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9.6.2014 19:46:01
|
只看该作者
向无崇拜西人之劣根 轻侮视之如市侩
李鸿章,一介江淮儒生,24岁考中进士,25岁入曾国藩幕府。在剿灭太平天国的战争中,他放下笔杆子,拿起枪杆子,仿照曾国藩创立的湘军,照猫画虎地创立了淮军,上海一役,在大雨中向太平军阵地发起攻击,这些脚穿草鞋、头裹破布、满嘴安徽土话、被人瞧不起的“大裤脚蛮子兵”,居然以3000敌10万而胜,太平军死者万众,浦东一带尸堆如山,一举扭转了帝国大军在东南战场上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李鸿章也一战成名。39岁时就被任命为江苏巡抚,随后封肃毅侯、一等伯爵,戴双眼花翎。47岁时,他接替了自己的老师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后兼任北洋大臣。1894年,为了体现皇恩浩荡,朝廷又赐他三眼花翎,这是汉族官员前所未有的崇高荣誉,这一年,71岁高龄的李鸿章几乎到达了他一生事业的顶峰。
看看年过七旬的李鸿章,体态清瘦,超过一米八的身板,常常只穿一袭单衣,“非严寒冰雪,不御长衣”,别有一番风骨,代表大清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丝毫不见“东亚病夫”的迹象。梁启超说:“李鸿章接人常带傲慢轻侮之色,俯视一切,揶揄弄之。……与外国人交涉,尤轻侮之,其意殆视之如一市侩……崇拜西人之劣根性,鸿章所无也。”
美国驻华外交官何天爵后来在《中国人本色》一书中这样描述李鸿章:“他的仪态举止和思维方式更像一名战士,而不是政治家。他的身材要比一般的中国人高大,声音粗哑而充满饱满的精神,给人感觉非常平民化,易于接近。”曾经以《泰晤士报》记者的身份访问过李鸿章的英国人布兰德在《李鸿章传》里则记载了74岁的李鸿章在一个英国人眼里的形象:“就外表特征而言,很难想象这一代或上一代的任何人能够亲近李鸿章,并不是因为他给了你功勋卓著或大权在握的印象,而是因为他的风采中散发出一种高贵的人品,如同半神半人的自我满足和超然物外,而又老于世故,向劳苦大众屈尊降贵。”对身高格外敏感的日本人,在他们出版的明信片上,把李鸿章列为世界五大伟人中的第三位。
从李鸿章最早的这张全身照上,我们可以看到李鸿章刚刚主掌直隶和北洋大权时的精明干练和踌躇满志。据说拍摄这张照片时,李鸿章先后换了几次装,表明他对摄影这门“高科技”的认可和重视,这在把摄影视为“摄魂”之术的帝国官员中,实不多见。这张照片20多年后刊登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杂志《卡斯莫莱廷》上,发表的这一年,刚好是1894年。
正如梁启超所说:“自李鸿章之名出现于世界以来,五洲万国人士,几于见有李鸿章,不见有中国。一言以蔽之,则以李鸿章为中国独一无二之代表人也。”
李鸿章曾经在私下里抱怨:“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败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但李鸿章与其他官员毕竟不同,他是一个想办事的官。李鸿章深信:“人生如朝露,倘及时得手,做成一两件济世安民顶天立地事业,不更愈于空言耶?”他清醒地觉察到此际的大清正处于“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他在评论一次战役时说,“洋兵数千枪炮并发,所当辄靡。其落地开花炸弹真神技也!”在与太平军作战中,通过与洋人的合作,他对西洋的坚船利炮深深地沉迷,那支写惯了奏折、曾经凭借区区六百字的《参翁同书片》就要了翁同龢的长兄翁同书的命的著名刀笔,居然也写起了科学论文——他所写的《蒸汽动力运转奏折》,可视为中国最早的科普文章,文中的许多词汇,都是当时的新词,在古文中未见,让人重见徐光启当年经营西洋实用之学的风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