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葛亮的法治哲学主要来自于先秦的法家商鞅和韩非,以及前汉的新儒家董仲舒。 主张治国是法,礼并用,威,德并行,强调“训章明法”、“劝善黜恶”,亦即以法为体,着重公平客观原则;以德为用,着重教化为本。
以商鞅之法,却不迷信其权威主义,取其理法,结合儒家教化,把行法与教化合而为一。 为劝戒及训励蜀国官员将士,诸葛亮制定了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等执行条章,以明令能知能行的行为准则。 经过这样的“法治革新”运动,蜀汉政权的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吏治也逐渐清明。
法正忍不住,还是和诸葛亮探讨了起来:“昔高祖入关,约法三章,秦民知德。今君假借威力,跨据一州,初有其国,未垂惠抚;且客主之义,宜相降下,愿缓刑弛禁,以慰其望。”
法正用当年汉高祖入关与民约法三章之事向诸葛亮进言,认为成都初定,宜“缓刑弛禁”,放宽约束。
诸葛亮答之:“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无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济。刘蟑暗弱,自(刘)焉已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于此。吾近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
诸葛亮这段话的意思是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秦朝因为不施德政,政令苛刻,人民怨恨,一介草民大呼一声,统治就崩溃了,汉高祖因势利导,采取宽松之策才取得成功。刘璋糊涂软弱从刘焉那时起。刘氏对蜀地有几世的恩惠,全靠典章和礼仪维系,互相奉承,德政不能施行,刑罚失去威严。蜀地的人因此而专权武断自行其是,君臣之间的礼义,渐渐失去规矩。给臣下高位以示宠爱,官位无法再高时反而受到轻视,顺从臣下的要求,施以恩惠,不能满足的时候就会受到轻慢。蜀地所以疲敝破败,实在是因为这个原因。我现在要树立法令的威严,法令执行时,人们便会感谢我们的恩德,以爵位限制官员的地位,加爵的人就会觉得很光荣。荣誉和恩德相辅相成,上下之间有一定的礼仪,这是治国的根本,由此可以清楚地显示出来。
简而言之,诸葛亮的意思就是:刘璋那时候是把这里的人都惯坏了,弄得他们蹬着鼻子上脸,对他们再好他们也不觉得好,而稍微有一点对不起的地方,他们就受不了了。现在我严格执法,从严治军,对他们稍微有一点好处,他们就会感恩戴德了。
诸葛亮一下子就抓住了人的劣根性:贱。很多人还真是这样,敬酒不吃吃罚酒。
既然现实是这么个情况,那么,惟一的方法就是,严明法纪,依法治国。
诸葛亮的这种治国方法,其实早在隆中耕读时就已形成了。那时候,他自比管仲乐毅。其中,管仲就是是位思想家,他主张法治,认为国家治理得好与坏,根本在于能否以法治国,守法不分贵贱,赏罚功过都要以法办事。
诸葛亮以用法严峻著称,在他的治理下,蜀国果然是“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华肃然。”
虽然整体状况是这样,但也总有个别人凌驾于法律之上。但就法正而言,诸葛亮就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前面已经说过,得志便猖狂的法正开始大肆报复,杀了好几个人。有人向诸葛亮建议,应该好好管管了。可是诸葛亮怎么说呢? |
|