的不良因素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心血管疾病的源头。! C1 v% p+ w0 V" d  P& Q- E1 ]

* F* s) \& Q' E% p7 W1 R% J# \& [    吸烟、缺少运动、饮食不合理、紧张等导致了多种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肥胖,在这些危险因素的作用下,会影响动脉血管中的内皮细胞,内皮细胞有很重要的功能,可以分泌一氧化氮,一氧化氮是强大的扩张血管的物质,而且可以预防血栓。如果大量吸烟,“三高”会使血管分泌一氧化氮变少,血管会收缩,容易长血栓,出现血管闭塞。同时大量吸烟,可以引起血管壁的炎症,18岁开始吸烟,会出现内皮功能异常,到40岁出现病变,出现致残致死结果。侯跃文为什么突然过世?那是因为一旦出现血栓,很快可以闭塞血管。2 R# Y) L2 d! F9 O

/ R5 o$ v% h0 r    但我们感到欣慰的地方是心血管疾病可防可治。90%的心肌梗死可以被我们身边可检测、可控制、可改变的9个因素所解释和预测,这是52个国家,包括中国的研究证明的,在同一个地区找到一个心肌梗死的人,再找一个性别相同、年龄相近的未得过心肌梗死的人作对照,看在同样的环境下,什么是造成心肌梗死的原因。这项研究终于揭开了冠心病的神秘面纱,血脂异常、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腹型肥胖、饮食缺少蔬菜水果、缺乏运动、精神紧张和饮酒,这9个因素都是可以逆转的。遗憾的是,很多医生的诊室都没有皮尺,他们也不会教患者如何量腰围。其实血压、血糖的测量都可以家庭化,血脂检测可以社区化。如果人类告别癌症可以多活3年,告别心血管疾病就可以多活10年。
/ L, m( \% O: D, e8 |; m( Y# X' b4 C2 c$ `1 S
    不能把健康的希望寄托到手术和医药上
# V, A( Z3 V7 R$ y, q" J
& d5 O5 X) @4 ~' z' @) t1 }7 ~5 A    我想疾病的预防另一个很大的误区是大家把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希望寄托在到医院接受最现代化的支架和搭桥手术或者吃药片上。我想心血管疾病走出误区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突出强调心血管疾病甚至肿瘤是不健康生活方式导致的疾病。
4 V* p$ x. ^" D+ i8 b
1 Z3 y8 Z3 A! |0 _: y    有人说肿瘤是遗传,美国一位营养专家用中国调查资料发表的文章提到癌症也是生活方式疾病,遗传只占10%的因素。源头是不健康生活方式,中间环节是多种危险因素。戒烟限酒、合理饮食、有氧运动,心理平衡,零吸烟、管好嘴、迈开腿、好心态,饭吃八成饱,日行万步路、多饮水、少喝酒、不吸烟,这些都是预防心血管疾病最好的措施。如果大家不管这些,只是等着做支架、搭桥是非常失败的策略。) V8 u5 }+ b1 Q" B: M4 l. N1 T

- l& a, F) r$ p1 n& F$ q/ c    如果一个患者得过心肌梗死,做过支架或搭桥,戒烟后死亡率可以下降36%,这项成就超过目前所有预防冠心病最有效的药物,而且成本最低,我们知道吃了降压药和降脂药都要终身服药,而戒烟药仅需使用3个月,是成本最低的。" S; M. @1 v0 r
6 F4 F5 k2 E2 C2 o0 c3 O
    库柏教授带来的启示
/ D  Z/ D  v3 F9 L' ~" _+ i6 G3 M' f0 y1 L6 K6 W
    1987年我在美国做访问学者的时候,非常有幸地结交了一位朋友库柏教授。库柏本人是医生,毕业后从事的是心内科专科。由于没注意生活方式的改变,体重增加非常快,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他又回到哈佛读公共卫生专业的硕士,此后辞掉医院工作,跟夫人一块儿到达拉斯市找了一块地皮发展有氧运动中心,美国的历届总统和美国的宇航员都在他那里做健身培训,甚至有宇航员在太空上也向库柏教授致敬。他的书成为世界范围的畅销书,他的倡导从一个侧面带来了美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下降,我1989年回国把这本书翻成中文版。! b* P" \( R1 \+ ~8 W
1 N* C+ a9 M, k! F9 [4 ]
    我想有氧运动是以健康为目的,提高身体耐力为目标、不是奥运会的竞技项目。另外它提高的不是身体爆发力而是提高身体耐力。运动强度是轻中度,不是剧烈运动,而且是持续性的,比如走路、慢跑、游泳、打乒乓球、骑自行车、爬山、跳绳等。
( H9 J) W2 _2 x+ H; v. ], I
) O5 E7 F( ?( P, x: Y3 F( g    为什么叫有氧代谢运动呢?因为运动以后身体对氧的需要会增加,对血的需求会增加。但通过加快呼吸、加快心跳可以满足对血和氧的迅速增加,所以在运动中依然可以保持氧的供需平衡,运动过后不会出现过度疲劳,出微汗,运动后反而觉得精神很好。
8 Z; O0 I4 V1 P0 ~& }2 @
" y: `0 }+ b$ I7 s+ r7 f  E! C6 Z    大家很怕饭前运动后晚上饮食量会大增。我看库柏教授的书,他提倡晚饭前运动。我们在美国大学做访问学者时生活很规律,往往是最后一节课上完后进行晚饭前的运动,效果非常好。其实晚饭前运动,不会增加饭量,我自己一直这么坚持做,同时你会觉得晚上精神很好,做一些运动反而晚饭后工作效率很高。
. x+ @0 J! s" C9 u
" `! ^* P, l; K; R5 ~    有氧运动的多种方式都在我们身边,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但我觉得最值得提倡还是走路。
6 l% S! P: b4 J) d' m/ A+ I. m7 K) e' B+ ^$ q
    最值得提倡的运动
. {/ D& u/ l! t4 R$ P0 O' G, l
3 y/ K  r+ F3 [  e    还是走路
9 S; z8 r# \1 d' T
6 ~5 o) y' |) f    因为走路不需要特殊的条件,如果你去做游泳需要找游泳池,爬香山路上很堵,但走路成本很低,便于执行,便于整合在每天的生活和工作节奏里,所以就能够坚持下去,而且有效、安全,特别对老年人。老年人除了要运动,保护心血管,也要保护关节。所以爬山这样的项目,对关节不一定很好。已经有高血压,特别是得过冠心病,做过支架,经过治疗稳定的人,我想有氧运动走路这种方式对心血管也更为安全。国际合作中所有心血管专家都强调走路,“走向健康”是美国心脏学会的标志。美国心脏学会在美国开学术年会,参加者三万多人,随时可以看到这样的标志,提醒医生要走路,不要坐电梯,不断地提醒大家走路。
& \9 [+ F8 B  d8 p+ j4 }1 K6 h' E* O* ]
    有氧运动中的1、3、5、7,每天至少运动一次,如果不能坚持每天运动,可以运动5天。连续运动不少于30分钟,无论走路还是慢跑,希望其中有一部分是连续的。每周至少保证5天,运动的心率大概170减年龄。比如70岁的人心率在100次左右,60岁的人110次左右。怎么判断心率?做运动的时候也要有一个念想,这样才容易一直坚持做。你不可能一边走路一边数脉搏,运动结束后,计数15秒脉搏次数,乘上4得出一分钟的脉搏数即等于心率。运动结束后的心率比运动中的心率慢10%,所以得出这个数再加上10%,就是你运动中的心率。; ^$ q4 ^7 k: i/ @
% m0 \5 |; e8 `5 d' t
    其实这个规定也不是特别刻板,我每分钟走一百步左右,也不是天天数心率,每天走一万步,大概100分钟。我去年在巴塞罗那开会,陪同我的那个人原本不运动,体重很重,血糖也不好,他比我年轻,跟着我一块儿运动后,今年再看他健康状态已经非常好了,他每分钟走120步,因为他比我年轻。5 b* v" ]8 J/ E% o6 \4 |2 L( e
4 f% K+ e/ E8 y. W4 \& G# N
    预防不是突击而是一辈子的事( O, ~3 b, ], ]9 W& g+ p% E2 d, z

! ?* w/ ?+ v) T    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有氧运动不是突击式的,而是一辈子的事。就像每天得吃饭、睡觉、穿衣,工作学习一样。我觉得一定要把运动整合到日常生活、工作节奏中才能常年坚持。你现在跟很多企业家、文化名人、领导人说每天要坚持运动,他们都说没时间运动。我也不是很闲的人,但每天都运动100分钟,就是要把运动整合镶嵌到自己每天的工作中。. _- ^7 y! `; U

# d/ Q: S6 Q; L" a( f/ {    很关键的是改变习惯,咱们的习惯是到哪儿就坐着。为什么不能让整个社会走起来、动起来?比如我开会,如果到早了就出去走路。不愿意扎堆聊天,也没有什么特别需要聊的。中间茶歇,大家喝点茶,剩下的时间走起来。机场经常是要提前候机,而且机场晚点并不是非常罕见的事,这个时间坐在那儿心里很烦,不如走起来。而且工作的时候,我只要能坐地铁或公交都坐公交或者地铁,因为坐公共交通你必然会运动。距离不太远的地方,尽量不坐车,尽量去运动。把运动变成一种需求,变成一种习惯。很多企业家买个健身卡,下班后去健身,我觉得是很难操作的方法。把运动整合到日常生活和工作节奏之中非常关键。我自己体会运动必须持之以恒,每天去做,而只有和自己的工作方式结合起来才能坚持不懈。1 _6 m( t7 m0 ?
    http://www.100md.com/html/200908/2779/7952.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6.2012 02:03:47 | 只看该作者
但遗憾的是发展中国家的老百姓在普遍接受西方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将烟草推销到发展中国家甚至推销到发展中国家的青少年,这是无法审判的犯罪行为。尤其是不运动、饮食不合理、热量摄入过度,加上精神紧张。中国心脑血管疾病增长最迅猛的是35岁到55岁的男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6.2012 05:25: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kite98 于 2.6.2012 05:28 编辑
( T; M2 ~' r0 ], e0 Y! Q) F) d; W- U0 m1 ^9 \
所谓的“富贵”病(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病等),在发达国家实际上是“穷”病。
& Y" ~1 i6 P9 x$ ~$ r4 X$ s4 d( _4 q! Y# i
发达国家的"富人"生活条件优越,压力比较小,良好的心理状况、有规律的锻炼等是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 j6 R' X% J& y' k* z) j+ Q; M
: K8 U, E. g& O( m( L4 T/ f国人不健康的身体状况和生活压力绝对有关系,是因为国人还不够“富”有。一个个的肥胖人并不是所谓富有的表现,而是穷得只能看着自己胖。在现代社会,保持健康的身心要比简单地做个胖子成本要高许多。
8 q6 Q1 Y1 n9 K) [) _. h' H3 A
5 \, U7 [. B3 l* r- {打开国门的中国并没有“引进”许多西方坏的东西,其实我们今天看到的中国,有许多不好的东西是我们文化中本来就固有的东西,怪不得外人。具体的就没有必要一一列出。" e% S1 U$ }! h1 c6 @- e

8 G+ Z+ c8 t9 j《红楼梦》第六十三回, 曹雪芹借贾蓉之口把唐朝和汉朝蔑视为“脏唐臭汉”: 专制自闭、集权独裁、残暴愚民、懦弱驯服、愚昧落后、道德崩溃、丑恶横行等等.
6 G2 }. \( n2 C. n4 T# [$ |7 M5 q2 W
今天中国社会的各种乱象根本不是所谓的外来文化破坏了传统的价值, 而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所谓的盛世的典型表现!

点评

精彩  发表于 2.6.2012 22: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10.2.2025 01:03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