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楼主: 有容乃大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国秘史之法正与诸葛亮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4.2.2014 10:58:58 | 只看该作者
即时机票
刘焉在蜀中开创基业之初,作为一个外来者,显然对这些状况缺乏了解,也就没能因时制宜地处理好与益州豪强的关系,这样一来,刘焉的政权自然摇摇晃晃,动荡不安。
既然无法和当地豪族打成一片,刘焉就开始招纳外族。
益州的地理环境,为刘焉的政策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因为这个地区是“汉蛮杂揉,”具有边区的性质。
自东汉中业开始,益州一直是羌人入侵及内迁的目的地。到了刘焉时代,已有不少羌人在当地居住,他们和刘焉一样,都是外来者,同样的感受给了他们同样的渴望。
都遭白眼,都受排挤,都受欺负,自然就产生了同病相怜休戚与共的心态。
这种心态,为双方提供了靠拢和合作的基础。刘焉收纳青羌的时间不过一年,成就就已相当显著,青羌已成了他麾下一支可靠的兵力。
但是,刘焉毕竟是汉人,和羌族在沟通上,习惯上还是存在差异。
在刘焉看来,羌族人缺乏常性,缺乏强固的政治组织,不能长期保持一贯的对外政策,经常给人叛服不常的印象。
羌族帮助刘焉讨平叛乱后,有了闲工夫,又开始窝里斗,自己跟自己干起来了。
刘焉头疼啊,这可怎么办啊?毕竟,要用武力巩固自己的权利,必须要有一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核心部队啊。
这时候,有人主动上门投奔来了。
公元190年,袁术夺取了南阳。此人在当地奢淫肆欲,徵敛无度,搜刮民财,老百姓过不下去了,就开始四散逃难。
去哪呢?去益州吧。南阳离益州可不进啊,为什么要去益州呢?
这是因为刘焉曾在南阳做过太守,在当地口碑不错。据说,当他从南阳去益州上任时,还有不少南阳人千里相送。
所以,南阳人有难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刘焉。即使相隔千山万水,我也要追寻着你。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可是你却并不在意。
这唱的是“北京人在纽约”。而刘焉显然是不会不在意,而且大喜过望。
从那时起,南阳人开始源源不断的前往益州,多达百万人。这些难民被收编成军队,他们构成了刘焉政权中最重要的“东州势力”。
公元194年,刘焉死了,刘璋继位。这时候,东州势力已经在益州占据主导地位。
但刘璋也有顾虑,刘氏政权纵使有东州兵作为武力后盾,在军事上可以压倒本州人。但强龙要压地头蛇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啊。
当地的土著虽然迭经挫败,但对于地方事务仍然拥有强大的支配力。他们仍旧牢牢地掌握著全蜀士民的向背。益部的治乱与否,都取决于这批大姓对刘氏政权的态度。
怎么办?还是要和他们搞好关系啊。
刘璋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只有让那些蜀中大姓团结在以我为核心的中央政权下,他们才可能和我产生休戚与共的心态。益州境内的安定繁荣才会得到充分的保证。
于是,刘璋积极与土著大姓改善关系,改变以往的用人政策,将当地精英纳入权力架构之中,令他们感到与刘氏政权的利益一致,彼此不分你我。
刘璋经常和当地人拍胸脯:放心吧兄弟,有我一口肉吃,就肯定有你一口汤喝。
这些既得利益的代表人物是----
1.王景,新城人,仕刘璋为从事。
2.李邈,郪人,牧璋时为牛鞞长。
3.严颜,巴郡人,巴郡太守。
4.张裔,蜀郡成都人,举孝廉,为鱼复长,还州署从事领帐下司马。
5.杨洪,犍为武阳人,历部诸郡。
6.费诗,犍为南安人,为竹令。
7.杜微,梓潼涪人,辟为从事。
8.黄权,巴西阆中人,召为主簿。
9.王元泰,汉嘉人,为巴郡太守,还为州治中从事。
10.何彦英,蜀邵郫人,为犍为太守。
11.王国山,广汉郪人,为州书佐。
12.盛衡,巴西阆中人,为州书佐。
13.程畿,巴西阆中人,为汉昌长,后迁为江阳太守。
14.张肃,蜀郡人,别驾从事。
15.张松,张肃弟,益州别驾。
16.张任,蜀郡人,仕州为从事。
17.李恢,建宁俞元人,仕郡督邮。
公元196年,法正入蜀,此行可谓姗姗来迟。
因为正赶上刘璋重用和提拔当地人的风口浪尖上,他这个外来人受些冷遇,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4.2.2014 10:59:27 | 只看该作者
就这么混吃等死,时间长了,法正慢慢当上了官新都令、军议校尉。这也就是些虾兵蟹将的小兵小卒的官衔。
法正很不满意,都说英雄莫问出处,况且我还是有来路的人,这刘璋怎么就瞎了眼,不肯用我这个送上了门的人才呢?
看看人家刘备,三顾茅庐,到乡下去请一个农民出山,那个走了狗屎运的乡巴佬叫什么来着?诸葛亮吧?连农民工的利益都有人保护,我怎么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呢?
都是姓刘的,做人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豪情万丈而来,但法正的梦想很快被现实的残酷冲击成了肥皂泡。
每天上班也闲得无聊,就是看看报纸,喝喝茶,聊聊天,扯扯淡。
下了班,也不过是和孟达这样的酒肉朋友一起泡泡吧,蹦蹦迪,洗洗澡,按按摩。
虽然没啥正事可干,但不要忘了,这里是成都,是天府之国,虽然其他地方闹瘟疫,这里却是最适合人生活的地方。
法正是一个不满足现状的人。时间长了,牢骚多了,自然要发泄出来,每次单位开会,或者学习文件,或者一些其他的公开场合,这个愤青动不动就喜欢放炮。
用现在的话说,他不是嫌房价高了,就是股市的动荡太大了;不是打击腐败不利了,就是牛奶里的掺杂的三聚氰胺太多了;不是体制改革落伍了,就是中超联赛的假球黑哨太多了。
反正在法正眼里,这个社会的阴暗面太多了。说一千道一万,就是这个世道太恶劣,政府太无能。
牢骚太多防肠断,渐渐的,在同事和领导眼里,法正成了一个本事不大脾气不小的方鸿渐。有本事你也干点实事啊,老怨天尤人算什么本事?光说不练假把式,老忽悠,你以为你是赵本山吗?
就这样,法正在人们眼中成了一个异类,招人烦。
法正也懒得搭理他们,依旧我行我素,嬉笑怒骂。
他觉得那帮看他不顺眼的人都是些凡夫俗子,都是些吃货,你们懂个屁啊。哪天等我有了出头之日,就让你们好好开开眼,我一定把你们这帮有眼不识泰山的小兔崽子都给收拾了!
没事的时候,法正就还和孟达鬼混在一起,因为孟达家里有钱啊,吃喝嫖赌都有人买单,何乐而不为?
就在这个时候,法正和孟达认识了一个关键人物。
这个人物的出现改变了他们两人的一生。此人就是张松。
张松自幼就是个神童。
他五岁能吟诗,七岁会做文章,一目十行,看过就背,过目不忘。
但是,张松长的有点对不起观众,额头尖,鼻偃齿露,身短不满五尺,言语有若铜钟。
此时的西蜀之主已经不再是刘焉,而是他的儿子刘璋。张松就是在刘璋手下当师爷。
刘焉有四个儿子,长子刘范,官任汉朝廷的左中郎将;二子刘诞,任制书御史:三子刘瑁,官任别部司马。四子刘璋,任奉车都尉。
本来小儿子刘璋是最没希望继承刘焉之位的,因为立幼不立长,在当时是大忌。
但天有不测风云,刘焉在益州的时候,他的前三个儿子都留在长安。
有一次,刘表上疏弹劾刘焉,说他私造军火, 有不轨之图.要造反。于是,汉献帝就派了刘璋到成都去劝告刘焉, 让他不要做非分之想。
刘焉却把刘璋留在了成都, 不让他回长安复命,这个时候来看,刘璋不仅躲过了一劫,而且阴差阳错的捡到了天上掉下的大馅饼。.
   留在长安的大儿子刘范本是刘焉最赏识的。但他勾结在凉州造反的马腾, 准备里应外合图谋长安。事情败露后,朝廷就把刘范杀了头。他的弟弟刘诞也受到牵连, 丢了性命。.
   经过此事的刘焉, 名义上虽然还是汉朝的益州牧, 但是实际上, 已经把他的统治地, 变成了一个独立的王国。
还剩下两个儿子,但三儿子刘瑁是个短命鬼,他娶了一个倾国倾城的漂亮老婆后没多久,就命丧九泉了。而他的遗孀,后来还便宜了刘备,被娶走当了正房,这是后话,暂时不表。
没办法,刘焉只好把自己打下的江山传给了他最看不上的刘璋。
刘璋继位后,益州在他手下也就每况愈下了。
刘璋这个窝囊废的老底被身边的张松看的清清楚楚。他觉得在刘璋手下不是长久之计,就暗中起了心,把西川的要道、山川、地形画成地图。
法正和张松相识之后,两人很快就找到了共同语言,再加上孟达,这三个家伙构成了无敌三贱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4.2.2014 10:59:39 | 只看该作者
正所谓臭味相投,在百无聊赖的日子里,法正,张松和孟达的关系就更加亲密了。他们凑在一起,就破口大骂,指责刘璋当局的种种不作为----
法正说,你们知不知道,我们现在开始评选每月的最佳员工了,但那种手段是哄小孩呢,不发奖金,只给三项奖励,一,张榜表彰;二,在橱窗内展示个人画像;三,发放流动红旗。他们以为我们是傻子啊,净做些表面功夫,糊弄傻子啊?
孟达说,我比你更惨啊,现在每天早上六点就起床上班了,一直持续到晚上八点,这工作时间早就超过八个小时了,还不给加班费,只算调休,也是啊,加班的时间比正班的时间还长呢,给钱他们也给不起啊,这是什么世道,就是赤裸裸的剥削和压榨。
张松叹一口气,哀叹道,你们这些都不算什么啊,因为我们的这个主公实在不怎么样,我每天看着这个傻逼都来气。昨天他还给曹操写信,要求和他言百年之好,写好之后,他还在办公室里大声的念,其中都是些对曹操的乞求之词,有一句是哀求人家,能不能在同等的条件下,照顾一下我们益州百姓啊?我听了都觉得丢人,你写就写吧,还念什么啊?连自己在臣子眼中的尊严都不要了吗?
许久,三人都沉默不语。
法正问张松:老哥,那你说咱们怎么办呢?就把美好的青春都献给这个不争气的刘璋身上吗?
张松诡秘的一笑:别着急啊,等待一个时机,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更好的老板。
法正孟达附耳上来,张松如此这般如此这般的把他胸中的那个宏伟计划和盘托出。
此时的刘璋还自我感觉颇为良好,他哪里知道,他已经被手下的那无敌三贱客当成了案头之肉。只等天下有变,就可以卖主求荣,弃暗投明了!
这些年,对于法正而言,还有两件事值得铭记----
有一次是他骑着马出去游玩,突然不知怎的,马受惊了,在山谷中狂奔起来,最终法正实在拽不住缰绳,腾空而起,摔落在路边的稻田里。
车祸中,法正的胳膊、腿等多处受伤,双臂的静脉被切断,但在医院处理后,他缠上绷带,就迈着四方步,溜达着出院了。
因为贪玩,这样的车祸,此后发生过5次。法正这只晃荡了的跛足,也似乎成为个人命运进程的隐喻:步履艰难且几度停摆。
但后来想想,法正之所以能给刘备当向导,能够驾轻就熟的让刘家军长驱直入,直捣黄龙,恐怕和他那时骑马游玩的经历分不开。
天时地利人和,最起码,带兵作战时的地利已经被他烂熟于心了。而这也成为刘备宠信他的最重要原因,与这个结果比较起来,从马上掉下了几次,又算得了什么呢?
还有一次,法正遭遇绑架,险些丢了性命。
法正不拘小节,还是个大嘴,这样一个喜欢大放厥词的人引起了刘璋手下特工组织的怀疑。有一次酒醉之后,特工之一熟练地将涂有麻醉剂的毛巾捂住他的嘴巴,他立刻出现恍惚。随后法正被捆绑着,用麻布袋套住脸。他被拖入马车,颠簸一段之后,他隐约听到了浪涛声。随后他被押上船。
慌乱中,法正被放置在一块十字木板之上,特工们准备将其分尸弃海。此时,幸亏孟达及时赶到,法正才幸免。
接下来的那几年,法正总感觉自己是在半软禁的状态中度过,为了安全起见,他只能在深夜溜出门去会见友人。
就在这种担惊受怕浑浑噩噩的环境中,法正度日如年,苦中作乐,一下子呆了12年。
当然,他也在这段时间履行了必要的人生程序,他和裴氏也曾经过过一段安稳的日子。
入蜀之后,为了让裴氏更适应,法正还在家里搞了个大炕,与农村家里的一模一样,这样在冬天,裴氏就可以坐在炕上做活了。
对于自己的糟糠之妻,法正一点也没嫌弃过她,待她十分好。每回客人来,他必然会领她见客,帮她整理衣服和头发。
对于法正在外面都忙活些什么,裴氏从不过问。但这并不耽误他们进行造人运动。裴氏给法正生了一个孩子,取名为法邈。
邈,遥远之意,顾名思义,法正对刘璋已经不抱希望了,他把目光投向远方,期待一个明主,来将自己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
儿子的出生,也只给法正带来了短暂的快乐。这些喜悦很快被物质的匮乏,精神的困惑,生活的寂寞所淹没。
年轻的法正常常上火,嘴边总有络绎不绝此起彼伏的疱疹浮现。
法正想:再也不能这么活,再也不能这么过,是到了重新开始的时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4.2.2014 10:59:54 | 只看该作者
机会说来就来,这当然要感谢一个叫张鲁的人。说张鲁,就要先说说他那个活了123岁的爷爷张道陵。
张道陵,中国道教的创始人。字辅汉,沛国丰人(江苏丰县人),是一个充满传奇经历和神奇色彩的道教领袖。他一生致力于创设中国道教,并得道成仙,123岁仙化而去。 被后人尊为“祖天师”和道教教主。
有关张道陵的记载,散记于各种方史、家谱、道书中,有些记载难以考证。
张道陵一生,不息修炼,凭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追求修道济世的远大目标,创立道教,得道成仙,从中表现出的美德和精神,赢得后人无比的崇敬。他开创的中国道教基业,成为中国宗教史上的一支独 秀,成为世界宗教史上的一朵奇葩,被誉为中国道开业宗师、中国道教第一人。
张道陵临终,将剑印传予其子张衡(不是发明那个地动仪的张衡,重名而已),张衡传子张鲁,张鲁晚年嘱其子张盛,后来均由后人或族人世袭张天师位,历朝帝王追加了历代张天师不少“封号”与“赠号”。
龙虎山也成为正一天师道的祖庭,历代张天师原居“龙虎山嗣汉天师府”,至今张天师已传至第64代,64代张天师现居台湾(1949年2月,63代天师张恩溥迁往台湾,1969年12月底病故于台北,由堂侄张源先在台湾继承64代天师)。
扯远了。
  汉献帝中平元年七月,巴郡人张修,于巴郡汉中传播五斗米道,其法基本承袭张陵而又有所发展。没多久,张修率五斗米道众在巴郡起事,响应黄巾起义。当时的益州牧刘焉手足无措,急忙飞报朝廷,恳请速派精兵剿灭!
其实朝廷早就知道有这么些人在蜀地乱折腾,私下里称五斗米教为“米贼”。但朝廷有什么办法?只好拿出一件法宝:招安!
这个任务转了一圈,又落到了刘焉的身上。
刘焉费尽力气搞定了张修之后,奏明朝廷,不仅封张修为别部司马,还承认了五斗米教在蜀地的客观存在。  同时,张衡的长子张鲁也得了个“督义司马”的官衔,和张修一道,同在刘焉手下任武职。
但是,在老百姓中间,有很多闲言碎语,都说张鲁这个官衔是靠他那个美丽的母亲出卖肉体换来的。
我们得好好说说张鲁的这个母亲卢氏了。因为道教的历史叙述和朝廷正史的记载有着不少落差,我先摆出来,大家看看。
   关于张衡去世的时间,道教和官方的说法倒没啥区别,都是在公元179年死去的。
问题是,道教方面认为,嗣师张衡先生是和他的夫人卢氏,一同在四川的阳平山(今四川彭州市)飞升得道的。如果是这样,那么,《后汉书》里记载的,那位后来进进出出刘焉府上的张鲁的母亲,又是何人?
   人耶?仙耶?如果是人,张鲁这一个儿子有几个母亲?如果是仙,后来被刘璋杀掉的又是何人?
反正张鲁的母亲卢氏和刘焉是有一腿,至于张衡娶了几个姓卢的女人,暂且不去追究了。
《后汉书》中记载:“沛人张鲁,母有姿色,兼挟鬼道,往来焉家,遂任鲁以为督义司马……”
也就是说,张鲁的母亲,长得年轻貌美(凭张家的长生之术,想不年轻貌美都难),并且还会些捉鬼画水的法术,所以常往来于刘焉家中。
一来二去,两人有了点说不清楚的关系。于是大家都认为,正是由于这层关系,张鲁才被任命为“督义司马”的!
在那个时代,大家还是想长生不老的。刘焉大概也是想找张衡的遗孀请教一下。跟着自己的老丈人和老公这么久,卢氏多少应该是沾染点仙气的吧。
于是,这一对狗男女就坐在一起切磋起来了。
刘焉看着卢氏,心里纳闷:这个老娘们到底多大岁数了?有三十吗?看着不像啊,这么年轻?哪像有了孩子的人?
站在如今的角度,我们来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
看着看着,刘焉的眼神就不对了:
小娘子啊,你是怎么让自己保持的这么鲜嫩的?我家那个黄脸婆有你一半就好了。
卢氏咯咯一笑,也不保守:
我从10岁开始就学会用蛋白和青瓜敷脸,在这样的经历中培养自己的美肤习惯,虽然花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但这种投资才赢来了今天的高回报。我也老教育自己的宝贝孩子,从孩童时候就要爱护自己娇嫩的小脸,别等到问题出来了,再去想办法解决,这样才能将美丽的时间延长。
刘焉忍不住瞟起了卢氏那冰清玉洁的皮肤和魔鬼般的身材,眼睛已经直勾勾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4.2.2014 11:00:12 | 只看该作者
卢氏也卖弄起了风骚:
我做每件事情都有目标,健身当然也不例外。我每天都要保证20分钟的锻炼时间,如果时间宽松,还要更长。主要方式就是跑步和划船,跑步可以保持体态的轻盈,划船则可以锻炼臂部和臀部的线条。健身的同时,我会听音乐,令身心同时得到有效的放松,也使锻炼的时间充满乐趣。
和卢氏面对面地相视,刘焉已经被她的美艳彻底的征服和震撼。特别是她那双标志性的眼睛,清澈明亮,光彩奕奕,从她的眼中是无法读出年龄的。
卢氏笑吟吟地对刘焉说:
大人啊,如果你愿意的话,臣妾愿意为你煲汤、排毒,这才是真正的养生秘诀啊。我就爱喝含有维生素B、蛋白质的汤,这样可以提升身体新陈代谢的质量。同时,还爱喝含有食物纤维的汤,因为这样能够有效清理肠道环境,帮助有害毒素排出。
刘焉活了大半辈子,也算见过美女无数,但眼前这个风姿卓越的妇人却让他神魂颠倒,心旷神怡。卢氏呢?想想张衡这个家伙已经死了好多年了,守寡的日子不好受啊,难得今天碰到这么个知冷知热,怜香惜玉的刘焉。
谈着谈着,两人就谈到床上去了。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人们都喜欢八卦,很快,刘焉和卢氏的这点事儿,就搞得满城风雨,弄得路人皆知了。
大家都知道了,自然也瞒不住刘焉的儿子刘璋。 所以,当张鲁穿着一身新军装,在刘焉的军营里得意洋洋地走来走去的时候;当他的母亲,漂亮的卢氏穿着一身艳丽的纱衣,在刘焉的府上进进出出的时候,有一双眼睛,正躲在门背后咬牙切齿!
此人正是刘璋,当时还是个面色苍白的文弱书生。
这终究不是什么好事。他在刘璋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所以,在刘焉去世之后,接班后的刘璋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张鲁的母亲及弟弟给宰了!
为什么要杀他们呢?是嫌这事辱没了家风,还是怕张鲁和他的弟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怕他们来分老爸留给自己的遗产?
这事只有刘璋自己知道了。
自此,刘璋与张鲁就有了弑母杀弟的血仇,而这时候的张鲁也不是原先那个寄人篱下的小屁孩了。他已经打下了东川、汉中,早被刘焉委任为汉宁太守,于是,张鲁宣布与刘璋决裂独立,并且刀兵相见,替亲娘、弟弟报仇雪恨。
打了几仗,战况是张鲁稍占上风,但也无力西进。
对付张鲁都这么费劲,刘璋自然想借助一些外部势力。他首先想到了曹操。
第一次,他派遣手下出使许昌。曹操很热情,投桃报李,“加璋振威将军”。
建安十二年,刘璋又派张松的哥哥张肃。“送叟兵三百人并杂御物于曹公,曹公拜肃为广汉太守。”
这两次刘璋不但得到了曹操把持的朝廷的正式任命,还名正言顺地成为益州的合法统治者。
第三次,刘璋又派人去找曹操,使者是谁呢?是张肃的弟弟,张松。
张肃张松虽然是亲兄弟,但两人的容貌气质却有着天壤之别。
张肃仪表堂堂,威风凛凛,身材挺拔。张松就差多了,长得额头尖,鼻偃齿露,身短不满五尺。这状况,就仿佛武松和武大郎那对兄弟相仿,只是哥哥弟弟掉了个个。
这哥俩在刘璋手下分别担任广汉太守及别驾从事的职务,还是比较受重用的。只是同行是冤家,张氏兄弟政见不同,起初两大家子还住在一个大院子里,其乐融融,但慢慢还是分了家,终究还是形同陌路了。
情同手足的兄弟俩关系恶化到了极点,究竟是为什么呢?
关于个中情由,作为当事人都保持沉默。毕竟,家丑不可外扬,又不是啥好事,有啥子好说的。
没有正规渠道,谣言和传说就不可避免了。
关于张氏兄弟的反目,当时的社会上就流传着各种各样的猜疑,有的说是张肃偷看弟媳妇洗澡被发现了;也有人说是张松趁张肃不在,调戏嫂子;也有人说张氏兄弟因为文化上的观点不同,再加上各自的老婆大吹枕边风,从中挑拨,造成了那样的结果。
更有人以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说来套张松,说他这个丑八怪本来就对哥哥娶了个漂亮老婆垂涎已久,性压抑得不到释放,所以试图勾引嫂子,被拒绝后,便恼羞成怒,与哥哥打了一架后就彻底分家。诸如此类,让世人好奇 不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4.2.2014 11:00:25 | 只看该作者
对于张氏兄弟失和这件事,八卦人士和狗仔队们进行了许多各不相同的推测。但是有一点研究者们却看法一致,那就是,他们的断交,不是出于政治立场和为人原则不同之类的大问题,而是因为一些鸡毛蒜皮却又纠缠不清的家庭矛盾所致。
但是,失和之后,有些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以至于后来张松的性命都断送在了张肃手中。这是后话。
眼看着曹操的实力越来越强大。懦弱的刘璋只好舔着脸拼命巴结。这回,他派出的大使是张松。两个亲哥俩的两次出访,却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效果。
也许是张松长的太不上台面,也许是曹操刚刚大破了马超,正志得意满,不可一世,所以张松在曹操眼里根本不入流。
曹操一见张松就跟他来了个下马威,劈头问道:你们刘璋为什么几年来都不来进贡?
张松答:贼寇太多,道路艰难,来不了啊。
曹操一听就生了气:我已经扫清中原,还有什么盗贼?
张松说:南有孙权,北有张鲁,西有刘备,他们之中最少的也有十几万兵,这能说天下太平吗?
一来二去,两人就针锋相对的哏上了。曹操一生气,站起来,拍拍屁股就走了,把张松一个人晾那了!
过了几天,曹操在教场里点起五万雄兵,想吓唬吓唬张松。他先把兵马演习一番,金鼓震天,戈矛耀日,然后扭脸问张松:你川中有此英雄人物吗?
张松冷冷地说:我蜀中确实没见这样的兵军,只是不愿意动粗,都是以理服人,以仁义治国罢了。
这时候,曹操说着说着就快恼了,喝道:我看天下鼠辈不过草芥。我的大军所到之处,战无不胜,攻无不取;顺我者生,逆我者死。你知道吗?
张松练练点头,是啊,曹丞相战必胜,攻必取,我早就听说了。比如濮阳攻吕布之时,宛城战张绣之日;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这都是无敌于天下的事啊!”
张松一五一十把曹操的老底和短处都揭开了,气的曹操非杀他不可,幸亏被人拦住,才作罢。
曹操怒气冲冲的走了,他手下的谋士杨修也觉得张松太过分,想帮曹操挽回些颜面。于是就把曹操的著作《孟德新书》递给张松看,想让他好好见识一下丞相的才华。
杨修哪里知道张松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啊。看了一会儿,就哈哈大笑起来:这,哪是新书啊?我们蜀中的三岁小娃儿早都背得了,听到他们背,我也能背几句。不信,我就背给你们听。
他噼噼叭叭从头背到尾,一字不漏,在场的人都惊了。一旁的曹操气来胡子翘起,眼睛鼓起,马上暴跳起来骂道:“来人啊,跟我用乱棒把这怪物打出去。”
传说张松和杨修还有一段很经典的对话,读来让人忍俊不禁----
杨修:张松先生,你知道我们这里吃剩的橘子皮怎么办?
张松:丢掉啦。
杨修:错!吃剩的橘子皮做成橘子干,然后卖到你们的蜀地!
张松:……
杨修:张松先生,你知道我们穿破的衣服怎么办?
张松:丢掉啦。
杨修:错!穿破的衣服再度做成衣服,然后卖到你们的蜀地!
张松:……
杨修:张松先生,那你知道我们这里吃剩的口香糖怎么办?
张松:丢掉啦。
杨修:错!吃剩的口香糖做成内裤,然后卖到你们的蜀地!
张松:……你知道我们穿破的内裤怎么办?
杨修:丢掉啦。
张松:错!穿破的内裤做成口香糖,然后卖到你们的许昌!
杨修:……
最后曹操只给了张松一个县令的官衔。这与其说是嘉奖不如说是侮辱。
张松原职就是别驾,属于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视察为职,别驾则另乘传车,辅助刺史出巡。现在曹操只给了他一个县令,等于是降职。这当然让张松气个半死。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张松见曹操待人这样无礼,便投奔到刘备处,在那里受到了厚待,也由此让张松下定了帮刘备里应外合,取得西川的决心。
其实仔细推敲一下,曹操对张松的态度就如同刘璋对法正的轻慢一样,没啥好大惊小怪的。人家的江山早已经稳坐多时了,手下自然有一路追随,立下过汗马功劳的一等一的人才。这时候,你一个不为人知的年轻后生,想要挤入人家的主流社会和核心团队,难度自然可想而知。
而刘备就不一样了,此时的他只有荆州一块地盘,还是给孙权打了欠条的。他迫切需要占据巴蜀,这时有人前来投奔,既可以当向导又可以充内应,刘备正求之不得呢。就好比一个正瞌睡的掉头的人,正好有人递上了一个枕头,为什么要拒绝呢?
不过,站在历史的角度,我们不难发现,曹操拒绝张松不要紧,其实他也拒绝了法正,拒绝了一个一统中国的大好时机。
若干年后,法正辅佐刘备,曾经带领人马大败曹兵,兵败后的曹操说,我得到了天下所有的英雄,为什么却没得到法正呢?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就是冲着法正的面子,曹操恐怕也不会这么轻慢张松。
人生中有无数次机会,但它们悄悄溜走时,我们还茫然不知。
回来复命,张松就极力劝说刘璋与曹操断绝来往与刘备交好。耳朵根子软的一塌糊涂的刘璋也就听之任之了。私下里,张松也伙同法正孟达开始合计,如何开门迎客,引狼入室,让刘备早日拿下西川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4.2.2014 11:00:45 | 只看该作者
马伏波说的好:“当今之世,非独君择臣,臣亦择君也。”从此来看,三国时期的职场就已经是双向选择的时代。三贱客骑马找马,伺机跳槽,也就不足为奇了。
张松回到刘璋那里就把曹操大骂了一通,同时,又把刘备夸成了一朵鲜花,仿佛刘皇叔就是当代的活雷锋。
刘璋这厮就是一个人家把他卖了还帮着数钱的吃货,他也不想想,他一共派人三次出使曹操,为什么前两次人家都好吃好喝好招待,单就这回把张松给打回来了?
而且,老张家的兄弟俩都去找过曹操,为什么反差就这么大呢?按理说刘璋也该把张家老大张肃招来问问啊,怎么就那么相信张老二呢?
反正,当时刘璋就听了张松的一面之词。换句话说,就是只听取了客观原因,没寻找主观原因。 巴蜀之地人杰地灵,可惜都遇上了一个不争气的刘璋。不亡国都不足以平民愤。
刘璋又问张松:曹操不行,那咱还得再找一个人当盟友啊。你说找谁呢?
张松一看时机已到,马上上来奏本:好啊,赶快去请刘备吧,他可是您的同族兄弟啊
刘璋又问张松:你说,让谁去荆州找刘备呢?
这正中张松下怀,他赶快把自己的死党举荐了出来:法正啊,他是最合适不过的人选了!
这显然是早有预谋的。为了把戏演得更逼真一些,法正还推辞了一下:我才不去呢,好事你们想不到我,这跑腿求人搬救兵的苦差事想到我了?
刘璋又被蒙骗了,于是好言安抚,法正最终是“不得已而往”。
卖主求荣也好,弃暗投名也罢,总之,这一趟出使,让此前一直在蜀中郁郁不得志的法正找到了翻盘的机会。这一次,他开始了人生中的重大反击,迎来了在政治和军事生涯的巅峰期。
从投奔西川,到出使刘备,法正在刘焉刘璋手下呆了近12年时间,不难想象,这12年对于法正这个心比天高的人来说,是憋屈的12年,是窝囊的12年,是度日如年的12年。
但是,一见到刘备,法正的待遇就完全不一样了,前后对比一下,真可以说是冰火两重天。
事实上,除了刘备求贤若渴,迫切需要法正的帮助外,他们本身就有很深的渊源。坐下来一唠嗑,就更有共同语言了!
到底有啥渊源啊?这还得从刘备的老师卢植说起。
刘备自幼丧父,16岁就投到老师卢植门下学习。卢植是什么人呢?“性刚毅有大节,常怀济世志,少与郑玄师从马融,通古今学,为当时大儒。著《尚书章句》、《三礼解诂》。”用曹操的话说,就是“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
卢植是东汉末年大臣,今河北省涿县人。博学多才,是当时知名大儒。卢植任尚书时,董卓专权,欲废灵帝。大臣都不敢言,唯独卢植持不同意见。
董卓大怒,要杀卢植。左右赶忙相劝,才免除卢植一死。做官不成,卢植被贬为平民百姓。他离开朝廷,到军都山设榻讲学去了。 军都山就是现在的八达岭山,卢植的讲学之地就在八达岭附近。
前面已经交代过,法正出生那一年,刘备就投奔到卢植门下好好学习了。
那么,卢植的老师又是谁呢?马融,也是一个大学问家,东汉名将马援的从孙,东汉儒家学者,著名经学家,尤长于古文经学。
他一生注书甚多,注有《孝经》、《论语》、《诗》、《周易》、《三礼》、《尚书》、《列女传》、《老子》、《淮南子》、《离骚》等书,皆已散佚,清人编的《玉函山房丛书》、《汉学堂丛书》都有辑录。另有赋颂等作品,有集已佚,明人辑有《马季长集》。
马融设帐授徒,门人常有千人之多,而最有学问的学生就是卢植。
马融和法正的爷爷法真是老乡,当时都是扶风茂陵(今陕西宝鸡)的大名人。卢植到老师家里学习的时候,就认识了法真。卢植和法真的儿子,也就是法正的父亲法衍,两人私交不错,据说法衍后来到董卓那里当官还是卢植举荐的。
大家都知道,法真的号是玄德,刘备的字也是玄德。难道这仅仅是巧合吗?
那么,“玄德”二字到底如何解释呢?
顾名思义,玄德自然是“玄妙的道德”喽。但古代的字词之中,多义词甚多,因此解释古人的命名,必须从多项词义中细心选择,才能做到准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4.2.2014 11:00:58 | 只看该作者
“玄”字的主要词义,一为近黑的颜色,如“玄牡”;一为微妙之意,如《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为幽深之意,如“玄泉”;一为隐藏之意,如“玄居”,即隐居。
“玄德”一词,较早出自《老子》和《庄子》。《老子》第十、五十一、六十五章,四次使用“玄德”一词,并有“玄德深矣,远矣”的话。
所以任继愈先生《老子今译》,把“玄德”译为“最深远的德”。
另外,伪《古文尚书》的《舜典》中也有“玄德升闻,乃命以位”的文句,古注解释说:“玄谓幽潜,潜行道德。”又把“玄德”解释为潜在的德行。
再联想一下法真和卢植都是大儒,不屑功名,“玄德”比较合理的解释或许就是“潜在的德行”。刘备之备,具备也。具备的是什么,是不外露的完美德行也。
古人的字不像名字那样,一出生就要起出来。字是可以在成人后再起,刘备的字是在20岁以后才定下来的,不是他自己起的,就是他的老师卢植帮着起的。
那时候,法真早已经名扬天下,刘备不可能不知道法真的号就是玄德,那为什么还要把字定为玄德呢?这只有当事人知道了。反正从玄德这两个字可以看出,刘备对法正的爷爷法真是有崇敬之情的。刘备是法真的粉丝,也未可知。
那么,有没有可能是出于对法真的崇拜和敬仰而起这样一个字呢?就像白岩松很喜欢阿根廷球星巴蒂斯图塔一样,所以,也给儿子起名叫巴蒂。
总之,刘备和法正坐下来一聊天,就有了很多共同语言。要知道,法正的光荣家族史在西川可是一文不名的,在刘备这里,能够如此待遇,恐怕得大喜过望,受宠若惊了。
显然,刘备对法正的到来是做了充分准备的。
一上饭桌,法正就感到无比亲切。他竟然看到了久违的羊肉泡馍,还有米皮凉皮,白吉馍,这可都是陕西的特色啊,在成都这么久,到处都是辣的,哪里见过这些东西啊?
法正狼吞虎咽,三下五除二,风卷残云般把满桌的家乡菜收入肚囊中。
吃完饭,刘备一挥手,服务员又端上了各色陕西小吃,法正一看,陕北红枣,关中核桃,猕猴桃干,陕西柿饼,这可都是自己垂涎三尺的家乡货啊。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能弄到这些玩意,刘备得费了多大的劲啊?想着想着,法正不由热泪盈眶起来。这么多年,有谁这么把他当成人看啊?
这还不算完,刘备一招手,又进来一个乐队。乐队一边演奏,还有人吼起了秦腔。
吼了一阵,又有美少女眼泪汪汪的拉着法正的手唱了起来: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只盼哥哥早回头......
法正彻底被刘备感动了:大哥,缘分啊!
刘备也控制不住了。再说了,他最有利的武器就是眼泪:兄弟,这些年你受委屈了。哥哥对不住你啊,早就该把你请来,共谋大事的。我对法真老先生崇拜已久,曾经梦想得到他的亲笔签名,再得到他老人家的真传,可惜啊,他走的太早,这事也成了刘备心中难以弥补的遗憾啊
法正已泣不成声,只会说那么一句:啥也别说了,大哥,缘分啊!
刘备与法正泪眼汪汪,执手相看:孝直啊,如果你不嫌弃的话,以后就跟着我干吧。只要有我一口吃的,保证饿不找你。
此时的法正有了拨云见日的感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法真颇通相人之术(在东汉,这种学问绝非迷信,而是有一套科学理论的,所以当时出了很多著名的人才鉴定专家,如许劭、桥玄等)和谶纬之术——汉代是一个相当讲究家学的时代,像汝南袁氏(袁绍)、河内司马氏(司马懿)以及弘农杨氏(杨修),都是以家学闻名而进入上层统治秩序的。
显然,家传的相人之术和谶纬之术,法正还是略懂一点的。对比一下刘璋和刘备,法正跳槽的决心就下定了,“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
法正得遇明主,就开始竭诚尽智,积极替刘备出谋划策。
他首先建议:“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凭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以将军你的才干,趁刘璋懦弱无能,并且张松做内应的机会,然后以那里的殷实的财富和天然形成的险阻,以此作为开创帝王之业的基础,真是易如反掌啊。
刘备欣然采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4.2.2014 11:01:11 | 只看该作者
法正从刘备那里回来,和张松彻底达成共识,咱这辈子就跟着刘皇叔吧。
虽然还在刘璋手下当差,但此时的法正就像换了一个人。在他眼里,成都的天已经是革命的天,他的心中好喜欢。
这段日子,法正虽然还领着刘璋的俸禄,但他已经开始干些吃里扒外的事情。说的更通俗一点,他现在已经是三国时《潜伏》版的余则成了。
他身兼数职,特务,间谍,密探,他都干。
所谓特务,本指特殊任务,如特工、特务工作;作为人称代词,指特工人员,做特务工作的人员;
所谓密探,是说被派遣或收买来从事刺探机密、情报或进行破坏活动的敌对人员。
所谓间谍,是指从事秘密侦探工作的人,从敌对方或竞争对手那里刺探机密情报或是进行破坏活动,以此来使其所效力的一方有利。
法正夜以继日,如饥似渴,很多绝密情报都被他搞到手了。而且,涉猎极广。其中包括国防建设,武装力量,外事活动,国民经济,科学技术中的诸多秘密事项。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法正把他所能想到的工作都未雨绸缪的做到了,只等刘备发兵了。
刘璋还被蒙在鼓里。
每次看到刘璋时,法正嘴角都会流露出一丝外人难以察觉的讥笑:这小子也不知道每天都在忙活啥?你在我眼中就是个透明体你知道吗?连你腋下有几根汗毛我都清楚,你怎么还自我感觉如此良好呢?你都快被我卖了啊。
又过了三年,曹操真的要打张鲁了。刘璋不但不高兴,因为张鲁是他的死对头,曹操正好替他除掉这个眼中钉肉中刺。相反,刘璋倒产生了一种唇亡齿寒的错觉----曹操要是生擒了张鲁,紧接着可就要收拾我了啊,这可如何是好?赶快去搬救兵,我们也来打一场抗美援朝的战争吧。
张松说:还是让刘备来吧。
这一下就炸了锅,满朝文武并不是没有明白人,大家七嘴八舌的就劝解起了刘璋。
刘巴进谏到:"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於山林也。"----刘备是个牛人啊,他一来肯定害死你,千万不能让他来啊,让他帮咱们打张鲁,是放虎归山啊!
刘璋不听。
黄权也站了出来:“左将军有骁名,今请到,欲以部曲遇之,则不满其心,欲以宾客礼待,则一国不容二君。若容有泰山之安,则主有累卵之危。可但闭境,以待河清。”
----刘备以骁勇闻名于世,现在把他请到益州,如果把他当作部曲来对待,他肯定会不满;如果把他当成贵宾来接待,那么,一国不容二主。如果客人安如泰山,则主人就会危如累卵。不如关闭边界,以等待时局安定。
老严颜见刘璋死活不听,只能出语讽刺:“独坐穷山,放虎自卫。” ----独自坐在没有出路的深山里,放出老虎来护卫自己。
但刘璋很倔强,就是认准了刘备。
了解到刘备和法正的渊源,再加上法正这些年不遗余力做的准备工作,再加上此后他立下的一系列的无人可以替代的丰功伟绩,就不能理解,为什么法正后来在蜀国的地位甚至要高过诸葛亮了!
迎刘备入川,对于法正来说是迈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步。对于刘备来说,他也正需要这样一个鞍前马后出谋划策给他当向导的人物。况且,法正还给他找了一个进军西蜀的光明正大的缘由:刘璋太笨啊,您老人家要是不去,怎么解救西蜀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呢?
这当然是一个谬论,但对刘备却很受用,这就是所谓的又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吧?
刘备突然发现,他身边就是缺少这么一个马仔,一个敢打敢拼敢作敢为,既能死皮赖脸还能振振有词强词夺理的家伙。
尽管这不是君子行为,但刘备知道,他需要这种人。打江山搞政治,总要有些非常规的举动,毕竟,有时候光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又不能当饭吃!
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法正恐怕要背上叛徒或间谍的骂名。
按理说,在老板手下不受重用,你可以有两种选择:一、另谋高就,二、忍气吞声,埋头苦干;同时,骑马找马。
但法正却不,既不好好干活,还不辞职,反倒把自己公司的机密,卖给老板的竞争对手,甚至敌人,卖主求荣,这当然为君子所不齿。
但历史就是由这些形形色色的人构成的。没有他们,我们也就没有好戏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4.2.2014 11:01:23 | 只看该作者
家贼难防,张松法正不遗余力,精心策划的阴谋正在一步步实施。表面上看是他们出卖了刘璋,其实罪魁祸首还是在刘璋这个蠢货身上。
从刘璋邀请刘备入川时的争论来看,益州官员和豪强地主明显分为两派。一派是以张松、法正为首的拥护派,一派是以黄权、王累、严颜、刘巴为代表的反对派。这两派在当时的益州政坛都是身居高位,但是政见迥然不同,说明益州官员和豪强地主的势力已经完全分化。
究其缘由,问题还是出在刘璋身上。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曾经提到:“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由于刘焉、刘璋父子在统治益州期间,未能很好的处理益州的内部矛盾、冲突,造成益州地方势力经常与刘焉、刘璋父子发生武装冲突。之前的贾龙势力、之后的赵韪势力都是益州地方势力的代表人物,但都先后与刘焉、刘璋父子反目为仇、刀兵相见。
这一切都造成了益州地方势力的分化。很明显,张松是这些争斗的见证者。在“智能之士思得明君”的时代,不难想象张松对刘璋的不满和对心中所谓明君的期望。
虽然表面上看,三贱客有些孤独,但从刘备和刘璋兵戎相见之时有些益州地方势力不战而降的现实判断,张松的想法和后来这些益州地方势力的做法是一致的。
再回到眼下,刘璋听取了张松的意见,又派法正和孟达领兵四千前往荆州接应刘备。从此后,法正就始终效忠于刘备,一直到死。
也就是从这以后,法正一步步走上了人生的巅峰。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他无人可以替代。如果没有他,刘备也就不可能进入三足鼎立的局面。三国的这段历史也就不存在了。
可能有人不服,法正的作用真有这么大吗?这地球缺了谁都这样转啊,法正的作用是不是被你人为的放大了呢?
那我们还是来看看四川的地理吧。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真是这么回事吗?
四川深藏在大陆的内陆,偏居一隅。北有秦岭,东有大巴山,西有青藏高原,南有云贵高原,四面关山阻隔,中部是平原、坝子、丘陵、河谷,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物产丰富。往西、往南是一望无际的大山,向北是光秃秃的黄土高坡和连绵不绝的戈壁、沙漠,东部虽然是鱼米之乡,但战争不断,灾害频仍。只有四川,既没有满天黄沙,也很少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象,有的是满眼的苍翠欲滴,富饶繁华。
四川又远离西北、北方以放牧为生的游牧民族。那些骁勇异常的铁马金戈,常常对中原大地虎视耽耽。但再勇猛的骁将在横亘绵延的秦岭面前,都会望蜀兴叹。“得陇望蜀”只是对蜀国有非分的想法而已,要得到蜀国,恐非如得陇那样的容易,真正在付诸行动的时候,斗志也许已丧失了一半。
由于四面高山似天然围墙,形成天然的屏障,与外界既隔绝又有孔道往来,四川确实是造物主恩赐的一个后花园。有一种说法叫:天下已治蜀未治,恰到好处地说明了四川险恶的地理环境使得外面的皇权势力鞭长莫及,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治理好四川。
四川盆地远离北方政治中心,很难成为统治者选中的京畿之地。但由于它险要和富庶,又极易被那些欲窥视天下的“野心家”看中。因为在这里可以凭借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地势而休养生息,积贮力量,以坐等时机。
刘备能顺利入川,正好利用了张鲁对刘璋的威胁,利用了刘璋对同宗血亲关系所抱有的天真的幻想。刘璋开关延军,巫峡打开了,夔门打开了,所有的关隘、军事要地都打开了,刘璋张开双臂迎接他的兄弟。所以,如果没有“三贱客”的里应外合,刘备要想生吃刘璋,势比登天。
而在“三贱客”当中,法正是始终陪伴在刘备身边的,他这个活地图的作用也就更加无可替代。
但法正毕竟是初来乍到,人家也不可能不加提防,就完全当成自己人使用。于是法正的兵被全部交给孟达率领,留守于荆州,受诸葛亮和关羽节制。而法正则以谋士身份随从入川,同为谋士的还有庞统。
一回生,二回熟。但此时寸功未立的法正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还远远不能和诸葛亮、庞统等人相比。
不过,从此后法正和诸葛亮始终微妙的关系来看,法正和庞统倒是一对绝配。二人珠联璧合,开始辅佐刘备开发大西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4.11.2024 23:06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