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食味
德国频道
楼主: 有容乃大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国秘史之法正与诸葛亮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4.2.2014 11:05:04 | 只看该作者
即时机票
如果召开“鳖灵同志抗洪救灾模范事迹报告会”的话,发言稿或许可以这样写----
受强热带风暴的影响,四川境内普降大雨,局部地区降特大暴雨,还首次出现了持续30个小时的普降大暴雨。在这次500年一遇的洪水灾害面前,当地人民在丞相鳖灵的正确领导和指挥下,上下齐心,心系群众,全力以赴,积极投身拱洪救灾工作中,为全面争取抗洪救灾工作的最终胜利,做出应有的贡献。
这次防汛任务十分艰巨。作为县防汛指挥长,鳖灵对防汛工作高度重视。很早以前他就对防汛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召开了防汛工作会议,对领导组织、方案制定、责任划分、物资筹备等作出了具体安排。当上游及区间突降大暴雨,汛情日益紧张时,他审时度势,针对水情、雨情、讯情的形势,及时提出防汛抗洪和迁移安置两手抓,大堤安全和群众生命安全两确保的思想,一方面积极向上申请调拨大量的防汛器材和物资,请求部队增援,另一方面精心布置,科学安排,将主要防汛资源和力量放在重要部位,同时,全力以赴做好群众转移准备工作。
鳖灵同志始终坚持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哪里最关键,他就出现在哪里;哪里险情大,他就紧张奋战在哪里。越是艰险越向前。
当第一次洪峰抵达成都的时候,不少堤段出现了散浸、塌方、漫水等险情,鳖灵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亲自到湖内搜寻、检查群众撤离情况。由于天黑路滑,他不时摔倒,但仍坚持逐村逐户检查。工作人员提醒他随时有崩决的可能。鳖灵果断地说:“危险的地方没有领导在,就会更危险;越是危险的地方,越是需要领导干部坐镇在那里”。
连日来高水位持续浸泡,大坝险象环生,鳖灵坐镇督战,他一边组织全线民工和所有护堤干部全部上堤,坚守岗位,严防死守,一边报请上级紧急支援,一边顶着狂风,迎着倾盆大雨,亲自到恶浪扑袭的大坝上现场指挥。不少地方水漫大坝,有的地方漫坝达0.5米之高,大坝岌岌可危,鳖灵边指挥,边加入到抢险的队伍中,打桩抬土,和军民奋战在一起。鳖灵一线作战,鼓舞了士气,大家越干越有劲,水涨坝高,有险即除,维护了大坝的安全,夺取了抗洪斗争的阶段性胜利。
鳖灵具有强烈的群众观念,看到不少群众奋不顾身,鏖战大堤,看见不少群众离开家园,露宿夜外,心情十分沉重,他以一个领导干部的强烈责任感多次要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心系防汛一线,心系灾民疾苦,有人上人,有钱出钱,全力支持抗洪救灾工作。在防汛抗洪的危急时刻,他要求各级干部冲在最前线,在临危转移时,他要求广大领导干部走在最后面。具体工作中,他率先垂范,甘当表率。不仅亲自到抗洪一线慰问参战军民,与大家一起日夜奋战大堤,而且多次到迁移一线做动员工作,帮助群众搬物推车。
他顶风冒雨,夜日继日,始终工作在群众中。为了实现灾民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住所、有病能医的目标,他安排卫生防疫部门组织医疗小分队深入灾区,上门服务,给群众送医送药,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安排民政部门进行全面调查摸底,掌握灾情,发动县直部门和各级干部开展捐献活动,积极争取外部支持,及时给灾民以必要的救助;安排公安部门加强治安管理,维护群众正常的生活秩序。他还经常到灾民家中,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看到一个群众病卧在床,他当即安排医生上门医治,并亲自送去慰问品;得知有一部分灾民没有及时领到救灾粮,他责令当地政府连夜发放。在防汛抗洪的紧要关头,鳖灵身体力行,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塑造了人民公仆的良好形象,赢得了全县人民的拥护和称赞。
......
《蜀王本纪》说,鳖灵以丞相之尊外出治水,杜宇在家中占有了鳖灵的妻子。这是鳖灵使了一个美人计。
众所周知,美人计是三十六计中成功率最高的一条计谋,似乎历史上除了周喻使用美人计“赔了夫人又折兵”外,就没有什么失败的案例。所以,自古就有“英雄难过美人关”一说。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鳖灵在参加抗洪救灾之前,曾经接到了望帝的邀请,要为他壮行。而在这次晚宴上,双方都把自己漂亮的妻子带在了身边。
老婆永远是人家的好。这两个大老爷们都被对方身边的那个美女所吸引,眼睛直勾勾的,盯着对座的姑娘,直看得人家两腮绯红,娇羞无限。
我们前面交代过望帝的妻子梁利,这里再说说鳖灵的老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4.2.2014 11:05:23 | 只看该作者
鳖灵的老婆当时也就20岁,是当地的选美小姐冠军,还代表四川参加了当年的全国小姐选拔。曾在中国运城举办的世界模特小姐大赛中获得了季军的成绩。
短短一个小时的晚宴,作为鳖灵的妻子就成功俘获了望帝的心。姣好的面容,迷人的双乳,性感的长腿,相信任何男人在这天赐尤物面前都会春心荡漾,望帝自然也不例外。他对人家老婆的喜爱溢于言表,让人对晚宴之后的事浮想联翩。
但鳖灵毕竟还在啊,不能操之过急。望帝只好控制住自己,盼着鳖灵赶快出去抗洪救灾。
鳖灵前脚走,望帝就骚动起来。郎有情妾有意,鳖灵的妻子也就半推半就,和望帝鬼混在一起。
如此一来,鳖灵和望帝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鳖灵因为抗洪有功于人民,威望得到大大提升;一方面,望帝则因为趁虚而入,给鳖灵戴了个绿帽子,被大众广泛指责,成了老色鬼老流氓的代言人。
这些事情,更象一场有预谋的圈套:鳖灵故意留下年青美貌的女人,并且让年迈优柔的杜宇无法拒绝。这是鳖灵的狡猾,他看透了望帝杜宇人性的弱点:本我的脆弱,自我的软弱,超我的强迫。
于是,鳖灵发动了广泛的舆论斗争,让天下人来耻笑和声讨望帝。让望帝陷入深深的自责,“自以德薄,不如鳖灵,乃委国授之而去,如尧之禅舜。”
虽然说是望帝把皇位主动禅让给了鳖灵,但不难看出,其中含有鳖灵巨大的心机和阴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是辞职,是被迫辞职。
一出《李尔王》似的戏剧,一场和平政变,以一个女人的代价,鳖灵轻而易举成为了蜀国的新一代君王开明帝。
但当上皇帝之后,鳖灵的本来面目也暴露了出来。他就是咽不下这口气,要知道,绿帽子可是男人平生中最大的耻辱。
一不做二不休,鳖灵也萌生了横刀夺爱的念头,他非要把望帝的老婆梁利也弄到手。但梁利是个烈女,可不像他那个选美的老婆甘心任人摆布。梁利誓死不从鳖灵的淫威而遭到幽囚。
  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一切真实总要成为一种诗学的隐喻:“望帝去时,子鹃鸣,故蜀人悲子鹃鸣而思望帝;望帝,杜宇也。”
作为一代有为的君主,杜宇最终难过美女关,这也让他丢掉了自己的王位和国家。然而,更多的考古学家相信,望帝杜宇其实是在一场宫廷政变中失去了王位,这场宫廷政变的另外两个主角,就是后来的从帝开明(鳖灵)和他妩媚的妻子。
而鳖灵的妻子则成了为丈夫谋取政权的牺牲品。她除了陪望帝吃喝玩乐之外,她还干过什么?她有没有窃取军事、政治、经济等重要情报?有没有组织敌后武装破坏敌人的后勤基地?有没有通过各种手段暗杀敌人的军政要员?都没有!实际上,除了陪望帝吃喝玩乐之外,这个女人就没有干过什么“实事”。但正是她陪望帝吃喝玩乐才进一步导致了望帝政权的丢失。
美人计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使用“糖衣炮弹”,先从思想意志上打败敌人,设法去腐蚀他,使其斗志衰退,增加他其下属的怨恨情绪,从而一举击败敌人。
  传说望帝杜宇逃走后,变成杜鹃,每春月间,尽夜悲鸣,蜀人也时常想起他们的杜宇王,每每听到杜鹃的声音,便认为是望帝的灵魂显灵,催促他们播种春耕。“望帝春心托杜鹃”,千年以后,杜宇的故事出现在唐人李商隐的《锦瑟》中,口碑流传,家弦户诵。
   鳖灵被蜀人尊为崇帝,与杜宇一起被尊为望、崇二帝。后人还在今天的成都郫县立望崇祠以纪念这两位帝王。
尽管杜宇以无能治理洪水而失国,尽管鳖灵的窃国也无可厚非,然而,蜀人却表现出了对杜宇帝的无限怀念之情。每到春月时节,杜鹃昼夜悲鸣,子规啼血的时候,蜀人都会起而悲之“这是我望帝的魂啊”。
      杜甫在《杜鹃》一诗中写道:“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我见常再拜,重是古帝魂”,表现了对杜宇的无限怜爱和崇敬之情。胡曾《成都》一诗说“杜宇曾为蜀帝王,化禽飞去旧城荒”,写出了杜宇亡国,人去城空,都城荒凉的凄惨的景象。
  李商隐的诗歌遗产《锦瑟》,是众多古典文学读者的挚爱,它意象迷离,却言说出了中国历史上最暧昧的情感。诗中写道,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些光华温润的句子,足以使诗人和他的杰作一起变得不朽。
      鳖灵开创了开明王朝。开明一朝传九世而终,亡于战国时期公元前316年秦国大将司马错灭蜀国,巴蜀融入了华夏民族的大家庭之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4.2.2014 11:05:44 | 只看该作者
大功告成,刘备就开始论功行赏。由于张松和庞统都已不在人世,法正自然成了这次军事行动的第一功臣。于是,刘备封法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也就是说,法正这时候是首都的市委书记兼市长了,这可是党政的一把手啊,确实地位崇高,要知道,他此前在刘璋手下只是担任一个代理军议校尉。
尽管如此,但还是要说清楚,法正此时的地位和诸葛亮还是没法比的。诸葛亮的职务“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兵足食”。从诸葛亮这个职务来看,诸葛亮其时的权力相当大,他全面掌管处理刘备左将军府军政之事的重任,相当于刘备的总理(足兵足食)。
首都的一把手和国务院总理,谁的官大,自然一目了然。
虽然不能和诸葛亮比,但法正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也不是一般人可比的。得蜀之后全面用人,各种人才都有了进升得用的机会,“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及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壹、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
但诸葛亮显然意识到法正对他所形成的震慑和威胁了。他替刘备管日常行政事务;法正则担任最重要的地方官,负责地方各种事务。而对刘备的作用,则诸葛亮是股肱,法正是谋主,各有千秋。虽然两人具体管的事务都大大扩大,而从地位来言,诸葛亮是一如其旧,法正则大大提高。
大家各得其所,而刘备唯独冷落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那个要翻墙逃跑的许靖。大丈夫要打就打,要降就降,逃跑算什么本事?
所以,刘备看不起许靖。就让他一边凉快去吧。
这一点,刘备显然不如毛泽东。毛泽东主张的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
打不过还硬撑着,这不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吗?
法正又是怎么想的呢?
刘璋投降前,许靖在那里当的是蜀郡太守。刘璋投降后,刘备以许靖叛主不忠而瞧不起他,不予任用。反倒是法正抢走了许靖的官位,刘备封他为蜀郡太守。
这就很有意思了。
不知道法正此时做何感想?也许是觉得抢了人家的官位,有些不好意思;也许是觉得许靖还是能起到些作用,于是,他向刘备谏言,还是用许靖吧,毕竟这是个有话语权的时事评论家啊。
法正的话是这么说的:“天下有虚誉而无其实者,许靖是也。然今主公始创大业,天下之人不可户说,靖之浮称,播流四海,若其不礼,天下之人以是谓主公为贱贤也。宜加敬重,以眩远近,追昔燕王之待郭隗。”
这意思是:许靖是拥有“虚誉”的知名人士,薄待他,有损新政权的形象。若对他加以礼遇,既可获得礼贤下士的好名声,又可招揽人心,有利于新政权的巩固。
在这个问题上,诸葛亮和法正的意思保持一致,这在史书上的记载是不多见的,这就证明,刘备不用许靖确实不大合适。
诸葛亮谏道:“靖人望,不可失也,借其名以竦动宇内。”
许靖此人的名气很大,又与魏国名士陈纪、袁涣、华歆、王朗亲善。诸葛亮本人也“皆为之拜”。
于是,刘备采纳了诸葛亮和法正的意见。任用许靖为左将军长史(刘备在东汉名义下的正式职衔只是左将军,故左将军长史即是刘备名义上的秘书长)。
刘备为什么非要等到别人建议才任命许靖呢?难道仅仅是许靖逃跑觉得他对主子不忠吗?这恐怕说不通啊。
要论对主子不忠,法正可是有过之而不及啊,在劝降刘璋的信笺里,连法正自己都承认了“获不忠之谤”。既然重用了法正,为什么不能用许靖呢?
况且,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在政治和社会环境都不明朗的局面下,人家逃跑又有什么不行的呢?你刘备当初不也是在曹操手下担惊受怕,还得假装种菜才保住性命的嘛?最后还不是趁曹操疏忽之际,脚底抹油,溜之大吉了吗?
你可以跑,人家就不能跑吗?这显然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混帐逻辑。
或者说,刘备本人对许靖并不了解,许靖的大半辈子都是颠沛流离,在动荡不安中度过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4.2.2014 11:06:53 | 只看该作者
我们来说说许靖的东奔西跑的岁月----
当年,汉灵帝死后天下大乱,董卓专权。这时的许靖没有像荀彧等智士一样辞官而去明哲保身,而是依然在董卓手下做尚书郎,与董卓所任命的吏部尚书周毖一起主管人事工作,选拔官吏,任用贤才。
但是当时的天下,真正的贤才都是退隐江湖“连辟不就”的,许靖和周毖一起选了半天,也只有荀爽、韩融、陈纪等寥寥几个名士愿意出来做官,而更多的是朝中大臣要求外放,比如韩馥、刘岱、张咨、孔伷、张邈等人,纷纷要求做地方官员。
许靖也有机会到益州去做巴郡太守,但他嫌路远不愿意去,于是留在京城做了个御史中丞。没有认清时局趁早跑路,反倒留在了风暴的中心洛阳,这也差点给他惹来杀身之祸,并且为他日后仕途的蹉跎埋下了伏笔。
韩馥等人一出京就立刻加入了曹操和袁绍组织的反董卓同盟之中,挥师上洛讨伐董卓。这让董卓大为恼怒,对周毖说:这些人都是你让我选拔任用的,结果他们一上任就先来攻打我,你安的什么心!
当下就把周毖推出去斩了。许靖这才见势不妙拔腿就跑,逃到了豫州刺史孔伷处躲了起来。早知如此,当初去益州多好?况且许靖这辈子,注定是要去益州的。
从此,许靖开始了他仕途上的万里长征。孔伷死后,许靖南下扬州投奔了扬州刺史陈祎;陈祎死后又继续南下,去了吴郡都尉许贡和会稽太守王朗处。
许靖拖家带口跑道会稽,正碰上孙策席卷江东,赶跑了许贡和王朗,许靖又不得不跟随众人一起跑到交阯太守士燮处。这一路上是扶老携幼颠沛流离,好在许靖还能先人后己抚恤幼孤,从此也能看出许靖此人的品德还是配得上他名士的头衔的,所以士燮对他“厚加敬待”,礼遇非常。
到了交州,许靖总算是落脚了。算起来从洛阳到豫州(都在今河南),再到扬州(今江苏),会稽(今浙江),一路往东南而去;到了东南角的会稽突然又转头向西南的交州(今广西与越南北部)而来,许靖已经在中国版图的东南向画了半个大圈了,不过这在许靖一生的路程上才走了一半。
许靖在交州待了一段时间后,因为名声在外,此时已经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从各方面听到了他的好评,于是准备任用他,派钜鹿人张翔带圣命去延揽许靖。这次许靖说什么也不走了,所以回了曹操一封长信,信中对路途凶险叫苦不迭,表示自己暂时不愿回京;顺便还敲打了敲打曹操,告诉他你现在虽然大权在握,但是不要专横跋扈,要学周公、霍光,不要学王莽、董卓。不过据说这封长信被张翔直接扔到了水里,根本没递到曹操手上。
但是不久之后刘璋派人去交州延揽许靖,许靖却痛痛快快的往西北投了益州,可见道路闭塞是假,不想侍奉曹操是真。许靖本可以在许多年前就到益州赴任,但是他却选择了从洛阳到益州最远的一条道路,沿着中国版图的东、南、西三个边界走了个遍,饱尝了鞍马劳顿旅途辛酸,历程万里,终于在六十多岁的时候来到了益州,做的,还是当年封给他的巴郡太守。
在刘璋手下的许靖历任巴郡、广汉、蜀郡太守,都是平调,职位没有提升。他的吏治如何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是他在益州的突出作为,主要还是品评人士拔擢人才的工作。
这样的人习惯了奔波,所以因为他逃荒和逃跑就不用他,也确实荒谬了些。
那么,许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是不是就一无用处呢?当然不是。
我们就来说说许靖。而说许靖就不能不说许劭。
许靖,字文休,汝南平舆(今河南驻马店)人。许劭,字子将,许靖的从弟(堂弟)。两人年青时“俱知名,并有人伦臧否之称”。
论名气来说,许劭要比许靖更大一些。“人伦臧否”就是说他们善于品评人士,对人物的优劣往往一言中的。许劭年少成名,很早就名满天下,与稍早的东汉郭泰(字林宗,品人超级牛人)并称“许、郭”,当时天下人称善于拔擢人才者,首推此二人。
许劭评人评出了名,以致于当时的名人都怕被他抓住把柄。他在汝南做个功曹小吏,同事们就都赶紧“改操饰行”,装也要装出有品德的样子;与许劭同乡的袁绍从濮阳回乡,车马服饰相当排场,但是一走到汝南郡界就赶紧遣散随行的宾客,改乘单车回家,别人问其缘故,他说:“我这排场奢华的样子哪敢让许子将看见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4.2.2014 11:07:06 | 只看该作者
许靖和许劭都以品评人物出名,时间一长人们对他们品评人物的行为本身也产生了兴趣,于是两人索性在家乡汝南办起了一个固定的品评“论坛”,每月评价一位当世人物,号称“汝南月旦评”。
对于汝南月旦评的具体内容,史书上没有太多记述,但是汝南月旦评在当时品评人物界的地位,因为“月旦评”这个成语的广为流传而得以体现。
怎么说,许靖也是个当代的时事评论家啊,是很有话语权的。刘备为啥看不上他呢?这只有刘备知道,我们也只能猜测。
这里还得说说刘备的天敌,曹操。
谈到曹操,刘备又一句话可以代表他的立场:“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
就是说,刘备觉得,我每件事都和曹操反着干,就一定没啥问题,就一定能够到达胜利的彼岸。
而许靖和许劭在刘备眼里,似乎就触犯了他这个原则。
许氏兄弟之所以闻名天下,和曹操就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曹操当初刚出道的时候,有一个官衔是太尉的桥玄的人很赏识他,太尉是什么官呢?就是三军总司令,全国最高军事长官,桥玄非常看重曹操,说曹操这个人是个难得的人才。
桥玄找到曹操说,我们现在遇到的将是一个乱世,这个乱世非“命世之才”不可,我看你就是将来平定天下的人,我桥某已经老了,我把我的妻子和我的子孙就托付给你了。
那时候曹操才二十岁啊,那么桥玄为什么这样看重曹操呢?就是因为曹操虽然调皮捣蛋,不守规矩,胡作非为,但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纨绔子弟。第一,他才艺过人,文章写得好,文笔非常之好,自己就是文学家;第二,武功好,据说曹操有一次行刺张让的时候被人发现,他是用手武着戟,一边武戟一边往后退,全身而退。
武艺好,而且好读书。这点非常重要,好读书,尤好兵书,跟据史书上的记载,曹操终其一生都是爱读书的,即便是行军打仗的时候也手不释卷。那么这样一个文武全才,又很狡猾,那就是乱世当中平定天下的人。
桥玄不但自己赏识他,还介绍他去拜见许劭。
东汉末年有一个风气,就是要进行人物鉴赏,或者叫人物品评,一个人要成为一个人物,要出人头地,要进入上流社会,必须有著名的人物鉴赏家给他写一个鉴定,这样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
那意思就仿佛拉虎皮做大衣,就像现在有人出书,总要找个名人作序,或者在封面上找几个人“联合推荐”一下。
桥玄就跟曹操说,你曹操要进入上流社会,出人头地,你一定要得到许劭的评语。那么曹操就决定去找许劭,许劭拒绝发表意见,是死活都不肯讲。估计曹操是使用了一点不正当的手段,逼着许劭发表意见,许劭逼得没有办法说了一句有名的话,他说你这个人啊,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听到之后,大笑。有了这个鉴赏语,他一下子就牛起来了。
这事很多人都知道,当然也包括刘备。在刘备眼里,或许许劭就是曹操的帮凶啊。由许劭再迁怒到许靖,当然就不肯用他了。
或许刘备是在株连九族,所以殃及到了许靖。他恐怕不知道,许靖许劭的关系并不好,甚至到后来还互不买账。
许靖和许劭虽然是堂兄弟,又一起创办了汝南月旦评,但是两人私交却不好。许劭先有机会当官,但他并没因为许靖是大哥而提携关照,逼得许靖只能靠喂马谋生。许劭对许靖的评价不高,许靖对许劭估计也没什么好印象。
后来曹魏的名士蒋济在著作《万机论》里大大的为许靖鸣了一番不平,说许劭“褒贬不平”,有失公允。“许文休者,大较廊庙器也,而子将贬之。若实不贵之,是不明也;诚令知之,盖善人也。”许靖大约也算得上治国之才了,而许劭却贬损他。如果是许劭看走了眼,那说明许劭的品评并不高明;假如许劭了解许靖的话,就会知道许靖也是个很不错的人物了。
许靖和许劭性格不合,为人也大不相同,因此两人的景遇和结局也是天壤之别。
因为许靖和许劭的关系,再延伸到许劭与曹操的渊源,或许这才是刘备不肯重用许靖的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4.2.2014 11:07:22 | 只看该作者
有一篇文章,题目就是“花瓶许靖”,花瓶这个比喻真的是非常形象,既然是花瓶,为什么不摆起来呢?所谓:“太平崇仁义,乱世尚权谋”,斗争策略的灵活性,不是一般迂腐书生所能理解的。
所以,法正才这么劝刘备。
但法正显然更注意与老板沟通的方式,他不会像庞统那样缺心眼,在老板的兴头上泼冷水。
尽管知道许靖还是有很大的利用价值,但法正还是给老板很婉转的建议:“天下有虚誉而无其实者,许靖是也。然今主公始创大业,天下之人不可户说,靖之浮称,播流四海,若其不礼,天下之人以是谓主公为贱贤也。宜加敬重,以眩远近,追昔燕王之待郭隗。”
----老板啊,许靖是不怎么样,但为了您的宏图大业,为了收买人心,您还是用他吧!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庞统没死,把法正要说的话换成庞统,他或许会这样对刘备说:你丫就公报私仇吧,人家许靖哪点儿不行啊?你这么对待人家。他逃跑就是不忠吗?其实你就是嫉恨他弟弟给曹操的书作序,可是这跟许靖有啥关系啊?
倘真如此,刘备的面子就真被庞统扒的一丝不挂了,甚至连个遮羞布也没了。
从只言片语的细节,我们可以看出法正的高明。既保全了老板的面子,也达到了进谏的目的。
此后,刘备果然厚待许靖。
据《资治通鉴》和《三国志》记载,刘备称汉中王时,由120人联名上奏汉献帝。这120人的领衔者,并非诸葛亮、关羽、张飞,而是马超。这是因为马超是汉献帝朝廷正式封侯拜将的一员(都亭侯,偏将军。刘备封的是平西将军)。
排名第二的就是“左将军长史”许靖。
建安24年(公元219年)7月,刘备正式为汉中王,封许靖为太傅、司空,主法律民事。在辅政期间,他积极实行法制,抑豪强,任贤士,广屯粮,利耕战,使一向民贫国虚的川蜀大地呈现出勃勃生机。
  在蜀国立国的几十年中,许靖是朝中最年迈的老臣之一。他为政清廉,惜才如金,因而博得朝中上下的一致好评和尊敬。
章武二年(公元222年),享年74岁的许靖终老任上。他死后,蜀国大臣杨戏在《汉季辅臣赞》中评价他:“司徒清风,是咨是臧,织爱人伦,孔者铿锵。”
这一切都源于法正的一句话,不经意中,法正就改变了许靖后半辈子的命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4.2.2014 11:08: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有容乃大 于 24.2.2014 12:13 编辑

不仅帮着刘备打江山,看到主子身边没了女人,法正又当起了媒婆,张罗着给刘备再找个老婆。你说,这样的马仔,刘备能不喜欢吗?
刘备的老婆见于史书者4人:甘夫人(昭烈皇后)、糜夫人、孙夫人、吴夫人(穆皇后)。可能刘备还有别的老婆,就如《三国志》中记载“先主甘皇后,沛人也。先主临豫州,住小沛,纳以为妄。先主数丧嫡室,常摄内事。”但因为历史原因不知其姓氏。
刘备对女人,是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取糜氏是为了得到糜竺家族的支持;取孙氏,是跟孙权结好缘故;取吴氏,是为了取得当地豪族的支持,或者,还因为吴有大贵之相。因此,很难断定刘备有真正的爱情。
最先娶的是甘夫人。
她是刘备居住在小沛的时候所娶的,后来就跟着刘备一块到了荆州。她在荆州时期给刘备生了一个儿子,就是阿斗。当曹兵追到长坂坡时,刘备万般无奈,抛弃了甘夫人和阿斗。亏得赵云赶来,方免于难。刘备进入四川的时候,书中就不再提起这个甘夫人了,估计她是死在荆州。
第二个妻子是糜夫人。
她是糜竺的妹妹。吕布袭取下邳后,甘夫人被俘虏,刘备转移至别处。糜竺把她介绍给刘备,刘备就娶她为妻。
糜竺祖辈经商,家业丰富,初从陶谦任别驾从事。陶谦死后,糜竺迎接刘备为徐州牧。建安元年,吕布攻打刘备并掳获刘备家小,糜竺把妹妹嫁给刘备并送送二千下人和金银货帛以支助军队,使刘备得以东山再起。
在历史上,糜夫人当时叫夫人。在这以前的甘夫人,尽管结婚在糜夫人之前,但是她的身份在《三国志》里边是妾。甘夫人是妾,糜夫人是妻。甘夫人结婚在前,糜夫人结婚在后,这在历史上写得很清楚。妻、妾的名分古人很注意,也许刘备是为了感激糜家对他的帮助,就给了糜夫人更高的地位。
第三位是孙夫人。
她是孙权的妹妹,曾与刘备结成政治婚姻。
这个故事就是大家熟悉的“赔了夫人又折兵。”赤壁之战后,周瑜想取回荆州,周瑜献计“假招亲扣人质”。诸葛亮识破,安排赵云陪伴前往,先拜会周瑜的岳父乔玄,乔玄说动吴国太在甘露寺见面,吴国太真的将闺女嫁给刘备。孙权与周瑜被人嘲笑“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孙夫人和刘备成亲后的关系怎么样呢?或许有过一段蜜月期,但并不长久。
根据分析可知:他们两人成亲时,刘备的年纪已经是49岁,而孙夫人的年纪不会超过27岁。既是说二人相差20岁,这是一个明显的老夫少妻的组合。
由于这场婚姻充满政治色彩,时时刻刻都可能随着政治气候的量变而发生质变。加上孙夫人的性格,使得刘备很不放心。况且,孙夫人才捷刚猛,有哥哥之风,侍婢百余人,都是拿着刀侍立,刘备每次进屋,都担惊受怕。后来就让赵云负责管理他的后院。
征战沙场的大将居然被刘备派来提防一个女人,可以想象的出刘备对孙夫人的戒心有多重。诸葛亮也说过一段话,证明刘备对孙夫人是个妻管严:“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於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
就是说,刘备最怕的敌人有三个:曹操,孙权,和孙夫人。
你想想,两口子这种关系,还能过的下去吗?刘备睡觉都睡不踏实,万一孙夫人拔刀把他砍了,这找谁说理去?
蜜月期似乎很快就宣告结束了。在刘备还没有进军益州之时,这两口子的关系已经产生裂痕,已经开始分居了。
看着主子这样寝食难安,法正开始帮刘备拉皮条了。“此不明叙所以还吴之故。则法正已进刘瑁妻吴氏于宫中,舟船之迎,实夫人见几之哲。是岁建安二十年乙未,正权袭取长沙分界联合之日。可想见,蜀主与夫人同牢已七年矣。”
既然刘备和孙夫人已经过不下去了,干脆,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法正就把吴夫人用舟船接到宫里,先把生米煮成熟饭再说。
刘备嘴上不说,心里当然美得不得了。吴夫人虽然是个寡妇,但风韵犹存,在当地也是个大美女啊。当年刘焉就想把她霸占了,但人家毕竟是自己朋友的女儿,所以就赏给刘瑁当老婆了。
这事孙夫人能不知道么?在孙吴我可是第一小姐,眼里可是不揉沙子,干脆,老娘不伺候了,回娘家去!以孙夫人才捷刚猛的性格和与刘备之间的隔阂,最后不顾兄长的长久之计,她独自回家了。
政治家的婚姻总是和政治挂钩的,就不要奢谈什么爱情了。这时候,刘备身边已经没有老婆了。这终归不是一件光彩的事,那就再娶一个吧。但既然娶老婆,就得利益最大化,除了能耳鬓厮磨,还得有其他的收获。
法正就劝解刘备:吴夫人怎么样?不错吧?您就把他娶了算了。
    这吴夫人就成了刘备最后一个夫人,名吴苋,吴懿的妹妹,陈留人,穆皇后是她的谥号。
    因为吴苋一家与刘焉家有关系是朋友,所以吴苋成年后就嫁给刘焉的儿子刘瑁。吴苋是陈留(今河南开封)人,少年时失去双亲,她父亲一向与益州牧刘焉有旧交,因此举家随刘焉进入蜀地。刘焉本想纳她为妾,碍着面子和辈分未遂,就让自己的儿子刘瑁娶了。刘瑁死后,吴苋就一直守寡。
    为什么这爷俩都想娶这个吴姑娘呢?有人说是因为看相的人说她有旺夫相,娶了她保准能飞黄腾达。事实证明,这纯粹是扯淡。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刘瑁不仅是个算命鬼,而且,他活着时候,在竞争父亲刘焉的王位时,也没能成功,最后竟然得了疯病,死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民间有很多传说。
     刘焉死于194年。他一共有四个儿子,但前两个都死了。按理说,本当由老三刘瑁接任益州牧,但以赵韪为首的益州大族觉得刘瑁太精明,不易掌控,不如扶刘璋上马,对他们有利,于是找了个借口,联合起来将刘璋扶上了益州牧的位子。
    刘瑁当然不服。因为他从小就跟着刘焉在益州打拼,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有疲劳,但现在 只剩下了牢骚。
    自从兄长刘范和刘诞死后,刘瑁一直以为自己就是理所当然的嗣子,雄心勃勃的准备在益州做出一番事业,就算不能象高祖皇帝那样兵出汉中平定天下,至少也能和公孙述一样割据益州做个诸侯王,延续他汉家天下的一丝血脉,为了这个目标他准备了好几年,修身养德,在益州士人之中颇有声名,没想到刘焉一死,平时那些相交极好地家族却都转了方向,把无能地刘璋扶上了台,根本没他什么事。
    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画虎画皮难画骨啊。
    这对刘瑁打击极大,他一直转不过弯来,托病不出以示抗议,不料这正中刘璋等人下怀,就好吃好喝的供着,让他悠闲了十几年。
    建安十三年,刘璋让张肃兄弟到荆州晋见丞相曹操,曹操承制封刘璋为振威将军,封刘瑁为平寇将军。刘瑁突然之间意识到自己这十几年地沉默抗议根本一点用都没有,就派人去荆州见曹操,请求到许县任职,借此离开益州。
    但还没等到曹操回复消息,刘瑁就得了疯病死了!疯病?什么是疯病?是被狗咬了?狂犬病?还是因为争权夺利,被刘璋逼疯了?不知道,我们只能瞎猜,反正刘瑁是死了。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称汉中王,立吴苋为汉中王后。章武元年(221年)夏五月,刘备称帝,立吴苋为皇后。
    但这种事情好说不好听啊。这个刘瑁是刘璋的兄长,从名分上讲,和刘备是同宗。在那个时代,娶同宗之人的遗孀,是严重违反礼教之事,说白了,就是乱伦的行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4.2.2014 11:10:36 | 只看该作者
这事传出去不让人笑话啊?
但吴夫人长的确实漂亮,虽然是个寡妇,但有另一种风韵。
那时的吴夫人绝对是一个冰美人。因为早早死了丈夫,她在路面上行走时不像一个行人,而更像一个梦游者,一个失魂的走尸。不过女人的落魄不仅没有妨碍女人的美丽,反而让她们炫目起来了。对于漂亮的女人来说,落魄会赋予她们额外的魅力,在体貌的姣好之外,附带上一种气息的美--那种让人怦然心动的、招人怜爱的异质。
刘备一见到吴夫人两只手就凉了,心口也凉了。吴夫人一身寒气,凛凛的,像一块冰。
显然,这不是一块拒绝融化的冰。
这里再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现象:三国的皇帝都钟情于寡妇!尤其是魏蜀吴三国的三个开国皇帝:曹丕、刘备、孙权都曾以寡妇为配偶。
除了刘备,我们重点说说曹丕和孙权。
在曹操打败袁绍后,曹丕入袁绍府,看上了袁绍的二儿媳妇甄氏,就以其为妻。甄氏颇受曹丕宠爱,生了儿子曹叡。不过,曹丕当了皇帝后,甄氏就被冷落了,说了些不该说的话,赐死。后来,他儿子当了皇帝后,才给了她皇后的名号的。
  曹丕娶甄妃,谅是因为她长的“姿貌绝伦”。不过,曹丕以甄妃为妻时,她的丈夫袁熙还没死,当然也不会有离婚这样的事,所以,严格说,曹丕是抢别人美妻为己妻。不久后,甄氏才成真正的寡妇。
  孙权的徐夫人,先嫁陆尚,陆尚死后,孙权纳为妃。孙权认为她妒忌,十多年不愿答理她。孙权当皇帝后,群臣建议立她为后,可见她在孙权的几位夫人中地位是较重要的,但孙权不同意。孙权的第一个太子孙登就是这位徐夫人抚养大的,孙登也以徐夫人为母。

  由此可见,三国时皇帝们认为寡妇再嫁是很正常的,这相当符合人性。在五代时期还有个皇帝周太祖郭威,先后娶过四个妻子,竟然全都是寡妇。可见古代中国有关妇女婚姻的观念,有其宽松的一面。真正把寡妇再嫁看得很坏很重是在明朝及其后。
刘备虽然垂涎于吴夫人的美色,但总有一种负疚感。
这时候,法正又站了出来,一番引经据典之后,刘备眉开眼笑,顾虑都打消了。
法正说:“论其亲疏,何与晋文之于子圉乎?”----要是从血缘上论关系的远近亲疏,谁还能比得过晋文公重耳和晋怀公子圉呢?
这个典故是什么意思呢?
重耳和子圉是亲叔侄,子圉是晋国国君的儿子,曾在秦国做人质,为夺取晋国王位,丢弃了在秦国的妻子,逃跑归国,是为晋怀公。
后来秦国把在外一直流亡的晋国公子重耳接来,并把子圉留在秦国的妻子嫁给了重耳,这就是后来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重耳娶侄子的妻子,其实就是亮明了一种政治态度,就是告诉晋国国内的贵族士大夫,我重耳就要回来夺取国君之位了,你们看该怎么办吧。
法正这番话,真实的含义恐怕是要说,做大事业,不能瞻前顾后,婆婆妈妈。
刘备忍受着这段不伦之恋的骂名,并不仅仅是因为贪图人家小寡妇的美色,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个寡妇不但是原益州集团核心人物的妻子,更是吴壹、吴班兄弟的姐妹。
事实上,吴氏兄弟,都是早年跟随刘焉入蜀的旧部,地位尊崇,手握重兵,迎娶这样家族的一个女子,既能笼络蜀中人心,又能使吴氏兄弟尽心为刘备所用,对稳定自己的新生政权,真是一箭数雕的大好事。
在这次刘备娶妻的事件当中,法正不仅逼走了孙夫人,让老板重新找了个美丽的太太,并用他那三寸不烂之舌帮着打了个圆场,还通过这个婚姻使刘备的政权得到了进一步稳固。
这个皮条客当得可真是不遗余力又师出有名啊。
想想看,如果这些事交给羽扇纶巾两袖清风一身正气的诸葛亮,他干的出来吗?恐怕很难想象那是一种怎样的场面。
但是,这就是生活啊,一方面需要弘扬主旋律,一方面还得来点低级趣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4.2.2014 11:10:48 | 只看该作者
吴皇后在位时还是渐渐形成了第一夫人多样化的职能和先例,包括为丈夫出谋划策、引导社会习俗、尽到后宫女主人之责任等等。
吴皇后还一直是丈夫的重要参谋,她曾向刘备提出建议:“不要忘了妇女。你们应当比前人更善待、更关心妇女!不要让丈夫们拥有无限的权力。”
这个建议得到了很多妇女的响应,即使刘备去世后,吴皇后还是收到了许许多多的慰问信,信太多,以致于吴皇后被授予特权,复信无须支付邮资。
在吴皇后的大力倡导下,当时的蜀国出现了崇尚女性的风气,特别崇尚女性的青春美貌、母性和相夫教子职责。吴皇后几乎完美的扮演了第一夫人的角色,让人们忘记了以前的那个孙权的小妹。
吴皇后不仅把刘备的后院打理的井井有条,而且投入到公共事务,甚至成为令人注目的公众人物。她发挥出更为正式的公共作用。她们有自己的办公室、工作人员,经常有出访、演讲、募款等活动。
  在很多人看来,吴皇后拥有超人的智慧,思路清晰,讲话风趣幽默又直言不讳,出现在众人面前的她总是显得果敢、自信、理性,总是充满坚毅而又不失温柔。她是一个将智慧、家庭和时尚结合得堪称完美的女人。
吴皇后平易近人,但并不奢华,她穿着的衣服和平民百姓并没多大的区别,但却能为商家引来蜂拥而至的女顾客,她穿着的款式很快就会在商店中脱销了。
吴皇后的着装原则看上去似乎并不复杂,单色调,如紫色、白色、黑色、红色,衬托着最令人憧憬的古铜肤色,显示她修长的身材。
吴皇后的风格和刘备一样平易近人。
但扯淡终归是扯淡。事实证明,吴皇后的好日子也没过多久,她非但没有旺夫相,反倒连着克死了两个老公。刘备的皇帝没当两年,就因为伐吴失败,死在了白帝城。

  刘备一入成都,大赏军功。诸葛亮,法正,关羽,张飞各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万匹。
从这个奖赏不难看出,此时的法正已经跻身刘备集团的核心领导层。换句话说,法正已经是政治局常委之一了。
这种奖赏还不算完。刘备还准备把成都城内的房屋和城外近郊的土地桑田分赐给诸将。但这种做法遭到了赵云的反对:“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令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今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霍去病立志‘匈奴未灭,无用家为’,现在国贼不仅仅是匈奴,我们绝不能急于享受一时之利。等到全天下都安定下来,诸位再返桑园,回家吃种属于自己的土地,那时候方合时宜。尔今益州的百姓,刚刚远离战乱,应将房屋田地分发给百姓,让他们先安定下来,恢复农业生产。只有百姓安居乐业了,我们才能征用他们的家人来服兵役打仗。
赵云的建议被刘备采纳了,这显然也是很有战略眼光的。毕竟,这里是刚刚被评定,不能只贪图享乐眼前的富贵,还要替黎民百姓考虑。还要更长远的从民心,民生,培养军需财粮等各个方面的需要从长计议。
得到封赏的同时,在刘备手下,以法正为首所形成的“扶风集团”也初具规模。
当然,所谓扶风集团并不单指扶风郡人士,也包括当时关中三辅逃亡到益州的那些人,其实叫关陇集团更为妥切。只是在这个集团占主导地位的几乎全是扶风人,故此名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4.2.2014 11:11:00 | 只看该作者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扶风集团在刘璋时期还处于明显的劣势,当时益州上层,除刘璋长史射坚是扶风人外,其他要职不是益州本土,就是被荆州、中原士人占据。那是因为自从刘璋和张鲁闹翻后,五斗米道占据汉中,隔绝蜀道。使得关中和成都的交通断绝,关中流民亡士都被张鲁包揽了。反之中原和荆扬的士人却不停的涌入巴蜀。此消彼长,扶风集团不处于劣势才怪。
建安十九年,刘备占领益州,刘璋一族被安置到公安,扶风集团的地位也随着刘璋的倒台而飑升,主要成员如下:
法正:其因为辅助刘备取蜀的功勋,被刘备任命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为刘备所雅信。在刘备军地位和诸葛亮、关羽、张飞并列。
孟达:为法正好友,其人进见闲雅,才辩过人。先留屯江陵。蜀平后,为宜都太守,统兵四千,另赐部曲四千家。
射坚:少有美名,辟公府为黄门侍郎。避乱入蜀后为刘璋长史,刘备任命其为广汉太守。
射援:射坚之弟,少有名行,太尉皇甫嵩之婿,时为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军议中郎将职掌如军师中郎将,既参谋军事,又有兵权)
上官胜:天水上邽人,为当地望族。在蜀先期情况不明,可刘备称帝后,其官至三公之首的太尉。其族人上官显、上官雝均在蜀汉为官。上官雝官至行中典军讨虏将军。
以上五人除上官胜不明外,其余四人都是兴平末、建安初为避关中饥乱入蜀的,是当时在蜀三辅人士的首领,除他们外在刘备攻打益州时候又有一个重量级扶风人加入了刘备阵营,那就是被时人称为“信布之勇”的马超。
另外,任何一个地域集团往往也会出现几个非该地域的人士,扶风集团也不例外,分别有一个益州人和一个荆州人加入。
益州人是广汉彭羕,此君因为嘴巴太毒、脾气太大,结果大家一起向刘璋诋毁其,最后惨被髡钳羕为徒隶。
大概法正也是因为被人诋毁而不任用,故此两人颇有共同语言,后来刘备攻打益州,在庞统和法正的大力推荐下,令其宣传军事,指授诸将,因其奉使称意,刘备对它识遇日加。成都既定,刘备提拔彭羕担任相当于州牧副手的治中从事。
荆州人是南阳李严,他自曹操南征时候入蜀,为刘璋所重用,却拿着绵竹城当礼包投降刘备。定成都后。被刘备任命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后来刘备托孤时,甚至把他当做诸葛亮的副手。
从《三国志》看出,彭羕与法正、马超两个关系不错,李严与孟达又是默契。所以把他们算做扶风派系的也不以为过。
上叙众人的待遇体现了扶风人士在刘备管下的益州有着很高的政治地位,可是在军事上扶风人士亦有一席之地。
从刘备平定益州后,赐诸葛亮、法正、张飞、关羽金各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
由此可以看出,法正一系的部曲不在诸葛亮、关张之下。而法正、马超部属的组成是以关中人为主。南阳、三辅人流入益州数万家,被收以为兵,号称东州兵,也就是说东州兵中一半是关中人,法正为三辅之一的扶风人,以其来通令东州兵中的关中人最为适合了。
《华阳国志》云:“刘备入蜀,荆楚人贵。”
其实扶风集团在一定程度上比荆楚人士更出风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6.6.2024 21:25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