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1287|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楞严百伪》辨义 吕澂原著《楞嚴百偽》 小白杨辨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0.3.2009 00:42: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楞严百伪》辨义
(吕澂原著《楞嚴百偽》 小白杨辨义 2003 10 23)
http://www.xianfengfoxue.com/forum/index.php?showtopic=409
唐代佛典之翻譯最盛,偽經之流布亦最盛,《仁王》偽也,《梵網》偽也,《起信》偽也,《圓覺》偽也,《占察》偽也。實叉重翻《起信》,不空再譯《仁王》,又偽中之偽也。而皆盛行于唐。至於《楞嚴》一經,集偽說之大成,蓋以文辭纖巧,釋義模棱,與此土民性喜鶩虛浮者適合,故其流行尤遍。賢家據以解緣起,台家引以說止觀,禪者援以證頓超,密宗又取以通顯教。宋明以來,釋子談玄,儒者辟佛,蓋無不涉及《楞嚴》也。一門超出,而萬行俱廢,此儱侗顢頇之病,深入膏肓,遂使佛法奄奄欲息,以迄於今。迷惘愚夫堅執不化者,猶大有人在。邪說不除,則正法不顯;辭以辟之,亦不容已也。唯此經流傳旣久,附會滋多,辨析披陳,遽難周盡。今先舉經文偽撰之證百條,以備論列,餘則待師友之補正焉。
————《金刚经》:“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佛为一大事因缘出兴于世,乃欲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如来教法,破妄显真,去繁归实,即言而中,随类演义,究竟不二。吕公所谓伪经,意指依文本考据,非天竺原典,而与华夏学说糅合者。此则文字伪,非真伪第一义也。文字乃载道之形具,本无自性实义;须应人群、方所之需,相对成意。佛觉该三世,应化十方;苟能畅佛本怀,何限时日之长短,宥于华夷之分野?《楞严》一出,诸宗归趣,正明纲举目张也。“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吕公此文本意,当为破相显义,激发后学反思、深观。诸有为法,莫不相对,无不可破。诸佛随缘教化,本来如如不动;众生同归般若,乃能无是无非焉。
1、《楞嚴經》題下原註云:「一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於灌頂部錄出別行。」此竊取《陀羅尼集經序》「從金剛大道場經出」之語而臆改之。金剛道場,謂菩提金剛座,佛於彼說《一字頂輪王經》等者是也。改「那爛陀」則不可通。其偽一。
————佛法所在,即菩提金刚座,于那爛陀所说,岂非佛法?佛陀行迹,以凡夫肉眼观之,乃凡夫耳;而大千世界,随所应缘,凡圣各个见佛不同。灌顶部经典,乃佛秘密了义之说,良非凡夫事实可以见证。
2、密部經軌有灌頂曼荼羅作法乃稱「灌頂部」,如《大日經》、《金剛頂經》等是。《楞嚴》全經無入灌頂壇之說,而杜撰為灌頂部出。其偽二。
————因《大日經》、《金剛頂經》等有灌頂曼荼羅作法,实不能推论,所有「灌頂部」皆须灌頂曼荼羅作法也。且楞严咒,从佛顶化佛宣出,流入会众之顶,亦胜义灌顶也。
3、智昇《續譯經圖記》錄傳聞之辭,《楞嚴》是神龍元年五月二十三日極量所譯,房融筆授。按融以神龍元年二月甲寅(四日)流高州,州去京師六千二百餘里(《舊唐書》四十一),關山跋涉,日數十里,計百數日,幾不達貶所,安能從容于廣州筆授而卽成其所譯耶?其偽三。
————既属传闻,岂能精确?高州广州,同是岭南,焉知房融不在广州?即使译属他人,假托房融,亦何碍于经文本义。
4、智昇又謂懷迪證譯,懷迪曾預《大寶積經》之證文(《開元錄》),按徐鍔《大寶積經》述譯場證文有慧迪而無懷迪。又《開元錄》謂懷迪於《寶積》譯畢南歸,乃譯《楞嚴》。《寶積》竣事在先天二年,《楞嚴》譯於神龍元年,前後相去八載,又安得為之證耶?其偽四。
————不能证其是,又焉能证其非?皆臆测耳。
5、《楞嚴經序》,先出阿難墮摩登伽咒術一事,此竊取《摩鄧經》而撰之。據《楞嚴》卷二,波斯慝王自說年六十二。佛與王同歲(《毘奈耶雜事》二十等),當亦為六十二。阿難於佛滿六十歲時,已為佛侍者(《中阿含》卷八等),此時何得離佛遠遊致道魔難?其偽五。
————两经同述一事,恰足以互相证明,岂能是此非彼?阿难虽为佛侍者,岂不能离精舍而自行入城乞食?
6、《楞嚴經序》又云,「屬諸比丘休夏自恣」,按諸律文,安居之時,不得離界,何况遠遊?如其受日未還,亦應於異界內共行自恣。何能獨行乞食?此全不明僧制妄為之說。其偽六。
————僧制乃结集而后严谨,岂能反推于以前?如以今日法律约束古人,颠倒始末矣。
7、經言:「自恣會訖,卽赴王齋」。然依律制,自恣後當作衣,作訖,乃得他去,何得卽受王請?此亦不明僧制妄說。其偽七。
————僧制之严谨,非一贯如此。佛制戒律,以约束大众、未来,当时未必完整。
8、印俗:旃陀羅等「賤族」,屏居城外。律制,比丘不得入舍,故佛經中祇說入城乞食,不聞郊遊。阿難何得過淫女之居,自取煩惱?此亦杜撰。其偽八。
————所谓挂一漏万,岂能以大概之习俗,证成言之凿凿?
9、《楞嚴經序》列?#092;云:「比丘千二百五十人,皆阿羅漢。」而下又云:「應身無量,度脫?#092;生。」此與菩薩何殊?又列?#092;中,有辟支無學,辟支正以不值佛為名,旣同來會,又何異於聲聞?不明三乘異同。其偽九。
————大阿罗汉,多是菩萨权巧应化。如《大智度论》释,舍利弗乃金龙陀佛应化。《楞严》下文亦云,舍利弗“我旷劫来,心见清净”。故“應身無量,度脫?#092;生”,正大阿罗汉之本迹也。辟支无学,有值佛时、无佛时之别;值佛者,正逢佛之中乘教化,或回而向大,岂不得来会?又焉知辟支佛中无菩萨应化?文殊菩萨曾多劫示现辟支佛也。论其根性,辟支佛可以不值佛而独觉;此等根性(如大迦叶),岂不能值佛而速觉?
10、經說:「摩登伽女用『娑毘迦羅先梵天咒』。」按此娑毘迦羅,卽經卷二、卷十所謂先梵志說冥諦者。印度外道惟迦毘羅說冥諦,今乃杜撰娑毘迦羅以湊字句。其偽十。
————印度外道种类,杂见于佛典,未必齐全。佛法引述外道资料,多为破斥,非全面综述。时日久远,流传变迁,岂能一概而论。
11、經云:「阿難問佛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按奢摩他等三法並舉,乃竊取《圓覺》之文,《圓覺》則本諸《智論》。《智論》卷五分別三昧,有定、有禪、有三昧。此中定謂三摩呬多與三摩?#092;底,《圓覺》改為奢摩他三摩?#092;底與禪那,已是杜撰,今經又略三摩?#092;底為三摩,愈見支離。且三昧中豈有但止無觀而稱奢摩他者?其偽十一。
————经非一时之言,随宜分类定义,后学者方有综合分析。岂能以后限前、是今非古?三昧虽可依止、观、禅那而分类,而定慧实质,乃相对安立,不可以为绝对。诸分类法,皆相对成义;若执为绝对分隔,则正禅宗所谓死于句下也。
12、阿難共諸釋種出家,由於王命,時猶童稚,本無發意(《中阿含》三等),今經中乃有見佛三十二相渴仰剃落等語,發生七處徵心一大段,豈非杜撰?其偽十二。
————阿含经典,依世俗形式而描述;大乘经典,乃称义发挥。阿难出家时,不解佛法本质,不能发起正觉之心;岂不能因佛三十二相,而起有为仰望?譬如今人追忆童年事迹,虽童年以感性为主,今亦何妨加以理性分析,亦不违于真实也。
13、經說:「?#092;生輪回皆由不知常住眞心,性淨明體。」此常住心,卽後所云如來藏心妙眞如性,實則法性假名心也(《莊嚴論》卷三)。法性之常,謂無我理,有佛無佛,恒不變易,豈別有體堪言住耶?臆想立言,其偽十三(此常住眞心說,為後世誤解佛法之本,應辨)。
————常住、无常,皆相对之言。佛于小乘法,多说无常,然亦赞涅磐之“常乐我净”。佛于大乘法,多说常住、不二,依体为“本妙觉心”,依用为“般若智慧”,实超越思维心之分别。奈何以思维心之度量,度量不思议之法!此正《圆觉经》发挥之理也。
14、「佛告阿難,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按大佛頂是密法尊相,如何連首楞嚴以成一詞(首楞嚴,意云健行。不可云佛頂健行也)?又首楞嚴三昧是十地菩薩所得(見《首楞嚴三昧經》卷上),豈為最初方便?問答不符。其偽十四。
————正以大佛顶而成首楞嚴王(健行),以首楞嚴王而成大佛顶、无上密法,岂不得连称?十地菩萨所得本妙觉心,正是众生最初所发清净菩提心,后心即初心,不增不减。若不解诸佛众生圆融方便,则生无量歧见。
15、經說:「無始菩提涅槃元淸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按佛法有自性涅槃而無自性菩提,無始之言,實為臆造。元淸淨體,應指法性,法性為法所依,非能生法。今說能生諸緣(經卷二,諸緣謂色心),亦出杜撰。其偽十五。
————是否安立本体、能生,乃一时立论需要;佛法终究不落有无,而可依有、无,方便说法也。诸行无常,岂有任何立论可以独立而不改?诸法唯识、唯自心分别也。离心而执有执无、执始执终,皆非法也。
16、經云:「執分別所了為心。」又云:「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按此分別影事,竊取《深密》分別所緣影像所緣境事之名,原意謂識所緣唯識所現也。佛法說境從心,不聞說心從境,如何分別離塵無體?其偽十六。
————上文不知所云。“執分別所了為心”,疑出自“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声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 “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正是“說境從心”,而心(分别性)非“前塵分別影事”,乃离尘有体。
17、經云:「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按見聞覺知乃六根功能,根塵相對而有分別,旣滅意根(知),何有法塵分別?若猶有知內守幽閒,徒成戲論。其偽十七。
————通常所谓寂灭,非绝对灭,多指第六意识思量之灭,而第七识(意根)尚有习气执着也,故谓“内守悠闲”。文字相待成义,岂可绝对而论?一切绝对断言,皆戏论耳。
18、經云:「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卽眞汝心。」按心有眞妄,為此經得意之筆。尋其本意,眞心謂法性心,此卽假稱為心,非亦有分別也。且法性與法不得相離,卽法性心亦應為法所依(如《中邊》空性為虛妄分別所依),如何得離前塵獨有此性?其偽十八。
————随宜引导,破妄显真,乃权且立论,谓有真心。毕竟而言,“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不可思议也。若不通观经文跌宕起伏之大意,断章取义,则一无是处。
19、經解客塵:「不住名客,搖動名塵。」按突如其來為客(藏文譯為突然),塵為塵垢,狀其不淨,豈是動搖(經後文因動搖生出動久發勞一段妙文,更覺支離)?望文生義。其偽十九。
————凭空而来,空生空灭,正是不住义,不得常住,所谓客也;不净摇动,不得澄清,正污垢尘埃之义。岂能一一如唯识之定解?楞严立论,与唯识大有分野;一切言诠,皆非究竟标准。
20、經言:「迦旃延毗羅胝子咸言,此身死後斷滅。」又言:「末迦黎等都言此身死後斷滅。」按伽旃延等,是六師外道,通途皆說(《沙門果經》等)伽旃延與末伽黎俱說自然解脫,豈是斷滅?毘羅胝子立不死矯亂論,亦不執一邊。經文杜撰。其偽二十。
————依有限之文字考据,正可存疑,不宜定论。佛经文字、举例,矛盾之处甚多,而瑕不掩瑜也。
21、經說:「身心眞妄,生滅與不生滅,卽於生滅心有不生滅地。」按此全抄《起信》一心二門之說。實則身心法與法性,雖有生滅中見不生滅之意,但生滅與不生滅,事仍不類。法云生滅者,謂其有為念念不住也;法性云不滅者,謂有為無我之理不變也。此非別有堅固安住之法與生滅相並。撰經者不解此義,乃謂見精性未曾皺元無生滅,似於見道外別有此一法者。其偽二十一。
————对此大乘经典,吕公多以小乘教法辨析,正是立场不同,各自言语。且生灭、不生灭,岂非相对成立之判断?焉可厚此薄彼。中观盛言“不常不断,不生不灭”,奈何执取一边。
22、經云:「諸所緣法,唯心所現。」按此竊取《楞伽》唯心之心,應指八識,而經撰者誤為妙明眞心。其偽二十二。
————《楞严》与《楞伽》,有同有异。即作比较,则妙明真心,仿佛八识之不受污染、已经净化者。据实,则真心乃本体论,唯识乃认识论,实不可混为一谈也。
23、經云:「拘舍離等昧為冥諦。」按拘舍離卽前所云末伽黎,不計冥諦。說冥諦者,數論外道,與拘舍離何涉?其偽二十三。
————存疑可也,不能因此证伪。皆执断常之外道也。
24、經說八還辨見,以見還塵,仍屬倒心從境,佛無此說。其偽二十四。
————上述不知所云。《楞严》恰无“以見還塵”、“倒心從境”的说法。“不汝还者,非汝而谁?”一切相对识别之法,可以各个回还于境界;唯见性(真心),乃不可回还于任何境界。
25、經云:「明暗差別,見無差別。」又云:「物類差別,見性無殊。」按此欲以見性為我體。然云見者,本屬眼根,對塵鑒照,眼識據以種種分別,設於明暗見無差別,眼識行相復於何有見性之說?(經又云見精)如指法性,則屬空無我等,豈見之所以為見者,其偽二十五(經又以見屬識,見性屬覺性,根識不分,法與法性亦不能別,仍為偽說)。
————吕公之意,见属眼根、明暗属眼识。殊不知《楞严》所谓见性,本非根、尘、识,万不可混为一谈。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云:“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般若智慧如是,本妙觉心亦如是也。
26、經云:「坐祗陀林,遍觀林渠,前對恒河。」按祗陀之距恒河,在三百里以外,坐于林中云何觀見?此由不明印度山川形勢,妄為之說。其偽二十六。
————上述断章取义、拘泥不化。《楞严》:“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且今与汝坐祗陀林,遍觀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對恒河。……”此乃辨析,见性不在于方所;遍观者,非实指当下看见,乃观待、看待、设想之意也。
27、經云:「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又云:「本是無上菩提淨圓眞心,妄為色空及與聞見。」按《大般若經》等以無明法性與菩提法性等同一味,故說煩惱卽是菩提(見《莊嚴經論》卷六及同論安慧《釋》),非謂煩惱以菩提為體,更非菩提能生煩惱。且菩提是果,必見佛性乃得(見《涅槃經》卷七等),安有本來菩提眞心妄為聞見者?其偽二十七。
————本来与后得相对,菩提与烦恼相对,因与果相对,体与用相对……皆随宜安立(定义、展开)之理,渡江之筏也,本无自性,不可厚此薄彼。
28、經云:「閻浮提州大國,二千三百。」按印度舊說閻浮以其本土為凖,故通說大國十六或三十六,至於小國乃二千餘(見《十二遊經》、《樓炭經》等),今誤讀舊典,顛倒大小。其偽二十八。
————閻浮提之义非一,岂可执一而非其余。
29、經說:「五陰六入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眞如性。」按入之與處,本是一法,舊譯為入,新譯為處,如何分成兩句?亦猶舊譯為陰,新譯為蘊,豈可說一陰五蘊耶?其偽二十九。
————《楞严》:“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天竺及汉语之重复,常见于佛经中,非干真伪。六入之与十二处,言辞重点,毕竟不同。辨语气,则“六入”与“五阴”比对,“十二处”与“十八界”比对,意有转折。
30、經於十八界中辨識與意同異云:「又汝識心與諸思量兼了別性。」按意界之意本說意根,應是無間滅識。今乃專指思量末那,亦為誤會。其偽三十。
————“又汝識心,與諸思量,兼了別性,为同为异?”吕公将“意根”混同于“诸思量兼了别性”,不知唯识与楞严之学理差别。识心(意识)与意根、法尘关联,非《楞严》所谓“诸思量兼了别性”(自性)也!
31、經說:「如室羅城迦毘羅仙。」按迦毘羅仙印度傳說居迦毘羅衛(見《本行集經》卷五),今乃撰為室羅。其偽三十一。
————《楞严》原文:“如室羅城迦毘羅仙斫迦罗仙及砵头摩诃萨多等诸大幻师。”乃随地、随意例举,非指一人,岂可苛求耶。
32、印度種族與姓氏有異,刹利等為族,頗羅墮等為氏。今經以頗羅墮與刹利等並舉,不知分別。其偽三十二。
————《楞严》:“诸刹利种及婆罗门、毗舍、首陀,兼颇罗堕、旃陀罗等。”中间以“兼”,则语气婉转,将四种姓与姓氏分隔。如此行文,未尝不可,至今常见。
33、六大之說源於六界,謂士夫色心之所本也。今經益以見大為七。見本屬根,根卽淸淨四大為性,安有別法?且大謂周遍,本經後說六根功德,三根不遍,安得為大?其偽三十三。
————《楞严》所谓七大:地、水、火、风、虚空、见闻觉知、识。见非眼根,乃含摄根、尘、识而独立常住之本性。六根功德之三不周遍,与“七大”之周遍,不须比较;因“七大”本非六根也。
34、識大中有見相之說,而以矚見明暗為見,與通途所說見分不同,此乃不辨根識差別而然。其偽三十四。
————矚見明暗者,为见性。非唯识之见分。
35、經說富樓那問如來藏淸淨本然,云何忽生河山大地。按如來藏之名出於佛性。佛性謂如來種姓(玄奘譯《大論》中如來種姓,眞諦皆譯為佛性),如來藏謂如來胎藏,皆從淨法因邊立稱,其實則法性也。生死輪迴固亦同依此性,如《勝鬘》說生死依如來藏等。然依與因異,為生死因者,別有法在。《楞伽》所說「如來藏名藏識為善不善法因」是也。故說山河大地依如來藏,理尚無妨,說如來藏生山河大地,則成顛倒。不知此義,故有富樓那問答一段。其偽三十五。
————若以如来藏为法性,而法性若指无常之理,则无所谓依、不依;若以如来藏为胎藏,为生死所依,乃唯识之说;若以如来藏为妙明真心,即自能异化而出生一切者,此乃楞严权说,通《大乘起信论》之心清净性。吕公莫衷一是,自有所堕矣。
36、《勝鬘》說生死本源無明住地。今經乃云:「性覺必明妄為明覺。」實則無明之迷,非以明彼覺而成迷,彼覺之明亦不能自明自覺,法性無我,無明我癡,豈為明彼無我?無我理待般若而明,又豈自明覺者?徒弄文字,愈說愈迷。其偽三十六。
————吕公将楞严之性觉,当作无明之理,混淆大小乘理论体系,堕文字障矣。性觉乃第一性,对此第一性之存在,作出辨别、认识,则所认识之存在,已为第二性(妄为明觉)。哲思之人,若不能明此辨证逻辑,难登大雅之堂也。
37、世界成劫之次第,大小通說,風依空,水依風,地依水(見《樓炭經》、《智度》七、《瑜伽》二等),地性堅凝,故稱金性地輪,本非別有金輪也。今經誤說金輪依風輪等。其偽三十七。
————世界成劫之说,本属权设,故分次第;若从第一义,则诸法法尔如是,一体圆融,岂有次第?各种权说,但令自圆其说,终非互判真伪之标准也。
38、五濁本就世界而言,故有劫濁,?#092;生濁等。今經納諸有情於惡慧為見者,誤解為覺知相識壽命為命者,亦誤為見聞失凖,種種乖違。其偽三十八。
————楞严对五浊之解说,更有胜义,何必以旧说为准?但致其义,当下觉悟,便是佛法。
39、經云:「世為遷流,界為方位。」又云:「過去未來現在為世。」按以此釋世界,純依譯家錯解。實則世間之名出於破壞,何關遷流?又過未三世,原係三時,譯人改作世字,豈卽世間?其偽三十九。
————吕公以小乘名相解说楞严,不须辨也。
40、六根功德,或則八百,或千二百,此出《法華》。然據《聖陀羅尼大自在王經》,六根功德,亦得俱為一千二百,《莊嚴經論》卽本此說。無性《釋》云:「因六根有執,則對境成礙,若淸淨互用,無彼過失,卽為功德。」是則六根之功德,由於六根之淸淨互用。而八百或千二百,本指成數,不可拘泥。今經乃附會三世四方流變三疊,曲為之解。其偽四十。
————六根功德之数量,三世四方之叠变,俱为权宜之说,可互相发明,不可厚此薄彼。
41、經說「諸根非一非六,但於圓湛黏發見聞。」按此卽本經四纏分妙明心為視聽等之意,背覺合塵,說之為黏(下文云拔,更屬離奇)。實則妙圓明心六根法性,說為一味則可,說為一體則不可。豈有一渾沌心,可以剖六?圓明周遍,又何可黏?徒有空言,其偽四十一。
————既知诸根非一非六,则一六俱为人情攀缘计较;人情既已如是,随顺人情而言有黏有拔。正是对治之说也。
42、經說眼體如蒲萄朵等,此竊取《俱舍》而改之。《俱舍》本說根極微之形,今乃以扶塵臆改(如眼微本云香菱花,臆改為蒲萄朵)。至於身根,本云如身,其中女根,乃如鼓顙,今經作者誤讀文句,竟以根全作鼓顙豈人以女根成身耶?又意根本屬心法,而亦言有浮根四塵,種種乖違。其偽四十二。
————香菱花、葡萄朵,俱以物形容眼睛也。比喻适宜即可,岂有定准?《楞严》:“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黏湛发觉,觉精映触,抟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顙。”身体是否如“腰鼓顙”?比喻而已,未必指女根;且人身从女根出,若以女根为比,亦有道理。
43、經云:「果位七名:菩提、涅槃、眞如、佛性、菴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按如來藏、佛性,本就因位得名(《勝鬘》說在纏如來藏,出纏法身;《涅槃》二十七說,佛性是諸佛無上菩提中道種子),而並列為果。其偽四十三。
————正因正果,即因即果;诸法法尔如是,含摄圆融。以时间先后分段者,人心也,非诸法本来。
44、經云:「使汝生死,唯汝六根,令證解脫,亦唯六根。」按此說染淨根本皆在六根,佛無此說。五根是無記法,且不能造業,何得為生死本?五根淸淨,隨圓鏡智而轉,又何得為解脫本?至謂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雜說,亦無憑依(經前亦說見託於根,相推前境)。其偽四十四。
————生死解脱,乃空生空灭,幻化而已。既以识心执着,成六根之幻用,还须即六根以返元,恢复本真。吕公以唯识理论衡量,乖离《楞严》本意。
45、經說「眞性有為空」一頌,竊取《掌珍論》而臆改之。《掌珍》本云:「無為無有實,不起似空華。」今乃改「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宗因倒置,固不必論。且無有實者,謂實無其法,是有之對。不實者,謂虛妄有,是眞之對。兩者意殊,何可改易?又梵文頌法,此頌屬首廬迦體,每句八韻,改不起為無起滅,多出三韻,則不成句。凡此皆撰經者所不知,故成謬失。其偽四十五。
————吕公意谓无与有对,妄与真对。《楞严》:“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则“真空”与“如幻”对;“无为”诠释“无起灭”、“不实”诠释“如空华”,非对也。词以达意,何必以《掌珍論》为定准?至于颂法,此非梵文原本,岂可以梵文之韵判别汉译?更与经文真伪无关。
46、經說「陀那微細識」一頌,竊取《深密》經文,亦加臆改,《深密》本云:「恐彼(凡愚)分別執為我。」今經改「眞非眞恐迷」,旣識為眞,何迷之有?其偽四十六。
————上述错解文字。《楞严》:“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意谓陀那识非常精微,众生惯于执着陀那识,则污染习气渐成暴流;为防众生将“真”迷误为“非真”,我通常不开演如此甚深微妙之法。此谓众生迷,非已识得陀那者(觉悟者)复迷也。
47、舊譯煩惱亦曰塵勞,取譬為名,非必勞動為勞也。今經取此譯名以意詮釋,旣云:「目瞪發勞,菩提亦有勞相。」又云:「勞久發塵,引起煩惱。」又云:「發妄不息,勞見發塵。」然則瞪而未勞,勞而未久,將無塵惑而不害明淨耶?此亦不應理。其偽四十七。
————此顺人情思维之言,乃有次第先后:“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亦:“如劳目睛”——“则有狂华”。此皆“于湛精明,无因乱起”,“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磐,皆即狂劳颠倒华相”。若以时间而论瞪前、瞪未劳时、劳而未久时,有无塵惑妨害明淨,乃另一思路、说法,不宜并论,何有对错。
48、憍陳如自陳圓通,謂在鹿苑雞園見佛成道。按諸史乘,於伽耶(金剛燈)成道,鹿苑轉輪,詎可相混!又王舍雞園,阿育王後始著(《西域記》八)佛之成道與彼地何關?種種臆造。其偽四十八。
————憍陳如“我在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初成道。”此乃憍陳如之观(认识),非实指佛之何地成道;且中有“及于”分隔两地名,分明不得混淆。
49、優波尼沙陀是數量極少之稱,故經中較量常云優波尼沙陀分不及一。佛弟子並無此號(勘《中阿含弟子品》等皆不見此名),今杜撰以說色因圓通。其偽四十九。
————優波尼沙陀是否佛之弟子,待考。许多佛经人物,并未见于阿含经典,不宜一概以阿含为准。
50、藥王、藥上,原係長者,施僧?#092;藥,發心成道,故以藥為號(《觀藥王藥上經》)今乃說為世間良醫,口中嘗藥。其偽五十。
————此大乘之说,又见于《妙法莲花经》,何必以小乘经典为准绳也。
51、跋陀波羅十六開士,《寶積》、《大集》皆說為在家菩薩。今經乃云:「于威音王佛所聞法出家」。又云:「今時從佛出家。」顯與教違。其偽五十一。
————跋陀波羅并其同伴十六開士:“我等先于威音王佛,聞法出家,于浴僧时,随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乃久已成道之菩萨;“宿习无忘,乃至今时,从佛出家,令得无学”,今又于释迦牟尼佛所,示现成就圆通。今时是否出家,待考。
52、舍利弗遇馬勝比丘說因緣偈發心出家,目連後因舍利弗而剃度,此為大小共說(《本行集經》四十一、《智論》十一等)。今乃撰為逢迦葉兄弟說偈出家。其偽五十二。
————舍利弗“我旷劫来,心见清净”,乃久已成道之菩萨;“我于路中逢迦叶波兄弟相逐,宣说因缘,悟心无际,从佛出家。”上述说法与小乘经典不同,而与《妙法莲花经》等圆教经典呼应。智者大师讲述《妙法莲花经》时提示,舍利弗乃大权菩萨示现。以在下之见,《妙法莲花经》中,舍利弗受持《妙法莲花经》,与妙光为比对,实皆文殊师利示现也。可见事迹非一,法无定法。
53、優波離從諸釋子出家,亦為諸部共說(《本行集經》卷五十三)。今乃隨佛踰城,觀佛成道。其偽五十三。
————優波離出家事迹,流传或有讹误。此在佛经未成文时难免。然于《楞严》义理无妨也。
54、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一段,經文竊取《法華普門品》加以開合。《普門品》但舉應身種類,不釋其義。今悉妄解,觸目乖違。如原云辟支,今分為獨覺、緣覺、又不似部行麟角。又自在天,原謂樂變化天,今乃釋為遊行自在,又原云小王,係人中王對輪王而則言者,今乃錯解為四天王太子。至於人非人,原為八部總名(見《舍利弗問經》),今乃錯解為有形無形,有想無想,詭異莫名。其偽五十四。
————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原为适应人情,大略而言。广言之,菩萨久成无上正觉,应化无量,不可思议。不宜因此是《妙法莲花经》而非《楞严经》也。
55、觀世音本為觀世自在之誤譯,自在,梵文云伊醯伐羅,舊誤為娑伐羅,遂云音矣。然《普門品》中解釋名義,猶謂觀世人稱名之音(梵無此語,但譯人解之耳),尚與本名不相背謬。今經改為不自觀音。又云:「今彼?#092;生觀其音聲卽得解脫。」是則應稱世觀音,何得為觀世音耶?其偽五十五。
————《妙法莲花经》:“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观世自在,乃解脱境界;观世音,乃解脱方法、法门。两不相妨。观世音既以此法门解脱,不妨众生亦以观音而蒙救度。
56、觀音之名,旣是誤譯,耳門圓通,當然無據。且其重頌圓通云:「聲無無滅,聲有非生。」又云:「聲性動靜,非實聞無。」宛然通於外道聲論,豈是佛說。其偽五十六。
————耳门圆通是否无据,应以实证为根本依据,不在于文字考据。《楞严经》原文:“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声音空生空灭,实无生灭;闻性宛然不动,“是则常真实”。此开发本妙觉心之道也。虽是渡江之筏,义理微妙。外道声论,重于闻声之断灭解脱,不能发明本妙觉心。如此则有霄壤之别矣。
57、安立道場,先說四戒,全同小乘,固無論矣。殺戒之中,佛本說三淨肉,而撰為五比丘食有五,嚼食根莖葉花果,其類繁多。此卽蔬菜而撰為婆羅門地草菜不生。至說比丘不服乳酪醍醐,《涅槃》卷七明言此是魔說,今乃誣為佛說。其偽五十七。
————戒律因地制宜,具体条文并非定法;唯戒律关乎解脱要理,戒定慧一体而成圆满之理。戒律亦非一时宣说、制订,后人会集、演绎,差异日甚。有所戒,即有所舍、有所定,根本意趣乃在于发慧。故论戒,必须以般若智慧看待,否则陷入名相教条,无出头之日。
58、盜戒中說修定人於佛前燃身燒指,可酬宿債,此正唐人陋習,律家所痛非者(《寄歸傳》四)。今乃撰為佛說。其偽五十八。
————燃身供佛,有《妙法莲花经》之药王菩萨事迹为佐证;其中深含义理,绝非简单事相。对此应宣扬拘泥事相模仿之危害,而不应毁谤其中根本道理。
59、建立道場一段,竊取《陀羅尼集經?佛頂法》之文,恣意改竄,」繆尤多(日本另有《大佛頂別行法》偽書一種,卽合《集經》《楞嚴》而一之)。如云:「於道場中出入澡浴,六時不寐,經三七日。」按《集經》本說日日瀝沐,坐臥淨草,豈是不寐。今經杜撰,乃同邪道。其偽五十九。
————长久不寐修行,如般舟三昧法。各经于细节记载不同,属平常耳。
60、又云:「先取雪山白牛之糞以泥其地。」實則道場泥地,以不食糟豆犢糞為第一,無取雪山白牛,如必雪山,則他處道場,何緣建立?其偽六十。
————雪山白牛,指牛之种类,非必至于雪山而后得也。且雪山修行,为表法(象征意义),故立高标,以昭后世。不可拘泥于文字也。
61、又云:「別穿平原五尺取土塗地。」實則應於道場本地掘去惡土,以好土填,乃合淨地儀軌,豈唯掘他處哉?其偽六十一。
————此为表法,不宜拘泥于文字;且有密法意义,不可思议也。
62、又云:「方圓丈六為八角壇。」實則曼荼羅通式,外方內圓(外方便於結繩。並辟四門),有八葉蓮形,安得為八角?又壇量有八時、十二時法,何謂丈六?其偽六十二。
————结坛仪轨,各有秘密意义;虽细节非一,不宜妄自蠡测也。
63、又云:「壇心置蓮花,安?#092;盛水」。實則壇心應安尊像(經下有懸像說。則是大曼荼羅,卽應中安佛頂像)。今改置水,宛同水壇,亦非軌式。其偽六十三。
————同上。
64、又云:「八方八鏡,十六蓮華香爐十六器乳以為供養。」實則佛頂法,二七日中倍增供養,乃安十六華鬘,十八瓦水,八瓦牛乳,其數參差,非均十六。恣意改式。其偽六十四。
————同上。
65、又云:「中夜食時,焚燒酥蜜於小火爐以為供養。」實則中夜非行道時(見《大日經》卷七等)。又焚酥蜜應是二七日作法訖時,護摩儀式,今乃誤為先設。其偽六十五。
————同上。
66、又云:「壇室四壁設佛菩薩像。」壇在室中(經云圍壇行道,四周應有隙地),像懸壇外,此經懺壇式耳,安有如此曼荼羅耶?且云「十方如來」而止有東(阿閦)西(彌陀)二佛,餘方名字,撰者蓋不能舉之也。其偽六十六。]
————同上。概东西而举二佛名,岂不能多举也?诸经佛名众多,而不尽一致,难以尽举也。
67、又云:「當陽張釋迦等像,觀音、金剛藏安其左右。」實則佛頂另有尊像,不可但云釋迦。又觀音在右,金剛藏在左,乃是通式,今乃恣意顛倒。其偽六十七。
————同上。
68、又云:「從三七日後端坐百日得須陀洹。」按陀羅尼所求悉地,有世出世,此下咒文全是世間悉地所用(參照《集經》、《大日經》卷七及《疏》),鄭重說為成佛不謬,已為矛盾。至云「百日得須陀洹」,仍屬小果,又何益于成佛?蓋撰經者於此等分別全不明晰也。其偽六十八。
————依此仪轨,或“承佛摩顶”,“经一百日,有利根者,不起于座,得须陀洹”。小果岂不益于成佛?
69、《白傘蓋陀羅尼》一篇係撰者別有所受,雜抄入經,較之當時流行之梵字本音譯本(舊傳為不空譯,但《貞元錄》記不空譯籍最詳,並無此種,殆係後人誤歸之不空耳),又較之西藏譯本,訛畧旣多,句讀尤謬(另有攷證),本不堪持頌也。且就咒文音譯觀之,與經大有出入(如咒譯跢他伽多而經譯怛闥阿竭;咒譯婆伽婆,而經譯薄伽梵;咒譯薩怛多,而經譯悉怛多;咒譯勃地,而經譯菩提;咒譯阿芻鞞,而經譯阿閦等) 。可證經咒之文非出一手。如認咒文有據,卽可反證經文之出撰述,今乃有人以咒成經,謂其俱實,?#092;顛倒矣。其偽六十九。
————经典流传,咒文易于讹误,难以考证。唯咒文秘密功德,无不从信心出;若无师承密咒时,依经典而持咒,亦大有功德也。
70、咒文有意義可尋者,為陀羅尼楞嚴經咒是也,今乃謂為伽陀(頌)。又佛頂心咒謂短咒,大咒乃謂長咒(見《集經》。又一般通例如是),今乃混稱為咒心。又建壇結界,供養祈求,咒本有別,今亦混為一談。至於結界之法,較為繁雜,作者不能詳知,遂使阿難有問,佛無其答。其偽七十。
————《楞严》原文:“是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罗,秘密伽陀,微妙章句,出生十方一切诸佛。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成无上正遍知觉。”此“咒心”,乃秘密心要之意,非咒之长、短分别也。经中反复强调,须读诵、书写、供养、带藏此咒,非限于结界时运用也。密咒之用,乃在于不思议熏修;吕公不解本质,反于形相苛求。
71、經說修行漸次,乾慧之地四十四心。按乾慧本是三乘共地之初地,正譯應云淨觀,舊讀淨字修伽為修佉,故云乾矣。《智論》七十四說,大乘乾慧從初發心迄於順忍(地前),小乘乾慧亦迄暖法。今乃撰為十信之前,非小非大。其偽七十一。
————《楞严》原文:“欲爱干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慧性明圆,莹十方界。干有其慧,名干慧地。欲习初干,未与如来法流水接,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信心住。”此乃圆教阶位,乾慧乃“妙信常住”之征,为信心住,乃十住(相当于别教初地以上)之先导。吕公不明圆教判教宗旨,难免混淆。同一名相,于各教法,各有义解,可不明辨。
72、經云:「妙性本無,世界?#092;生,因妄生滅,滅妄為眞。」按此種眞妄之談,全不知有幻義佛法,遂說成死相世界。?#092;生若本來無,豈非有始??#092;生妄生眞滅,豈非量有增減?世界?#092;生滅已為眞,諸佛功德盡未來際,又復何說(或解此本無世界?#092;生者,乃假說名耳,然上下文義不符也)?其偽七十二。
————《楞严》原文:“当知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因妄有生,因生有灭。生灭名妄,灭妄名真。”诸法实相,非言诠所及。言诠名相,皆相对安立。“本来无有世界众生”者,于本来心地,非有、非无。众生妄有生灭,数量亦妄。“灭妄名真”,但灭妄想,不灭圆明妙性;妙性湛然,展现华严境界。吕公计较诸佛功德是否尽未来际者,不能圆观三世于一心,不能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堕于生灭法中矣。
73、經說?#092;生有十二類,此由《金剛經》三番解說一切?#092;生改竄成文。《金剛經》說卵生等四,以受生區別一切?#092;生;又說有色無色二,以依止區別一切?#092;生;又說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三,以境界所攝區別一切?#092;生。三番疊說,本非並列(詳無著《金剛經論》)。又非有想非無想亦止一種,卽非想非非想處也。今經乃割裂為非有想及非無想,又妄增非有色及非無色。其實非有色卽無色,非無色卽有色,反復立名,適成戲論。其偽七十三。
————众生分类,随宜立论,本不必执以为定论也。亦不能证成真伪。
74、羯邏藍等胎藏五位,乃由有色根次第增長在而分,無色有情,旣無色根執受(《深密?心意識品》),則化生頓起(《瑜伽》卷二)。今經於有五位次第者,隨意說為卵羯藍胎遏蒲曇,豈有胎生不從羯邏藍起耶?又化相以下悉稱羯南,豈無第五?#092;羅賒佉位耶?至於無色無想,本無五位,亦概稱羯南,種種顛倒。其偽七十四(土梟破鏡,明明有色,乃說為無想,更屬杜撰,不值一辨)。
————名相各随定义,待考。
75、四十四位中,初列十信,竊取《瓔珞經》文。《瓔珞》又從《梵網》杜撰。《瓔珞》十信名字,前後互異,自無定說。如初五名用:信、進、念、定、慧。五根卽應從其次第,乃錯亂為信、念、進、慧、定(唐譯《仁王》卽取此文改易舊譯)。今經抄襲其文,强為之解,以為智明遍寂,故先慧後定。然則五根、五力皆誣說耶?共偽七十五。
————修行阶位,本随宜立名、定义,各有相对参考价值。定慧之先后或同时,亦各有解说;一旦设立名相,必有歧解。须深明“即色即空”之理,一以贯之,方能避免名言逻辑陷阱。
76、十地最後金剛喻心,刹那斷證,更無漸次(《成唯識》卷九等)。今乃說有金剛心中初乾慧地重重十二。其偽七十六。
————十地最后金刚喻心后,常说为十一地(等觉);或说刹那断证,或说重重十二,皆时间相对之论也,各有解说功用。
77、結出經名一段,模仿《圓覺》。《圓覺經》末云:「三世如來所守護,十方菩薩所歸依,十二部經淸淨海眼。」今經遂名十方如來淸淨海眼。《圓覺》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今經亦名大方廣佛母陀羅尼。《圓覺》名修多羅了義(此名實不可通),今經亦名修證了義。《圓覺》名秘密王三昧,今經亦名灌頂首楞嚴(三昧)。抄襲之跡,一望而知。其偽七十七。
————两经类似,正明道理相通,岂可证成真伪?
78、經說瑠璃王誅釋種生身入獄。按瑠璃王事,在弑波斯慝王自立之後,與佛滅同年,今經序分旣說波斯慝王在?#092;會,安得有此?或解此經非一時說,然佛說瑠璃王事,不應更在舍衛(《瑠璃王經》等卽說佛在迦維)。說旣異處,經亦異會,安得集為一篇?其偽七十八。
————当时史迹,历久难考,或有混淆。然亦不妨经义也。
79、經說?#092;生昇沉以情想區分情類。愛欲是生死因,固無輪迴不涉於情,想為遍行,無心不具,亦何有能外於想者。今乃說為純想卽飛,純情卽墮。其偽七十九。
————以唯识或小乘名相,解此经方便之词,难免牛头不对马嘴也。
80、經說十因六報。按淫貪實一煩惱而分二習詐訟諸名,亦為臆造。生死業因,貪瞋癡三,不可缺一。今說十習,獨遺愚癡。其偽八十。
————同上。
81、經說?#092;生惡業同造,入阿鼻獄,六根各造,入八無間。按此說六根造業,固是創聞,而阿鼻音譯,無間義譯,實是一法,妄分為二。又八大地獄,第八卽為無間,亦不容異說。其偽八十一。
————同上。
82、舊說八大熱獄,十大寒獄,故稱十八地獄。然本獄外,增獄各有十六,則新舊無異辭。今經取十八地獄舊說,而一再倍之為三十六獄,百八獄,臆造無據。其偽八十二。
————同上。
83、鬼趣卽是餓鬼,《正法念處經》卷九,說有三十六種,皆以饑渴自燒。今經乃於鬼中別出怪鬼、魃鬼、餓鬼等,以總為別,固已無據。至云餓鬼遇風成形,鬼有形質,四大畢具,豈但風耶?其偽八十三。
————方便分类,不宜定论。
84、印度外道,苦行有得,亦稱仙人,然屬人類,不為異趣也。今經於六趣外,別立十種仙趣,趣謂所至,是業所招,若諸仙人,藉修習成無生具者,何關業感而亦稱趣耶?其偽八十四。
————外道仙人,仍在业趣招感范围,未得解脱,岂不可名趣哉?唯三乘圣者,超出轮回。
85、六欲天中樂變化天,本謂自樂變化五塵受欲。今經撰為生越化地,何得名化?又他化自在天者,自變塵外,亦令他變,故稱自在。今經乃謂超化無化,亦為不倫。其偽八十五。
————《楞严》原文:“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如嚼蜡,命终之后,生越化地。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此申明以无欲心之因缘,而上生乐变化天。至于乐变化天众生,自樂變化五塵受欲,是境界受用,与上生因缘非同一事实,不可随意比拟。
86、又色界天,舊稱光音,本是誤譯(正譯光淨)。今經沿用之而不知其非,又妄解言:吸持圓光(此解光字),成就教體(此解音字)。又無想天,除初後念,悉無粗想。今經又杜撰為初半劫生,後半劫滅。又有頂之稱,謂三有頂,應屬無色。今經乃稱色邊際為有頂,皆是杜撰。其偽八十六。
————此皆重新诠释之文字意义,各有理趣。须知诸法相对成立,相对测量,不可执以为绝对也。纯粹无想者,不可得也;一切成就,皆近似也。
87、又無色天識無邊處仍係意識分別,論說五位無心,不聞除此(《成唯識》卷七等)。今經乃撰為唯留賴耶於末那半分微細,此則與滅盡定有何異耶?其偽八十七。
————本是广义诠释,岂能锱铢必较耶。
88、修羅惟通三趣,今經乃說亦通畜生。又鬼趣但有化生或兼胎生(《婆沙》一百二十,又《智論》八),今經乃謂卵生是鬼。其偽八十八。
————大千物化,无奇不有。或可详尽另述,岂可执此而非彼。
89、經總說止觀魔事為陰魔、天摩,次第而盡,按《涅槃》二、《智論》五,菩薩得法身故,乃破五魔,安有止觀初修卽得陰盡。其偽八十九。
————此为破败魔事,不同于菩萨以般若智慧破无明魔体也。
90、經說「空生心內」,又說「一人發眞歸元,此十方空皆悉銷殞」。按?#092;生心法性雖是一味,然非一體,故非一人成佛,一切解脫。安有心內虛空十方同殞?且經文前云「空非所作,無壞滅故」。然終不聞爛壞虛空,則此銷殞,又復謂何。其偽九十。
————众生心性,非一非异,不可仅以唯识名相衡量。“十方空皆悉銷殞”者,一旦发真归元,则心外无法,岂有虚空可得?
91、五蘊是積聚總畧之義,舊譯為陰,旁解為覆,本為不當。今經獨取其意以為陰宇幽暗,陰鎖入明,愈說愈遠。其偽九十一。
————阴阳为相对之义,递解无穷,若有利于闻思解脱,何所不可。
92、世界五濁本不可配五蘊,今經說一陰盡各超一濁,漫無依據。劫為時分,與行陰相關,如何色盡無劫。彼無色天八萬劫,非功耶?受歸煩惱,想屬有情,同此顛倒。其偽九十二。
————此亦以唯识名相强判真伪、高低也。五蕴配合五浊讲解,自有道理意义,利于闻思,岂不善哉。
93、經說:「色陰銷者,大我慢起,慢與過慢。乃至卑劣慢,一時俱發。」按此七慢境所緣不同,本難全起(見《俱舍》十九、《雜集》六)。今經次言心中尚輕十方如來,復對何人而有卑慢?其偽九十三。
————此乃并说,非详尽例举,未必一人一时具足也。我慢之或尊或卑,皆相对描述也。
94、經說:「受陰盡者,上歴六十聖位,得意生身。」按變易身,地上所受,與六十位豈悉有關?受是遍行,聖位有心,安得無受?雖變化身,又豈能外?其偽九十四。
————圆教阶位变易身(意生身),与通常十地情况有异。
95、經說:「想陰盡者,生滅根元,從此披露。」按生滅根元,應以佛眼方見,禪定滅想,何得至止?經前文云:「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是滅盡定,細想雖滅,猶是有漏,不能洞達生滅根元,舍是而外,禪定滅想,復如何等?其偽九十五。
————此处生灭根元,乃指行阴,“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非生灭根本元精之体也。
96、行陰十魔,經依六十二見,總為十類。實則見各不同,非一人所計,今合二無因等為一外道,則不可通。又卽二無因論中說得眼根八百功德,見八萬劫。眼根功德,必待無漏轉依(《莊嚴經論》卷三)。旣已轉依,何稱外道?其偽九十六。
————分类皆相对,同类未必尽同。“见本无因”——“只见众生轮回其处,八万劫外,冥无所观,便作是解,此等世间十方众生,八万劫来,无因自有。”“见末无因”——“知人生人,悟鸟生鸟……从八万劫,无复改移,今尽此形,亦复如是。……当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无因。”此二无因,皆断常之见也。外道能否得眼根八百功德、见八万劫,未必尽如唯识之说。如论无漏转依,以阿罗汉为无漏者,《楞严》尚以二乘为外道也。
97、四遍常論前際見,均於生滅不如實而有妄執。今經乃說不生滅見以為遍常。又一分常,本就能所生處,不如實知而生妄執。今經乃說五陰或盡或滅以為一分。至於有邊,本指世間,乃說?#092;生半生半滅。皆不可解。其偽九十七。
————此皆圆教发挥之义,不拘一格。四遍常论(以二万劫中生灭循环为常、以四万劫中众生体恒为常、以八万劫中众生常住为常、因灭想而以不生灭理为常),岂“說不生滅見以為遍常”?可能误将“不生灭理”当作“不生灭见”了。所谓不生灭理者,乃意识抽象所得之法则,非本体性,岂得常也?而不生灭见,若指见性,则是认识之本,永在机动之初,今《楞严》立论,暂许为遍常妙明。《楞严》所谓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乃将世界(五阴)一分为二之断常见(心性常、生灭无常,劫不坏常、劫坏无常,心不坏性常、我死生无常,行阴常、色受想无常),非唯识所谓一分常也。四有边论(过未有边、相续心无边,众生有边、八万劫外无见闻处无边,彼一切人有边、我无边,众生世界半生半灭而半有边半无边),别出心裁,非世间有边之义也。
98、後際五類見中,四死後有想論,乃執我有色無色等,故通三界。今經改為我在色中四句,則不通無色,又本係有想,解作有相,亦屬杜撰,所餘無想俱非等論,亦俱出臆解,無所依據。其偽九十八。
————依《楞严》原文,应为“死后有相”论,在行阴境界,“于无尽流,生计度者……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见我圆,含遍国土,云我有色,或彼前缘随我回复,云色属我,或复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因不能晓了行阴空性本质,从中计度形相(色界);此本非通于无色也。“相”与“想”分明别义,何必定要混淆。“死后俱非”论(死后有相无相俱非),亦行阴境界体悟之类别,何得谓为臆解。
99、經云:「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末圓。」按此文句出於《涅槃》「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一頌,此頌本義,指有漏諸行,生已則滅,生滅是苦,彼寂則樂(《瑜伽》十八)。此乃以生滅與寂滅相形,本無滅已方樂之漸次,故《瑜伽》譯為「由生滅故」(勘梵本此句,亦云「生已則滅」無滅已之意),又安有已滅生滅寂滅未圓之境界?卽如《涅槃》舊譯,滅生滅已,卽應寂滅,又安有未圓之說耶?其偽九十九。
————《楞严》文句,多独具机杼。已灭生灭之后,有无寂灭未圆之境界,乃相对区分,各有意趣,不可执以为绝对有、无。
100、經云:「從諸根互用中能入菩薩金剛乾慧,如是乃超十信等入如來海。」按六根互用,必需轉依(《莊嚴論》卷三),此金剛心以後事。今乃說由互用入金剛心,斯顛因矣。金剛心刹那斷惑,次念卽證菩提,安乾慧等次?達金剛心本自究竟,又安有超?惟由止觀得金剛心是疑問耳。其偽一百。
————《楞严》:“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如是乃超十信……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此谓,若尽识阴,可现前诸根互用、入金刚干慧而超越菩萨诸阶次,何有先后等次之意?正显楞严一路直超之高妙也。当参天台圆教义理。
101、經云:「五陰疊起。」又云:「理則頓悟,事則漸盡。」按五陰法,色心相依,起則俱起。又受想三俱是遍行,亦無次第,何謂疊起?至於五陰漸盡,事理所無。豈能一一拔彼遍行,使其不相應耶?禪家北宗有頓悟漸修之說,作者竊取其意以撰經耳。其偽一百一。
————顿渐、俱不俱,皆相对之辞,各应于实证之理事。后来禅宗大演其义,正足以证明楞严之理也。
2#
发表于 10.3.2009 04:09:25 | 只看该作者
1# xygame



无量寿经里佛说:


如来深广智慧海    唯佛与佛乃能知
  声闻亿劫思佛智    尽其神力莫能测
  如来功德佛自知    唯有世尊能开示


没有必要听凡夫俗子在那里嚷嚷,坏了自己的正信。


     佛经的真伪有三法印为标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符合三法印的就是佛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10.3.2009 04:30: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xygame 于 10.3.2009 04:40 编辑

凡夫俗子?正信?楞严经是伪经,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伪造佛的话,算得上正信?

那就继续正下去吧。如果楞严经是正确的,那么吕先生引用的那些用来批判楞严的佛经就该是假的。这里不存在吕先生曲解佛经的问题,因为没有那个必要,吕先生说的是事实。

伪造佛经,不外乎两个目的,名利而已。

楞严如果不是伪经的话,那么你同意燃指供佛是正信的佛教咯?挺楞严的,和基督徒查不多,一个是没读过楞严,一个是没读过圣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10.3.2009 14:53: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大熊猫 于 10.3.2009 15:47 编辑

3# xygame
你好歹也是个修道之人。到处散布楞严经是“伪经“,是你证伪的吗?是老庄还是释迦牟尼佛对你讲的?姓吕的说的就是真的?那么研究楞严历代祖师大德都是糊涂蛋。历代编纂大藏经的那些学者都是傻瓜!你好好想想,散布这些对你这个道家弟子有什么益处?

佛法处于末法时代。第一部要灭的佛经就是“大佛顶首楞严经“。所以关于这部经的任何奇奇怪怪说法、任何“研究“、“考证“都正常。

老兄,你们道家也应该善护口业吧!还是给你点忠告,你爱听不听。好好修道,闲事莫管。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祝你早日成仙得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10.3.2009 15:40: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大熊猫 于 10.3.2009 15:49 编辑

天台宗第四十四代倓虚大师"影尘回忆录"

八载寒窗读楞严
宣统二年,(一九一0年)刘文化到北京去请经,住嘉兴寺,共一个多月。文成和尚对他很好;还有个老和尚对他说:‘开慧楞严,成佛法华!’
这样对刘文化的信心,就更加坚固了。他回来的时候,在嘉兴寺打一堂斋,供供众,连请经,加来回坐火车,一百块钱还有富余。他像唐僧取经似的回来了,大伙都很欢喜!
自从在北京请了楞严经之后,我们大伙,没事就看,得工夫就研究;可是里边有些很生涩的句子,还有一些名词,看几遍也不懂。继续再往下看,还是不懂。那时候因为附近没有知道佛法的,也无从去请问。
以后营口西边,有一个西大庙,里边有一位老和尚,我们都到那里去请问,他说:‘经还能讲吗?我只听说有念经的,没听说有讲经的。’
原来这位老和尚,也是糊里糊涂的,和我们程度差不多,听他说这话,真像一个笑话!
从他那里请问了之后,他不明白,我们依然还是不明白。没办法,还是继续往下看,不懂,继续又看了七八年工夫,对于内里的正文都熟悉了,对文里的条贯大义也渐渐明白了。然而,所领会的意思,都不甚彻底。前后文义虽熟,究竟也不明白他的宗旨在何处。
向来刘文化比我们都心诚,平素他就有个魔道劲,看不懂就在佛前磕头,跪在佛前求智慧,昼夜这样干!
佛法这件事情,看起来似很难,如果念头正,心理专一,把一切执著看得开放得下,也不很难,只要你有诚心,能长久的去行。刘文化看楞严经看的像入了魔一样,往往整宿整宿的在佛前求,果然他得一种灵验!

有一天他在药铺里看楞严经,他的对面棹上坐著一位给药铺里管帐的先生,姓黄叫黄聘之。他两个人相距很近,黄正在低著头写帐,刘文化看经像入定一样,心里豁然开朗!眼看在亮光里,现出一种境界来:有山河大地,楼阁宫殿,周匝栏□,清莹澄澈,俨如琉璃世界一般;还有一些天龙鬼神,护法八部,手里各拿著宝杵,在虚空伫候著。自己平素所住的这个污浊世界已完全看不见了!刘文化觉得很纳闷很奇怪!正在看得出神的时候,忽然来了两个鬼,而且这两个鬼还与刘文化认识。
原来这两个鬼,在世的时候,和刘文化都不错。后来因为打地亩官司,他两个因为打输,气死了。刘文化虽然官司打赢,可是为争一点地,气死两个人,自己想想没意思,很后悔。于是把家庭交给他弟弟管理,自己出门访道寻师,开始禁绝酒色财气。因为忌色的缘故,夫妻之间失和,他女人气死了,女人一死,还有一个小姑娘,也随著死了。自此以后,刘文化觉得更伤心。又没什么挂碍,就天天住在我那个药铺里,诚心敬意的看楞严经。现在既然遇到这么一种境界,又看见来了两个鬼,不但不像生气那样;而且来到刘文化跟前跪下了,这时刘文化有点害怕的样子,就问:
‘你来有什么事?’
‘请你慈悲!’两个鬼说:‘我们来求你超度我们。’
刘文化想:既是要我超度他,必定不要我偿命了。可是;他又犹豫似的对那两个鬼说:
‘我自己还没解脱,怎么能超度你呢?’‘唉’!那两个鬼又哀求似的说:‘只要你能答应一句,我们踏著你的肩就可以升天了。’
刘文化想:既然不要我偿命,我答应一句,还能升天,这何乐而不为呢?就顺口答应了一句,‘好吧!’两个鬼走过去,踏著他的肩膀,一齐都飘然升天去了。
不一会,他死的那个女人,怀里抱一个小闺女也来了。这一次来,不像先前那两个鬼一样,她来到跟前很喜欢!把那个小姑娘往地下一扔,就磕头求度。刘文化答应了一句,他女人和他那个小孩,也踏著肩膀升天了。
刘文化这时候很诧异,自己也不知是怎么回事。忽然他过去的父母也来了,见了他很欢喜的,并没跪下,彼此说了几句话,也踏著他的肩升天去了。
对于这些境界,刘文化看的明明白白;所说的话,也记得很清楚,究竟也不知是如何一回事。正在这样思量之间,忽然境界不现了。
屋子里寂然无声,肃静的很!黄先生依然在对面的一张棹子上低著头写账。不但眼里没看见什么境界动作,就是在心里也没想到有什么事。转瞬之间境界不见了,他忽的站起来问:
‘黄大爷!(因为他岁数大,大家都是这样称呼他。)你刚才看见了没有?’
‘什么事!’黄先生抬起头来,像发呆似的,反问了这么一句:并且又继续往下追问‘我没看见,刚才怎么的啦!’
屋子里经过两个人这样一问一答,把一种沉寂的气氛冲破了。黄先生因为自己追问的话,没得到刘先生的解答,也不再理会,依然低下头去写帐。刘文化以为刚才的境界,黄先生也同样能看见,然而相反的,他却没看见,刘知道是自己的密事,也就默不发表。
后来,他把这些事情,都清清楚楚的私自告诉了我,当时我对他说:
‘这是破识蕴的工夫!识蕴破了之后,往往就能看到这种境界。在楞严经上不是说吗:‘精色不沈,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灵,互用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命浊。’心经上也说:‘照见五蕴皆空。’如果看经的工夫深,对五蕴上不起执著,遇到这种境界不算回事。不过,对研究经的工夫,固然要专,可是;不要执著在这上边,如果有执著的话,就要入魔了。’
当时我恐怕他入魔,又恐怕他起执著,就随便这样告诉他。究竟他是否破识蕴?是不是与经文的意思相符?我因为那时还都在居士身份,也没去深加考虑,不过姑妄说之而已。

如果“大佛顶首楞严经”是伪经,受持者何以能得到如此殊胜的功德利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10.3.2009 18:01:45 | 只看该作者
我对经文没什么研究,修行也不够。不敢妄论真伪。不过,所有的经文,当然都是后人写下的。他们写下的,是不是真正的佛法,我们应该按照“四依四不依”的原则,自己去鉴别。记得有人说过,楞严经即使是后人“伪造”的,我也拜他为师,尊它为佛法,因为它说的是甚深佛法。(大意如此。)

楼主转的,我没有仔细看。不过,既然楼主转的是小白杨辨义,而楼主又断言是伪经。楼主的意思是,小白杨说的没道理吗?你为什么断言是伪经?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19.12.2024 03:36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