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食味
德国频道
查看: 15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枭雄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13.3.2005 23:57:06 | 只看该作者
论枭雄 <br>   <br>    中国传统文化经历千年的磨洗沉淀,自有其鬼神不测的智慧和弘毅深沉的人世苍凉之美。我静夜读史,灵机涌动,加之和友人品茗清谈,颇多启发,对自古所论&quot;枭雄&quot;一词,有了些许领悟,撰成此文,期待友人与我共同探讨交流。<br><br>  提及&quot;枭雄&quot;一词,立即给人一种精警防备之感。虽然枭雄一词究竟何意不能准确道来,但长期在汉语语境中生活的人们,都能对枭雄做出历史人物的举例,或者近似正确的解释。可见&quot;枭雄&quot;二字,和中国人有着不解之缘。按汉代许慎撰《说文解字》曰: &quot;枭,不孝鸟也。故日至捕枭磔之,字从鸟头,在木上。&quot;此鸟何谓不孝?据说长大之后将会食母。所以民间通常流行的说法是:枭是一种食母恶鸟。既谈&quot;枭雄&quot;,不可不谈&quot;英雄&quot;。单一个&quot;枭&quot;字,历史不会记他一笔,只有&quot;枭&quot;和&quot;雄&quot;兼备,方可在沧海横流之中显其英雄本色。《太平御览》曰:&quot;草之将精者为英,兽之将群者为雄&quot;。引申到人类社会,以学识智慧策谋见长的,称之为&quot;英&quot;,以勇力胆识武略见长的,称之为&quot;雄&quot;。英者以其思想为武器,雄者以其胆力为根基。英者,不仅仅指其有思想,还应有正确判断形势的慧力,雄者,不仅仅是勇力,还应有行权立断的魄力。能合称英雄者,古今皆稀。<br><br>  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时,两人貌合神离,曹操奔放洒脱,慷慨豪放,一副英雄本色。刘备则唯唯诺诺,懵懵懂懂,掩饰自己的大志。孰料曹操用龙来比喻英雄:“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在曹操的心目中,英雄在必要时&quot;隐介藏行&quot;、&quot;潜伏于波涛之内&quot;,也是行事的方法和手段,所以刘备此时的懵懵懂懂、唯唯诺诺,也是英雄才干得出来。但有一条:&quot;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quot;这是英雄共有的特点。<br><br>  刘备,本是东汉末年一个编织草鞋为生有政治野心的匠人,他结识关张亡命之流,建立一个小政治集团,打起皇叔的招牌,树起仁义的品牌,延揽人心。政治小集团的命运本来是力量不足,老老实实做别人的部属。但刘备本人的才能,却并非笼中之鸟、池中之鱼,这就注定了他要一次一次地投靠人,做人的部属,又一次一次地跑出去自己闯荡,直到有一天自己在政治格局中成为一极力量。从他的历史行迹可以看到,刘备寄人篱下,曾投公孙瓒,依袁绍,附曹操,归刘表,仓惶鼠顾,终于借力打力,因势利导,促成孙刘联合,在赤壁一役打败曹操,从而三分天下。鸟在木之上曰枭,枭乃食母恶鸟,忘恩负义之辈。他在未有着落之时,暂时栖身于木,但其凌云干霄之志,却须臾不懈怠。一旦力量修整完毕,立即搏击云天,日复一日,终成猛悍的恶鸟。但仅有枭的行事手段,没有&quot;将群&quot;的本事,则于事无补,&quot;枭&quot;不可须臾离开&quot;雄&quot;字。刘备和吕布头上都顶着枭字,为何一成一败,一个誉为仁义之君,一个骂作三姓家奴呢?关键在这个&quot;雄&quot;字上的功夫如何了。刘备从依附力量那里得到不少好处,但没有忘恩负义之举;在袁绍那里,刘备只是暂时的依靠,见势不好就逃了;对曹操,也是暂时依靠,而且当曹操以&quot;英雄&quot;二字试探以后,刘备&quot;见微知著&quot;,借机奔逃而去;对陶谦,刘备是有恩有义的,陶谦有危难,刘备来救,陶谦要死了,徐州士民无所归依,才把徐州委托给刘备,不是刘备自己抢的。吕布则不然,他先投丁原,董卓的说客一番说词,不仅立即投降,还把拜为义父的丁原首级献上;投董卓不久,因为一女子之故,立即翻脸,从后面杀掉了董卓;无处栖身,来投刘备,却抢了徐州。如此这般的枭,固然把“枭”字做绝了,却也把自己逼上绝路,谁敢收留这样会害死自己的&quot;枭&quot;?刘备有英雄本色,他虽择木而栖,栖身时却不损&quot;木&quot;之分毫,所以东投西靠,诸侯无不以礼相待。各集团都很看重刘备的才能,想好好地任用他,又担心刘备志向太大,养不住,给自己造成威胁。所以当他们和刘备交好时,会说刘将军是天下雄才,失欢时又会骂大耳儿是枭雄。这个雄字的功夫,就在对栖身之木的态度和做法上了。真正的枭雄,不损栖身之木,暂时栖身是为了日后的升腾,如吕布之流的“枭首”,&quot;吃谁的饭砸谁的锅,住谁的房捣谁的窝。&quot;说文一点就是忘恩负义或者恩将仇报,甚至将这样的行为视作事业飞腾的&quot;不二法门&quot;,岂不误人自误?<br><br>  &quot;兽之将群者为雄&quot;,这句话说的精当极了。刘备一生,从编织草鞋到三分天下,无不在&quot;将群&quot;上下功夫。他将&quot;仁义&quot;二字立为安身立命之本,当阳之败,愿与百姓同生共死,从此奠定了他的深厚的民意拥戴。刘备从小就善于结交朋友,长大以后领兵,又十分注意善待部曲。不管关张赵云这些旧交,还是孔明庞统这些新来的朋友,刘备都是以诚相待,一块儿吃,一块睡,人人见了都感激他,肯为他卖死力。就连仇人派来的刺客,也能被他很快感化。他深知祸从口出,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养成了喜怒不形于色、寡言语的本事;他深谙“英雄聚会,各怀一心”的道理,所以韬光养晦,从不示人大志;他虽不损栖身之木,但时时都在培植自己的力量,一旦羽翼成,则必振翅高飞。刘备为人最高明的地方,是认清了实力和&quot;将群&quot;两大法宝。在实力不足受到别人威胁时,他知道暂时去投靠一个大集团,而有时为了保存实力,他又必须脱离这个大集团,这时他的特点就是“枭”。而对待民心民意,他纯是用&quot;雄&quot;,部下劝他攻刘琮的城,他不肯,却去刘表的墓前大哭,这一哭把荆州的民心都带走了,最后孙权竟不得不把已到手的荆州让给他。攻益州时,庞统劝他急攻,他认为民心未得,先要厚树恩义,时机到了才肯用兵。&quot;将群&quot;之道的娴熟运用,使他聚集了关张赵马黄五虎大将,卧龙凤雏为其呕心沥血辅佐谋划,刘备的&quot;枭雄&quot;之道,可谓深矣!<br><br>  英雄,是天下所有枭雄、奸雄之统称,因&quot;枭&quot;道、&quot;奸&quot;道皆有英雄之本色,所以成就枭雄、奸雄的事业,故&quot;枭雄&quot;之道不可小觑。奸雄者,占天时,他是既得利益者,沧海横流之际无非变换大王旗罢了。枭雄者,占人和,点点滴滴之利益皆出己力,所以栖身择木,逐渐飞腾。<br><br>  古今之道,一也!  <br> <br>摘自五味斋 <br> <b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10.11.2024 06:36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