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朝的婚礼 + u' C7 ?$ `& R7 ^! y. h5 J! O( u
. e( H& r# A8 L' s) r1 I' k8 f: [
' w6 F* Z% y& ]" R 古时的婚礼,又被称为“六礼”,所谓“六礼”即说媒成功后的六个程序:纳采(双方碰头)、问名(询问女孩的名字用以卜算)、纳吉(将卜算结果告知对方)、纳征(送聘礼)、请期(定日子)、亲迎(迎娶新娘子)。在唐朝,这一老规矩基本上被传承下来。唐朝婚姻习俗多继承于北朝。在北朝,迎亲时,夫家在新郎的带领下一行人来到新娘家门口,齐声高喊:“新妇子!”这时候,新娘子家往往是紧闭大门,那意思是要给新郎点颜色看,这媳妇可不是好娶的,于是夫家几十甚至上百口子就继续围成一圈在大门外叫唤,直到把门催开,迎接新娘上车。在唐朝,这被称为“催妆”。唐朝迎亲往往是在黄昏的时候,到了中唐以后才有人把时间改在清晨。在接完新娘后,事情还没算完,女方往往集中一大批人,挡在道上,不让新郎的车子过去,想过去也行,留下买路财,谓之“障车”。在《酉阳杂俎》中记载了唐朝时新增加的婚俗:( A: V: Y* a, n4 I
- h% `2 j! d) f# D7 @
近代婚礼,当迎妇,以粟三升填臼,席一枚以覆井,枲三斤以塞窗,箭三只置户上。妇上车,婿骑而环车三匝。女嫁之明日,其家作黍臛。女将上车,以蔽膝覆面。妇入门,舅姑以下悉从便门出,更从门入,言当躝新妇迹。又妇入门,先拜猪枳及灶。娶妇。夫妇并拜,或共结镜纽。又娶妇之家,弄新妇,腊月娶妇,不见姑。
' {, {2 c5 C( l$ K" G" ?
( z( M H0 n- ?, ~6 Q 在结婚前,男方那里必须以粟米三升填石臼,以一张席子盖住井口,以枲麻三斤塞上窗户,以箭三只放在新房门口(有点捉妖的意思)。接到新娘子后,新娘子上车时,得挡上膝盖,搭上盖头(谁说唐朝的女人开放不搭盖头)。等新娘子上车后,新郎需要骑马围着车绕三圈。新娘子初入婆家,先拜灶台,以示将来成为操持家务的好手。男方的舅姑等亲属则从便门出,然后再从正门入,为的是踩新娘子的脚印,以沾喜运。唐朝时的结婚仪式很有趣,比如结婚当天新人不能住进房子,而必须住进屋外用青布幔搭建的帐篷,谓之“青庐”。新人在这里面完成交拜仪式和新婚第一夜,但赶上天凉怎么办?两口子做爱时再冻着。在“青庐”内,夫妇对拜,然后净手,对坐于案,共结镜纽,以示美满;又各剪发一缕,用丝线扎结,置于锦囊,象征为结发夫妻。随后,同食一个碗里的饭,所谓“同牢之礼”,然后是喝合卺酒。接下来便是考试新郎的时刻了,即“却扇”一关,在那个以诗人为贵的年代,新郎怎么着也得哼哼两句诗歌以显示才华,直到新娘满意才会将手中的扇子放下。仪式完了,便是“弄新妇”即闹新房了,确切地说这也是仪式之一,必不可少。按照唐人风俗,多春夏迎娶新人,而腊月婚嫁,则有规矩即新娘不能见姑。这对新人为了这场婚礼提前就彩排了很久,他们都认为这天是一生最值得纪念的日子。 b* }. a$ W+ V$ i. S6 E
, G* l9 P7 z( M2 U5 e1 i
闹洞房自然是不可或缺的,段成式特别提到了一段:“律有甲娶,乙丙共戏甲。旁有柜,比之为狱,举置柜中,复之。甲因气绝,论当鬼薪。”也就是说,某甲结婚,洞房夜好朋友乙、丙来闹,把甲塞进了柜子里,等再打开盖后,哥们儿已经被憋死了。此出汉律,但老段在这里提及,可见唐朝人闹洞房时也不老实。
. p- i- s" @0 `2 P7 B" N9 E8 T d 新婚后,女婿回门,拜见岳父岳母时,女方家眷亲朋皆至,此时有个好玩的游戏,那就是姑娘们用木杖、竹杖打女婿以为乐,直到女婿被揍的晕头转向才罢休,这可被理解成是女方的示威:我们家闺女可嫁过去了,你看着办吧!还别说,在古代这方面还真有点男女平等的意思,我是说,既然有闹洞房一说,捉弄新娘子,那就得有女婿回门时挨揍的游戏!事实上,唐朝婚礼还有个新段子,就是“铺母卺童”,即在结婚前的一天,女方派一名资深的妇女到男方家,在新房即“青庐”里“铺房”,展示女方陪送的嫁妆。这并非没有必要。在唐朝,仍然沿袭魏晋余风,讲求门第高贵。唐人薛元超曾说:“不才,富贵过分,然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在这里提到了著名的“五姓女”,也就是五个有着久远光荣史的豪门大族:太原王氏,博陵、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陇西、赵郡李氏。以上五姓自恃门第高贵,据说连皇族(他们质疑李姓皇族非陇西、赵郡的李氏)也不放在眼里,不肯主动与之为婚。唐朝的士人,以能娶这五姓女为荣耀。如果你不是五姓女,那么结婚时就要注意了,为了嫁过去后过得舒服些,不受老公家的人的气,就只能在“铺房”时显示一下娘家的实力了。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