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10.7.2008 23:34:55
|
只看该作者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这段文,是释迦牟尼佛的总答,是一卷<普门品>的大纲。观音菩萨的悲心和誓愿,众生称念的方法和得益,完全包含在这段文句之中。 <普门品>中,即以此为最重要的地方。
而且,翻译观世音菩萨名号的来由,也是从这段文中来的。
「佛告无尽意菩萨」,就是释迦牟尼佛回答无尽意菩萨的问话。 「善男子」,就是直指无尽意菩萨。
这段文中,包含了三点要义。但众生与诸苦恼,实有先来说明的必要。
「众生」,梵语是「薩埵」,是一切生物的命名。称一切生物为众生有三点理由:
一、与众共生于世。
二、众多的因缘和合而生于世。
三、受生于众多之处。
众生这一名词,本是旧译,玄奘的新译改为有情,以别于一切无生之物。
在本文里说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如地狱界的众生、饿鬼界的众生、畜生界的众生、修罗界的众生,这些被苦恼煎迫着的四恶趣众生,实在已有无量无数。但佛陀讲经全以人间为对象的中心,观世音菩萨,是娑婆世界大慈大悲的救主,那些众生,在人间也可以看出来。好比,世间的人,在每一天之中,有时生起瞋恚的地狱心,有时生起贪欲的饿鬼心,有时生起忤逆乱伦的兽性心,所以,人间就具有了四恶趣。
「诸苦恼」是指后面所讲的七难、三毒等苦。因为这一节是总答,下文才来分别解说。所说的那个苦恼有个别不同,除了七难三毒之外,尚有四苦八苦等。这些苦恼,完全是人间内心的地狱苦恼、饿鬼苦恼、畜生修罗苦恼。然而,要详细看看这些苦恼的本源,就可知道由于求生的欲望而起。
人要求生,没有比得上这种欲望更强大炽烈的,所以这个欲望即是引起一切诸烦恼的来源。
「闻是观世音菩萨」,这一个「闻」字,是从「耳根圆通」一义而来,「耳根圆通」与「一心称名」、「皆得解脱」,为这段总答文中的三大要义。
「闻是观世音菩萨」,是说众生闻观世音菩萨的名字名号。众生若闻之而称名,则观世音闻其音声使他皆得解脱一切苦难。 「闻」字,众生闻观音,观音闻众生,菩萨与众生相闻、相应,于是就显示了感应道交之妙。由于耳根所闻,菩萨与众生才能感应融通,所以叫耳根圆通。
《楞严经》中说闻字有三真实:
一、通真实:耳与目不同,有障碍物,目所不见,而耳却能听闻一里之外的音声。
二、圆真实:目只能用在正面看,而耳朵不管前后左右,都能听到声音。
三、常真实:过去的事,能够传到现在,现在的能够传到未来而能不变。这三点皆是耳根优胜之处。
又可以这样说:娑婆世界的教化,以闻音为主。为救一切众生的苦恼,所以观世音菩萨含有为娑婆世界人间救主的意义。
「一心称名」,这是说众生如果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就能被此菩萨救济,关于这点,应该要特别的注意。
先说「一心」,一心就是念于心中的那一种念。念念与观音合而为一,没有他念混入,叫做一心。次说「称名」,称名是称「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一心称名,务必要注意称名上面,所冠的一心二字。心念是根本,要念到我是观音,观音是我,而不觉出之于口,那才是称名的音声。有人说,一心称名,我们只要心中称念,口不必出声,岂不是也可以吗?如果这样讲,这是迷于理和违背自然的说法。常听到世间上的人说:「只要你心诚,你不求菩萨,菩萨也会保佑你。」这种话不能不说是他的错误想像。不过,这句话,也可作为只是口头称念,而不诚心的一种警策之言。
我们的身心,本来就是一如的,所谓诚于中形于外。现在众生假若有诚诚恳恳的一心,必定发之于外而为称名的音声,这是自然的道理,也是称名的真义。不但是如此,真诚恳切之念越深,就越能体验到大悲感应赐给的安慰。一旦达到那种境地,就是叫你不要称名,你也不知不觉的流出感激之声来。好比是遇到一个凛冽的寒天,或是一个炎热的暑天,虽然不是有意的,可是在你不知不觉间,口中自然会流出冷呀热呀的话来。
现在我闻净圣(即观世音)之名而称念,净圣闻我一心称念之声而施救,这是耳根圆通。从口头必定要发出「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方能达到闻字的真义。
细细玩味关于「一心称名」这四个字,第一在自己必定要首先把自己这个人亲切的了知。佛教所讲的世界问题、宇宙问题,那是第二第三的事哩!
学佛,就是学自己。一切都是自己一人的问题。到底要把自己做成怎样的呢?若果细细想想这个问题,就找不出一个着落来;可又不能等闲视之,那么,本心就现出来了。在《起信论》方面来说,因为救济被无明隐蔽的自己,通常谓之真如缘起;然以无明为中心,又可说是无明缘起。
简单的来说,就是《起信论》、《唯识论》,也不是说的宇宙问题,而是说的自己问题。 《起信论》所说的无明,《唯识论》所说的阿赖耶识,皆是指自己心中所存的「我」的异名。
为求自我的解脱即要想出种种方便,来救度那个从我方面而执着的自己。因为有这样的关系,所以才有《起信论》、《唯识论》之作。世尊四十九年的说法,三藏十二部的经典,历代祖师的出现,无非也是为的这个问题。
所以这卷<普门品>,也是完全为了救一切众生的「我」,除此而外,也无其他。
在前面诸苦恼的地方讲过了,「欲望」是一切苦恼的来源。但进一步的追问:欲望又是从什么而来的呢?可以肯定的说一句:是从有我而来的!众生执着无明的我是「我执」,从我执生起我所有是「法执」。众生在迷途上彷徨,受一切的苦恼,造一切的罪恶,均由我执与法执而来。
真实的来说,人在世间上,就好像是空花水月,或是一场戏,只是虚伪而没有真实。把一个我,完全给贪瞋邪恶充满着。这一个丑恶的自己、污秽的自己,是很不容易看出来的。若要观察它,必须要以真实不虚的大悲明镜来显照。这个真实不虚的明镜,即是早念暮念,不离大悲观世音的慈颜和名号。
本来我执与法执,实是无始劫来的无明烦恼、业系苦相。在人间的凡夫,若想把这个断除,成为无垢清净,几乎是不容易看出来的。唯一能看出来的只有一个时候,这是一个什么时候呢?就是转有漏为无漏,舍生死得涅槃的时候。
人把死摆在眼前,知道即将要死的时间,那是最神圣的,最真实不过的。
人们常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即使你是一个罪大恶极之人,在你将要死的一刹那,你也会立刻转变过来的。我们不要诅咒死,死是谁也免不了的,有生必有死,生死是世间的实相。问题不在于死不死,而在死时有没有把握,有把握的死,又有什么可畏?
死是人一生的最终,像是炮轰的一声响,在那时候,没有什么值得你留恋的,好像是红炉上的一点雪花,所有的东西都没有价值,天下的财宝都将与自己无关。
所以,人若好好的来想想,实在是很孤独的。跟随自己的唯有一生的善恶业,其他什么都没有。在世的时候,一切欲望、苦恼,皆由我法二执生起,遇到即将命终之时,你所妄执的一切,没有那样是你的。想到这点,在生之日,何必去妄执这样那样,而自寻苦恼呢?
「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这是说解脱的什么呢?这是说的解脱诸苦恼。
这个解脱并不是像解除有形的束缚叫做解脱。
我们皈依大悲净圣,依照前面所讲的一心称名之力,就是解脱诸苦恼,这有两种利益:
第一种利益是若能将虔诚的真心,口头的称念,端正的合掌,把这三业合而为一,这样一心称名,即能感得悲智圆满,不为烦恼所染的观世音菩萨的慈光摄取。我们的身心,就会远离根本的苦恼、无明、恶业。日常有了那纯洁崇高的信仰,一切的净业即能成就。
这是由一心称名之德所来的第一解脱。
第二种利益是根据因果历然分明的道理,众生即使身在生死之中受着苦恼的果报,如能充满至诚的一心称名,必然就有不可思议的感应,不觉其苦为苦,而从苦恼中解放出来,这是第二种解脱。
观音灵感功德是很大的,一心称名即能解脱一切的苦恼。因为我们给与生俱来的苦恼终日缠绕着,不能离开,唯有以一心称名的力量,虽有一切的苦恼,亦能忍受,这就是功德的自然显现,这就是皆得解脱的功德,这就是从一心称名至诚而修来的功德果。
不管是耳根圆通也好,一心称名也好,皆得解脱也好,都不是单从理论上去解释的,归根的还是身口意三业的相应。如果一心称名,自然就有因耳根圆通而承受解脱的妙果,所以欲达到身心欢喜的时节,必须一心称名。
讲到解脱苦恼使自己能达到自由自在的境地,一般人觉得有点不大容易的样子,其实,我们给我执的绳索、烦恼的铁锁,重重的束缚着,一点得不到自由,当然是很苦恼的。但是,这个绳索或铁锁,决不是从外而来束缚我们的,而是我们自己把自己用绳索和铁锁绑起来的。过去有一个人这样问:
「和尚!请你指示我解脱的法门?」
「谁缚汝?」和尚这样的反问。
从这反问中,可知没有谁缠缚着我们,完全是自己缠缚着自己,即是所谓自绳自缚的。
我们既然知道是自绳自缚,如果能以平等之心解除我执的绳,以慈悲之念打断烦恼的锁,则观世音即时示现给你解脱了。
去了我执的心,获得自他平等,体认到我就是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就是我,到了这种平等大悲的境界,我们的心,已的确可说是脱离污秽而变成清净的了。
这时,观世音的心就是我的心,如果我心与菩萨心合而为一,自然就脱离我执所受的苦恼,弃舍妄念所起的杂虑。如是清净之心,叫做一心。所谓一心,就是唯一不二。没有两样的心,唯是一念清净,没有丝毫的迷妄,这是由于一心称名所得的心境,也就是观世音给你苦恼的一切解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