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994|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领导人首度环球行 李鸿章受热捧无实质成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9.6.2014 19:45:4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他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荣列“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之一。1896年李鸿章“历聘欧美”,是晚清历史上罕见的外交出访活动。

从李鸿章这张全身照上,我们可以看到李鸿章刚刚主掌直隶和北洋大权时的精明干练和踌躇满志。据说拍摄这张照片时,李鸿章先后换了几次装,表明他对摄影这门“高科技”的认可和重视,这在把摄影视为“摄魂”之术的帝国官员中,实不多见。
2#
 楼主| 发表于 29.6.2014 19:46:01 | 只看该作者
向无崇拜西人之劣根 轻侮视之如市侩

李鸿章,一介江淮儒生,24岁考中进士,25岁入曾国藩幕府。在剿灭太平天国的战争中,他放下笔杆子,拿起枪杆子,仿照曾国藩创立的湘军,照猫画虎地创立了淮军,上海一役,在大雨中向太平军阵地发起攻击,这些脚穿草鞋、头裹破布、满嘴安徽土话、被人瞧不起的“大裤脚蛮子兵”,居然以3000敌10万而胜,太平军死者万众,浦东一带尸堆如山,一举扭转了帝国大军在东南战场上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李鸿章也一战成名。39岁时就被任命为江苏巡抚,随后封肃毅侯、一等伯爵,戴双眼花翎。47岁时,他接替了自己的老师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后兼任北洋大臣。1894年,为了体现皇恩浩荡,朝廷又赐他三眼花翎,这是汉族官员前所未有的崇高荣誉,这一年,71岁高龄的李鸿章几乎到达了他一生事业的顶峰。

看看年过七旬的李鸿章,体态清瘦,超过一米八的身板,常常只穿一袭单衣,“非严寒冰雪,不御长衣”,别有一番风骨,代表大清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丝毫不见“东亚病夫”的迹象。梁启超说:“李鸿章接人常带傲慢轻侮之色,俯视一切,揶揄弄之。……与外国人交涉,尤轻侮之,其意殆视之如一市侩……崇拜西人之劣根性,鸿章所无也。”

美国驻华外交官何天爵后来在《中国人本色》一书中这样描述李鸿章:“他的仪态举止和思维方式更像一名战士,而不是政治家。他的身材要比一般的中国人高大,声音粗哑而充满饱满的精神,给人感觉非常平民化,易于接近。”曾经以《泰晤士报》记者的身份访问过李鸿章的英国人布兰德在《李鸿章传》里则记载了74岁的李鸿章在一个英国人眼里的形象:“就外表特征而言,很难想象这一代或上一代的任何人能够亲近李鸿章,并不是因为他给了你功勋卓著或大权在握的印象,而是因为他的风采中散发出一种高贵的人品,如同半神半人的自我满足和超然物外,而又老于世故,向劳苦大众屈尊降贵。”对身高格外敏感的日本人,在他们出版的明信片上,把李鸿章列为世界五大伟人中的第三位。

从李鸿章最早的这张全身照上,我们可以看到李鸿章刚刚主掌直隶和北洋大权时的精明干练和踌躇满志。据说拍摄这张照片时,李鸿章先后换了几次装,表明他对摄影这门“高科技”的认可和重视,这在把摄影视为“摄魂”之术的帝国官员中,实不多见。这张照片20多年后刊登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杂志《卡斯莫莱廷》上,发表的这一年,刚好是1894年。

正如梁启超所说:“自李鸿章之名出现于世界以来,五洲万国人士,几于见有李鸿章,不见有中国。一言以蔽之,则以李鸿章为中国独一无二之代表人也。”

李鸿章曾经在私下里抱怨:“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败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但李鸿章与其他官员毕竟不同,他是一个想办事的官。李鸿章深信:“人生如朝露,倘及时得手,做成一两件济世安民顶天立地事业,不更愈于空言耶?”他清醒地觉察到此际的大清正处于“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他在评论一次战役时说,“洋兵数千枪炮并发,所当辄靡。其落地开花炸弹真神技也!”在与太平军作战中,通过与洋人的合作,他对西洋的坚船利炮深深地沉迷,那支写惯了奏折、曾经凭借区区六百字的《参翁同书片》就要了翁同龢的长兄翁同书的命的著名刀笔,居然也写起了科学论文——他所写的《蒸汽动力运转奏折》,可视为中国最早的科普文章,文中的许多词汇,都是当时的新词,在古文中未见,让人重见徐光启当年经营西洋实用之学的风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9.6.2014 19:46:13 | 只看该作者
“历聘欧美”之英伦之行:极度艳羡“天下不可端倪之物”

历经甲午战争李鸿章在朝中遭贬失势,但外国对其人“青睐”有加,遂有他的“历聘”欧美诸多国家之行,绕地球转了一遭,有机会亲身领略异域的新奇。当然,他不可能真是个逍遥自在的旅游者,而是特定时势下一个不平常的外交使者。

李鸿章于8月2日离法赴英。他一行由南安普敦港登陆,然后抵该国首都伦敦下榻。李鸿章拜会了英国首相兼外交大臣索尔兹伯里,并与之举行了密谈。清方要求的“照镑加税”问题自然提了出来。并且李鸿章很希望作为“各国商务领袖”的英国带头予以认可,觉得若这样列强其他国家就不好拒绝。

除了与首相接触,维多利亚女王也接见了李鸿章。从当时的英国舆论看,主张对这位中国特使妥当礼待,同时又公开反对过分应酬。有言论表达了这样的意思:此老已谢封疆大吏之权,这次奉命出使也并不是为朝廷倚重,而是被与他意见不合的诸多权贵们“屏之于外”;这个我们俱可不论,他毕竟是一国之老臣,并且又是大臣、能臣,人家既然来了,自然应该尊敬。只是俄、德两国,“待之溢乎其本量”,太过分了,对宾主双方都无所益。但愿以后诸国对中国大臣西来,一切供张应酬,“去虚伪而崇真实,务平允而戒高宠”,若这样就好了。

很明显,西方国家对李鸿章个人,也决无奉若神明、争先恐后高待的迷狂症,除了外交礼仪上的特定需要外,就是为了本国利益,列强间使出竞相笼络的一种招数而已。俄、德那样招待李鸿章,是“行致敬尽礼之虚文,图牟利广业之实惠”。真可谓一语破的。当然,并不是说李鸿章个人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地位、形象和人格魅力,在赢得较隆重接待方面没有影响因素,这方面的因素肯定是存在的。

一直以来,李鸿章对外域所最关注的、最大的兴奋点,并不是在“政教”方面,而是在“器物”层面。此次英国之行,身临其境,目击心领,更是发出“天下不可端倪之物,尽在英伦矣”的由衷赞叹,极度艳羡之情溢于言表。他观瞻了英国的舰队。当时英国举行的海军大阅刚刚结束。在李鸿章参观的朴茨茅斯军港,大铁甲舰27艘,“巡海大快船”20艘,“分列两行,如山之立”,更多的鱼雷艇尚不在其数。为了李鸿章的参观,舰队还专门展轮行驶,作了表演。其阵容雄壮,足以让李鸿章惊心动魄。李鸿章苦苦经营二十来年,建立起在亚洲数一数二的北洋舰队,但与英国这部分舰只的队伍相比,也已是小巫见大巫了。何况,他的北洋舰队前不久刚被日本摧垮,基本已不复存在。睹人之强,思己之弱,李鸿章心中滋味,能不像打翻了五味瓶?

他参观了多家造船厂、兵工厂。如纽卡斯尔近两万工人(连上随住眷属共约8万人)的综合型大工厂,从生产、生活到社会服务机构,应有尽有,俨然一个小社会。在另一造船厂,李鸿章见到了日本在此订造的兵舰“富士”号,它“全身已具,正将装配机器”,形制庞大,构造精密,那句“天下不可端倪之物,尽在英伦矣”的感叹,正是面对此物难以自控地发出的。

据说李鸿章访问欧洲时,经常问对方有多少家产,随行人员告诉他,这样问不礼貌,李鸿章不管那套,照问不误。有一次,李鸿章访问英国一家大型企业,看见一个工头,突然问他一年的收入是多少。工头回答,除了薪水,没有别的收入。李鸿章慢慢地指着他戴的钻石戒指问:那这个戒指是从哪里来的呢?令对方十分尴尬。这一事件,被欧洲人传为奇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9.6.2014 19:46:23 | 只看该作者
首度访美掀热潮 传媒哄炒做广告

在英国访问完毕,李鸿章又转访北美。在大西洋经过十来天的航行,8月28日,李鸿章一行乘坐的“圣路易斯”号邮轮抵达美国纽约港。

《纽约时报》报道说,李鸿章一行抵达的消息不胫而走,吸引好奇的人们如潮水一般涌到邮轮停靠的地方,“他们都想一睹清国总理大臣的风采,因为此人统治的人口比全欧洲君主们所辖的子民的总和还多”;“李穿着著名的黄马褂,这种马褂有点像披肩,看不出有什么实际的用途。马褂里面是深蓝色的织锦软绸外套,再里面穿着深红色的袍服,上面凹印着许多暗花的纹饰。他穿了一双白色的厚底靴,把人的个子垫高了许多。他“面庞有一种引人注目的慈祥表情”,“双眼明亮,闪烁着睿智的光彩,目光里包含了幽默和机智”。

  在码头的欢迎仪式举行完毕,多驾马车载着李鸿章一行向安排下榻的华尔道夫饭店行进,“骑警沿西街开路,随后是总督(称李鸿章)的四轮马车,其他马车跟在后面,最后是美国第六骑兵旅的小伙子们。整个队伍从西街经炮台公园进入百老汇大街,沿街人如潮涌,真成了曼哈顿街头一道难见的奇景”,“走在队伍前后的人群不断爆发出阵阵欢呼,军乐队奏响了进行曲”。李鸿章的做派是庄重的,甚至有些矜持的样子,连他的下属和仆人似乎也带着这种派头,不愿和驻处的人讲话交流,只是尽心地为主人服务,李鸿章此行所带的“厨子多多,行李多多”。记者们的话题自然是“无孔不入”的,甚至“针对李总督总带着棺材旅行的传闻发问”,“李总督的发言人哈哈大笑”,他说,“这是一个编造的故事”。

  当时美国总统克利夫兰正在暑期休假当中,第二天,特意乘“蓝宝石”号赶到纽约,在这里接受李鸿章呈递国书,并与来宾进行礼节性的会谈。还有一位曾任过两任美国总统的著名人物格兰特,卸任后曾于1879年(清光绪五年)访问过中国,并且与李鸿章“亲密接触”合影留念,在李鸿章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影响。这位前总统已经去世,墓地就在纽约,李鸿章拜谒了他的陵园。李鸿章还专门去了这位前总统的家中拜访。

在纽约,李鸿章还接受了众多记者的采访,他随机应对,亦庄亦谐,大展口才。其间有记者问:“您刚从英国来,觉得英国较之我们美国,优劣如何?”这似乎有意给李鸿章布设“尴尬的圈套”,看他如何回答。不想李鸿章回答的真是巧妙:“君本为隶属英籍的人,美国的人都刚从英国分出,谁优谁劣,怎么是我作为一个来访者能定的呢?”他借英、美的历史联系,避实就虚,开玩笑般地把对方抛过来的球又掷了回去。无论如何,他在这次答记者问间,反应比较得体。

在华盛顿,李鸿章访问了美国议院。但当时议员们也正在休假,院内没有什么人,李鸿章只是到其图书馆转了一下,很难说得上有什么大收获。再联系他前在英国,也曾参观议院,在下议院特设的座位上旁听了一会儿,那次参加会议的议员较少,“无甚可观”,随后又到上议院看了一下,与议员“略谈片刻”,也没有表现出太大的兴趣。总之,在这方面留下的印迹很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9.6.2014 19:46:33 | 只看该作者
遍访欧美成果:外交使命圆满完成 实质成果基本为零

9月14日,李鸿章从温哥华登轮,横渡太平洋回国。经过近20天的航行,李鸿章所乘轮船于10月2日抵日本横滨,他以“马关议约之恨,誓终身不履日地”,所以拒不登岸。改乘招商局“广利”号轮,于次日返抵天津。如果自他从上海港出发算起,至此历经190天,往返穿渡三大洋,水陆行程约9万里,遍访欧美诸强国,这不但在他个人的外交生涯中、在他的生平履历中是唯有的一次,在晚清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外交出访活动。

就其外交使命来说,往贺俄皇的加冕礼圆满完成了,兼访其他诸国,在礼节性层面宾主双方也算都比较到位。在签约和谈判的事情上,《中俄密约》签了。但该约的文本内容上并未能尽如清方所愿,李鸿章在一些相对重要问题上所做的争议也未被采纳。特别是这样的条约本身,也不可能像李鸿章辈最初想象的那样,真能起到“联俄拒日”、抑制列强对华侵略的实际作用。无论如何,从实际效果说,《中俄密约》的签订对中国来说也决不是得计之笔。

至于与列强各国议商“照镑价增税”之事,最终亦无成效。在早年一个西方人的著述里,这样归纳列强中几个国家对清朝“照镑加税”要求的态度:“俄国同意;德国虽不是不愿意,但是要等待英国的决定;英国是同情的,可是‘却要问一问,对中国本身的好处是什么’;美国政府在原则上接受‘改善中国税收的建议’。”“不经各条约国中每一个国家,即使是最小的一个国家的同意,中国就无法修改它的税则。”这一点,既是准确也是洞悉要害的。总而言之,当时李鸿章在出访中是唇干舌燥地向各国争取了个遍,也有“回报”交换的打算,但到头来权衡定夺的主动权还是在列强手中,它们要在这个“利权”关键环节上控制中方,故“接下去却没有行动,关税税则依然没有改变”。

总之,就李鸿章这次出使涉及的外交事务来看,除了礼节性的表面事象外,其他实质性问题的结果,基本是无利而有损于中国的。当然,李鸿章并非甘愿如此,他也为己方权益做了争取,但国际环境和时局条件他是抗拒不了的。

李鸿章此次出使,在眼界的开阔和认识的深化方面都有其收获,同时也暴露出局限。他对欧洲“政教”,先前难有亲临其境的观感,而这次,在英、美连议院都参观了。就此而言,他眼界上有了前所未有的开阔,甚至能将西方国家与中国在政治体制上有所比较,得出欧美“上下一心”而中国“政杂言庞”的心得体会,故而在“变法”要求上会比以往或能多一点“政教”层面的考虑。

不过,其出访期间最主要的关注点、兴趣点,还是在器物层面。从船炮到各类机器、设施,令他眼花缭乱而又极度地心向神往。这类“洋物”,尽管是李鸿章办洋务多年间所主要追求的,在中国也得以接触到若干,但在他的感触中,与在其西方“大本营”所能够见到的规模和水平,不啻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他的身心,基本上是被这方天地浸染着,而没有太多的余地顾及其他。当时就有英国人士指出,李鸿章“来英而后,未遑而考吾英之善政,而惟留意于船台枪炮与夫铁路、电报之属,未免逐末而忘本”。这可谓一针见血吧!在美国,当记者问及“在这个国家的所见所闻中什么使您最感兴趣”时,李鸿章的回答是:“我对我在美国见到的一切都很喜欢,所有事情都让我高兴。最使我感到惊讶的是二十层或更高一些的摩天大楼,我在清国和欧洲都从未见过这种高楼。” 外交辞令当中,也掩不住对特别倾心之物的选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6.2.2025 12:14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